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为什么怀疑雍正篡位,为什么说雍正篡位?历史上雍正究竟是否篡位?

本文目录一览:

  • 1、历史学家怀疑雍正篡位是因为什么呢
  • 2、四阿哥雍正又不是篡权继位,为什么却被世人怀疑?
  • 3、历史学家为什么怀疑雍正篡位?
  • 4、雍正皇位的合法性,为何会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 5、历史学家究竟是从哪些方面怀疑(是怀疑!)雍正篡位,有了解的吗?(电视剧和小说看多的勿扰!)
  • 6、勤奋的雍正皇帝,为什么一直被一些人质疑非正统继位呢?
  • 7、雍正继位是否名正言顺,为何会有篡位之说?
  • 8、为什么说雍正篡位?历史上雍正究竟是否篡位?

历史学家怀疑雍正篡位是因为什么呢

历史学家之所以怀疑雍正篡位,主要是因为雍正是四皇子,而之前康熙选好的储君是十四皇子,历史学家怀疑雍正是改掉了遗旨,将“十”去掉了。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雍正并没有篡位。首先,因为十四皇子在西宁建立衙府,还收受贿赂,已经引起了康熙的不满,康熙不会让这样一个人继承皇位的。另外和其他皇子比起来,雍正做事粗中有细,雷厉风行,他继位后一定能够做出一番成绩,晚年的时候还曾让雍正代为祭天。从这些行为都可以看出,康熙有意让雍正继承皇位。

四阿哥雍正又不是篡权继位,为什么却被世人怀疑?

因为他的母妃德太妃拒绝当皇太后,一心庇护十四阿哥。再加上雍正当政期间急于铲除异己,并且铲除了夺嫡期间为他效力的手下。因为有很多野史认为,四阿哥是改篡了十四阿哥之后,才继承皇位,所以才会一直被世人怀疑!因为康熙后期最宠爱和看重委以重任的皇子是皇十四子,而雍正当时赋闲在家,再加上雍正母亲以死证明雍正是篡位的。雍正皇帝合法继位却被世人怀疑的原因有三;第一、康熙皇帝在世时并不宠信雍正皇帝;第二、雍正皇帝的兄弟们散布谣言给雍正皇帝制造舆论压力;第三、康熙皇帝选择雍正皇帝继位这件事只有隆科多知道,而隆科多又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大臣,所以世人怀疑是隆科多帮助雍正皇帝夺位。第一、雍正皇帝不得父亲康熙皇帝的信任“九子夺嫡”时期,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便是皇二子和皇八子,作为皇四子的雍正皇帝根本就不在康熙皇帝的考虑范围内,因此雍正皇帝的继位对众人来说很突然,于是大家才会认为雍正皇帝继位是不合理的。就连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也都对雍正皇帝继位深表质疑,平民百姓们也就更议论得厉害了。第二、竞争失败的皇子们故意散播谣言当时的雍正皇帝在“九子夺嫡”中成功胜出,无论雍正皇帝的继位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于其他失败的皇子而言,他们都是心有不甘的,于是他们便四处传播谣言,让雍正皇帝陷入舆论的压力中。其中散布谣言最为活跃的就是八阿哥一党的人,他们都希望雍正皇帝的统治受到流言的纷扰,如此一来,八阿哥才能有机可乘。第三、拿到遗诏的隆科多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当时,得到康熙皇帝遗诏的人是隆科多,而隆科多又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大臣,所以世人才质疑是隆科多帮助雍正皇帝篡位。当时康熙皇帝病重,隆科多就是侍疾的大臣,而隆科多又是站在雍正皇帝这一党的大臣,无论康熙皇帝是想传位给谁,隆科多都可能会篡改为将皇位传给雍正皇帝,所以人们才会对雍正皇帝继位这件事情充满质疑。

历史学家为什么怀疑雍正篡位?

