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呢?
- 2、王忠嗣简介 唐朝时期名将太子右卫率王忠嗣生平
- 3、九岁男童大哭,唐玄宗看后大惊:霍去病转世了,此男童是谁?
- 4、名将王忠嗣为何是唐玄宗的养子?
- 5、唐朝著名将领王忠嗣简介,王忠嗣若还在,安禄山敢反吗?
- 6、《长安十二时辰》王韫秀父亲的原型是唐代的哪位历史人物?
- 7、唐朝名将王忠嗣简介?
- 8、王忠嗣还活着的话,安史之乱就不会出现吗?
- 9、王忠嗣:盛唐最厉害的名将,最后怎么死的?
- 10、王忠嗣的一生有什么贡献?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呢?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安禄山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蕞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迅速的衰落了。安禄山拥兵最多,巅峰时期达到了十八万三千九百人,安禄山战斗力最强。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王忠嗣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曾经统帅将近30多万兵马,而且战斗力也是十分强大的。唐朝节度使当中,权势最重者,当属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是名将之后,父亲王海宾玄宗初期一员猛将,在武街之战中是唐军取胜的关键。是役唐军歼灭吐蕃一万七千人,是玄宗时代的第一场大胜仗。可惜的是,王海宾在此役中战死。唐玄宗对他的死非常惋惜,当时年轻的王海宾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名叫王训,唐玄宗由于怜惜王海宾之死,便下令收养王训于禁宫内,这就是后来大唐帝国的名将王忠嗣。王忠嗣聪颖好学,及至长大成人后,雄姿英发,史称他“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由于他是将门之后,唐玄宗经常召他前来讨论军事,王忠嗣对答如流,显示他深厚的军事素养,每每令唐玄宗折服,对他说:“你日后必将成为一员名将。”开元十五年(725年),二十三岁的王忠嗣追随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萧嵩前往与吐蕃作战的前线,担任兵马使,开始他漫长的戎旅生涯,先后升迁为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但是政治的诡谲变化使他防不胜防,在遭人陷害之后,他一度沉沦,被贬官为东阳府左果毅。他之所以能东山再起,乃是得益于鄯州都督杜希望的大力举荐。杜希望当时正准备攻打吐蕃占据的新城,上书朝廷称:“王忠嗣的军事才华横溢,如果此次出击要确保胜利,那么我非要用这个人不可。”最后朝廷同意将王忠嗣调到杜希望的麾下。杜希望果然是慧眼识英雄,他率军挺进新城。王忠嗣复出战场后,表现不负杜希望所望,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富于谋略。唐军在经过一番苦战后,终于攻克新城。朝廷对新城之战的有功将士进行表彰,王忠嗣战功最著,被授予左威卫郎将。经此一役,王忠嗣声名鹊起,成为大唐将领中的后起之秀。公元738年,陇右节度使杜希望率部进攻吐蕃,在黄河西岸筑盐泉城。吐蕃以三万人马,向盐泉城展开反扑。首战唐军失利,全军上下弥漫着失败的情绪。此时,左威卫郎将王忠嗣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杜希望同意王忠嗣作一次冒险的突击。王忠嗣集合自己的队伍,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冒着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阵地发起进攻,虽然在人数上远居于劣势,但战场上有时更起作用的是无畏的勇气。吐蕃的战斗队形大乱,被砍倒了数百人。杜希望乘机展开反攻,大破吐蕃军。战后,王忠嗣被升迁为左金吾将军。天宝元年(742年)初,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率军北伐,与奚部落的军队战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大破敌军,俘获甚多,耀武漠北。在灭突厥(后突厥)之战中,王忠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742年,王忠嗣率朔方兵团攻打突厥的“右厢”部。王忠嗣对突厥的第一次打击,大获全胜,突厥的西部力量被摧毁殆尽。突厥西叶护阿布思、西杀葛腊哆、默啜可汗的孙子阿史那勃德支等重要人物,悉数向王忠嗣投降。同时归降的还包括一千多帐落的突厥部众。
王忠嗣简介 唐朝时期名将太子右卫率王忠嗣生平
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训,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伍大将军。忠嗣接入宫中抚养,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常与忠王李亨一起游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王忠嗣,太原祁人,家住华州郑县。父亲海宾,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在陇上以骁勇闻名。开元二年七月,吐蕃入侵,朝廷任薛讷辅助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史,率领杜宾客、郭知运、王、安思顺抵御,以海宾为先锋。等贼军到了渭州西界的武阶驿,经过苦战取得胜利,杀死俘获敌兵极多。各将领妒嫉其功绩,按兵不动,海宾由于寡不敌众,战死在疆场。大军乘势出击,斩敌首一万七千级,获战马七万五千匹、羊牛十四万头。唐玄宗听说后很痛惜,下令授予左金吾大将军。 忠嗣原名训,九岁时,由于父亲为朝廷身死缘故,授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肃宗在忠嗣的家舍里,与他游玩。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由于他是兵家子弟,和他讨论兵法,应对纵横,皆出意料。玄宗对他说“:你今后必然为良将。”十八年,又授予其父安西大都护之职。
九岁男童大哭,唐玄宗看后大惊:霍去病转世了,此男童是谁?
