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居几品

本文目录一览:

  • 1、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居几品
  • 2、谁知道李清照的父亲曾经在饶州(上饶)当什么官职?
  • 3、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怎么死的
  • 4、李格非陷害苏轼的原因
  • 5、李格非是什么朝代的
  • 6、生逢乱世,李清照一弱女子,何以成为古今第一才女?
  • 7、李清照亲生母亲是谁?李清照到底是谁的女儿
  • 8、请问李清照的妈妈叫什么名字
  • 9、李格非陷害苏轼的原因
  • 10、文言文李格非译文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居几品

最高官至礼部员外郎,官居4品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登熙宁九年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元祐元年为太学录,转太学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称为“后四学士”。四年,官太学正。绍圣间立局编元祐时章奏,任为检讨,不就,出通判广信军。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建中靖国元年,为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崇宁元年,入元祐党籍。五年,叙复,与监岳庙差遣。卒年六十一额 怎么在动漫区问啊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是位著名学者;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也工于文章。由于家庭的熏陶,清照年少时就有了诗名。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对金石图书颇有研究,学识渊博。

谁知道李清照的父亲曾经在饶州(上饶)当什么官职?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字文叔,北宋文章名流。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  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 ,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  琦传》) 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李格非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  (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  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  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为已故同里人、家住明水以西廉家坡村的  齐鲁著名隐士廉复撰写《廉先生序》一文,述其平生,证其为人,传其不朽。  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李格非官太学录,元佑四年(1089年)官太学正。晁补之  《有竹堂记》有云:“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输直于官而居之。治  其南轩地,植竹砌旁,而名其堂曰‘有竹’,榜诸栋间,又为之记于壁。率午归自太  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牍,为文章数十篇……”由于专心供职著述,文  名渐显,于元六年(1091年)“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李格非传》),  与廖正一(字明略) 、李禧(字膺仲)、董荣(字武子)并号为苏门“后四学士”(见韩淲  《涧泉日记》) 。同年十月,哲宗幸太学,李格非奉命撰《元佑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  君臣唱和诗碑》。  绍圣元年(1094年),章为相,立局编类元诸臣章疏,召李格非为检讨,拒不  就职,因而得罪,遂被外放为广信军(今河北徐水遂城西)通判。任职期间“有道士说  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  杖而出诸境”。表现出厌恶邪术、不信鬼神、反对迷信的思想。绍圣二年(1095年),  李格非召为校书郎,著作佐郎。是年撰成他的传世名文《洛阳名园记》。《宋史·李  格非传》云:“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  于金,人以为知言。”《洛阳名园记》一卷,记洛阳名园,自富郑公(弼)以下凡19处。  北宋朝廷达官贵人日益腐化,到处营造园囿台榭供自己享乐,李格非在对这些名园盛  况的详尽描绘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绍圣四年(1097年),李格非升任礼  部员外郎。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内排挤元旧臣。李格非名列“元党”,被罢  官。《宋史·李格非传》:“提点京东路刑狱,以党籍罢。”根据元党人“不得与  在京差遣”的规定,李格非只得携眷返归明水原籍。  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毁元党人碑,大赦天下,除一切党人之禁,叙复元  党人 (见《宋史·徽宗纪》) 。李格非与吕希哲、晁补之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  (《续资治通鉴拾补》),但禁止到京师及近畿州县。“监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空头  职衔,故此后李格非仍在原籍居住。  大观二年(1108年)三月八日,李格非曾陪同当时的齐州知州梁彦深游于历山东侧  佛慧山下的甘露泉, 并镌文于秋棠池旁之石壁上, 题名曰:“朝请郎李格非文叔”  (乾隆《历城县志》)。  李格非卒年无考。《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  另有人考证,他在京都,山东,河南,广西均做过官,但未在饶州,江西省做官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怎么死的

病死的宋史·李格非------------卒,年六十一。李格非,字文叔,北宋文学家,崇宁五年(1106年)病死。

李格非陷害苏轼的原因

没有陷害。李格非是北宋文学家,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师从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受苏轼影响较大。虽然李格非和苏轼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化人,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陷害关系,所以李格非没有陷害苏轼。

