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朱棣晚年见到朱允炆了吗 一别经年再相逢恍若隔世
- 2、大明风华中,朱棣后来见到了建文帝,历史真的如此吗?
- 3、朱允炆最后找到了没有?朱棣见到他会怎么样?
- 4、朱棣登基之后,在历史上真的与建文帝朱允炆见过面吗?
- 5、《明代风华》朱棣与建文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
- 6、历史上的建文帝下落不明,最后有没有被朱棣找到?
- 7、在《明代风华》中朱棣与建文帝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有没有找到朱允炆?
- 8、《大明风华》中,朱棣后来见到了建文帝,然而历史真的如此吗?
- 9、大明风华建文帝和朱棣见面是哪一集
- 10、《大明风华》中朱棣居然放过建文帝,为何不知斩草不除根,祸患无穷呢?
朱棣晚年见到朱允炆了吗 一别经年再相逢恍若隔世
建文帝朱允炆自靖难之役后就不知所踪,生死不明。朱棣当上皇帝之后,虽然也派人到处寻找过他,但是也一直没有消息。有人说朱允炆没有在大火中被烧死,而是出家了。朱允炆如果活着的话,那朱棣晚年见到朱允炆了吗?为什么一点有关朱允炆的消息都没有? 当初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的时候,应该能够料到日后会有这么一出。朱允炆毕竟还年轻,在处理朝政上并没有什么高瞻远瞩的经验,所以才会听那些老臣们的话,对自己的叔叔们采取削藩政策,结果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变的发生。 朱允炆是在靖难之变中消失不见的。当朱棣的大军到达南京城的时候,皇宫就已经失火了,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了一个不解之谜。有相关的明史资料记载,朱允炆是自焚而死的。 《明实录》中这样记载,朱允炆知道自己的皇位保不住了,于是他一把大火焚烧了宫殿,想要来个玉石俱焚,自己也是跳入火海中被烧死了。虽然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是真的,但是,当时宫中的太监和宫女都是这么说的。 但是,还有相关史料记载,说朱允炆没有死,而是出家当和尚去了,朱棣后来还见到了朱允炆。明史中有记载,朱棣曾派人前去寻找朱允炆,后来他派出去的胡濙找到了朱允炆,并且还把朱允炆带到了朱棣面前。 那个时候的朱棣也是一把年纪了,跟朱允炆谈话的时候,朱允炆也明确表示,自己早已看淡红尘,对皇位没有了眷恋,他只想青灯古佛为伴,清净地过完此生。朱棣听他这么说,也没再为难他,而是放他回去继续当和尚去了。 但是,这些都是有争议的内容,朱允炆有没有在大火中被烧死,朱棣晚年有没有见过朱允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个准确的说法。更何况,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历史,也都是那个时候的统治者想要让我们看到的历史,这背后是否还有我们未曾知道的真相,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大明风华中,朱棣后来见到了建文帝,历史真的如此吗?
历史上应该是没有的,朱棣并没有见到建文帝,朱棣一生都在寻找江建文帝,甚至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去海外寻找朱允炆,如果他真的见到了建文帝,他不会一生耿耿于怀。这都是后人杜撰的,为了增加人性的温暖,也为了突出朱棣皇帝的英明神武,他俩在皇宫着火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我觉得并不是这样,这可能只是剧情的需要导导演和编剧的安排,真实的历史情况应该不是这样 。历史也确实是这样的,朱棣后来确实见到了建文帝,并且两个人还就国家大事谈论了一番。《大明风华》可能是前段时间最红的一部电视剧了,在这部剧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建文帝朱允炆和永乐大帝朱棣有了历史性的会面,并且明朝在朱棣过世之后还将“先皇”建文帝接进宫养老,让他安享晚年并最终的寿终正寝。不过,影视作品毕竟是文学加工后的,真实的历史上两人是血海深仇。历史上建文帝朱允炆和永乐大帝朱棣是不可能有任何和平的见面机会的,尤其是在靖难之役发生之后。首先,根据历史的记载,靖难之役时候,朱棣率军攻入皇宫之中。建文帝朱允炆眼看自己大势已去,于是放火烧了皇宫。而不少明朝的史料中记载,朱棣在进入皇宫之后也没有找到建文帝的踪迹,甚至朱棣在位期间也没有放弃过对于建文帝的找寻,却始终没能够找到他的下落。很多人都认为在当时那一场大火中,建文帝就已经死了。其次,建文帝是当时的皇太孙,对于皇位继承是名正言顺的,而朱棣虽然是朱允炆的叔叔辈,朱元璋在位时候却并没有将他当做皇位的候选人。可见,叔侄二人虽然有着血缘关系,但是在皇位继承上面却也有有着本质的差别。尤其是朱棣登上皇位还是起兵造反,夺了侄儿的皇位。古时候为了当皇帝,父子之间都能杀的你死我活,更何况叔侄。如果朱允炆还健在的话,相信朱棣也不会和他见面,毕竟朱允炆的存在就是证明朱棣是造反的乱臣贼子。最后一点来说就是朱允炆也不敢和朱棣再见面了,明朝的史料对朱允炆的描写不多,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皇位毕竟还是被自己的叔叔抢走的。而且朱棣继位之后依旧对朱允炆不放心,从没放弃对他的寻找,为得就是斩草除根。这种情况下,朱允炆也不可能和朱棣见面的。
朱允炆最后找到了没有?朱棣见到他会怎么样?