在一场大战中,王海宾遭遇大股吐蕃军,而他的战友们嫉妒他的战功,皆按兵不动、拒不肯援,最终导致王海宾战死沙场。出于对王海宾的怜悯,唐玄宗将9岁的王训招入宫中,授以尚辇奉御之职,成为天子的近臣。入宫后,王训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悲伤得不能以自已,伏在地上痛哭失声。因为这男童是名将之后,唐玄宗对他培养至深,而他也不负众望成为了名镇一方的武将,镇守边关,堪称霍去病的转世同时也灭掉唐朝领国。可能是名将之后,与身俱来的正义力量让李世民觉得他和霍去病小时候很像。这个男童是名将王海滨之后王忠嗣,因为军事才能出众得到唐玄宗培养器重镇守边关打败唐朝周边狼子野心的国家,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名镇一方的大将。这个人是王忠嗣,因为很有军事才能所以唐玄宗很器重他。这个被唐玄宗以为是霍去病转世的人是王忠嗣。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曾经与吐蕃多次作战,后来王海宾因为立功太多而导致他的战友嫉妒于他,因此在王海宾他被吐蕃困住的时候,那些人不去救援,导致王海宾最终死去。而对于王海宾的死去,唐玄宗因此便将他的儿子招入了宫中,将他作为太子的近臣。王忠嗣后来长大以后,被唐玄宗调到了北方去防守边境,也算是继承他父亲的职责了。而后来王忠嗣也是如同他父亲一样多次打了胜仗,后来更是导致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而王忠嗣因为有功也是被唐玄宗任命为一方大臣,掌有重兵。王忠嗣他因为在宫中受到了很高水平的培训,因为他不仅在作战方面英勇果断,他对兵法也是十分的熟悉的。他通过购买战马提高了唐朝军队的实力,而在战略上面他也是老成持重、以防守为主,使自己在先决条件上便是立于了不败之地。但可惜的是王忠嗣最后他因为掌握的权力太大了,从而引起了唐玄宗对他的猜忌。后来他更是遭到小人的谗言,被唐玄宗贬谪为汉阳太守。王忠嗣死后不过六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也是在仓皇之中逃往了川蜀地区。可以说当年如果唐玄宗不把王忠嗣撤回,那么安史之乱不一定会爆发,就算即便爆发了,如果王忠嗣不死,或许唐玄宗也还能守得住长安城。
名将王忠嗣为何是唐玄宗的养子?
唐玄宗和杨贵妃有两个非亲儿子,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实际上安禄山比杨贵妃还大16岁;杨贵妃虽然名号被封贵妃,其时王皇后被唐玄宗废了以后,就没有再立皇后,杨贵妃被宠爱的地位实际已到达皇后的地位;安禄山拜杨贵妃为养母,也就是借助了杨贵妃算是当时国母的实际地位,但也算非常荒诞的千古笑谈!这个安禄山后来掀起了血雨腥风的叛乱,不但间接害死了他的养母杨贵妃,也让大唐从兴盛的顶峰走向无法返回的滑坡路。而唐玄宗比杨贵妃要大34岁,在60岁时才招纳26岁的杨贵妃进宫;唐玄宗在30岁时收了一个养子,那时候正当年的唐玄宗还是非常清明的,收的这个养子为唐玄宗和大唐也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公元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为右相开始,唐玄宗昏聩时代也算正式开始了;唐玄宗得到杨贵妃以后,变得更加贪图享乐和昏聩,这个能干的养子也被奸佞诬陷,被唐玄宗掀翻在地,落得一个凄苦的结局,这个人就是大唐名将王忠嗣。一、王忠嗣出身变故简介:王忠嗣出生于公元706年,暴死于公元749年,属马;本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其父亲王海宾也是大唐王朝的大将,在陇上以骁勇闻名;在大唐军和吐蕃军作战中,王海宾作战勇猛多有战功,却引来其他将官妒忌,王海宾在一次作战中寡不敌众,其他唐将故意观望不支援,王海宾只能战死沙场。这场战役最终大唐虽然取胜,王海宾战死沙场却有点冤屈;当时九岁的王忠嗣授任尚辇奉御,入宫拜见唐玄宗时,伏地大哭不止,唐玄宗了解王海宾战死的情况,安慰他说:这相当于霍去病的遗孤啊,等到年壮而拜为将。赐名忠嗣,收养在宫中;唐玄宗儿子李亨为忠王时,唐玄宗叫他与王忠嗣交往。二、王忠嗣的被恩宠成长和边关雄风:唐玄宗怜悯忠臣猛将之子王训,不但赐名还恩养宫中,王忠嗣也就得到了最好的照顾和成长培养;逐渐长大的王忠嗣为人勇猛刚毅,因宫中缘故养成了寡言少语的性格,但其好读兵书习武;唐玄宗和他谈论兵法,其能对答如流,夸他将来必成良将;唐玄宗派他试守代州别驾,大姓豪强被其震慑收敛行迹,不敢犯法;王忠嗣经常轻骑出塞,李亨禀告唐玄宗说:“王忠嗣勇于战斗,恐怕损失了他。”于是被朝廷召回。“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少壮的骏马敖逐风”。这是男儿大多青少年时的状况,王忠嗣也是有这样的青年壮志;其次其父和吐蕃作战身死,出行边关和吐蕃作战报父仇;再有深受唐玄宗宫养之恩,建功立业报皇恩;因为这三个原因王忠嗣是非常想叱咤疆场的,唐玄宗有30个亲儿子,对养子王忠嗣还是有爱护之情的。萧嵩出使河西,多次引荐王忠嗣做自己的部下,而唐玄宗怕他年轻急于报父仇有失,下诏不可以任他为重将。公元733年,萧嵩入朝前,王忠嗣说:“跟随公已有三年,没有什么回报天子的。”