自从有了世袭制,帝位之争时时上演,结果也是变幻无常。康熙8岁登基,在位共61年,是,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一生共有过35个儿子,11个幼年夭折,还剩下24个,其中出类拔萃的儿子就有十多个,这十多个皇子中的老大、老二、老四、老八等等。都梦想着当皇帝的一天,诸多皇子之间为壮大自己的实力,结党营私,蠢蠢欲动,伺机而动。二皇子胤礽自小聪慧好学,文武兼备,赫赫战功,被立为太子,并数次监国。本来他继承皇位是稳稳当当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康熙又一直不退位,他就开始急了,多次觊觎皇位且证据确凿,老二的太子之位最终被康熙废了。之后,康熙为“三避免”,即“避免太子骄傲,避免朝臣结党,避免骨肉相残”,康熙采用了“秘密立储”的操作方式。69岁的康熙精神爽朗地到南苑狩猎,十天后突然感觉不舒服,在畅春园休养本已康复,第13天病情突然恶行,当晚就归天了,隆科多随即就向雍正宣读遗诏。后人对雍正的皇位有怀疑也是有根据的,隆科多是雍正生母的表弟,且传隆科多与雍正生母有过私情。众所周知,雍正是位疑心很重的皇帝,据说雍正当年有个“密探队伍”,密探们“风吹草动”的情报成了雍正大开杀戒的理由,诛杀兄弟、功臣、文人等。他的疑心,大肆杀戮等诸多行为串连起来,让人怀疑他的皇位来路不明。

