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王与马共天下”的策略,司马睿为啥要主动遵循?
- 2、司马睿简介司马睿死前是如何制定反计划的?
- 3、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为什么宠爱带着孩子的寡妇?
- 4、晋元帝司马睿是如何成为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的?
- 5、晋元帝司马睿是什么结局?他为何会被气死
- 6、东晋第一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在贵族江东大族支持下称帝
- 7、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 8、司马睿需要王氏家族和江东士族支持才得以立足为什么呢?
- 9、司马睿是什么身份?他与夏侯光姬是什么关系?
- 10、王敦之乱:司马睿自取灭亡之战
“王与马共天下”的策略,司马睿为啥要主动遵循?
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但也是最弱势的开国皇帝,为了让自己的皇位稳固,在即位仪式上,他竟然主动邀请宰相王导与自己共坐龙椅,而民间“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却是他主遵循的策略,这又是为什么?不受重视的皇子,却成了大业司马睿虽然贵为皇族,但其实身份并不高贵,他的祖父琅琊王司马伷只是司马懿的庶子,在庞大的皇族中,属于可有可无的一类人,但司马伷能力不弱,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所以,被司马懿安排到当时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邺城镇守。西晋开国后,司马伷承担过重要的任务,所以被封为琅琊王,督青州诸军事,而司马睿的父亲司马觐就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只能靠袭爵过着荣华富贵的日子。司马睿十五岁的时候,其父去世,他继承了琅琊王的王位。此时,晋朝的多数皇族已经卷入了八王之乱的漩涡中,死伤惨重。而司马睿因为皇族身份比较疏远,所以,在动乱中没有什么人把他当回事。即便如此,作为皇族的司马睿还是能感觉到危险,生怕有什么不当言行和举动,就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他采取攻坚退让的策略,让自己远离权力斗争的漩涡。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了当时许多名士的赞许,尤其是名士嵇康认为他是一个有城府和才能的王爷。在当时,如果得到了名士嵇康的赞许,就会有许多名士来主动结交,但司马睿却只和北方头号大族王导结交。公元307年,32岁的司马睿和王导一起,过长江来到了建业,而当时晋已经在外族势力的打击下,分崩离析已经近在眼前了。司马睿在健康,逐渐成为北方汉族士族最后的希望,他们纷纷离开战火纷飞的北方,到建业来依附司马睿。这时,王导和自己的堂兄王敦,为辅助司马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导在建议帮助司马睿处理政事,而王敦带兵在外征讨,王氏家族其他子弟,在王导的安排下,逐渐占据了司马睿政府的职权中心。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业登基,正式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虽然当了皇帝,但司马睿在皇族当中的地位原本就不高,而南方士族势力强大,对从北方来南方的司马睿是瞧不起的,所以,司马睿这个皇帝自己都觉得尊崇不够,远没有北方世家大族在南方有地位。司马睿的苦难,王导自然知道,为了让司马睿能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拥护,王导特地导演了一出戏,他让司马睿坐车皇帝的依仗车出巡,而自己和堂兄王敦非常恭敬地在路边跪接。南方的世家大族见王导这样的北方士族的领袖对司马睿如此恭敬,就改变了对司马睿的轻视,并逐渐将他当作正统的皇帝对待。南方世家大族的态度改变,使得司马睿在江南的帝位得到了承认。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形成所代表的政治含义司马睿当了皇帝,王导出力最多,这一点,司马睿是非常明白的,所以,他对王导非常尊敬,尊称他为仲父。而王导和王敦兄弟掌权,也让司马睿这个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王与马共天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裂土封国的关系,而是在权力分配和名分上尊卑与传统意义上的君臣关系不一样。君权神圣,任何帝王都不愿意与大臣分享这一权力,而王与马共天下成为当时的共识,这也充分说明司马睿这个皇帝当得是多么无奈。但司马睿为什么会主动遵循这种与大臣共治的不寻常的关系呢?这和当时世家大族在中央政府中的地位有关系。从曹魏建国开始,皇权就依靠世家大族来维护,司马睿当王爷时,就开始结交王导,与王导、王敦交情深厚,这种情谊维持了十多年。司马睿和王家的关系,虽然有私人情谊的成分,但以家族利益而与皇族发展成的利益关系却起着决定作用。在西晋时期,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名士集团,他们基本上把持了朝廷官员的位置,非士族成员没有做官的可能。而王家作为士族的领袖,在政治上的地位本来就高出其他家族,又遇上司马睿主动结交,因此,攀上高位的机遇自然就超出其他家族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对于王家来说,是一种荣耀,也是王家攀上荣耀的顶峰了,但对于司马家族的皇权来说,就显得非常窝囊了。如果说王导对司马睿这个皇帝还算尊重,也没有篡位的打算,那么,王敦对于司马睿就非常轻视了,并且他还有篡位称帝的野心。公元322年,王敦因为对司马睿不满,带兵进攻建业。司马睿知道自己打不过王敦,就派使者对王敦说,你要当皇帝,就跟我说好了,何必动刀兵,让天下老百姓受苦呢?希望你就此罢兵,如果你真想当皇帝,那我让位给你,我照旧当我的琅琊王好了。面对王敦的谋反,司马睿没有摆出皇帝的威严去打击王敦,反而委曲求全,请王敦不要闹的太过分。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开国皇帝身上,可以说是历史上所少见的。在王敦的压迫下,司马睿竟然郁郁而终,而等到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起兵造反,这一次明帝没有退缩,而是发兵讨伐,也是他运气好,王敦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病死,才让东晋皇室转危为安。王敦虽然死了,但明帝没有对王导落井下石,相反,还继续重要他,等到明帝去世后,继位的成帝年纪小,对王导的依赖更加严重,所发的诏书都湖使用“敬问”这样的词语,不敢摆丝毫的皇帝架子。王与马共天下格局的形成,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也是司马皇族能继续延续的根本原因。
司马睿简介司马睿死前是如何制定反计划的?