李格非是什么朝代的

李,北宋文学家。文叔,济南人,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据齐鲁书店出版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儒家石头上的文献——曲阜碑文录,第169页载有曲阜寺东寺北墙上自南而下的第一块石碑的碑文,上面写着:提狱服刑,缅怀李,崇宁正月二十八,登门拜访,拜见,林中祭拜。年轻的时候,他很聪明,也很机警。他刻意研读儒家经典,从0755到79000写了几十万字。邓熙宁九年,进士,调冀州师参军。审判官员,周_教授。元佑元年被录为国子监,调任国子监博士。由于文章为苏轼所知,他与廖正颐、李希、董融三人同在图书馆工作,三人都有文学名,被称为最后四学士。四年,正式商学院转正。省监局补了元佑的章,任命为检讨。如果没有t,它给广信军下达了一个将军令。打电话给学校的图书助理,把图书助理搬走。元年,是礼部的一员,被派到监狱。崇宁元年,他加入了元佑党。五年,许复,遣同监岳殿。六十一岁时。李格非刻意投入自己的诗文,说你可以不要在写作中犯错误。如果你是真诚的,你可以不工作。刘克庄对他优雅散文的评论很有意义。在朝秦之上,他的诗有点脱离现实,但也有不少优秀的。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南宋楼云说他的散文只有200字,却要包含无限跌宕以治乱,含蓄而有警世意味。读起来很神奇。叶能诗,洛阳名园记,崇古文诀等。清丽雅致,为人们所传诵。诗集四十五卷,现已失传。其试院版从宋代就有,现在有后村诗话、洛阳名园记、百川学海、宝颜堂秘笈版。卷,卷1031,录有他的诗九首。卷,2792,一卷。参见津逮秘书卷116和四库全书卷444传记。补编:李:北宋著名文学家,传记全宋诗。宋神宗熙宁九年于进士在冀州任教师,参军并努力学习。后来在云州任教授。宋代有半工半读的俸禄制度。县长看他穷,想让他担任其他官职。他断然拒绝,表现出清正廉明的气节。宋哲宗元佑四年正式创办商业学校。他致力于写作,他的文学名字逐渐变得明显。在宋哲宗元佑的第六年,他调到一个医生学位。因文章而为苏轼所知,是苏门最后四学士之一。同年十月,哲宗幸于太学,命李写东都事略。在邵胜建安二年,他写了传世名篇宋史,记载了洛阳19处名园。在对这些名园的详细描述中,他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全的担忧,说洛阳美国的兴衰,世界正等待着混乱。之后洛阳陷金,人以为知其言。宋徽宗崇宁元年,元佑他的老大臣被排除在法庭之外。李飞被列入元佑党内,并被免职。李飞的作品相当丰富,包括45卷诗集和散文集,已失传。还有十六册太平治迹统类,五册元_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一册洛阳名园记。李清照诗后村诗话据说他的父辈和祖辈都出自汉宫的家庭。可见他的父辈和祖辈都是有名的跳蚤,都是学士韩逸的学者。李是西宁人,1076年生。男性下午,他从商学院回来,然后坐在大厅里,扫地,摆笔砚,哼哼唧唧,生了几十篇文章.因为他致力于写作,他的名字逐渐变得明显。在元佑的第六年,他调到一个医生他的文章为苏拭、廖正义和所知。同年十月,哲宗幸于太学,命李写永洛城记。邵圣元年,为相时,设局编章句,召李检讨,不肯上任,得罪,于是释放为广信军将军判官。在任期间,有道士说人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出门就要坐车,会被世俗所惑。它这不是正确的见面方式,所以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可以把道士从车上拉下来,对他不好,把他赶出这个世界。表现出厌恶巫术,不信鬼神,反对迷信。邵圣二年,李被称为校书助,工作是左郎。它被写进了他的名著上枢密韩公诗二首年。宋史韩倚传云:尝廉老师序,意为洛阳兴亡,天下待乱。之后洛阳陷金,人以为知其言。卷,10,与洛阳名园记,其中包括19个地方以下的丰富的公爵郑。北宋时,朝廷官员日益腐败,到处修建花园、梯田供自己享用。在详细描述这些名园的盛况时,李寄托了他对国家安危的担忧。绍圣四年,李升为礼部尚书。宋徽宗崇宁元年,元佑他的老大臣被排除在法庭之外。李飞被列入元佑党内,并被免职。:提及JD.COM路监狱并加入聚会。根据党员不准派李进京的规定,只好返回明水他和他的家人是同乡。崇宁五年正月,元佑党员纪念碑被毁,天下大赦。除了所有党员被禁外,元佑党员被复活。路希哲、晁等。被吏部和监寺派遣,但被禁止访问京城和乾州郡。寺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简称,所以李仍住在他的老家。大关二年三月八日,李陪着当时的梁来到历山东侧佛会山脚下的甘露泉,在池旁的岩壁上题词:李叔。李年考死亡电话:元_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只包含:李飞作品丰富。年,李有16卷洛阳名园记,5卷宋史李格非传,1卷洛阳名园记,1卷洛阳名园记。此外,宋史李格非传卷和宋史徽宗纪卷包含45卷续资治通鉴拾补,历城县志卷包含宋史李格非传,张邦基宋史艺文志包含礼记精义。可惜书都不见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册人史传辨志。还有人洛阳名园记、遂书堂书目、李格非集、济北集墨庄漫录(张邦基0755

生逢乱世,李清照一弱女子,何以成为古今第一才女?

