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轩,李雅轩先生讲太极拳的“真东西”

本文目录一览:

  • 1、杨澄甫有几个弟子
  • 2、杨门三轩来历
  • 3、李雅轩的介绍
  • 4、李雅轩先生讲太极拳的“真东西”
  • 5、太极派系的现任掌门人是谁?
  • 6、李雅轩太极派系和杨氏太极拳什么关系?
  • 7、李雅轩的开门收徒
  • 8、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 9、李雅轩的名字打多少分
  • 10、43式太极拳和李雅轩115式太极拳有什么联系

杨澄甫有几个弟子

十个弟子杨澄甫于1936年逝世,之后的杨氏太极拳的传播主要靠的就是他的众多弟子,也是根据瞿世镜先生写的杨门弟子素描,例出杨澄甫的十大弟子:一.陈微明,通达第一。先拜孙禄堂为师学形意拳,八卦掌。再跟随杨澄甫练太极拳。陈翰林人脉极好,且根缘皆厚,能文能武,能打能写,晚年吃斋念佛,由武入道。二.李雅轩,智慧第一。大松大软,寸草不沾,真太极也,人称四川太极拳王,李雅轩继承杨澄甫师的精神,由松得定,境界第一。一生研究,晚年颇有著述。澄浦师主要三相手之一。三.郑曼青,多才第一。精诗书画医拳,人称五绝老人,可谓千古奇才,编创郑子简易太极拳,英文有著述,且占英文太极书籍市场的一半以上。能打能推,门徒甚广,有黄性贤太极博士,天下闻名。四.田兆麟,神勇第一。得杨家两代三人真传,网络世界言论自由,有讲杨澄甫师功夫不好者,但无人讲田兆麟功夫不好者。来者不拒,出手见红,能以一当十,杨门亨哈二将之一。五.牛春明,通灵第一。太极神功,神乎其神,得他心通,手掌托雀,雀不能飞。得杨健侯真传。六.崔毅士,松沉第一。先学武式,后入杨门,澄甫师早期弟子,曾单独替师传艺于南方数地,推手善发松沉劲。七.董英杰,推手第一。善柔挫之力,功高胆大,擂台赛上,指远打近,以推手斗散手,连胜十场。听劲极佳,懂劲最好,为澄浦师主要相手。八.褚桂亭,散手第一。自幼习武,精形意拳,并八卦掌,入杨门之前即已是散打高手。九.武汇川,刚猛第一。自称扬氏首徒,为杨门亨哈二将之一,杨澄甫对练相手。有弟子张玉,德才兼备。十.张钦霖,内力第一。师承两代,技艺最精,门人中胡耀贞最为有名。

杨门三轩来历

太极拳界杨健侯的徒弟。在太极拳界中牛春明与李雅轩、田绍轩并称杨门三轩,三人均由杨健侯师祖赐名并代子。牛春明先生为杨门三轩之首,是华宗太极正脉真传的祖师爷,在太极拳上造诣精深。杨门三轩指的是**牛镜轩、田绍轩和李雅轩**。他们三人都是杨式大架太极拳在四川的传承开拓者,也是杨澄浦宗师的代表性弟子。牛镜轩是杨门三轩之首,是华宗太极正脉真传的祖师爷。田绍轩是杨健侯师祖赐名,李雅轩则是杨澄甫师宗赐名。建议查阅关于杨门三轩的书籍获取更多信息。

李雅轩的介绍

李雅轩,名椿年,河北交河县人,生于1894年。当时,他的家乡武风盛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他,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功。

李雅轩先生讲太极拳的“真东西”