朱允炆最后没有找到,朱棣见到他的话肯定会杀掉他,以此除掉后患,因为朱允炆的存在会威胁朱棣的利益,动摇朱棣的地位。朱允炆失踪一直是一个迷,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因为在历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如果朱棣看见他以后,肯定会杀死他的。朱允炆最后还是没有找到,这成了千古未解之谜,而朱棣见到他应该会很愧疚吧。建文帝出家东明寺。朱允炆最后下落不明,据说是为了逃命出家当了和尚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之上了。如果朱棣真的在登基之后见到了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应该也会放他一马,甚至还有可能封朱允炆一个亲王。朱允炆和朱棣之间本来是没有什么矛盾的,朱棣虽然为“燕王”但是远在边境不会对朝廷的稳定产生大的影响。而朱允炆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他感觉周围藩王的势力过于庞大导致朝廷的权力被架空,这个想法本身是对的但是奈何朱允炆有些急功近利,在自己皇位还没有稳定的时候就开始了削藩之路。燕王朱棣看到前几个亲王的结果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本身就觊觎皇位再加上自己的性命受到了威胁所以选择了鱼死网破。两人交战期间燕王朱棣因为只有十万大军而朝廷却有多于燕王十倍的兵力一直处于劣势,朱允炆本来有好几次可以杀掉朱棣的机会但是内心却变得慈悲起来甚至还给前方军队下达了“不准伤我叔叔”的圣旨。这道圣旨也就成为了朱棣的护心镜,没有人敢动朱棣,前方将士作战的时候也就不能拼尽全力变得畏手畏脚。敌方将领永远处于“无敌”的状态,不管有多少的兵力都是没有办法战胜了。而且燕王的十万大兵常年处于备战状态,而朝廷军队一直处于懒散的状态,再加上朝廷军中有很多的士官都曾经是燕王朱棣的手下,所以临阵倒戈的人数不胜数。燕王朱棣在这场战斗中势力越打越大,而朝廷军则是严重缩水最后被燕王打败,据说朱允炆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就逃跑出家做了和尚。
朱棣登基之后,在历史上真的与建文帝朱允炆见过面吗?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靖难之役”南京告破之后,建文帝朱允炆顺利逃走,此后朱棣曾费尽心思的想要与其见上一面,且最终成功见面,那么历史上果真如此吗?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南京告破之后,建文帝应该的确是逃走了,但关于他的下落却一直是个谜团,朱棣明里暗里也的确派出大量人马探查,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两人虽未见面,但建文的下落应该是找到了。从史料记载来看,朱允炆应该是逃掉了根据《明太宗实录》的记载,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燕军就此攻破南京城,城中诸王和文武群臣纷纷前往拜见燕王,建文帝朱允炆也曾打算出迎,但旋即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逐阖宫自焚。朱棣得知后连忙派人前往救火,结果使者“出其尸于火中”。关于朱允炆是否真的自焚而死,正史的记载模棱两可,《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登基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写道,“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史·成祖本纪》中同样记载着“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从这两个记载来看,朱允炆显然已经自焚而死。然而《补本》中却记载道,“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明书·建文皇帝本纪》中也记载道“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这两种记载则表明,朱棣只在火场中发现了皇后的尸体,却指着尸体言称这就是朱允炆,几天之后按照学士王景的建议,将其厚葬。虽然史料出现了不同的记载,但根据《明史·胡濙传》的记载,朱棣曾在永乐五年(1407年)派遣胡濙“隐察建文帝安在”,可见朱棣是知道朱允炆逃走消息的,或者说至少没有明确发现建文帝的尸体,只是由于当时局势影响,他必须造成朱允炆已死的“事实”。关于朱允炆的具体下落,目前流传着多种说法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一直以来都为人所热议,甚至时常会因此爆出一些建文帝在各地留下的“痕迹”,不过正是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太多,反而使得他的下落让人难以判断。目前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说法一:曾试图东山再起。