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历史人物介绍:宋英宗
- 2、宋英宗赵曙简介
- 3、宋英宗详细介绍
- 4、谁是历史上的宋英宗?
- 5、宋英宗(宋英宗是昏君还是明君)主要经历
- 6、历史上的宋英宗赵曙是个怎样的人?宋英宗生平简介
- 7、宋英宗的生平!!
- 8、宋英宗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事情都起源于自己不想做皇帝
- 9、宋英宗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 10、北宋笫五位皇帝有何成就?
历史人物介绍:宋英宗
宋英宗人物简介 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 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 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宋英宗历史评价 《宋史》赞曰:昔人有言,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信哉!英宗以明哲之资,膺继统之命,执心固让,若将终身,而卒践帝位,岂非天命乎?及其临政,臣下有奏,必问朝廷故事与古治所宜,每有裁决,皆出群臣意表。虽以疾疹不克大有所为,然使百世之下,钦仰高风,咏叹至德,何其盛也!彼隋晋王广、唐魏王泰窥觎神器,矫揉夺嫡,遂启祸原,诚何心哉!诚何心哉!
宋英宗赵曙简介
宋英宗赵曙个人资料 中文名:赵曙 别名:赵宗实、宋英宗 庙号:英宗 谥号:宪文肃武宣孝皇帝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北宋 所处时代:北宋时期 出生地:开封 出生时间:公元032年2月6日 逝世时间:公元067年月25日 职业:皇帝 在位时间:公元063年?公元067年 成就:命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 陵墓:永厚陵 宋英宗赵曙简介 宋英宗赵曙(公元032年2月6日-公元067年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 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七年(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 嘉?八年(063年),赵曙即帝位。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治平四年(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宋英宗赵曙生平简介 赵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真宗赵恒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宋仁宗赵祯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母亲为仙游县君任氏。 宋仁宗赵祯自己没有儿子(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于是在景佑二年(035年),幼年的赵曙被仁宗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 赵曙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常穿着朝服见他的老师,说:“你是我的老师,不敢不以礼相见。”当时吴王宫教授吴充进呈《宗室六箴》,仁宗把它交给宗正,赵宗实把内容写在屏风上来约束自己。 景?三年(036年),赵宗实被封为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 宝元二年(039年),仁宗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出宫回到生父赵允让身边。 庆历三年(043年)正月,豫王赵昕早夭。皇?二年(050年),赵宗实(即后来的赵曙)的官职升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 嘉佑三年(058年),濮安懿王逝世后,把所佩带过的玩物分给各位儿子,赵宗实所得到的,全部分给了那些等安葬父亲后就要离开这里的王府旧人。宗室子弟中有人借了金带却拿铜带还,主管的人把这事告诉他,赵宗实说:“这真是我的带啊!”便接受下来。曾让殿前侍者给他卖掉犀带,那犀带值钱三十万,被弄丢了,赵宗实也不追问。 嘉佑三年(058年6月),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立皇太子的事情,仁宗说后宫又有怀孕的,此事等等再说。结果没多久,后宫确实生产,但是个女孩。当时赵宗实刚好因生父赵允让逝世服丧。 嘉?六年(06年)农历十月十二日,朝廷打算起用赵宗实担任秦州防御史、知宗正寺,赵宗实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赵宗实四次上奏推辞,朝廷才允许他继续守丧。守丧完毕之后,赵宗实又被授给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他再次推辞。嘉佑七年(062年)农历八月,朝廷允许赵宗实罢去宗正一职,又担任岳州团练使。 嘉?七年(062年)农历八月初四,赵宗实被立为皇子;初九,改名赵曙。农历八月三十日,赵曙出现在清居殿。从此以后,赵曙每天两次朝拜仁宗,有时还到皇宫内服侍仁宗。农历九月,赵曙被封为齐州防御史、巨鹿郡公。 嘉?八年(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四月初四,赵曙生病。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四月十六日,任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仁宗这么多年英宗简介,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他是个病人,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难道您希望别人象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去议论您吗?” 他们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当然不是。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称道啊。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您只管尽您作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在大家的劝解下,两宫之间的矛盾得以逐步缓和。 治平元年(064年)农历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4个月,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 治平元年(064年),京畿、宋、亳、陈、许、汝、蔡、唐、颍、曹、濮、济、单、濠、泗、庐、寿、楚、杭、宣、洪、鄂、施、渝等州,光化军、高邮军发生大水灾,赵曙派遣使臣巡视,疏治河道,赈济抚恤灾民,免除灾民赋税。同年,西蕃瞎毡的儿子瞎欺米征归附宋朝。 治平二年(065年)农历四月初九,韩琦等再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于是,赵曙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议”事件。 治平三年(066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赵曙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赵曙生父)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赵曙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省,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多了太后的签押。 赵曙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相与执政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赵曙最后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 治平三年(066年)十一月初八,赵曙再次生病,同年十二月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立长子赵顼为太子。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067年月25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赵曙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宋英宗赵曙文化成就 赵曙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治平元年(064年)英宗简介,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赵曙,赵曙对此大加赞赏。 治平三年(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赵曙同意司马光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不仅如此,赵曙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赵曙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赵曙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 宋英宗赵曙经济成就 赵曙执政时,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以治平二年(065年)为例,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银两,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银两,入不敷出。 宋英宗赵曙政治成就 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赵曙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宋英宗详细介绍
