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述之,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本文目录一览:

  • 1、彭述之的介绍
  • 2、彭述之的人物经历
  • 3、彭述之的个人生活
  • 4、彭述之的主要贡献
  • 5、彭述之和向警予?
  • 6、彭述之的主要作品
  • 7、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
  • 8、隆回有哪些名人
  • 9、党史上顺直问题具体是?
  • 10、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彭述之的介绍

彭述之(1895—1983),湖南邵阳人;1919年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莫斯科支部负责人之一;回国后主编《向导》和《新青年》;在中共四大、五大相继当选为中央委员,后因不同意中央的路线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被捕入狱,1937年8月获释;1948年,将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改为中国革命共产党并迁往香港;先后流亡越南与欧洲;1973年移居美国;1983年11月28日病逝。

彭述之的人物经历

1895出生在湖南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转角丘村 ,化名张次南、陶伯。1912年起在长沙、邵阳等地上中学,积极组织学生会,参加反对袁世凯、反对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爱国学生运动。 1917年在邵阳当小学教师。1919年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秋,他先后在长沙、上海等地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了青年团。1921年8月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共莫斯科支部负责人之一。留苏期间,彭述之与瞿秋白、罗亦农被称为中共党内“留苏三领袖” 。1922年1月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4年六七月间出席共产国际五大;8月回到上海,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和党的理论杂志《新青年》,同时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 1925年在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此后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向导》周报主编。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12月北方局撤销,改任中共顺直省委员会书记,后因不同意中央的路线而被解除领导职务。 1928年4月,彭述之因坚持右倾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将他开除出中央委员会。1929年,他同陈独秀等人结成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进行反党的组织活动,同年11月被开除出党。 1931年5月四个托派小组织召开统一大会成立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时,当选为该组织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党报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工作。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彭述之等人因发表抨击日本侵华及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的文章、宣言和传单,被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以违犯《国民紧急治安法》名义逮捕入狱。1937年陈独秀、彭述之出狱后,围绕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等问题,两人之间产生了很深的裂痕和分歧,以后由分歧转为完全对立,最终分道扬镳。第四国际成立时,他担任中国支部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全会大会上,他通过决议,公开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1941年夏主持召开中国共产主义同盟二大。1948年底,以他为首的托派组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将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改为中国革命共产党。会后,他随托派组织领导机构迁往香港。 1949年,彭述之曾主持讨论中国共产党胜利成功的原因和教训,公开发表了《告中国共产党书》,他先后流亡越南和欧洲。 1950年初由于港英当局的逼迫,流亡越南,不久移居欧洲。1951年,他参加第四国际第三次大会,成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及书记处成员。不久,彭述之因与第四国际总书记巴布洛的多数派在理论和政策上发生对立,即与第四国际公开分裂,成为少数派的领袖,致力于把分裂的托洛茨基分子重新组织起来,企图创造托洛茨基运动的再统一。 1953年第四国际分裂,离开领导机关。1968年到日本,1973年移居美国。1983年11月28日因心脏病在美国去世,终年89岁。

彭述之的个人生活

1925年,当时彭述之以中共的“四大”中央委员的身份接替多病的蔡和森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蔡和森则专职主编《向导》周报。为方便工作,中央决定蔡和森夫妇、彭述之夫妇和秘书郑超麟一起住在宣传部的寓所。 彭述之才华很高,深深地吸引了向警予。 1925年6月,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过度劳累,哮喘病和胃病复发,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 彭述之在担任中央宣传部长之外,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两人很快坠入情网,三个月后,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彭述之的主要贡献

1924年彭述之撰写的《帝国主义和义和团运动》、《谁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都是大革命时期的重要著作。彭述之口才好,擅长演说,有会必讲,很受苏俄当局的重视,对第三国际起了很大的作用。 1924年彭述之在《向导》上发表《孙中山先生来沪与帝国主义》一文,指出上海法租界巡捕阻止中国国民欢迎自己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并想尽快赶走孙中山,再次向人民证明帝国主义是中国的乱源。 彭述之相继在《向导》杂志上发表了《孙传芳解散“上海保卫团”与上海资产阶级》、《目前革命中的联合战线问题》等23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是揭露军阀之间勾结的阴谋及其行将崩溃前的凶残、反动;二是阐述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困扰;三是主要论及革命联合战线内部的右倾问题及其危险。彭述之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后两次起义的有关组织准备工作,对革命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

彭述之和向警予?