这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际,其实并不甘心失败,这才逃出皇城意图东山再起,毕竟城破之时负责外出征兵的齐泰、黄子澄还未返回,朱允炆未必便没有实力再度崛起,而《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中,朱允炆的“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两句诗也表明了他的复辟之心。此外,朱棣登上大宝之后,曾对建文旧臣进行了大规模清洗,说明他也极为担心朱允炆会东山再起,毕竟建文帝还拥有着正朔这个天然优势。说法二:出家为僧就此隐居。这种说法流传最广,甚至传说朱元璋曾为朱允炆留下了一条出家的退路,而《大明风华》正是采用这种说法,而全国各地多所寺庙均爆出了朱允炆出家的种种迹象。例如云南狮子山正续禅寺的大雄宝殿门前便有一副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这被认为是朱允炆出家的一个力证。而《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也有记载,说建文帝流落西南后曾作诗说“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这同样表明了皇帝和僧人的双重身份。说法三:年老之后落叶归根。《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有载,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朱允炆“出亡盖三十九年矣。会有同寓僧者……诣思恩知州岑瑛,大言曰,‘吾建文皇帝也。’瑛大骇,闻之藩司,因系僧,并及帝,蜚章以闻,诏械入京师。”即朱允炆出逃三十九年后,思恩知州岑瑛发现了朱允炆下落,“朱允炆”遂被召入京城,然而入京之后经过调查,却得出了此人乃是一个叫杨行祥的人冒充的,但曾经伺候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则认定此人正是朱允炆,“于是迎建文帝入西内”。《万历二年十月实录》也证实了此事的存在,虽细节略有差异,但大体不差。不过在《罪惟录·惠帝纪论》中,却直接认定杨行祥乃是假冒建文帝,并认为建文帝到北京之说乃是假的。以上三种说法各不相同,却均有证据可以佐证,至于哪种说法最为可信,目前尚无准确说法。朱棣虽然最终未与朱允炆见面,但应该是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前文说过,朱棣曾在永乐五年(1407年)派遣胡濙“隐察建文帝安在”,胡濙因此而外出秘密查访长达十六年,除了永乐十四年(1416年)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之间曾短暂返朝为官外,一直在外查访。此外,传说郑和下西洋也担负着查找建文帝下落的使命。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胡濙寻找建文帝的结果,但种种迹象表明,他的查访其实已经有了结果。《明史·胡濙传》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胡濙寻访十六年后返回朝廷,朱棣得知之后,在已经就寝的情况下立即起床召见两人私下交谈深究,“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而朱棣听了胡濙的叙述之后,“至是疑始释”。这个“疑始释”用的极为巧妙,朱棣寻访朱允炆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担心他会东山再起,威胁到自己和后世子孙的帝位,而能够使朱棣“疑始释”的,自然是说朱允炆对于皇位已经没有了威胁,可见胡濙就算没有亲眼见到建文帝,恐怕也是得到了极为可靠的消息。至于胡濙寻访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恐怕已经无人能知了。当然,情况也无非以下几种,要么已经确定了建文帝的死讯,亦或者建文帝已经没有了东山再起的雄心。总之,胡濙的探访结果已经成了谜团,但从最终的结果看,胡濙显然是有了具体的寻访结果,且这个结果足以令朱棣“疑始释”。
《明代风华》朱棣与建文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
没有找到。根据史书记载,朱棣在那个时期根本就没找过,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可能找到了,也可能没找到。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建文帝的下落,他可能死在了靖难之役中,也可能真的逃走了。没有,朱棣派人找遍整个皇宫都没找到建文,去因成谜。大明风华》是不久前的一部热播剧,如果算上在朱棣梦中出现的明太祖朱元璋,那么大明前七位皇帝都在该剧中亮过相,这也算是该剧一大特色了吧。然而古装影视剧的一大弊端就是为了增加话题性而会时常对史实进行篡改,就像《大明风华》这部剧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为人所诟病的篡改,例如剧中的一对冤家建文帝朱允炆与永乐帝朱棣竟然见面了,最后两人还冰释前嫌,各自安好。