介绍: 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 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 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位皇帝。宋英宗幼年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嘉祐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身世背景宋英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真宗赵恒弟弟赵元份的孙子,宋仁宗赵祯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母亲为仙游县君任氏。最初,江宁节度使赵允让(“濮安懿王”的称号是仁宗后来加封的)梦见两条龙与太阳一起坠落,就用衣服接着。到明道元年(1032年)正月三日,宋英宗在宣平坊宅第出生的时候,红光照遍居室,有人看见黄龙在红光中游动。幼年过继宋仁宗赵祯自己没有儿子(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于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幼年的英宗被仁宗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赵宗实(后来的英宗赵曙)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常穿着朝服见他的老师,说:“你是我的老师,不敢不以礼相见。”当时吴王宫教授吴充进呈《宗室六箴》,仁宗把它交给宗正,英宗把内容写在屏风上来约束自己。景祐三年(1036年),赵宗实被封为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出宫回到生父赵允让身边。立为太子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豫王赵昕早逝。皇祐二年(1050年),赵宗实(后来的英宗赵曙)的官职升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嘉佑三年(1058年),濮安懿王逝世后,把所佩带过的玩物分给各位儿子,赵宗实所得到的,全部分给了那些等安葬父亲后就要离开这里的王府旧人。宗室子弟中有人借了金带却拿铜带还,主管的人把这事告诉他,赵宗实说:“这真是我的带啊!”便接受下来。曾让殿前侍者给他卖掉犀带,那犀带值钱三十万,被弄丢了,赵宗实也不追问。嘉佑三年(1058年)6月,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立皇太子的事情,仁宗说后宫又有怀孕的,此事等等再说。结果没多久,后宫确实生产,但是个女孩。当时赵宗实刚好因生父赵允让逝世服丧。嘉祐六年(1061年)农历十月十二日,朝廷打算起用赵宗实担任秦州防御史宋英宗、知宗正寺,赵宗实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赵宗实四次上奏推辞,朝廷才允许他继续守丧。守丧完毕之后,赵宗实又被授给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他再次推辞。嘉佑七年(1062年)农历八月,朝廷允许赵宗实罢去宗正一职,又担任岳州团练使。嘉祐七年(1062年)农历八月初四,赵宗实被立为皇太子;初九,改名赵曙。赵曙听到诏命后称病,推辞当皇太子,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周孟阳做了些劝诫,赵曙连忙拜谢。奏疏上了十多遍,仁宗没有同意,下诏同判大宗正事安国公从古等人前往劝告服从命令,于是众臣到赵曙卧室扶起他送入皇宫。赵曙才答应做皇太子,并告诫舍人说:“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农历八月三十日,赵曙出现在清居殿。从此以后,赵曙每天两次朝拜仁宗,有时还到皇宫内服侍仁宗。农历九月,赵曙被封为齐州防御史、巨鹿郡公。登基为帝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任命赵曙继承皇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四月初二,在全国大规模赦免,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四月初四,赵曙生病。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四月十六日,任命皇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两宫失和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仁宗这么多年,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他是个病人,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难道您希望别人象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去议论您吗?”他们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当然不是。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称道啊。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您只管尽您作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在大家的劝解下,两宫之间的矛盾得以逐步缓和。病愈亲政治平元年(1064年)农历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中国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父、母丧后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再议。治平元年(1064年),京畿、宋、亳、陈、许、汝、蔡、唐、颍、曹、濮、济、单、濠、泗、庐、寿、楚、杭、宣、洪、鄂、施、渝等州,光化军、高邮军发生大水灾,赵曙派遣使臣巡视,疏治河道,赈济抚恤灾民,免除灾民赋税。同年,西蕃瞎毡的儿子瞎欺米征归附宋朝。治平二年(1065年)农历四月初九,韩琦等再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于是,赵曙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议”事件。治平三年(1066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赵曙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赵曙生父)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皇上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省,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多了太后的签押。赵曙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相与执政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赵曙最后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初八,赵曙生病,同年十二月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立长子赵顼为太子。因病去世有一天,英宗对神宗说:“按照国家的旧制度,士大夫的儿子有娶皇帝女儿的,公主们都因身价高升而避开公婆的尊长地位,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我总是在想这件事,醒时睡时都为此感到不安,怎么能因为富贵的缘故,而违背一般的人伦长幼之序呢?可以下诏有关部门改掉这个规矩。”遇上患病,英宗没有实现这一愿望。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英宗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为政举措政治英宗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英宗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英宗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经济宋英宗执政时,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以宋英宗治平二年为例,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银两,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银两,入不敷出。文化英宗还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治平三年(1066年),英宗任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英宗同意司马光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不仅如此,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英宗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历史评价《宋史》赞曰:昔人有言,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信哉!英宗以明哲之资,膺继统之命,执心固让,若将终身,而卒践帝位,岂非天命乎?及其临政,臣下有奏,必问朝廷故事与古治所宜,每有裁决,皆出群臣意表。虽以疾疹不克大有所为,然使百世之下,钦仰高风,咏叹至德,何其盛也!彼隋晋王广、唐魏王泰窥觎神器,矫揉夺嫡,遂启祸原,诚何心哉!诚何心哉!史书记载《宋史》卷十三轶闻故事裁决医官仁宗暴亡,医官应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英宗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贬谪,便在英宗面前求情,说:“先皇起初吃这两人开的药还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乃是天命,非医官所能及。”英宗正色道:“我听说这两个人都是由两府推荐的?”左右道:“正是。”英宗便道:“如这样,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决吧。”众医官一听,都吓得魂飞魄散,暗暗惊叹新皇帝的精明与果断。仰慕苏轼宋英宗赵曙在未即位前便听说过苏轼,十分仰慕。继位后,宋英宗本想按照唐朝的惯例将苏轼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诰职务。但宰相韩琦却说:“苏轼是能成大器的,今后必然会被皇帝所重用,只要朝廷好好栽培他,那么全国的文入学士都会为皇帝效劳。那时,人小所向,也就不敢有人对此有异议了。倘若现在突然重用苏轼,天下士大夫恐怕会怀疑他的能力,这对苏轼是极为不利的。”宋英宗又问韩琦:“让苏轼修起居注怎么样?”韩琦说:“修起居注与知制诰官职性质相同,官品接近,恐怕也不太合适。”宋英宗只好任命苏轼在史馆试用。家庭成员家世曾祖父:宋太宗赵光义祖父:商恭靖王赵元份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母亲:仙游县君任氏后妃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生宋神宗赵顼、岐王赵颢、嘉王赵頵、宝安公主、寿康公主。修容张氏。昭仪鲍氏,初封永嘉郡君,元丰八年四月为才人,元符三年正月进美人,崇宁元年十一月卒,赠昭仪。贵仪张氏,初封仁寿郡君,元丰八年四月为才人,元符三年正月进婕妤,大观二年二月进修容,政和元年十月卒,赠贵仪。子女儿子宋神宗赵顼吴荣王赵颢润王赵颜,早亡益端献王赵頵女儿长女:嘉祐八年,封德宁公主。治平三年,进封徐国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师约。治平四年,进陈国长公主。元丰八年薨,追封燕国大长公主,谥惠和。元祐四年,追封秦国大长公主。徽宗追封为魏国大长公主,又改惠和大长帝姬。次女:嘉祐八年,封宝安公主。宋神宗登基,进舒国长公主,改蜀国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诜。公主逝世后追封越国长公主,谥贤惠。后进封越国大长公主,累改秦国大长公主、荆国大长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三女:与魏国大长公主一同出生。初封寿康公主,改祁国公主、卫国公主,下嫁张敦礼。进冀国大长公主,改秦国大长公主、越国大长公主、楚国大长公主。政和三年,改贤德懿行大长帝姬。宣和五年逝世。四女:舒国公主,早亡。
谁是历史上的宋英宗?
