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运周,谁是廖运周?

本文目录一览:

  • 1、廖运周最后的结局
  • 2、廖运周最后的结局
  • 3、谁是廖运周?
  • 4、“塞琉古”《敌营十八年》江波原型两个辽师两个第110师
  • 5、“潜伏将军”廖运周,为何能在国民党军队中潜伏21年后全身而退?
  • 6、廖运周潜伏国军二十二年,为我军提供绝密情报,陈毅说他神通广大
  • 7、敌营十八年人物原型
  • 8、廖运周详细资料大全
  • 9、求廖运周将军生平
  • 10、廖运周简介

廖运周最后的结局

廖运周将军最后的结局是他在1985年去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被迫在农场劳动改造。这段时间对他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廖运周恢复了名誉和职位,并重新回到军队任职。他参与了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工作,并在许多军事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演讲。然而,在1985年廖运周因病去世,享年78岁。他的去世让许多人都感到非常惋惜,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也被人们所铭记。总的来说,廖运周将军是一位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将领,他在战争年代表现出色,并在和平时期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去世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和传颂。

廖运周最后的结局

在1996年,廖运周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廖运周于1903年出生于安徽,他与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渴望成就一番建设。恰逢此时外敌入侵,国内形势迫在眉睫,他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奋斗。然而,不久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所处的军队并非如同自己想象的那样一心为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为了争名夺利,不惜违背誓言,弃百姓于危难之中。而像廖运周这样一心为人民服务的良将反而遭到了他们的排挤。这时的上级嫌弃他不会阿谀奉承,而身边的同事们则认为他是“假清高”,对他不屑一顾。人物简介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参谋、连长,后被派往安徽做兵运工作,任寿县学兵团教育副官。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任鲍刚师的连长、参谋,参加发动芜湖兵变,任抗日同盟军第二师九团团长,国民党军独立第四十六旅七三八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军一一〇师六五六团团长,第三三〇旅旅长,第一一〇师副师长、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在淮海战役中率部起义,回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二野战军十四军四十二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谁是廖运周?

廖运周授少将军衔。廖运周(1903年~1996年5月11日),男,汉族,安徽凤台廖家湾人(现属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曾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后做兵运工作,任寿县学兵团教育副官,并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任鲍刚师的连长、参谋,参加发动芜湖兵变,任抗日同盟军第二师九团团长,国民党军独立第四十六旅七三八团团长。少将军衔:少将,将官军衔的一级。孟加拉国、阿尔及利亚等一些国家将官军衔的最高一级,中国、日本、丹麦、巴西、哥伦比亚、葡萄牙等一些国家将官军衔的最低级别。只设一级将官军衔的国家,如萨尔瓦多的将军称为少将。一般为师长和副军长的编制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规定少将军衔主要授予正军级、副军级和准军级军官,是大军区副司令员,兵团级部队司令员、副司令员,军长、副军长和师长的编制军衔。