虽然朱允炆的下落至今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允炆与朱棣自靖难之役后根本就没见过面,因为朱棣穷其一生都在打听朱允炆的消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至于朱棣为何如此执着地想要找到朱允炆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他想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也或许他真的像《大明风华》里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想与侄子冰释前嫌,解开自己的心结,不留遗憾。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两人的见面绝对是杜撰而来的,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你就这么肯定两人没见过吗?史书里虽然没记载过两人见过面,但也没记载过两人没见过啊,万一两人见过而史官没有将这件事记载下来也是可能的。对于这种想法,笔者也无法反驳,因为大家都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你可以不同意笔者的说法,而笔者也会尊重你的说法,但是笔者想要说的是,任何关于历史的观点都必须能经得起推敲,而类似上面的这种说法只是个人的臆想罢了,但笔者的观点则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况,且有很多史料可以佐证。笔者之所以认为朱允炆与朱棣不可能见面,从《明史》的一段记载中便可窥知一二,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段记载的原话: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在解释这段记载之前,笔者先来谈谈对《明史》的一些看法,很多人会说《明史》是清朝编写的,多有不实抹黑之处,对于这种言论笔者依旧不反驳,甚至也会有所赞同,毕竟后朝为前朝修史一定或多或少的掺杂一些贬低的成分,但是对于前朝的贬低并不会表现在史书的方方面面,出于对政治宣传上的需要,后朝贬低前朝或者美化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只会出现在一些非常关键的地方,像朱允炆是否失踪这种无关痛痒的“小事”,清朝史学家们是根本不屑在它身上煞费苦心大做文章的。所以,上面这段记载的真实性还是靠得住的。这段记载出自《明史·胡濙传》,胡濙历仕建文,永乐,洪熙,宣统,正统,景泰六朝,是明初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臣,他于建文二年中进士,被授予兵科给事中,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胡濙算是建文旧臣。朱棣即位后升他为户科都给事中,但自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便令他离京外出寻访朱允炆,可以说胡濙是正史明确记载的唯一一个得到朱棣的授权而寻找朱允炆的大臣,而至于朱棣为何选中胡濙,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胡濙性情沉稳,处事干练,明事理且从不多言,将这个事情交给他,朱棣放心。二,胡濙是建文旧臣,当年他曾多次见过朱允炆,换句话说胡濙认识朱允炆。基于以上两点,胡濙就是外出寻找朱允炆的最佳人选。自永乐四年起,胡濙连续在外十四年,期间胡濙的母亲去世朱棣都不允许他回乡守丧,可见朱棣想要找到朱允炆的心是非常急切的,由此也可推测朱允炆在燕军攻入南京皇宫的时候一定没有死。胡濙苦寻朱允炆达十四年之久,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4年)有所收获,当时胡濙快马赶到宣府去见朱棣时夜已经深了,而朱棣也早已睡下,但是听说胡濙来了朱棣想都没想便起身召他觐见,君臣二人谈了很久,至于谈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只是说“漏下四鼓乃出”,“漏下四鼓”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凌晨两点左右。虽然如今我们不知道两人谈了什么,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去推测一下,要知道胡濙连续十四年都没有回朝,而这一次胡濙既然来面圣就一定是有了朱允炆的下落,所以朱棣才会迫不及待的召见胡濙,两人才会谈到凌晨两点多。而且上面那段记载的最后还补充了一句,意思就是说,在胡濙回来之前,有传言建文帝从海上逃走了,所以朱棣才会派郑和下西洋,直到胡濙回来后朱棣才消除了这个疑虑。由此也可以推测,胡濙当年一定是找到了朱允炆,然而两人并没有见面,或许朱允炆通过胡濙向朱棣表达了自己已经无心皇位,不会再对他有所威胁,也或许胡濙找到的是朱允炆的坟墓,朱允炆早已抑郁而终。但不管哪种结局,朱棣总归是放下了,对于朱棣来讲,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自己临死之前这个心结得以解开,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历史上的建文帝下落不明,最后有没有被朱棣找到?