因为她的出身比较高,然后在那个朝代,特别追崇文人。而且她也特别有才华,虽然身在战乱,但是却忠肝义胆。因为她本人非常喜欢诗词歌赋,经常阅读史书古迹,并且她作为一个女子不能像男子一样保家卫国,只能通过写诗作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因为她的个人能力,才华能力都是非常的强,而且她又写出过好多篇著名的诗词,让很多的人都记住了她,她也就流芳百世了。还是因为她的才能,并且在当时那个年代她勇于批判社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文化水平也相当高,写出了很多有意境的诗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千年来文人骚客层出不穷,在这些或挺拔如松柏,或多情如垂柳的文人之中,一支腊梅点缀其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她就是李清照。一个乱世中艰难求生的弱女子,一个词贯古今的天下第一才女。生逢两宋交接之乱世,却如何成就了她一代词宗的美名?一、重文轻武,文学天堂“国家不幸诗家幸。”两宋之时,国家羸弱,强敌环伺,然诗词文化的发展却独树一帜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历经五代十国的混战,宋朝的统治者迫切希望缓和国内矛盾,与民休息。因而各项政策都十分宽松。科举制度历经千年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在结束军阀混战以后,重武轻文的局面开始打破,重文轻武的局面逐渐形成,两宋朝廷,上至皇帝贵胄下至普通士子皆以善诗画词赋为傲。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两宋时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是冠绝古今。这个时代名人辈出,北宋时期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以及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皆可称之为当世之人杰,他们集数家之大成,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整个宋代文坛群星璀璨,欣欣向荣,后世的的文学爱好者无不心向往之。北宋出现了名震文坛的三苏世家、由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组成的苏门四学士……文人辈出,星光璀璨。更是出现了宋词这一'没有一个文学品种能比得上,绝无仅有的唯美文学。'有人说,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最神往的时代就是宋朝。被如此肥沃的文学土壤所包裹,李清照的心中自幼便生出了诗词的种子。二、齐鲁大地,孔孟故里中华文明发源于中原,中华文化鼎盛则在山东。山东,这片战国时代的齐鲁大地,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孔孟二圣皆出于此,其弘扬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千年的历史,至今不绝;齐国更是设立稷下学宫,使得山东成为当时中华大地的文学中心。直至唐代,诗圣杜甫曾东临泰山写下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庄里诗篇,纵情辉洒着青年诗人的远大理想。不仅如此,春秋时期的神医扁鹊、初唐名相房玄龄、以及同为宋词代表人物之一的辛弃疾皆出自山东这片神奇的土地。生于此地,李清照心中那颗幼小的种子,终于可以安心地扎根生长。三、书香门第,高知父母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尚未接触社会之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的引导,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李清照恰恰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母皆是当时高知,这种环境无疑十分有利于李清照的发展。其父李格非即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受到当时大文豪苏轼赏识,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三人合称“苏门后四学子”,可见其名声之隆。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李格非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郓州教授等职。李格非为人清正不阿,为官亦是淡泊如水。在他晚年时候,郡守见其清贫,心有不忍,于是举荐其兼任其他官职以赚取多一份钱财,被他断然拒绝,表现出了其不为金钱所动的清廉品格。李格非一生著作颇丰,曾拜于学士韩琦门下,做了韩门学子。“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琦传》的评价更是体现出李格非的文学水平之高。李清照对于父亲的评价,见于她曾给友人韩肖胄所写信件之中:“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可见,拥有这样一位品格高洁才名具备的父亲是她颇为自豪。在这种由衷的自豪之下,李格非的一言一行都将深深烙印在李清照心中,成为影响她一生的因素。李清照一生有过两位母亲。其生母王氏,乃是宰相王珪之女;继母也王氏,乃是吏部尚书王拱辰之孙。无论生母继母,都出自名门之后,大家闺秀。伊沛霞在其《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一文中有这样的见解:“宋代理想的上层阶级的妻子不仅简单地献身于丈夫的家庭,她还要有管理方面的能力及文学天赋和处理人际关系各种高超的技巧,使她可以保持家庭的繁荣昌盛。”由此可见,宋代上层社会的妇女是有一定地位的,是可以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去的,再这种环境的推动下,李清照这两位出自名门的母亲,自然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识。父亲以及两任母亲的影响,对于幼年的李清照来说是不可磨灭的。生于书香门第,文学世家,对于她今后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四、痛失挚爱,词风大改李清照的遭遇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民国时期的张爱玲,这二人皆是当世才女,然全都情路坎坷。李清照之于赵明诚恰可比于俞伯牙之于钟子期。二人同出于书香门第,名门世家,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二人志趣相投,即是爱人也是知己。二人一同于烛火下作词谱赋,一同鉴赏各类金石字画。虽生活节俭然而他们过得很幸福。婚前李清照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她的喜悦之情。然而,好景不长,旷日持久的宋金战争最终拖垮了北宋,也击垮了赵、李两个家庭。国难当头,赵明诚忧愤成疾竟卒于路中。李清照作祭文:“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丈夫离世逃难途中又将所藏悉数丢失。南渡后的她也作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情景凄凉哀婉,字字写尽伤悲,她的心已经千疮百孔。如此人生际遇,使得李清照的词风大改,南渡前李清照多写少女情窦初开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南渡以后则多写国仇家恨,词风抑郁凄凉,闻者无不动容。社会尚文之风,故乡文化之厚,家庭教育之优使得李清照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与之前截然相反的坎坷人生虽使她生活困苦,但却使她的词风为止大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正是再这样的大环境下才能作出的千古绝,也正是如此人生际遇,才使得李清照成为当之无愧的古今第一才女