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初名宗实,后改名曙,北宋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 [30-32]赵曙年幼时被宋仁宗养于内廷。先是在宫中被授予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迁至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皇祐二年(1050年),被授予右衙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嘉祐四年(1059年),其父亲赵允让去世,归家服丧。守丧完毕后,推辞宋仁宗授予的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嘉祐七年(1062年),赵曙被立为皇太子。嘉祐八年(1063年),继位皇帝。翌年,改元治平。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专修《资治通鉴》。次年,因病驾崩于福宁殿,年36岁。
宋英宗(宋英宗是昏君还是明君)主要经历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宋英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宋英宗是昏君还是明君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宋英宗详细介绍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位皇帝。宋英宗幼年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_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嘉_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身世背景宋英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真宗赵恒弟弟赵元份的孙子,宋仁宗赵祯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母亲为仙游县君任氏。最初,江宁节度使赵允让(“濮安懿王”的称号是仁宗后来加封的)梦见两条龙与太阳一起坠落,就用衣服接着。到明道元年(1032年)正月三日,宋英宗在宣平坊宅第出生的时候,红光照遍居室,有人看见黄龙在红光中游动。幼年过继宋仁宗赵祯自己没有儿子(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于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幼年的英宗被仁宗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赵宗实(后来的英宗赵曙)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常穿着朝服见他的老师,说:“你是我的老师,不敢不以礼相见。”当时吴王宫教授吴充进呈《宗室六箴》,仁宗把它交给宗正,英宗把内容写在屏风上来约束自己。景_三年(1036年),赵宗实被封为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出宫回到生父赵允让身边。立为太子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豫王赵昕早逝。皇_二年(1050年),赵宗实(后来的英宗赵曙)的官职升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嘉佑三年(1058年),濮安懿王逝世后,把所佩带过的玩物分给各位儿子,赵宗实所得到的,全部分给了那些等安葬父亲后就要离开这里的王府旧人。宗室子弟中有人借了金带却拿铜带还,主管的人把这事告诉他,赵宗实说:“这真是我的带啊!”便接受下来。曾让殿前侍者给他卖掉犀带,那犀带值钱三十万,被弄丢了,赵宗实也不追问。嘉佑三年(1058年)6月,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立皇太子的事情,仁宗说后宫又有怀孕的,此事等等再说。结果没多久,后宫确实生产,但是个女孩。当时赵宗实刚好因生父赵允让逝世服丧。嘉_六年(1061年)农历十月十二日,朝廷打算起用赵宗实担任秦州防御史宋英宗、知宗正寺,赵宗实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赵宗实四次上奏推辞,朝廷才允许他继续守丧。守丧完毕之后,赵宗实又被授给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他再次推辞。嘉佑七年(1062年)农历八月,朝廷允许赵宗实罢去宗正一职,又担任岳州团练使。嘉_七年(1062年)农历八月初四,赵宗实被立为皇太子;初九,改名赵曙。赵曙听到诏命后称病,推辞当皇太子,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周孟阳做了些劝诫,赵曙连忙拜谢。奏疏上了十多遍,仁宗没有同意,下诏同判大宗正事安国公从古等人前往劝告服从命令,于是众臣到赵曙卧室扶起他送入皇宫。赵曙才答应做皇太子,并告诫舍人说:“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农历八月三十日,赵曙出现在清居殿。从此以后,赵曙每天两次朝拜仁宗,有时还到皇宫内服侍仁宗。农历九月,赵曙被封为齐州防御史、巨鹿郡公。登基为帝嘉_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任命赵曙继承皇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四月初二,在全国大规模赦免,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四月初四,赵曙生病。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四月十六日,任命皇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两宫失和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仁宗这么多年,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他是个病人,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难道您希望别人象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去议论您吗?”他们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当然不是。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称道啊。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您只管尽您作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在大家的劝解下,两宫之间的矛盾得以逐步缓和。病愈亲政治平元年(1064年)农历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中国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父、母丧后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再议。治平元年(1064年),京畿、宋、亳、陈、许、汝、蔡、唐、颍、曹、濮、济、单、濠、泗、庐、寿、楚、杭、宣、洪、鄂、施、渝等州,光化军、高邮军发生大水灾,赵曙派遣使臣巡视,疏治河道,赈济抚恤灾民,免除灾民赋税。同年,西蕃瞎毡的儿子瞎欺米征归附宋朝。治平二年(1065年)农历四月初九,韩琦等再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于是,赵曙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议”事件。治平三年(1066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赵曙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赵曙生父)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皇上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省,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多了太后的签押。赵曙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相与执政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赵曙最后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初八,赵曙生病,同年十二月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立长子赵顼为太子。因病去世有一天,英宗对神宗说:“按照国家的旧制度,士大夫的儿子有娶皇帝女儿的,公主们都因身价高升而避开公婆的尊长地位,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我总是在想这件事,醒时睡时都为此感到不安,怎么能因为富贵的缘故,而违背一般的人伦长幼之序呢?可以下诏有关部门改掉这个规矩。”遇上患病,英宗没有实现这一愿望。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英宗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为政举措政治英宗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英宗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英宗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经济宋英宗执政时,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以宋英宗治平二年为例,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银两,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银两,入不敷出。文化英宗还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治平三年(1066年),英宗任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英宗同意司马光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不仅如此,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英宗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历史评价《宋史》赞曰:昔人有言,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信哉!