没有。朱棣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曾派遣郑和7次下西洋,但终究一无所获。没有,如果找到了朱棣一定会大张旗鼓地宣扬的,因为这有助于他巩固自己的帝位。根据历史记载,最后也没有被找到,他的失踪成为了一个谜题。朱棣晚年的时候可能找到了朱允炆,因为他派出去的胡濙突然回宫,想必是给朱棣带回了朱允炆的下落。或许朱允炆已经去世了,或者朱允炆得了不治之症,已经活不了多久了,所以朱棣内心的那块大石最终落下了。朱允炆乔装成和尚逃走朱元璋临终前给朱允炆留了条生路,那就是一把剃头发的刀和一件袈裟,还有一条连接皇宫与郊外的密道。其实这本来是朱元璋为自己准备的,不过他终其一生都没有用到,他考虑到朱允炆可能会镇不住那些强悍的叔叔,所以才将这个逃生秘籍传授给了朱允炆。朱棣打到天子脚下的时候,朱允炆见无力回天了,所以便剃度为僧,从密道中逃生了。朱棣攻入皇宫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一具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才是朱允炆。后来他发现了密道,再看到朱允炆剃下来的头发,就明白了朱允炆已经逃跑了。朱允炆始终是正统,如果他卷土重来,那么朱棣就会万劫不复,所以朱棣派了很多人马到处搜查朱允炆的下落。朱棣一直在寻找朱允炆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也是朱棣为了寻找朱允炆才发起的,因为朱棣怀疑朱允炆逃到海外去了。郑和下西洋,对当时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却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郑和每次回到朝廷,都会带回来很多金银珠宝,但却独独没有朱棣最想要的消息。虽然郑和这边没有消息,但是在民间的搜查小队却是寻找了一些蛛丝马迹。胡濙一直在奉命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十六年后他终于回京复命了。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胡濙急匆匆地赶回了皇宫,面见了朱棣。两人彻夜长谈之后,朱棣并没有做出任何举动,想必是朱允炆已经对他构不成威胁了。
在《明代风华》中朱棣与建文帝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有没有找到朱允炆?
不是《明代风华》啊,是《大明风华》!在《大明风华》第17集,朱棣见到了当和尚的朱允炆,众人都担心他会下杀心,但最终他说了一句话:“建文已死,死在我攻进应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须再杀一个僧人?”朱棣这句话跟明史中的记载是一致的:“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在很多影视剧中,建文帝的梗被借用得不少,比如《穿越时空的爱恋》,朱允炆甚至都穿越到现代了。而《大明风华》中朱棣和建文帝见面,看似不太可能,但我们也无法证实没有发生过。既然无法证实,那就可以推测或者猜想,毕竟很多历史的谜团至今无法解开,除非有重大的考古发现,在我看来,朱棣占领南京城之时,建文帝很有可能是逃走了。当时皇宫是着了大火,有可能烧死了建文帝,但由于当时没有什么DNA之类的技术,烧焦的尸体就无法分辨了,所以谁也无法判定事实。所以朱棣才对此很是怀疑,多次派人明察暗访,目的就是查明实情。史料记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如果建文帝还活着,那么是很有可能被找到的,皇帝富有四海,可以调动国家一切资源。加上各种暗地的特务机构,他们很擅于找人,况且建文帝不是普通人,比较容易被人发现或者察觉。考古发现建文帝古墓据说,建文帝得知叔叔朱棣攻入南京城,便打开朱元璋给他的保命香囊,从地道逃出了皇城,且朱元璋还准备了僧衣,让建文帝化妆改扮来掩人耳目。后世传说建文帝是跑到寺庙做了和尚,这也符合建文帝的性格和做派。在福建宁德市上金坝村,有一处数百年的古墓,据考察,这座陵墓的确是明代的,陵墓有龙形雕塑和龙形纹路。在明代,这龙可是圣洁的象征,是皇家专用,平民百姓一般家庭绝不敢用如此纹路花样。在墓穴附近,有一座寺庙名为支提寺,寺中长久保留这一件明代袈裟,袈裟上印有九条龙的图案,这些明显是皇家象征。这又印证了建文帝之后在寺庙落发为僧的传闻,而陵墓的墓碑上没有写墓主人的姓名,这是比较罕见的,可能源自保密的需要,毕竟当时朱棣还在全国搜寻建文帝的踪迹。多处证据表明,此处墓穴很有可能是建文帝的墓,间接证明了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隐居在寺庙中,存活了下来。朱棣派人暗地搜寻建文帝下落朱棣精明绝伦,且善于权谋,很少有人能骗得了他。