李清照亲生母亲是谁?李清照到底是谁的女儿

李清照到底是谁的女儿?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看着李清照这么欢快的时光,我们不由得认为她的少女时代活泼、快乐、无所顾忌、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生活。但是李清照早年丧母,心里也不总是快乐! 据《宋史》中《文苑志?李格非传》所写:“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李清照的曾外公王拱辰是宋时翰苑名流、最年轻的状元,他中状元时才十九岁,拱辰这个名字是皇帝给赐的。 北宋时,李清臣在《王文恭公珪神道碑》中则写:“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丞相王公珪感疾,……五月己酉薨於位……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这里李清照的外公又成了丞相王珪。 有人对此研究后认为,李格非娶过两个王氏夫人,先娶丞相王珪之女,可是她过早就去世了,后又娶王拱辰之女为妻。那么,李清照之母到底是前一个王氏女还是后一个王氏女,她到底是继母抚养长大还是本来就不曾失母,学界各有各的说法。这里对这个说不清的问题暂且存而不论。 我们来从李清照的词和举止看看,她到底是谁的女儿,到底有没有幼年丧母? 李清照的词,写“醉”是一大特点,有人统计,《漱玉词》五十八首(含存疑之作),有二十八首提到酒和喝酒。而且,清照词中之醉,从少女时代起一直延续到老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在《如梦令》里边对少女时代欢乐生活的回忆。意思是说,我常常回忆起那次去溪亭玩的经历。那天玩得太高兴了,我们都喝醉了,等兴头过去,才发现天色已晚。急忙把船往回划,谁知却认错路了。船被划到了密密层层开满藕花的水面深处。大家着急着把船划得飞快,想赶快回去,结果惊飞了一滩鸥鹭。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是她在《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的两句,应是金兵南侵,被迫离乡后抒写家国之痛的词。还有《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的这两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要来喝杯小酒赏赏花便来罢,明天未必就不会起狂风。一幅放达名士的口吻,凸现了李清照豪迈的一面。 这一类词中显示出的醉态和爱喝酒的习惯在山河破碎,身处他乡的老境中,李清照借酒浇愁尚能为人理解。在少女时代就会沉醉于酒恐怕是很多现代的母亲们也会担忧的事,更别说礼教森严的古代。 另外,李清照的词对女性形态的描写也是比较率真、大胆的。《浪淘沙?束约小腰身》:“束约小腰身,不奈伤春。疏梅影下晚妆新。袅袅娉婷何样似?一缕轻云。”站在欣赏的角度来写女性的美丽身材。《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写初春的梅花,用婷婷玉立、刚出浴的玉女来比。像这一类的词在当时以及后来一些道学家们的眼光里就是容不得的了。 宋代王灼在《碧鸡漫志》里就这样评价:“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这个王灼对李清照词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但是站在封建老学究的立场,他对李清照一些词里对女性的上述描绘就很不满,所以他说李清照的这些词简直就是把街上那些黄色段子随便就 *** 去。从古以来士大夫家能够写文章的妇女,没有一个像她这样没检点的。 特别是《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大意是,从秋千架上下来,懒洋洋地抚摸自己被秋千绳勒出印子的小手。薄薄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看到客人进来,赶快害羞地往闺房跑,却又想再看看这个人,便装样嗅手里的青梅,回过头来倚在门边瞅。