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生平事迹简介
- 2、周敦颐判案
- 3、周敦颐是谁?
- 4、周敦颐的生平
- 5、北宋周敦颐是否如莲一般的君子吗?
- 6、周敦颐颁奖词??
- 7、为什么说周敦颐是理学鼻祖?
- 8、陋室铭题解还有周敦颐简介.急!!!
- 9、周敦颐怎么读 周敦颐的简介
- 10、周敦颐的简介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生平事迹简介
周敦颐生于禧元年。周敦颐有一个比他大十岁的同父异母哥哥,一个比他大五岁的姐姐周,一个比他小四岁的弟弟周敦本。兄弟姐妹关系极好。圣二年,周敦颐8岁。父亲病逝三年后,他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吕敦文加入了衡州叔、龙图阁学士郑祥。因其聪明、仁厚、孝顺,深受郑相所爱,也爱白莲。郑翔在他家周敦门前的西湖凤凰山下建了一座亭子,种了荷花。现为莲溪周氏宗祠。圣上十六年,周未满十八岁的妹妹因病早逝。两个月后的一天,周敦颐八岁的弟弟周敦本因病去世。悦言武道圣上七年,十四岁的周敦颐让父母,在仆人周兴的陪同下,带着简单的生活行李,许多书,还有许多看不懂的问题,赶到月岩,专心读书思考。钱投秦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时,父亲病逝。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周敦颐终于带着母亲来到了叔叔郑相家。游静三年,郑祥按照官衔,按惯例得到朝廷的宠信,让一个孩子做了小官。舅舅爱他如子,给了他这个机会,周敦颐成了朝廷主簿。同年,周敦颐娶了兵部大夫沈璐的女儿陆氏为妻。游静四年,郑襄调任浙赣两省转运使,周敦颐随叔父离开衡阳,迁居润州丹徒县。不到一年,舅舅和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按照她母亲的遗愿,将她安葬在润州,由舅舅郑祥陪葬。之后,周敦颐在润州鹤林寺守孝,期间结识了范仲淹。新的仕途康定元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丧三年,任洪州汾宁县主簿。清四年吏部来南京考试,周敦颐广受褒奖。28岁时,周敦颐开始了仕途上的第一次升迁,年被任命为南安军军部经理。兴学办学清四年,周敦颐为郴州郡知县,郴州郡,镜湖南路。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兴教育,办学校。一到陈县,周敦颐就利用老县学宣传教育,业余时间讲学。程的父亲程,大理寺大臣,在南安遇见周敦颐,见他“长得很帅”,便与他攀谈,与他成了朋友。他立即把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南安向他取经。清四年冬,升任郴州桂阳县令。黄游四年,任郴州桂阳令,继续推广教育和办学。并于元年改称大理寺成,称洪州南昌县。到达后,当当地人得知他就是在宁当官时能指认疑似案件的周敦颐时,高兴地说:“他是个能指认非太平狱的人,我们老百姓找到人告状了。”嘉_元年改为太子中殿,签署为州法官,共五年。一年后,她生下了大儿子周寿。不幸的是,他的妻子陆在他儿子一岁前去世了。嘉_四年,太常诚蒲宗孟路过河州,与周敦颐谈了三天。男性嘉_五年六月,周敦颐被革职贺州回京,正赶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互相仰慕了很久。在北京,一个晴朗的夜晚,周敦颐应邀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对比自己大四岁的周敦颐充满崇敬,他与她相识较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的时候,他还在久久地追忆和感慨,废寝忘食。在他们的会面和交谈中,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思想的启迪。庐山街苑嘉_六年迁国子监,判乾州。周敦颐的好朋友潘兴思,知道他要经过江州,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馆见到了周敦颐,并邀请他一起游览庐山。千古绝唱嘉_八年五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学朋友、诗人聚会。兴,大家就见面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写了一篇119字的短文,号称《爱莲说》。执政为民治平元年,调任永州为将军判官。宁元年,他被调到郎中俞部,又被提升到广南西路监狱。次年,他被调到南康军。熙宁三年,任御布郎中,升广南东路大牢。第二年,我带来了一些监狱的事情。周敦颐在广东当了不到一年的俘虏。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勤勤恳恳,到处巡演,几乎走遍了广东的山山水水。印规庐山Xi安五年,周敦颐不幸染上疖子,辞官退居庐山莲花峰。他把母亲的坟从润州搬了过来,埋在离住处很近的地方。眼前的这条小溪,在家乡被正式命名为“莲溪”。定居江西庐山莲溪书店。熙宁六年六月,病逝于庐山莲溪书屋,终年57岁。2主要成就思想贡献第一,哲学思想。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诚”字。