李雅轩大师太极拳歌 出脚猫步轻,下盘不倒翁。 身势要松静,方可养虚灵。 呼吸宜顺随,头智须澄静。 神气多稳静,快慰自内生。 安闲无限美,甜液口中生。 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真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就不止十年而已。以上是我天理良心之话,非是故意深玄其说耳。 无论如何,太极拳当是往健康身体、疗养疾病这一方面发展;在技击这一方面,应是在技术巧妙,以柔克刚一方面发展。因为太极拳是疗养疾病的体育,也是拳术。如只在疗养疾病这一方面作想,而不钻研它的技击方面的作用,那就名不符实,无武术之可言,脱离了根本了。 我们所说的这种技击的研究,是为了引起广大群众的爱好和练习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好勇斗狠。关于这点,大家要知道才对。 太极拳是静功、是内功、是气功。要松,要静,要稳。如多动、妄动,就必然影响静的功夫。所以万不可图添花样,这是那些改造拳家所不明白的。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也有说“右重右渺”的,它的意思是一样。譬如推手,搭上手时,我的左边感觉的压力大了,就放虚了,叫他压不着实地;又如我右边感觉对方来的力大了,我就将右边放的渺无所有,也叫他摸不着实地。这和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是一样的道理。假如他来劲重了,我要以劲架着他,那就顶了,万万要不得。 扔劲与冷劲的区别:扔劲是扔出去、摔出去、掷出去的意思。练枪的手法常用扔;练拳的手法,用扔的地方不多,只有野马分鬃和按劲。将对方拿着、再将他掷出、扔出,也叫扔劲。至于冷劲,则来得特殊的快,能使对方冷不防,就已经打上了,这就谓之冷劲。也就是劲起于陡然之间,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的意思。要和外功拳比手,就非会发此种劲不可,如只是揉揉扭扭地周转几手,就不足以敌高手也。 在练拳时有口水,才证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 太极拳用法,应是在推手或打斗之动作中随机应变,顺势而用。不宜以主观的手法强干。否则就变化不灵,在动作中作不出神舒体泰的味道来,其姿势态度,也就不够俊美。 太极拳的发劲机会,应是在打手中赶现成的,送到手上来的,这样子打的才干脆。而不是把发劲的机会硬做出来的。否则打不出人去,就算是凭自己的力大,勉强把人打出,也必拖泥带水。 练功夫似乎有缘分,而不是谁想练,谁就练得好,如无缘分,虽碰见好的老师,而不知好,也要错过机会。如遇见杂门外道的老师,本来不好,但他反而以为很好。有的有老师,信仰不坚,半途而废了。或是东看西想,添了些旁门左道的东西,将功夫弄错了。有的是没有机会和老师在一起,自己随便练,将太极拳味道练跑了。有的是基础不稳就分手了。如以上这些情形,怎能把功夫练好呢? 练拳,意气要沉下去,臀部收进垂直座正了,胯部以下,往下沉着,胯部以上,是往上拔着,肩垂肘坠,不要丢掉了拳意,就是眼神、思想、毛发、皮肤,也无一处不挂拳意。不是瞪着眼睛看哪一部分,而是藏而不露、神意内含的意思,所谓观内反听是也。 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船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因水涛之动而动。我这样说,你们当可明白了吧?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这种弹力功夫来。 两臂要松掤,不是硬掤,如秤杆之挑着秤锤然,要有灵机感觉,听得出极小的轻重感应来。此所谓立如平准,所谓蝇虫不能落也。 以意导气,是意与气打成两橛,有主从先后之别。以心行气,则心与气浑融一致。严格说来,心、气、身三者俱是浑为一体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非死静,身如天平,谓之清醒。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动非妄动,神光周烛,气充全身,如长江大河,滔滔不断,而又从容安闲,动中仍寓静意。 太极拳是拳,也是功。只练拳,不懂功,练不精细;只练功,不讲拳,不知使用,不知动的方向用意。否则神经虽灵感了,机敏了,感觉对方来手了,要知如何制敌,如何进,如何退,才能我顺人背粘着人。这种我顺人背粘着人,就是法,就是拳也。不过要想用这种法,非养出灵机来不可。养灵机,这就是功。所以说,太极拳与其他拳只有拳着数,不讲功之不同也。 操拳是外形的操着,功是内里的悟觉。所以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的,身心兼修的。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修心须要静,修身须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尚道士只是静坐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知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所以贵重也。 有些拳架,不但不能去模仿,说真的,看也不宜看,如看了就对我们的功夫起坏影响。这些拳中毫无一点太极拳的气息。某某以为别人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不要以为我们得来时容易,就一定没有人家的好,这就错了。舍去自己的而模仿别人的不伦不类的东西,那是太不智也。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按人身体,本有天然赋予的健康功能,所以未能人人健康者,是因未能锻炼身体,以培养这种天生的健康,而且被些事物的缠绕,将这些自然健康功能给摧毁了,所以不能人人身体健康,今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身心放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功能,不能只是一味的操练身体的外形,也不能像和尚道士之只修炼内部静坐养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而后可。 按人身体,本有天然赋予的健康功能,所以未能人人健康者,是因未能锻炼身体,以培养这种天生的健康,而且被些事物的缠绕,将这些自然健康功能给摧毁了,所以不能人人身体健康,今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身心放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功能,不能只是一味的操练身体的外形,也不能像和尚道士之只修炼内部静坐养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而后可。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 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 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李雅轩谈太极拳内功具体练法: *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 * 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 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李雅轩谈检验练拳是否正确的准则: *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 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 *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 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 *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太极派系的现任掌门人是谁?