王忠嗣跟随萧嵩参加了玉川之战,请求率精兵数百突袭敌虏;行到敌军附近,部下发现敌军势力有变化,劝先返回再图;王忠嗣不听,持刀率军冲锋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斩杀敌人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首战告捷的王忠嗣让唐玄宗非常高兴,连续升了他的官。年轻人毕竟年轻气盛,人生路必定有朋友和对手相随,王忠嗣后与皇甫惟明互争高低,被皇甫惟明诬陷,被贬为东阳府果毅。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听说王忠嗣才干,于是请调王忠嗣军前效用;攻陷吐蕃新城诸战役中,王忠嗣多立战功授任左威卫郎将。在反击吐蕃回夺新城战役里,唐军寡不敌众形势危急,王忠嗣单枪匹马闯入敌阵,左冲右突斩杀敌人数百人,搅乱了敌军阵营,激励了唐军将士奋勇反杀取得胜利。王忠嗣因战功赫赫做到了陇佑节度使,公元738年开始北伐契丹,参加桑干河之战,三战三捷,使得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王忠嗣后在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之间使用反间计策,攻打米施可汗使之败逃。王忠嗣于是出兵讨伐,夺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西杀死葛腊哆,率领其部落一千余帐进京朝拜,于是授予左武卫大将军。第二年,又击败怒皆及突厥的军队。从此塞外安定,突厥不敢来犯。到公元746年之时,王忠嗣因战功卓著,身兼陇佑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又暂替朔方、河东节度使事。身带四镇节度使四种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都归其掌握,自唐朝建国以来,还未曾有过这种事。不久授予鸿胪卿,其余官职如故,又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授其一个儿子五品官职。后来频频在青海、积石作战,都大获全胜。不久又在墨离讨伐吐谷浑,占领其全国后凯旋。后因王忠嗣常年在边疆作战,熟悉朔方、河东地区,也得士卒之心;对于陇佑、河西之地环境风俗人情不太习惯;再加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掌管四镇,身为皇帝义子志得意满,有点自傲自满影响了一些威望。后有所惊醒坚决辞去了朔方、河东节度使两职。三、王忠嗣的耿直忤逆与被诬跌落:随着人生岁数增长,疆场厮杀,官场磨炼的王忠嗣性格趋于稳重,眼光更加深远大观;这时候的王忠嗣比较重视稳固边疆地区为主,重视士兵军事训练,治军虽严本性又体恤将士。而这时候唐玄宗看王忠嗣对吐蕃多次作战战果不错,就想攻取战略要地石堡城,下令征询攻战石堡城方法。王忠嗣善于派出谍报人员搜集吐蕃情报,更加了解石堡城的现实情况。王忠嗣上奏指出,石堡城地势险要坚固,而且现在吐蕃是动用了几乎全国的力量去防守石堡城,如果举兵坚城之下硬攻的话,会战死将士数万人,希望休兵秣马等待时机再攻取之。作为和吐蕃作战多年的边疆统帅,王忠嗣根据经验和情况掌握,以及作战意图和效果,成功率和价值所在都作出了一个中肯的评价。石堡城多少年在吐蕃和唐军之间几次易手,而唐玄宗这次有点志在必得,非常不高兴王忠嗣的奏谏,奸相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公元747年,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下诏命令忠嗣分兵接应他。王忠嗣勉强服从,董延光看王忠嗣不太热心支持,心中非常不满。李光弼跑来见王忠嗣,对王忠嗣进行了劝解,希望王忠嗣全力支持此次战役,不然,恐怕会给他引来祸端。王忠嗣虽感李光弼的良言相劝,但耿直的性格觉得此战时机不适合;又说为贪一己之功,伤亡数万将士性命,取得一个意义不大的孤城,自己宁可丢官也不愿如此。董延光出战逾期未能攻下石堡城,反咬一口说王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王忠嗣曾经说: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唐玄宗听闻勃然大怒,诏令王忠嗣回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几乎被陷害致死。适逢哥舒翰代替忠嗣为陇右节度,承蒙唐玄宗宠爱,因而上奏说王忠嗣为冤枉,辞语非常恳切,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唐玄宗怒气才稍稍消释,不过仍将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公元748年转任汉东郡太守,公元749年,王忠嗣暴死家中。总结:王忠嗣身负家仇,享受皇恩宫养,出战边疆,叱咤疆场几十年;战功无数,威名赫赫,忠君报国,震慑四方,稳守边疆功不可没。王忠嗣对安禄山谋反早有预测,其本人能力和掌控的军权地位等,也让安禄山心中忌惮小心翼翼,王忠嗣死后五六年就发生了颠覆唐朝兴盛的安史之乱;但这样的忠臣良将,竭尽一生才能,不惧生死,驰骋疆场忠君爱国一辈子,却抵不住几个小人奸党的陷害诬陷,因耿直忠言最终被贬官暴死家中,必然是心中有无数郁结之情的。(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忠嗣位列其中。)大家说是不是?欢迎留言交流!(图片来网络,感谢借用)
唐朝著名将领王忠嗣简介,王忠嗣若还在,安禄山敢反吗?