这一首尤其受到古代许多文人的非议,说是倚门回首就是倚门卖笑。他们不可想象李清照作为一位大家闺秀能写出这种直抒少女思春情怀的句子,有人甚至认为是娼妓之作,假托李清照之名。因为活泼淘气能表达思春心情的女孩子在他们看来是不合妇道的。 李清照,写点思春和欣赏女人美丽的诗词还不算,李清照嫁到豪门做了宰相家的儿媳妇后,还是直爽、大胆不改。她敢于干预父辈们的事情。当时他的父亲李格非与公公赵挺之分属政治中的两派,当属于新党的赵挺之一派得势,大力打击元佑旧党人士之时,她的父亲李格非也在被打击的名单之列。 李清照出于父女之情言辞哀切地写书向公公求情,里边就有“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样的话。这样的举动自然属于人之常情,可是,当赵挺之出于种种顾虑不同意她的请求时,李清照伤心之余,还写了“炙手可热心可寒”这样的话呈给公公,直接把气恼、讽刺的意思表达了出来。不过,有人针对这一点,说这句留下来的片言只语不是指责公公赵挺之,而是在公公面前评价蔡京。即便是这样,在理学思想已在形成,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宋代,李清照作为一名妇女大胆谈论时事,在公公面前采取的这一态度可谓是大胆直率。 回过头来,我们想一下,这样一种我行我素、大胆张扬的作风,作为一名古代女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家庭能养就这种个性呢?我们看看《红楼梦》里那个林妹妹便可略知一斑。黛玉聪慧,自小就随着父母读了不少书,颇有些见识,又因自幼失了母亲,父亲出于怜爱孤女的心理,便对她又多了一层迁就。后来到了贾府,也是外祖母的宝贝外孙女儿,于是养就了嘴上不饶人的刻薄性格,加上自己聪明有才气,更是孤芳自赏。李清照没有太多顾及别人、我行我素的个性恐怕与她幼年失母,父亲和外祖母的可怜孤女的早期娇惯亦有关系。 但是,在死无对证的今天,我们也找不出绝对的证据来确切说明李清照是否真的在幼年有失去母亲,由继母抚养长大的经历,尽管这被记述在一些学者的作品中。为了把握世事和人性生成的复杂性,我们仍然还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对李清照作另一种揣想。 历史上也还有那些父母健在的奇女子,同样有过有违纲纪的叛逆行为。所以,那些以为李格非本来就只有过一个夫人,或者说李格非虽然有两个王姓夫人,但第一个夫人早卒而且并不是清照之母,清照之母就是第二个活到天年的夫人,并因此推断清照并未有失母之痛,清照的个性与这一经历并无干系。这一观点也是不无道理的。总之,最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聪慧异常、富于才气几乎是这些有个性、敢叛逆的女性的共同点,看来,恃才傲物这个东西不独男同胞中屡见不鲜,就是女性往往也不免此俗的。

请问李清照的妈妈叫什么名字

李清照的母亲是宰相岐国公王珪的长女王珪的女儿,王氏。擅长写作。李清照的母亲王氏相传是宰相、岐国公王珪的长女。因生产李清照的那一日难产,不久去世。

李格非陷害苏轼的原因

李格非和苏轼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陷害关系。首先,李格非是北宋文学家,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师从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受苏轼影响较大。其次,苏轼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散文等各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虽然李格非和苏轼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化人,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陷害关系。因此,这个问题是不准确的。政见不合。李格非因为苏轼身陷党争之中,王安石执政时期,认为苏轼为司马光一派,于是极力打压苏轼。