公元300年,贾南风皇后引发的“八王之乱”导致贾家被全灭,整个司马氏家族的辛辛苦苦几乎灭国,间接导致了中国长达400年的南北分裂之乱和人民的贫困。一个女人搅浑了这水,即使贾南风事后受到了严厉的处理,但她闯下了大祸,司马家还是给她擦屁股。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简介晋代皇帝司马睿,本名文婧,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懿的曾孙,司马周的孙子,琅邪王之子王司马的朝觐,还有晋武帝司马燕。公元276年,司马睿出生于洛阳。他的祖父王司马是司马懿的私生子。魏帝曹芳年间,封他为南安阁亲王。司马睿在公元318年建立了东晋王朝,但他并不是金朝皇室的正统血统。他是司马燕的远房后裔。因为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者,他的谥号是元帝,后人称他为晋帝司马睿,是牛金的儿子。公元249年,司马懿在高平陵发动政变,从而控制了曹魏政府的实权。之后司马懿派遣各路哲人担任国内几个重要地区的诸侯。司马周在邺城任宁朔将军。邺城是曹操封魏时的都城,是曹魏诸侯居住的地方,以屯兵、运粮重镇著称。司马周被任命到这里,体现了司马懿对他的重视。公元290年,司马晋驾崩,年仅15岁的司马睿攻打郎协亲王。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燕病逝。司马忠的继任者鲁愚行动迟缓,无法控制政局。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处于皇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了避免被杀,他采取了谦恭节俭的政策,尽力避免卷入斗争的漩涡。他低调的做法引来了无数学者的称赞。嵇康的儿子嵇绍对他评价很高,他的好友王导也是名人。他就是北方一等士绅的狼邪王。因此,虽然司马睿没有士兵,没有权利,但他很受士族的欢迎,这为他成为国王后积累了很多人脉。公元304年7月,“八王之乱”达到高潮。东海王司马越,晋惠帝司马忠亲自到邺城视察。当时,司马颖杀死了统治长沙的王司马,并强迫惠帝让他继承王位。司马颖的暴力和独裁引起了大家的不满。于是命令司马越抓住机会,以惠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召集四军讨伐司马颖。当时的左将军奉命参战。此时,司马睿只有29岁。司马睿陷害兄弟。公元307年9月,司马睿和王导渡河到建业。金朝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到江东。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王敦始终征服上游。王家里外都有人管,有一大批有头有脸的人。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对司马氏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使江左保持了20多年“王马共天下”的局面。直到俞氏家族崛起,打压王家,超越王家,这种情况才再次发生。几年后,晋帝无奈投降,西晋灭亡。公元317年,司马睿成功改元,即升任皇位。但是,此时由于他权力弱小,并没有真正成为皇帝。他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他被广泛认为是助手,被称为“1“萧何败萧何”,王导是一位能干的大臣,辅佐司马睿走上皇帝之路。但说到底,王敦、王导的家族势力一度跃升至与司马家族抗衡的状态,权力的丧失引起了司马睿的极大不满。为了不让晋朝的山河毁在自己手里,司马睿临死前定下了一个计划,导致王导和王敦反目成仇。公元322年,一直对朝野怀有野心的王敦,以隗的名义在武昌起兵。这一战直接杀死了健康,威胁到了统治中心。王敦的行为无疑给司马睿敲响了警钟,司马睿非常担心。为了保护王家的利益,王导还暗中帮助王敦。一时间风云变幻,面对王氏家族的影响,皇帝说话也不得不手软。司马睿“脱下荣衣,穿上御袍”安抚王敦,说尽好话,但在王敦眼里,他“封武昌郡,令城内家家户户”,实在看不起司马睿。后来,王敦想通过不孝来废除勇敢的王子司马绍,但所有的官员都没有放弃。四月,王敦回武昌任太傅,遥控朝政。从那时起,王敦变得如此猖獗,以至于司马睿和他的宫廷成了装饰品。王敦控制了东晋的权力吗?面对司马睿的傀儡皇帝,他一点也不在乎。在权臣和皇帝之间,王敦总是犹豫不决。我们不知道王氏兄弟是什么时候反目的。据推测,这应该是从元帝司马睿临死前任命王导为侍郎开始的。这份遗诏非常奇怪,因为司马绍王子已经24岁了,需要帮助的不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而如果真的要辅政,王敦是二把手,为什么要把他撇到一边?这是司马睿精心策划的反阴谋,也是他死前的最后一击,就是离间王导和王敦的关系。这招奏效了,王敦气得对王导产生了怀疑。不久,王导升任司徒,被剥夺扬州刺史的职务,在扬州兼职牧羊。兄弟俩看似在一起,其实是分开的。此后两人关系进一步恶化。司马睿很少聪明。临死前的一份遗诏,竟然成功的疏远了王敦和王导,使得司马氏的江山得以延续。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为什么宠爱带着孩子的寡妇?
