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欣恭亲王,如何评价清朝恭亲王奕欣?

本文目录一览:

  • 1、文韬武略的恭亲王奕忻,为什么没有得到咸丰重用?
  • 2、如何评价清朝恭亲王奕欣?
  • 3、恭亲王奕欣在辛酉政变后作了些什么事情
  • 4、历史上的恭亲王奕欣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 5、慈禧太后为什么要“装”成神医,给恭亲王奕欣看病?
  • 6、恭亲王奕欣在慈禧政变后他得到了什么?
  • 7、恭亲王奕沂简历
  • 8、爱新觉罗奕欣爱新觉罗奕欣的一号是恭
  • 9、恭亲王奕欣是哪 三起三落
  • 10、恭亲王怎么死的 简单给大家介绍

文韬武略的恭亲王奕忻,为什么没有得到咸丰重用?

因为咸丰害怕恭亲王篡位夺权啊,要是重用恭亲王,恭亲王威望上来了,就有篡位夺权的资本了,就像朱棣也是文韬武略,但是朱元璋就是不用。因为咸丰讨厌恭亲王,咸丰在当皇子的时候,和恭亲王争夺皇位,从那时候开始就不喜欢恭亲王。因为他能力太强,咸丰对他非常怀疑,担心他会造反。奕欣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道光当初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也是犹豫不决。其实他对奕欣也是宠爱有加,不过最终选择了咸丰帝。那么作为兄弟,咸丰也知道他能力不错,可为什么就是不重用呢?奕欣的确比咸丰要更有能力,也更聪明,这一点应该是有共识的。不过从早期看,咸丰对老六还算不错。刚刚继位,就把曾经和珅的府邸给了他,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奉旨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然而,两个人只能是貌合心不和,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奕欣的生母是静贵妃,由于咸丰的生母早逝,所以静妃曾经抚养过咸丰。可是,做了皇帝的咸丰,只是表面上对这个养母尊重,也只把他的生母尊为皇太后,可对于静妃却并没有。在这方面使得奕欣一直有心结。更关键的是两人之前是竞争关系。从小时候起,无论是上学读书,还是骑马射箭,恭亲王都比咸丰优秀。要不是自己的老师,咸丰是不可能做皇帝的,这一点他还是清楚的。所以咸丰看着他在自己身边,非常有压力,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咸丰有权力了,就想找机会打压这个曾经的对手。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必要考虑亲情,最是无情帝王家。至于恭亲王奕欣到底是不是“文韬武略”,一直以来就是存在争议的。他拿得出手的其实也就是洋务运动了。不过要知道这本身就是在慈禧的默许下展开的,如果没有慈禧的同意,他不可能搞洋务运动的。至于辛酉政变,其实主要人物还是慈禧,背后的关键是同治皇帝。如果没有同治做皇帝的话,那么慈禧即使有心也无力,是没有人支持她的,正是因为慈禧是名正言顺的太后,所以让很多人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当然了, 就算如此,也并不能否定奕欣的能力,至少在很多人眼里,还是比他那个哥哥皇帝强。

如何评价清朝恭亲王奕欣?

恭亲王奕欣空有一腔抱负,满腹壮志未酬,却苦于没有稳定施展的舞台。身为亲王,他一生起起落落,其经历充满了戏剧性。我个人觉得奕欣的领导才能非常的卓越,政治手腕也非常的强硬,最主要的是他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意气用事等等。奕欣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他在处理北洋事务方面,可以说独当一面。是慈禧的得力干将。恭亲王奕欣精明过人,而韧性稍显不足。他首先是个外交家,然后才是政治家。外交家更注重灵活,政治家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恭亲王奕欣眼光独到,是大清皇室中第一位看清外部形势和内部形势的人。在外部,列强实力已经远超中国,完全可以把中国掀翻,在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大有推翻清王朝之势。两方面有一方面摆不平大清就会完蛋。列强已经进入契约时代,奕欣通过和列强签订条约稳住了外部。然后利用民族大义,开展洋务运动,重用汉臣,把华夏凝聚起来,才有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才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帮助清廷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王朝末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必然迅速摧毁旧政权,可是太平天国平定后,大清朝存续了48年,应该说主要是奕欣的功劳。奕欣作为政治家的不足是他的韧性,这里有他个人性格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曾国藩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被召见,他第一次见到奕欣,曾的评价十二个字“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这句话中“晃荡不能立足”,有人理解为上面有慈禧太后,奕欣根基不稳,还有人理解为奕欣意志不够坚定。有得认为,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太过聪明的人,因为太灵活,往往缺乏定力,很难专注,说他不够坚定基本差不了。奕欣受慈禧控制,根基不稳也没有问题。同治四年,慈禧以“查无实据,事出有因”,革去了奕欣一切职务。奕欣工作尽职尽责,也很有成绩,出现了同治中兴局面,慈禧无端罢免奕欣,对奕欣打击很大。虽然很快恢复了他的职务,但议政王没恢复,奕欣心中的阴影没恢复。在自己权利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不可能把他的想法完全彻底地落实到位。

