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历史上的汉文帝到底是什么样的 汉文帝真的是一代明君吗

本文目录一览:

  • 1、汉文帝如何治国?
  • 2、汉朝文帝是谁
  • 3、应该如何看待汉文帝呢?
  • 4、汉文帝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对汉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 5、刘恒是汉朝的第几位皇帝?
  • 6、问一下,能查到汉文帝出生的具体时间吗?具体到小时最好~
  • 7、汉文帝刘恒在去世前,把皇位传给谁了?
  • 8、历史上的汉文帝到底是什么样的 汉文帝真的是一代明君吗
  • 9、汉文帝是汉朝第几位皇帝
  • 10、汉文帝和景帝是谁、?

汉文帝如何治国?

刘恒并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皇帝,还只是一个守成皇帝,只不过,他这种守成,要比汉惠帝在位时的形势要更为稳定,再加上汉初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在刘恒身上得以进一步发展,因此,就凭借这两点,汉文帝刘恒就能取得“文景之治”的功绩。刘恒自公元前180年末开始,至公元前157年,当了23年皇帝。在这23年中,他所采取的基本国策是与民休息,安定百姓。也许是他本身就不是在奢华中成长生活,况且他在做皇子的时候地位也比较低下,因此得以接触到社会中下层人物,对他们的生活也较为了解,也希望能够为这些贫下中农带来一些生活上的转变。当然,作为统治者来说,要想稳定自己的统治,除了要有一个稳定的统治阶级,还需要得到被统治阶级至少不是反对的态度。因此,刘恒在他即位不久,就接连下了两道旨在赡养鳏寡孤独、贫穷困窘的人的诏书。为了刺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他曾“开藉田”,“亲率耕,以给宗庙粱盛”,又采纳晁错“贵五谷而贱金玉”的主张,实行以粮食换取爵位或赎罪的政策。他曾多次降低田税。公元前167年曾一度宣布“除田之租税”。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汉朝国力迅速恢复,文景之治的局面终于有了雏形。此外,无论从国政、吏政,还是自我要求、皇亲约束等方面,刘恒都有一些比较突出的做法。公元前179年,刘恒即位不久,就和平地解决了南粤问题。秦末农民起义之际,南海郡尉赵伦乘机扩大势力,听到秦朝灭亡,就合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粤武王。汉初,刘邦无力远征,派使者立赵伦为南粤王,要他在当地和南粤族各部,与汉朝能使,不要扰乱附近各郡。到了吕后时期,吕后认为南粤是蛮夷,断绝了两地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于是,赵伦恼羞成怒,就自号南武帝,发兵攻打长沙郡,吕后派兵征伐,屡屡败归。赵伦本是真定(今石家庄市东北)人,虽去南海已49年,不忘家乡。他听说先人坟墓已被破坏,亲族兄弟被杀,更为恼火,发书要求汉朝撤离长沙郡的驻军,给他进去亲族兄弟。刘恒即位后,下令修复了赵伦先人的坟墓,派人慰问了他在真定的亲人,还给赵伦的亲族兄弟以尊贵地位。然后派使者持诏书和礼物去见赵伦,并告诉他只要削去帝号,不再扰乱附近郡国,则承认他为南粤王,允许他自治,与汉朝通使往来,赵伦同意了。对于北方的匈奴,刘恒基本采取和亲与防御政策,保持边塞地区的安定。刘恒还采纳了晁错“徙民实边”的建议,招募内地居民迁往边塞,为其提供生活、生产条件,亦兵亦农,世代居住,形成防御力量。汉文帝刘恒不论在国事开支方面还是在个人用度方面,都精打细算,简朴从事。在刘恒当皇帝的23年中,宫室、苑囿、狗马及各种装饰器物都无所增加。他曾想在骊山建一座供宴游用的露台,找来工匠合计了一下,需要“百金”,这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刘恒于是作罢。他常穿的是粗糙的黑色绸料衣;他宠幸慎夫人,但不让她穿拖到地面的长衣,帷帐不准用带有绣花的贵重丝织品,以免带起奢侈浮华的风气。汉文帝时曾与大臣两次讨论刑罚问题。公元前178年讨论废除连坐法。陈平、周勃便按照刘恒的意思,宣布废除有关收捕连坐的一切法律条文,使有罪的按法律治罪,不收捕为官府奴婢,没有罪的不受牵连。公元前167年讨论废除肉刑。针对当时肉刑过滥的现实,文帝给御史大夫下令废除肉刑,用别的办法代替。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根据这个诏令制定了一个取代肉刑的法令,经汉文帝批准于当年颁布。汉文帝刘恒从谏如流,在诤谏面前,他肯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及时纠正。有一次刘恒走进郎署,与署长冯唐闲谈,知道冯唐祖上是赵国人,父亲时住代郡,而他自己曾为代王,就对冯唐说:“在当代王时,厨师上饭时说战国时赵国有个将军叫李齐,很能打仗,后来每吃饭时就想到这个李齐。他问冯唐知否李齐其人;冯唐说:赵国的将军最著名的是廉颇和李牧,接着又讲了廉颇和李牧的许多事迹。刘恒越听越高兴,拍着大腿说:‘唉呀!我要是有廉颇和李牧那样的将军,就不用担心匈奴了!’”冯唐却说:“陛下就是得到廉颇和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刘恒很生气,过了好大一会儿,又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能用廉颇、李牧呢?”冯唐说:廉颇、李牧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赵国君主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自主权力,不干涉他们的具体事务,只要求他们打胜仗。而现在魏尚光云中郡太守,优待士卒,打了很多胜仗,匈奴不敢接近云中,但却因上报战功时交的敌人首级比他报的数字差六个人头,陛下就把他罢官、削爵、判刑。立了大功不受赏,出了小错受重罚。所以说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刘恒听了很高兴,当天就派遣冯唐持节赦免魏尚,恢复他的云中太守职务,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有一次,文帝出行到中渭桥,被一个行人惊了拉车的马,于是此人被抓来交由廷尉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是个严格执行法律的官吏,他以不阿附上意,敢在汉文帝面前据理争辩著名。他仔细审讯了此人,得知此人是因为听到车马声音,远避不及,而躲在桥下,过了好一会儿,以为车马已过,却不料出来恰巧碰上了皇帝的车马,撒腿逃跑,车马被惊。按法律规定,这种情况要“罚金四两”,张释之就这样判决了。刘恒大为不满,说:“这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驯,要是别的马,不就伤了我吗?廷尉却只判了个罚款!”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要判重了,会使法律在人民中失去威信。当时要是就地把这人杀掉,也就罢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处理,而廷尉是天下司法的标准,一有偏差就会使天下的司法官丢开法律随意处罚。因此,只能严格按律判决,希望陛下体察。”过了好一会儿,文帝说:“廷尉是对的。”汉文帝刘恒就是在这样情形下,才获得了“文景之治”这样优秀的政绩。不过,在他统治时期,对汉室宗族以安抚为主,使得汉初遗留下来的同姓王权力过大问题开始激化,到景帝时期才得以解决。这也许是他一生中的瑕疵吧。公元前157年,刘恒卒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5岁。

