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伊尹简介资料,伊尹是哪个朝代的人 ?伊尹是怎么死的?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伊尹,莘县人必须了解的历史人物?
  • 2、伊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名相,他励精图治,为何却说他是一个间谍呢?
  • 3、商汤为招纳伊尹和莘国结盟,伊尹究竟有什么才能?
  • 4、商朝的开国大臣是谁?
  • 5、有人能告诉我商初的将领吗??不胜感激^_^
  • 6、“伊尹对商汤,管仲对齐桓”为什么孟子说他们是不召之臣?
  • 7、伊尹怎么读
  • 8、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臣:伊尹
  • 9、伊尹是谁?为什么伊尹能以奴隶之身做到丞相?
  • 10、伊尹简介资料,伊尹是哪个朝代的人 ?伊尹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伊尹,莘县人必须了解的历史人物?

他是夏朝末年商朝新建立之初重要的政治家。同时他又为道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伊尹就是莘县人,他当时应该算一位能臣,也是一个忠臣。是的,因为他的老家就是这个地方的,他属于这个地方的名人。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了解的,因为这毕竟是值得骄傲的人物呀。当地人肯定要了解呀,这是他们引以为荣的人物。伊尹作为商朝的开国元勋,姓姒,出生在如今的河南洛阳莘县,伊尹作为商朝重要的能臣,应当被莘县人所熟知。伊尹和他的妈妈常年居住在伊水之上,所以把伊当作姓氏。他是夏朝末年商朝新建立之初重要的政治家。同时他又为道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神奇的是,伊尹在厨艺方面居然也有所涉足,可见此人的能力之强,水平之高。伊尹尽管天生就很聪明,但是他没有仗着小聪明就此止步,而是勤奋学习,努力上进,不断发展自己。修身养性,在有莘国耕作。并且在经过商汤三聘后,帮助他打败了敌人夏桀。这为商王朝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所以他被封为尹相。正是对美食的深刻理解,使得伊尹在政治上有所继承,他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伊尹把商朝的政治治理的十分清明,他还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的生活,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夏王朝的进一步繁荣。在商汤死后,伊尹又连任数年。伊尹曾经为了教育太保,让商朝的国君更加的圣明,对太保进行过特殊的教育方式,送他到桐宫修身养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是在伊尹细心地教导与陪护下,太保时期的商朝继续发展,政治又变得清明。伊尹这样一位在我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的有名政治家,出身在莘县这样钟灵毓秀的地方,是莘县人民的荣耀,作为莘县人更应该要多多了解伊尹的伟大事迹。

伊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名相,他励精图治,为何却说他是一个间谍呢?