“诚”是他表达天道、人性、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诚”主要分为天的本体和心的本体两个方面。在周敦颐看来,“诚”是宇宙存在的基础,是宇宙的本体,即天的本体。《太极图说》年,他认为人类和万物也是由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们的源头都是太极,然后从太极到人类的极致,即把人类的道德和人性看成是与宇宙的生灭一样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过程。这样,周敦颐为他的诚理论奠定了宇宙论基础。“诚”所体现的心性本体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的伦理。周敦颐对“诚”的强调,意味着他坚信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他从公元0755年到公元79000年发挥了“诚”的思想,从宇宙论中推导出人性观,建立了以“诚”为基础的伦理学说。第二,教育理念。其教育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人向善,以德为学”的教育宗旨。周敦颐认为,人性之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导。二是“六经为主,以诚为本”的教育内容。他非常重视经学,在育人方面始终把“诚”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他多次表示,《中庸》年“真诚”一词出现多达20次。三是“重在自学,重在启发”的教育方法。始终坚持开明的教育方法,除了邀请当时的学术名人讲课,采取学生自学,特别注重启发原则。第三,社会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德治和刑治两个方面。一是德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修德、重师德、扬礼乐。修身养性,周敦颐称之为立人之道,“立人之道,说仁义”,仁义是所有人培养和影响的。重视师德。周敦颐认为,使天下人善而不恶的唯一途径就是重视师道:“师道若立,好人多,朝廷治天下。”推礼乐。周敦颐认为:“礼,理也;乐,和也。”礼的本质在于理,“理”的本意在于治。第二是惩罚。周敦颐的刑罚思想体现在他的道德刑罚观和慎刑观中。在周敦颐看来,惩罚是弥补道德缺失的最后手段。他指出,圣人以天为法,主要是以政养民,德治是养民的最好方法和手段。他主张“慎刑”,万不得已时不轻易使用刑罚。新儒学周敦颐在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做出了新结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他的理学基本概念,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色相等,被后世理学家反复论述和发展,构成了理学范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南宋李宗年间,圣旨供奉于孔庙,其作为理学创始人的地位得到官方认可。周敦颐是宋明时期道教的开创者。当时在儒、释、道的合流下,《通书》的“无极”、《老子》的“太极”、《易传》的“诚”、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材料被融化改造,为宋代以后的道教徒提供了“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范畴。程的“拓展”和朱的“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周敦颐原有思想的基础上,使道家学说更加完善和系统化。在周敦颐的哲学著作中,只有一部《中庸》,200字以上的《太极图》,3000字以下的《太极图说》是从道家目录中修改而来的。石湾粉周敦颐通过“一”与“一万”的关系,将本体论的哲学论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说:“二气五行,化生。五等于二,二等于一。一万是一,一万是一。万一一切都是对的,那就是小的和大的。”“万”是指事物的多样性,“一”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性。“万物一体”就是事物的多样性是统一的。“千分之一”是指一个统一的原始实体分化成不同的特殊物体。总的来说,他认为“万物”来源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物理物的变化。五特实物来源于阴阳变化,阴阳变化来源于“一”。他所谓的“一”,就是《通书》的“无极”,《老子》的“太极”。将“无极”和“太极”两个哲学范畴统一起来,对原有实体进行重新哲学化,显示了周敦颐“老庄合一,儒道合一”的新动向。他用两个推论来说明“一”和“一万”的统一关系。一方面,从一万到一万,从本体到现象:“无极太极”。太极动则生阳,动极则静,静则生阴,又动极。一个安静的动作是彼此的根。阴分阳,两仪直立。阳变阴,水、火、木、金、土由此而生。五次,四次行为。“公式是:无极阴阳五行万物。另一方面,从一万到一,从现象到本体:“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太极无穷。“公式是:万物五行阴阳无极。