前掌门人为陈龙骧、李敏弟夫妇。现在掌门是陈骊珠,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代表,世界太极名家、太极大师陈龙骧、李敏弟之女,一代太极宗师李雅轩先生的第三代嫡系传人。自幼习武、尽得家传,不仅是世界太极拳锦标赛等17项世界级大赛的冠军得主,并著有太极专著11部。太极少主陈骊珠,被公认的太极女神,学历高,颜值高,武功高被称为“三高女神”。而且就在2 0 1 7年5月28日在深圳举行了传承仪式,正式接任了李雅轩太极派系掌门人,成为全球最美最年轻的宗传太极女掌门。陈龙骧,1948年出生,世界著名太极拳大家,当代武林泰斗级人物、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系传人、当代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雅轩太极拳传承人。一代拳圣李雅轩宗师的衣钵传人、女婿。8岁起随杨氏太极拳宗师李雅轩先生习拳,全面继承了李雅轩宗师所传拳、械、推手等杨式太极拳衣钵,与其夫人世界太极拳大家李敏弟同为中华李雅轩太极派系第二代掌门人,现在已经把掌门之位传给女儿陈骊珠了。事迹被收入《中国武术名人辞典》等中。西安的杨式太极拳赵幼斌老师!也是比较有名的一代太极拳宗师!出身名门的很多;但到最后都以赚钱为主练功为傅;致使有其名无其实的也大有人在;吃老本荒废武功评名气开馆骗人;不要相信自封大师者;在民间一样有高手他们自幼学拳有自己工作不以这养家糊口,教拳教桩教功法心法,都免费的就是一个字爱。只要你真学他就真教我的老师就是其中之一。有缘自然得真功太极拳系分支众多。各自都有系统的传人。要论整个拳派的掌门人,恐怕找不到一个大家都承认的人!李雅轩宗师被尊为一代拳圣,师从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保持了其纯正的风格,全面继承了拳械、推手等杨式太极拳衣钵。李雅轩宗师于1939年入川开始传授杨式太极拳,并由此将太极拳引入川渝大西南地区。作为杨式太极拳不可或缺的正统重脉大系,李雅轩太极拳也是四川和重庆主要的太极拳流派。一份来自权威调查的数据显示,川渝有九成甚至以上传统太极拳的习练者学的都是李雅轩太极拳,数十年在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传扬广泛,国内外受众达数千万人。2011年,李雅轩传杨式太极拳成功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四川申遗的首个太极拳种,也是国内第一个申遗成功的太极拳具体流派。在世锦赛等国术锦标赛上单独立项,在世界上影响深远。作为当今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太极拳流派之一,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徐忆中、陈龙骧、李敏弟、李正、马伟焕、郑可达等二十余位武林大佬齐聚广州共议杨式太极拳发展大计,并推荐优秀师承弟子参加中青年名家评审。在500多名参会人员的研讨会上,世界太极拳名家、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代表、李雅轩太极拳第三代嫡系传人少掌门陈骊珠大师被众多太极拳前辈一致推荐为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优秀传承人代表。与会嘉宾都是太极拳各派掌门或者重要传承人,及再传弟子,参会的拳众们见到仰慕已久的李雅轩宗师外孙女陈骊珠时,大家由衷赞叹天骄少主的仙姿与威美,并报以热烈鼓掌,表达着对李雅轩宗师及其后人的无限敬仰。

李雅轩太极派系和杨氏太极拳什么关系?