一说宠爱带着孩子的寡妇,就想到了曹操,曹操对别人的妻子那是情有独钟啊,正是别人的才是香的,但是司马睿不同,司马睿虽然对权利热衷,但是在感情方面确是很本真的。一、司马睿很重情。当时还是琅玡王司马睿,他的元配王妃是虞孟母,虞妃善妒,他也就远离其他女人,后来娶了带着一个孩子的郑阿春,也是一样,虽然没有封她为皇后,但是后宫还是以她为主,对她很是宠爱。二、郑阿春为人气度和举止高雅。郑阿春当初之所以能嫁给司马睿,也是因为当时贝司马睿派去偷偷见新娘子的下属看见了,一发现,哎哟,长的那叫一个漂亮,气质好,谈吐举止不像一个家庭妇女,回去就和司马睿说了,奇怪的是司马睿还听取了部下的建议,就娶郑阿春,这才有了后面的宠爱。三、郑阿春非常有心机。郑阿春之所以能在后宫中站稳脚跟,获得司马睿的宠爱,也离不开她的算计。就有一次郑阿春面带愁容,司马睿非常奇怪,就问她原因。郑阿春回答道:“我有三个妹妹,大妹妹已经嫁给了长沙王褒,还有两个妹妹至今仍未婚配,只怕是因为我这个姐姐如今为人之妾,于士族名声有影响,所以别人就不来求婚了。”司马睿一听明白了,然后就下令,命散骑常侍刘隗为郑夫人的未婚妹妹,寻觅如意郎君,不得辱没了郑家的身份。后来还担心郑阿春不满意,又追加看一道,可见郑阿春的心机。不过司马睿也没有被美色迷昏脑袋,皇位还是要传给自己儿子的。但是作为被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臣子气死的,也是绝无仅有了。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至于晋元帝司马睿为何喜欢寡妇这个问题,如果从基因上推理,也许能解释这件事。话说司马懿活着的时候,民间有句谶语:“牛继马后”,说姓牛的将来要夺了司马家的天下。司马懿对此深感不安。在当时的将领之中,唯一姓牛的人就是大将牛金。牛金曾屡次随司马懿出征,多有战功,虽然眼前还看不出任何征兆,但未来会不会篡位却很难说。司马懿怕牛金将来会对子孙不利,就派人请他赴宴,酒中下毒,牛金为人坦荡,没有提防之心,“饮之即毙”,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了命。司马懿自此认为,牛金已死,子孙便可高枕无忧坐享福贵了,殊不知世事难以预料。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夏侯氏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也叫牛金的一个小吏勾搭成奸,后生下了司马睿。司马睿后来继承了皇位,他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这个夏侯氏就是夏侯渊的曾孙女夏侯光姬。夏侯渊和曹操是堂兄弟,其实曹操不姓曹,本来姓夏侯,也就是说夏侯家族都有偷情和爱人妻的血统。司马睿可能遗传了夏侯家的基因了,所以,不娶黄花大姑娘,偏爱娶寡妇。
晋元帝司马睿是如何成为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的?
是从他父亲的手中继承而来的,但是他的能力并不高,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他是在八王之乱后,在王导和王敦的辅助下,才当上皇帝的,从此开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在八王之乱中,属于边缘人物,幸运的躲过了其他藩王的追杀,最后南渡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司马睿能够稳住局势不得不说有较大的运气成分,不过能够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依旧平衡了众多江东的本土豪族还是体现出司马睿团队的高明手段。他建立东晋依托于以下几个要素:1.司马睿占据的琅琊国成为了他在乱世之中立足之本;2.实力强大的王氏家族是司马睿身后最坚定的支持者;3.转移到南方后司马睿得以避开胡人进一步的南下。西晋末年一连串的乱局让当时的整个国家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灾难之中,司马睿的综合实力虽然远远比不上西晋初期的几位皇帝,但他在乱局当中对于中原文明的保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是他在位期间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手中的权力,这也让他在后世评价中显得非常窝囊。一、封地基础较好相较于当时动荡的地区而言,司马睿在琅琊国好歹还有一个庇护所。在这里他躲避了兵败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灾祸,一直等到了重新被中央重用的机会。二、王氏鼎力支持以王导为代表的整个家族给司马睿的决策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为司马睿在江东所做的良好布局成为了后续东晋立国的根本。正是因为王氏在当时的号召力,出身平平的司马睿才能够脱颖而出获得南北方士族一致的支持,后续即皇帝位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三、集体转移南方在中原的一片乱局下,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开始逐步转移自己的势力范围。借助着长江的天险来自北方的战马无法顺利突破这道防线,这也成为了西晋能够偏安一隅的最大依仗。尽管司马睿缺乏志向和战略眼光的做法尝尝被批评,不过他也实实在在地让这个王朝得以延续。在你心中司马睿的功过孰轻孰重呢?
晋元帝司马睿是什么结局?他为何会被气死
大家好,说起晋元帝司马睿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古有三纲五常,在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皇权自然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几乎没有哪个男子能够抵挡住帝位的诱惑。可鲜有人知的是,历史上就曾出现过这样一位帝王,不慕帝位不贪权,一生都在后悔继承皇位。以至于,最后被大臣活活气死了,他就是晋元帝司马睿。司马睿是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公元290年,司马睿世袭为琅琊王。太熙元年四月二十日,晋武帝去世,皇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大赦,改年号为永熙。然而,此次司马衷即位虽看似平顺,实则暗潮汹涌。因为,新帝天资愚钝,使得西晋政权渐渐失去了控制。于是,朝野之上尽是争权夺利之辈,更有甚者竟开始明目张胆地培植党羽。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权,司马睿选择了明哲保身,直接退守封国。彼时的司马睿虽贵为琅琊王,但他手中却并无兵权。所以,在西晋轰轰烈烈的八王之乱后,司马睿依附了受封于东海国的司马越。永兴二年,司马越起兵迎接晋惠帝,司马睿临危受命为平东将军留守邳下,随行的王衍和王导也被委以重任。正是从此时开始,繁衍于琅琊之地的王氏家族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当时,王导和王衍这些王氏子弟,都是司马睿在洛阳结识的朋友,以及嵇康之子嵇绍。