“塞琉古”《敌营十八年》江波原型两个辽师两个第110师

1948年11月27日,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国民党第85军第110师在淮海战场双堆集附近揭竿而起。起义的第一位军官廖运周是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少将师长。蒋介石痛恨廖运周的叛乱,并珍视他的军队的名字。因此,他将第一师改编为第八十五军第一百一十师。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1949年5月4日,第二一一师在浙江义乌揭竿而起。廖和是堂兄弟。他们领导了两个110师的起义,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首先,在海湾,辽国的三位将军兄弟。在安徽凤台县廖家湾,有三个堂兄弟是国民党将军。他们是廖,还有廖。淮军向来以骁勇善战著称。他们的父辈都是共青团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袁战争,有着丰富的革命传统。廖,黄埔军校第一届学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但由于反动派要他,他脱离了与共产党的组织关系,继续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历任第14师师长、第2骑兵团司令、第96军军长、第19军副军长、第8绥靖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与廖一起积极支持和策划110师在浙江义乌起义,回到革命阵营。解放后,廖任民革中央副秘书长、副主席、政协委员、江苏省委主席、中央委员。廖运周,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蒋介石投奔革命后,他在叶挺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1月,被中央军委派到西北军工作。在革命形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他奉命“长期隐蔽,掌握部队,坚持斗争”。在长达21年的隐蔽敌情中,廖运周接受党组织的单线领导,积极发展党员、进步军官,争取敌方领导人的信任。从初级军官逐渐晋升为上校、旅长,最后成为110师少将。他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领导起义,回到党和人民的怀抱。解放后,廖运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师师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党委书记。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也是民革中央委员、常委,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他是廖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毕业后,他参加了北伐。蒋介石叛变后,廖因参与反蒋活动,不得不离开部队休养生息。他被认为是一个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密切的危险人物。九一八事变后,廖回到了蒋介石军队。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都是提拔到人的地位。1949年5月4日,廖在浙江义乌领导起义。解放后,廖历任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江苏省委常委、民革中央候补委员。黄埔军校是蒋介石的首都。黄埔学生一直是蒋介石的嫡系。廖的三个兄弟都是黄埔出身的国民党将领,但他们都在民国时期成为新政权的建设者在淮海前线崛起的国民党第85军第110师,原是冯玉祥的西北军第2师。第二师已经由我们的地下党组织组织起来了。在汾阳地委的领导下,担任副营长的廖运周担任党支部的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1927年,经孙介绍,经任丘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根据党对军事运动的指示,积极在国民党军队的进步军官中发展党员。后来因为党组织被敌人破坏,他奉命长期躲藏,只和中共北方局组织部长兼军事部长朱瑞联系。此后,廖运周以“党和国家的忠臣”的身份出现,努力赢得敌方领导人的信任,地位不断提高。但每当部队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他就通过北方局联系当地党组织,把相关信息发给党组织。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廖运周迫切要求回到党内与反动派正面交锋。党组织完全理解廖运周的心情和愿望,从革命战争的需要出发,同意了他的请求。1946年6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国民党军工作部第一任主任荆仁秋与驻河南新乡的国民党军第110师师长廖运周联系,计划在豫北举行起义。1946年底,110师成立起义工作组,但蒋介石突然下令10师85军开赴山东,起义工作计划不得不暂时中止。1947年2月,廖运周派人到山东阳谷县与邓小平取得联系,并接受了邓小平的指示,将组织关系转移到中共华东局。1947年夏,经华东局批准,110师成立地下党委,以廖运周为书记,冀鲁豫中央局派来策划起义的刘浩为副书记,李俊成、任旭、廖一民为党委委员。地下党委员会成立后,再次提出在山东举行起义的要求。根据当时山东的情况,陈毅指示他们集中情报,并说目前的情报工作比起义贡献更大。因此,他们没有造反的打算。廖运周上级党组织派出的同志被安排在副官室、师直属特务队和电台担任重要职务,逐步掌握了110师的情报工作。国民党军兵团和集团军的动员和作战计划,由110师的特务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最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有一次,国民党军计划在中共十大宋部驻地山东泰安连夜发出情报,以便中共十大能及时安全转移。陈毅和粟裕见到了信息的发送者,高兴地称赞廖运周的出色工作。1947年秋,110师地下党组织关系转到中原军区。同志们再次要求起义,廖运周派人向上级请示“早日行动”。中原军区不同意他们的起义计划,指示他们“积极准备,耐心等待,充分发挥最有利的时机”。廖运周派人去寻找邓小平发表“提前行动”声明的原因。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要在军事和政治事务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不仅仅是几千个人和几千支枪的事。顾全大局,不计较局部得失。”1948年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离开大别山,率蒋介石军队迂回。5月9日,行政长官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1948年11月2日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阵亡47.2万人。淮海战役于十一月六日开始,第一阶段于十一月二十二日结束,全歼黄兵团五个军。蒋介石慌了。85军、12兵团、唐伯恩兵团向徐州进发,到达徐崩前线。廖运周地下党委员会的同志们意识到邓小平指示中所说的“大决战”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都决心在前线举行起义。11月24日,85军从蒙城开到双堆集赵庄。黄维兵团司令部设在南平,奉命进攻苏仙。出人意料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秘密南下,占领蒙城,切断了黄维兵团的后路,把黄维兵团装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口袋”。黄维发现形势不妙,急于跳出我军的包围圈。然而,他仍然相信他的军队是足够的。他计划从每个军挑选一个精锐师,与四个主力师的战术齐头并进,迅速向西突破。战斗力强的110师被黄维“幸运”选中。黄维12兵团虽然被解放军包围,但装备精良,没有受到解放军的重创。如果四个主力师同时向一个方向突破,他真的有可能逃脱。接到突围命令后,廖运周立即派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报告了黄维的部署。同时要求利用突围机会举行起义,要求解放军接应。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廖运周向黄维建议:“四个师齐头并进,不要在狭窄的地区行军。最好用一个师打前锋,其他三个师在后面接应;前锋成功了,随后三师迅速扩大战果。”并自豪地说:“如果指挥官能信任我,110师愿意带头当先锋。”黄伟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赞扬并鼓励廖运周。他拿出一瓶白兰地,倒了两杯。他自信地说:“这瓶白兰地,酿了很多年,珍藏了很久,我一直舍不得喝。现在我敬你一杯,祝你胜利!我会在接下来的庆祝活动中尊重你。”廖运周心里笑了:“还会开庆功宴吗?”第十师前面的部队是中原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廖运周要求第六纵闪开一个洞,让第110师通过后再封闭这个洞。但第六纵军只有四个旅。如果避开切口后没有关好,就会被后面的敌人冲出去。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迅速向刘邓首长报告,刘邓首长回电指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坚决粉碎黄维兵团的突破企图,同时必须严密组织,确保110师起义成功。”11月27日清晨6时,110师5500余名官兵按计划打开双堆集地区周庄、赵庄。官兵们披着白毛巾,冒着淮北平原的寒风,迅速向解放军阵地推进。在从双堆集到五道庄、西张庄的三十里行军中,黄维不停地用对讲机向廖运周询问“突破”的情况。廖运周一路上不停地报告:“进展顺利,突破了共产党军队的X路阵地,还在加速。”两小时后,110师起义官兵按预定路线通过解放军前线。我第六纵队迅速堵上洞口,就位,封闭通道。110师后方之敌突然被我军迎头痛击,立即向黄维报告:“共军火力猛烈,我军伤亡惨重!”黄维很奇怪,问廖运周在哪里。廖运周回答说,“向前看,一切正常。”黄维对立即派飞机去侦察情况有些怀疑当天下午,110师炮兵营参加了阻击黄维兵团突破的战斗。当晚,刘邓首长派二纵队政委王维刚代表刘邓首长看望起义部队官兵,并在干部大会上宣布廖运周为共产党员。11月29日,《将军致毛主席、朱司令员》、《将军致十二师贺电》发表,高度赞扬原国民党第110师官兵的义举,鼓励他们为革命做出新的贡献。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555万,基本解放华中和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并直接威胁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蒋介石于1月21日宣布“退休”。淮海战役后,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第14军第42师,军长为廖运周。第三,在义乌,廖抛去黑暗,铸造光明。淮海战役中,廖运周率领国民党第85军110师光荣起义。蒋介石痛恨廖运周的叛乱,珍惜自己的军队。1949年3月,蒋介石将第一师整编为第85军第110师。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师叫廖,是领导起义的第110师的堂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难道蒋介石就不敢效仿廖,和兄弟们一起去共产党吗?蒋介石当然有些怀疑,但他别无选择,只能稳定军心。这个过程还得从廖的重用说起。抗日战争后期,廖任国民党第二军骑兵司令。他以治军严谨著称,战斗力比较强。李率国民党第二十九军进攻山东八路军时,曾试图拉廖入伙,共同行动。廖认为敌后反共运动是自己造成的,坚决反对。于是,在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下,廖不得不辞去第二骑兵团司令,只担任国防部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丧失了军队和力量。面对战局的急剧逆转,蒋介石想网罗对自己有利的炮灰,只好重用能打仗的廖。1948年6月,廖被任命为第八绥靖区副司令兼第一临时纵队司令。推荐廖为纵队副司令员,以便更好地掌握部队。廖和廖虽然都毕业于黄埔军校,但由于历史上有过反蒋的经历,并不为蒋介石所信任。特别是廖运周率领110师淮海起义后,蒋介石进一步加强了对这支部队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首先,蒋介石把第一临时纵队改成了第一临时师,把地方军改成了正规军,不久又改成了110师。廖以“上楼”的方式调到衢州编训部任副师长,与110师断绝一切关系。但第一师原是安徽省地方军,大部分兵力来自皖北凤台、寿县地区。淮军一向骁勇善战,这正是蒋介石所希望的。同时,淮军宗族统治观念很强,历来只知将军不知帅。所以蒋介石开了廖兄弟后,不得不任命廖为师,同时把110师归于唐。他深得蒋介石信任,拥有几十万军队。其次,蒋介石致电毛人凤特务机关阜阳特务机关负责人刘会生,调查廖、廖之间是否有联系,并派刘会生率军监视廖兄弟的行动,随时报告廖兄弟的异常情况,遇有紧急情况及时采取行动。保密局,从军事系统改名而来,是蒋介石切断异己和马的最可靠的间谍组织然而,蒋介石没有料到,廖运周在淮海前线领导起义,军队刚刚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师。辽派联系辽派亲信,要求共军协助起义中的试探性分裂。廖运周立即向司令员陈赓汇报。陈赓和廖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同学。他的名字叫廖运周,他立即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尽快响应南方军队并及时起义。他还派42师政治部敌工程部部长杨振海带到暂定师,同时转达了陈赓对他们起义的欢迎。所以廖离任时多次要求廖掌握军队,造反决心不可动摇。不久,第一师改编为110师,由唐指挥,驶往浙江,组建85军。沿途的起义工作都集中在杨真海的指挥下。令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的是,保密局特勤组组长刘会生与哥哥廖私交甚密。作为一个在军队系统工作了十几年的老谋深算的间谍,刘会生面对战争形势非常矛盾,于是他和与共产党有联系的好朋友张红霞谈起了自己的处境。向中共华东局芜湖工作组组长汇报,方向明请通过他与廖兄弟的关系做刘会生的工作,并请刘会生尽快将廖推上梁山。并且,只要刘会生能抛开黑暗,他不仅不会研究过去,他的功勋也会得到回报。于是,刘会生给廖兄弟看了保密局的秘密资料,证明蒋介石不信任他们,他没有继续与蒋介石合作的出路。双方的这一交流恰逢起义。1949年5月2日上午,110师到达浙江义乌。总部一定,85军高级军官李英波就带着一个连的兵力护送一列火车到义乌火车站。李英波宣读了廖的命令,说吴司令员命令110师全体官兵家属立即集中,向后方移动。廖知道这是蒋介石惯用的“人质战术”。出于准备,他坚持不让家人马上上车。吴亲自打电话多次催促,廖坚决抵制。当天下午,第九兵团司令李延年从金华发来电报,命令第110师尽快开赴金华。廖意识到形势非常严峻。到了金华,就被各路敌军包围了。如果李延年想要对方,他必须是平的。如果他不服从命令,他不得不在义乌举行起义。廖随即在总部所在地义乌图书馆后院召开秘密会议。廖介绍了与游的见面情况后,谈了国情和110师的现状,提出了就地举行起义的主张。请表明态度。出席会议的领导都表示愿意站出来。于是,廖要求与浙江的共产党游击队取得联系,并要求游击队在必要时给予支持和配合。5月3日拂晓,嗅到起义气息的国民党军首长派飞机在义乌上空盘旋。当时形势相当严峻。第85军司令部及其下属部队驻扎在金华。东阳、诸暨两个师,另一个师跟着110师。老师长期留在义乌是很不安全的。他和廖商量后,决定出兵义乌西北的黄宅山。他们在共产党游击队的带领下,连夜向黄宅进发,沿途砍柴、刮钢轨、破坏通讯设施,包围并没收了当地特务自卫大队的武装。5月4日上午,部队开到黄宅,在黄宅召开全师官兵会议。廖宣布:“我们决定造反,投入解放军,走光明大道!”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欢迎他们的起义。会后,第110师5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师占领义乌。5月12日,110师回义乌改编,三个团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三个师。10师直属部队也被编入12军直属部队。从此,原国民党210师的官兵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为最终打败蒋介石集团,解放全中国做出了新的贡献。110师举行起义时,廖当时在广州,因为时间临时决定,来不及通知。5月5日,《广州报》刊登了廖、廖起义的消息和国民政府的通缉令。兴奋之余,廖立即潜入香港,在香港地下党的领导下,继续为党做统战工作。1952年,廖被总理召回中国,在国民革命中担任重要职务。

“潜伏将军”廖运周,为何能在国民党军队中潜伏21年后全身而退?

