王惟一,“针灸铜人”的问世有什么意义?

本文目录一览:

  • 1、王唯一是哪个朝代的
  • 2、王惟一的介绍
  • 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简介
  • 4、梅花三弄的作者是谁?
  • 5、天下第一针是谁?
  • 6、“针灸铜人”的问世有什么意义?
  • 7、王惟一的人物评价
  • 8、王惟一对针灸医学有哪些贡献?
  • 9、王惟一为什么设计铸造针灸铜人?
  • 10、王惟一的学术内容

王唯一是哪个朝代的

宋代。王唯一,宋代针灸学家,又名王惟德,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天圣初年奉命编修针灸书,对古医书中有关针灸的记载和针灸图详加考订,总结历代针灸学家的经验,于天圣四年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由政府颁行。天圣七年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合可分,体表刻有针灸穴位名,用于教学和考试。在当时的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王惟一撰写了针灸讲解专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它是在对唐代《明堂针灸图》进行考订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共3卷,先于针灸铜人问世,具体成书时间是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在这部图经中,王惟一把人体的354个穴位注明穴位名称,并与十二经脉相联系,然后绘制成图,作为立体针灸铜人的平面注解。图经还详细记述了众多穴位间的距离长短、针刺的深浅分寸和功效等,学习针灸的人,不仅可以按照图谱很方便快捷地查到所要查找的穴位,还可以依照穴位,查找到相关病症。

王惟一的介绍

王惟一(987-1067),古代医家名。名王惟德,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王惟一对医学,特别是针灸学有重要的贡献。其主要成就在于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铜人和刻石碑。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简介

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脱简错讹甚多,用以指导临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差错事故。根据这些情况,王惟一及其同行,产生了统一针灸学的念头及设想,并多次上书皇帝,请求编绘规范的针灸图谱及铸造标有十二经循行路线及穴位的铜人,以统一针灸诸家之说。接旨后,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铸成后,仁宗赞口不绝,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经惟一等在旁的医官介绍了铜人的用途和在医学上的价值之后,遂下令“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并让史官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大事,写入史册:“这铜人于天祯五年(公元1027年)十月经‘御制’完成,以便传到后代。”这时,王惟一又将自己编绘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献给仁宗,以作为铜人的注解和姊妹文献。赵祯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到后代”。针灸铜人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项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宋代医学针灸铜人的出现就是铁的佐证。王惟一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腧穴文字标准,与此同时,在其主持下,铸成针灸铜人两具——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经络穴位形象化标准,堪称为价值连国的“国宝奇珍,医中神器。” 可惜宋代的“天圣铜人”已不复存在,就连明代“正统铜人”也流落海外,北宋初年,政府发现当时的经络腧穴图多有错误,鉴于针灸之法,人命所系,于公元1026年(天圣四年)钦命翰林医官院尚药奉御王惟一“考名堂气穴经络之会,制铜人式,又纂旧闻,订正讹缪”。对北宋前的针灸经络腧穴进行订正、补充和规范。1027年,王惟一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医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卷,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腧穴文字标准。王维一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历任宋仁宗、英宗两朝的医官。1028年(天圣五年),在王惟一主持下,经过3年的努力,铸成针灸铜人两具——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经络穴位形象化标准。因针灸铜人在北宋天圣年间制成,故称其为“天圣铜人”。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基本特征,一是“背面二器”——铜人前后可肢解为两片;二是五脏六腑无一不具——肢解后可见到脏腑;三是中空,外封黄腊可以注水(汞),以之考试医者时针入水(汞)出。因此,至少具备此三种基本特征,方可考虑其是否是宋代天圣针灸铜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天圣针灸铜人,集宋朝之前腧穴经络之精华,使之形象化、规范化,作为国家级标准,供全国医者临床治疗取穴参考;作为针灸教学的规范供学生学习;用作对医生和学生进行考核的最标准的用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天圣针灸铜人对宋以前的针刺法、灸法、配穴法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发明了“男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侧两横纹相去为一寸”的“同身寸”法;腧穴方面,《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穴657个(若计双穴为一穴,则有腧穴354个),在《针灸甲乙经》基础上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肓俞3个双穴和灵台、阳关两个单穴;在腧穴排列方法上,采用经络与局部分区相结合,既可使人系统了解经络,又便于临床按部位取穴的需求,至今为人所遵从。展示了中国在针灸学、解剖学上的成就,为后世针灸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末年在战火中丢失一具,另一具运至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公元1232年后为元朝皇帝忽必烈所得,公元1277~1294年间将天圣铜人与图经碑石一起由汴京(今开封市)移至大都(今北京市)。至明代英宗皇帝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天圣铜人已历400余载,“石刻漫灭而不完,铜像昏暗而难辨”。于是下令仿之重新铸造了一具——史称正统铜人,并重刻《图经》碑石。宋代的图经碑石被劈毁填于城墙中,宋代天圣铜人此后无闻。值得庆幸的是,1965年、1973年、1983年,北京市在拆除明代北京城墙的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宋天圣《新铸铜人腧穴图经》残石六方及石雕碑檐仿木结构斗拱残石一段,为针灸学术界所瞩目,亦为“宋天圣针灸铜人”的再现提供了依据。1985年,经过对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发掘和考证,经专家们的精心指导,经过三年艰苦努力,整理设计、论证修改,塑形定穴,铸造调试,1987年重新铸造成功。重铸宋代天圣针灸铜人从造型到尺寸、从结构到功能、从经络到腧穴、从穴名字形到铸铜配方等均符合史料对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记载,通过国内专家的鉴定,得到认可,使这一泯灭的国宝重现于世。于1987年10月进行了有卫生部、河南省政府及开封市领导出席的隆重落成典礼,与开封市相国寺文物管理处合作建立了“重铸宋代天圣针灸铜人馆”,2006年针灸铜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三弄的作者是谁?