伊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名相,也是一名有名的厨师,他帮助商汤励精图治,为何却说他是一个间谍呢?他的确是一名间谍。为了做好这个工作,不惜触犯重罪,让商汤通缉他。之后就以一个厨师的名义进行间谍活动。当然,一个厨师手艺好,很快就会获得别人的赞赏和信任,之后就知道了夏朝的真实情况,民间对于夏桀恨之入骨,恨不得与之同亡,伊尹将这个情况告诉商汤,商汤很高兴,坚定了消灭夏的信心。之后就开始侦查夏的兵力部署和位置,伊尹再次到夏,不知道为什么会策反了夏桀的妃子末喜。这个貌若天仙的末喜竟然就将兵力部署告诉了伊尹,这是一个谜团,有待于历史学家们解答,为什么就是这样的人可以将自己国家里的最核心的机密告诉一个外人,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呢?伊尹知道了兵力部署以后,就跟商汤一起谋划灭夏的大计,知道在夏商边境处有重兵,就避其锋芒,绕道而行,直逼夏的都城,结果就让夏桀很是惊恐。边境的部队也来不及回防,就这样将夏灭掉了,这个经过是不是有点二战时候德国灭法国的经过呢?不管怎么说,这个人的能力的确很强悍,不仅仅是一个厨师,还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还是一个活动家,竟然也是一个间谍!你看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人是几种身份呢?你比较认可的是他的哪一种身份?若是你是伊尹,你会不会到夏朝策反伊尹?因为伊尹早年时期,曾经在夏朝担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厨师,在此期间他获得了大量的情报,后来伊尹辅佐商朝,因此有人会说他给商朝提供了大量情报。因为伊尹曾经是夏朝的人,而且后边又成了商朝的高官,所以说他是一个间谍。伊尹以一个厨子的身份来到了夏朝,并且为商朝提供了很多的信息,所以他堪称一个间谍。因为他最开始的时候是夏朝的人,但是后来又成了商朝的高官,所以估计提供了不少情报才有这种事情出现。所以说他是间谍。 伊尹是夏末商初时的人物。他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很多人说他是间谍。他是夏末少年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商朝的开国元勋。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中华厨祖。 夏朝为稳住自己的江山,遏制四方造反的苗头。于是决定以武力征服有失是杀鸡给猴看。他纠集其他方国带领数万大军开始东征。由于当时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在众多的方国之中是比较有实力的。不然他们也不敢公开跟夏朝叫板。 而就在这时浴血抵抗数月之后,他们不得不放弃抵抗。其中一个国家给出的条件之一就是献出有施国的公主,举国最美的姑娘——妹喜。后来有一些传说讲到,夏朝得到妹喜以后更加荒淫无度,常常把她抱到双溪上,日夜不停地陪她饮酒。成为一个挥霍无度的昏君。而百姓则是敢怒而不敢言。实在无路可走。 而在此时强大起来的汤国首领汤汤用苦肉计派来了一位间谍----伊尹。伊尹很快地受到了夏朝的信任。妹喜在了解了伊尹的来意之后,与伊尹配合行动。俩人秘密来往。泄露夏朝的机密。与伊尹里应外合。使夏朝最终被商汤所灭。妹喜很有可能是像西施一样的角色。是有施国派到夏朝的间谍。他们联合在一起结束了夏朝长达近500年的统治。而伊尹帮助商汤灭夏,也可以算是中国有史以来的间谍了。

商汤为招纳伊尹和莘国结盟,伊尹究竟有什么才能?

伊尹,姒姓,伊氏,名挚,生于现代的渭南合阳,据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今洛阳伊河)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身为奴隶之后得伊尹年少时期十分凄惨,在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因为意外死亡,从小时候便被卖到了有莘国,被有莘国君庖人收养。伊尹自小便聪明颖慧,好学上进,虽然耕作于有莘国的田野之上,但他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大量的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而各国的君主听到有这么个人才,争相来以重金聘请,其中就有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甚至于要娶有莘国国主的女儿为妻就为了要过来伊尹这个奴隶。