恭亲王奕欣在辛酉政变后作了些什么事情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日,奕欣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及一切职任。不久,又命复值。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八日,慈禧以奕欣“委靡因循”注4,开去一切差使,并撤去恩加双俸。光绪十二年复双俸。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爆发。二十九日,光绪帝奉慈禧懿旨召见恭亲王奕欣,“著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并在内廷行走”注5。十月六日,奕欣主持的总理衙门通过赫德,请英国联合俄、美、法、德等国“调停”。七日,旨令奕欣“传赫德面询一切”注6。二十四日,日军第一军进攻鸭绿江防线,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三十一日,奕欣请美国政府出面调停。十一月二日,清政府成立督办军务处,“著派恭亲王督办军务,所有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注7。奕欣上任后,一力主和,三日,约各国驻华公使至总理衙门,请求调停中日战事。二十一日,奕欣又在总理衙门会见美国公使田贝,请求美国出面调停。田贝提出“朝鲜为自主,并议赔偿兵费”注8等,作为中日和谈先决条件,光绪帝反对议和。同日,旅顺被日军占领。二十七日,日本通过田贝转告清政府,同意谈判。二月九日,奕欣与翁同龢于督办处商谈停战及谈判全权代表之事。十九日复州失守,日军开始侦察威海卫、荣成等地。二十六日,奕欣被命为方略馆总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一月十日盖平(今盖县)失守后,奕欣等决议调兵出关援助宋庆。月底,威海卫南帮炮台被日军攻陷,形势危急。二月一日,奕欣与军机大臣在督办处“商威海之事”,各枢臣“竟不能发一策”注9。此时,赴日谈判代表被逐,慈禧太后拟撤使回国,免受挫辱。奕欣与孙毓汶、徐用仪等主张“宜留此线路,不可决绝”注10。三月二十九日,清廷派李鸿章到达日本马关谈判。四月三日,李鸿章电告清廷和约十条,奕欣表示赞成割台,主张再不能提“战”字注11。十七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五月二日,奕欣会同奕劻等人请光绪帝批准条约,当时光绪帝尚在迟疑中,“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孙毓汶力言各国不可恃,奕欣“无语”,默不表态。光绪帝不得不于次日在条约上用宝。并令伍廷芳等赴烟台换约。翁同龢等主张展期换约,奕欣却以“不换约则兵祸立至”注12为由,赞成换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一月十日盖平(今盖县)失守后,奕欣等决议调兵出关援助宋庆。月底,威海卫南帮炮台被日军攻陷,形势危急。二月一日,奕欣与军机大臣在督办处“商威海之事”,各枢臣“竟不能发一策”注9。此时,赴日谈判代表被逐,慈禧太后拟撤使回国,免受挫辱。奕欣与孙毓汶、徐用仪等主张“宜留此线路,不可决绝”注10。三月二十九日,清廷派李鸿章到达日本马关谈判。四月三日,李鸿章电告清廷和约十条,奕欣表示赞成割台,主张再不能提“战”字注11。十七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五月二日,奕欣会同奕劻等人请光绪帝批准条约,当时光绪帝尚在迟疑中,“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孙毓汶力言各国不可恃,奕欣“无语”,默不表态。光绪帝不得不于次日在条约上用宝。并令伍廷芳等赴烟台换约。翁同龢等主张展期换约,奕欣却以“不换约则兵祸立至”注12为由,赞成换约。清十二帝说的很不错的很全面1 满清十二皇帝 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左卫奴隶主之家。祖先有多人受明廷册封,其本人历任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都督佥事、都督等职,深得明廷信任。青年时,采松子、挖人参到抚顺马市售卖。后投明辽东守将李成梁,“每战必先登,屡立战*,成梁厚待之。”他对辽东汉区有较深了解,受汉文化一定影响。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明廷任命为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境)都指挥使。同年,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对建州女真各部展开了兼并战争。他采取“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方针,历时10年,统一了建州各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受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其后,经过20余年征伐,统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以北的诸部女真。在统一战争中,将女真各部迁至浑河流域。为适应当时政治、经济需要,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设议政王大臣,与八旗旗主共议朝政,形成政治、军事的中枢决策机构。命人以蒙古文字与女真语音结合,创制满文。随着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另立国号的时机成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南)建立“大金”国(后金),自立为汗,建元天命,设官建署。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原则,大败明军,势力进入辽河流域。天命十年(1625年)建都沈阳,占领了辽东大部地区。次年,挥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时宁远明守军仅一万余人。守将袁崇焕激励将士,誓守孤城。努尔哈赤劝降不果,命奋力攻城。激战中,努尔哈赤被明军炮火击伤。在撤围败退沈阳途中,患痛疽病死。 卒后初谥承天广运圣德神法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后累次加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法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庙号太祖。葬沈阳福陵。 贴子相关图片: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爆发。二十九日,光绪帝奉慈禧懿旨召见恭亲王奕欣,“著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并在内廷行走”注5。十月六日,奕欣主持的总理衙门通过赫德,请英国联合俄、美、法、德等国“调停”。七日,旨令奕欣“传赫德面询一切”注6。二十四日,日军第一军进攻鸭绿江防线,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三十一日,奕欣请美国政府出面调停。十一月二日,清政府成立督办军务处,“著派恭亲王督办军务,所有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注7。奕欣上任后,一力主和,三日,约各国驻华公使至总理衙门,请求调停中日战事。二十一日,奕欣又在总理衙门会见美国公使田贝,请求美国出面调停。田贝提出“朝鲜为自主,并议赔偿兵费”注8等,作为中日和谈先决条件,光绪帝反对议和。同日,旅顺被日军占领。二十七日,日本通过田贝转告清政府,同意谈判。二月九日,奕欣与翁同龢于督办处商谈停战及谈判全权代表之事。十九日复州失守,日军开始侦察威海卫、荣成等地。二十六日,奕欣被命为方略馆总裁。