在我党 历史 上,一直存在二条战线:公开战线与隐秘战线。 在隐秘战线上,我党有过许多杰出的隐秘战士,他们在刀光剑影、云诡波谲的战场上同国民党斗争,为我党工作,牺牲极大,最后能全身而退活到新中国成立时的人不多。 廖运周将军是其中幸运的一位,他不但在战争年代为我党我军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在1948年11月距离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年从国民党军队中亳发无损全身而退,堪称隐秘战线上的传奇。 一、廖运周早年的革命斗争与“潜伏历程” 廖运周,黄埔军校五期炮科毕业生,1903年,出身于安徽凤台廖家湾一个普通的家庭。受其堂兄黄埔一期生廖运泽的影响,1926年,中断了河南中州大学学业,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炮兵科学员。 1927年,在国内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因为党组织遭到敌人的破坏,他奉命长期隐蔽,只与我党北方局组织部长兼军事部书记朱瑞单线联系。此后廖运周利用黄埔军校出身处处表现为“党国忠臣”,加之工作努力,事事求“上进”,于1938年2月,廖运周升任改编后的国民党第110师656团上校团长。同年10月因在武汉会战中阻击日寇有功,不久正式升任为国党军第110师师长。 在多年的潜伏中,廖运周始终保持着与我党北方局地下党组织同志单向联系,传递了大量重要军事情报。由于廖运周本人思虑周密,办事谨慎,一直没有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怀疑,并不断被上司所器重信任。 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开始发动内战,1946年6月,时任110师师长的寥运周为了避免在正面战场遭遇我党军队对阵,寥运周提出想回到党内。我党在经过认真考虑后,同意了寥运周这一计划。 然而,就在寥运周筹划起义的前夕,蒋介石突然命其师所在的第85军整体从河南新乡移防开往山东,于是起义工作被迫中断。 在寥运周部驻防河南新乡的这一年里,正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挺进中原是我军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危险极大的战略险棋。为了减轻黄河以北和山东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对我军的压力,调动国军内撒回防,早在1947年3月,毛泽东已经在思考这一战略重大问题。至同年5月16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以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等为常委,开始谋划经营中原。 二、汝河之战中,廖运周将军为刘邓军挺进大别山让开一条通道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天险,强渡黄河。1947年6月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于6月底突破黄河,挺进中原。刘、邓接电后,立即部署进行各项准备。 在挺进中原重新建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威胁南京地区这步险棋上,中央及毛泽东主席做了最坏的打算:若挺进中原失败,刘邓大军只好又回到黄河以北。 1947年8月17日,刘邓大军在抛弃或炸掉所有的重型武器及其它辎重后,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在渡过汝河时可谓危险到了万分,在这时,廖运周所率的110师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避免了刘邓大部队突围不出有重大牺牲的危险。 23日,刘邓大军三纵陈锡联、一纵杨勇、二纵陈再道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六纵队掩护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军整编第八十五师和十五师一个旅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追兵三个整编师仅距二十余公里,情况一时万分危机 刘伯承、邓小平亲自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邓小平对纵队和旅领导说:“能否渡过汝河,关系到完成向大别山进军的战略任务,要不惜任何代价坚决打过去。” 刘伯承接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以进攻手段对付敌人的进攻,从这里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 六纵是刘邓大军中最骁猛敢战的部队,能否杀开血路掩护刘邓大军司令部渡过汝河,成为此次中原局和野战军直属队向南挺进的关键。 在当时刘邓直接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动员令来动员部队,由此可见情况万分危机。肖永银指挥十八旅在敌人已经占领河对岸渡口的情况下从敌人一个师手中硬是又重新夺下大雷岗渡口;李德生指挥十七旅拼命掩护了侧翼高山集。直接保护刘邓的十六旅旅长尤太忠率部为右路军后卫,决定由已在四十六团指挥作战的旅参谋长赖光勋带电台继续指挥四十六团以机动防御阻击追敌,保证大部队安全过河,坚持到最后胜利。 尤太忠旅长即同张国传政委亲率四十七、四十八团奔过浮桥,接过汝河南岸渡口两侧阵地。六纵政委杜义德也进行了相应部署,命令副司令韦杰负责全军过河,维护秩序,并且派人通知后卫四十六团,打到最后,过不了汝河,就地分散打游击,或者想办法转回鲁西南。 六纵九个团中,四十六团是唯一的红军团,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团之一。杜义德随即赶到前卫团指挥作战。十八旅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在毫无遮蔽的平原上杀出了一条血路 幸运的是六纵在冲杀的这一条路,正面就有廖运周所率的110师。在这过程中,廖运周师长并不能随意变更其截击方向,必须听命国民党第85年军军部之令,所以说这次我军与廖运周师部正面碰上有其非常偶然的因素。 国军第八十五年110师师长自然知道该怎么办,他故意“怯战”,令110师让出了一条大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原刘邓大军6纵司令部参谋武英遇到了廖运周时问寥:“既然你是地下党,为什么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在汝河边打我们?” 廖运周说,面对解放军的冲锋,我当即把几个团长找来,给他们下了一道命令:“你们要灵活一点,共军打到哪个村庄,你们就撤出哪个村庄!” 几个团长有点不解地看着他,廖运周给他们解释说:“共军是杀红眼了,不要命地往前冲,我们把枪往天上打,不能去硬碰硬。” 这几个团长明白了,师长这是要“保存实力”。为这事,八十五军年长吴绍周事后曾严厉地训斥廖运周有意放走共军。 廖运周“据理力争”道:“要我顶也能顶住,可是打到最后,110师也就完了,对85军也没好处。” 吴绍周一听,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在国军部队里,有人有枪就有实力,没有人枪了就是光杆司令。他吴绍周也是聪明人,于是这事就不了了之。 为了保存实力而避战,竟然被上级理解,这在国民党军队中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所以说国民党军队不失败天理也难容了。 1949年元月19日,蒋介石在黄埔路官邸召开南京政府要员会议宣布隐退,愤怒地吼道:“我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而是被国民党打败的!”蒋的这话也不无一定的道理。所以说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下,其实国民党军队早就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即使有廖运周做内应,刘邓大年挺进中原时的汝河之战,因敌我对比过于悬殊还是残酷无比。 第16旅后卫第46团最后通过浮桥后,炸掉了浮桥。在最后的时刻,旅长尤太忠一一看望滞留在岸边的伤员,伤员们关切地问他:“旅长,我们大部队都过去了吗?” 尤太忠握着他们的手:“同志们,你们好好养伤,大部队已经过去了!”说完,他立即转过身,强忍着不让泪水掉下来。 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部队要强行军赶上大部队,十六旅只能带走一部分轻伤员,这些重伤员只能留在汝河岸边就地分散自行安置。 据此也可以想象这场发生在汝河南岸战斗的残酷。 新中国成立后,原第16旅参加过安置这次伤员的会计赵歧贤回忆说:“那些伤员真惨啊,这不比在解放区打仗,一个战士可以动员两个民工支前,负了伤,有担架抢救。在这里,只能给他们简单地包扎一下。我对他们解释说道:‘部队要走了,带不上你们,只能靠自己,能回家的就先回家,回不去的,将来再去找部队。’” 赵歧贤给了他们一些钱,有些是银元,有些是中州票,让他们能走的就走,能爬的就爬,找个地方先隐蔽起来。战士们也很听话,都默默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刘邓挺近大别山,是解放战争最残酷的战略行动,那些被带走的轻伤员,最后还是安插在了大别山老乡家里。