英宗以明哲之资,膺继统之命,执心固让,若将终身,而卒践帝位,岂非天命乎?及其临政,臣下有奏,必问朝廷故事与古治所宜,每有裁决,皆出群臣意表。虽以疾疹不克大有所为,然使百世之下,钦仰高风,咏叹至德,何其盛也!彼隋晋王广、唐魏王泰窥觎神器,矫揉夺嫡,遂启祸原,诚何心哉!诚何心哉!史书记载《宋史》卷十三轶闻故事裁决医官仁宗暴亡,医官应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英宗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贬谪,便在英宗面前求情,说:“先皇起初吃这两人开的药还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乃是天命,非医官所能及。”英宗正色道:“我听说这两个人都是由两府推荐的?”左右道:“正是。”英宗便道:“如这样,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决吧。”众医官一听,都吓得魂飞魄散,暗暗惊叹新皇帝的精明与果断。仰慕苏轼宋英宗赵曙在未即位前便听说过苏轼,十分仰慕。继位后,宋英宗本想按照唐朝的惯例将苏轼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诰职务。但宰相韩琦却说:“苏轼是能成大器的,今后必然会被皇帝所重用,只要朝廷好好栽培他,那么全国的文入学士都会为皇帝效劳。那时,人小所向,也就不敢有人对此有异议了。倘若现在突然重用苏轼,天下士大夫恐怕会怀疑他的能力,这对苏轼是极为不利的。”宋英宗又问韩琦:“让苏轼修起居注怎么样?”韩琦说:“修起居注与知制诰官职性质相同,官品接近,恐怕也不太合适。”宋英宗只好任命苏轼在史馆试用。家庭成员家世曾祖父:宋太宗赵光义祖父:商恭靖王赵元份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母亲:仙游县君任氏后妃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生宋神宗赵顼、岐王赵颢、嘉王赵_、宝安公主、寿康公主。修容张氏。昭仪鲍氏,初封永嘉郡君,元丰八年四月为才人,元符三年正月进美人,崇宁元年十一月卒,赠昭仪。贵仪张氏,初封仁寿郡君,元丰八年四月为才人,元符三年正月进婕妤,大观二年二月进修容,政和元年十月卒,赠贵仪。子女儿子宋神宗赵顼吴荣王赵颢润王赵颜,早亡益端献王赵_女儿长女:嘉_八年,封德宁公主。治平三年,进封徐国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师约。治平四年,进陈国长公主。元丰八年薨,追封燕国大长公主,谥惠和。元_四年,追封秦国大长公主。徽宗追封为魏国大长公主,又改惠和大长帝姬。次女:嘉_八年,封宝安公主。宋神宗登基,进舒国长公主,改蜀国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诜。公主逝世后追封越国长公主,谥贤惠。后进封越国大长公主,累改秦国大长公主、荆国大长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三女:与魏国大长公主一同出生。初封寿康公主,改祁国公主、卫国公主,下嫁张敦礼。进冀国大长公主,改秦国大长公主、越国大长公主、楚国大长公主。政和三年,改贤德懿行大长帝姬。宣和五年逝世。四女:舒国公主,早亡。宋英宗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宋英宗其实并不是宋仁宗的亲生儿子,如果不是因为宋仁宗没有儿子的话,那么宋英宗也就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他在四五岁的时候就被接到皇宫里面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宋仁宗的亲生儿子出生,所以他又被送了回去。可是宋仁宗在临终之前又将宋英宗立为了皇子,所以宋英宗才拥有了皇位继承权。宋英宗继承皇位的过程非常的曲折,他只是一个宗室子,跟宫廷是不沾边的。可是宋仁宗在成婚以后很多年都没有儿子,他为了让宫里面的妃子早一点生出儿子,所以就将年幼的宋英宗接到了皇宫里面生活。等到宋仁宗的儿子出生以后,宋英宗就被送还到了本家。可是宋仁宗的儿子后来因病去世,所以皇太子的位置就一直空悬。宋仁宗晚年的时候,朝中的大臣一直逼迫他早一点在宗室里面挑选一个男孩作为皇位继承人。宋仁宗心里非常的犹豫,一直希望后宫的妃嫔可以生出一个男孩。由于宋英宗在早年的时候曾经被接到皇宫里面抚养,所以他被立为皇太子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宋英宗也由此而承受有很大的精神压力。假如宋仁宗真的有了亲生儿子的话,将来新皇登基以后,宋英宗肯定会成为新皇的眼中钉,所以说宋英宗在成为皇帝以前内心一直是非常忐忑的。一直等到宋仁宗临终的时候,他才下诏将宋英宗封为了皇子。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没有直接将宋英宗封为皇太子,这使得宋英宗的内心非常的不平衡。正是由于长久以来的压力,才使得宋英宗在被立为皇子以后患上了精神疾病,就连宋仁宗的葬礼他也无法参加。等到宋仁宗的葬礼结束以后,宋英宗的精神疾病才慢慢的缓解了。宋英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宋英宗一般指赵曙,在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皇帝。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朝第五位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_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扩展资料:为政举措1、政治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2、经济赵曙执政时,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以治平二年(1065年)为例,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银两,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银两,入不敷出。3、文化赵曙还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赵曙,赵曙对此大加赞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英宗宋英宗赵曙的生平简介赵曙,濮王赵允让的儿子,幼时被宋仁宗赵祯接到宫中抚养,赐名赵宗实,后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是宋朝第五位皇帝。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宋英宗赵曙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赵曙生平简介宋英宗赵曙是宋太宗赵广义的重孙子,是宋仁宗赵祯的堂兄赵允的的第十三个儿子。宋仁宗自己的三个儿子都早夭,所以帝位后继无人,在公元1035年的时候,赵曙就被宋仁宗接到了皇宫中抚养,还给他赐了名字叫做赵宗实,还让曹皇后抚养赵曙。1058年,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了要立储君,仁宗说后宫又有怀孕的,此事等等再说。结果没多久,后宫确实有人生产,但是后来生出来个女孩。1062年,赵宗实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为赵曙。赵曙听到诏命后称病,想推辞不当这个皇子,还请人撰写奏疏,奏疏上了十多遍,但是宋仁宗还是没有同意,还下诏让同判大宗正事安国公从古等人前往劝告赵曙服从皇命,于是众臣到赵曙卧室扶起他送入皇宫。赵曙这才勉强答应做皇太子,还吩咐自己的人说:“谨慎地守好我的房子,等皇上有了后嗣,我就会回来住。”1063年,宋仁宗逝世,曹皇后昭告了宋仁宗的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后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赵曙即位之后就开始断断续续的生病,由于生病所以政务上面就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一些宦官就常常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之间产生了嫌隙后。韩琦、欧阳修在这中间好言相劝,两人关系才有所缓和。后来宋英宗身体痊愈之后就自己亲政,在1066年的时候立了自己的儿子赵琐为皇太子。一年之后赵曙就因病去世了。赵曙是怎么死的宋英宗的身体好像一直都不是很好,他一开始继位的时候身体就有问题,大致上应该就是有什么隐疾了。在史书上对宋英宗的死记载的并不是很清楚,所以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疑问。史书里说宋英宗是“不为燕嬉亵慢,服御俭素如儒者”。也就是说,宋英宗身上并不好色纵欲、暴饮暴食、冷暖失衡、生活无规律、性格不好等等这些缺点,所以致病原因也少了很多。大致上也就只剩下两个原因了,一是忙于政务,累的,二是未知的什么因素。但是宋代的皇帝,除了太祖太宗曾亲自领兵外出作战外,其余都只是挂个皇帝的名头罢了,政务一般都是交付给宰相率领的内阁去处理的,所以说皇帝本人是没有什么事情做的。而且宋真宗与辽国签订了和约之后,北宋进入了一个和平时期,其后的仁宗、英宗、神宗三代皇帝是没有什么外患的。皇帝如果有什么事情,只需要跟内阁大臣说一声就行了,能有多累?所以累倒了也是说不通的。仔细研读《宋史》就能发现,一说赵曙死于“疾疹”的,如司马光在《辞左仆射第一札子》里说:“加以近婴疾疹,久不朝参。”至于是何种病也就不得而知了。二说是英宗即位不久,即治平元年十一月,开封出现过一次“大风霾”。而尹总临死之前,即治平四年正月庚戌朔,开封再次出现“大风霾”。所以有可能这个“大风霾”把宋英宗给害死了。赵曙最爱的女人是谁宋英宗在位时间很短,仅有四年,因此他的后妃也不多,有记载的仅有皇后高滔滔、修容张氏、昭仪鲍氏和贵仪张氏等四人,那么宋英宗赵曙最爱的女人是谁呢?宋英宗最爱的女人,当然是他的皇后高滔滔了。高滔滔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也算得上是宋朝的宗室。她的姨母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而她的祖上,也都是宋朝的功臣。由于姨母曹皇后的关系,高滔滔从小就被选入了宫中。而这个时候,还没有成为皇帝的赵曙也被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确定为养子。他们两个人在宫中相识,也算是青梅竹马了。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仁”作庙号的皇帝,他是一位仁慈的君主,他看出赵曙和高滔滔两个人十分般配,就对他们两个人说,等再过几年,你们年纪都大一些了,就让你们成婚。因此,赵曙和高滔滔并没有经历狗血爱情电视剧的百般曲折,轻易地就在一起了。谁说容易得到的爱情往往会不加珍惜?宋英宗就对高滔滔很好,等后来赵曙当了皇帝之后,第一时间就将她封为了皇后。虽然宋英宗除了高皇后之外,还有修容张氏、昭仪鲍氏和贵仪张氏三个侧房,但是这三个人都没有生一儿半女,而高皇后却生下了三子二女,长子赵顼日后成为了宋神宗。高皇后和宋英宗同年,但是宋英宗去世得早,宋神宗19岁就登基成了皇帝。在宋神宗即位前期,朝政都由高皇后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宋英宗对高皇后是极其信任的,他丝毫不怕汉朝吕后的事情在宋宫里重演,放心地把身后事完全交付给自己的皇后。猜你喜欢:1.宋英宗赵曙在位时间多长2.宋朝皇帝宋英宗赵曙简介3.宋英宗赵曙政治有为4.宋英宗赵曙生平5.宋神宗赵顼历史介绍
