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撄宁,仙学辑要简介

本文目录一览:

  • 1、道藏书目分类简介
  • 2、如何评价道教陈撄宁?
  • 3、守中抱一,心息相依!
  • 4、陈撄宁为什么被称为当代太上老君
  • 5、陈撄宁的介绍
  • 6、陈撄宁为何没成仙
  • 7、陈撄宁的主要著作
  • 8、仙学辑要简介
  • 9、张至顺谈陈撄宁得道了吗
  • 10、陈撄宁的个人生平简述

道藏书目分类简介

《道藏书目分类》,有关《道藏》书目分类的著作,陈撄宁著。陈撄宁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对《道藏》书目重作分类,五十年代又再加修订,但在文革动乱中该稿已散失,现仅存分类举例稿。他认为《道藏》旧目录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体例混乱、芜杂不堪,如三洞项下虽各分十二类,而四辅项下却又不分类。所以,他将七部十二类的旧名目一概取消,只就《道藏》原有一千五百种(实数只有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书的性质分为十四类: 道家类。他认为道家本在道教之先,故列于第一类,其内容包括《道德经》、《庄子》、《列子》、《文子》、《淮南子》等并各家注解等。 道通类。他认为此类虽不专属道家,但与道家相通,如《鬻子》、《鹖冠子》、《公孙龙子》、《尹文子》、《墨子》、《孙子》、《韩非子》、《鬼谷子》、扬子《太玄》、邵子《皇极经世》、《抱朴子外篇》并各种易经卦象著作。 道功类。他认为这一类专在肉体上作工夫,十分之八九是唯物的,如导引、存想、吐纳、辟谷、服气、胎息、养性、延命、内丹、《抱朴子内篇》等书。 道术类。他认为这一类专借助于草木金石,完全是唯物的,如药饵服食、金石炉火、神丹黄白等书。 道济类。他认为这一类都与医药有关,如《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难经》、葛洪《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图经衍义本草》等书。 道余类。他认为这一类书今日无用,如《黄帝宅经》、《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授三子玄女经》、《白猿经》、遁甲、六壬、星历、占卜等书。 道史类,如列传、年谱、通鉴、山志等书,《山海经》、《穆天子传》、《江淮异人录》等亦入此类。 道集类,如各家诗文专集等书。 道教类,如正一道、全真道两派专讲道教等书。 道经类,如元始、灵宝、太上诸经,皆归此类。 道诫类,如专讲诫律等经书数十种皆入于此。 道法类,如《道法会元》、《上清灵宝大法》、《三天秘范》、《灵符秘录》等书。 道仪类,如《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灵宝玉鉴》、赞颂、表奏等书。 道总类,如《云笈七签》、《无上秘要》等书。

如何评价道教陈撄宁?

以道教的资料整理与分类的,还有诸多考证而言,在下甚是赞赏陈樱宁先生,而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方正也是一大风范。如他的自传中云:“先寻访佛教中有名的高僧,如九华山月霞法师、宁波谛闲法师,天童山八指头陀、常州冶开和尚等。但嫌佛教的修养法都偏重心性,对于肉体仍无办法,不能达到去病延龄之目的。 因此又寻访道教中人,如苏州穹窿山、句容县茅山,都是香火地方,道士们不懂得修养。又如湖北均州武当山、山东即墨县岭山,虽有少数做修养工夫的人,他们所晓得的方法,尚不及我,有许多问题不能回答。”这些描述仍是中正,道教衰落严重,作为现代道教修炼先驱者,有不可否认的地位。只是陈樱宁先生晚年患上癌症,89岁解蜕,对一癌症病人来说,虽可尚言长寿,但终究连老而无病也未办到,不得不让人遗憾。又依陈樱宁先生弟子胡海牙先生来看,虽近百而逝,亦可言寿,只是晚年在病床,此远远不足预期,实令天下问道于仙学者迷茫。总之,以抱恙之身而谈及仙道,显然天下修炼之人多是不同意的,但陈先生一脉修炼却有实效,这个是值得肯定的。客观而言,陈先生的修炼究不能说是成功的,然虽是如此,作为先驱也需要给予至高的敬意,后来者应该更加努力,继续进步。 早年闻及陈樱宁先生,颇觉好奇,于是便四处搜集相关文章,获益不浅,一直困惑,仙学即是如此严密的,如此竟然会修炼到此?后入道之后,再回头看来,只觉怕是陈先生的路子似是错了。此话现在来说,想来很容易引争议,不过,争议归争议,不妨听在下谈谈个人观点。陈樱宁先生提倡仙学,试图将仙学从道教的学问中提炼出来,这本来无错,但提炼的过程中是否真正提炼出来了精髓?陈先生晚年在《道教养生》一书中,才开始改变观点,这也是颇令人遗憾的,若是能早些时日发现,想必修炼不至于走上歧路。这倒不是说吹捧道教如何,只是在没有彻底了解道教到底在干什么的时候,就去以道教功法来修炼,这本身是很盲目的事情。陈先生颇有轻视科仪之风,想来却未尝注意,大多民间道人行法做科时常熬夜,而做道场之时,亦常饮食不节亦常不合于养生之道。 然高职之士,即稍行简便之道,亦能求个无病而终且多有寿者,此是为何?终究先是明道,尔后才是修道,然后实现证道,总是先要一个道。《阴符经》中开篇即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陈先生的仙学体系之中,天在何处?若依常论而言,多不过论及具体法门,如何打坐,如何用念,如何呼吸,如何这样,如何那样,又问道在何处?顺便说一句:不要拿什么幼年得病为借口,广西村里一样有幼年的肺结核,后来治好,一生未修炼过任何功法,活上百岁的老人,其村中八九十老人比比皆是,百岁老人也有不少,八十老人下地种田,九十老人一样挑水。