历史上的恭亲王奕欣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道光皇帝临终前,迟迟拿不定主意,究竟立哪位皇子为储君,最终留下了一封充满争议的遗诏:“皇六子奕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历来传位诏书,只会提及皇太子,也就是储君,未来的皇帝,很少会顺带上另外一个皇子的。对于亲王的册封,还是留给下一任皇帝要好得多,至少能帮下任皇帝树立权威。显然,道光皇帝不是这么想的,也让我们从遗诏中看出来他的纠结,以及奕欣能力之强。毕竟奕欣一直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道光帝也是想通过遗诏来保全奕。可惜并没什么卵用,虽然奕欣没有生命之忧,但权力还是没有的,于是咸丰朝他一直是个闲散王爷,倒也落得个清闲。但这种清闲也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奕欣的光荣时刻就到了,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道光帝选择的好皇帝咸丰,觉悟并不高,想着的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于是一溜烟跑到承德“狩猎”去了,京城就留给了恭亲王奕欣!虽说后来的奕欣常年跟洋人打交道,但这时候的他并没有什么经验,面见洋人时也是“脸色苍白”,“紧张万分”。但不管怎么说,京城的局势在奕欣的带领下,稳了下来。他这里稳了,咸丰帝那里稳不住了,这位丢掉京城跑路的皇帝,再也没脸回京了,死也要死在外面,于是,真的就死了。二、辛酉政变很多人不理解,在辛酉政变时,恭亲王奕欣为什么要协助慈禧和慈安夺位呢,自己都能干掉八大臣,难道干不掉这两个女子,自己当皇帝?其实这种疑惑也很正常,当时的慈禧才二十四岁,慈安更小,孤儿寡母的,也没看出有啥政治手段。而奕欣此时又在京城掌控实权,处理八大臣都易如反掌,顺带搞掉两个女人,一个孩子还不是轻而易举?这个问题解释起来也很简单,自古以来,只有王爷篡位当皇帝,还没有太后篡位的。当时大清的土壤也由不得他篡位,可以说自从道光帝驾崩的那一刻起,他就跟皇位无缘了。即使是权力滔天的摄政王多尔衮,不也是迫于形势,让福临当了皇帝吗?而且,干掉了辅政八大臣,恭亲王奕欣就已经得罪了满朝权贵,甚至是宗室血亲。不管怎么说辛酉政变是违背先皇意志的谋逆,已经是大罪了,再谋反,奕欣没有那个实力。更重要的是,此时朝廷真正有兵权的,还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这些汉臣,他们还在跟太平军和捻军死磕呢。虽说奕欣跟他们关系不错,但是我们也清楚,在大是大非上面,曾国藩他们会支持谋逆的王爷呢,还是符合礼法垂帘听政的太后呢?如果没有辛酉政变,权力都在八大臣那里,恭亲王奕欣不过又回去当他的闲散王爷。但是支持慈禧和慈安夺位之后,就会形成“两宫垂帘,恭王议政”的结局,这符合奕欣的预期。三、甲申易枢可以说晚清之所以能实现“同光中兴”,有一半得算作是恭亲王奕欣的功劳。辛酉政变之后,平心而论,清廷最高权力层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平衡。慈禧太后有能力管事,也重用人才,奕在她下面也放得开手脚,慈安是个老好人,但也无形中约束着慈禧不能乱来。朝廷内部关系还算和谐,朝廷外部的封疆大吏们也非常给力,干掉了太平天国,扫除了捻军叛乱,西边进军新疆,东边抵御日本,南边力战法国,北边防着俄国。最重要的是,在奕欣的总指挥下,大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也正是这场运动,给大清带来了勃勃生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恭亲王奕欣跟慈禧太后的矛盾也就逐渐展现了出来,并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虽说两人一开始过招有来有往,互有进退,比如同治四年,慈禧授权弹劾奕,使其失去了“议政王”头衔。比如同治八年,奕欣杀掉了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啊等等,但最终还是慈禧太后胜了。恭亲王奕欣退出晚清政坛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甲申易枢,这是慈禧太后发动的另一次政变,导火索则是北宁惨败。北宁惨败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发生在1884年,这一年四月以恭亲王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悉数被罢官夺职。在清史通鉴中有这么一段两者对话的描述:慈禧:“尔为何事事和我作对?尔以为自己是谁?”