历史上的宋英宗赵曙是个怎样的人?宋英宗生平简介
中国古代的宋朝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国家,当时的宋朝人们生活安居乐业,社会风气很淳朴,当然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是一代任君,关于宋仁宗最惨的便是晚年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因为宋仁宗的儿子早年都死了,到最后只有4个女儿。无奈之下,当时宋仁宗驾崩后,宋英宗便上位了,宋英宗赵曙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是宋仁宗当时收养的一个人罢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关于宋英宗赵曙的生平简介!宋英宗赵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生平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北宋第五位皇帝,濮王赵允让第十三个儿子,天圣十年(明道元年)壬申年正月三日甲戌(1032年2月15日)生于宣平坊宅第〔嘉祐八年(1063年),英宗把这天定为寿圣节〕,属相猴。最早,濮王梦两龙与太阳一起掉落下来,用衣服装住了它们,到英宗出生时,赤光满室,有黄龙在赤光中游走。英宗于嘉祐八年四月一日壬申(1063年5月2日)—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在位,当政共计4年。年号治平:治平元年正月一日甲辰(1064年1月21日)—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年号使用4年。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尊号体乾应历文武圣孝皇帝。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英宗崩殂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作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应该说,他很幸运。但不幸的是,他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不久便病故,在位仅5年,这在两宋诸帝中也是鲜见的。英宗同他名义上的父亲仁宗一样,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但他近乎偏执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与曹太后矛盾重重。亲政不久,更是演出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追赠生父名分的闹剧。等到这场争议得以平息,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点,于是,振作国势的改革大业只好留给他的儿子宋神宗去完成。父子情深:围绕濮议的角力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态。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结果,以王珪为首的两制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他们还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都提交百官讨论。英宗和宰执们原以为,大臣中一定会有人迎合他们的意图,谁知情况恰恰相反,百官对此反应极其强烈,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一时间,议论纷纷。就在这时,太后闻讯,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英宗预感到形势的发展于己不利,不得不决定暂缓讨论此事,等太后回心转意再说。这样,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英宗和韩琦等人逐渐意识到,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曹太后的态度是关键,只有争取太后改变态度,釜底抽薪,才能给两制和百官以致命一击。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皇上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曹太后一直与养子英宗不和,这一次竟不顾朝廷礼仪和群臣的反对,尊英宗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于是,便有了诸多传言。有人说,这一关键性的诏书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次日,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另一传说则称,太后手诏的出台,是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交结太后身边的宦官,最终说服了太后。但无论如何,白纸黑字,太后是不能抵赖的。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英宗的心意,英宗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执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韩琦对英宗只说了一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便垂手不言。欧阳修更是非常明确地对英宗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御史既然认为其与臣等难以并立,陛下若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若以为臣等无罪,则取圣旨。英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英宗明白这三个人无过受罚,心中也很过意不去,特地对左右人道:不宜责之太重。同时宣布,濮安懿王称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英宗的这项决定,遭到了朝臣的坚决抵制,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甚至英宗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称亲之举,这是英宗万万没想到的。在严厉处分吕诲等人的同时,英宗又不得不拉拢反对派主要人物王珪,许以执政职位,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英宗绞尽脑汁,用了各种手段,耗费了18个月的光阴,才最终达到目标,英宗笃孝的品行就以这种奇特的方式体现出来。其实,濮议并非单纯的礼法之争。司马光等臣僚坚持濮王只能称皇伯,是希望英宗能以此收拾天下人心,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而韩琦、欧阳修等掌握实权的宰执们考虑的问题则更现实,深知仁宗已死,太后已无能为力,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因为毕竟英宗是皇权的现实代表。君臣相得:英宗朝政治的有为英宗虽然多病,行事甚至有些荒唐,但刚即位时,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有为之君的风范。仁宗暴亡,医官应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英宗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贬谪,便在英宗面前求情,说:先皇起初吃这两人开的药还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乃是天命,非医官所能及。英宗正色道:我听说这两个人都是由两府推荐的?左右道:正是。英宗便道:如这样,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决吧。众医官一听,都吓得魂飞魄散,暗暗惊叹新皇帝的精明与果断。显然,英宗行事很有些雷厉风行的风格,与滥施仁政的仁宗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英宗也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当时,辅臣奏事,英宗每每详细询问事情始末,方才裁决,处理政务非常认真。更重要的是,英宗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面对积弱积贫的国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一次,英宗问欧阳修,近日屡有天灾,言事者多称是因为朝廷不能进贤任能,不知这是为何。欧阳修回答,近年进贤之路的确太窄,他自己也常常与韩琦讨论此事。可见欧阳修是有备而来,乘机进行劝谏。英宗很是惊讶,忙问道,此话怎讲?中书经常推荐一些人,他不是也大都加意任用了吗?显然英宗对自己的用人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欧阳修却指出了问题的另一方面。他认为,自陛下亲政以来,自己和韩琦、富弼有感皇恩,精心挑选内外官员,而陛下也用人不疑,这是过去所不能比的,但所选之人多为擅长于钱粮刑名的强干之才,并非文学之士。欧阳修的这番话,先对英宗的知人善任大加褒赞,转而指出了以前所选人才过于单一的问题。英宗听罢深有所悟,决定广泛招揽人才。韩琦、欧阳修等人举荐了20人以应馆阁之职,英宗令均予召试。韩琦等人开始还认为选的人太多,英宗道:我既然要你们举荐,为的就是从中选贤,岂能嫌多?从中可见英宗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迫切心情。他对以前旧的选任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甚至走得比当时劝说英宗力图改作的欧阳修等人还要远,还要快。