汉朝文帝是谁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公元前157年),西汉第三代皇帝。刘邦第四子。汉朝历史上最杰出的守成之君。汉高祖十一年春,平定了代地,被封为了代王。王城在中都,今陕西省平遥县。刘恒即代王在位十七年的时候,吕后去世。吕后母族吕产等人欲作乱夺取刘氏政权。被群臣诛杀。刘恒就在这场政变平息之后,顺应天意即位为帝了。史称孝文帝,庙号太宗。汉文帝即位之后,施仁政、发展农业,亲政爱民。汉文帝和之后的汉景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汉文帝重视农耕。《孝文帝本纪》中有记载: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事情莫大于此,现在勤劳耕种的人,反而抽田租田税。农居本,商贾居末,这样收租,是本末不分。对于劝奖农耕的方法尚未完备,应废除田的租税。正是这样的措施,使得很多荒废的土地有人耕种,解决了粮食生产问题,进一步发展了经济。汉文帝施仁政,克己守法不干涉司法。文帝废除连坐、肉刑等法律。文帝重边防。在代王期间勤政爱民保护代国边境免匈奴侵犯十七年。即位之后的文帝多次派兵攻打匈奴。文帝善于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和亲政策以及防御为主,进攻为辅的方针,减少了战争的发生。汉文帝节俭敦朴,大孝天下惠苍生。刘恒登基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第二道圣旨“定振穷、养老”、“令四方毋来献”。这道圣旨表达了刘恒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关心老人的意愿,“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刘恒此举获得了百姓爱戴。汉文帝孝心名天下,“汉文帝亲尝汤药”讲得就是他亲自试尝汤药侍奉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写进了《二十四孝》中,千古流传。延伸资料: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了西汉帝项目最新考古成果: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西汉孝文帝刘恒的霸陵。霸凌目前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陶器众多,没有金银器,这与史载汉文帝遗照中所说的:“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