这些人中大多数最后被敌对的土顽小保队所杀害。 历史 有时也很诡异,幸运的是留在汝河边的一些不能前行的重伤员,正好被赶来打扫战场廖运周收拢起来,留在了110师。 1949年11月27日,淮海战场上,六纵接受廖运周的110师起义。110师中一些士兵跑出来,扑在解放军战士身上就呜呜地哭了起来。原来,他们正是在汝河之战时留在了汝河边受伤的同志。 所以主席晚年多次提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一着险棋,最后他们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对全国局势的改变影响很大,刘邓是有功的。” 在这场战略行动中,立下了大功的同样还有隐秘战线上的廖运周。如果不是有我秘密党员廖运周“怯战”放开一条路,恐怕6纵及刘邓大军司令部及直属队要付出更加沉重的牺牲代价。 三、淮海战役中,廖运周带领110师临阵起义,结束21年在国民党军队的潜伏,全身而退,安全归队 如果说汝河之战中是廖运周这位“潜伏将军”辉煌的序幕,那么在随后的“淮海战役”中临阵起义,直接加速了黄维兵团的全军覆灭则是他一生谍海生涯的高潮。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到22日,黄百韬兵团5个军被我军全歼。蒋介石惊恐万状,急调黄维、李延年兵团驰援徐州,原属汤恩伯兵团的第八十五军,也划归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急速开赴徐蚌前线。 此时的廖运周意识到机会即将来临,在请示邓小平所领导的淮海前委党委后,决心在前线举行起义。 11月24日,第八十五军从蒙城开到双堆集的赵庄。黄维把兵团司令部安在南坪集,命令各军向宿县攻击前进。不料,我解放军暗中向南移动占领了蒙城,一下子切断了黄维兵团的后路,把黄维兵团包围在一个设计好的“口袋”里。 黄维发觉情况不妙,急欲跳出我军的包围圈。黄维自恃兵力雄厚拥有12万之众,且装备精良,仍有信心从我军包围圈中突围杀出。 就在这时黄埔又收到不好的消息:原本和自己一同作战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为了保全自己,一早就南撤先跑路了。 此刻的黄维意识到自己的12兵团在双堆集已经成了真正的孤军作战。 但是饱读兵书又在德国军事院校留过洋的黄维也并未慌张,他对自己12兵团这支国军精锐主力部队仍有信心冲杀出去。分析思考后,于是决心在五个军中抽出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计划向西突围杀出解放军的包围圈。 在挑选4个主力师时,黄埔军校出身的廖运周的110师因为敢打,自然被选中。 廖运周一接到先锋突围的命令,马上就派人向解放军报告黄维的部署,同时要求利用突围之机举行起义,请求解放军予以接应。 为了打乱黄维原先齐头并进的部署,制造阵前起义的契机,廖运周向兵团司令黄维建议:“若4个师齐头并进,挤在在狭小的地带,并不便于展开兵力,不如先用一个师打前锋,其他3个师在后面紧跟策应;前锋师进展得手,后面的3个师迅速跟上,以便快速撕开共军包围圈的口子。” 黄维听后很是高兴,对廖运周道:“很好,我黄埔精神尤在,突围后我向校长为你请功!” 11月27日清晨6时许,110师官兵约5500余人,在廖运军的安排下快速开出双堆集地区的周庄、赵庄。每一位官兵们的手臂上都按预先与我人民解放军商量好的办法扎着白毛巾,冒着淮北平原刺骨的寒风,迅速向解放军的阵地前进。 从双堆集到吴大庄、西张庄30华里的行军中,黄维不断用报话机向廖运周询问“突围”的情况,廖运周一路上不断报告:“进展顺利,已突破共军的第几道防线,正在加速前进。” 两个小时后,110师起义官兵按照预定的路线,全部通过了解放军的前线阵地。我军第6纵队迅速合拢口子,进入阵地并封闭了通道。 比时,跟在110师后面的敌人其余3个师部队,突然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急忙向黄维报告:“共军火力猛烈,我军伤亡很大!” 黄维十分奇怪,又问廖运周已到了哪里。廖运周回答说:“正在前进,一切正常。” 黄维有些怀疑马上派飞机侦察情况。廖运周按和黄维约定的信号,向飞机表示“一切正常”。 侦察机在上空盘旋了几周后飞走了。飞机一飞走,廖运周马上下令关闭全师所有报话机,连同电台一起上交师部,切断同黄维的一切联系。 至此,黄维兵团的覆灭已经不可逆转,前方被打回后撒的3个师残部与12兵团前进的部队混乱地涌挤上前后不足20华里的地段上,部队一片混乱。 被围十天后,黄维兵团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也无力组织突围:12万人所需的口粮、2000多匹骡马的草料、100多门重炮的炮弹消耗、数万支冲锋枪步枪的子弹补充,都已经完全跟不上了。 12月2日开始,黄维12兵团一切给养就全靠南京方面的空投维持作战了。然而蒋空军运力有限,而剩下的10万余大军每日所需粮草数量非常庞大,空投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突围不成决定固守后,黄维下令在双堆集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但运输机数量有限,每日仅得数吨或十余吨补给,而该兵团作战最低需求也在每日200吨物资以上。 12月5日起我军发动总攻一步步攻克外围村庄后,到12月14日黄维就已经彻底崩溃了,情知无法坚持下去了,于是要求不顾一切突围。 在缺粮少弹士气低落之下的突围,很快就演变成了溃逃。至12月16日,第12兵团所属的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全部就歼,黄维被俘,胡琏逃了出去。 至此,黄维兵团12万人马荡然无存。 再说廖运周起义后的当晚,刘邓派第二纵队政委王维纲,代表二位首长看望起义部队官兵,并在连以上军官会议上宣布廖运周是我党多年的地下党员。 11月29日,刘邓首长发出《廖运周将军给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电》,并高度赞扬了原国民党第110师官兵的义举,鼓励他们为革命再立新功。 事后战史专家们分析,黄维的第12兵团虽然已被解放军包围,但该部武器装备精良,而且尚未受到解放军的重大打击,如果4个主力师同时朝一个方向拼力突围,还真有可能被他给跑掉。 幸运的是,在周恩来21年就布局下的廖运周将军这枚棋子,在淮海战役发挥了别人无法代替的作用,极大加速了黄维兵团的覆灭。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国民党军共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1个绥靖区官兵共计55.5万人被全部消灭并被改编。 四、尾声与花絮,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为人民再立新功,1955年成为开国少将 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被中央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后又任吉林省 体育 运动委员会主任。 1955年9月开国首次授衔,共和国没有忘记这位在国民党军队中潜伏21年的将军,廖运周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802位开国少将之一。 1996年5月11日,廖运周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另值得一提的是廖运周起义后,其堂兄黄埔一期生廖运泽将军、黄埔四期生廖运升在受到蒋介石的怀疑打压情况下,仍然起义成功。 廖运周起义后,蒋介石恼羞成怒。廖运泽因此受到牵连被调往广州。由于蒋介石十分珍惜第110师的番号,便将暂编第一师改编为新的第110师,并任命廖运周的堂兄廖运升为师长。本来廖运升也没机会再任新的第110师师长的机会了的,但由于暂编第一师原是安徽的地方部队,淮军有浓厚的宗族观念,所以蒋介石在拆开廖氏兄弟后,又不得不任命廖运升为师长。 但是,令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的是,廖运周率部起义不久,廖运泽、廖运升就立刻派人与他联系,请解放军派人前来协助起义。 1949年5月2日,新第110师开抵浙江义乌。廖运升马上召开了各团团长秘密会议,提出就地举行起义的主张,与会的团长们都表示愿意起义。5月3日天一亮,新第110师在共产党游击队向导的带领下,连夜行进,次日凌晨,部队开到黄宅镇。廖运升立刻向全国发出了起义通电:“我们决定起义!” 新中国后不久,周恩来总理电告廖运泽将军回国,1952年廖运泽从香港归来。至此,廖氏三兄弟,全部安全着陆。廖运泽,1987年9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廖运升,1981年8月21日在南京病逝,京年80岁。 廖氏三兄弟,全部安全从国民党军队回归到了新中国的怀抱,并且二次起义带出同一番号两个师起义成功,这在世界军事 历史 上也是没有过的事。他们的传奇成为了我军 历史 上一段佳话。(完) ——作者江南之春2020年10月23至25日写于宜昌 文章写作参考书目 : ①《淮海战役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年版,编者刘晓冰; ②《淮海战役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编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③《挺进大别山》河南人民出版社,作者骆荣勋; ④《敌营二十年:廖运周将军的非凡经历》中国青年出版社,作者张圣芬、牛耕;