人物生平 养育宫内 王忠嗣原名王训,父亲王海宾,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在陇上以骁勇闻名。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进犯陇右,唐玄宗下诏命陇右防御使薛讷率杜宾客、郭知运、王、安思顺抵御。薛讷派王海滨先锋,到武阶与吐蕃兵交战,王海滨取胜,杀获了很多吐蕃军。众将嫉妒他的战功,按兵观望,王海宾兵少,众寡不敌,王海宾战死,唐朝大军乘机进攻,斩首一万七千吐蕃军首级,缴获战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十四万头。王率军与薛讷军汇合,一起追击吐蕃军,又在长城堡击败吐蕃军,前后杀获吐蕃军数万人。玄宗怜惜王海宾,追赠他为左金吾大将军。 王训时年九岁,授任尚辇奉御。入宫拜见唐玄宗,伏地大哭,唐玄宗安慰他说:“这相当于霍去病的遗孤啊,等到年壮而拜为将。”赐名“忠嗣”,收养在宫中。李亨为忠王时,唐玄宗叫他与王忠嗣交往。 勇猛善战 王忠嗣长大以后,为人勇猛刚毅寡言少语,富於用兵的谋略,唐玄宗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对答如流,唐玄宗很器重他,说:“你今后必然成为良将。”让他试守代州别驾,大姓豪强关闭门户收敛行迹,不敢犯法。王忠嗣经常率轻骑出塞,李亨禀告唐玄宗说:“王忠嗣勇于战斗,恐怕损失了他。”因此朝廷将他召回。 开元十八年(730年),朝廷又授予其父安西大都护之职。信安王李B在河东,萧嵩出河西,多次引荐王忠嗣为自己的部下。唐玄宗因他年轻,心怀为父复仇的意愿,下诏不可以任为重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萧嵩入朝,王忠嗣说:“跟随公已经三年,没有什麽回报天子。”于是请求率精兵数百袭击敌虏。适逢吐蕃赞普大酋在郁标川练兵,部下想要返回,王忠嗣不听,提刀冲入敌阵,斩杀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萧嵩向朝廷奏报他的战功。唐玄宗非常高兴。多次迁任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封清源县男。与皇甫惟明互争高低,皇甫惟明诬陷他有罪,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有人提议说王忠嗣富於才干,杜希望奏请朝廷,朝廷下诏追召他赶赴河西,进军攻取了吐蕃新城。王忠嗣功多,授任左威卫郎将,专知兵马。不久吐蕃大举出兵,准备报复新城之败,早晨逼近官军阵地,唐军寡不敌众,全军都很恐惧。王忠嗣单骑挺进敌阵,左冲右突,一人杀死数百人,吐蕃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唐军从侧翼袭击,吐蕃军大败。由于战功显赫,唐玄宗下诏授予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不多久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 威震边疆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以本官又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又加云麾将军。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替代韦光乘为朔方节度使,多次加权知河东节度使。当月,田仁琬作为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依然为朔方节度使。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兼任灵州都督。这年北伐,与奚怒皆在桑干河作战,三次将他打败,俘获其大量人马,耀武漠北,凯旋而归。此时突厥叶护刚刚发生内乱,王忠嗣率强盛军队以威震慑,乌苏米施可汗害怕请求投降,却变化拖延不到。王忠嗣于是在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之间使用反间计策,攻打米施可汗使之败逃。王忠嗣于是出兵讨伐,夺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西杀死葛腊哆,率领其部落一千余帐进京朝拜,于是授予左武卫大将军。第二年,又击败怒皆及突厥的军队。从此塞外安定,突厥不敢来犯。 天宝三年(744年),突厥拔悉密等九家姓叶护联合攻打乌苏米施可汗,将其首级传到京师。天宝四年(745年),王忠嗣被授予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五月,被封为清源县公。 王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到了身居将职,又以稳重守边为本职。曾对人说:“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的职责是抚恤军队而已。我不想凭借国家的力量,来捞取个人功名。”训练兵马,缺少份量的一定要补上。有一把重达一百五十斤重的漆弓,曾贮在袋中,表示没有多大用处。军中士卒都日夜思战,由于常常派遣侦探观察敌方的薄弱地方,然后出奇兵攻击,因而士卒喜欢这样做,师出必胜。每次军队出战,便召集各将领交付兵器分发给士兵,虽然是一弓一箭,但都在上面记上用者的姓名,战斗完后收回。如果遗失,就验明其身份治罪。所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 四镇节度 天宝四年(745年),王忠嗣又兼任河东节度采访使。从朔方到云中,边境线长达数千里,在要害地段开拓旧城,有的地方则自己制定规则,开拓边域各数百里。自从张仁守边四十多年之后,王忠嗣继承了他的功业,北塞的胡人又停止了战事。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皇甫惟明由于在河、陇战败,王忠嗣由此担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这月,又暂替朔方、河东节度使事。王忠嗣佩带四种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都归其掌握,自唐朝建国以来,还未曾有过这种事。