守中抱一,心息相依!

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听樱宁子先生讲【庄 子 听 息 法】 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功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 今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三人下手的工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 【陈撄宁(1880~1969),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仙学创始人。原名元善、志祥,后改名撄宁,字子修,号撄宁子,安徽怀宁人。有“仙学巨子”之誉,道教界敬誉其为“当代的太上老君”。以陈撄宁为代表的当代新道家构建新道家学说的努力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现当代史上,陈撄宁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洪大声音,体现了强烈的弘扬传统、复兴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强烈要求,其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新儒家的冯友兰和新佛学的太虚大师差可比拟,在现当代史上,陈撄宁先生是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道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转百度】

陈撄宁为什么被称为当代太上老君

那是因为以陈撄宁为代表的当代新道家构建了新道家学说,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现当代史上,他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洪大声音,体现了强烈的弘扬传统、复兴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强烈要求,其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新儒家的冯友兰和新佛学的太虚大师差可比拟,在现当代史上,陈撄宁先生是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道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所以被称为“当代太上老君”。

陈撄宁的介绍

陈撄宁(1880~1969),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仙学创始人。原名元善、志祥,后改名撄宁,字子修,号撄宁子,安徽怀宁人。有“仙学巨子”之誉,道教界敬誉其为“当代的太上老君”。陈撄宁为代表的当代新道家构建新道家学说的努力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现当代史上,陈撄宁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洪大声音,体现了强烈的弘扬传统、复兴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强烈要求,其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新儒家的冯友兰和新佛学的太虚大师差可比拟,在现当代史上,陈撄宁先生是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道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

陈撄宁为何没成仙

陈撄宁在修炼的过程中迷失了最初的方向,因此没有修成仙,并且陈撄宁求道之心太过殷切,注定了不可能取得成功。 陈撄宁出生于1880年,他从十岁的时候就开始读《神仙传》,因此他才有了修仙的想法,只是后来他得了一种病,身体有诸多不便,但是他没有放弃修仙,而是一边治病一边学习道教,慢慢地,他把病治好了。 从始至终,陈撄宁都在研究道学,他相信古代外丹典籍是存在的,不过没有人选择相信他。直到后来,陈撄宁成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但是在1969年应病去世,享年89岁,而他最终没能成仙。 在陈撄宁典籍里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想要修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对于陈撄宁来说,他的修仙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虽然他最终修仙失败了,但是他的精神将永垂青史。 其实对于陈撄宁修仙失败有各种说法,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神仙,这不过是陈撄宁的执念,也有人说,陈撄宁太过于着急,一心想成功,从而导致失败。

陈撄宁的主要著作

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 。原名元善、志祥,后改名撄宁,字子修,号撄宁子(编者按:常有讹传所谓“圆顿子”之说,系台湾真善美出版社《中华仙学》一书之擅改。在陈先生若干文章中,仅有两处用到圆顿二字,他处均自称“撄宁”。圆顿为陈先生在龙门派之道号。),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法政学堂。少年时体弱多病,不喜仕宦,羡慕仙学。遂遍历名山道观,寻师访友,钻研道藏,并结合西方医疗科学,亲身体验道教养生法。1939年,创办《仙学月报》。其对道藏书目重作分类,将七部十二类的旧名目一概取消,只就道藏原有1500种书的性质分为道家、道通、道功、道术、道济、道余、道史、道集、道教、道经、道诚、道法、道仪、道总等14类。1956年,其与各地道教界人士发起筹备全国道教组织。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后,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会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其著作颇丰,涉及内容有丹道、史论等,共计有《黄庭经讲义》、《楞严经释要》、《教理概论》、《静功总说》、《老子第五十章研究》、 《静功疗养法》、 《仙与三教之异同》等近30余种。