雍正皇位的合法性,为何会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十一月中旬,康熙的病情突然加重。诸皇子与满朝文武对皇上到现在还不明确谁是皇位继承人感到焦急万分。胤禛与隆科多经过一番周密策划,让隆科多借口自己是皇上的国舅和表弟,终日不离皇帝的寐宫,察看着皇帝的病情。两天之后,隆科多见康熙似乎已到弥留之际,忙派人将胤禛从京城中叫来,让他在宫外静候佳音。康熙无力地瞟了一眼案头上的文房四宝,隆科多会意,忙拿来笔墨纸砚,说:“皇上您是要传旨立太子吗?您就放心地说吧,我保证不会记错。”“传……传位……给皇十四子……”康熙喘息地说出了他考虑了很久的话。“是,是,奴才听得明白。传位给皇四子!”隆科多一边说,一边飞快地做着笔录。康熙听到隆科多的回话,惊愕万分。他万万没有想到有人竟敢当他面篡改“圣旨”。他想喊,想骂,想更正,可是一切都晚了,一口浓痰涌上喉咙,使他无法喘息。他两眼一直,双脚一蹬,呜呼哀哉了。因为众所周知,康熙选中的继承人并不是雍正皇帝,而是八阿哥。但是最后圣旨上写的确是雍正皇帝,很难不让人怀疑。因为他在皇帝的众多儿子中并不是最受宠的那一个,而且皇帝死的时候只有他在场,皇帝的遗嘱可能被造假。九子夺嫡和雍正篡位是两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对于九子夺嫡的惨烈通过电视剧和史书都可以了解到,但唯独对于雍正皇位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且更多人选择信任阴谋论,雍正是篡位的,大家的八卦和好奇心在熊熊燃烧。  其实雍正是否是篡位的,正史的态度已经基本确定,那就是雍正的确是康熙指定的合法继承人,不管康熙是违心的还是真心想这么做,但第一次实行秘密建储加上九子夺嫡的惨烈给雍正皇位的合法性蒙上阴影,而普通老百姓则更喜欢八卦以及解密的东西,虽然这不一定是真相,但谁会去管呢,不过今天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讨论下这个话题。从庙号看雍正即位的合法性  关于雍正继位合法性的论证,这样的文章已经有很多,而且大多数都是证据确凿的,比如对于康熙遗诏的内容是不可能篡改的,遗诏是有满、蒙、汉三个版本的,而且满文版是正本,篡改诏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外还有就是康熙对雍正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乾隆帝是非常喜爱的,当然对雍正的能力也是认可的,这些就不一一赘述了。  接下来,从庙号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雍正皇位的合法性。  大多数的读者对庙号不熟悉,但是讲出来绝大多数都听过,比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等称号都是皇帝的庙号,由于清朝的皇帝不怎么称呼庙号,因此大多数读者对于清朝皇帝的庙号并不熟悉,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从唐朝开始,庙号取代谥号对皇帝起到盖棺定论的作用。  庙号能称之为祖的一般都只有开国皇帝,比如前文所说的宋太祖,还有明太祖、唐高祖等,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明成祖这个庙号其实嘉靖皇帝改的,在此之前朱棣的庙号是明太宗。而康熙皇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对于清朝有再造之功,所以庙号是圣祖。  再比如太宗这个庙号是仅次于祖的称号,一般都是本朝皇帝中的佼佼者,比如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等,庙号高宗的君主一般都处于王朝中衰起点,比如唐高宗李治,而孝宗则是比较好且仁孝的皇帝才配享有的庙号。  雍正皇帝的庙号是清世宗,世宗的含义就比较有意思了。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也就是皇帝世系偏移,支系入继大统,中国历史上庙号是世宗的总共没有几个,举几个典型的例子看一下:汉武帝刘彻: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馆陶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晋世宗司马师:司马师生前没有当皇帝,是后世追封的,司马师是司马昭的哥哥,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如果不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或许还要费些功夫才能掌握大权。后周世宗柴荣: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侄子,并不是他的儿子,因为郭威没有儿子,因为传给了侄子所以世系发生了转移。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是以藩王的身份当上的皇帝,因为他的哥哥明武宗死后没有儿子,是大臣们推选出来的,世系当然也就发生了转移。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胤禛也就是雍正是第一个秘密立储产生的皇帝,康熙是立过太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系的确发生了转移。  那么,给雍正的庙号是世宗是不是说明雍正得位不正呢?恰恰相反这是对雍正即位合法性的肯定,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雍正得到世宗庙号其实跟汉武帝很像,前朝都是曾经立过太子,因为某种机缘巧合才继承了皇位,所以才导致了世系发生了转移,给雍正定了世宗的庙号,恰恰就是对雍正皇位的一种肯定,肯定他合法继承了皇位,但是世系发生转移了。雍正得位不正说法的生存空间  既然雍正的皇位是合法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传言呢?这跟九子夺嫡和康熙秘密立储有关系。  雍正得位不正是九子夺嫡的后遗症,九子夺嫡的竞争有多么的激烈和惨烈想必不用多说,虽说最后雍正成功上位,但是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都是不服气的,一直想颠覆雍正的皇位,而且这两个阿哥也有比较多的资源。但雍正已经当上皇帝了,要动摇雍正的皇位,那么只能从雍正皇位合法性上来下手。  于是,这两个集团的人脉就借着当时雍正刚即位,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开始半真半假的宣传,这才让雍正篡位的谣言有了生存的空间,而等到雍正皇位稳定下来,这个谣言早已经宣传了多年,就算没有的事情也快被信以为真了,对此雍正毫无办法,因为已经有很多野史或者笔记对此有了记录。雍正只好搞了个《大义觉迷录》来应对,倒并不是说雍正有多心虚,而是雍正的自证,至于功过是非就留给后人评判吧。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雍正的皇位是合法继承的,怎么会让八阿哥这些竞争对手钻了空子造成谣言广泛传播呢?重要的原因就是秘密立储,虽然秘密立储解决了公开立太子对太子之位争夺的弊端,但是同样也让世人对皇帝立储的决定不了解。理论上来说,最终的立储只有皇帝一人知道,而皇帝又死了,那么造谣的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况且康熙是第一次实行秘密立储,非常的仓促,制度也不完善,谣言也就开始生根发芽了,以至于几百年后的我们依然在争论雍正皇位的合法性。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秘密立储也算是清朝的首创,不过作为第一个使用后产生的皇帝雍正来说,确实是非常委屈的。

历史学家究竟是从哪些方面怀疑(是怀疑!)雍正篡位,有了解的吗?(电视剧和小说看多的勿扰!)