把两者结合起来,那就是:“诺言的真理,二五之精,从引用的材料中可以看出,他的宇宙模型理论虽然是物化论和阴阳五行论思想材料的混合体,但仍然属于无极,贯彻了老子“万物生而有之,无中生有”的哲学路线。但他把无极和太极结合起来,定义了原初实体的特性,显示了道家创始人的理论思维水平。“无极与太极”一方面是指无极虽可称为无物,但其内无物,其名为太极。所以,无限不是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太极无限”是指太极虽可名为有,但根植于无,名为无限。所以太极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周敦颐将原初实体定义为真实而非物质的、无有而无的绝对体,是对以往哲学思辨的理论总结,表明他试图克服玄学、佛学本体论的理论局限,在本体论上为宋明道家开辟了一条新路。太极生阴阳为了论证“一实一万”的本体论,周敦颐还对“诚”、“神”、“己”等古老范畴进行了哲学加工,进一步提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又动。一个安静的动作,就是彼此的根。”“变不动,诚也;而那些觉得开悟的人,神也;但是,有几样东西是不成形的,是否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动而不静,静而不动,物也。不动,不静,不寂,神也。不动,不动,不动,不动。然后事情就不管用了,一切都很美好。”周敦颐用“万事皆不可能,万事皆妙”的动静观解释了“太极生两仪”这个老命题。他用太极的“动静”来解释阴阳的产生。所谓“生阴生阳”、“分阴阳”,都是指太极自身运动过程中阴阳的生成和分化。如果没有太极的“动静”,也就是没有“无极之真”,那么即使有“二五之精”,万物也无法产生。所以,把“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这四个字和“万物不作,万物奇”这四个字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有动静控制主动权的太极在那里推着它。这就把第一推动者——无极放在了万物之上,五行二气。宋代道家都用外因论来解决理气关系问题。程对"如此阴阳"的质疑,朱对"如此灵活"的质疑,都是受周敦颐的外因论启发,为"形而上之道"的精神本体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主导直立人体极点的起点是“无极太极”的宇宙本体,周敦颐楷书《通书》的终点是“以寂为主,立人间极”的封建伦理观念。首先,作为“无极太极”自我运动的结果,最终产生了最美最聪明的“人”。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属于一个人”。这部剧的“一人”之所以能做到“天道万物顺,德与德修,人皆文明”,是因为他掌握了所谓的“仁义”。顺大华,不见其迹,不知其神。”这个“以仁育万物,以义养众人”的“圣人”,以代表“妙物”的太极来统治社会。所以,被周敦颐神圣化、绝对化的无形的、最高的原初“太极”,说到底是为宋代强大的、至高无上的封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其次,太极的“动静”掌握了“万物化生”的支点,使“二气”、“五行”、“四时”等一系列自然秩序在它的带动下“妙而凝”、“变化无穷”。与这种“奇妙的结合”相对应的,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也是“阴阳调和”。君君,牧师,父亲,儿子,兄弟,弟弟,丈夫,妻子,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因,然后使和平”。周敦颐称此为“理”在自然界,万物与太极各有其位;在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有他们不变的等级。周敦颐要论证的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后来道家哲学化的所谓“和而不同”、“天地无逃”。最后,人总是有强烈的感情和欲望,只是因为自己“最美最聪明”。如果“民兴,欲胜于情,利益相攻,则贼无论灭。”因此,他提出了三字公式。一个“定”,就是“义正言辞”,确立与封建统治相适应的政治原则和道德标准,“容人自甘为恶,自甘堕落”。这就是所谓的“正义”。一个“主”就是“主沉默”,因为“对情感胜利的渴望”失控了。只有通过“大师沉默”和“小心运动”,才能深入考察“运动无形式”的“征兆”。这就是所谓的“杀人欲”。你说的“站起来”,是指“站起来面对真诚”,因为“真诚”既是“万物始动”的宇宙本体,也是所谓“纯粹圆满”的先天本性。只要掌握了“诚”,就掌握了“五常之本,一切行动之源”。这样,“大道变,各人自活,正气存。”人都是按照封建道德的标准行事的,真心站起来就站起来了。太极周敦颐以儒家为基础,结合道家和佛家,提出了“太极无极”的宇宙生成论。他认为无限生太极。太极能动则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极走向静,静极回归动,动与静‘互为根’。阴阳二仪。阴又变阳: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流动促进春夏秋冬的运行。所以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源于无极,无极是宇宙之本。阴阳和五行的“精华”被巧妙地浓缩成男人和女人。在无穷变化的事物中,人因天地之‘显’而为万物之魂。