“题主想问的是琴曲梅花三弄的作者是谁吗?”王惟一。琴曲《梅花三弄》最早是东晋时期桓伊为王讽王子演奏的笛曲《梅花三弄》。后再元代被王惟一改编为琴曲并演奏。

天下第一针是谁?

  天下第一针是王惟一.  简介:?  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医家。汉族,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王惟一对医学,特别是针灸学有重要的贡献。其主要成就在于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铜人和刻石碑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医家。汉族,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王惟一对医学,特别是针灸学有重要的贡献。其主要成就在于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铜人和刻石碑李时珍天下第一针指的是北宋医家、中国著名针灸学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者王惟一。而他之所以会被称为天下第一针,是因为他编著了一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本书一共分为三卷,把人体的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穴位名称,并且绘制成图,还铸造了铜人注解。图样完整,内容丰富,经穴较多而系统。按照图可查到所需用的穴位,按照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症候,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很有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而他的这本书,不仅是把穴位针灸说得头头是道,最关键的是,他的图解和他的同仁是很利于别人去学习的。这本书不仅为精血理论的发展与规范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让中国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要知道古时候的医生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像他这种愿意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全部教授给别人的人是极为高尚的。所以他的传奇事迹不仅被列入了史书,还被后来的人拍成了电影。王惟一在针灸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大的,所以他被称为天下第一针。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后来也涌现出了很多很优秀的医者。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业也有被称作为天下第一针的人。比如我们国家很多刺绣方面的传承人,也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针,只是大多数的女性很难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且他们的成就也不像王惟一这样可以帮助广大的老百姓,所以名号也不会那么的响亮,也留下了一些传世之作。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传承人的作品,可以作为国礼送给各国首脑,也是非常传奇的存在了。但我个人认为,王惟一作为一个创始者和传播者,固然非常的伟大,但是他的那些传承人也是很伟大的。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我们的中药医里有很多对现代的一些病症,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特别是针灸方面,可能大家没有办法解释出它的科学依据,但是他对大家的病痛的帮助的确是有目共睹的。经常有一些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也会被称作天下第一针或者天下第一神针,里面或许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也体现了大家对于他们的推崇和尊重。

“针灸铜人”的问世有什么意义?