恭亲王:“微臣乃道光爷之六子”慈禧:“本宫可削尔之爵位!”恭亲王:“对,太后可削去臣之爵位,却抹不掉臣作为皇子的宗室血脉!”四、闲散王爷在《走向共和》剧中,其时间线,就是恭亲王被罢免后,闲赋在家时的那段时间。这段剧情,也基本符合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形象,算是对历史的一种补充,在剧中他一共出场了三次。恭亲王第一次出场是在戒台寺,后来李鸿章死也要死在贤良寺,估计也是受奕欣的影响。俩人一见面,就共同作了一首诗,前半句是李鸿章说的,后半句是奕欣说的:“对持真境应无取,愿得身闲便做僧。世情已逐浮云散,到头难与运相争。”虽说恭亲王此时赋闲在家,还躲在了清净的寺庙,但心时刻都没有离开朝廷:“合资银行的事,被我那嫂子给驳回了?”一句“嫂子”的称呼,可以看出奕欣的洒脱,临走时,奕欣提醒李鸿章,一定要注意大清东边的那个国家,也就是日本!可以说,恭亲王退出政坛,虽然有醇亲王顶上,且“恭规醇随”,但魄力上跟奕欣比就差远了。奕欣当政时,宁可得罪同治帝和慈禧太后,也不肯重修圆明园,或者颐和园。但醇亲王上台就不一样了,跟翁同龢一起,把本该给北洋水师的经费,挪作了他用。这就导致了1888年之后,北洋水师再也没有添过一艘军舰了,逐渐跟日本海军拉开了距离。可以说,如果奕欣继续当政的话,甲午战争失败的历史,可能会改写。五、临终遗言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李鸿章被弹劾,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占了上风,此时朝廷无人可用,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决定再启用恭亲王奕欣。恭亲王奕欣这时候有了短暂的复出,实际上也是为了给大清擦屁股的,毕竟没有他主政的这十年,大清方向走错了,还酿成了甲午战争的惨败。这期间,奕欣就跟翁同龢结下了梁子,奕欣还是推崇洋务那一套,认为改革不是闹着玩,需要循序渐进。而翁同龢推荐了康有为和梁启超,更是与奕欣的执政理念不合,俩人正式闹掰。前面我也讲过,翁同龢这人,坏倒是不坏,就是左右摇摆,没有准性,还是倔脾气,动不动就跟人顶起来。等到奕欣一死,他又觉得自己过分了,反而又在光绪帝身边说维新派的坏话,最终被光绪帝不容,罢黜回了家。在《走向共和》中,奕欣临终前,慈禧太后是在身边伺候他的,整个大清朝也只有奕欣能有这待遇。看得出,慈禧太后满脸的愧疚,但是,奕欣并没有买她的账,面对她端过来的药,把头扭到了一边。随后,慈禧太后就问了一直畏缩在门口的光绪帝,你还有话跟你六叔讲吗?光绪帝跟六叔奕欣聊了一会儿后,他问哪些人可以重用,奕欣讲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等等,光绪帝问翁同龢怎么样?奕欣一听就怒了,挣扎着要做起来,拼尽全力说了一句:“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可以说,翁同龢最终被罢官,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奕欣。当然也有光绪帝一心想变法,翁同龢反而又开始保守起来,让光绪帝不满,说他保守吧,他又有点激进,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喜欢,最终被撤职。六、慈禧太后说实话,恭亲王奕欣跟慈禧太后,关系曾经非常非常亲密,甚至有人传言她俩其实是情人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妄加猜测他们的关系,但不可否定的是,奕欣绝对是慈禧太后最坚实的靠山。奕欣活着的时候,绝对是支持慈禧太后的,不管两人曾经闹过什么别扭,但终归是大局为重,朝政稳固。等到奕欣一死,庆王和端王上台,这俩货就开始为难慈禧太后了,硬是逼着她立了大阿哥,还想逼光绪帝退位,后来义和团进京,也为拜他们所赐。同样,奕欣当时还能压着光绪帝,让他不至于那么激进,可惜奕欣死了还不到半个月,光绪帝就忘记了六叔奕的嘱托:“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1898年5月29日奕欣去世的,到6月11日,光绪帝就开始了轰轰烈烈地维新变法。假如恭亲王奕欣还能多活两年,说不定就不会有后来的义和团,也就不会有八国联军入侵了。当慈禧太后携着光绪帝往西安逃跑的时候,想必她肯定记得。几十年前,当她跟着咸丰帝逃跑的时候,北京城门下站着的就是双眼充满坚毅眼神,迎接英法联军的,就是那个英俊的王爷——奕欣。当咸丰帝死了之后,站在北京城门下双眼充满期待,并迎接她们娘俩儿的,仍然是那个英俊的王爷——奕欣。只是,八国联军来了后,再也没有那个王爷前来保护她们娘俩儿了……没有了奕欣的清廷,终于失去了对皇权,对后权微妙地制约,清廷也终于迎来了它的灭亡。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装”成神医,给恭亲王奕欣看病?