伊尹到商朝以后被商汤王重用,官至丞相,之后伊尹辅佐商汤王将夏朝暴君夏桀推翻,建立了殷商王朝,之后当商汤王死后,伊尹又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将商朝后代君王教育的有模有样,也使得商朝的政治经历了清明时代。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朝崇信卜卦,而伊尹更是商代第一大巫师,集古巫、史、医为一的人。而商代给后代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还有关于后代祭祀。而伊尹肯定参与过占卜。伊尹的内容并且伊尹还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厨师,发明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伊尹是古代辅佐治国最著名的一个人,他个人的才华能够使自己辅佐的对象成为当时的霸主。伊的话本身是一个奴隶。但是伊非常有才能。商汤之所以招纳伊,也是看重伊的治国安邦的能力。可能他的才能就是见多识广,总能给出最正确的建议吧。所以才得到招纳和重用。商朝的最有才干的人伊尹是一个出身为奴隶,后来变成丞相的这么一个人,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够得到如此重任呢?事情发生于1649年,当时中原大地正处于夏朝的末年,那时的伊尹出生在了伊水的附近,所以他母亲直接为其取名为伊尹,小时候的伊尹非常聪明,他勤奋好学,而且崇拜尧舜禹,琢磨他们的治国方针以及获取民心的方法,这位其后来治理国家打下了基础。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贩卖当了奴隶。伊尹还有一个特殊技能,就是他做的饭菜非常好吃,被誉为“中华厨祖”。一次,商汤的丞相仲虺去朝贡,无意之中发现伊尹的才能,于是两人成为至交,伊尹也因此得到了推举。所以商汤派出一使臣邀请伊尹来辅佐自己。来到商国之后,商汤通过跟伊尹的交谈,发现伊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任命其为右相,跟宰相一起处理国家事务。在此期间,伊尹整顿吏治,体恤民情,使国家变得强盛,后来消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商,伊尹在其中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商汤驾崩后,伊尹依旧辅佐这个国家。他先后辅助了商汤的大儿子太丁,二儿子外丙,中壬为王,但可惜他们都继位后不久就离世,所以只好让长孙太甲继位。太甲继位后不问政治,只知寻欢作乐,伊尹教导无效之后,对其进行软禁。三年后,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将其迎回,并归还政权。综上,伊尹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有远大志向,伊尹通过努力,将自己变成一匹千里马,而商汤跟宰相就是伯乐。你觉得伊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商朝的开国大臣是谁?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有莘国君贴身厨师。国君发现其才干,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夏禹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缕臣,随同到商。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汤由此方知伊妖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伊尹,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今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东省-曹县南),享年百岁(另说伊尹放逐太甲后,篡位自立,太甲潜回,将其杀死)。据莘县旧志记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又载: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东昌府知府程光珠访求古迹,亲书“莘亭伊尹耕处”6个大字,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虎云风。”令知县刘萧勒石立碑,以永志之。其碑今在莘县城北单庙乡大里王村西,碑文大部清晰可辨。另在莘县古有伊尹庙,“伊庙清风”为旧时“莘县八景”之一,历代地方志乘多有记载和题咏。