廖运周潜伏国军二十二年,为我军提供绝密情报,陈毅说他神通广大

这是在蒋军准备发动中原攻势时,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评价廖运周的一段话。 廖运周1903年出生在淮北平原安徽寿县的一个村庄里,22岁考入黄埔军校炮兵科,毕业后成为国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当作战参谋。 抗日战争开始后,廖运周所在部队开赴前线,在一次伏击战中消灭了300余名,立下战功被提为营长。后来又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八百多人,俘虏一千二百人,再次立功,被提为国军第八十五军一一〇师的旅长。 李宗仁在战后总结大会上,将廖运周列为典型,让众将领向其学习。就这样,廖运周成为了蒋军内部的明星人物,曾连续两个月在军内传扬廖运周的事迹。 过了不久,蒋军情报部门军统发现一一〇师内部有“共谍”,便直接上报了直属领导三十一军集团总司令汤恩伯,汤恩伯马上下令抓捕了有嫌疑的人士。 刚升为旅长的廖运周也在其中。但由于证据不足,汤恩伯并没有直接判定廖运周就是共谍,便先是卸了他的兵权,并且将他调到重庆学习,实际是调查。 一时间廖运周心中有点慌张,便询问地下党领导陈赓该如何应对,陈赓只回他一句话:“很好隐蔽,一切都要灰色。” 这里的灰色指的正是《圣经》与《曾胡治兵语录》,这两本书是蒋军内部将领必须要读的书,因为这些都是蒋介石的“最爱”。 到达重庆后的廖运周,主管中训团的领导正是胡宗南。胡宗南多次暗中观察,发现廖运周的床上、书桌上都离不开这两本书,并且在于廖运周交谈时,口中都是《曾胡治兵语录》的记载。 汤恩伯回道:“我对他的印象同你一样,共谍怎么会看《圣经》与《曾胡治兵语录》呢? 这显然是搞错了。”一直到李宗仁来到中训团视察的时候,询问到廖运周的情况。胡宗南摇摇头说:“并没有什么证据。”李宗仁急切说道:“你快想个办法考验他一下,如果没什么错,就抓紧让他回去带兵吧。” 第二天,胡宗南找来廖运周说:“过几天,我们中训团决定要去重庆西南来风镇演习,你带几个人去看看地形,明天上午出发,后天回来。”廖运周便带着三个人出发去了来风镇。 就当他们即将到达来风镇时,突然从旁面的小树林中冲出来十多人大喊道:“别动,我们是游击队,你们被俘了,跟我们走。”廖运周等人被五花大绑押到一个荒庙内。 其中一人说道:“我知道你们是蒋军的将领,也知道你们在老蒋那里没有自由,如果肯加入我们,或者以后暗中为我军做事,马上恢复你们的自由,如果不愿意,那就马上处决你们。” 这一下,廖运周的几个同伴都慌了,马上就有一人表示愿意留下。反观廖运周却一直在思索着,因为他发现这些人就是假扮的,因为八路军的游击队坚决执行抗日统一战线,是不会主动挑起摩擦的。 廖运周一下又想起胡宗南当时的语调与表情,他便猜到这正是胡宗南耍的小聪明,是想考验自己。廖运周干脆地回答道:“我不需要考虑,要杀要剐随你们便,我是不会加入你们的。” 随后,廖运周便被关到了荒庙的后院。第二天早晨,廖运周醒来发现周围没有一人,便马上逃回了重庆见到了胡宗南,并汇报了此事。 然而,胡宗南却没有任何诧异,只是淡淡的说一句:“辛苦了,来风镇演习得取消了,你的审查也结束了,明天汤司令来与你会谈后,就可以离开这里了。” 第二天汤恩伯来了见到廖运周之后询问道:“你对我们部队有什么看法?”廖运周将三十一军上到军长下到师长全部数落个遍, 说他们只知道养情妇、吃空饷,就像内部的小日本,日本人从外面进攻我们,这帮人从内部溃烂,以后定是大问题。 汤恩伯听后脸色臊红,因为他本人就有以上的行为。汤恩伯从这些话语中也明白了,再不抓紧,不等日本人攻进来,自己内部也就垮掉了。随后汤恩伯仰天感叹道:“这支军队如果没有你这样的骨干,打起仗来必然不堪一击。” 没过几天,汤恩伯便上报蒋介石,希望任命廖运周担任八十五军一一〇师师长。蒋介石得知廖运周曾有被调查的记录,并没有马上应允。 最后,廖运周不仅化险为夷,还得到了蒋介石、胡宗南、汤恩伯的信任。顺利的提为一一〇师的师长,因为此军是蒋军嫡系部队,从此每一天都能收到蒋介石作战厅的各种重要情报。 1946年的6月中旬,一一〇师收到电报说:“蒋军已调集正规军11个军26个师,成品字形欲包围中原共军,并在宣化店地区构筑碉堡六千多座,断绝对这个地区的粮食,医药供应,并且明确规定要于6月21日清晨,开始发动进攻。” 廖运周当得到这一情报时,深切明白一旦蒋介石的计划实施,必然会对我军造成很大的损失。随后廖运周便要求地下党刘浩将此情报快速送到我军。当晚,刘浩便化妆成邮递员骑得自行车将情报送到了刘、邓等首长的手中。 中共中央及中原军区的李先念当即决定:马上组织突围,牵制蒋军,最后在蒋军的还未包围成功,我军便突围出来,让蒋介石的计划彻底破了产。而这一场反包围战斗的背后功臣正是廖运周! 就这样,廖运周一直冒着危险潜伏在蒋军内部,为我军送来许多高度机密文件。直到1946年十一月的一天午后,廖运周的一一〇师师部大门口驶来一辆高级别克轿车,从车上下来一位身着少将军服的官员,说要找廖师长,有重要文件。 原来这个人正是蒋军的国防部高参,名叫罗全福。他带来的正是蒋介石刚刚制定的下一年作战计划,也就是1947年的作战计划,属于AAA级高度机密文件。 蒋介石为了防止计划泄露,可以派出特派员向各地军长、师长当面传达。 廖运周知道这是蒋军明年的作战计划后,深知这对于解放军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他决定要将这份机密送到我军。然而因为这是高度机密,而且还有特派员跟随,根本没有机会将文件送出去,他便决定多找几个人,让每个人抄一段,以最快的速度将机密文件抄完。 那么让谁来拖住高参罗全福呢?廖运周的副官廖宜民便自告奋勇说道:“师长,我有一计,让我去招待罗全福吧。”随后,廖宜民来到前厅与罗全福聊起天来。 突然廖宜民问到:“罗高参,我看你名字起的好,不过看你的身体弱了点,不是那么壮实。”“你说对了,我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但就是胃经常疼。”罗全福回到。 廖宜民抓住这一点随即说道:“罗高参,我倒有一个办法,不但能治好您的胃,还能让你长命百岁。”罗高参表现的很感兴趣。廖宜民说:“我们这里有一种草叫长寿草,喝了它都能活很久。” 罗高参起初心中有点疑惑,廖宜民接着说道:“上次蒋校长来就想喝这种汤,可惜没弄到,不过我刻意让人寻找到一些,正等着校长来喝呢,今天罗高参来这里,为何不尝一尝呢?” 这一句话正中罗高参下怀,罗说道:“如果能治好我的胃病,那我就万分感谢廖主任了。”就这样,廖宜民以为罗全福准备长寿草的名义拖延了时间。 最后,廖运周也安排人将这份蒋军的全年计划,重抄了一份。等罗高参走后,廖运周便急忙派人将这份绝密情报送到刘、邓两位首长手中。刘邓看后,意识到机密的重要性,连忙又转送延安。 我军收到此份情报后,将其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揭露了蒋介石企图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的阴谋。全国震惊,气的南京的蒋介石直骂“娘希匹”。 蒋介石精心设计的作战计划,全部被廖运周一碗长寿汤轻而易举给破解了,不得不为廖运周的智谋感叹。试想一下,如果廖运周没有将这份机密送给我军,那么损失真的是不堪设想。 就这样,廖运周一直潜伏到1948年的11月份,著名的淮海战役爆发了。蒋介石派来王牌部队黄维兵团准备对我军发动攻击。廖运周得知后,吓出一身冷汗,他深知黄维兵团全是机械化美式装备,火力相当强大,对我军来说非常危险。 廖运周暗下决心:“决不能让他的计划得逞。” 随后廖运周派人向刘司令汇报这一情况。也正是廖运周及时将此情报送到我军,又再次让我军从被动处境变为主动,全歼黄维的十二兵团。从此,蒋军一蹶不振,败势已经成型。 而廖运周也就在这个时候决定带领一一〇师全体作战成员起义投诚,并且还参与了对黄维兵团的反攻,因此又立了大功。 战后,廖运周的一一〇师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四十二师,廖运周依然任师长。一直到1955年,廖运周被授予少将军衔。 二十六年后,1981年七十八岁的廖运周病逝于南京,被称为“神秘之剑”的廖运周,惊险曲折的一生谢幕了。 然而廖运周所作出的贡献及功劳是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的。