因为,司马睿恭检避让的策略,洛阳不少有识之士都对其赞赏有加。王导算得上是琅琊的头等士族,而其族兄王衍更是当时有名的士族领袖。于是,有了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司马睿逐渐在西晋政坛上站稳了脚跟。永嘉元年,司马睿偕同王导等人南渡至建邺,使得晋朝的政治中心南移,史称“永嘉南渡”。此次南移后,以王导、王敦兄弟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势力逐渐散布全国。当时,头号人物王导始终栖居枢机之地,而其兄弟王衍则主要负责征讨上游。最终,“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开始显现。建兴四年,刘曜围攻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次年三月,司马睿改元为建武,东晋正式建立。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司马睿还只是晋王位,并未称帝。建武二年,晋愍帝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正式称帝。那时,东晋领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所以,得到该地区世家大族的支持,对新帝来说极为重要。其实,从势力角度上来说,司马睿应当算是史上最没有权威的帝王了,因为,他的皇位是臣僚送的。而他之所以能顺利登临帝位,是东晋王室已然成为了汉族政权的象征,故:王氏兄弟甘愿为其奔走呼号。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让司马睿没想到的是,自己亲手创建的东晋,却被王氏家族玩弄于股掌之间。当时,司马睿重用王导,将其比作自己的“仲父”,几乎所有的国家大事,司马睿都会询问他的意见。而王导也因为皇帝的信任权势扩张,仅在南朝时期,王氏家族就出了八位皇后。后来,司马睿深感大权旁落之祸,暗地里开始启用刘隗、戴渊等新人,而此举则引起了王敦等人的极大不满。永昌元年,野心勃勃的王敦以讨伐刘隗为名,率兵攻打建康,王导则以保全家族利益为由暗助王敦。不久,王敦攻入建康,戴渊被杀,使得司马睿输得一败涂地。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司马睿彻底沦为了王氏家族的傀儡。从前的“仲父”王导负责处理朝中的大小事务,而其族弟王敦则还师武昌,遥控东晋朝政。可见,司马睿身为天子,号令却无法传出宫门,实乃帝王之大不幸。在卧床不起后,他曾试图通过重用司徒荀组来钳制王氏。但哪曾想,司徒荀组却英年病逝,由此,更是加重了司马睿的心病。永昌元年十一月,司马睿忧愤而终,享年四十七岁。然而,作为东晋的开国君王,司马睿或许没有什么伟大事迹值得后人歌功颂德,但是,他的死却无疑让许多人记忆深刻。据历史资料记载,司马睿是被臣子活活气死的。其实,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司马睿的死也是有据可依的。当人过于忧伤时,身体会分泌许多激素,即:出现所谓的内分泌紊乱。长此以往,身体必然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毛病。换言之,司马睿的重疾是因为忧愁和不开心导致的。话说,晚年的司马睿长期处于被囚禁的状态,而朝野上下约四分之三的官职都被王氏兄弟换成了自己人。于是,看到王家势力已经触及天下各处,司马睿的心中既惊惧又愤怒。可是,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司马睿却不能发火,更不能对王氏族人说重话,使心中的忧愤根本无从排解。久而久之,体内分泌的激素成了毒素,加之其晚年身体免疫力每况愈下,就得了重病。试想一下,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司马睿的心病根本难以得到有效医治。最终,在旁人的一番刺激下,司马睿就死了。其实,纵观历代君王,大多数人到了垂暮之年虽贪图享乐,留下一世骂名,却依旧活得逍遥自在。可是,反观司马睿便会发现,他虽自始至终都活得小心翼翼,却依旧难改其傀儡皇帝的宿命。从前,他出生于王室之家,手无实权,后来,他在旁人辅佐下成了东晋开国君王,依旧手无缚鸡之力。或许,这一切都是宿命。其实,关于司马睿的父亲,史学界一直流传着多种说法。一种认为,司马睿不该姓司马,而应该姓牛,因为,其是夏侯氏与牛金偷情生下的孩子。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牛继马后”的预言,即《玄石图》中曾记有“牛继马后”的预言。当时,升任太傅的司马懿害怕预言成真,便直接下毒杀死了手下一位名叫牛金的将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司马睿是夏侯氏与府中下人牛钦的孩子。因为,从前有“牛继马后”的传言,时人便戏称司马睿为“牛睿”。譬如:明朝李贽便直指司马睿为“南朝晋牛氏”,而非司马氏。而正史则称司马睿是司马觐与夏侯氏的孩子。所以,这三个说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今人无从辩驳。但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司马觐的儿子。
东晋第一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在贵族江东大族支持下称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睿,公元276年(咸宁二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剖撬韭碥驳氖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安亭侯。公元249年(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而控制了曹魏 *** 的实权。之后,司马懿分别派诸子出任境内几个重要地区的都督。司马埔阅朔将军之职坐镇邺城。邺城是曹操封魏时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为屯兵屯粮的重镇。司马票晃镇此地,反映了司马懿对他的重视。 西晋开国后,司马朴掷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镇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徐州诸军事等职,初封东莞郡王,后改封琅邪王。平吴之役,司马坡示出涂中,立有大功,遂进拜侍中、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督青州诸军事等职。司马睿父司马觐为司马瞥ぷ樱初拜冗从仆射,后袭爵琅邪王。平生碌碌,地位显赫。 公元290年(太熙元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但在当时也获得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绍的高度评价。在洛阳,司马睿交结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导。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园所在的琅邪国,是司马睿的封国。