这够写一篇论文的了,挑简要的说,我个人还是很欣赏雍正的执政纲领的,但还是倾向于篡位。1、没有康熙的亲笔手谕,清史稿记载康熙在两处地方留下了对死后嫔妃安排的手谕,并被雍正找到执行,但并未留下传位这么重要事的亲笔手谕,不合常理。2、雍正后来在大义觉迷录里说的传位见证人跟起居录,雍正初年的诸多史料前后矛盾。按照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康熙大概早上向七位皇子和隆科多面逾传位,十五子以下在屋外。但很多史料,例如朝鲜使节,传教士,程元龙等汉臣的记录中都说当天还去给皇帝请安了,那为什么康熙不告诉他们传位的事。这段记录还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例如果亲王当时在京,却不知康熙驾崩等等3、仅有隆科多一人承旨也不符合常理,隆科多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领侍卫大臣,有清一代,所有皇帝传位都是多个大臣承旨,仅一人绝无仅有,况且就算一人,也不该是隆科多4、雍正朝官方记载康熙驾崩当日也是矛盾,按官方记载康熙驾崩前,召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告诉遗诏,却惟独不告诉老四,老四当天可是清了三次安,康熙瞒他干嘛?5、按雍正起居录记载,十四还在回京路上时,雍正派人没收了他所有和康熙来往的奏折和家信。为什么?怕什么?6、根据年羹尧给雍正的奏折可知,十四是在路上才知道康熙驾崩的,那么十四回来到底是康熙召回还是雍正骗回,如果是康熙召回,那为什么雍正要说是他召回的。如果是雍正骗回,那为什么要骗回?为什么在半路就没收奏折和家信?先说这些吧

勤奋的雍正皇帝,为什么一直被一些人质疑非正统继位呢?

因为雍正在众多兄弟中才华并不出众,三爷以文著称,八爷以仁著称,十四爷军功第一,相比而言,雍正太普通了,所以他继位总有一些人质疑他。因为当时九子夺嫡的场面非常壮观,而且雍正上台之后自己兄弟的下场都比较惨,所以不免引起人们的猜测因为雍正没有走正常程序和动了某些人的蛋糕、得罪了某些读书人!历史上雍正帝是不存在篡位的,在康熙朝实录中记载了康熙传位于雍正的史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康熙遗诏也证实了康熙传位于雍正的史实(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遗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阐述康熙的政治理念;第二部分是传位立储君的内容;第三部分是丧礼规制的内容。民间和清宫剧中将雍正继位演绎为雍正将康熙遗诏中“传位十四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的“于”字是繁体的“於”,所以将“十”改为“於”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清朝对于皇帝的儿子一般书写为“皇某子”,如皇四子、皇五子,如果是传位十四子,行文中书写的是“皇十四子”,将“皇十四子”改为“皇于四子”,是根本行不通的。还有清代的圣旨、诏书都是由满汉两文书写的,就算完美篡改了汉文部分,但是满文部分却无法篡改。雍正帝皇位受质疑,主要是他没有走正常程序,康熙去世之前,留下遗诏,康熙驾崩之后,身边的太监首先告知了护卫总领隆科多,隆科多秘不发丧,他先偷偷地找到胤禛,让他秘密进宫,等到第七天才公开康熙的遗诏,由皇四子胤禛继位,这种做法引起了其他皇子的不满,但这也只是皇室内的质疑。真正使雍正帝皇位受在民间广受质疑的是文人们的创作,因为雍正帝力行改革、实行铁腕手段,动了贵族、士绅的利益,尤其是其中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废除了考取功名和地主官员免税的特权。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曾静了,曾静之前一直在科举的道路上奋斗,在应试靖州的时候,结识了有反清复明思想的吕留方,之后曾静见自己科举无望,于是琢磨起了反清复明。当时正值雍正继位不久,将自己弟弟胤禩软禁,并将同党发配广西,这些人路过湖南时,散布雍正阴谋夺位,曾静闻知,深信不疑,于是到处宣传,还给雍正帝列出了十大罪状,并且还跑到四川去劝岳钟琪造反,后被岳钟琪捉捕。雍正帝底气十足,他将曾静抓来,让其与自己辩论,最后曾静被辨服,雍正帝与曾静的辨答之词,被编为《大义觉迷录》,派大员带曾静到各地宣传,这件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人们越传越广,之后内容出现差错,加上某些人故意为之,雍正帝继位之事就被抹黑了。在曾静这件事中,雍正觉得曾静和胤禩等人散布的流言实属小患,和乡间绯闻差不多,而吕留良鼓吹的反清复明思想实为大患,于是曾静、张熙被无罪释放,吕留良等人被诛杀。