李雅轩太极拳开山祖师是一代拳圣李雅轩,其派系脱胎于杨氏太极拳,得杨氏太极衣钵之传,保持了杨氏太极的纯正风格并另有建树。杨氏太极拳的开山祖师是杨露禅。曾学艺陈家沟得陈长兴衣钵之传,后入北京以超群的绝世武功打遍京城无敌手,并将太极拳传入王府,以其高尚的武德与拳艺赢得了武林界的尊重被誉为“神拳杨无敌”。据露禅祖师的拳法拳理,将此拳定名为“太极拳”,后来为了区别于其他太极拳,定名为“杨氏太极拳”。经过露禅祖师和其子班侯、健侯的不懈努力,太极拳这一拳种在北京扎根,并为武林界公认。太极拳传自张三丰真人,真人,辽东懿州人,道号三丰,生宋末。身高七尺,鹤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佛尘,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练结庵玉虚宫,经书一览成诵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书谈说不倦。一日在屋诵经,有喜雀在院,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雀在柏树,如鹰下观,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视,二物相争,雀鸣声飞下展翅扇打,长蛇摇首微闪,躲过雀翅,雀自下随飞树上,少时性燥,又飞下翅打,长蛇又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并未打着,后真人出,雀飞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由按太极变化而组成太极拳,养精气神,动静消长通於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1933年,杨澄甫师受广东省府专程礼聘,到广东传播太极拳,浙江省国术馆太极拳由雅轩公全权负责。1934年,南京组织太极拳社,雅轩公赴南京就任社长。1935年,在南京国民体育学校任武术社,李雅轩赴南就就任社长。1935年,在南京国民体育学校任武术设计员(旧官制,享受上校级军官待遇),直到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飞机轰炸南京,李雅轩离开南京到武汉。1938年夏天,武汉危急,李雅轩又经沙市、宜昌,到重庆。同年秋天,来到成都,他以其精纯的武功和高尚的武德,使太极拳在四川广为流传。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4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杨式又派生出李式、吴式太极拳,在太极拳界执大旗地位。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杨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李雅轩的开门收徒

李雅轩心想,这下可闯祸了。谁知徐师长第二天摆了许多酒席,请雅轩公赴宴,还请了很多武术高手作陪,徐俊向李雅轩磕头行拜师礼。徐夫人在敬酒时高兴地说:“老徐今天找到到真正的好老师了。”此后,原国民党第二十八集团副总司令郭勋棋,仰慕雅轩公武德高尚,也正式拜雅轩公为师。郭副司令后为起义将领,曾任四川省体委副主任之职。李雅轩入川以后,在成都北校场国民党军校任太极拳教官。同年12月,四川省省长王缵绪聘李雅轩为四川省体育会设计员。据我师伯王明伦(他是原“国民党陆大”卢凤阁主任的少尉司书)在一篇文章中回忆,1944年,李雅轩被陆军大学聘为将官班太极拳教授,官阶少将级。1946年,李雅轩任国民党二十八军军官总队同上校教官。当时,教授的对象,是国民党将校一级的高级军官,有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黄维、卫立煌等。由于李雅轩生性耿直,不愿媚事权贵,珍重自己的人格和太极艺术,一次在军校教拳时,一国民党中将主任黄某某对他说:“李教官,我今天开会累了,你陪我推推手,消遣消遣!”李雅轩听了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心想:你仗你官大,拿我当你的运动品,我今天要狠狠地教训你一下!于是,在推手时狠狠地发了他几个脆劲,当众摔了他几个筋斗,摔得他鼻青脸肿,弄得狼狈不堪。最后,以“目无长官”的理由,李雅轩被撤职处分。但是,他刚直不阿的精神,受到武林界的称誉。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太极拳养生与内功心法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李雅轩的名字打多少分