文言文李格非译文

1. 翻译下面的这篇文章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 参考译文: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他幼时,非常清秀聪明机灵。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非却独自一人用心于经学,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遂登上了进士第。他被委任为冀州司户参军,又参加了学官考试,担任了郓州的教授,郡守因为他很贫困,就想让他兼其他官,李格非婉言谢绝,认为不可。后入朝补太学录,再转博士,由于文章写得很好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他曾写有《洛阳名园记》,说:“洛阳的盛衰,是国家治乱的征候。”以后洛阳被金人占领,人家都以为他说的非常灵验。宋哲宗绍圣时期(1094—1098)设立馆局编辑元时期的奏章,任命李格非为检讨,李格非不就任,违反了宰相的意愿,被迫离开朝廷通判广信军。有一个道士说人的祸福有时能够说中,他出去一定要乘车,民间风俗喜欢迷信,许多人被他迷糊住。李格非和这个道士在路上恰巧遇上,他就命令左右差役把这个道士从车上抓下来,彻底追究他的奸诈欺骗老百姓的罪行,对他施以杖刑,然后把他驱逐出境。后来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书郎,又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的刑狱,不久,以党籍之祸罢官。死的时候,年六十一。 李格非苦心孤诣精通词章,勇往直前,不管难易可否什么情况,他的笔力从不稍停。他曾经说:“文章不可以随便写,诚心不具备,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得很好。我考察晋朝人会写文章的人很多,到刘伯伦写的《酒德颂》,陶渊明写的《归去来辞》,字字句句像从肺腑中流出来的,遂高出于众晋人之上,原因是他们的诚心具备。” 2. 朱买臣 文言文翻译 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日常就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逢着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拿着那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罢了!”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这才)惊慌害怕起来。禀告守丞,互相扯拽在庭院中排好队拜见朱买臣. 会稽的地方官听说新任太守将到,就发动百姓打扫道路,县官一并出来迎接,(迎候的)车子有一百多辆。 3. 文言文全文翻译,李蘩 原文: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 第进士,为隆州判官,摄绵州。岁昆,出义仓谷贱粜之,而以钱贷下户,又听民以茅秸易米,作粥及褚衣,亲衣食之,活十万人。 明年又饥,邛蜀彭汉、成都盗贼蜂起,绵独按堵。知永康军,移利州,提点成都路刑狱兼提举常平。 岁凶,先事发廪蠲租,所活百七十万人。知兴元府、安抚利州东路。 汉中久饥,剑外和籴在州者独多,蘩尝匹马行阡陌间访求民瘼,有老妪进曰:“民所以饥者,和籴病之也。”泣数行下。 蘩感其言,奏免之,民大悦。徙仓部员外郎,总领四川赋财、军马、钱粮,升郎中。 淳熙三年,廷臣上言:“四川岁籴军粮,名为和籴,实科籴也。”诏制置使范成大同蘩相度以闻,蘩奏:“诸州岁籴六十万石,若从官籴,岁约百万缗,如于经费之中斟酌损益,变科籴为官籴,贵贱眂时,不使亏毫忽之价;出纳眂量,勿务取圭撮之赢,则军不乏兴,民不加赋。” 乃书“利民十一事”上之。前后凡三年,蘩上奏疏者十有三,而天子降诏难问者凡八,讫如其议。 民既乐与官为市,远迩欢趋,军饷坐给,而田里免科籴,始知有生之乐。会岁大稔,米价顿贱,父老以为三十年所无。 梁、洋间绘蘩像祠之。 范成大驿疏言:“关外麦熟,倍于常年,实由罢籴,民力稍纾,得以尽于农亩。” 孝宗览之曰:“免和籴一年,田间和气若此,乃知民力不可重困也。”擢蘩守太府少卿。 范成大召见,孝宗首问:“籴事可久行否?”成大奏:“李蘩以身任此事,臣以身保李蘩。”孝宗大悦,曰:“是大不可得李蘩也。” 上意方向用,而蘩亦欲奏蠲盐酒和买之弊,以尽涤民害。会有疾,卒。 诏以蘩能官,致仕恩外特与遣表,择一人庶官,前此所未有。 初,蘩宰眉山,校成都漕试,念吴氏世袭兵柄必稔蜀乱,发策云:“久假人以兵柄,未有不为患者。 以武、宣之明,不能销大臣握兵之祸;以宪、武之烈,不能收藩镇握兵之权。危刘氏、歼唐室,鲜不由此。” 吴挺以为怨。后蘩总饷事,挺谬奏军食粗恶,孝宗以问蘩,蘩缄其样以进,挺之妄遂穷。 逾三十年,吴曦竟以蜀叛,安丙既诛曦,每语人云:“吾等焦头烂额耳,孰如李公先见者乎?”蘩讲学临政皆有源委,所著书十八种,有《桃溪集》一百卷。译文:李蘩, 字清叔, 崇庆晋原人。 考中进士后, 担任 隆州判官,负责绵州的政事。当年出现灾荒, 隆州判官, 负责绵州的政事。 当年出现灾荒, 李蘩拿 出义仓的粮食低价卖给受灾的百姓, 出义仓的粮食低价卖给受灾的百姓, 并把钱借贷给贫 又允许老百姓用茅秸换米,他还做了粥和衣服, 民 ,又允许老百姓用茅秸换米, 他还做了粥和衣服 , 亲自送给灾民吃和穿,被救活的有十万人。第二年又 亲自送给灾民吃和穿 ,被救活的有十万人 。 饥荒之年,邛蜀彭汉、成都盗贼四起, 是 饥荒之年 ,邛蜀彭汉、成都盗贼四起, 唯独绵州没 有受到盗贼的侵害。年景不好, 有受到盗贼的侵害。 