雍正继位是否名正言顺,为何会有篡位之说?

1、雍正继位是清朝的一大疑案,改诏书(十和于)的说法必然是民间野史,不值得相信。但是雍正年间对胤?得位不正既有民间传说,也有公开的庙堂讨论。雍正本人甚至亲笔写了一部《大义觉迷录》公开回应这种质疑。不能不说雍正被康熙指定继位这件事被当时社会视作出乎意料的事情,并非纯粹的捕风捉影。可惜这部书在乾隆一上位就全部收缴,原因可能是书中有很多不能推敲的疑点,同时也暴露了康熙驾崩后,紫禁城内皇子大臣的众生相。改不改诏书,并不妨碍雍正有可能夺位的事实。2、“清代入关后,你见过继承人还被下放到边疆打仗的么?万一挂了谁负责?在胤?还是太子的时候,康熙就是出去蒙古办事(顺道打个猎)都不肯带着太子,而是要求太子留在京城坐镇。由此就可见一斑。”这个推测其实很难站得住脚,如果说继承人因为安全原因不能出兵打仗,那皇帝是不是更不能亲兵远征?但事实上,康熙帝自己多次亲历战场,而康熙几个潜在的继承人都是成年人,完全可以上战场。按照明清惯例,京城是根本,必须有有力人物坐镇。康熙远征,所以当时的太子胤?坐镇京城。等到十四子胤祯(潜在继承人)出征,康熙坐镇京城,都符合这种惯例,并不能因此说明胤祯不够继承人资格。相反,胤祯远征时的头衔抚远大将军、王,以及众亲王(当时康熙众皇子)相送等礼仪细节表明胤祯地位在众皇子中相当高。并且皇子作为统帅更多是象征意义,不会到作战的第一线,真正制定作战方案的,是身边经验丰富的将军。3、雍正年间似乎特别喜欢为康熙皇子改名,每次都是有其涵义。例如将当初与其竞争皇位的皇八子、皇九子改为“阿其那”、“塞斯黑”(满语猪、狗),原因当然是憎恶其为人,同时也说明雍正为人气量比较狭隘,又如将十四子胤祯的名字改为胤祷,而将自己名字改为胤祯,其中的原因是否值得思量?其实,个人感觉,雍正帝喜欢在文字上下功夫,这一点在他的奏折批示上比较明显。而在雍正年间,因文字而起的大案也非常多。可以想见,雍正对文字多么重视。坦率的说,我一直认为,历史考证已经越来越难,尤其关于皇帝家族的很多历史谜题已经很难解开真相。一方面中国的帝制决定了皇帝和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可以湮灭很多对其不利的证据;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和风俗已经和几百年前迥然不同,可以说普通人对古代皇家和政府制度大多是一知半解,在这个基础作出的判断准确度可想而知。

为什么说雍正篡位?历史上雍正究竟是否篡位?