1、彭述之(1895—1983),湖南邵阳人;1919年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莫斯科支部负责人之一;回国后主编《向导》和《新青年》;在中共四大、五大相继当选为中央委员,后因不同意中央的路线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被捕入狱,1937年8月获释;1948年,将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改为中国革命共产党并迁往香港;先后流亡越南与欧洲;1973年移居美国;1983年11月28日病逝。2、向警予(1895年9月4日~1928年5月1日),女,原名向俊贤,1895年生于湖南溆浦县。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及创始人之一,女权主义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在有迹可循的史料里,她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终年33岁。 彭述之个人生活1925年,当时彭述之以中共的“四大”中央委员的身份接替多病的蔡和森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蔡和森则专职主编《向导》周报。为方便工作,中央决定蔡和森夫妇、彭述之夫妇和秘书郑超麟一起住在宣传部的寓所。彭述之才华很高,深深吸引了向警予。 1925年6月,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过度劳累,哮喘病和胃病复发,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 彭述之在担任中央宣传部长之外,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两人很快坠入情网,三个月后,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彭述之;百度百科-向警予很快,向警予与彭述之的事情闹到了中共中央。蔡和森把这件事情提交给党的政治局会议,其动机是想请党阻止向彭之间的恋爱,以此来挽救自己的婚姻。向警予则报告在丈夫蔡和森离沪期间,她与彭述之发生了恋爱,其经过情形已向他坦率说明了。她表明她陷于痛苦的境地,因为她与和森共患难多年,彼此互相敬爱,现在仍然爱他,不愿使和森受到创伤;但同时对彭述之也发生了不能抑制的感情,因为他的风趣确是动人的。她要求中央准她离沪,派她到莫斯科去进修。彭述之才华很高,深深吸引了向警予。 1925年6月,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过度劳累,哮喘病和胃病复发,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 彭述之在担任中央宣传部长之外,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两人很快坠入情网,三个月后,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向警予介绍:向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泼多情的女子,崇尚妇女解放和个性自由。但结合后的她还是受到旧式礼教的一些束缚,处处压抑自己,不苟言笑,也反对工作和生活中其他人的谈情说笑,少妇老成。处于从封建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转型时期的向警予,她本身就是趋新和守旧、开放和封闭的矛盾统一体。结合后她对蔡和森的感情不变,但对他拖沓和不注意卫生的生活习惯比较反感。另外,“向蔡同盟”的经典故事也使她感到很大的压力,她必须尽量地显得庄重。

彭述之的主要作品

时间书名 主要内容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初《彭述之选集》(共四卷)收录了彭述之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香港十月书屋1983年《彭述之选集》第一卷收录彭述之在20年代的著作香港十月书屋1984年《彭述之选集》第二卷收录彭述之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作品香港十月书屋1986年《彭述之选集》第三卷收录彭述之1951年至1980年期间论述中国问题的著作香港十月书屋2011年2月出版《彭述之选集》第四卷收录其关于第四国际统一问题,世界局势的著作香港十月书屋   法文版回忆录(计划出三卷),中文名为《中国共产主义的起飞》彭述之回忆录中的历史事实由周仁生翻译了第一卷