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想要知道恭亲王是真的得病,还是在装病逃避一些责任。因为慈禧太后想知道恭亲王是不是在装病,她担心恭亲王死了,以后没有人帮她和洋人谈判,所以才装成神医给他看病。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慈禧想要知道恭亲王是否是真的得病了,还是在逃避一些责任。恭亲王奕欣(爱新觉罗?奕詝)是咸丰皇帝的异母兄弟,咸丰皇帝本来应该是弟弟,可是他母亲为了让他早日来到人间,便买通了太医,服下了早产的药,让这位四阿哥“弯路超车”,匆匆地来到了人间。爱新觉罗?奕詝,就成了五阿哥爱新觉罗?奕誴,六阿哥爱新觉罗?奕欣的哥哥。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并不以人的思想为转移。奕欣之才,远超奕詝,也正因为才高,故此,脾气也大,他对老爹道光皇帝就不那么尊重,也没有奕詝会来事,道光皇帝思考再三,决定了一件事,那就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道光皇帝在临终前,留下了两道遗旨,一道遗旨写的内容是:奕詝为帝;第二道遗旨是:奕詝之位是奕欣所让,奕詝为皇,奕欣为王,不得改变!历史跟清朝开了一个大玩笑,奕詝作为了一个拔苗助长的“早产儿” 只活了31岁,便将江山留给了孤儿寡母(同治帝载淳和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小编啰嗦了半天,下面切入正题,恭亲王奕欣的才能不是乱说的,他入主军机处,启用曾国藩,李鸿章“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朝从死亡的悬崖边拉了回来,他大胆改革,遏制内宫、朝廷的奢华糜烂的生活习气,以及官僚主义的腐败作风,他兴起洋务,学习西洋,准备复兴大厦将倾的清朝。可是枪打出头鸟,恭亲王奕欣受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可笑的局面,没事的时候,恭亲王奕欣回府休息,一旦朝廷出现了解决不了的事,慈禧就会想起这位“鬼子六”( 恭亲王奕欣的绰号),并让他四处灭火。恭亲王奕欣因为抑郁不得志,又因为干得都是不是人干的活儿(卑躬屈膝地跟洋人谈判等等)他在66岁的时候,一病不起。这一下,慈禧太后可就害怕了,恭亲王奕欣(这位主要的演员)一旦不再了,自己这台戏该如何唱下去?慈禧急忙派出三名最好的御医到恭亲王的府上,给奕欣做检查,很快,检查结果就报到了慈禧太后那里。气闷,心痛,头迷眼花——慈禧一见这症状,当时就“确诊”了,奕欣这症状,明显就是冬寒郁结导致的春瘟。治疗春瘟之症很简单,那就是用补法,人参、鹿茸、熊掌、鹿筋这些东西一样吃个十斤八斤,估计恭亲王奕欣的病就创愈了。