一直以来,清朝时期雍正皇帝的皇位,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很多人都认为,雍正皇帝的帝位是他篡改了康熙帝的遗诏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原本康熙想要立的新皇并不是雍正,却被他改了遗诏坐上皇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到底是什么?康熙有没有留下传位的遗诏?上面又是怎么写的?雍正究竟有没有篡位呢? 雍正即位之初,很多人都怀疑他得位不正。因为这一结果,不是康熙亲口所讲,而是隆科多“转述”的。 据雍正自己回忆:十一月十三日那一天,父皇派人把我从南郊斋所召回。我到畅春园之前,父皇命七位皇子还有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宣谕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大义觉迷录》 意思是说:皇四子出身贵重,特别像朕,一定担得了皇位,命接替朕即皇帝位。据雍正回忆,当时和隆科多一起听旨的还有七位皇子,寝宫外面还有四位皇子在守候。我们看一下这11位皇子有谁? 在御前听旨的七位皇子是:皇三子:允祉,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皇十二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 在寝宫外守候的四位皇子是:皇十五子:允禑,皇十六子:允禄,皇十七子:允礼,皇二十子:允祎。 等雍正进宫问安,康熙告诉他病情越来越重的原因,胤禛含泪劝慰。当天夜里戌时,也就是晚上9点,康熙去世。胤禛哀恸号呼,实不欲生。这时,隆科多乃述康熙遗诏,胤禛闻之惊恸,昏仆于地。 这是当日的情形,也是与后来官方记载几乎一致的一个版本。关于雍正即位之谜,史料记载中的当时传位之说的确漏洞百出,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传位不当面说。康熙凌晨病重,急召在南郊斋所的雍亲王进宫,就是清楚自己大病不起。而传位是天大的事,在胤禛到达之前,康熙已向七位皇子还有隆科多宣布传位给雍亲王,但雍亲王进宫后,康熙当时口语便利,头脑清楚,为什么不当面向雍正表示付托之意,却只告诉他病情所以日重的话? 第二,康熙有时间说。胤禛当天中午进宫,随后又三五次进宫,康熙晚上去世,这说明康熙有充足的时间亲口告诉他,自己做出的传位决定。如果说为了保密,但都已经向七位皇子、隆科多宣布,还有什么密可保?更何况,此时根本不需要保密,而是要诏告天下,以示大位有属,才能避免诸皇子兵戈相向。 第三,旁人为何不说?七位皇子、隆科多已经得知传位给胤禛,为什么当胤禛到来时,以及在与胤禛共同守候康熙的十个小时里,他们没有任何反应?他们是没有时间、机会吗?显然不是。 第四,传位为何死后宣布?既然七位皇子、隆科多已经于胤禛到来前,即十点前听到传位谕旨,为什么不在康熙清醒,乃至弥留之际宣布,这样也便于胤禛向父皇叩谢隆恩,而偏偏要等到康熙死后才宣布? 总之,从康熙宣布传位的寅刻,到他去世的戌刻,其间有十六个小时,历经八个时辰,大宝归属早已传遍宫廷内外,即便以胤禛到达寝宫,到康熙去世算来,也有五个时辰十个小时之久,胤禛绝对不可能在康熙去世之后,由隆科多传皇帝遗诏,才知道大宝归己,而且表现出惊骇欲绝的样子。这与逻辑、情理,特别是康熙做事的一贯风格,都大相背离。 按照学术界的研究,所谓七位皇子与隆科多一起听旨的情节,是雍正伪造的。因为雍正亲自操刀撰写的《大义觉迷录》成书在前,并且家喻户晓,而《清圣祖实录》成书在后,后书不能否定前书,所以编写《实录》者根据颁发到全国各府州县的《大义觉迷录》一书,斟酌情节,编到《实录》里,但这并不是康熙临终时的真实情形。 然而,能证明雍正伪造传位现场的,其实还有一个人!他就是雍正所说的在寝宫外守候的允礼。允礼是康熙的十七阿哥,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时年25岁。而证明允礼不在现场的不是别人,正是雍正自己。