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愚,《酌中志》作者刘若愚简介 刘若愚人物结局

本文目录一览:

  • 1、酌中志的作者简介
  • 2、《酌中志》作者刘若愚简介 刘若愚人物结局
  • 3、明朝太监刘若愚家庭富裕体面,为何最后竟选择挥刀自宫入宫当太监?
  • 4、刘若愚的介绍
  • 5、记载晚明宫闱之事的酌中志的作者是
  • 6、明朝刘若愚可以说是如假包换的官宦子弟,为何最后竟成为一名太监?
  • 7、宦官不一定是坏人吗,哪一个人就是一股清流,还写了一本书?
  • 8、刘若愚的成就与评价
  • 9、古代一少年,因一个奇怪的梦自宫当太监,历经磨难写下一本奇书
  • 10、明朝太监刘若愚写了一本奇书,为何乾隆却下令销毁?

酌中志的作者简介

刘若愚,自称原名刘时敏,生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南直定远人。其家世袭延庆卫指挥佥事,父亲应祺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刘若愚十六岁时,因感异梦而自施宫刑,万历二十九年,被选入皇官,隶属司礼太监陈矩名下。天启初年,宦官魏忠贤擅权专政,魏之心腹太监李永贞任司礼监秉笔,因为刘若愚擅长书法且博学多才,便派其在内直房经管文书。与此同时,魏、李又多阴谋诡计,故对刘若愚颇多猜忌。刘目击魏李所为而又无可奈何,遂自改名为“若愚”,借苦心二字以自警。崇祯二年,魏忠贤阉党事败,若愚被群臣纠弹谪充孝陵净军。后来,查实高攀龙等七人被诬致死一案,乃系李永贞索取苏杭制造李实空白印纸架词虚构,李永贞被斩决,刘若愚被处斩监候。若愚因受诬告而蒙冤狱中,有苦难申,而真正的魏党司礼太监王体乾、涂文辅等则黄金买命而逍遥法外。在幽囚的悲愤不平中,刘若愚乃效太史公司马迁之榜样,发愤著书,呕心沥血,详细记述了自己在宫中数十年的见闻,并进行说理申冤以自明,终于由崇祯二年至崇祯十四年陆续写成这部颇具特色的明代杂史——《酌中志》。之后,刘若愚果然得释免,从此重见天日。

《酌中志》作者刘若愚简介 刘若愚人物结局

  《酌中志》是记述晚明时期,明朝宫闱之事的著作,共二十四卷,详细记载了明万历朝至崇祯初年的宫廷事迹。作者以其在宫闱之中的所见所闻,包括皇帝,后妃及内侍的日常生活,宫中规则、内臣职掌从及饮食,服饰等等记述其中,详尽而仔细,是可以翔实可信的。相比于只是大略记载大事件的正史,《酌中志》更为仔细详尽,涉及方方面面,是后世人研究晚明时期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   《酌中志》这本书不谈艺术,却也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这样一本凡是研究明朝历史之人都应该涉及的书籍,却是出于一位太监之手。这位写出这本著作的太监,就是本文的男主角——刘若愚。最让人惊奇的是,刘若愚之所以动笔写这本书,最初的目的实际上是为自己伸冤。就像他在书中序言写的那样“先帝在天,能无恫乎?言之可谓痛哭,知之安忍不言?愧黔技至此,未敢侈为完书,而知我罪我,后世自有公论。总之臣子大义在,若愚不忍终默者也。”是非公论,后世自有定断。   刘若愚原本不叫“若愚”,原名叫刘时敏,出生于明朝万历十二年的南直宁远,家中也算是官宦世家。家族世代承袭延庆卫指挥佥事的职位,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更是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   有人觉得奇怪了,算是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刘若愚便是官家子。既没有因为生存困难,只能自卖己身入宫成为太监,也没有犯下大罪,处以宫刑,刘若愚是如何成为一名太监的呢?这个问题,说起来还真就有些奇异。   刘若愚是自己给自己实施的宫刑,不是因为得罪了皇族,犯下大错,也不是野心极大,想要成为一名奸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做了一个梦。就是这个奇怪的梦,让刘若愚选择了自宫。   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刘若愚被选入皇宫,隶属司礼太监陈矩名下。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擅政,大肆打压异己,培养自己的亲信。魏忠贤的心腹太监李永贞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刘若愚因为写的一手好字,而且博学多才,所以受到李永贞提携,在内直房经管文书。   尽管有这一层因素在,但是刘若愚却并不是魏忠贤一党之人。不仅受到魏忠贤的猜忌,而且他自己也看不惯魏忠贤等人的所作所为。然而位卑势低,对此也无法做些什么,只能选择视而不见。刘若愚的“若愚”,就是在这个时候该的名,借此二字时刻警醒自己。   天启帝去世之后,崇祯皇帝继承皇位。面对魏忠贤等一干阉党的祸害,崇祯帝早就十分痛恨。所以在站稳脚跟之后,立即动手处置魏忠贤一党。崇祯二年,魏忠贤一党事败。尽管刘若愚未曾与他们狼狈为奸,但也仍然受到群臣弹劾,谪充孝陵净军。   后查实高攀龙等七人被诬致死一案,罪魁祸首是李永贞,李永贞被处以死刑,刘若愚因为受到他的提携,被处斩监候。   前文就已经说过,刘若愚受到李永贞等人的猜忌,并没有参与这些事情。如今被逮捕下狱,是真真冤枉之极。而最让刘若愚无法忍受的是,真正的魏党司礼太监王体乾、涂文辅等则黄金买命而逍遥法外。   在这样的悲愤不平之中,刘若愚于是效仿司马迁,发愤著书,最终写成明代杂史——《酌中志》。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他在宫中的所见所闻,并且对自己的冤情进行说理伸冤。令人赞叹的是,此书著成之后,刘若愚还真就被平冤昭反,从监狱中放出,重见天日。