年景不好, 他事先打开粮仓赈济 百姓,并免除他们的租税 ,被救活的有一百七十万人。 百姓 ,并免除他们的租税,被救活的有一百七十万人。 汉中长时间饥荒,剑外的军队在老百姓中买粮的情况 汉中长时间饥荒, 特别严重。 特别严重。 李蘩曾经单人匹马地去田野间访问老百姓 的疾苦,有位老妇人对他说: 老百姓之所以饥饿, 的疾苦, 有位老妇人对他说 :“ 老百姓之所以饥饿, 都是‘军队强行购粮 ’ 害的呀。 说着就泪流满面。 都是 ‘军队强行购粮’害的呀。 ” 说着就泪流满面。 李蘩对她的话深有感触, 于是 上奏朝廷,免去了“ 于是)上奏朝廷 李蘩对她的话深有感触 ,(于是 上奏朝廷 ,免去了“和 老百姓非常高兴。李蘩被调任为仓部员外郎, 籴 ” ,老百姓非常高兴 。 李蘩被调任为仓部员外郎, 总管四川的税收、军马 、钱粮,后升任郎中。 总管四川的税收、军马、钱粮,后升任郎中。 淳熙三年,朝中大臣上奏: 四川每年买军粮,名 “ 淳熙三年,朝中大臣上奏: 四川每年买军粮, , 。 为‘和籴’ 实际是‘科籴’”皇上下诏让制置使范成 和籴' 实际是‘科籴’ 大和李蘩一起核算一下上报朝廷,李蘩上奏说: “ 大和李蘩一起核算一下上报朝廷,李蘩上奏说: 各州 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如果按照官府买粮的价钱算, 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 , 如果按照官府买粮的价钱算, 一年大约要用钱一百万缗, 一年大约要用钱一百万缗, 如果在经费中斟酌一下应 减少和增加的项目,就可以使科籴转变为官籴。 减少和增加的项目,就可以使科籴转变为官籴。粮食 价格的贵贱可以看年景,不能让老百姓吃一点亏; 价格的贵贱可以看年景,不能让老百姓吃一点亏;支 出和收入要看数量,不要索取蝇头小利。 出和收入要看数量,不要索取蝇头小利。这样军队就 会兴盛,老百姓也不用增加赋税。 李蘩就写了“ 会兴盛,老百姓也不用增加赋税。”李蘩就写了“利 民十一事”上奏给朝廷。 前后共三年, 民十一事”上奏给朝廷。前后共三年,李蘩上奏章十 三次,而皇上下诏书责问他有八次,但终究同意了他 三次,而皇上下诏书责问他有八次, 的建议。 百姓很乐意同官府买卖粮食, 的建议。百姓很乐意同官府买卖粮食,远近的人都高 兴地前来,军饷得到了保证,而。 4. 文言文 穿井得人 全文翻译 ” 有人听到这话,丁家的人回答说。 宋君。 有闻而传之者曰,以致以讹传讹。” [提示]:“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介词。 ⑦使——使用,从井里打水:“丁氏穿井得一人:“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传播说: 这则寓言提醒人们:古代国都也称“国”。溉原文] 宋之丁氏。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听到风就是雨。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引进主动者。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国。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指劳动力,不要人云亦云。汲: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家无井而出溉汲:“吾穿井得一人”,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音ji,常一人居外。 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听到什么传闻之后:音gai:“得一人之使⑦。” 《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浇灌。 ③及——等到:代词:当“被”讲,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介词,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告人曰,便对别人说,闻之于宋君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⑥,须到外面打水浇地。 之。于,家中没有井,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当“向”讲:宋国国君,丁氏对曰。 穿井得一人 [译文]。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国人道之④。 第③其家穿井,是“闻”的宾语。 5. 文言文《杜弼》翻译 杜弼,字辅玄,中山郡曲阳人。杜弼幼年时就聪明敏慧,家境贫寒没有书籍可读,十二岁寄居郡学读书。同郡人甄琛时任定州刺史,到郡学考察面试学生,召见杜弼回答问题,应答如回声般快捷,甄琛对他的才智大加赞叹,认为很奇特,并命两个儿子甄楷、甄宽和他交朋友。州牧任城王元澄听说后召他前来询问,深加叹赏,称许他有辅佐帝王的才干。杜弼擅长书写公文书信,往往为当时同辈人所推重。孝昌初年,被推为太学博士。调任光州曲城县令,施政廉洁清明,被远近称赞。杜弼父亲在乡里,被贼人杀害,杜弼服丧六年。仪同窦泰西征,诏命杜弼监军。到窦泰战败自杀后,杜弼和他的部下六人,逃回陕州。 多次升任至大行台郎中,又被引进掌管机要政务,很受信任优待。他曾利用单独与神武帝一起的机会私下劝神武帝接受魏朝禅让,被神武帝举杖将他打跑。丞相府法曹辛子炎问事时称“取署”,子炎读“署”音为“树”音,神武帝恼恨他犯了讳,当面杖责他。