当五行的本性触及外物而运动时,就呈现出恶与善,形成了复杂的宇宙。真诚而冷静周敦颐在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诚”“默”的道德理论。他认为人性有五种品质,即正义善、正义恶、软善、软恶、温和;中庸是最完美的人性,其他所有产品都有缺陷。只有达到‘诚’的境界,人性才能完善。因为‘诚’源于宇宙本源,体现了太极的道德本质。是五常之本,行为之源,圣人之德。达到‘诚’,你就进入了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成了圣人。为了达到‘诚’,提出了‘静’的修炼方法。让人惩其色欲,改其道,改其欲,使其无欲而达其欲。无私的欲望成为最神圣的。这样的圣人才能符合最高法,比如天地之德,日月之明,四时之序,鬼神之恶。他还从道德理论的角度阐述了礼乐。认为礼即理,阴阳合理,万物合理合和,如君、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即和谐,阴阳和谐,万物和谐。所以要先说仪式,再看音乐。经过礼法、教化、三纲、九域、人和五常,就可以玩得开心了。音乐的作用是让世界平静,所以音乐应该是‘谈和议和’。人不能欲望,心如死水。曲轻,词好,移风易俗。妖言惑众败坏风尚。古代圣贤作乐,是为了以心传心,使天地和谐,万物顺畅,感动神禽走兽。文学是儒家思想的载体——文学的功能是传达真理或道德价值周敦颐主张“文以载道”。强调语言是艺术,道德是现实。诚实写,美即爱,爱即传播,圣贤学之为悟。不务实,虽然从业者鼓励,但人不学。这是一个虚拟的汽车,这实际上是一个缺点,你不知道服务的道德,但只把文字作为你的能力。慎用惩罚。周敦颐政治主张的中心是‘色相’。指出圣人在世间之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扶正众人。圣人培养仁义之德,所有人才能接受开悟,成为善。同时,它还强调惩罚,认为万物皆生于春天,万物皆生于秋成。所以圣人治天,以政养民,以刑治天下。而是‘慎用惩罚’。负责处罚的人不要粗心大意,要诚实懂事。改革趋势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周敦颐主张了解世界大势。世界局势极其严重,而且不可逆转。明知道形势严峻,还要靠实力去挽救。不早知道,就没法和别人比。这是天意。如果不早知道,不积蓄力量,不努力挽回局面,那就是人事问题,不能怪天意。所以在政治上倾向于改革,对新政赞不绝口。按照长期为官讲学的惯例,强调尊师重德。指出教师如果站得直,就会有很多好人;好人多,朝廷就统治,世界就统治。
周敦颐判案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是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他幼年丧父,八岁时,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20岁那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他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由于他聪慧仁孝,从小信古好义,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深得郑向喜爱。 周敦颐的舅父郑向,当时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郑向见他聪慧仁孝,便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使他做了分宁县的主簿官。当时,分宁县赵员外家儿媳和贴身丫环被害死亡的命案,拖了三年有余,累累牵连审讯的官员,不是庸才,就是舞弊,情况复杂,一直都没有得到公正的判决。 周敦颐到任后,接到圣旨,要他从速破案。这时正值冬天,北风呼啸,百草凋零,落光了叶子的杨树、柳树,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颤栗。周敦颐把前任审讯的案子记录,全部仔细地看了两三遍,心中疑问多多:案子历时三年多了,弊端叠出,绝不是偶然的,其中定有蹊跷。他想这案子就像枯死的树一样,必须从根子上找原因。如果只在原审的人证范围内寻找突破口,势必劳而无功,要究明真相,在已知的犯证外去突破,去找到根源------ 他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认为两命案,是中毒而死的可能性最大,但是谁购的毒药,毒药从何而来,从谁手中购买,必须弄个水落石出,才能定案。于是他把案卷涉及的所有犯证,按事主、亲属、仆役、邻里、朋友等项排出名单,并在每个名字后面简略地列出性别、年龄,与事主的关系及案中提供的情况,用简明的表册一一列出,然后亲自去实地仔细查访。 周敦颐想到,如果穿着官服去实地调查,百姓见官畏官怕官,难以探明真相,定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心里想到和尚、道士、算命先生之类的人,最易与老百姓接近,也很受老百姓喜爱。他就乔装打扮成道士,头挽发簪,身穿青色道袍,手拿云鼓,摇摇摆摆,打打敲敲,一路向案发的赵家住地走去。跟随差人,也是道士打扮,装成他的徒弟,背了包袱,跟他寸步不离左右。