明朝太监刘若愚家庭富裕体面,为何最后竟选择挥刀自宫入宫当太监?

人心贪婪,家中已经有了数不尽的财富,可刘若愚还想要能够指使他人的权力。刘若愚少年时期做了一个梦,然后他觉得梦里指引他,然后他就挥刀自宫了。刘若愚不满足家里仅仅有钱,他也想要权利,所以只能这样进宫。刘若愚想要的不仅仅是财力,他更想要的是权力。因为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所以他在醒过来之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宫。刘若愚出生在一个家境富裕的环境中,自小是衣食无忧,而他也从小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按说这样的家庭即使他长大之后也会为他安排一个好前程,可他却因为一个梦便将自己变成了太监,至于他到底梦见了什么,我们都无从得知。入宫之后的刘若愚还是比较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师父,在师傅的庇护下,他在宫中一直平安度日。但是在师父去世后刘若愚引起了当时的大宦官魏忠贤的注意,因为和一般的太监比起来,刘若愚读过书,能写会算,于是魏忠贤派他掌管文书。可魏忠贤是一个疑心非常重的人,他一边重用刘若愚,又一边提防着他。经常派人监视刘若愚的一举一动,后来刘若愚看不惯魏忠贤的所作所为,不愿和他狼狈为奸,惹怒了魏忠贤,魏忠贤一怒之下将他投进了天牢。而进了天牢的刘若愚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相反他在狱中不断用司马迁的事迹来鼓励自己,最后他决定效仿司马迁也写一本书。而恰好天牢之中非常安静,适合创作,于是刘若愚克服重重困难,忍饥挨饿经历了十二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写了一本描述明朝宫内事迹的书《酌中志》。而后来这本书在机缘巧合之下被君王看到,感叹刘若愚的才华便将他释放了。

刘若愚的介绍

华裔美国中国文学研究家,专治中国文学与比较诗学。原籍北京,入英籍后不久转入美籍。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曾在英国伦敦大学,香港新亚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匹兹堡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1967年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 1969年至1975年任该校亚洲语言学系主任,1977年任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诗论和文论,以及中西比较文学、比较诗学。

记载晚明宫闱之事的酌中志的作者是

记载晚明宫闱之事的酌中志的作者是刘若愚。根据相关公开信息查询显示:中国历史故事-《酌中志》作者刘若愚简介刘若愚人物结局《酌中志》是记述晚明时期,明朝宫闱之事的著作,共二十四卷,详细记载了明万历朝至崇祯初年的宫廷事迹。

明朝刘若愚可以说是如假包换的官宦子弟,为何最后竟成为一名太监?