司马睿的琅邪国在西晋算是大国,并与司马越的东海国相邻。 受命讨逆 当东海王司马越起兵下邳,准备西迎惠帝时,起用琅邪王司马睿为平东(后迁安东)将军兼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为他看管后方。司马睿受命后,请王衍从弟、参东海王越军事的王导为司马,委以重任。 公元304年(永兴元年)七月,“八王之乱”进入 *** 。东海王司马越挟待晋惠帝司马衷亲征邺城。当时,坐镇邺城的将军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马颖(前不久,司马颖击杀了执政的长沙王司马V,强迫惠帝封他为皇位继承人)。在取得了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等职务之后,司马颖将皇帝的乘舆服御尽数劫入老巢,并以邺城遥制洛阳。司马颖的横暴和专权,引起了另外一些实力派人物的不满。尚书令司马越乘机以惠帝的名义发布檄书,征召四方军队讨伐司马颖。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奉命参加了讨邺战争,年二十九岁。 两军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展开激战。结果司马越兵败,遁回封国东海。惠帝及随军大臣被司马颖劫掠入邺,司马睿也在其中。不久司马睿的叔父东安王司马繇因得罪司马颖而遭杀害。司马睿害怕祸事殃及自己,潜逃出邺。在出奔洛阳的途中,他行至黄河岸边曾被津吏捕获,险遭不幸。司马睿到达洛阳,马上将家眷接出赴往琅邪(今山东胶南县)去了。 移镇建业 公元307年(永嘉元年)九月,司马睿偕王导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王敦则总征讨于上游,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 公元316年(建兴四年),刘曜长围长安,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 公元317年4月6日(建兴五年,建武元年),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农历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刘翰等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 登基称帝 公元318年(建武二年)4年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4月26日即皇位(“上尊号”),改元太兴。东晋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大权旁落 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王导也经常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优待南方,与人为善。司马睿和王导在草创期上演了一场君臣相敬相爱的佳话。琅琊王家也达到了权势的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时期出了八位皇后。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 公元322年(永昌元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 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司马睿“脱戎衣,著朝服”对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邪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抚平王敦的野心。不久,王敦便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睿征讨王敦时,曾下令“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而王敦却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无疑又将司马睿嘲弄了一番。司马睿皇帝徒具虚名而已,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王敦看到太子司马绍有勇有谋,便想以不孝而废之,后因百官皆不从而作罢。四月,王敦还师武昌,遥控朝政。此后,王敦更加猖狂,以至于司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摆设。 忧愤去世 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导势力,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组对自己比较忠顺,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打算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马睿更加忧伤,病势加重。 公元323年1月3日(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日),晋元帝忧愤病逝。终年47岁,在位6年。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建平陵(江苏江宁)。 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 历史评价 王导:“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司马邺:“今左右丞相茂德齐圣,国之昵属,当恃二公,扫除鲸鲵,奉迎梓宫,克复中兴。” 魏收:“司马睿之窜江表,窃魁帅之名,无君长之实,局天脊地,畏首畏尾,对之李雄,各一方小盗,其孙皓之不若矣。” 曹毗:“运屯百六,天罗解贯。元皇勃兴,网笼江汉。仰齐七政,俯平祸乱。化若风行,泽犹雨散。沦光更耀,金辉复焕。德冠千载,蔚有余粲。” 房玄龄:“晋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滔天方驾, *** 怀其旧德者矣。昔光武以数郡加名,元皇以一州临极,岂武宣余化犹畅于琅邪,文景垂仁传芳于南顿,所谓后乎天时,先诸人事者也。驰章献号,高盖成阴,星斗呈祥,金陵表庆。陶士行拥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或高旌未拂,而遐心斯偃,回首朝阳,仰希乾栋,帝犹六让不居,七辞而不免也。布帐帷,详刑简化,抑扬前轨,光启中兴。古首私家不蓄甲兵,大臣不为威福,王之常制,以训股肱。中宗失驭强臣,自亡齐斧,两京胡羯,风埃相望。虽复六月之驾无闻,而鸿雁之歌方远,享国无几,哀哉!” 虞世南:“元帝自居藩邸,少有令闻,及建策南渡,兴亡继绝,委任宏茂,抚绥新旧,故能嗣晋配天,良有以也。然仁恕为怀,刚毅情少,是以王敦纵暴,几危社稷,蹙国舒祸,其周平之匹乎?” 赵构:“若元帝,仅能保区区之江左,略无规取中原之心。” 