不仅如此,英宗还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治平元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治平三年,司马光依据《史记》,参以他书写成《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英宗对此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司马光继续编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再颁赐新书名。他还同意司马光自己选聘助手并组织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局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崇文院是北宋的国家图书馆,下设秘阁与三馆,三馆即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这些都是皇家藏书之处。秘阁所藏尤为精品,有从三馆中挑选出的万卷珍本书以及皇帝收藏的古玩和墨迹。龙图阁、天章阁是太宗、真宗的纪念馆,所藏除二人的真迹、文集外,还有图书、典籍等重要文物。不仅如此,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英宗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后编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劳。英宗虽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却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空有一番抱负无从施展。不过,这却给他的儿子神宗留下了机会与挑战。
宋英宗的生平!!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1032-1067,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佑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佑八年即帝位。宋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1032-1067,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佑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佑八年即帝位。 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作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应该说,他很幸运。 但不幸的是,他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不久便病故,在位仅5年,这在两宋诸帝中也是鲜见的。英宗同他名义上 的父亲仁宗一样,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但他近乎偏执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与曹太后矛盾重重。亲政不久,更是演出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追赠生父名分的闹剧。等到这场争议得以平息,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点,于是,振作国势的改革大业只好留给他的儿子宋神宗去完成。 父子情深:围绕濮议的角力 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态。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结果,以王珪为首的两制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他们还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都提交百官讨论。英宗和宰执们原以为,大臣中一定会有人迎合他们的意图,谁知情况恰恰相反,百官对此反应极其强烈,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一时间,议论纷纷。就在这时,太后闻讯,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英宗预感到形势的发展于己不利,不得不决定暂缓讨论此事,等太后回心转意再说。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英宗和韩琦等人逐渐意识到,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曹太后的态度是关键,只有争取太后改变态度,釜底抽薪,才能给两制和百官以致命一击。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皇上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曹太后一直与养子英宗不和,这一次竟不顾朝廷礼仪和群臣的反对,尊英宗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于是,便有了诸多传言。有人说,这一关键性的诏书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次日,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另一传说则称,太后手诏的出台,是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交结太后身边的宦官,最终说服了太后。但无论如何,白纸黑字,太后是不能抵赖的。 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英宗的心意,英宗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执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韩琦对英宗只说了一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便垂手不言。欧阳修更是非常明确地对英宗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御史既然认为其与臣等难以并立,陛下若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若以为臣等无罪,则取圣旨。英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英宗明白这三个人无过受罚,心中也很过意不去,特地对左右人道:“不宜责之太重。”同时宣布,濮安懿王称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英宗的这项决定,遭到了朝臣的坚决抵制,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甚至英宗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称亲之举,这是英宗万万没想到的。在严厉处分吕诲等人的同时,英宗又不得不拉拢反对派主要人物王珪,许以执政职位,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英宗绞尽脑汁,用了各种手段,耗费了18个月的光阴,才最终达到目标,英宗笃孝的品行就以这种奇特的方式体现出来。其实,“濮议”并非单纯的礼法之争。司马光等臣僚坚持濮王只能称皇伯,是希望英宗能以此收拾天下人心,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而韩琦、欧阳修等掌握实权的宰执们考虑的问题则更现实,深知仁宗已死,太后已无能为力,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因为毕竟英宗是皇权的现实代表。 英宗虽然多病,行事甚至有些荒唐,但刚即位时,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有为之君的风范。仁宗暴亡,医官应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英宗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贬谪,便在英宗面前求情,说:“先皇起初吃这两人开的药还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乃是天命,非医官所能及。”英宗正色道:“我听说这两个人都是由两府推荐的?”左右道:“正是。”英宗便道:“如这样,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决吧。”众医官一听,都吓得魂飞魄散,暗暗惊叹新皇帝的精明与果断。显然,英宗行事很有些雷厉风行的风格,与滥施仁政的仁宗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英宗也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当时,辅臣奏事,英宗每每详细询问事情始末,方才裁决,处理政务非常认真。 更重要的是,英宗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面对积弱积贫的国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一次,英宗问欧阳修,近日屡有天灾,言事者多称是因为朝廷不能进贤任能,不知这是为何。欧阳修回答,近年进贤之路的确太窄,他自己也常常与韩琦讨论此事。可见欧阳修是有备而来,乘机进行劝谏。英宗很是惊讶,忙问道,此话怎讲?中书经常推荐一些人,他不是也大都加意任用了吗?显然英宗对自己的用人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欧阳修却指出了问题的另一方面。他认为,自陛下亲政以来,自己和韩琦、富弼有感皇恩,精心挑选内外官员,而陛下也用人不疑,这是过去所不能比的,但所选之人多为擅长于钱粮刑名的强干之才,并非文学之士。欧阳修的这番话,先对英宗的知人善任大加褒赞,转而指出了以前所选人才过于单一的问题。英宗听罢深有所悟,决定广泛招揽人才。韩琦、欧阳修等人举荐了20人以应馆阁之职,英宗令均予召试。韩琦等人开始还认为选的人太多,英宗道:“我既然要你们举荐,为的就是从中选贤,岂能嫌多?”从中可见英宗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迫切心情。他对以前旧的选任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甚至走得比当时劝说英宗力图改作的欧阳修等人还要远,还要快。