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

向警予与蔡和森的结合曾被称作“向蔡同盟”,然而,数年之后,这桩看似牢不可破的婚姻,却由于另一个男人的出现,触礁倾覆。这个人,在中**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就是彭述之,时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来堕落为“托派”,1929年被开除出党。 二人的恋情发生在向蔡婚后的第六年,亦即1925年。当时彭述之以中共的“四大”中央委员的身份接替多病的蔡和森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蔡和森则专职主编《向导》周报。为方便工作,中央决定蔡和森夫妇、彭述之夫妇和秘书郑超麟一起住在宣传部的寓所。 彭述之是一个风流才子式的革命者,他处理工作和日常生活都显得轻松而又有节奏。他潇洒的举止,幽默的谈吐,深深地吸引了向警予,给她带来了许多乐趣。而这些正是蔡和森不注意或者本身缺乏的。无庸置疑,蔡和森也曾是一位风流才子,否则,就没有“向蔡同盟”的佳话。但是,一方面,蔡和森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与彭述之截然不同。他是那种把生命完全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忠诚的革命家,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得到公认的特别艰苦勤奋的领导人。工作废寝忘食,生活不拘小节,甚至不讲卫生,加之自幼患有哮喘病,等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与蔡和森一起工作好几年的张国焘曾说“和他一起生活是一件苦事”。同志间尚有此种不愉快,更何况夫妻间朝夕相处。另一方面,蔡和森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婚前的“向蔡同盟”就感情方面而言,理想浪漫的成分居多,但婚后则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作为职业革命家的蔡和森,他当之无愧。但作为人父人夫的蔡和森,则并未完全尽到责任。蔡妮、蔡博出生不久就被送回老家,由祖母抚养。这样,蔡向间就缺乏通过孩子而带来的交流和欢乐。还有,他们夫妇都忘我地工作,谁都不愿意为家庭多作点牺牲。向警予不善理家务,蔡和森无固定收入,以致于家庭有时发生断炊之事。为解决他家的生活困难,李大钊曾多次给胡适写信,说“和森很穷,专待此(蔡的《俄国社会革命史》一书的稿酬)以为糊口”。所以,蔡向的婚姻虽然是崇高的,但总让人感到缺少点什么。 向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泼多情的女子,崇尚妇女解放和个性自由。但婚后的她还是受到旧式礼教的一些束缚,处处压抑自己,不苟言笑,也反对工作和生活中其他人的谈情说笑,少妇老成。同事们送她“老祖母”的绰号。处于从封建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转型时期的向警予,她本身就是趋新和守旧、开放和封闭的矛盾统一体。婚后她对蔡和森的爱没变,但对他拖沓和不注意卫生的生活习惯比较反感。另外,“向蔡同盟”的经典故事也使她感到很大的压力,她必须尽量地显得庄重。 1925年6月,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过度劳累,哮喘病和胃病复发,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彭述之除了担任中央宣传部长之外,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这样,两人接触的机会便更多了。特别是蔡和森离开上海后,彭述之在生活上对向警予更是关照有加。这使向警予十分感动。对她而言,彭的出现仿佛打开了她的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令其耳目一新。两人很快坠入情网。 9月,病情缓解的蔡和森与陈独秀一同返回上海。当晚,有愧于丈夫的向警予向蔡和森坦言一切。刹那间,蔡和森如遭电击,木然无语。向彭的恋爱风波不仅大大地伤害了蔡和森的感情,败坏了向警予的形象,而且影响到中央领导的威信和团结。为了修复有了裂痕的“向蔡同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其不良影响,中央决定向蔡两人同时赴莫斯科,向警予进入中山大学学习,蔡和森参加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 破镜有时很难重圆。几个月过去,尽管向蔡两人都曾努力忘记过去,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无奈地发现,他们的感情同盟已是明日黄花。在莫斯科,他们十分理智而平静地分手了。然而,令**然起敬的是,他们的理想、事业和友谊的同盟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1928年3月,向警予在武汉被敌人拘捕后,蔡和森心急如焚,曾给在国民党中做官的萧子升拍电报,望其营救。向警予牺牲后,蔡和森撰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六大”会议结束后,蔡和森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此时的蔡和森可谓身心交瘁,他迫切感到需要有一个人来关心他,照料他。当时,与蔡和森夫妇一同赴莫斯科的还有李立三夫妇等人。李立三的妻子李一纯出于同情和关心,对病中的蔡和森给与了许多照顾,慢慢地两人竟然产生了不能自拔的爱情。