敌营十八年人物原型

李时雨。 1908年出生于黑龙江巴彦,八岁时开始上私塾读书,先后于四合泉和兴隆镇读私塾近五年,后又到兴隆镇南校念书,毕业于国立北京法政大学,1999年12月28日病逝于北京。 1931年在国立北京法政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李时雨先后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及统战部门工作过。1982年离休前,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顾问、党组成员兼中国佛学院副院长。 1932年4月间,李时雨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从华北潜入哈尔滨组织抗日武装。李时雨在1950年 到哈尔滨后,住在福顺栈旅馆,与地下满洲省委接头联系后,遵照满洲省委的指示,分别到呼兰、绥化、庆城等地联系有关人员之后,回到家乡兴隆镇,找到童年结识的绿林好汉“青山好”(名为王英魁)和姐夫龙庆海、舅舅孙贵以及雌凤沟的三叔刘强。经宣传抗日道理后,这些人都表示愿意参加抗日义勇军。李时雨经过几天的奔波,已经联系到三千多人,决定以兴隆镇锦和厚中药铺为地下联络点。又到巴彦中学找到校长孔庆尧和自卫团团总王家善,三人抗日救国思想强烈,志同道合,一致同意共同组织抗日武装起义。这时,张甲州也来到巴彦县城,决定联合起来,共商抗日大计。 1934年,打入东北军,后又潜入西安“剿总”第四处,任中尉办事员。1936年后潜入天津,在中 共北方局社会部领导下,以天津高等法院检察官的身份从事地下工作。1939年又按照地下党组织的安排,冒充国民党北方代表去上海参加了汪伪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共搜集了许多汪精卫卖国求荣的第一手情报。1940年3月,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被任命为立法委员。在取得陈公博的“信任”和“重用”后,为中 共获取了许多敌伪方面的重要战略情报。在陈公博兼任伪上海市长的1941年至1944年期间,李时雨兼任过伪上海保安司令部秘书处长和军法处长、伪清乡委员会上海分会办公厅第四处处长、伪上海警察局司法处长等职。日本投降后,李时雨又打入军统内部,任军统上海区第二站第二组组长(少将军衔),就在特务头子戴笠的眼皮底下搜集情报。1946年9月,李时雨被军统以“汉奸”的罪名逮捕,后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零6个月。1949年2月被取保释放后,在上海以汇中企业公司副总经理的名义从事地下工作。同年4月,按照党组织的指示,李时雨由上海到达香港后,带着一部用线装书伪装的情报,取道天津来到北平,将情报交给了童小鹏,同时也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公开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被分配到中央社会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李时雨先后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及统战部门工作过。1982年离休前,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顾问、党组成员兼中国佛学院副院长。1999年12月28日病逝于北京。 他曾为那段鲜为人知,动人心魄的战斗历程题诗到“敌营搏斗十八年,刀光剑影无形战,革命胜利归来日,换上军装笑颜开。”  是,江波的原型应该是廖运周  廖运周是安徽淮南寿县人,1903年出生。河南中州大学肄业,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直属炮兵团见习,第25师75团1营参谋。1927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25师75团团部参谋、连长。南下潮汕失利后到南京,1928年奉派入33军学兵团从事兵运工作,因学兵团解散,回廖家湾建立了党支部,并发动了“六.六”雇工罢工。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参加发动芜湖兵变,在国民党军队先后任团部副官、师部参谋、连长、师部副官长、团长。1933年与中共失去组织关系,升任少将旅长、副师长、110师师长。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包括廖运周师在内的原西北军冯玉祥部的争取工作。中共顺直省委、北方局、晋冀鲁豫中央分局、华东局、中原局乃至中共中央军委,于不同历史时期向廖运周部署任务,多次选派干部秘密进入110 师,帮助开展兵运活动,发展党员和进步力量。1938年廖运周恢复中共组织关系,在其任师长的110师建立中共秘密师党委。1946年任110师中共地下党委书记。1947年夏,淮海战役期间,邓小平指示廖运周积极准备,耐心等待,在最有利的时机起最大作用。1948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又指示110师党组织,要做好起义的一切准备。11月26日,黄维决定次日集中11师、118师、18师和110师共4个师齐头并进,向双堆集东南方向突围。廖运周立即派人潜往当面中原野战军6纵报告情况,并请求乘突围之机举行战场起义。考虑到4个师齐头并进,110师被夹于中间,不利于起义行动,廖运周向黄维建议,将 4个师齐头并进改为梯次行动,如果110师先攻击得手,其他师即迅速跟进,黄维采纳之。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批准廖运周起义,  规定了起义部队行进通道和联络信号,指示6纵做好接应廖运周师和阻击黄维的准备。11月27 日,廖运周率110师师部和两个团5000人,在解放军炮火掩护下,经6纵让开的通道,迅速向指定的地区开进。黄维以为110师突围成功,命令后续3个师沿110师路线突围,当即遭6纵痛击,折回双堆集。廖运周率师起义成功,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廖运周所部改编为14军42师,廖运周任师长。  建国后,廖运周离开42师,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任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后转业任吉林省体委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5月11日去世。欢迎关注敌营十八年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B5%D0%D3%AA%CA%AE%B0%CB%C4%EA&t=4.敌营十八年人物原型:主角江波的原型应该是廖运周。《敌营十八年》是中央电视台在1980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一共9集,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由王扶林,都郁执导,张连文、刘玉等主演,唐佩林担任编剧。该剧讲述了共产党员的英勇故事。《敌营十八年》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cRNSTvivZBoeG8VQPE4gQ?pwd=6fkj 提取码: 6fkj