应该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吧,他迫不得已才会成为一名太监的,造成如此的局势。虽然他是宦官子弟,但是因为形式所迫,所以说他不得不作为一名太监活到了最后。他是自宫的。因为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说他是梦里遇见一个僧人,那个僧人感化了他,使他抛弃了自己家里世代传承的官职,说什么也要挥刀自宫,抛弃当时的正统学问而去学医,最后做了太监。刘若愚家庭条件非常好,可以世袭官职呢,家里一直是属于武将的,没想到他非但不去学武以报效祖国,甚至连家业也全然抛弃,非要做一个太监,最后进宫去管文书了。他很有才华,书法很厉害,写书做文章也有一手,现在我们还留存有他的著作——《酌中志》。这书详细地介绍了那个朝代里面宫廷的一些事情,对如今考古有莫大帮助。刘若愚是一个痴人,他那个时期有个大奸臣在把持朝政。当他进宫之后,亲眼目睹大奸臣种种行为,无法劝服自己和这个人同流合污,甚至还给自己改名,劝告自己万万不可迷失本心。从这个事情我们能看出他对认定的事情很执著。可能是因为迷信,所以他做梦梦见了那个僧人,就以为这是天意,心里认定了要自宫做太监,就在执念之下动手了。他的经历确实让现代的人读来称奇,但是当时那个年代,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的人比比皆是,连皇帝也喜欢弄炼丹求长生。现代也有很多洗脑的手段,这些和迷信多少也有点关系,所以我们还是要多学习,多增长见识,这对我们的人生是非常有益的。

宦官不一定是坏人吗,哪一个人就是一股清流,还写了一本书?

这里提到的宦官是明朝时期的刘时敏,他当时在监狱里写了一本书《酌中志》。刘时敏的出身很好,但他却一步步沦为宦官。后来被人陷害进了监狱,在监狱里写了这本书。从出身名门到沦为宦官再到成为阶下囚,刘时敏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刘时敏出生于北京,世代承袭延庆卫指挥佥事职位。可以这么说,刘时敏出身于军人世家。尤其是到了刘时敏父亲刘应祺这一辈,其父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按说刘时敏出身这么好,家里也不贫穷,为什么最后当了宦官,这其中难道有什么隐情?实际上,刘时敏当宦官完全是自己的志向问题。刘时敏在16岁的时候,自己挥刀自宫,进入紫禁城当了一名太监。刘时敏进宫之后便苦学医术,学习炼丹之法,一心想要成仙。此时明朝的皇帝是嘉靖帝,非常喜欢炼丹之法,所以刘时敏在皇宫里非常吃香。万历年间,刘时敏在司礼监太监陈矩手下当值。当时的司礼监可是一个不得了的机构,负责在皇帝和内阁之间传递文书,甚至可以有批阅奏章的权力。魏忠贤上台之后,魏忠贤看刘时敏很有学问,字也写的不错,便让他管理文书。但是因为刘时敏文采太出众了,连魏忠贤也开始妒忌他。为了警醒自己,不让自己太出风头,刘时敏改名刘若愚。崇祯皇帝上台之后,开始对魏忠贤集团进行清算,刘时敏也被连累,被发配充军。之后,刘时敏又被牵连进另一件大事,被打入了大牢。在监狱里,刘时敏觉得自己生不逢时,在狱中写了一本书《酌中志》。这本书详细记载了当时发生的历史事实,还描绘了女真族的崛起。但因为其中涉及到对女真族的蔑称,这本书在清朝成了禁书。是的,不一定都是坏人,比如明朝的王宝,他不仅辅助皇帝治理朝政,而且还把自己的过程写成了一本书。明朝时期的宦官刘若愚不与魏忠贤等为伍,写了一本书《酌中志》揭露魏忠贤等人的罪行。这个人是刘若愚,他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和魏忠贤势不两立,但还是被牵连入狱,在狱中写了《酌中志》,在当时这本书正经崇祯皇帝。司马迁写了《史记》使他名垂青史,但他不是宦官,他是因为为李凌辩白,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这对他这样的文人来说是非常彻底的侮辱,但他由此更加坚定了要写一本旷世奇书的信念。宦官不一定是坏人,刘若愚就是一股清流,他写下了众所周知的《酌中志》。我们常说身残志坚,这个词用来形容品行好的宦官非常恰当。虽然这部分人的身体有了残缺,但是他们的精神并不一定有问题,相反,还是有很多为人称道的事情。刘若愚是明朝的宦官,他不同于其他宦官,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他的作品就是很好的见证。 刘若愚是在自己十六岁的时候自宫的,之后就进了宫。当时的宦官魏忠贤在朝廷上可谓是叱咤风云,很有威望。刘若愚因为自身就有很高的学问,博学多才,所以就被指定负责看管经文。当时宫里除了魏忠贤,还有一个叫李永贞的太监,两个人势不两立,对刘若愚都有颇多猜疑,在一次宦官的争斗中被充军。但事情并没有就此停止,在大太监李永贞被处决后,刘若愚被诬陷入狱,在狱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自己的冤屈无法申诉,内心非常的苦闷。但是刘若愚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向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学习,在狱中化悲愤为力量,写下了《酌中志》,而这部杂史在被世人知晓后,他也最终出狱,获得自由。在历史上,有很多像刘若愚一样宦官,比方说大家耳熟能详的郑和,郑和带领大队伍下西洋的事迹可谓是千古传诵。但是,并没有因为他宦官的身份影响到这份伟大的功绩。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高力士,虽然是皇帝身边的宠臣,但是他并没有仗势欺人,而是尽力的帮助唐玄宗,深得朝廷内外的尊敬,而且在唐玄宗去世后,在唐玄宗墓地旁,唯一的陪葬陵就是他的,能得到如此的高待遇说明他还是有两把实实在在的刷子的。