范浚:“昔晋元帝启基江左,出师露次,躬擐甲胄,移檄四方,刻日北征,至以漕饷稽期,珠督运令史,志非不速也;然终不能成「垂φ撸惟无图功之谋而已。” 朱熹:”晋元帝无意复中原,却托言粮运不继,诛督运令史淳于伯而还。行刑者以血拭柱,血为之逆流。天人幽显,不隔丝毫!“ 蔡东藩:“元帝实一庸主,毫无远略,始则纵容王敦,使据长江上下游,继则信任刁协刘隗,疑忌王敦,激之使叛,而外无可恃之将,内无可倚之相,孤注一掷,坐致神京失守,受制贼臣,刁协死,刘隗遁,周戴渊,又复被戮,其不为敦所篡弑者,亦几希矣。” 轶事典故 曹魏时期,有一本流传很广的谶书叫《玄石图》,上面记有“牛继马后”的预言,司马懿又请星象家管辂占卜子孙运势,管辂占卜的结果与《玄石图》不差毫厘。司马懿不解何意。后来他位居太傅之职,权倾天下。他手下有个将领叫牛金的,为他出生入死,立下殊勋。 司马懿忽有所触,想起“牛继马后”的预言,心里十分忌讳,怕牛金将来会对子孙不利,就派人请他赴宴,酒中下毒,牛金为人坦荡,没有提防之心,“饮之即毙”,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了命。 司马懿自此以为,牛金已死,子孙便可高枕无忧坐享福贵了,殊不知世事难以预料。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夏侯氏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也叫牛金的一个小吏勾搭成奸,后生下了司马睿。 此即史书所言,司马睿并非皇族血脉,而是琅琊王府小吏牛金的儿子。只是因为有“牛继马后”的传言,导致了战将牛金被冤杀。后人遂戏谑地称司马睿为牛睿,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贽,就直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而不称司马氏。 “牛继马后”,即是指司马睿为牛氏之子,牛姓代司马氏继承帝位。历史文献有多记载,除了《晋书》和《魏书》,《鹤林玉露》《容斋随笔》《宾退录》等书也有相关描述。 家族成员 家世 曾祖父:晋宣帝司马懿 曾祖母:伏夫人 祖父:琅琊武王司马 父亲:琅邪恭王司马觐 母亲:琅邪王妃夏侯光姬(司马睿继承琅邪王之时封王太妃) 叔父:武陵王司马澹、东安王司马繇、淮陵王司马y 后妃 虞孟母,元配,琅邪王妃,追封元敬皇后。 荀氏,鲜卑人,王府宫人,晋明帝母,谴出改嫁马某。明帝时,封建安君。成帝时,追赠豫章郡君。 郑阿春,夫人,晋简文帝母。明帝时,称建平园夫人,追号会稽太妃。晋孝武帝时,追封简文宣太后。 石婕妤 王才人 子女 儿子 司马绍,长子,元帝太子、晋明帝,母荀宫人 司马裒,次子,琅邪孝王,母荀宫人 司马冲,三子,东海哀王,母石婕妤 司马,四子,武陵威王,母王才人 司马焕,五子,琅邪悼王,母郑阿春 司马昱,六子,琅邪王、会稽王、晋简文帝,母郑阿春 女儿 寻阳公主,骠骑将军荀羡妻,母郑阿春
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司马睿是西晋皇室的血脉,身体里流淌的是皇族的血液,加之在那个时候人们仍然重视血脉的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名正言顺称帝的机会。同时,司马睿称帝是司马政权的延续,按理来说他应该拥有很高的声望。但是,就现实而言,司马氏在当时政治上的声望并不是很高,所以只能说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就友人这个方面来说,主要就是得益于王导对他的帮助。王导在早年就与司马睿交好,而且在当时王家的势力较强。在王导建议司马睿南渡定京的时候,王家就已经在南方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王导是个有原则的人,一直尽力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他在王、马两家中间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有了他,才使得东晋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后来,司马睿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王导的功劳莫不可少。因为是王导利用自己的计谋让南方的士族拥护司马睿的政权,让北迁的士族支持他的领导,所以说王导是东晋政权得以建立的功臣之一。在司马睿初为东晋皇帝时,个人的势力单薄,声望不够高。所以在当时,他重用王导,而王导运用自己的计谋使得南方的士族拥护司马睿,北迁的士族也决议支持他,这样就稳固了司马睿的政权。所以,司马睿对王导怀着一份感恩之情,加之王导能力出众,他便封王导为当朝宰相,帮他打理朝政。当时的“王与马,公天下”说的就是他们两个。 后来,王家的权利达到了一个高峰期,王家有王导在朝任宰相,有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地区,在任的官员有四分之三都是与王家相关的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引起了皇帝司马睿的不满,毕竟自古以来,权利是引起争端的源泉。后来司马睿任用戴渊等人来牵制王家的势力。 可后来,王敦以王导诉冤为由,起兵攻打建康。王敦取得胜利后,将司马睿囚禁在宫中,独自掌握了大权,司马睿的皇帝之位变得形同虚设。在后来王敦还想进一步夺权的时候,王导作为一个恪尽职守、忠诚的人,他极力反对并出来维护皇室的尊严。司马睿见大势已去且自己终日被囚于宫中,长久以来便忧郁而死。后来,太子司马绍继承皇位,王导尽心尽力地辅佐他。就是在后期王敦意图谋权的时候,王导也坚决地予以反击,调和了两家的矛盾,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局面。司马睿得以建立东晋政权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出身于西晋的皇室,流的是皇家的血液;另一方面是他有友人相助,所以他才能顺利地建立东晋政权。 曾经有一个人在少年的时候有很高的声誉,与他在一起的朋友只要他到来都起身相迎。这个人就是周伯仁,因为他品德高尚很多人都愿意和他做朋友。当时的晋元帝和周伯仁是君臣关系,晋元帝封周伯仁为太子的老师,周伯仁说:“我在家里反复考虑之后,觉得自己真的没有什么能力教育太子,很多人的才能都超过了我,没想到得到皇上您如此的信任。由于我能力有限,对内评定官员已经是做得不好,没有更多能力承担对外训导太子的重任,万一做不好真的会让您失望的。”元帝回答:“太子需要一个好的大臣教育才可以成才,你完全可以教育年幼的太子成才,请不要再推辞这件事情。”周伯仁只好接受了这个教育太子的任务。一次王导犯了错触怒了晋元帝,周伯仁对晋元帝说:“王导是一个对君王很忠心的人,不可以杀害这个无辜的人”元帝听了这个建议并且采纳。周伯仁回家后坐在椅子上还在想这个事情,为了王导他特意给朝廷上书,一再坚持王导善良守法,真的没有任何的错误。后来晋元帝和周伯仁还有司马睿一起喝酒,因为伯仁说话冲撞了司马睿,结果就被关进了监狱。他在进监狱时平静的坐在茅草上,他知道自己不过是说了想说的话而已,元帝一定会放了他,果真不久以后他就被放出,依旧做原先的官。周伯仁心地正直在当官的时候不断给晋元帝提出好的建议,为百姓和朝廷做了很多贡献。
司马睿需要王氏家族和江东士族支持才得以立足为什么呢?