不仅如此,英宗还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治平元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治平三年,司马光依据《史记》,参以他书写成《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 英宗对此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司马光继续编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再颁赐新书名。他还同意司马光自己选聘助手并组织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局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崇文院是北宋的国家图书馆,下设秘阁与三馆,三馆即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这些都是皇家藏书之处。秘阁所藏尤为精品,有从三馆中挑选出的万卷珍本书以及皇帝收藏的古玩和墨迹。龙图阁、天章阁是太宗、真宗的纪念馆,所藏除二人的真迹、文集外,还有图书、典籍等重要文物。不仅如此,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英宗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后编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劳。 英宗虽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却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空有一番抱负无从施展。不过,这却给他的儿子神宗留下了机会与挑战。宋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1032-1067,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佑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佑八年即帝位。 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作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应该说,他很幸运。 但不幸的是,他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不久便病故,在位仅5年,这在两宋诸帝中也是鲜见的。英宗同他名义上 的父亲仁宗一样,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但他近乎偏执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与曹太后矛盾重重。亲政不久,更是演出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追赠生父名分的闹剧。等到这场争议得以平息,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点,于是,振作国势的改革大业只好留给他的儿子宋神宗去完成。 父子情深:围绕濮议的角力 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态。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结果,以王珪为首的两制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他们还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都提交百官讨论。英宗和宰执们原以为,大臣中一定会有人迎合他们的意图,谁知情况恰恰相反,百官对此反应极其强烈,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一时间,议论纷纷。就在这时,太后闻讯,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英宗预感到形势的发展于己不利,不得不决定暂缓讨论此事,等太后回心转意再说。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英宗和韩琦等人逐渐意识到,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曹太后的态度是关键,只有争取太后改变态度,釜底抽薪,才能给两制和百官以致命一击。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皇上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曹太后一直与养子英宗不和,这一次竟不顾朝廷礼仪和群臣的反对,尊英宗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于是,便有了诸多传言。有人说,这一关键性的诏书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次日,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另一传说则称,太后手诏的出台,是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交结太后身边的宦官,最终说服了太后。但无论如何,白纸黑字,太后是不能抵赖的。 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英宗的心意,英宗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执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韩琦对英宗只说了一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便垂手不言。欧阳修更是非常明确地对英宗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御史既然认为其与臣等难以并立,陛下若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若以为臣等无罪,则取圣旨。英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英宗明白这三个人无过受罚,心中也很过意不去,特地对左右人道:“不宜责之太重。”同时宣布,濮安懿王称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英宗的这项决定,遭到了朝臣的坚决抵制,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甚至英宗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称亲之举,这是英宗万万没想到的。在严厉处分吕诲等人的同时,英宗又不得不拉拢反对派主要人物王珪,许以执政职位,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英宗绞尽脑汁,用了各种手段,耗费了18个月的光阴,才最终达到目标,英宗笃孝的品行就以这种奇特的方式体现出来。其实,“濮议”并非单纯的礼法之争。司马光等臣僚坚持濮王只能称皇伯,是希望英宗能以此收拾天下人心,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而韩琦、欧阳修等掌握实权的宰执们考虑的问题则更现实,深知仁宗已死,太后已无能为力,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因为毕竟英宗是皇权的现实代表。 英宗虽然多病,行事甚至有些荒唐,但刚即位时,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有为之君的风范。仁宗暴亡,医官应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英宗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贬谪,便在英宗面前求情,说:“先皇起初吃这两人开的药还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乃是天命,非医官所能及。”英宗正色道:“我听说这两个人都是由两府推荐的?”左右道:“正是。”英宗便道:“如这样,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决吧。”众医官一听,都吓得魂飞魄散,暗暗惊叹新皇帝的精明与果断。显然,英宗行事很有些雷厉风行的风格,与滥施仁政的仁宗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英宗也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当时,辅臣奏事,英宗每每详细询问事情始末,方才裁决,处理政务非常认真。 更重要的是,英宗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面对积弱积贫的国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一次,英宗问欧阳修,近日屡有天灾,言事者多称是因为朝廷不能进贤任能,不知这是为何。欧阳修回答,近年进贤之路的确太窄,他自己也常常与韩琦讨论此事。可见欧阳修是有备而来,乘机进行劝谏。英宗很是惊讶,忙问道,此话怎讲?中书经常推荐一些人,他不是也大都加意任用了吗?显然英宗对自己的用人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欧阳修却指出了问题的另一方面。他认为,自陛下亲政以来,自己和韩琦、富弼有感皇恩,精心挑选内外官员,而陛下也用人不疑,这是过去所不能比的,但所选之人多为擅长于钱粮刑名的强干之才,并非文学之士。欧阳修的这番话,先对英宗的知人善任大加褒赞,转而指出了以前所选人才过于单一的问题。英宗听罢深有所悟,决定广泛招揽人才。韩琦、欧阳修等人举荐了20人以应馆阁之职,英宗令均予召试。韩琦等人开始还认为选的人太多,英宗道:“我既然要你们举荐,为的就是从中选贤,岂能嫌多?”从中可见英宗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迫切心情。他对以前旧的选任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甚至走得比当时劝说英宗力图改作的欧阳修等人还要远,还要快。不仅如此,英宗还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治平元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治平三年,司马光依据《史记》,参以他书写成《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 英宗对此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司马光继续编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再颁赐新书名。他还同意司马光自己选聘助手并组织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局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崇文院是北宋的国家图书馆,下设秘阁与三馆,三馆即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这些都是皇家藏书之处。秘阁所藏尤为精品,有从三馆中挑选出的万卷珍本书以及皇帝收藏的古玩和墨迹。龙图阁、天章阁是太宗、真宗的纪念馆,所藏除二人的真迹、文集外,还有图书、典籍等重要文物。不仅如此,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英宗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后编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劳。 英宗虽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却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空有一番抱负无从施展。不过,这却给他的儿子神宗留下了机会与挑战。宋英宗有4子4女:母皆宣仁圣烈皇后高氏 子:1、神宗 2、吴荣王赵颢 3、润王赵颜,早亡 4、益端献王赵頵 女1、魏、楚国大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师约。 2、魏国大长公主,帝第二女,母宣仁圣烈皇后高氏。下嫁左卫将军王诜。 3、韩、魏国大长公主,母宣仁圣烈皇后高氏。下嫁张敦礼。 4、舒国公主,早亡