他俩一进村,周敦颐边打云鼓边唱:“贫道来自终南山,云游天地八方转,驱鬼捉魔消灾难……”,村里的孩子听到唱声,跟在后面看稀奇,慢慢地一些无事老人也跟着走来,周敦颐对一老者说:“我感觉你们这村黑煞临空,邪魔侵害,这三年都不安宁,若不消除,还会有更大灾难------”老者感觉这活神仙说得很准,立即向周围乡亲使眼色,一时好多人都围拢来了,纷纷请他到家画符消灾。周敦颐一一答应,他走家串户,装着念咒消灾,从中细细察访两命案的实情,村民们自自然然地向他讲述了两命案的真实情况,使他获得了大堂审讯中得不到的材料。他从中了解到离死者几里之外有一药店,便与随从直奔而去。 可药店已不复存在,现在开的是杂货铺。店主叫蒋实华,问他为何不开药店?他说“这铺子原来是何家开的药店。自赵家出了两条命案之后,就将店铺转给了我。我完全不懂药性,对开药店是门外汉,就改变为开日杂铺子,刚接手两年多”。周敦颐想,开了多年药铺的何家,有人缘有经验,为何要搬迁,个中必有原因,必须尽快弄清。又问蒋实华,原店主叫什么名,现在何处?回答说原店主叫何明,现在十里外的何家坝子也开的是杂货铺子。 周敦颐不顾连日走访的疲劳,立即和随从赶到何家坝子,找到开杂货铺子的何明。随从对他说,这是分宁县的主薄。何明见官差上门,吓了一跳,周身发抖,连忙跪倒地上磕头。周敦颐扶起他,说:何店主,不必惊慌,我们来是询问赵家买红砒的事。何明听了定了心神说:“这事我父亲临终时有交待,请大人到后院,待我如实禀报。”何明很坦然地把周敦颐二人带进后院房间坐下,从柜中拿出一个账本,翻到第二页上说,请大人看看就清楚了! 周敦颐接过手,见账本的纸已发黄,上面记的是闰六月七日赵家购五十文红砒一包,买主说是治疮需要。周敦颐问为何卖给他?何明说:“买家势力大,父亲碍于情面,不得不卖。不久,听说赵家儿媳和丫环死了,父亲想到肯定与买红砒有关,又不敢前去询问,每日闷闷不乐,好像是他杀人似的,天天到寺庙里上香忏悔,也无法解脱,一年后在忧愁中死去。临终前,他叫我不要开药店,说人命关天,一次不慎,就会害人性命。叫我一定把账薄保存好,赵家的命案,今后如来追查,你就如实相告……”何明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那包红砒不仅害死了赵家两条命,也夺去了他父亲的老命。 周敦颐拿到了何明的账薄及证词,星夜赶回分宁县,第二天在县衙打鼓升堂,提审主犯赵员外的儿子赵志虎、王月娇等人,拿出何家药店的账薄及证词,在铁的证据面前,两罪犯只好低头认罪。周敦颐依法判决赵志虎死罪,王月娇勾搭赵志虎共谋杀人,打入大牢。帮工李妈将红砒放入了两死者吃饭的碗里,判决杖打三百…… 周敦颐对这拖了三年的命案,只审讯一次就把事情的责任弄清楚了,造成两条命案是主犯赵员外的儿子赵志虎在外有了新情人,蓄意把已结婚五年的媳妇和贴身丫环,用红砒毒死的,终于真相大白于天下。 三天后,分宁县校场里,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争相看赵志虎行刑,只见赵的领子上插着杀人首犯的牌子,一队兵丁押着在囚车上,老百姓有的骂他是禽兽,有的骂他是豺狼,有的朝他吐唾沫------午时三刻,刽子手的刀光一闪,赵志虎的人头落地,结束了他丑恶的一生。 周敦颐这次迅速判案,分宁县上上下下的人都非常吃惊,无不伸出大指拇说:别看周主薄年轻,那些判决经验丰富的老吏,谁也比不上他这么精明,判这么神速、公正!“! 由于周敦颐才华出众,办案快速、公正,巡查地方的使者,调他到南安(今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担任军司理曹参军(类似于今天的地方法院院长)。。当时有个囚犯,只盗窃了两户人家的财物,按法律规定不用判死罪。但主管运输事务的转运使王逵(相当如今中央或地方官的交通运输局官),却想要周敦颐给予重判。这个王逵满脸横肉,眉毛倒竖,下面有两只阴险的眼睛,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没有人愿意和他争,也不敢和他争。他要判决盗窃犯死罪,目的是想得到上司的赏识,几乎想命令周敦颐按他的意志判决。没有想到周敦颐正气凛然,不怕他凶悍,毅然和他争辩,:”像这样还出来做什么官呀,靠杀人的做法来博取政绩,取悦上级,这样的行为我做不到!。“王逵不听仍坚持要按他说的判,周敦颐就决定辞官,毅然自己取下乌纱帽,扔下笏板,头也不回地回了家。王逵怕对上司无法交待,同时也想到自己的处理确实不对,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只好亲自到周敦颐家认错,表示愿意按他的决定判,请他复职,周敦颐最终按他自己的决定判决盗窃犯,使囚犯免于一死。。 周敦颐才华出众,刚正不阿,公正判案,名声远扬。后来先后调任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任知县,到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市)任通判,到郴州任知州,都知道他是以前审理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受到当地的老百姓的欢迎,受到老百姓的拥护,说有了他就不怕打官司了。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富人家、地方列强、衙门里那些狡猾贪婪的小吏、恶少都揣揣不安,害怕得罪了这位刚正不阿的周敦颐。有些经过周敦颐教育的官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而且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变得遵纪守法了。 历史已过千年,周敦颐神速、公正判案的故事,至今还在人民群众口中广为流传!