西晋王朝灭亡,但在长江之畔的建康仍留有一星火光,若隐若现。晋愍帝在被俘前传下诏书,让远在建康的琅琊王司马睿继位。司马睿作为皇室偏支,地位和名望并不高,他能将晋室火种延续下去吗?这并不容易。司马睿初到建康时,江东的名门望族很看不起他,从不拜见。不能获得当地士族认可,便无法在江东站稳脚跟。司马睿该如何应对呢?对此,司马睿忧虑不已,幸而他身边有一位名臣—王导。经过王导出谋划策,司马睿得以立足江东,成就帝业。王导的主意其实很简单,那便是炫势。你若容易被声势震慑,那么他便展现出声势。你若容易被高名震慑,那么他便展现出高名。王导要展示的便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出行。三月初三是上巳(sì)节,按照当地风俗要修禊(xì)祈福。春日往往意味着新生,杂树生花,草长莺飞。在明媚的春光中,每个人都希望可以扫除旧日风尘和疲惫,赢得一年福运。修禊祈福便是在这一日,到水畔清洁。普通百姓纷涌而去,达官贵人也纷涌而去,他们都欢欢喜喜地到江畔求福消灾。三月初三,王导便选择了这一日。他要营造出一支庞大而华丽的出行队伍,还把在扬州担任刺史的堂哥王敦请来,一起部署。瞧,司马睿乘坐华丽非凡的软轿,前面是威武庄严的仪仗队鸣锣开道,紧随其后的是骑着骏马的王导、王敦以及从北方而来的高官名士。这一场景注定轰动江畔那些看热闹的人群。江东名士顾荣、纪瞻得知这一消息,忍不住偷偷观望。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看到了王导、王敦这些琅琊望族对司马睿毕恭毕敬,看到了司马睿仪态非凡,神态高贵。他们不禁十分惊讶,赶紧跑出伏在路旁,拜见司马睿。就这样,司马睿的声名宛若春日溪水,在江东世族心中一路高涨。王导趁势提出顾荣、贺循是江东名士,只要将这两人拉拢收服,其他人便不成问题。司马睿欣然同意。他立即遣王导登门拜访,请他们出仕。顾荣、贺循高高兴兴地答应。而他们答应,则意味着江东的名门将会扶持司马睿。自此,司马睿在建康站稳脚跟。五胡乱华,北方的名门士族在战火纷乱中逃离故土,仓皇到江东避难。司马睿再次听从王导建议,将前来避难的名士一一收留,前后共有一百零六人得以入朝为官。顿时,建康一派繁荣。王导的谋划令司马睿万分感激,两人关系日益密切。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王朝,是为晋元帝。他定都建康。为了和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王朝区别,史上将这一朝代称为东晋。晋元帝登基那日,百官拜贺。晋元帝见到王导,竟然立即从御座上站起,牵住他的衣袖,让他和自己共同坐在御座上接受朝拜。在古时,这样的举动是绝对不被允许的。王导急忙推辞说,若太阳和地上万物一样,百姓该如何仰受光辉呢?晋元帝不再勉强,但他不会忘记自己的皇位是怎样稳固的。随后,他任命王导为尚书,执掌朝政。王敦则总管军事。王氏家族顿时权倾江东,一时间,百姓中流传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凭借王导这样的世族名士支持,东晋王朝才得以站稳脚跟。这意味着皇权孱弱,竟然受到世族的钳制。那么,世族为何有这样的力量?让我们回顾一下。之前我们提到,郡县制是君王将天下分为几片区域,让官吏前去统治。官吏的任职有期限,政绩不好,君王可以随时更换。官吏名义上不能拥有军队,征收的税赋要上交朝廷,对于君王,需要忠顺。但是,仅仅靠高坐在上的君王,是无法统治这片辽阔疆域的,必须有人奔走于下,去为民造福,去征收税赋,去维护治安。这些官吏从何而来呢。哪些人可以担任官吏呢将领。可以的,汉王朝的官吏很多就来自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将领。然而,又有一个问题,那便是这些将领识文断字的不多,难以胜任文牍往来的工作,更何况待这些将领老去,又该如何补充新鲜血液呢。待到汉武帝时,朝廷创立了一种选官方式—察举制。他让郡国举荐那些品德贤良、清廉孝顺、才能突出的人到朝廷,一一考核之后,再安排这些人担任官职。慢慢地,这一方式成为官吏的主要来源,源源不断地为君王提供人才。问题是,这一方式有弊端。如何判断一个人品德贤良、清廉孝顺、才能突出呢。这一标准的制定是很随意的。你推荐了我,那么我心存感恩,待掌权之后,举荐你的子嗣或者族人。就这样,权力渐渐聚拢到一个又一个的家族中,他们世代为官,形成士族门阀。比如我们提到的袁绍,便号称“四世三公”。这是说,他们袁氏一族世代官居高位。待到魏文帝时,朝廷又创立一种选举官吏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将各地名门世族分成九品,士人按照品级,担任相应的官职。这一制度进一步使得士族门阀固化,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还有一点,在士族门阀制度下,君王的权力被豪门旺族严重削弱。他的声音尚未传出皇宫,便被士族堵截。因此,司马睿需要在王氏家族和江东士族的支持下,才得以立足建康。说起来,东晋王朝是王氏家族、谢氏家族、庾氏家族、桓氏家族等士族轮番执掌朝堂,和司马氏共掌天下的时期。当然,即便在士族钳制之下,皇权不稳当、不牢固,东晋王朝也得以延续一百余年,才被刘宋王朝取而代之。东晋灭亡,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自此,位于长江之南的南朝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替,而盘踞中原的北朝则在五胡十六国之后,统一于北魏,但强盛一时的北魏随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而东魏、西魏又被北齐、北周代替。
司马睿是什么身份?他与夏侯光姬是什么关系?
晋元帝是晋武帝堂侄,西晋琅邪恭王司马觐与琅琊王妃夏侯光姬之子,东晋的开国皇帝,在西晋灭亡后于江南重建东晋,使得晋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在许多正史中(《晋书》、《宋书》)却记载了一条“牛继马后”的谶语,称晋元帝并非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而是一位牛姓小吏与夏侯光姬的私生子。那么晋元帝司马睿真的是牛姓小吏的儿子吗一,牛继马后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晋书·元帝纪)牛继马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条著名谶语,意思是牛氏要篡夺司马氏的江山。主要故事为:司马懿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牛金,为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因此很得司马懿信任。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杀曹爽,夺取曹魏大权。不久司马懿见到了一块石头,上面写了四个字:牛继马后。司马懿看了这句谶语,认为牛金要取代司马氏掌权,因此决定除掉牛金。一天,司马懿约牛金喝酒,把一杯毒酒递给了牛金,将其毒杀。司马师见牛金被杀,十分不解,就问父亲司马懿:“牛金是当世名将,留着他还有大的用处,为何要杀他?”司马懿回答:“你忘了石头上有牛继马后四个字吗?”没想到后来琅邪恭王司马觐的王妃夏侯光姬与一名牛姓小吏私通,生下了司马睿。二,司马懿与牛金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人物,为曹魏名臣,曾多次抵御诸葛亮北伐,灭辽东公孙燕,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晚年更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曹魏朝廷,为以后其孙司马炎篡魏建晋打下根基。