有人能告诉我商初的将领吗??不胜感激^_^

夏:禹.启.商:商汤王.(我是查历史书查到的,可以把分给我吗?我很急需分的?好吗?)伊尹,有莘(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东)人,生卒年月不详,主要活动于夏末商初。其本名挚,因曾在商汤时任官阿衡,太甲时任官保衡(见《毛诗正义》孔颖达疏),所以历史上又称其为阿衡或保衡,甲骨卜辞中亦有称之为黄伊、寅伊或单称伊者。他曾助汤灭夏,并与仲虺等辅佐商汤和太甲,握有实权,功勋卓著,既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军事史上有确凿记载的第一个军事谋略家。关于伊尹的身世及其出仕经过,古籍中颇多记载,然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说法认为,伊尹是有莘氏的“小臣”,以庖人身份陪嫁有莘氏之女至商,后因其屡向商汤陈述取天下的主张,得到商汤的赏识而被重用为辅臣。《墨子·尚贤申》即谓:“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此后,《庄子》、《楚辞》、《韩非子》及《吕氏春秋》所记亦与此类似;另一种说法见于《孟子》,其在对前一种说法予以否定的同时,提出“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汤)之使往聘之,??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意也”(《孟子·万章上》)。而《史记·殷本纪》则二说并存:“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未作确断。但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应之以上述记载,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但目前有些学者虽持第一种观点,却又断言伊尹是有莘氏的奴隶,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奴隶处于社会低层,是奴隶主压迫剥削的对象,根本不可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如果他是一个奴隶,那么他后来的治国谋天下的远见卓识是难以解释的。因此,我们认为伊尹并不是奴隶,而是有莘氏的近侍官,属于奴隶主阶级一分子,受过良好的官族教育,因在有莘氏身边服务,即使没有从政治国的实际经验,所见所闻,至少其间接经验应是相当丰富的。事实也证明,在其从汤之前,就已显露出其政治才能,声名远播,以致汤在见到伊尹之前就说过“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墨子·贵义》)。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商正在崛起,汤急需罗致人才,壮大自己的力量,而伊尹声名在外,有才德而欲投贤主,早就想为汤所用,只恨无由。因此伊尹归商实际上是商汤政治发展与伊尹施展抱负这两方面需要交织的结果。而有莘氏女嫁汤正好创造了一个契机,至于伊尹负鼎俎以美味说汤,只是伊尹向汤陈说自己治国之道的一种方式,并不能以此确定其身分。由于伊尹多次向汤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他的主张又正与汤“正(征)城(有)彼天下”(《诗经·商颂·玄鸟》),取夏而伐之的意图相合,汤庆幸天降贤士于己(《诗经·商颂·长发》),于是委以重任,用之辅政。伊尹被汤任为相后,便成了商统治集团的谋略人物,为灭夏战争的准备与实施出谋划策,历时18 年终于助汤灭夏而建立商王朝的军政大权。汤去世后,历辅外丙(汤之子)、仲任(外丙之弟)、太甲(汤之长孙)。太甲为政暴虐乱德,不遵汤法,伊尹将其放于桐(河南虞城东北),自摄政理国三年,复归政于太甲。《史记·殷本纪》、《孟子·万章上》和《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均有记载,后世也对此颂声颇著,被太甲尊为“保衡”(《史记·殷本纪》),仍握有实权,直至太甲子沃丁即位时伊尹才老病而死。伊尹一生,在助汤灭夏,建立和巩固商王朝的事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军事理论的发展,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对后世影响极大。伊尹在军事方面的活动,主要是参与了灭夏战争的策划、准备与实施。关于汤灭夏之战,史料欠缺,现今所知的有关记载亦多是语焉不详,尤其是对战役战斗的记载极少,难以全面详实地叙述,但关于灭夏战略的谋划、准备和实施,古文献中略有涉及。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出伊尹在灭夏之战中所起到了重要作用及其对军事认识的深刻和驾驭军事的杰出才能。他对中国军事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将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用于指导战争。人类社会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之后,政治与军事便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政治的兴衰与战争的胜败密不可分,而人心的向背正是政治形势的反映,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心向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各有不同。在夏商之交,中国处于奴隶社会发展时期,当时社会生产力不高,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的生产水平还很低,还具有对自然不可抗拒的依赖性。有神论的唯心世界观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统治地位,唯天是尊,唯天是教,人们认为上天是人世的最高主宰,一切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都受上天支配,这反映到政治上就是神权政治。最高统治者以上天之子自居,其权力和行为被视为上天意志的体现,因此,每有重大举措必祈请上天,祭祀神祖,以求福佑。每次战争更是如此,战前除向上天和神祖祈祷外,还要占卜请示,以决定行动和指导作战。但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伊尹通过对过去战争的总结,隐隐约约地发现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意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于是开始冲破天命思想的束缚,把注意力用于研究人心向背这一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的思想,即把民众是否拥护最高统治者,看作是衡量国家统治兴亡的一个重要尺度,进而将这一思想用于指导灭夏战争。为了弄清民众对夏桀的态度,伊尹前往夏任官,借机探察民情。当他看到桀“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情况后,即大胆判断“夏命其卒”,认为夏已出现了灭亡的征兆,因而与汤共同下定灭夏的决心。在战争准备期间,伊尹仍以此为指导,一方面极力宣传夏之暴政,进一步促使人们对夏的厌恨;另一方面针对“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的现实,强调广布仁德,宽以治民,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参见前文汤灭夏之战),对内扩大民众的拥护,对外争取其他方国的支持,颂声四起。不少方国归附,从而收到了抑彼扬己之功,使人心背夏而向商,九夷不起即为明证,为灭夏战争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人心向背影响战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众所周知的公理,但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却是前无古人的创造。伊尹第一次认识到这一点并用于指导战争,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军事发展的重大贡献。

“伊尹对商汤,管仲对齐桓”为什么孟子说他们是不召之臣?