周敦颐是谁?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世称濂溪先生。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敦颐)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尤其显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对他说:“我想多读些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龄太大来不及了,请让我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有收获。(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南昌人都说:“这是能弄清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我们有机会申诉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愿意。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他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熙宁初,担任郴州的知州。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屋前有条溪水,下游与湓江合渡,于是就借营道县老家所在的濂溪这个名称来称呼这条溪。赵抃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敦颐就死了,享年五十七岁。
周敦颐的生平
分类: 文化/艺术解析: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思想家。字茂叔,原名敦实,亦称敦颐、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和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广南东路判官等职。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他提出“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认为“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很多学者认为二程是他的学生,他开启了宋明理学。
北宋周敦颐是否如莲一般的君子吗?
“周敦颐是我国宋明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理学又可称之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影响深远。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如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敦颐的人生态度或生活情调,始终保持孔颜之乐的人格魅力,赢得后人的仿效和追捧。周敦颐的人格精神,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在北宋文人所经历的由“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到追求“孔颜乐处”的君子人格之转变过程中,周敦颐及其诗文中所倡扬的孔颜之乐的君子人格与慎独意识则标志着宋初文人淑世精神转型的完成。如果说因为苏轼的推崇,陶渊明在宋人中的地位渐渐高起来的话。那么也正是因周敦颐的表彰,孔颜在宋人心目中超越孟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积淀性情、修身悟道的楷模。周敦颐对山水的热爱,不是一般文人所谓的逃离现实、排忧解愤的行为,而是将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的寻仙访胜与禅宗的超尘出世、归隐林泉熔于一炉,体现了他在思想上统合儒道释的汇通精神与创新意识。因此周敦颐行政之余,多以山水游赏作为其探寻义理、澡雪人心的行为方式。他存世不多的三十余首诗中,探幽访胜,记游山水林泉之乐的诗竟占去大半。在周敦颐看来,寻山与访友两不相误,只有舍弃了追名逐利之心,才能真正专心致志地去寻山访水,所以诗中感叹高岩可攀,而知心游侣难觅。周敦颐有些诗在表达泉石之乐时,还淡淡地表露出一些企慕隐逸的思想情感。他在《同石守游》一诗中,厌恶争名逐利,向往度水登山,与野鸟、白云结伴而游,表现出“恋林居”的山水林泉之趣。诗中看似有出处两难的矛盾,实际上是在借尘世与自然比照,传达其游赏山水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物我一体、生命自由的快乐。周敦颐亲近自然、走近自然,观山水之美,得泉石之乐,,他的性情、义理消溶于山巅水涯,在临水登山、赏音吟诗中不经意地传达出对人生的感悟,对宇宙自然的思考。也就是说他诗中的自然林泉之趣,实际上是他哲学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的投射与反映。其足迹所至,往往临水登山、游目骋观,这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情调,又是诗人仰怀先贤、涵咏性情的主要方式,堪称继庄子、陶渊明之后又一位将生活与思想高度统一,将生活诗化的哲人与诗人。苏轼的性情和喜好,与程、朱等道学家不同,他特别不喜欢程颐,却赞赏周敦颐。这除了周敦颐的高尚人格,还与他的山水自然之趣和诗文写作水平有关。周敦颐这种恬静安闲、豁达宽容,近乎完美的品格受到了当时及后世文人的一致赞誉与称赏,这在宋代的作家中非常少见。周敦颐及其诗中呈现出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丰富了北宋诗歌创作的题材与内容,参与了宋诗风格与特点,乃至缺点的构建,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宋诗发展走向。”所以呢周敦颐真实人生也像他在《爱莲说》所说的一样。
周敦颐颁奖词??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人物生平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8岁(虚岁九岁)[2],其父病逝三年后,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周敦颐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 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
为什么说周敦颐是理学鼻祖?