在中国医学史上,特别是针灸史上,医学家王惟一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主持制造了闻名于世界的针灸铜人,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部划时代的针灸学巨著,又将《图经》刻于石上,昭示大众。可以说王惟一为中国针灸医学奉献出了稀世珍品。王惟一(987—1067),名惟德,是北宋著名医家,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他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并在太医局教授医学,精于针灸,《宋史·艺文志》中载有王氏《明堂经》3卷,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此书没有流传于世。王惟一把毕生的经历都放在了针灸学方面的文献研究和整理工作上,尤其对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很有研究。他把很多不统一的有关针灸学著作,加以去伪存真的整理。宋代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黄帝明巨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然而《黄帝明堂经》因唐朝末年的战乱遗失,致使后来的针灸取穴失去了标准。为给针灸经穴重新制定国家标准,宋天圣四年(1023),宋仁宗诏令国家医学最高机构医官院编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医官院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的王惟一。王惟一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的针灸经穴国家标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作为法定教本在全国颁布。(《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为便于保存,又将它分别刻在五块石碑上。宋仁宗认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如案形”。于是再次诏命根据《新铸铜人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王惟一也是针灸铜人设计的负责人。当时朝廷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进行铸造,于1027年铸成了两具一模一样的针灸铜人,即后来被人们称颂的“宋天圣针灸铜人”。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带;人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铜人身上总穴位有657个,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穴位深约1.2分。铜人体腔内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不仅外壳能够打开,胸腹腔也能够打开可以看见胸腹腔内的五脏六腑,脏器的位置、形态、大小比例都与正常成人的相似,在铜人身体表面刻着人体十四条经络循行路线,各条经络的穴位名称都严格按照人体的实际比例进行详细标注。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实用性及强,四肢关节亦可活动。宋天圣针灸铜人不仅可以应用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它不仅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无可挑剔的人体美学艺术,更表现了我国古人精湛的铸造工艺。据史料记载,宋代每年都会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会试,会试时将水银注入针灸铜人体内,再将其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而应试者完全看不见水银注入的痕迹,只能凭借经验下针,当应试者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史书曾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铸成的针灸铜人,它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关注。其成功的铸造,为针灸教学提供了盲观形象的模具,使教学更为标准化、形象化、直观化,在当时来说对于指导太医院里学习针灸经络穴位的学生非常实用。可以说“宋天圣针灸铜人”是稀世珍宝,但是它的奇妙和奇特却似乎注定了它坎坷的命运和沧桑的经历。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北宋的都城汴京,大肆掠夺奇珍异宝。从此,两具“宋天圣针灸铜人”失去踪迹,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损失。那么,“宋天圣针灸铜人”到底流落在何方呢?后世对宋铸铜人丢失的去向说法不一。目前一种普遍的说法是:金军入侵汴京后,“宋天圣针灸铜人”中的一具可能被金军掠走,另一具则可能流入襄阳府。史料曾记载:靖康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继位,史称南宋。赵构登基后不久,襄阳府将“宋天圣针灸铜人”送归南宋朝廷。在公元1232年,元朝军队进攻汴京——金国的都。宋以后,历代统治者都很珍视“宋天圣针灸铜人”,铜人经历了风风雨雨辗转于历代,最后经修补于至元年间移置北京,直到明末在战乱之中湮灭。明代英宗正统八年(1443)。历经几百年的铜像因年久失修,穴位和经络已经昏暗难辨,模糊不清,英宗随即下令重铸铜人模型,以代替宋铜人。人们称之为“明正统针灸铜人”。“明正统针灸铜人”与“宋天圣针灸铜人”几乎相同。然而,其针灸铜人的厄运并未结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太医院遭到洗劫。被俄国占作使馆区。据说“明正统针灸铜人”很可能就在这时被掠走。后来,我国中医针灸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发现了“明正统针灸铜人”,当我国中医针灸研究院通过外,交途径向俄罗斯方面索回“明正统针灸铜人”时,遭到婉言拒绝。至此,这一座“宋天圣针灸铜人”也下落不明。铜人和图经,在当时的医疗教学和医官考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统一和发展我国针灸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从《图经》、石碑、铜人的问世,可以看出,王惟一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使经穴理论规范化。那么,作为官书问世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系统地总结了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并且推动了宋代以及后世针灸学的发展。针灸铜人的设计和制造更是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两具铜人作为最早的人体模型和针灸直观教具,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也为历来针灸学家所推崇,即使在今天,针灸铜人依然具有很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王惟一的人物评价

王惟一“素校禁方,尤工厉石”,“创铸铜人为式”,考订经穴理论,为经穴理论的发展与规范化,以及针灸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惟一对针灸医学有哪些贡献?

王惟一《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共记载腧穴657个,其中青灵、厥阴俞、膏肓俞、灵台、阳关等穴,是王惟一总结宋代针灸学家常用孔穴而新增加的,因为这些穴位在《针灸甲乙经》一书中尚未收载。关于穴位的排列方法,王惟一兼采《针灸甲乙经》和《千金方》之长,除四肢仍按十二经次序排列外,躯干穴位则分为偃、伏、侧、正四个方面进行叙述;头部、面部、肩部、侧颈项、侧腋、侧肋等,则按部位论述。这样的叙述既能使人了解古代经络系统,又有一定规律,且便于学习记诵和临床取穴,很是实用。书成后即由翰林医官院刊刻印行,由政府颁赐于各州。同时,除铸造铜人外,还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经络腧穴图刻于石碑,立于大相国寺仁济殿,如此既可作为法定标准,学习之教具,而且可以避免传抄之误。本世纪60年代,北京西直门瓮城出土的针灸腧穴经络图残碑,图形内容很似宋代石刻,该碑或为元代与铜人同时运至北京者。

王惟一为什么设计铸造针灸铜人?

于公元1026年呈宋仁宗,次年由翰林医官院刻印刊行。宋仁宗看后认为“经书训诂虽精,而学者执之多失”,指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行”,于是“复令创铸铜人为式,内分脏腑,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涣然而冰释”。王惟一据此要求,又设计铸造针灸铜人两具。这两具铜人,大小与人体相当,于公元1027年铸成由翰林医官院上于宋仁宗,赵祯诏令一置翰林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中。

王惟一的学术内容

王惟一对针灸医学的贡献有三,一是考定《明堂针灸图》与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为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为刻《图经》于石。从《图经》、石碑、铜人的编绘制作,可以看出,使经穴理论规范化,是王惟一主要学术思想之一。王惟一在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时,“纂集旧闻,订正讹廖”,做了不少校勘考证工作,对后世学习《内经》原文起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并进一步完善了经穴理论。《图经》、石碑、铜人三者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内容一致石碑起到了保存《图经》内容的作用。铜人对经穴教学的形象化与直观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开创了针灸学的腧穴考试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