廖运周详细资料大全

廖运周(1903—1996),安徽凤台廖家湾人(现属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一九二七年曾加入过中国 *** 。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后做兵运工作,任寿县学兵团教育副官。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任鲍刚师的连长、参谋,参加发动芜湖兵变,任抗日同盟军第二师九团团长,国民党军独立第四十六旅七三八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一〇师六五六团团长、三三〇旅旅长、一一〇师副师长、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廖运周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凤台廖家湾(现属淮南市田家庵区)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96年 职业 :军人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 信仰 :中国 *** 主要成就 :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 代表作品 :《我的回忆》 人物生平,抗战时期,传递情报,淮海起义,此后经历,历史评价, 人物生平 廖运周是在1927年经孙一中、靖任秋介绍加入中国 *** 的,他遵照党对兵运工作的指示,在国民党军队的进步军官中积极发展党员,后因为党组织遭到敌人的破坏,他奉命长期隐蔽,只与 *** 北方局组织部长兼军事部书记朱瑞单线联系。 此后,廖运周以“党国忠臣”的面目出现,努力取得敌军首脑的信任,因而职务也不断地得以晋升。但每当部队开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通过北方局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向党组织输送有关的情报。 抗战时期 1938年2月,廖部改编为第一一〇师第三二八旅第六五六团,廖运周任上校团长。三个月后,廖运周便在台儿庄会战中身先士卒,率领所部屡立战功。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正酣,侵华日军淞浦师团被中国军队重重包围。处于包围圈之外的日军一部受命向东进攻救援淞浦师团。当这股日军援兵直扑德安时,第九战区司令薛岳为保证会战取得全歼日军淞浦师团的战果,除令5个师南下堵口子外,还令防御面过大的守军适当收缩集中。廖运周团随大部队转移阵地,赶往战场前沿。廖运周率部队到达箬溪以西的小坳后,他遇到了先行到此的三二八旅旅长辛少亭,两人给予猛追不舍的日军以打击。 传递情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廖运周迫切要求回到党内,正面和反动派冲锋对阵。党组织十分理解廖运周的心情和愿望,从革命战争的需要出发同意他的要求。1946年6月, *** 晋冀鲁豫中央局国民党军工作部,派担任第一室主任的廖运周入党介绍人靖任秋,和担任驻河南新乡的国民党军一一〇师师长的廖运周取得联系,计画一一〇师在豫北举行起义。 1946年底,一一〇师成立了起义工作组,但蒋介石突然命令一一〇师所在的第八十五军全部开往山东,起义的工作计画不得不暂时中止。 1947年2月,廖运周派人在山东省阳谷县和 *** 取得联系,接受 *** 的指示把组织关系转移到了 *** 华东局。 1947年夏,经华东局批准一一〇师成立了地下党委,廖运周担任党委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派到该师策划起义的刘浩为副书记,李俊成、徐仁、廖宜民为党委委员,地下党委成立后,重新提出要在山东举行起义的要求。陈毅根据山东当时的形势,指示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搞情报上,并说当前搞情报工作比起义贡献大。所以,他们又暂不作起义的打算。廖运周把上级党组织派来的同志,安排在副官处、师直属谍报队和电台担任要职,逐步掌握了一一〇师的情报工作。国民党军兵团和集团军一级的调动和作战计画,都由一一〇师谍报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距离最近的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有一次,国民党军计画合围在山东泰安的我第十纵队宋时轮部,廖运周派人连夜将情报送出,使我第十纵队及时安全转移。陈毅、粟裕接见了送情报的人,高兴地称赞廖运周干得好。 1947年秋,一一〇师地下党组织的关系转移到中原军区,同志们再次迫切要求起义,廖运周派人向上级请求“及早行动”。中原军区没有批准他们的起义计画,指示他们“积极准备,耐心等待,在最有利的时机,起最大的作用”。廖运周又派人找到 *** 陈述“及早行动”的理由, *** 更进一步指出:“要在军事上、政治上起最大作用,不光是万把人、几千支枪的问题,你们要考虑全局,不应计较局部得失。” 淮海起义 1948年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出大别山,把蒋介石的部队牵得团团转。5月9日, *** 中央任命 *** 为新组的中原局第一书记,全面实施逐鹿中原的战略计画。 *** 向廖运周送来指示,说解放军在近期内要打一场大仗,要求一一〇师地下党委做好一切准备,在解放军的接应下完成起义的任务。光荣的时刻很快就要到来了,廖运周马上在汉口召开党委扩大会,部署起义的准备工作。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11月2日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队47.2万人。紧接着,淮海战役在11月6日打响,到22日第一阶段结束,全歼敌黄百韬兵团5个军。蒋介石惊恐万状,急调黄维、李延年兵团驰援徐州,原属汤恩伯兵团的第八十五军,也划归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急急开赴徐蚌前线。廖运周和地下党委的同志们意识到, *** 指示中说的“大仗”时机到了,个个摩拳擦掌决心在前线举行起义。 11月24日,第八十五军从蒙城开到双堆集的赵庄。黄维把兵团司令部安在南坪集,命令各军向宿县攻击前进。不料,解放军暗中向南移动占领了蒙城,一下子切断了黄维兵团的后路,把黄维兵团包围在一个设计好的“口袋”里。黄维发觉情况不好,急欲跳出我军的包围圈,但仍自恃兵力雄厚,计画从每个军各挑选一个精锐师,以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的战术,迅速向西方突围。战斗力相对较强的一一〇师,“有幸”被黄维给挑选上了。 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虽然已被解放军包围,但该部武器装备精良,而且尚未受到解放军的重大打击,如果4个主力师同时朝一个方向拼力突围,还真有可能被他给跑掉了。廖运周一接到突围的命令,马上就派人向解放军报告黄维的部署,同时要求利用突围之机举行起义,请求解放军予以接应。 廖运周 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廖运周向黄维建议:“4个师齐头并进,在狭小的地带展不开兵力,不如用一个师打前锋,其他3个师在后面策应;前锋师进展得手,后面的3个师迅速跟上,以扩大战果。”并且雄赳赳地表示:“如果司令官信得过我,一一〇师愿为开路先锋打头阵。”黄维听了高兴万分,对廖运周又是夸奖又是鼓励。 在一一〇师正面的部队,是中原解放军的第六纵队。廖运周要求六纵闪开一个口子,让一一〇师过去后再把口子合上。但是,六纵只有4个旅的兵力,闪开口子后万一合不拢,被后面的敌人跟着冲出去就糟了。事关重大,他们赶紧向刘邓首长报告,刘邓首长回电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粉碎黄维兵团的突围企图,同时要严密组织,保证一一〇师起义成功。” 11月27日早晨6时,一一〇师(缺一个团)官兵5500余人,按计画开出双堆集地区的周庄、赵庄。官兵们的手臂上扎着白毛巾,冒着淮北平原刺骨的寒风,迅速向解放军的阵地前进。从双堆集到吴大庄、西张庄30华里的行军中,黄维不断用报话机向廖运周询问“突围”的情况,廖运周也在一路上不断报告:“进展顺利,已突破共军的第×道阵地,正在继续加速前进。” 起义的黄维兵团一一○师师长廖运周 两个小时后,一一〇师起义官兵按照预定的路线,全部通过了解放军的前线阵地。我第六纵队迅速合拢口子,进入阵地并封闭了通道。跟在一一〇师后面的敌人部队,突然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急忙向黄维报告:“共军火力猛烈,我军伤亡很大!”黄维十分奇怪,又问廖运周已到了哪里。廖运周回答说:“正在前进,一切正常。”黄维有些怀疑马上派飞机侦察情况。廖运周按和黄维约定的信号,向飞机表示“一切正常”。飞机盘旋了几周后飞走了,廖运周下令关闭全师的报话机,连同电台一起上交师部,切断了同黄维的一切联系。 当天下午,一一〇师炮兵营参加了阻击黄维兵团突围的战斗。当晚,刘邓首长派第二纵队政委王维纲,代表刘邓首长看望起义部队官兵,在连以上军官会议上宣布廖运周是 *** 员。 11月29日,廖运周发出《廖运周将军给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电》和《廖运周将军致第十二发来贺电,高度赞扬了原国民党第一一〇师官兵的义举,鼓励他们为革命再立新功。 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进攻黄维兵团的前沿阵地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55.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中、中原地区,直接威胁到国民党 *** 的首都南京。蒋介石于1月21日宣告“引退”。 淮海战役后,起义的国民党军第一一〇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第十四军第四十二师,廖运周任师长。 此后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先后担任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委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后任党组副书记),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并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举行的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活动中,他还不顾年迈多病,出席座谈会,回顾自己参加抗战的亲身感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翌年5月11日,廖运周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历史评价 廖运周同志的一生是爱国和革命的一生。他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坚持和完善 ***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求廖运周将军生平