恭亲王奕欣在慈禧政变后他得到了什么?

1、当时的情况是咸丰去世,顾命大臣得权、得势,慈禧孤儿寡母,恭亲王奕欣想成为顾命大臣之首。同时可以通过和慈禧合作,重新掌握权势。恭亲王曾经是咸丰年间的军机领班大臣,后因他与咸丰兄弟交恶,退出军机,但他颇有人望,而且又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逃往热河时担任留守,在京官员如大学士桂良、周祖培,军机大臣文祥等都支持他,只是咸丰不愿意用他,否则他必为顾命大臣之首。2、慈禧是个精明强势的女人,同治登基后,她继续垂帘听政,不久接机收掉了恭亲王奕欣的实权,同时被人所监控,几乎沦为软禁,至少在精神层面是的。而在咸丰时期,西宫娘娘慈禧,就已经德高望重,东宫慈安虽贵为皇后,可是她几乎不管这些事,到同治时期,慈禧母以子贵,大权独揽,如日中天,并培植自己的亲信党羽。朝廷内外大小官员都在她的掌控之中,所以就算恭亲王奕欣相反,也注定失败,从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告密,可见一斑,您想一下袁世凯为什么要告密,而不支持维新派,因为他知道自己加上光绪加上维新革命派的力量去对抗慈禧都是远远不够的。3、这时的慈禧羽翼丰满,不但牢牢控制着已经长大成人的皇帝,而且在朝廷中拉拢了新崛起的北洋集团,在亲贵中拉拢了醇亲王和郑亲王。奕欣的实力本已大为削弱,再加上慈禧恩威并施的这一折腾,他在慈禧面前锐气尽失,只有俯首帖耳了。如果慈禧当年在私心里真的对恭亲王有过一点爱意,到这时恐怕也荡然无存了吧。以后慈禧对恭亲王就越来说狠。到了1884,这时候同治和慈安都死了,慈禧独揽大权。这年发生中法战争,开始时清军吃了败仗,结果慈禧硬把奕欣当成替罪羊,彻底罢了他的官。到这时连洋人也开始支持慈禧了,他们的支持总是跟着实权走的。 十年后,日本人打进来了。朝廷不得已,再次启用奕欣。但这时的恭亲王已是老态龙钟,难以挽回局面。到1898年,恭亲王病逝,比慈禧早走了十年。1、奕欣当上议政王不过四年,慈禧就找了个机会整了他一下。那是1865年,有个小官蔡寿祺上折子弹劾奕欣,说他权太大了,还徇私纳贿。两宫太后就借着这个折子,一下子免了奕欣的所有差使。不过因为满朝都是奕欣的亲信,更重要的是洋人也向着恭亲王,慈禧不得不让步,很快给奕欣复了职,但议政王的头衔没有再还给他。 2、那以后奕欣学了乖,开始对两宫太后进行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他打拢的是慈安,打击的是慈禧。“安德海被斩”就是二人合作的最大成果。安德海是慈禧身边最得宠的太监,不但言谈很得慈禧欢心,而且积极帮助慈禧在朝臣和亲贵中拉帮结派,缔结太后党,这就直接触犯了恭亲王的利益。而在后宫,安德海对慈安太后也多有不敬。后来终于有了个机会,1869年,安德海违反清宫祖制,私自出京办事,一路上还大肆招摇。恭亲王得到山东巡抚丁宝祯的密报后,第一个通知了慈安。慈安便果断做主,在圣旨上盖了大印,地方官员就凭着这个圣旨,在山东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慈禧事后闻报,竟是耐何不得。此事在慈安、慈禧之间种下深深的嫌隙。