仙学辑要简介

仙学辑要 作者:胡海牙 系列:陈撄宁先师仙学研究系列 出版:台北:天地图书,2008年。 书号:9789882018587 《仙学辑要》,胡海牙编著,台北天地图书2008年4月出版。 《陈撄宁先师仙学研究系列》包括《仙学辑要》和《仙学必读》两辑,囊括了陈撄宁前辈和胡海牙先生的学术精要。本书主要采自《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中陈撄宁前辈的全部文字,此实乃二刊之精华也。 此套丛书之出版,在中华仙学前进的道路上是里程碑式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志于仙学的同道,一书在手,即可得窥仙学之奥旨,由此得入门径,以至于登堂而入室;同时亦为学术界更全面、正确地认识传统道家仙学养生文化提供一些方便,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个领域的重视,使陈撄宁前辈之仙学发扬光大,造福于全人类。

张至顺谈陈撄宁得道了吗

陈撄宁是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中国道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近代仙学”倡导者。他在道教学术、信仰和组织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为道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关于陈撄宁是否得道,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他的言行和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道教文化、道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并且为道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总之,无论是否得道,陈撄宁都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道教领袖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将会持续影响和激励着更多的人。还是肯定陈老的,他说陈撄宁得的癌症,他爱人还是得的癌症。他就问那你们炼功,那么你就害病,他说炼功与害病无关?这一句话说了,他问我。我说,我师父说过,得道的童子不计岁月,道能祛病,能延年长寿。道不能祛病,不能延年长寿,怎么能修成大道?我就跟他回答的是这么个意思。道绝对能祛病,有病打针吃药,不能问。口上有道,本身上没道,这个话,我跟中央好多领导都说过,不管他气功大师二师,天上的神仙,他就是活佛也好,活神仙也好,你发现他打针吃药,不用问,他没有功夫。有些人讲道讲得远的很,我都想拜他为师,那么本身病得起不来,我连听都没听,坐了十分钟,不到十分钟我就走了,我不听了。不管你是谁,我说的是实话,考验人,真的,你内容看不着,你外形你看着了吧?如果我走着,两个人搀着我,哼哼,走不动,一身的病,身上浮肿,你不用问,没有道。有道的人哪能是这个样子呢?道不祛病,就是假的。我个人可以说一句话,道能祛病。不能祛病,你这个道不真,不能延年。

陈撄宁的个人生平简述

陈撄宁,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道号“撄宁子”。原籍安徽怀宁,世居安庆苏家巷。幼承家学,熟读儒典、精通诸子百家、学贯三教。十岁读《神仙传》,即萌生学仙之念。稍长,考中秀才。因患痨疾,从叔祖学医,同时试做仙道工夫,逐渐恢复健康。1905年考入安徽高等法政学堂,两年后痨疾复发而辍学。1908年起,为了学习养生方法,他离开家庭四处求师,得到一些丹法口诀,遇数位真师。1912至1914年,住在姊丈乔种珊家,日往上海白云观通读《道藏》,遂探得道教丹术之底蕴。为了有所比较,他又去杭州海潮寺华严大学阅读佛经。旋赴北京,寻访高道。1916年陈撄宁由京返沪,与西医师昊彝珠结婚,夫妻二人在上海民国路自设诊所行医。1922年至1932年,陈撄宁与同志数人在家中进行了数百次外丹试验,终因军阀混战和日寇侵沪受到破坏,未获最后成功。1933年,张竹铭医师在沪创办《扬善半月刊》,特辟“答读者问专栏”,请陈撄宁主笔。陈撄宁利用这个阵地,大力提倡“仙学”,团结了众多好道之士,使之成为当时全国研究仙道的中心。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扬善半月刊)被迫停办。1939年,张竹铭医师又创办了《仙道月报》,陈撄宁仍为主笔之一。1941年夏,该刊又因上海局势险恶而停办。此后,陈撄宁仍然坚持仙学的研究,并传授弟子。1953年,浙江省政府聘请陈撄宁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秋,道教界人士倡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陈撄宁被邀请为筹备委员。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正式成立,他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革”期间,中国道协被迫停止工作,陈撄宁托病住在北京医院。1969年5月25日,陈撄宁示疾羽化,世寿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