因为他在理学这方面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他的学说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最重要的发展。因为在理学上面周敦颐的思想前卫,而又为后世奠定了理学基础,所以被称为理学鼻祖。因为他在理论学上有了很多的贡献,传给了后人,让后人去学习才说他是鼻祖。周敦颐对理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和其他几个也崇尚理学的人被称之为北宋五子因为他对理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传播给了后世人《宋史?道学传》认为道学复兴于北宋中叶,只有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邵雍的《观物内篇》中,道学思想的基本体系才第一次完整的呈现了出来。为什么说周敦颐是理学鼻祖?首先解读了“诚”乃“理”之雏形周敦颐在《通书》中承继了《大学》和《中庸》的思想,论述了“诚”的两层含义,《诚上第一》首先说:“诚者,圣人之本。”又说:“圣,诚而已矣。”确立“诚”是圣人的本质。接着,周敦颐利用解说《周易》的方法来论述“诚”这个范畴,认为“诚”是出于自然的,正所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与《中庸》的“诚者,天之道也”相呼应,这便凸显了“诚”的第三层含义——“诚”虽然是圣人的本质属性,但这个范畴源自天道,因此它是论“性”之学里的最高范畴。这个思想在周敦颐的体系中还显得很模糊抽象,但只要我们了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体系,便可以发现周敦颐的思想是其雏形。其次阐述了诚与理的关系。“诚”分为两种境界,第一种是无需修行,先天即可到达的境界,叫做“诚者”。对于这种境界,修道者只需要守住“诚”,使其“寂然不动”,主静无欲即可;这个思想在程朱的体系中,被称作“天命之性”;程颢写了《识仁篇》来发挥它;在程朱理学中,“理”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自然界方面,“理”是万物生成的本体;二、人性方面,“理”是人性的本来面目;三、对前一观点的延伸,“理”是纯粹的至善。“理”其实是对“诚”的进一步完善,周敦颐的“诚”只是“理”的雏形,他对这个范畴的阐释也与程朱存在一些区别。例如,周敦颐没有说“诚”是万物的本体,只是说“诚”本于天道,与万物同源;又如“诚”是五常百行的基本,但不是其本来面目,五常百行只要不违背“诚”,就不会被邪暗堵塞,安然无事。由此可见,周敦颐对程朱理学是有重大影响的,因此视周敦颐为理学鼻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陋室铭题解还有周敦颐简介.急!!!
周敦颐更多图片(5张)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北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中文名:周敦颐别名:字茂叔,号濂溪国籍:中国北宋民族:汉族出生地: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桂岭镇)出生日期:公元1017年5月5日逝世日期:公元1073年(享年56岁)职业:哲学家信仰:儒学主要成就:北宋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北宋五子之首代表作品:《爱莲说》,《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谥号:元公祖籍: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分享到...人物生平点击查看图片周敦颐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颐8岁(虚岁九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 刘禹锡像[1]“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北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中文名:周敦颐别名:字茂叔,号濂溪国籍:中国北宋民族:汉族出生地: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桂岭镇)出生日期:公元1017年5月5日逝世日期:公元1073年(享年56岁)职业:哲学家信仰:儒学主要成就:北宋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北宋五子之首代表作品:《爱莲说》,《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谥号:元公祖籍: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分享到...人物生平点击查看图片周敦颐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颐8岁(虚岁九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
周敦颐怎么读 周敦颐的简介
1、周敦颐拼音:[zhōu dūn yí]。 2、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3、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赋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延。
周敦颐的简介
周敦颐别称:周元皓、周敦实。字号:字茂叔濂溪先生。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道州营道楼田保。出生时间:1017年6月1日。去世时间:1073年7月14日。主要作品:《春晚》《大林寺》《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按部至春州》《读易象》等。主要成就:儒家理学思想鼻祖。关于周敦颐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一、周敦颐的诗词 《爱莲说》、《大林寺》、《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江上别石郎中》、《思归旧隐》、《暮春即事》、《春晚》、《牧童》、《按部至春州》、《题酆都观·读英真君丹诀》、《题清芬阁》、《天池》、《石塘桥晚钓》、《书仙台观壁》、《任所寄乡关故旧》、《剑门》、《夜雨书窗》、《_溪书堂》、《书舂陵门扉》、《忆江西提刑何仲容》。二、生平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颐8岁(虚岁九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_、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三、与衡阳周敦颐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6月1 日)生于道县楼田村,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十日(7月24日)。