不久授予鸿胪卿,其余官职如故,又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授其一个儿子五品官职。后来频频在青海、积石作战,都大获全胜。不久又在墨离讨伐吐谷浑,占领其全国后凯旋。 当初,王忠嗣在河东、朔方很长时间,对边疆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到了河、陇,对当地风俗人情非常不习惯,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这年四月,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了。 遭谗获贬 唐玄宗正在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全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策。”唐玄宗由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 天宝六年(747年),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下诏命令忠嗣分兵接应他。王忠嗣勉强服从,董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告危,跑进来相告,等他来时,王忠嗣问:“李将军有什么事吗?”李光弼上前说:“请商议军情。”王忠嗣说:“为什么?”光弼回答:“大夫以士卒为己心,有拒绝董延光的怒色,虽然接受了诏令,实际上是耽误他的谋略。为什么?大夫以数万兵出战,却不悬以重赏,这怎么能鼓起三军的勇气?大夫财帛装满库房,何必可惜以万段的奖赏来堵住谗言之口呢?这次战斗若不能取胜,将归罪于大夫啊。” 王忠嗣说:“李将军,我的决计已定。平生的初愿,难道是追求显贵吗?如今力争一城,得到了它也未能遏制敌人,没有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忠嗣怎么能以数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呢?如果陛下责备我,不就是失去一个金吾羽林将军,回朝做侍卫吗!其次,难道失去一个在黔中的辅佐人吗?这些我也心甘情愿了。即使这样,你还是关心我的。”李光弼谢道:“我担心连累大夫,因而向你提出忠告。大夫能遵循古人之事,不是我能达到的。”于是恭敬退出。等到董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却上奏说是王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王忠嗣曾经说:“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 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几乎被陷害致死。适逢哥舒翰代替忠嗣为陇右节度,承蒙唐玄宗宠爱,因而上奏说王忠嗣为冤枉,辞语非常恳切,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唐玄宗怒气才稍稍消释,不过仍将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 天宝七年(748年),经权衡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749年),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追赠其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师。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忠嗣位列其中。 历史评价 李隆基:尔后必为良将。 李光弼: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 刘d:郭虔、郭知运、王君〈粗"兔改大"〉、张守、牛仙客、王忠嗣,立功边域,为世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也。然虔以万人征西,请给公乘、熟食,可谓谋之不臧矣。君〈粗"兔改大"〉以父执登陴,兵竟不出,此则不知门外之事,义断恩也。守以至诚感神,取材成堰,与夫耿恭拜井,有何异焉?仙客爰自方隅,骤登廊庙,显招物议,独善其身,盖才有不周,昧于陈力就列。忠嗣因青蝇之点,几危其身,谗人之言,诚可畏也! 赞曰:陇山之西,幽陵之北,爰有戎夷,世为残贼。二郭、二王,守、仙客,御寇之功,存乎方策。 宋祁: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吒哉! 傅伯寿:尹吉甫之伐俨狁,召虎之平淮夷,皆为有周中兴之名将;陈汤之斩单于,傅介子之刺楼兰,冯奉世之平莎车,班超之定西域,皆为有汉之隽功。在晋则谢安宴衍以靖胡寇,祖逖击楫暂清中原;在唐则王忠嗣之抚众守边,张巡之百战死敌,忠义谋略,卓然冠于一时而垂于后代。 张预:孙子曰:“进不求名。”忠嗣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又曰:“退不避罪。”忠嗣不忍以万人命易一官。又曰:“城有所不攻。”忠嗣谓石堡城得之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是也。 罗大经:汉惟一赵充国,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将帅气象。 黄道周:忠嗣遁孤,养于禁内。诏从萧蒿,立功于外。归报无颜,袭敌自代。上策平戎,敌难盗塞。本负勇名,持重以戒。恐为功名,陷众于害。虽|漆弓,出去敌败。石堡有城,攻计何在。忠嗣阻之,帝意不快。得城非功,失城何碍。忍以一官,致祸于大。纵使爱辜,金吾不壤。岂料奸诬,竞以死概。赖有哥舒,弃官请贷。再贬汉阳,功名何赖。 个人作品 《全唐文》收录有一篇《平定诸蕃奏》。另据《新唐书》等记载,王忠嗣曾向玄宗上《平戎十八策》。 家庭成员 父:王海滨 养父:李隆基 子:王震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五十三》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五十八》
《长安十二时辰》王韫秀父亲的原型是唐代的哪位历史人物?
