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与“朱”同音,明朝把“猪”叫做什么呢?

因为?猪?与明朝国姓?朱?同音,所以明朝百姓以?豕?或者?彘?来替代?猪?这一叫法。猪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牲畜,中国人饲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从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猪可对此加以佐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的养猪方式也是从放牧式逐渐演变为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在经过唐宋两朝的发展之后,养猪更是成为了百姓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唐宋两朝之后出现的明朝,百姓的养猪经验要更为丰富,养猪业也更为发达。众所周知,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也就是说明朝的国姓是?朱?。古人向来讲究避讳,而?猪?这一叫法好巧不巧正好与国姓?朱?同音。如此一来,每当?杀猪?一词出现时便会显得对皇室不尊。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百姓开始转变对猪的称呼,以防自己无意间冒犯到天子以及皇家。

为了避开?猪?这一发音,明朝百姓开始以?豕(shi)?或者?彘(zhi)?来取代这一称呼。不过这两个称呼并不是明朝百姓所创,而是自古有之。说到避讳,相传唐朝还曾因为国姓为?李?而禁止百姓吃鲤鱼,明朝在武宗统治时期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明武宗是明朝第十一任皇帝,他曾在正德十四年下令禁止百姓食用猪肉。猪作为百姓日常生活中普遍且重要的一种牲畜,要求他们禁止宰杀以及食用猪肉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而这位明朝皇帝之所以下此命令并不只是因为?猪?与?朱?同音,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生肖为猪。

猪在中国古代其实不单单只是牲畜,它具有不少代表意义。早在商代时期,猪这种动物便被赋予了财富的代表意义。除此之外,因为猪这种动物的繁殖能力比较强,所以它还拥有生育的代表意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的生活地逐渐趋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与猪相关的字便随之被创造了出来。譬如说,?家?这个字就与猪有关,古时候猪也被称为瘃{zh?}或者豚。

时至今日,虽然人们能够迟到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但是猪依旧是人们日常饮食中至关重要的一件食材。而且猪真的称得上是全身都是宝,它全身上下都可供人食用。

关于朝代皇帝的姓或者生肖与一些动物,涉及到一些避讳,在历史上还是蛮多的,但是情况各不一,比如隋朝的皇帝姓杨,这个与“羊”同姓,但并没有多少关于避“羊”讳的记载,比如没有说不能吃羊。

这个可能跟隋朝是由北周禅让而来的,而北周贵族主要吃的就是羊肉与乳制品,而且隋炀帝游扬州的时候,当地官员也是准备了一百多只羊款待隋炀帝。

到是清朝的慈禧因为属羊,所以不能说吃羊,杀羊,宰羊之类的字眼,但是慈禧本人也很喜欢吃羊肉,所以她一般会说吃福肉或者寿肉。

唐朝的时候,皇帝姓李,这个与鲤鱼的“鲤”谐音,那么是不能吃鲤鱼的,如果渔夫抓到了鲤鱼,是要放走的,如果敢卖的话,如果被抓到,是会被打六十大板的。

李渊的祖父叫李虎,所以为了避名字的讳,就不能使用虎这个字,所以老虎被叫做了大虫,这个也就是为什么明清小说把老虎都叫做大虫,比如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打虎,小说里面也说是大虫,还有一个成语叫做骑虎难下,就改成了骑兽难下。

那明朝的皇帝姓朱,与“猪”谐音,那么猪还能叫猪吗?需要改其他名字吗?答案是并不需要,因为一些名讳的避免,主要避的是名字,而不是姓,所以唐朝的时候李子也没有被改名,羊也没有被改名,自然猪也不需要改名。

正因为如此,比如户部原来叫民部,千字文在康熙的时候,要避康熙名字玄烨,第一句话原来是天地玄黄,而改成了天地元黄,所以在明清的时候,皇帝一般会取生僻字,减少避讳,或者皇帝继位之后,自己改名,比如嘉庆帝原来叫永琰,原名为颙琰。

如果连姓也要避讳的话,那么除了皇室,岂不是普通百姓不能与皇帝同姓?

“猪”是普通说法,另外在文言中一般会出现“豕”,或者“彘”,我们看明史,或者明实录,还有一些明代的文章都有出现“猪”这个字,可见当时对“猪”这个字并没有避讳,也没有规定不能吃猪肉。

到是明武宗朱厚照的时候,也只是因为朱厚照生肖是猪,所以下诏令,禁止民间养猪和吃猪肉,不过朱厚照在位没有几年,等他死后,这个禁令也就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