100为满分,这个名字只能的80,姓名:李雅轩   五行分别是:火木土   笔画分别是:7 12 10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8(金) 19(水) 22(木) 29(水) 11(木)   总评数理得分:58 分  详细解说如下:天格数理 8(金)[又称先格,是祖先留下来的,对人生影响不大],暗示:(八卦之数)八卦之数,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无穷无尽。 (半吉)人格数理 19(水)[又称主格,是姓名的中心点,主管人一生命运],暗示:(多难)风云蔽日,辛苦重来,虽有智谋,万事挫折。 (凶) 生性聪明面好胜心强,常以个人的意见为所欲为,有财运配置则可误打误中而得到名利,财运配置不佳时,则一生有怀才不遇之叹,此格之人性格过于坦白,很容易得罪别人。地格数理 22(木)[又称前运,是前半生的命运,会影响中年以前],暗示:(秋草逢霜)秋草逢霜,困难疾弱,虽出豪杰,人生波折。 (凶)总格数理 29(水)[又称后运,是后半生的命运,影响中年到老年],暗示:(智谋)智谋优秀,财力归集,名闻海内,成就大业。 (吉)外格数理 11(木)[又称灵运,主管命运之灵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旱苗逢雨)万物更新,调顺发达,恢弘泽世,繁荣富贵。 (吉)天、人、地三才 8 9 2(金水木)暗示健康、生活是否顺利为:  承受祖辈或上级提拔获得意外成功,但有家庭不和或疾病之虑。(凶)  1、总论:似乎可以成功发展的配置,然奋斗过程中难免碰到许多困难,发展到某一程度,即无法再突破,造成愤世嫉俗的人生观。天运五行属金者,事业能成功发展,名利可得。  2、性格:为人坦白而易怒易解,具有天赋的才华及理想,但因迟迟难以实现而内心苦闷,病弱且带有桃花运,容易造成财务上的损失。  3、意志:意志坚定,为理想而奋斗不懈,耐性亦佳,可以忍受艰苦,得到应有的报酬。  4、事业:有相当程度的成功运,若不好高骛远,顺其自然发展,财利可得,精神亦较安定。  5、家庭:长上有助,夫妻多争执,家内不安,子女能孝敬,  6、婚姻:男娶温厚固执之妻,婚后不太圆满;女嫁克勤顽固之夫,婚后有争吵。  7、子女:女孩较多,男孩可保留一个,个性温和而聪明,长大后在社会上有所成就。  8、社交:人缘虽有错,但缺乏活动力,有时有狂燥之感,社交能力普通。  9、精神:外表乐观,内心空虚,有苦难言,心中常有不平不满。  10、财运:财利可得,但须防意外损失,天运五行属金时,财源丰富。  11、健康:易患筋骨酸痛、肾疾、流产、妇人病等。  12、老运:老景转入佳境,日趋安定,财源不缺,但精神不甚安定。人格与外格(九一)搭配,暗示人际关系、社交能力、事业等信息为:温厚,有才智,在技艺方面有特长,故向这方面发展必有成就,大成功,事业环境圆满,有社交能力。 (大吉)

43式太极拳和李雅轩115式太极拳有什么联系

43式太极拳具体名称是? 如果也是杨氏43那么和和115同属杨氏,如果43也是李雅轩的,那么两个都属李的传统杨氏,43大概是简化的版本,同115都是很好的拳架。时间多可以打115,少的43,初学可以先学43。 (我没学过李的拳架,只是对太极总体的了解粗浅地回答)李雅轩,名椿年,河北交河县人,生于1894年。1914年,年满20岁的李雅轩公与客人傅海田经过一番盘拳论技、友谊比试之后,李雅轩对太极拳的妙用佩服至极,于是亲自上门向傅海田学太极拳。经傅老师的推荐,李雅轩来到北京正式拜杨澄甫师宗为师。李雅轩当年练功非常刻苦,每个动作都要潜心琢磨,做到形神兼备,经过千锤百炼,直到杨老师满意为止,所以得到杨老师的赞赏和器重。解放后,李雅轩被聘为成都市政协委员。1976年,李雅轩先生因病抢救无效,病逝于成都,享年83岁。由此可见,李氏太极拳师出杨氏。43式太极拳有很多版本,比如陈氏,杨氏,李先生也有43式的版本。网上有本书《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43式太极拳图解)》,说明两者同源于杨氏。至于115式,如果是李先生演练,也应该从属于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