康熙去世的当天晚上,十七阿哥允礼在紫禁城大内值班,得悉父皇去世,立即骑马奔往畅春园。他到西直门大街时,正好遇到警跸御道的步军统领隆科多。 两人相遇,隆科多告诉他,康熙指定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承皇位。胤禛即位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允礼听到后神色乖张,像疯了一样,立即调转马头,奔回自己的府邸,既不奔丧,也不在紫禁城迎候父皇的灵柩。允礼对于父皇去世不感到震惊,而当他听说四阿哥即位时,好像疯了一样。这种反应不是他个人的,而带有普遍性。 九阿哥允禟向来直爽。得知即位的是胤禛,他突然跑到四阿哥的面前,极其傲慢无礼,对坐箕踞,故意向胤禛示威,表现出根本没把这个继承人放在眼里的样子。雍正后来回忆说,“其意大不可测”,如果不是朕镇定隐忍,肯定会激成事端。同一时间,八阿哥允禩与三阿哥允祉得知胤禛即位后,在院里密语多时,一直到深夜,商量对策。 以上通过雍正所说的康熙去世当天,几位皇子得知传位给他的过激反应,不外乎说明两点:第一,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意外;第二,众人素知胤禛狡诈严刻,他将威胁到自己的性命。 而关于遗诏,也是迷雾重重。遗诏前后,也曾出现了两件令人诧异的事,说明这一过程有些“异常”。 第一件发生在颁诏前。礼部上奏宣读大行皇帝遗诏的程序,雍正审阅后不满意,说:这个程序里怎么只有诸王大臣,没有议及朕?礼部回奏说:遗诏是为了颁行天下,历代典礼只记载“遗诏”自宫中捧出,没有记载皇上行礼之处。我们是照章拟议。雍正对此解释大为不满,斥责礼部说:“遗诏从乾清宫捧出时,朕岂可安处苫次?应如何行礼之处,总理事务王大臣、礼部,共同议奏。” 雍正还没即位,大臣就知道他是个特别难侍候的主。雍正即位不久,就把礼部尚书陈元龙,即民间俗称的“海宁陈阁老”罚去办理陵寝事务,又找个理由赶回家,一切应该享有的待遇全部取消。接替他的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张廷玉。王大臣会同礼部破例增加一个环节:遗诏捧出时,皇上在乾清门外,东立西向,大学士奉遗诏由中道出,皇上跪,俟遗诏过,乃起回苫次。第二件发生在颁布遗诏时。这次颁布的遗诏,只是“清文”,即满文,而没有宣读汉文遗诏。几乎所有汉大臣,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种做法违背常理,御史杨保等人当即联名上疏,弹劾鸿胪寺官员:如此重大之事,岂能不宣读汉文遗诏?雍正出来打圆场,故意往满汉关系上扯,他说:“杨保等人参奏一案,虽非大事,亦有关系。朕今若将此事交部察议,则以后满汉人员必生互相异视之见。且宣读清文诏书时,大小臣工既已共闻,即与宣读汉字诏书无异。有何分别?著将本发还。” 雍正的解释非常牵强,御史参奏的重点是国家的规制不能乱,哪里是满汉关系?而且,文武百官,不要说汉官,就是满官,也不是都能听得懂清文。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到底有没有“遗诏”?这个“遗诏”是康熙传的,还是雍正造的? 现在发现的“康熙遗诏”共有四份,分别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都是各有一份汉文和一份满汉合璧文。“康熙遗诏”因为关系雍正即位的合法性,因此每次展出,都在海内外引起巨大轰动。学术界对此分歧也非常大。 在皇八子允禩的儿子弘旺的《皇清通志纲要》中,也明确记载:十三日甲午戌刻,上升遐。亥刻回都。隆科多受遗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康熙晚上去世,夜里11点回到大内。隆科多承康熙遗诏,是回到皇宫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康熙去世几个小时后,才传遗诏。这也就否定了在畅春园寝宫七皇子与隆科多一同聆听康熙末命的说法。 由此,多年研究雍正的林乾老师认为,争论遗诏真伪,已经没有意义。除非康熙生前已有遗诏,秘藏多年而不示人,临终时交给大臣等。