恭亲王奕沂简历

和硕恭亲王奕欣,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 奕欣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他出谋划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危机,迎来同治中兴。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让他经历了很多不幸,儿女多早殇,侥幸活下来的则难堪造就。

爱新觉罗奕欣爱新觉罗奕欣的一号是恭

1、爱新觉罗·奕欣的介绍2、恭亲王奕欣是如何死的3、大清第一辅政王爱新觉罗·奕欣,为何逆袭成功却做不了多尔衮第二?4、请问奕昕是谁???爱新觉罗·奕欣的介绍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恭亲王奕欣是如何死的恭亲王奕欣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病逝。终年66岁。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扩展资料:恭亲王奕欣主要成就:政治上,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支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他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文化上,奕欣藏书颇富,恭王府有藏书楼多处,主要有“多福轩”、“乐道堂”、“正谊书屋”、“庆宜堂”等,所藏宋元名椠近百种,著录各处所藏零星之本,精品为多。书画最为精粹,唐、宋、元、明四代名人真迹书画作品有数十幅,如晋陆机《平复帖》、唐代的韩干《马图》极为珍贵;元代赵孟_、倪瓒等人的画作有数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欣大清第一辅政王爱新觉罗·奕欣,为何逆袭成功却做不了多尔衮第二?奕欣和多尔衮是大清朝两位重量级亲王爱新觉罗奕欣,他们都为大清朝建立了极大功勋,但就两人相比,奕欣的成就却比多尔衮差得多。两位能力都很强,结果悬殊,主要原因如下:一、谁争取来是谁的,争取到的都是做事的本钱皇太极挂了,豪格与多尔衮争皇位,那时候大清处于扩张期,争皇位靠两个东西,实力和能力。豪格拳头够硬,多尔衮拳头也不差,论实力两人不相上下,对掐起来谁胜谁负不好说。所以谁也不敢动真格的,只好比能力,可比能力豪格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多尔衮虽然没有得到皇位,但是得到了摄政王头衔。咸丰翘辫子了,儿子没成年,继承皇位要有人辅佐,咸丰安排了八大臣,没奕欣啥事儿,他这个小皇帝的亲叔叔当然心里不舒服。不舒服归不舒服,可他并没有主动出击,而是二十六岁的小娘们慈禧要政变,请他,他才参与其中的。戏一开场慈禧就是主角,奕欣就是配角。辛酉政变成功了,慈禧垂帘听政,恭亲王奕欣成为议政王。二、议政王和摄政王都是王,一字之差缪之千里多尔衮得到的是摄政王,所谓摄政王就是代替出国的、年幼的、神志不清的、生病的、不具备执政能力的君主代行国家领导权这样的人。摄政王对国家有实际的掌控权。议政王是参与决策讨论军国重务的具有王爵的高级贵族,他只是参与国政,国家最高权力不在他手里,奕欣当议政王,国家最高权力在垂帘听政的太后手里。也就是说,多尔衮当的是老大,奕欣当的是老二。多尔衮手握皇权,谁不听话收拾谁,豪格让他整死了,小皇帝不听话可以打屁股,小皇帝他妈不听话,白天打仗没功夫管,晚上可以把她弄到自己床上,利用休息时间好好教育教育。奕欣完全相反,工作兢兢业业,年底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突然就被他小嫂子慈禧叫来收拾一顿,“那什么,奕欣,爱新觉罗奕欣你别干了,回家抱孩子去吧!”弄得奕欣是一脸懵逼。三、有多大权力干多大事儿,屁股决定脑袋奕欣总得弄清楚原因吧!经了解才知道,他小嫂子慈禧嫌他干得太好了,大清朝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只知道有奕欣不知道有慈禧,甚至连洋人都是这样。慈禧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于是奕欣被一撸到底。奕欣的确干得不错,洋务运动在他带领下搞得风生水起,新式学堂也搞了起来,朝廷上下,王公大臣纷纷替奕欣说话,奕欣恢复了职务,虽然还是亲王,但议政王头衔没了。