她的父亲原型人物是历史上的唐朝名将王忠嗣,战功赫赫,素有威名,可是却也惹的皇上的忌惮,结局并不好。原型是唐代名将王忠嗣。因为王韫秀的丈夫元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名,导致一家人最后都被处死。是唐朝名媛,父亲是唐朝名将王忠嗣,丈夫是宰相元载,但随着他的一路高升,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名,最后全家处斩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韫秀父亲的原型应该是唐朝的名将王忠嗣,不过他们最后一家人都死于政变王韫秀的父亲的原型是大唐名将王忠嗣,在历史上王忠嗣虽然战功赫赫,但是后期就有点目无王法的感觉,最后被处死正在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这不仅是因为它精彩的剧情,还因为它当中的很多角色都能在唐代找到原型。其中王韫秀的父亲在唐代确实能找到原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忠嗣。王忠嗣是盛唐十分有名的将军,是盛唐的第一名将,在他刚刚上战场打仗时,是非常莽撞浮躁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形容这时候的他一点都不为过。他在这时只想着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为家里人报仇等。说白了,就是不管不顾的认为个人利益大于一切。但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封疆大吏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成熟了许多,他褪去了往日的浮躁与莽撞,渐渐开始变得心思缜密,端庄持重起来,对国家的奉献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不再是以个人利益为重,而是十分看重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王忠嗣由于从小就在唐玄宗身边长大,所以他的一言一行唐玄宗都十分关注,在他长大后,唐玄宗发现他在军事方面十分擅长,所以特别器重他,给他封了一个小将军做,而王忠嗣也确实没让唐玄宗失望,多次击退敌方,为唐朝疆土的稳固做出了突出贡献。王忠嗣除了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让人钦佩外,他的个人品格也十分值得称赞。他不仅礼遇士兵,而且对老百姓十分优待,从未瞧不起过任何一个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坚守原则,勇于担当的人,从不推卸责任,只要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他都会一力承担,在很多事上亲力亲为,不轻易假手于人。虽然王忠嗣很优秀,但他却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由于他的某些言行阻碍了安禄山,李林甫等人的利益,所以他们就向皇帝多次说王忠嗣的坏话,皇帝刚开始并不为然,但他们说的次数多了,皇帝也就对王忠嗣不满了起来,将王忠嗣多次贬职,王忠嗣不堪打击,身体每况愈下,最后郁郁而终。王忠嗣被称为盛唐第一名将真的是实至名归。他的英勇,他的无畏,他面对困境时的那份坚守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唐朝名将王忠嗣简介?
王忠嗣(706—750),初名训,祖籍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父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因父在唐开元二年(714)反击吐蕃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王忠嗣九岁时由唐玄宗养于宫中,赐名忠嗣。长大后,“雄毅寡言,有谋略”,玄宗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玄宗十器重,对人说:“此子尔后必为良将。” 开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节奏度使、灵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河西、陇右节度使等军政要职。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训,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伍大将军。忠嗣接入宫中抚养,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常与忠王李亨一起游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出意表”。开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开元十八年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后接替王侄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天宝六年(747年),兼任河西、陇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天宝元年,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吐谷浑降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天宝六年(747年),令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青海西宁市西南)。王忠嗣奏称,石堡形势险固,不宜轻举妄动,“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上言切谏。玄宗不听,王忠嗣只得出兵,结果大败而回。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帝以哥舒翰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对忠嗣严加审讯,打算处以极刑。哥舒翰极言王忠嗣无罪,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玄宗不听,走入内宫,哥舒翰一路追随,“言词慷慨,声泪俱下”,玄宗深受感动,遂贬忠嗣为汉阳(今湖北)太守,一年后抑郁以终,年仅四十五岁。