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欲有谋焉,则就之”体现了孟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主张。因为孟子都觉得这些人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那么就应该把儒家的正统文化体现出来,要有自己的风骨傲气,所以他们都是不召之臣。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信仰,不会因为权力就改变自己的立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首先来了解何为不召之臣,有句古话“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意思就是,天子有不能随便召见的大臣,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将军如果有长揖不拜的宾客而自己会更受敬重。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所谓不召之臣,指的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情怀,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古时候文人学子的一种态度。意思就是不是你主子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而是要我希望能辅佐指导你干什么,如果我觉得你不好或者我不愿意,如何强迫都没用。如果你信任我就要百分之百的信任,不要有所保留,我们既可以是君臣,也可以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接着来说一说伊尹,说起伊尹,我想我们最了解最熟悉的就是他辅佐成汤灭掉了夏王朝,也是商朝历史上第1个宰相,伊尹是商汤的得力助手,他原本是商汤家里的奴隶,在商汤家的厨房里干活,为了接近商汤尽可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便尽可能的制造机会,有时候他会把饭做得很咸,有时候又恰到好处,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国主,自然是要了解其中一二,于是就这样一来二去,伊尹逐渐取得了双方的信任。 再者来说一说管仲,管仲是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宰相,管仲拜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管仲他是法家的先驱人物,他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相地而衰征”便是举措之一,其次他与齐国的君主也是十分有故事的,拐中之前并不是侍奉姜小白,而是他的兄长,只不过因为兄长不听管仲的话,中了小白的计,才落得个两空,最开始齐桓公是想杀了管仲的,但管仲有脑子,国君无非想要的就是土地和人口,如果你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么你说什么便是什么,但我们也知道,有才能的人往往很倔,或者说执拗,他们非要别人“请” ,才肯露面,这或许也就是孟子说他们为什么都是不召之臣的原因吧。

伊尹怎么读

伊尹yiyin,生卒年不详。商初大臣。名伊,一说名挚。今洛阳人。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奴隶出身。因为其母亲在伊水居住,以伊为氏。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目录人物生平杰出庖人地位和贡献军事贡献伊尹生地与故里的一点考证第一个见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轶事典故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 伊尹画像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 相传伊尹于公元前1550年卒于亳(今河南商丘),享年81岁。 伊尹 (约前1630~前1550)躬耕于莘。希望被您采纳!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臣:伊尹

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奴隶出身。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我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妹喜相交,通过妹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准备攻夏。  大约在公元前171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寻阝,并进而定都西亳,夏朝灭亡。斟寻阝在洛阳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师二里头村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西亳在今洛阳市偃师尸乡沟。此战是伊尹教给商汤伐夏战略的胜利,也是伊尹助汤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  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说伊尹是太上教师。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并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岂谁的派头。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竹书纪年》说伊尹放太甲是自立为天子,以后太甲潜出桐宫,杀了伊尹。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在商代的卜辞中屡见致祭伊尹的记载,其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而且还有大乙(成汤)、伊尹并祀的卜辞。直到春秋时叔夷还说:“伊少(小)臣佳辅,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土)”(《叔夷钟》铭),赞扬伊小臣(即伊尹)辅佐商汤取得天下。这同《尚书》、《诗经》称颂伊尹“左右商王”的功业是一致的。可见,伊尹不仅授成汤以帝王之术,辅佐成汤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对“颠复汤之刑”(《孟子·万章》)、不守成汤法度,胡作非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见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称典范。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时,他才死去。死后葬在西亳,今偃师县西10里,汉田横墓东,离汤冢7里有商阿衡伊尹墓。1983年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偃师县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此处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无可疑。在今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是作为纪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县莘乐沟),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后人所以尊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由于商代有关伊尹的文献极缺,所以伊尹在做“师仆”时如何对奴隶主贵族子弟施教,在被封为尹后,又是怎样中宫廷施教,很难勾画出一个像样的轮廊。但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可以从《尚书》、《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中找出一些零星的记载。  “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点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点。伊尹就是被称为“格于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称“格人”,是人和天之间的媒介。商代“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巫教。说伊尹是太上老师,就是因为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师。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传天意,在《伊训》中,伊尹告诫太甲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传意,说明老天爷要用降百祥奖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祸福对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设教思想的体现。   虽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觉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给君权涂上神授的色彩,以统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从天意,天必警以祸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别是帝王的道德修养。在《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太甲反省的认识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这句话强调的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作用。伊尹还申诰太甲说:“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诚,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亲。他还说:“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说老天爷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则统治九州的权利就要失去。如果轻漫祖先和神灵,虐杀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纯一之德。虽然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神权政治服务的唯心主义,但其更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归于一德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的状态中。他还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强调“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大臣之职。  在教育上,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他还说过“慎终于始”的话,可以推知他在做“师仆”时一定是十分重视幼儿的起始教育的。从他放太甲于桐宫,并著训词以促太甲觉醒的教育实践看,他已经懂得并自觉地创设特殊环境教育太甲。这说明,他已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恶从善,伊尹立即亲自到桐宫迎太甲还朝当政,并著书加以褒扬,这一教育实践,至少说明伊尹对太甲的激励是适时的。这叫惩恶于前,奖善于后。正确运用奖惩实施教育,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对于道德教育是尤为重视的。这从太甲改恶从善后向伊尹作反省检讨的话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稽首检讨说:“我小子不明于德,自己的根底很不像我爷爷成汤。结构是欲败度,纵败礼,败坏了爷爷的法典,很快使灾难降于我身。老天爷作孽还可以补救,自己作孽可就没有了逃路。我过去违背师保您的教训,……只是由于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称王要善始善终。”伊尹向太甲回拜时继续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协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弗克庸德”,商汤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于汤王“眷求一德”的历史事实教育太甲。告诉太甲,商朝所以称王天下,不是苍天偏爱商王,而是老天爷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愿意归顺有德之王。在伊尹看来,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则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所以处处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强调“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就是说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教育当代的人,这是伊尹在进行道德教育中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意思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伊尹是谁?为什么伊尹能以奴隶之身做到丞相?