刘若愚的成就与评价

著有《中国诗学》(1962)、 《中国之侠》(1967)、《李商隐的诗》(1969)、 《北宋六人词家》(1974)、 《中国文学理论》(1975)、《中国文学艺术精华》(1979)、《语际批评家》(1982)、《语言·悖论·诗学》(1988)等八部英文专著和五十多篇学术论文。他开创了融合中西诗学以阐释中国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学术道路,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对中国文学理论走向国际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刘氏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理论素养,其著述视野宽阔、立论精当。

古代一少年,因一个奇怪的梦自宫当太监,历经磨难写下一本奇书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我们身上的所有东西都是父母给的,一定要好好珍惜,不可以自残,否则就是不孝的表现。所以,太监在古代备受冷眼,除非无路可走,一般人宁愿饿死,也不会到宫里做太监,因为太监失去延续香火的功能,对不起列祖列宗。 通常来说,入宫做太监之人,基本上都是不得已,无外乎三种情况。第一种,家境太过贫寒,从小被父母送进宫,比如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就属于这种情况。第二种,家人获罪被牵连,然后被 *** 成太监,海航家郑和就是如此;第三种,为躲避仇人追杀,不得已而当太监,比如自封九千岁的魏忠贤。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入宫做太监的呢?答案是肯定的。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只因做了一个奇怪的梦,醒来后自宫当了太监,其行为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更奇怪的是,他后来蒙冤入狱,吃了不少苦头,却历经磨难写下一本奇书,这个传奇少年名叫刘若愚。 刘若愚,本名为刘时敏,明朝定远人,如果你认为,他是因为家穷而萌发当太监的心思,那就大错特错了。刘若愚不但不穷,反而非常富有,正儿八经的官宦子弟,父亲曾官至副总兵,也就是说,吃喝不愁的刘若愚,根本无需为生计担忧,为何要放弃众人羡慕的生活,非要跑到皇宫做太监呢? 翻阅史书,也没找到具体原因,只看到“因感异梦而自施宫刑”这句话。是不是感觉太雷人?究竟刘若愚梦里经历了什么事情,只有他自己知道,梦醒之后立即挥刀自宫,没有一点犹豫,想必他家人非常伤心,不明白儿子为何想不开,但木已成舟,只能接受残酷的现实,于次年托关系将他送进皇宫,成为礼太监陈矩手下的一名小太监。 刘若愚的运气不错,因为上司陈矩心肠仁慈,对他照顾有加,还给他安排读书的机会,在陈矩的培养下,刘若愚变成有文化的太监,为他以后写书夯实基础。陈矩去世后,魏忠贤凭借与皇帝乳母客氏的关系,逐渐成为天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并开始排斥异己专擅朝政。 魏忠贤对博学多才的刘若愚比较欣赏,让他负责掌管内直房的文书,却又心存猜忌,时刻提防着刘若愚。其实,刘若愚非常看不惯魏忠贤的所作所为,为此把自己的名字,从“时敏”改为“若愚”,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大智若愚,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跟魏忠贤沆瀣一气,做个正直且有骨气的太监。 魏忠贤被崇祯除掉后,群臣指责刘若愚跟魏忠贤是一伙的,肯定也干过不少坏事,结果刘若愚被打入大牢,差点丢掉性命。身陷囹圄的他,没有因此而绝望,用太史公司马迁的事迹激励自己,熬时十二年,在狱中完成《酌中志》,此书讲述了明朝晚年宫内发生的一些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刘若愚顺便也为自己伸冤。 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天意,刘若愚的付出换来回报,崇祯看完《酌中志》后,认为刘若愚确实是被冤枉的,而且对他的才华相当欣赏,下旨将他无罪释放。假如刘若愚不做那个奇怪的梦,就不会入宫当太监,也不会经历牢狱之灾,更写不出《酌中志》,仿佛冥冥中自有注定。根据你的猜测,当初刘若愚在梦里梦到什么了呢?