王忠嗣还活着的话,安史之乱就不会出现吗?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唐朝日益衰落终至走向灭亡再也没能恢复元气,曾经管辖的西域也落入他手汉朝政权再也没能掌权。但在其中,却有一种论调,若是王忠嗣未死,安史之乱或许就不会爆发?王忠嗣是唐朝著名的将领,他的父亲为国献身战死沙场,被追封为大将军,在失去父亲后,王忠嗣最初常常因为思念父亲而大哭,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一个会成为大将军的人。不过唐玄宗对他很好,用霍去病的故事激励他,还让人陪他习武。随着年岁的增长,王忠嗣逐渐成长为一个坚毅寡言,正直忠诚的人。十八岁便开始戎马一生,在战场中的血与火中奔驰。玉川战役,他率三百精锐突袭敌军,斩首上千,一战成名。接下来,在与吐蕃、突厥、契丹等边境蛮族的战斗中,王忠嗣一次次的取得胜利,加之为人正直,颇得人心。那么为什么说他会影响安史之乱的发生呢?唐玄宗晚年颇好边功,不管国力时机等种种因素,就一味的不断派兵在边境发动战争,百姓苦不堪言,没有战术可言的战争也往往收效甚微。王忠嗣便坚决的组织这样的行动,也由此渐渐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给了小人可乘之机。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一怕王忠嗣压在他的头上,二是王忠嗣发现了他和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屡次上书,便决心设计陷害王忠嗣,使其被判死刑,虽说后来因为哥舒翰的求情担保,得以免去一死,但遭受罢黜打压的王忠嗣,两年后含冤而死。王忠嗣若是没死依旧掌权的话,一来牵制李林甫不能肆无忌惮的谋划叛乱,二是他已经有所察觉,或许可以将阴谋扼杀在摇篮里,三是作为名将,即使叛乱发生,也能领兵镇压,不至于兵败如山倒。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唐玄宗晚年错信小人,冤害了忠臣,他的许多决策也出现了根本上的错误,结合种种原因,有这样的上司,王忠嗣再怎么有能耐,怕是也挽回不了大局呀!
王忠嗣:盛唐最厉害的名将,最后怎么死的?
这位堪称盛唐时期最厉害的名将就是王忠嗣!那么王忠嗣到底是何许人呢?据史料记载,王忠嗣出身名门太原王氏,父亲王海宾就是一员猛将,“以骁勇闻陇上”。开元二年,王海滨作为前锋,跟随薛讷与吐蕃作战,“苦战胜之,杀获甚众”,但诸将嫉妒王海滨的功劳,于是按兵不动,“海宾以众寡不敌,殁于阵”。当时王忠嗣只有9岁,在面见唐玄宗时“伏地号泣”。唐玄宗十分感动,摸着王忠嗣的头说道:“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之后唐玄宗授予王忠嗣三项特殊待遇,其一,封官,这个九岁的孩子被封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其二,赐名忠嗣;其三,养在宫里,与自己的皇子们一起学习生活。王忠嗣成年后,“雄毅寡言,有武略”,在与皇帝讨论兵法时对答如流,唐玄宗非常满意,说道:“后日尔为良将。”之后,王忠嗣被任命为代州别驾,他在位期间,经常率领少数骑兵出塞。忠王李亨听说到,担心王忠嗣战死,赶紧让父皇将其召回。唐玄宗一直担心王忠嗣年轻气盛,一心想为父亲报仇,因此一直不让他去边地为将。开元二十一年,王忠嗣终于得到了机会,来到河西地区,与吐蕃作战。王忠嗣确有过人之处,他作战异常勇猛,亲自“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后来在与吐蕃的作战中,他甚至单人独骑冲入敌阵,“忠嗣单马进,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贼众嚣相蹂”。这样的猛将升迁哪能不快,王忠嗣很快就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东节度使,此后他又成为朔方节度使,兼任过河西、陇右节度使。一个人担任四镇节度使,这是唐朝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这时候,王忠嗣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部队,多达26.7万人。咱们再看王忠嗣麾下的将领,也可谓是人才济济,比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李晟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王忠嗣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随着王忠嗣威望日隆,引起了宰相李林甫的嫉妒,他不断攻击王忠嗣,导致唐玄宗逐渐失去了对王的信任。特别是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密切,更让唐玄宗不满。李林甫暗中指示人诬告王忠嗣,说他曾经说:“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唐玄宗闻讯大怒,将王忠嗣逮到长安,一度想将其处死。幸亏哥舒翰深受王忠嗣的恩情,“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唐玄宗这才免其一死。不过到了第二年,王忠嗣暴死,死因不明。王忠嗣在任期间,就已经对安禄山有所防范,而安禄山也非常忌惮王忠嗣。不过最终唐玄宗帮安禄山挪去了这块“绊脚石”。后来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成为当时唐朝势力最强的藩镇,从而引发安史之乱。假如王忠嗣若在,以安禄山的实力,根本不敢叛乱。