1.伊尹是如何成为丞相的伊尹并不是他的本名,他因为母亲居住在伊水,自己后来被封官“尹”,就相当于宰相,所以后世称他为“伊尹”。伊尹真正是一个奴隶家庭出生的孩子,母亲是采桑养蚕的奴隶,父亲是厨师奴隶。相传,他的母亲因为梦见有神人告诉她逃命,但她还把消息告诉了别人一起逃命,所以受到惩罚,变成了一个空桑。空桑中有一个婴儿,被带给了有莘王,这就是伊尹。伊尹勤奋好学,不仅懂得烹调,还懂得治国,不仅是贵族的厨师,也是贵族子弟的师父。伊尹因此声名远播,成汤听闻之后当然想把他找过来,但是有莘王不答应,成汤只能娶了有莘王的女儿,伊尹就作为陪嫁的奴隶,进入了成汤的王宫。2.成汤而成汤,也就是商汤,他其实和姬昌有些相似,当时都是大国的一个小国,商国当时是夏朝的方国,成汤是君主,后来灭掉了夏朝建立商朝,成汤也就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伊尹辅佐成汤,经过了二十年的征战,终于消灭夏朝建立了新的商朝,结束了夏朝末期的中原纷乱,而且势力远远超过夏朝。尤其是,成汤灭掉夏朝这件事情,也打破了“国王永定”的说法,给后世历朝历代的更迭建立提供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武力去消灭敌人。而且,成汤建立商朝之后,并没有消极懈怠或者说是贪图享乐,而是积极发展鼓励生产,商朝的统治也令很多其他部族的人们纷纷归服。3.伊尹如何辅佐成汤那伊尹又是怎么辅佐成汤的呢?我们前面说到,伊尹有一个身份是厨子,而作为一个丞相兼厨子奴隶,他当然是把烹调的技术在政治方面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看来,治理国家就像是做好一锅菜,每一种味道、火候、食材,都得好好把握,国家也是如此,政治、军事、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得好好衡量。伊尹的这种治国思想,倒的确是不常见,但是细细想来也的确是如此,老子把他的思想看作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做得出一手好菜,以小见大,伊尹当然也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伊尹简介资料,伊尹是哪个朝代的人 ?伊尹是怎么死的?