廖运周是安徽淮南寿县人,1903年出生。河南中州大学肄业,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直属炮兵团见习,第25师75团1营参谋。1927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25师75团团部参谋、连长。南下潮汕失利后到南京,1928年奉派入33军学兵团从事兵运工作,因学兵团解散,回廖家湾建立了党支部,并发动了“六.六”雇工罢工。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参加发动芜湖兵变,在国民党军队先后任团部副官、师部参谋、连长、师部副官长、团长。1933年与中共失去组织关系,升任少将旅长、副师长、110师师长。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包括廖运周师在内的原西北军冯玉祥部的争取工作。中共顺直省委、北方局、晋冀鲁豫中央分局、华东局、中原局乃至中共中央军委,于不同历史时期向廖运周部署任务,多次选派干部秘密进入110师,帮助开展兵运活动,发展党员和进步力量。1938年廖运周恢复中共组织关系,在其任师长的110师建立中共秘密师党委。1946年任110师中共地下党委书记。1947年夏,淮海战役期间,邓小平指示廖运周积极准备,耐心等待,在最有利的时机起最大作用。1948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又指示110师党组织,要做好起义的一切准备。11月26日,黄维决定次日集中11师、118师、18师和110师共4个师齐头并进,向双堆集东南方向突围。廖运周立即派人潜往当面中原野战军6纵报告情况,并请求乘突围之机举行战场起义。考虑到4个师齐头并进,110师被夹于中间,不利于起义行动,廖运周向黄维建议,将4个师齐头并进改为梯次行动,如果110师先攻击得手,其他师即迅速跟进,黄维采纳之。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批准廖运周起义, 规定了起义部队行进通道和联络信号,指示6纵做好接应廖运周师和阻击黄维的准备。11月27日,廖运周率110师师部和两个团5000人,在解放军炮火掩护下,经6纵让开的通道,迅速向指定的地区开进。黄维以为110师突围成功,命令后续3个师沿110师路线突围,当即遭6纵痛击,折回双堆集。廖运周率师起义成功,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廖运周所部改编为14军42师,廖运周任师长。 建国后,廖运周离开42师,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任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后转业任吉林省体委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去世。

廖运周简介

  廖运周,安徽人。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一九二七年曾加入过中国 *** 。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后做兵运工作,任寿县学兵团教育副官。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任鲍刚师的连长、参谋,参加发动芜湖兵变,任抗日同盟军第二师九团团长, *** 军独立第四十六旅七三八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一○师六五六团团长、三三○旅旅长、一一○师副师长、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 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廖运周,河南中州大学肄业,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毕业。1927年春加入中国 *** 。参加了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直属炮兵团见习,第25师75团1营参谋。参加南昌起义,任25师75团团部参谋、连长。他此时所在的部队,正是叶挺的部队。起义军南下潮汕失利后,廖运周到了南京。   1928年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秘密潜入 *** 三十三军从事兵运工作。他是杰出的地下党员,长期战斗在敌人内部,曾先后任团部副官、师部副官长、团长等职。1933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升任 *** 军少将旅长、副师长、110师师长。1938年恢复 *** 组织关系,在其任师长的110师建立 *** 秘密师党委。1946年任110师 *** 地下党委书记。    生平:    第一期毕业   生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安徽寿县廖家湾(现划淮南市)人,原名廖冠周,字冠渊。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期炮兵科、南京军事学院(人民 *** )第一期毕业。   1927年7月军校毕业后派任武汉国民 *** 第2方面军炮兵团少尉见习排长,旋调任第25师(师长李汉魂)第75团(团长孙一中)团部中尉参谋。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后任民革第25师第75团团部上尉参谋兼警卫连连长。9月在广东梅县战败被俘,旋脱逃避居上海。   1928年2月6日出任国民革命军第33军(军长张克瑶)学兵团(团长孙一中)中尉教育副官。6月因学兵团解散,改任 *** 寿县县委委员。8月出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团(总司令方振武)参谋处(处长蔡天囚)上尉参谋。12月调任第96师(师长魏光武)参谋处上尉参谋。   1929年1月第96师缩编入第44师(师长阮玄武),任参谋处上尉参谋。4月调任第6路军(总指挥方振武)参谋处(处长蔡天囚)上尉参谋。6月调任第45师(师长鲍刚)第134旅(旅长王占林)第267团(团长乔明礼)上尉连长。9月调任师部参谋处上尉参谋。11月因所部兵变被撤职。   1930年5月出任北京国民 *** 第2方面军(总司令鹿钟麟)第4军(军长阮玄武)第2师(师长鲍刚)参谋处上尉参谋。   1931年1月调任第2师第2团(团长乔明礼)少校连长。   1932年12月所部改称“抗日救国军”(总指挥方振武)第2师(师长鲍刚),升任第2团中校营长。   1933年5月所部扩编为“抗日救国军”第2军(军长鲍刚)第2旅(旅长乔明礼),升任第3团上校团长。9月第2军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46旅(旅长鲍刚),改任第738团上校团长。   1936年3月23日叙任陆军炮兵中校。   1938年1月独46旅738团改编为第1战区补充第2师(师长张轸)第3旅(旅长辛少亭)第6团,仍任上校团长。2月所部改编为第110师(师长张轸)第328旅(旅长辛少亭)第656团,仍任上校团长。10月调升第110师(师长吴绍周)第330旅(旅辖两团)少将旅长。   1939年6月所部缩编为三团制,调任第110师少将步兵指挥官兼野战补充团团长。10月改兼第31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游击干部训练班(兼主任汤恩伯,教育长马励武)少将大队长。    晋升上校   1940年7月19日晋任陆军炮兵上校。   1941年6月升任第110师少将副师长。   1942年4月1日升任第110师(师辖三团)少将师长。   1944年6月27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   1945年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   1946年4月第110师整编为第110旅(旅辖两团),改任少将旅长。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   1947年4月15日晋颁三等云麾勋章。   1948年9月19日整110旅恢复第110师(师辖三团)番号,改任少将师长。同月22日晋任陆军少将。12月27日在安徽濉溪率部起义。    晋升为师长   1949年2月9日所部编入人民 *** 第42师(师辖三团),任师长。   1952年9月入军事学院学习。   1954年12月军事学院毕业后派任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1955年9月27日授予少将军衔。   1962年8月转业后任吉林省人民 *** 体育运动委员委主任委员。   1976年9月调任民革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979年10月当选民革中央常委。   1983年6月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1984年6月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1996年5月11日在北京病逝。着有《我的回忆》。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