宋英宗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事情都起源于自己不想做皇帝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第一个皇帝以来,无论哪一个朝代,多少英雄豪杰为了皇帝这张龙椅,都争得头破血流。于是“皇家无亲情”,直接造就了很多惨案。可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就有人偏偏不喜欢当皇帝。这个人,就是不愿当皇帝的中华第一人,宋英宗。这个不想当皇帝,却最终无奈而当了皇帝的宋英宗,却是一个贤明君主。他的运气好极了。上一任皇帝宋仁宗在位四十多年,居然后宫那么多妃嫔,竟然没有给他生出来一个儿子。宋仁宗只有女儿,可是女儿不能接位。无奈之下,他只得在宗族里挑选人品上佳的子弟。他选中了宋英宗。宋英宗是宋仁宗堂兄的第十三个儿子。据说被宋仁宗挑选为太子后,一天清晨,很多大内太监来传旨,他还在呼呼大睡。被太监吵醒,他听说是到皇宫中去当太子,死活不答应,赖在床上不起来。太监们哪敢得罪这将来的皇帝呢?只得自己受累,连床带人,抬到了皇宫里。宋仁宗完成了宋英宗当太子的仪式,宋英宗居然说:“请您保护好我的房子。若哪一天您有了儿子,还是把我放回去。”这是极好的“命”。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宗族子弟对太子的宝座无不眼馋,宋英宗居然还不想要。不仅如此,当宋仁宗驾崩以后,大臣们按照遗愿帮助宋英宗完成了继位仪式。宋英宗却开始生病了,这一病,就病了数年。国中不能无主。宋仁宗的皇后,此时已升为太后,便亲自辅助,经常对宋英宗说:“儿啊,赶快好起来吧,你是皇帝,这样像什么话?”宋英宗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皇帝有什么好,我不愿当皇帝。”怄得太后连续几天不来看望他。这样的人,有没有什么办法转他的性子呢?有。包拯就想出来了绝妙的一招。他把历来来自己断案的例子,挑选了几个精彩的,每天借着看病的由头,一个个讲给宋英宗听。宋英宗越听越带劲,沉浸到这些案子里,仿佛自己已经是包拯。没过多久,宋英宗在包拯的引诱下,对朝廷事务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包拯给他说:“每天的朝政,其实就是一个个的案子。皇上你要分析,哪些人是忠、哪些人是奸。又有哪些事务是虚假,哪些事务是真实。这样来判断,您哪,每天都在断案。”人最向往的事,找寻喜欢的事来做。当宋英宗的兴趣越来越大时,亲自掌权的时机也就到了。宋英宗开始亲政。宋英宗在宋朝皇帝里面的名声,是极好的一位。他被包拯打动以后,在朝政上非常用心。见大宋每年竟然给大辽和西夏,赔偿那么多银子、丝绸和茶叶,他不禁愤怒,连着问了十几个为什么?见朝中都是文臣当道,却没有什么武将(最有名的狄青已经逝世),他不禁对大宋的重文轻武的国策产生了怀疑。他励精图治,后宫里只有皇后、昭仪等四位妻妾,是历代皇帝中妻妾最少的好皇帝。可惜的是,他还没有去展现自己的一番抱负,竟然在亲政两年内驾崩。他总共当了四年的皇帝,却“病”了两年,自己亲政连两年都不够。一番雄才大略,都付之东流。最让人扼腕的,是包拯。好不容易使手段劝服了一位英明睿智的皇帝,没想到一命呜呼,把包拯的苦心全部化成了泡影。
宋英宗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皇位是靠母亲得来的,而且母亲利用了手中的权利让宋英宗做了皇帝,医生其实也经历了很多坎坷,毕竟自己的皇位不是正道来的,也受到了很多打压。他是被百姓和朝中的大臣推荐上位。他的一生比较坎坷,因为刚上位的时候没有兵权,所以朝廷动荡不安,后来才慢慢的稳固了下来。这是因为当时其他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没有只长皇位的可能性,所以他才会成为皇帝;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整个人生相对来说比较坎坷,宋英宗其实并不是宋仁宗的亲生儿子,如果不是因为宋仁宗没有儿子的话,那么宋英宗也就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他在四五岁的时候就被接到皇宫里面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宋仁宗的亲生儿子出生,所以他又被送了回去。可是宋仁宗在临终之前又将宋英宗立为了皇子,所以宋英宗才拥有了皇位继承权。宋英宗继承皇位的过程非常的曲折,他只是一个宗室子,跟宫廷是不沾边的。可是宋仁宗在成婚以后很多年都没有儿子,他为了让宫里面的妃子早一点生出儿子,所以就将年幼的宋英宗接到了皇宫里面生活。等到宋仁宗的儿子出生以后,宋英宗就被送还到了本家。可是宋仁宗的儿子后来因病去世,所以皇太子的位置就一直空悬。宋仁宗晚年的时候,朝中的大臣一直逼迫他早一点在宗室里面挑选一个男孩作为皇位继承人。宋仁宗心里非常的犹豫,一直希望后宫的妃嫔可以生出一个男孩。由于宋英宗在早年的时候曾经被接到皇宫里面抚养,所以他被立为皇太子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宋英宗也由此而承受有很大的精神压力。假如宋仁宗真的有了亲生儿子的话,将来新皇登基以后,宋英宗肯定会成为新皇的眼中钉,所以说宋英宗在成为皇帝以前内心一直是非常忐忑的。一直等到宋仁宗临终的时候,他才下诏将宋英宗封为了皇子。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没有直接将宋英宗封为皇太子,这使得宋英宗的内心非常的不平衡。正是由于长久以来的压力,才使得宋英宗在被立为皇子以后患上了精神疾病,就连宋仁宗的葬礼他也无法参加。等到宋仁宗的葬礼结束以后,宋英宗的精神疾病才慢慢的缓解了。
北宋笫五位皇帝有何成就?
北宋的第五代皇帝是宋英宗赵曙,他在位的时间短,主要的成就就是命司马光编写了《资治通鉴》,成就了这部历史著作。北宋第五位皇帝是宋英宗(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嘉祐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赵曙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宋英宗赵曙是宋开国皇帝匡赵胤之后的第五个皇帝1、太祖赵匡胤(927~976)2、太宗赵光义(939~997),即赵炅。976~997年在位 。赵匡胤同母弟,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名炅;3、真宗赵恒(968-1022) 宋太宗第三子;4、真宗之后是仁宗赵祯(1010~1063);5、英宗赵曙(1032—1067),仁宗养子,为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6、英宗之后即是神宗顼(1068-1085) 英宗之子。即位后,有恢复河朔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惜以急于求成致败,又欲取西羌不果,饮恨而殁。在位十八年。历史评价《宋史》赞曰:昔人有言,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信哉!英宗以明哲之资,膺继统之命,执心固让,若将终身,而卒践帝位,岂非天命乎?及其临政,臣下有奏,必问朝廷故事与古治所宜,每有裁决,皆出群臣意表。虽以疾疹不克大有所为,然使百世之下,钦仰高风,咏叹至德,何其盛也!彼隋晋王广、唐魏王泰窥觎神器,矫揉夺嫡,遂启祸原,诚何心哉!诚何心哉!北宋第五位皇帝是宋英宗赵曙,他是宋仁宗赵祯的养子。宋英宗在位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四年,所以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不过就在赵曙驾崩的前一年,也就是1066年,他命司马光命设局专修《资治通鉴》,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别名赵宗实、宋英宗,宋朝第五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养子。嘉祐八年,宋仁宗逝世,赵曙继承皇帝位;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失和,治平元年(1064年)农历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1067年1月25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政治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赵曙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经济赵曙执政时,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以治平二年(1065年)为例,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银两,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银两,入不敷出。文化赵曙还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赵曙,赵曙对此大加赞赏。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赵曙同意司马光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不仅如此,赵曙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赵曙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赵曙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