1926年底,他们正式结婚。如果说“向蔡同盟”有着浓郁的罗曼蒂克色彩的话,那么,李蔡联姻则更多的是生命之恋,是患难之情,是以破坏另一个家庭为代价的婚外恋的结果。 李一纯,原名李崇英,是一名受新思想影响的湖南青年,1923年参加革命,1925年入党。她本是杨开智的妻子,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嫂子。1923年1月,杨开智找到当时正在北京从事工人运动的李立三,说他在北京还有一些事情要处理,因此,拜托李立三照顾他的妻子李一纯南归湖南长沙。出乎意料的是,两李在南归的途中产生了爱慕之情。结果,李一纯没有回到长沙,而是跟随李立三到安源另组了家庭。 1927年3月,李一纯跟随蔡和森从莫斯科回到国内,夫唱妻随,共同投入到革命事业的艰苦奋斗之中。4月,蔡和森、向警予在武汉出席党的五大会议。蔡和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一纯作为工作人员,负责会议记录。 1931年春,蔡和森被中央派往香港恢复广东省委。为节省党的活动开支,他和李一纯只在一家罐头公司的楼上租了一间小房子,没有另租办公室,很不安全。其实,早在他从上海准备赴港时,刚从香港回来的他的外甥女刘昂就曾劝他,不要去香港,那里的白色恐怖和内地一样严重。蔡和森一到香港,就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更为危险的是,曾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熟识蔡和森的大叛徒顾顺章也到了香港。 然而,蔡和森向来不考虑个人安危。在他身上有一股敢拼敢闯的湖南人精神。6月10日,他不顾广东省委的劝告,硬是参加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海员工会会议。临行前,他亲了一下三岁多的女儿蔡转,然后对李一纯说:“这个会我不去不放心,下午1点钟前我一定回来,如果没有回来,那就是被捕了。”他刚进入会场,即遭顾顺章指认而被捕。不久,蔡和森被香港当局引渡给广东国民党军阀,英勇就义。 蔡和森牺牲后,李一纯得到党组织的妥善安排,先后在延安鲁迅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和北戴河中直疗养院等单位工作。1984年在北京逝世。 可以告慰烈士英灵的是,蔡和森两次婚姻所生下的儿女们,在党和政府的多方关怀下,对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蔡博是蔡和森与向警予所生的儿子。1939年赴莫斯科学习,曾获得斯大林奖学金。1949年8月,随刘少奇回国,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炼铁专家。蔡转是蔡和森与李一纯所生的女儿。1938年赴莫斯科学习。1953年学成归国,先后在北京、武汉工作,是一名成绩显著、备受尊敬的医疗战线上的高级知识分子。坚持初心,为中国革命探索道路的先驱者向警予因为与蔡畅的特殊关系因而结识了蔡和森、毛泽东等好友,1919年12月,蔡和森、向警予、蔡畅及蔡母葛健豪等30余人决定远涉重洋,赴法国进行勤工俭学,并且积极探寻革命真理。也正是在行船的途中“向警予和蔡和森”碰出了爱情的火花,从此以后,两颗炽热的心,交融在了一起,多少次的夜里他们彻夜长谈共同探索革命的真理。经过了漫长的海上航行,一个月后他们抵达了法国巴黎,随即开始勤工俭学,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个年轻人走动的更加频繁,也度过了今生令人难忘的日子,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国蒙达尼正式结为夫妻,并且憧憬着以后的革命生活。在法国勤工俭学2年后,到了1921年底,蔡和森因为参加了“非法”的组织活动,被遣返回国。此时,他的妻子已经身怀六甲,但义无反顾的追随丈夫回到了祖国。因为对革命的追求,他们回国后便加入了组织,也成为了在圈内有名的“红色恋人”,在次年召开的组织大会上,蔡和森当选为中央委员,而妻子向警予被任命为妇女部第一任部长,夫妻俩双双成为了卓越的领导人,这在当时非常少见。很快他们的大女儿蔡妮出生了,为了纪念两个人在法国蒙达尼的结合,特意取名“妮妮”;1924年他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这次是一个儿子,他们取名蔡博,在历史上这两个孩子的降生,被誉为是“向蔡同盟”的结晶,当时流传成为一段佳话。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儿子仅仅出生2年之后,昔日的“向蔡同盟”就遭遇到了挑战,1926年,由于生活习性等不合的原因,两人在莫斯科宣布分手。女儿蔡妮、儿子蔡博也被送回老家,由祖母抚养。两人的就义:1928年3月20日,由于被可恶的叛徒出卖,向警予不幸在法租界的三德里被捕。自知凶多吉少,她面对敌人的酷刑,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决心,让敌人也为之心惊胆战。临行前,还不死心的刽子手毫无人性可言,竟然向她嘴里塞进石沙,又用皮带勒住她的脸颊,很快血沫从她的嘴角里流出,就这样,被敌人残酷地杀害了,年仅33岁。向警予被捕之后,蔡和森曾经也想设法营救,他立刻给萧子升发去电报,望营救向警予,但是一切都太迟了,他等来的消息是向警予英勇就义。他为此悲痛不已,撰文悼念“我的妻”:“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仅仅又过了3年,同样是叛徒的出卖,蔡和森在香港被捕,面对反动派他的思想坚如磐石,只求一死,就这样,等待他的是和警予一样的结局。1931年8月4日,蔡和森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36岁,这对的红色的伴侣,曾经婚姻虽然破裂,但是都兑现了曾经许下的革命诺言,无愧于心!