牛金是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为曹仁部下,赤壁之战后跟随曹仁守卫荆州。周瑜率军攻打江陵,曹仁派牛金出战。牛金率军与周瑜血战,被吴军团团包围,曹仁见牛金被围,急忙出城救出牛金,击退吴军。正史中并未明确记载司马懿与牛金的关系,牛金的事迹仅出现在《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中,仅在曹仁传里面提了几句。然后牛金就在“牛继马后”的故事中出现,除此之外在正史中再无关于牛金的任何记载。由此可见牛金只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小将,并非什么大人物,因此正史中没有牛金的传记。三,牛继马后为假僭晋司马睿,字景文,晋将牛金子也。初晋宣帝生大将军、琅邪武王伷,伷生冗从仆射、琅邪恭王觐。觐妃谯国夏侯氏,字铜环,与金奸通,遂生睿,因冒姓司马,仍为觐子。(魏书)牛继马后纯粹是后人为了诋毁东晋的正统性,编造出来的谣言,并非真实故事。该故事存在很多的漏洞:(1),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在正始十年(249年),而西晋建立是在泰始元年(265年),中间相差了16年。司马懿活着的时候并没有篡魏建晋,一直是曹魏的臣子,江山在名义上还是曹家的。那牛氏怎么篡夺司马家的江山。起码得等到司马炎在泰始元年(265年)篡魏建晋后,牛氏才能篡夺司马家江山。(2),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后,对曹魏政权的控制并不稳固,依然有许多曹魏实力派人物反对司马氏掌权。司马懿时期有王凌之乱,司马师时期有毋丘俭之乱,司马昭时期有诸葛诞之乱。直到司马昭于甘露三年(258年)平定了诸葛诞后,司马氏对曹魏的控制才彻底稳固。司马昭才有了篡夺曹魏的心思,最后让其子司马炎完成了篡魏建晋的事业。司马懿于嘉平三年(251年)就去世了,当时司马家对曹魏的控制还不巩固,司马懿忙于巩固地位,哪有心思去想篡魏的事,更何况是牛继马后这种16年以后才该考虑的事。(3),牛继马后的最早记载出自东晋孙盛所著的《晋阳秋》,说晋元帝司马睿是夏侯光姬与小吏牛钦的私生子。但孙盛是权臣桓温的手下,桓温一直想篡晋,所以抛出牛继马后的谶语,来诋毁东晋的合法性,以借此宣称自己取代东晋的正当性,并不可信。其后《宋书》更将牛继马后写的更详细,但是只说司马睿是牛姓小吏之子,并未说出该人名字。由此可见刘宋为了取代东晋合法性,将牛继马后的谶语写得更详细,继续否认东晋的合法性。北朝为了否定南朝合法性,也承认牛继马后,因此《魏书》则写的更是离奇,直接说司马睿是牛金之子。但司马睿出生于咸宁二年(276年),距离司马懿离世都有25年,因此《魏书》更不可信。(4),只有晋武帝篡魏建晋才能牛继马后,晋武帝篡魏之前应该是马继曹后。所以牛继马后这句谶语应该出现于西晋以后,与司马懿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见“牛继马后”纯粹是后人编出来的,并不可信。
王敦之乱:司马睿自取灭亡之战
王敦之乱:司马睿自取灭亡之战八王之乱过后,司马睿凭借强大的实力在江东建立东晋,史称“晋元帝”。而在司马睿初到江东时,根本就没有人搭理他。司马睿的心腹王导建议他先花大价钱与周围的士族打好关系,之后在拉拢一些逃难的士族,给与他们钱财以及食物,让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当中。司马睿依靠王导的这些建议,慢慢的从江东成长起来。说的直白一点,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建立东晋,与王导的指导以及奉献是分不开的。除了军师王导之外,另外一位武将王敦也有很大的功劳,并且王导和王敦还是兄弟。当司马睿建立东晋后,王导和王敦因为在此期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司马睿决定将王氏家族重用。但在当时的局面下,百姓都对王氏家族十分熟悉,而对于司马家族却不怎么熟悉,好在东晋建立了起来。威望和权力是皇帝非常看重的东西。时间久了,司马睿对于王氏兄弟开始疏远,并时常的对他们施加压力,并且任用一些无能的人来抵制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并且还剥削了王氏家族的一些权力,其中受害最大的则是王导。王敦并不在朝中工作,既然是将领肯定是要镇守城池的。当王敦得知朝中的状况时,立刻上书询问司马睿为什么这么做,而当奏书来到朝廷之后。王导却将其拦了下来,并且将其奏书还给了王敦,理由是不想与司马睿产生冲突。而王敦对于王导的做法并不认同。于是王敦又一次的上奏,之后还是被王导给拦了下来。当司马睿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再也不敢对王导有什么意见。司马睿也非常的害怕拥有重兵的王敦,但害怕还是需要有结果的。于是司马睿派自己的亲信刘隗、戴渊辅佐王敦来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司马睿的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辅佐王敦,更多是让两人起到坚实王敦的作用。王敦明白这两人过来是干什么的,所以只能选择隐忍不发。但司马睿的这种猜疑之心,却给自己买一个失权之坑。征西将军祖逖出兵征战,成功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他对于东晋的统一十分的看好,并上奏皇帝想多要些粮草兵马继续征战。司马睿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却将祖逖的征西将军给剥夺了,换上了自己的亲信戴渊,并让祖逖当副将。其实司马睿早就对祖逖有了防范之心,只可惜没有时机扳倒他。而祖逖的做法让司马睿的警惕之心达到顶峰,所以司马睿直接剥夺了祖逖的权利。祖逖因建功立业却得不到皇帝的信任,竟然让比自己差的戴渊来当大将军,祖逖生气之余染下疾病,最后因病去世。当王敦听说祖逖去世后,非常的高兴,因自己对祖逖十分畏惧。王敦对司马睿的怨恨越来越深,于是,王敦以“诛权臣刘隗”为名选择造反,称“王敦之乱”。司马睿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的恐慌,立刻派出自己的三个亲信刘隗、刁协、戴渊出兵迎战,结果两人在战乱中被杀,一人投降了胡族。王敦直取建康,并手擒司马睿。看到当今皇帝在自己的刀下,王敦想要将其杀害另立新君。王导反对王敦这样做,并据理力争,王敦听从了王导的建议,没有废除司马睿。随后,王敦自立丞相,手掌朝廷大权。而司马懿仅仅是个摆设罢了。司马睿没有实权,自己说话别人又不听,只能怀恨在心。不久之后,开国皇帝司马睿因病去世。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坐稳江东,并且建立东晋,王氏家族组人员藕除了巨大的贡献。而他却没有实行报恩举动,反而对其进行排挤,真的可以说是薄情寡义了。同样,司马睿的这种猜疑之心用到了祖逖的身上,致使王敦的野心暴动,最后酿成惨祸。司马睿最大的问题就是心胸狭隘了,这正是他的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