朱棣曾派人两路寻找建文帝下落,一路是郑和,打着友好邦交的旗帜飘扬海外,实际上是寻找建文帝下落,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国外,这也不是没有可能性。我们也不排除朱棣派出其他人等寻找,毕竟皇帝权力极大,哪怕是暗中寻找,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许在攻破京城之时,朱棣得到了确切证据,证明建文帝确实逃跑了。朱棣攻克京城之后,首先派人围住了皇城,想来建文帝想要从皇城直接出城相当困难。史料记载:“乃逊国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建文独从地道,余臣悉出水关,痛哭仆地者五十余人,自矢从亡者二十二士。”或许朱棣找到了建文帝出逃的地道,这隐藏的暗道应很容易被人发现。另外朱棣还严刑拷问那些建文帝仆从,不排除有人经受不住严刑,透露了事情。如果找人找不到,那证明其逃走的痕迹肯定会有,一个人不可能平白消失,想来朱棣心里必定清楚实情,只是事关重大,必定不会对外言讲。为了保密,朱棣安排了另一路,官员胡濙专门查找建文帝下落,官方的命令是要求胡濙去寻找张真人,也就是找寻仙人。这在古代也不算什么稀奇,找到找不到仙人并不重要,掩人耳目是足够了。史料记载:“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茫茫人海中就找那么一个人,可能有大致的方向,就算能确定个省级目标,找到也是极其困难的。在永乐年间,大明的人口应在大几千万之多,找一个人犹如海底捞针。胡濙是朱棣极其信任的人之一,也是六朝老臣,做事谨慎周全,让胡濙做这种调查走访最为合适。不过胡濙带着多少人,还是他孤身前往,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为了保密,胡濙不能随便还朝,除非有特殊情况,就连母亲去世都不准回来,也可见这任务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有另一种可能,排除找建文帝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也许是朱棣告诉了胡濙一些秘密,当天皇宫着火,建文帝或死或逃,必定只有少数人知晓。这种涉及政治的最高机密可能只有胡濙被告知,比如建文帝的逃走所带的物品,建文帝逃走的大概路线,或者建文帝逃走后的动机,这些事情如果被曝光,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身负要责的胡濙,知道了一些秘密,这也是不允许他随便还朝的原因之一。从永乐五年起,胡濙才被安排如此机密任务,源自此时朱棣的权位才得以稳定。胡濙总共大概搜寻了14年,在我看来,他是有目标有计划地搜寻的,按照朱棣的秉性,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胡濙突然还朝,此时朱棣还在宣府督战,胡濙到达营帐之时,朱棣已经睡了。吵醒睡梦中的皇帝,这罪过可大可小,如果不是极为重要的情报,朱棣不会连夜起来。史料记载:“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胡濙面见朱棣后,说了很久,推论来看,胡濙应当是找到建文帝下落了,或许他见到了建文帝,甚至说过话。如果是仅仅得知建文帝已经去世,或者得知建文帝下落,不应当交谈这么长时间。在得知建文帝消息后,朱棣终于释怀了,朱棣靖难篡位天下皆知,得位不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文帝找不到了。刚刚继位的朱棣最怕的是他人抢他的江山,而威胁最大的就是建文帝,如果建文帝在他处振臂一呼,那么响应者必定会有,这将成为朱棣的大麻烦。所以朱棣一直心中不安,如果不能确定建文帝是死是活,他是不会安心的。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得知了建文帝消息,而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就去世了,从此也可以推论建文帝的事是他心头的结节。有些人可以带着压力、疑惑一直活下去,因为这可能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而一旦疑惑得以解决,可能这个人就会因情绪剧烈变化影响身体状况。仅仅一年后朱棣就去世,这是不是跟建文帝的消息有所关联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或许只有考古能发现更多的证据,才能揭开这段历史迷雾,而不论事实怎样,也不会影响朱棣对整个国家的旷世功勋。或许朱允炆看到了朱棣即位后的所作所为,或许他自愧不如,或许他甘愿就此安于现状。
《大明风华》中,朱棣后来见到了建文帝,然而历史真的如此吗?