王忠嗣的一生有什么贡献?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天宝五年(746年),王忠嗣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当时唐朝只有十个节度使,王忠嗣一人能节制四镇,比深受唐玄宗信任的安禄山也多过一镇,可以说是唐朝最牛节度使。可是不久之后王忠嗣就被唐玄宗免职,最后抑郁而终。那么唐玄宗为何要罢免自己的养子兼心腹王忠嗣呢一,出身名门王忠嗣出身太原王氏,为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开元二年(714年),唐军与吐蕃在陇右大战,王海宾战死沙场,王忠嗣当时只有九岁。唐玄宗李隆基感念王海宾为国捐躯,于是收王忠嗣为养子,让他与皇子李亨一起成长。在唐玄宗的悉心培养下,王忠嗣逐渐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名将。二,威震吐蕃王忠嗣长大后便投身军旅,跟随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萧嵩等人征战。吐蕃在郁标川阅兵,夸耀武力,王忠嗣于是亲率数百骑兵发动突袭,大败吐蕃。萧嵩大喜,对王忠嗣提拔重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王忠嗣升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不久王忠嗣与皇甫惟明义弟王昱不和而发生冲突,因此遭到皇甫惟明的诬陷,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划攻取新城,但缺少勇将,有人建议说此事非王忠嗣不可。杜希望于是上书唐玄宗,将王忠嗣调到河西,随自己攻打新城。王忠嗣身先士卒,攻入吐蕃军中,唐军将士备受鼓舞,英勇作战,攻克新城。唐玄宗大喜,封王忠嗣为左威卫郎将。不久吐蕃为了洗刷新城之败的耻辱,再次大举进军河西。唐军兵少,因此军心不稳。王忠嗣为了振奋士气,于是率领本部人马杀入敌阵,左冲右突,使得吐蕃大军阵脚大乱。唐军主力随即发动猛攻,大败吐蕃,王忠嗣因功获封左金吾卫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大同军使。三,节制四镇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忠嗣升任代州都督、御史大夫、河东节度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忠嗣转任朔方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北伐奚族,在桑乾河三战三捷,威震漠北。不久东突厥发生内乱,王忠嗣于是陈兵碛口以震慑东突厥。东突厥可汗乌苏米施畏惧唐军,于是派人请降,但迟迟不肯入朝。王忠嗣于是施反间计,让拔悉密、葛逻禄、回纥三部攻打乌苏米施。三部联军大败乌苏米施,将其赶走。王忠嗣于是率部扫清乌苏米施残部,迫使东突厥余部投降,得以晋升左武卫大将军。天宝二年(743年),王忠嗣再次大败奚族与东突厥,吓得他们不敢再轻易进犯唐朝。天宝四年(745年),王忠嗣获封清源县公,努力维持边境和平,尽量避免与周边各族发生冲突。有人询问王忠嗣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不想因为获取功名而让将士们战死沙场。”军中将士都想建功立业,王忠嗣于是先派人侦探敌军的漏洞,然后派奇兵发动突袭,因此屡战屡胜。天宝五年(746年),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兵败石堡城,唐玄宗于是免去他的官职,让王忠嗣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不久唐玄宗又让王忠嗣兼任朔方、河东节度使。自此王忠嗣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兵强马壮,成为唐朝最有实力的将领。然后王忠嗣率军击败吐蕃,讨平吐谷浑。很快王忠嗣就感到自己功高盖主,于是主动向唐玄宗辞去朔方、河东二镇的节度使之职。四,蒙冤被害唐玄宗想要攻取石堡城,于是向王忠嗣询问对策。王忠嗣见石堡城易守难攻,又有吐蕃重兵把守,强攻必定损兵折将,于是建议唐玄宗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唐玄宗因此很不高兴。宰相李林甫想要除掉太子李亨,因为王忠嗣与李亨交好,便趁机在唐玄宗面前诋毁王忠嗣。天宝六年(747年),董延光向唐玄宗献策,请求攻下石堡城。唐玄宗于是强令王忠嗣出兵,支援董延光。王忠嗣勉强答应把兵马交给董延光,因此遭到他的忌恨。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对此感到忧虑,便去劝谏王忠嗣。王忠嗣表示自己不贪图富贵,只是担心将士白白送命。最终董延光惨败而归,为了推卸责任,故意诬陷王忠嗣拖延怠慢。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想要谋反,于是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安禄山请求王忠嗣协助筑城,想趁机想留下他的军队。王忠嗣知道安禄山的图谋,故意错过会见时期。然后王忠嗣多次上书唐玄宗,说安禄山要谋反,但唐玄宗没有相信。李林甫与安禄山素来交好,趁机指使济阳别驾魏林诬陷王忠嗣,说王忠嗣与太子李亨交好,想要尽早助太子登基。唐玄宗大怒,于是征召王忠嗣入朝,派人严加审讯。幸亏王忠嗣的旧部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极力相救,唐玄宗才饶了王忠嗣一命,贬他为汉阳太守。天宝八年(749年),王忠嗣抑郁而终。总的来说王忠嗣是唐朝名将,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威震青藏与漠北,还成为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盛唐第一名将。原本王忠嗣可以长期镇守边疆,护佑大唐。但唐玄宗听信李林甫与安禄山谗言,误以为王忠嗣与李亨交好,想要助李亨登基,因此猜忌打压王忠嗣,使他抑郁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