明朝太监刘若愚写了一本奇书,为何乾隆却下令销毁?

明朝太监刘若愚写的这本书,其实名叫《酌中志》,主要是记载了当时明朝皇宫中的一些事情,而乾隆之所以下令将它给销毁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记载了一些宫廷秘闻。但是其实我们都知道,一旦一本书开始流行起来了,想要再去销毁它,肯定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其实刘若愚的家境是十分不错的,在当时,刘若愚也可以算是一方豪强,在刘若愚很小的时候,他便有了自己的野心,他想要将当时迂腐的儒家思想全部废除,然后在全国推广道家思想,但是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居然相信了道家中那些旁门左道,结果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太监。不过这个时候,或许是因为宫中的人手不够用了,朱棣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网罗人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若愚开始了自己的皇宫生活,我们都知道,在当时太监这个职业的文化水平可以说是普遍偏低,而刘若愚这样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十分难得,也就是因为这样,魏忠贤看中了他,并且提拔他为司礼监大太监。不过好景不长,在刘若愚升官后没多久,魏忠贤便倒台了,作为被魏忠贤提拔起来的人,他自然也受到了牵连,于是就这样,他又被贬会了自己的家乡,但是不甘心就此堕落的他又选择出来发展,不过这一次他的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他一出来就被当地的官员当作是反贼给抓了起来。就这样,刘若愚入狱了,但是入狱后的他还是不安分,他为了效仿司马迁,于是也打算自己在监狱中写书,而《酌中志》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他创造出来的,这本书其实主要记载的是他在宫中的所见所闻,同时也记载了一些嫔妃和帝王的言谈举止。不过后来乾隆发现这本书记载了太多当时朝中的秘闻,不仅如此,其中很大的篇幅都是在批判当时的政治,于是便被乾隆下令给销毁了。写了《酌中志》,但是里面的内容和乾隆的理念不同。刘若愚写的是《酌中志》,其中讲述的道理太多,乾隆怕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地位。《酌中志》,主要是里面讲的思想与乾隆不符,于是乾隆才将其下令销毁。刘若愚写的书是《酌中志》,这本书记录了清朝不光彩的历史,于是乾隆就将此书销毁了。刘若愚原本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不过他却跟普通的富家子弟不一样,他并没有像常人预料的那样继承家里的遗产,他选择进宫做太监。一个好好的人竟然选择做太监,不少人认为刘若愚是疯了,其实只有刘若愚自己知道这不过是因为一场梦,刘若愚做的一场梦里有人告诉他如果想取得成就就必须做太监,刘若愚醒来后感觉这场梦是在暗示些什么,于是他挥刀自宫做了太监。进宫后的刘若愚苦心钻研医术,准备修炼成仙。其实这不是异想天开,古代一直在追寻成仙的秘诀,就连君主也沉迷此道,刘若愚不在乎凡尘俗物,因此他更觉得自己很有可能成功。不过有才华的人不会泯然众人,刘若愚因为痴迷修仙而被嘉靖重视。虽然刘若愚一心只想成仙,不想与魏忠贤为敌,不过他还是被魏忠贤给盯上了。魏忠贤害怕刘若愚抢了自己风头,于是陷害刘若愚,将刘若愚牵扯进一桩大案,顺理成章将刘若愚送进牢里。刘若愚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相反他转了性格,他将自己这些年在宫里的见闻编成了一本书,这书记录了很多外人不知道的皇宫内幕。乾隆后来无意中看到此书,他感念于刘若愚的才华,可是又不愿让书中关于清朝屈辱的历史被世人知晓,所以他选择销毁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