这只是大明风华当中的剧情需要,真实历史上朱棣并没有见到建文帝朱允炆,靖难之后他两个属于“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这一点和历史上的记载不同,实际上自从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之后,虽然朱棣各方寻找,但是却一直都没有任何的消息。在历史中朱棣没有见到建文帝,因为建文皇帝烧了自己的宫殿,然后建文皇帝就失踪了。《大明风华》中,由于剧情需要,导演、编剧用创作想象力结合部分传说,将建文帝与朱棣的“见面会”搬上荧屏,不仅增添了文艺作品的艺术感,而且在逻辑上也能自洽,给人感觉好像就是真人真事。然而,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靖难之役”中,朱棣带兵攻入南京城,宫中火光冲天。朱棣在宫中清剿数日,宫人、女官、内官皆被杀害,只有那些建文帝的政敌除外。朱棣最“挂念”的无疑是建文帝,但建文帝究竟何去何从,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有说建文帝已经逃之夭夭。如果建文帝被火烧死,那朱棣可谓高枕无忧,也就没有见面的机会;如果建文帝活着跑走,那对朱棣的威胁就不小。据说,南京失守时,建文帝看形势不妙,想到朱元璋曾经留下的一个盒子,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度牒和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朱元璋早就料到朱棣会谋反,朱允炆不是对手,因而为自己的孙子留下后路,让他出家当和尚。于是,建文帝剃了发,带着几个随从悄悄出宫。走到河边,这时正有一条船在岸边等候,撑船的是一位道士王升。他对建文帝说,朱元璋托梦,让他在此等候。建文帝上船后,暂时脱离险境,开始了流亡生活。此时,南京城虽然失陷,但大片河山依旧是建文帝的地盘,他没打算抢回皇位,却一走了之,所以,建文帝的逃跑也被称之为“逊国”。建文帝一行人,奔波于滇、黔、川、鄂、闽、浙之间,打尖而食,建庙而居,既要躲避官府追查,还要防备盗贼劫掠。在永乐朝,朱棣一直没有停止对建文帝的搜查,他派胡濙四处寻找。永乐二十一年,朱棣讨伐蒙古,驻扎在宣府。有天夜里,朱棣已经休息,听说胡濙从南方回来,马上起床召见。胡濙报告了建文帝的行踪,朱棣得知建文帝并无复辟的打算,也就放心了。随着朱棣、朱高炽的去世,建文帝的境况有所好转。到正统五年(1440年)时,建文帝因一个和尚出卖,被逮至京城。此时,靖难之役已经过去40年,建文帝也遁入空门,对明英宗没有任何威胁。因此,朝廷对建文帝以礼相待,他被迎入西宫。建文帝入宫后,宫中人都称他为老佛。后来,他在宫中安享晚年,圆寂后葬于北京西山。建文帝的墓地,既无封土,也无植树。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在西域、福建、云南甚至南洋,都流传着建文帝的传说,但都没有确切证据。在明帝王世系中,建文帝也一直没有正式地位。不论建文帝当时是否逃走,他跟朱棣的血海深仇已经结下,即使活着,两人也几乎没有见面的可能。第一,朱棣与建文帝虽是叔侄关系,但在权力斗争面前,亲情与人性经不住考量。龙椅只有一把,它是天下排他性最强的神器,谁都想坐上去,但坐上龙椅的人一定会千方百计排斥他人。为了龙椅,手足相残,亲人相互猜忌的案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秦有胡亥诛扶苏,唐有世民杀建成……建文帝即使被拉下马,但他却是合法皇帝,只要他在世,就是一面旗帜,尤其在朱棣继位初年,有相当的号召力。朱棣要坐稳皇位,必须将建文帝除之而后快,管你跑到天涯海角还是遁入空门,只要你朱允炆活着,叔叔我的皇位就成色不足。以朱棣杀伐决断的个性,以及对带有建文标签之人的处置手段来看,朱允炆的行踪只要被他知道,必然难逃一死。第二,建文帝不敢。建文帝皇位被抢走,他若活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他逃命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有胆量,再入龙潭虎穴,去见朱棣叔叔?第三,正史记载上面,建文帝下落不明;民间传说、野史笔记上,各有各的说法,但都是建文帝云游四方。在不确定建文生死的前提下,朱棣肯定是找过建文帝,甚至传说连郑和下西洋都与之相关。如果朱棣真的找到,那些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传说,早就烟消云散。秋媚说:当建文帝开始削藩,朱棣准备“清君侧”时,叔侄两就注定了你死我活,即使相见,那也是阴曹地府。建文帝一日下落不明,朱棣心里就是虚的,谁要他的皇位是篡的呢?