隆回有哪些名人

隆回名人有:魏源,谭人凤,彭述之。具体介绍如下:魏源: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一个进步的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著作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谭人凤:字石屏,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县永靖团福田村人,今隆回县,清咸丰十年八月初六日生。青年时多次应试不第,在村义学任塾师。秉性刚直,路见不平,必拔刀相助,对官绅豪富尤深痛恨。尝云:“官食民膏作威作福如此,吾将尽力铲除之”;彭述之:又名张次南,清光绪二十年生于邵阳隆回三都转角丘,今隆回县。小时读私塾,后入宝庆县中求学。在校组织学生会,参加反对袁世凯,反对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爱国斗争。中学毕业后任教一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参加了“五四”运动。

党史上顺直问题具体是?

顺直问题指的就是顺直省问题。顺直省问题,是1928年国民党军和日军为控制冀东地区而发生的中日军事冲突事件。所谓顺直问题,是指彭述之、蔡和森、陈潭秋、刘-少-奇、韩连惠等在指导顺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由此产生的分歧及争论。它涉及到对形势的估计、对工作路线方针的认识和主张、对党的组织与工作的评价以及对当事人的处分。这些分歧和争论,曾一度严重影响了顺直党的组织的健全和工作的开展。中-共-中-央对顺直问题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后派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前去巡视处理,到1929年初,问题才基本解决。当然,彭述之、蔡和森、陈潭秋、刘-少-奇等在指导顺直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中央处理顺直问题所采取的一些措施,都难免受到当时“左”倾情绪和“左”倾路线的影响。

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李达(1921年8月—1922年7月,以主任身份)蔡和森(1922年8月—1923年6月,往后曾转任委员)罗章龙(1924年5月—1925年1月)彭述之(1925年2月—1927年3月,以主任身份)瞿秋白(1927年4月—1927年4月,於武汉汉口,以原委员身份晋升)蔡和森(1927年5月—7月)瞿秋白(1927年8月—1927年10月,此为中央临时政治局负责人身份之兼任)罗绮园(1927年11月—1928年6月)蔡和森(1928年7月—1928年10月)李立三(1928年11月—1930年12月,此期间中宣部曾更名为中央宣传鼓动部)沈泽民(1931年1月—1931年4月)张闻天(1931年4月—1934年12月,其间曾由杨尚昆或潘汉年暂任)吴亮平(1935年1月—1937年7月,后由张闻天兼任,吴转任副部长)张闻天(1937年7月—1942年12月)陆定一(1943年1月—1952年12月)(注:1943年—1945年8月曾隶属於精简后的中央宣传委员会之下,初期曾由凯丰任代理部长。)习仲勋(1953年1月—1954年6月)陆定一(1954年7月—1966年12月)陶铸(1966年12月,1967年初被四人帮实行军管,部门在四人帮倒台后解散)耿飙(四人帮倒台后成立之中央宣传组)张平化(1977年7月—1978年12月)胡耀邦(1978年12月25日—1980年3月12日)王任重(1980年3月12日—1982年4月)邓力群(1982年4月—1985年8月)朱厚泽(1985年8月—1987年2月)王忍之(1987年2月—1992年12月)丁关根(1992年12月—2002年10月24日)刘云山(2002年10月24日—2012年11月21日)刘奇葆(2012年11月21日—2017年10月)黄坤明(2017年10月——至今)扩展资料:机构职能第一,负责指导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宣传;第二,负责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中央的各新闻媒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搞好舆论引导;第三,从宏观上指导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第四,规划和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第五,受中央的委托,协同和会同有关部门对我们宣传文化系统的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管理。联系宣传文化系统的知识分子,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第六,负责提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制定政策和法规;同时还要按照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做好宣传文化系统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第七,为中央领导和中宣部领导的决策和指导全局工作提供舆情信息的服务,并且要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宣传文化系统的舆情信息工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