伊尹的资料 中文名:伊尹 别 名:挚、阿衡 国 籍:商朝 民 族:华夏族 出生地:夏朝末年空桑 职 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主要成就:辅佐汤建商灭夏 放逐太甲,理政安民50余载 文化、厨艺、医学等贡献卓著 中原菜系创始人 代表作品:《汝鸠》《汤誓》《伊训》 地 位:元圣、厨圣 陵 寝:伊尹墓 伊尹——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  伊尹:姓伊,名挚,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夏朝末年生于空桑 (一说今河南杞县,一说今洛阳伊川) ,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人。约公元前16世纪初,他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根据陈君俭发现并且编辑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这也是众多甲骨文为什么记载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缘由。因此有关伊尹的各甲骨文年代,相互关系可以由此一一查证。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伊尹从厨师到宰相 伊尹,奴隶出身,被有莘国(今曹县北莘冢集)君庖人收养。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准备攻夏。 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并进而定都西亳,夏朝灭亡。斟鄩在洛阳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师二里头村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西亳在今洛阳市偃师尸乡沟。此战是伊尹教给商汤伐夏战略的胜利,也是伊尹助汤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说伊尹是太上教师。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并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岂谁的派头。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伊尹是怎么死的?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篡夺王位后,共执政七年。 伊尹七年(乙巳,公元前1576年)夏天,夏王太甲利用朝中大臣为伊尹庆祝八十大寿之机,率勇士们自桐宫潜回王都,乘伊尹不备,突然杀入宫中,将伊尹杀死。 伊尹终年八十岁,是被杀死的,并非善终。 《帝王世纪》所记载的“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余岁,大雾三日。”显然是伪史,我们不能当真。 夏王太甲公布了伊尹篡权的种种罪行,仍念他曾有功于商王朝,准许他的家人将他的遗体葬在伊尹生前为自己修造的陵墓中。复用他的儿子伊陟和伊奋入朝为官,命将伊尹的田产和奴隶一分为二,兄弟各持其一。 伊尹墓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西南魏锢堆村北。 伊尹篡位了吗,伊尹是奸臣还是贤臣 《帝王世纪》说,伊尹一生辅弼了商朝五代帝王,直到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时才寿终正寝,终年100 余岁,去世时天降大雾3 日。沃丁为了报答他始终尽忠、扶持商王室的丰功大德,特以天子之礼将他葬于亳。据《史记。正义。括地志》说,亳即偃师县西北(今河南省僵师县西北)。 依据上述记载,因伊尹助汤灭夏建商,又改造了太甲,既不愚弄荒唐的君王,也不乘机图篡王位,赤诚为国,所以,后人将他尊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将他与其后的吕尚(姜太公)、周公、管仲一起,奉为人臣的楷模,称道不衰。哪知伊尹去世1000多年后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间,在汲郡的战国墓中发现了一部古籍《竹书纪年》,其中有这样的记载:“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伊尹即位,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这一下掀起了轩然大波,历来被推崇备至的伊尹原来并非圣贤,而是逐君篡位的巨奸逆贼。从此,伊尹究竟是贤相还是乱臣贼子这一问题,使历代的文士们争辩不休。 一派意见认为,《竹书纪年》叙述夏、商等朝史事,经考证,颇为可信,史料价值甚高,“太甲杀伊尹”之说当是可信的。伊尹改造太甲、归还国政之说只是儒家崇古的说法而已。伊尹是篡位后被杀的逆臣。 另一派学者则引经据典,极力反驳,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史学家崔述,他在《商考信录。辨太甲杀伊尹之说》中辩解道:《孟子》中有“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说明太甲是经伊尹训导后悔过才返都的;《左传》中有“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无怨声”,指的是太甲复位后仍用伊尹为相,对伊尹毫无怨言,说明他并未杀伊尹;沃丁礼葬伊尹后,《尚书》中留有《沃丁》篇,赞颂伊尹的功德,说明伊尹系善终;《竹书纪年》中所载太甲杀伊尹后,又任其子伊陟、伊奋为相,杀其父又立其子为相,实属不可信。崔述认为,战国之时弑君杀主之事屡见不鲜,世风败坏,人都见利忘义,《竹书纪年》受此风气影响,才将伊尹放太甲之举演变成伊尹夺位被杀之说,他甚至怀疑《竹书纪年》的作者是否将伊尹放太甲这段史料抄错了。他坚持认为伊尹是“心广大若天地,光明若日月”的“圣人”。 自西晋出土《竹书纪年》至今1700年来,两种观点各执己见,然而又拿不出有力的旁证,谁也难以说服对方。看来,伊尹究竟是还政太甲后善终,还是废主篡位后被杀,究竟是圣贤还是巨奸,只有等待史学家深入发掘史料,进一步考证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