现存北京、台北的两份满汉合璧遗诏,满文部分在最关键处,即“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部分,残损得没有只字,因此有人认为,这是雍正篡改遗诏的证据。 遗诏有没有被篡改 尽管康熙死得突然,但他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把接班的问题解决好,否则,真的会出现他担心的情况:把朕的尸体置于乾清宫,诸皇子兵戈相争。朝鲜的情报官员,仅在康熙六十一年,就多次向他们的国王密报,康熙因为不立太子,死后兵乱的概率十之八九。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康熙即便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但正如他多次对大臣们说的那样:建储大事,岂能一日忘耶?康熙没有“再活五百年”的想法,他也从不讳言死亡,那么,他对储君就没有任何安排吗?他一生“心为天下耗其血,神为天下散其形”,他将大清的江山社稷看得比他的生命还重要,怎么会实现不做任何安排? 此外,还有一点,也值得我们说说,那就是雍正为康熙办的丧事。据说,当时康熙去世,雍正为老爸办了一场史无前例气派的葬礼,而只为自己办了最简单的登基礼,这其中有什么特别深意? 中国最晚自汉代起,皇帝大丧仪和登基大典,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固定而“标准”的程式,是丧礼和吉礼的第一宗大事。就拿清朝来说,61年前,顺治帝去世,康熙帝即位,也是按照这套仪式进行的。前车后辙,雍正帝只要照此做下去就万事大吉了。 而雍正有意一高一低,一扬一抑,把丧礼办成“古今未有”,把登基大典办得异常草草,并把礼部照例提出的程式,一次又一次给驳了回去。而贯穿这两件大事始终的,是新皇帝故意表现出来的古代帝王所未曾有的“孝道”,这就难免引起人们种种猜测:莫非这里藏着什么玄机?难道是欲盖弥彰? 雍正也觉得这样做不合礼仪规矩,除了明令以后的大清皇帝下不为例外,还多次发布上谕,做解释工作。他担心八旗人家办丧事也效仿他“不守规矩”,还专门下谕旨禁止。那么,雍正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表明他是皇考指定的接班人。自康熙去世到安葬,前前后后,举办数十场大丧礼,而每一次雍正都在重复一个主题:我雍正是康熙皇帝指定的继承人,我的“来路”是正的。至于表现出来的“孝道”,都服从这一主题。这更让人觉得“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二,表明他是合格的接班人。康熙帝生前选择接班人的重要标准是“诚孝”,我雍正在此期间表现出来的,与康熙对继承人的要求完全吻合。我这个皇帝,做得称职。 第三,以死人压活人。越是抬高大行皇帝,雍正的合法继承就越显得合理。而凡是有不遵从我雍正的,就拿皇考制服你们。我们前面提到的海宁陈阁老陈元龙,雍正派他守陵后,又给他安上“推诿不前”的罪名,把他罢了官,而例应得到的“恩典”全没了。廉亲王即康熙的皇八子允禩,当时排在四总理大臣的首位,仅仅因为存放皇考遗容的宫殿有气味,雍正就罚他在太和殿前跪了一夜。而所谓提高康熙守陵人的规格,也是为了打压不服他的人,包括他的亲弟十四阿哥允。 第四,表明他雍正是主角,主角已登场。不管如何抬高康熙皇帝,他雍正才是真正的主角。说白了,他才是所有剧目的总导演。雍正煞费苦心,大办丧礼,并把追随皇考挂在嘴边,但他为什么没有选定东陵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理由是东陵没有找到好地方,那为什么乾隆,乃至咸丰、慈禧等都葬在这里? 雍正的目的达到了吗?基本达到了。我们在清宫档案里,查阅到很多大臣写给雍正的密折,这些大臣们都称赞雍正“孝本性成,自古帝王所未有”,还特别劝皇帝不要哀毁过甚,伤了龙体。 雍正即位,表明大清朝正式迎来了君临天下的新主人。从此,历史的指针进入雍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