奕欣再回来时,学得乖多了,知道干得太好会挨收拾,知道自己是二把手,大清朝不是他最终说了算。所以干工作保守多了。如果说之前奕欣把为大清朝工作放在首位,之后他就是把保住自己的职位放在了第一位,他不想丢掉自己手中的权力。可是他的保守并没有让他保住权力,1884慈禧彻底罢了奕欣的官。奕欣连自己的命运都把握不住,更不可能左右大清的命运。所以他成不了多尔衮第二。请问奕昕是谁???奕昕是慈禧的小叔子。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爱新觉罗奕欣,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顽固中心19世纪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_、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爱新觉罗奕欣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慈禧熟悉政治手腕玩起了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_为首的洋务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

恭亲王奕欣是哪 三起三落

与咸丰帝争皇位失败,这可以算一落吧。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此为一起。1861年,咸丰帝过世,肃顺等八大臣掌握大权,奕欣被排除出权利中心此是为二落。后他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与两宫太后共掌大权此是为 二起。后东太后逝世,借助于1884年中法战争失利之事被罢黜,此是为三落。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再度被起用。从1894年到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1898年逝世。此是为三起。 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宣宗遗诏封恭亲王。咸丰朝期间,奕欣的政治地位并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欣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1861年到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1894年到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1898年逝世。第一起,才能受到父皇道光赏识,成为立储候选人赢面最大的第一落,父皇驾崩不在场,遗诏被改掉,自己的皇位被哥哥夺了,就是后来的咸丰。第二起,自己还是有才能的,专和日本人打交道,搞外交第二落,咸丰死了,他遗命八个以肃顺为主的辅政大臣死死压制住了他第三起,联合慈禧发动政变,然后大搞洋务运动,这是一生中最扬眉吐气的一段时间第三落,甲午战败,洋务失败,慈禧勒令他下野养老去了。自此再也没看见他重返政坛

恭亲王怎么死的 简单给大家介绍

1、病死的。公元1898(光绪二十四年),奕欣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终年66岁。 2、爱新觉罗·奕欣(1832--1898年),清末洋务派首领。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元年(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逃亡热河时,被任命为全权大臣,留京议和,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受命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咸丰帝死后,与慈禧太后共谋发动祺祥政变,清除肃顺集团,任议政王,掌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总揽朝政,主持洋务活动。因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几度解职、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