大明风华建文帝和朱棣见面是哪一集
大明风华建文帝和朱棣见面是第16集。剧中,朱棣等着去见朱允文,可他连做梦也不忘记对朱允文起杀机,姚广孝只能苦劝朱棣放过朱允文,可朱棣并不想听劝。到了见面的时间,朱棣和孙若微进塔见朱允文,徐滨则在山对面盯着塔里的情况,还要守着朱瞻基这个太孙人质。 朱棣一进塔里,就让孙若微上塔去传他的话给朱允文,没想到她好不容易爬到了塔的第九层时,就被朱允文的侍卫的刀架在了脖子上。朱允文听说,孙若微是景清的后代,马上和蔼地让孙若微去见他,亲切地聊了几句,然后把他的信物交给孙若微,以让朱棣确认他的身份。 朱棣看到了传国玉玺的印章,才确定朱允文是真的,于是让孙若微上去传话,看朱允文是否愿意回去,被他尊为太上皇。朱允文表示,自己已经出家了,没有祖宗可祭,更不想跟朱棣回去当太上皇,也不想再以朱允文的名字示人了,让朱棣放过他。 孙若微把朱允文的话,全部告诉朱棣之后,又将朱允文交出的玉玺拿出来,让朱棣看了很是激动,他没有想到朱允文肯归还玉玺给他。朱棣有些不敢相信,朱允文竟会还玉玺给他,孙若微于是替朱允文传达意思,说明朱允文是想让朱棣安心做皇帝,为天下人做事,可朱棣却还是不相信的样子。
《大明风华》中朱棣居然放过建文帝,为何不知斩草不除根,祸患无穷呢?
因为前一天朱高炽去见了朱棣,朱棣要是杀了建文把朱瞻基害死,他就要造反了,直接挑明硬刚了,老二老三造反都不怕,太子造反就真乱了《大明风华》播到了第16集,朱棣终于跟建文帝见面了。两人约定见面的地点是座塔,朱棣在塔的顶层,建文帝在塔的底层,两人并没有真正见面,而是通过孙若微这个传话筒开始聊了起来。用朱瞻基的话讲,这是“二龙不相见”。不过朱棣对这种聊天方式很不爽,直接下到塔的底层,见到了建文帝。二龙相见,本应有一龙会死,结果没有。建文帝 在两人见面的过程中,朱棣曾起杀心。此时的建文帝却已经想开了,他能来就表明他已不计较生死。建文帝的豁达反而让朱棣收起了杀心。两叔侄一番交谈,似乎两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想要的答案,最后在欢愉的气氛中结束聊天,朱棣放建文帝离开。 《大明风华》这个桥段与历史当然是不相符的。历史上的建文帝本是不知所踪,但朱棣终其一生也没有放弃过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朱棣为什么非要找到建文帝?当然不是为了和建文帝聊天或向建文帝说声对不起,而是为了斩草除根,免除祸患。朱棣 建文帝是亡国之君,历史上新帝对亡国之君的处理办法通过只有两个:1.杀死;2.软禁。而绝对不能让亡国之君流落到民间,脱离自己的控制。 在《大明风华》中,朱棣既然不想杀建文帝,那么理应采取第二种方式,将建文帝软禁起来。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因此给朱棣或大明真正带来影响的人并不是建文帝本人,而是建文帝作为前朝皇帝的身份,这个身份本身就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利用价值。即便是张三、李四拥有这样的身份,也会对朱棣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么说的理由如下:建文帝 1.不管建文帝愿不愿意,始终会有人打着建文帝的名义来反对朱棣。例如靖难遗孤中始终会有反对朱棣的势力。所谓的靖难遗孤都是家人被杀,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与朱棣有血海深仇,这是没办法化解的。这些人中始终会有部分人会打着建文帝的名义,或者直接胁迫建文帝,建立反对朱棣的势力,与朱棣对抗。例如《大明风华》中的聂兴。 2.朝廷中一些政治斗争也会牵扯到建文帝。正如朱棣所担忧的,朝中群臣部分是建文帝一朝投降过来的,对于这些人来说,流落在民间的建文帝本身也是个祸害,这些人中也有人会蠢蠢欲动。建文帝所留下的残余力量也会牵扯到朱高炽与朱高煦的皇储之争,给朱棣带来麻烦。朱棣 3.对于朱棣来讲,建文帝也有利用价值。朱棣始终是通过造反夺得帝位,名不正言不顺,他理应胁迫建文帝让自己获得合法的继承权,维护皇位传承的正统。例如让建文帝下诏书禅让皇位。虽然此举有点掩耳盗铃,但仍然是有必要的,所以朱棣需要把建文帝牢牢控制在手中。 4.最重要的一点是建文帝有没有子孙后代?建文帝留在南京的家人肯定已在朱棣的手中,那么跟建文帝逃跑的家人呢?在历史上,建文帝的太子朱文奎也是不知所踪。再回到《大明风华》,剧中建文帝在逃亡10几年的这段时间中,是否留下子嗣?要知道建文帝的儿子同样对皇位有合法的继承权,他的身份的作用不下于建文帝。如果建文帝有子嗣,建文帝就算再怎么豁达,他也不可能豁达到不计自己家人生死的地步吧?他肯定不会把家人的下落告诉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