杜弼进前劝说道:“孔子说‘征’就不说‘在’,子炎是可饶恕的。”神武帝骂道:“眼看着人家在生气,还要引经据典!”叱令他出去。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来,子炎也得到宽恕。 适逢梁贞阳侯萧明等人带兵进犯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绍宗出兵征讨,诏令杜弼为军司,代理行台左丞。后来魏帝在显阳殿召集名僧讲说佛教理论,下令杜弼升坐主讲座位,没有人能难住他。魏帝叹服说:“这等贤能的人,如果生在孔子门下,又会怎么样呢!” 又以原任官职到郑州做事,尚未出发,被家中食客告发杜弼谋反,经审讯察验不是事实,很久才被宽赦,因此谢绝宾客往还。楚州人东方白额谋反,临海镇被贼帅张绰等所攻打,杜弼率领激励城中人众坚守,终于保全城池。文宣帝嘉奖他,命他代理海州刺史。后来被任命为胶州刺史。杜弼所到任职之处,清静廉洁,被官吏人们所怀念。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据一方的小国朝廷中多有纠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后,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听到禅位的议论,还有谏诤之言。皇帝又曾经问杜弼:“治理国家当用什么人?”回答说:“鲜卑人只知骑马驾车,应当用中原人。”皇帝以为是讥讽自己。高德正居要职,杜弼不能谦让他,甚至当众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于他,多次说他的短处。又指使主书杜永珍秘密启奏杜弼在长史任上,受人请托,大办婚嫁,皇帝心里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旧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陈请。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积累处罚他,派使臣到州治斩杀他。皇帝很快就后悔了,派驿马追赶使臣,却没有赶上。 6. 蒲松龄之妻 文言文 翻译 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ú)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é)望:不满意。 (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妻子劝止他说:“你不要再这样干了。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今天(你)已经做宰相了。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而妻子淡漠处之。(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蒲松龄笑着问:“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她)回答说:“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儿,能继香火,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 7. 文言文翻译 翻译《吕蒙传》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邓当去陆口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传闻鲁肃曾对邓当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鲁肃随即去拜访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中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做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8. 文言文翻译先公为谏官 王巩的父亲王素作谏官时。 有一位大将名叫王德用的,给仁宗献上了几位美女。这在封建时代。 实在不能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可王素知道了,却提出了批评。仁宗问他:“这是宫中的事情,爱卿怎么知道的?”王素说:“为臣是谏官,只要听到风声,用不着核实,就有权批评。 如真有这么回事,陛下就应当改正;如果没有,不过是传闻失实,也就罢了。陛下何至于盘问为臣从何得知这事呢?”仁宗笑着说:“实有此事。 这几位美女现在朕的身边,朕很喜欢她们,且留下来,如何?”王素说:“如果陛下不喜欢、疏远她们,留下来倒也无妨;为臣怕的就是陛下喜欢、亲近她们啊!”于是仁宗立刻吩咐身边的太监:“给她们每人三百吊铜钱,令她们马上离开皇宫。事情办妥了,赶快回来报告。” 说着说着。眼泪便流下来了。 王素说:“陛下既然认为为臣批评得对,也不必这么急着办,回宫以后,慢慢打发她们走,也就是了。”仁宗说:“朕虽然是皇帝.可是感情和普通人也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看到她们哭哭啼啼不肯走,朕恐怕也不忍心让她们走了。爱卿暂且留在这里,等候派去的人回来报告。” 过了一段时间,太监回来报告,说那几位美女已出了宫门,仁宗脸上露出难过的神色,这才起身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