因贫“_粥不给”无力回乡,葬庐山栗树岭。二十岁时随舅任上因“一言清疑谳,为有司物色”。二十一岁母亡守制,二十四岁从分宁县主薄(今修水县)做起,到五十五岁终职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治在韶关),因病乞调南康司理参军后辞官。他为官廉判明断,政与学凸现,史上他和包公并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因此朝廷恩荣其父。父周辅成终职桂岭县令辞官,宋英宗于嘉佑八年(1063),赠郎中,治平四年(1067)再赠谏议大夫,敕入祀乡贤祠和启圣祠,与孔子父母同享祭祀。周敦颐亡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谥元,故称元公(学生二程同时谥纯谥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_六年(1319)封道国公,历朝入祀孔庙。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后裔十二代孙周冕世袭五经博士,延至清末四百余年共封十三位五经博士,这是自汉武帝尊儒设五经博士之称以来,获五经博士最多时间最长的家族。北宋乾兴元年(1024)八月二十日周辅成病逝,时 周敦颐8岁,因家贫一家四口随母来衡阳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公喜爱,郑公视甥如子,按郑家敦字辈取名入藉。又因他喜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今衡阳市二中处俗称祁阳白)他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直到郑向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才随母同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丹阳市)。衡阳人世代相传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和“白莲仙子戏西湖”的传说即出自他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周子因勤政负病而早逝寿五十七岁,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在衡阳十余年之久。后他三十一岁任郴县令和桂阳县令(今汝城县),三十八岁任大理寺丞,四十九岁任永州通判,五十三岁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和在郴邑七年回乡祭祖均在周敦颐中转歇息,讲学、探旧、访友。所以,衡阳相较于他的出生地道县,归宿地九江,是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困难时他的舅父这位衡阳先贤郑向济孤抚幼帮助培养教育他并荫补入仕,郑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内历称恩舅。周子知恩图报,妻陆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终老才随夫生子,因积劳成疾三十七岁亡。后裔们满怀感激之情流传不息深深的衡阳情节即源于此。衡阳是濂溪公的成长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于此,周敦颐在衡北岸和柘里的两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遗迹不忍离去”。而来此继承郑公留给周家的祖业繁衍生息至今。从此外发后裔虽星居海内外,但他们常回家看看,近几年后裔来此拜谒祭祀先人日益增多。任何名人文化传承都是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延续的。周敦颐在衡阳生活的遗迹原有五处:一是紧伴石鼓书院即今司前街古称濂溪街(现衡阳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郑灿居住的祖宅;二是今蒸水桥北原郑家庄户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长子周寿次子虞仲后裔继承,今居衡南县车江铁市、衡阳县金兰寺、重庆、洪江等周姓即源于此支。三是今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他是周寿五子季仲次子兴继来此继承祖业,爱莲堂原是郑家祖传庄户房(历今约—千二百年),郑氏谱载“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郡城外西湖”。郑向祖孙五人五进士,世代衣锦诗书传家,家产颇丰。宋时周围山林田土多是郑家祖产,后按规制濂溪公祭祀田四百亩(政义乡三百亩、长平乡一百亩)田租收入和年拨官银二十八两用于濂溪周氏宗祠春秋二祭。此处地势低洼紧靠蒸水,南北河风交汇, 周敦颐逢夏即来此避暑读书。现房基一米五高用条石砌成,皆宋时基础防潮的佐证。南宋嘉定四年(1211)十月十九日, 周敦颐五世孙任吏部右侍郎跳海自溺以孤忠伴孤魂,后为左相陆秀夫效法,右相文天祥为他写有墓志铭,一代烈臣周洪即诞生于此。清康熙年间因祀田被安插户柯仕俊强占诉讼三十余年,方收回祀产,族人出资经清政府批准把爱莲堂建为纪念周子专祠,皇封奉祀生赐衣顶四人,选后裔六人入义学,年祭祀银二十八两,一切和故里道县,归宿地九江祭祀祠待遇等同。今道县、九江祭祠已毁,此是唯一幸存的皇封祭祠。四、与汝城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_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其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此评甚为公允。据史书记载,其哲学著作有“数十篇”,流传下来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篇。公元1041年至1044年期间,“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其一生为官清廉公正勤勉,为学精密严谨细致,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自律。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上承孔孟,下起程朱。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理学体系,宣扬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主静、顺理、诚心、无欲的人生观。周敦颐在汝城任县令时,县内政治清明,百业兴旺,民情淳朴,政通人和。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拙赋》,其弟子程灏、程颐在来汝城探望老师时有感于汝城风光美景,写下了《千家诗》第一篇《春日偶成》。汝城人民为纪念他,特在县城西郊修建了濂溪书院,并进行了十度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写下的《爱莲说》虽短短119个字,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