应该如何看待汉文帝呢?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崇尚节俭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汉文帝(前202年-前157年),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前196年刘邦镇压陈?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是为汉文帝。其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死后葬于霸陵。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文帝的政治方针和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多了。中国古代社会开始进入治世。汉文帝刘恒开创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可谓一代明君。他深悉治国之道,也颇具治国之才,他奉行汉初以来“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安抚百姓的措施,使全国上下呈现出国富民强的景象;同时推行安抚边疆、减少征战的条例,节俭费用、除苛政、除肉刑、杜绝诽谤等措施,开创汉朝国泰民安的中兴盛世。汉文帝的政治清明为后人所敬仰,其身世之奇也同样让人好奇。神奇的继位史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打垮魏王豹,掠夺了他的宫人侍女,让她们负责织布。一次,刘邦偶有兴致,到织布处巡视。人群中看一美女,颇有姿色,刘邦心动,把其纳入后宫。可无情莫如帝王,刘邦转身就把她忘掉了,此女“岁余不得幸”。此女即薄姬戏剧性转折的一次,刘邦又来兴致,找两个嫔妃,饮酒作乐。这两美人往昔和薄姬十分要好,形同姐妹,曾相约誓:先贵勿相忘。而此时的二人已荣华富贵在手,哪里还记得不得幸的薄姬,并把曾经的誓约当作笑话讲给了刘邦,刘邦听后,恻隐心动,可怜薄姬,于是当晚召幸了她就是这短暂的一夜欢愉后,薄氏竟然神奇的产下一子,即刘恒。薄姬虽生皇子,但并未以子贵,一夜宠幸之后,再难见到刘邦。而刘恒也因母不受宠,极少见到父亲刘邦,自然也不被刘邦喜爱。母子二人谨小慎微、低调生活。刘邦死后,吕后当政,刘邦的宠妃如戚夫人等属,皆受毒害或被贬冷宫;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结局都很不幸,唯独刘恒因为母亲不受宠,反而不被吕后嫉恨,母子两个反而因此得以保全性命。也正因不受宠兼薄姬娘家地位卑微,吕后去世后,陈平和太尉周勃在商议谁来继承皇位时,为避免重蹈吕后专政覆辙而选择了代王刘恒,即汉文帝。恭俭朴素一生汉文帝的一生奉行并精彩演绎了“无为而大有为”黄老学说。黄老之学崇尚: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恭俭朴素、公正无私,汉文帝可谓以身以政一贯之。历数古代节俭之皇帝,汉文帝刘恒当考第一。《史记》记载:孝文帝从代以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这在历史上是很难得、很罕有的。明朝朱熹曾说:”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他关心百姓疾苦,即帝位不久就下令: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者,月供发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者,再增发麻布、绸缎和丝棉。北宋文人吴垧《五总志》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不藉通“不借”,“不借”即草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履不藉以视朝”意思就是文帝穿着草鞋临朝上班。史记中记“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绨就是一种很粗糙很厚的色彩暗淡的丝绸。文帝就是常穿着这种廉价粗糙的龙袍,就连自己荣幸的夫人都不准穿下摆落地的衣服;规定宫中帷帐不得刺绣,不带花边。就是绨衣龙袍,也是一穿多年,破了就让皇后给缝补一下再接着穿。可见生活中的汉文帝,节俭一致如斯。汉文帝曾想在宫殿中做一个露台,以赏山水风光。他把工匠招来,让他们合计一下成本费用。工匠答说:“百金足够了。”汉文帝听了,大吃一惊,自己算计道:“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家庭的家产了!这露台不能造了,否则羞对先帝、愧对百姓。”于是遂罢露台之议。汉文帝尤其重视农业,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宫女采桑、养蚕。他在生前修筑自己的归宿“霸陵”时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形势因地制宜而建,不要大兴土木,不要改变山川原来模样。正因汉文帝这种恭俭朴素和清正爱民,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据史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都溢出仓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汉文帝说:“德至盛焉”。后来赤眉军作乱,攻进长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的陵墓,也就是因其知道这位“小气”的皇帝陵墓中不会有啥值钱玩意。神宗几十年不上朝,牢牢控制朝局,信奉道教,自以为可比汉文。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只看表面不知就里。汉文信奉老庄,倡导无为而治,这只是表面,根本在于汉文能做到与民休养生息,做到这一点,千年后我等依旧拜服。汉文帝作为汉朝的第三任皇帝,他的节俭和勤政给经历数百年战乱的中国休养生息的机会,也为后来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文帝为人宽容平和,注重以德服人,废除苛政,推行宽政,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轻徭薄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开创了一个安定强盛的大汉。同时,汉文帝极具孝心,曾经亲自为母亲尝药,推行以德孝治天下。人们称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这段时期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对汉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汉文帝在位23年,他在位期间,对内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废除严刑峻法、妥善解决诸侯国问题,对外则是继续奉行和亲政策,为汉朝创造出了一个长期和平的局面,更加有利于国力的提升。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其实是这样的。公元前180年,随着一代传奇皇后吕雉去世,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西汉开国功臣集团,发动了政变,诛杀了吕家外戚集团,同时废黜了吕雉之前拥立的小皇帝。此后,大臣们决定,从刘邦的儿子当中,挑选一个,来继承皇位。刘邦在世的时候,一共有八个儿子,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还活着的就只剩下两个了。一个是老四刘恒,一个是老七刘长。经过一番选择之后,大家最后决定,拥立当时在山西做藩王的老四刘恒做皇帝。于是,在这之后,24岁的刘恒,从山西来到长安,正式登基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虽然是被功臣们拥立上位,但年轻的汉文帝,却通过一系列老辣的手段,避免了自己被架空的局面出现。在前往长安之前,刘恒首先派人多次打探,确定功臣们是真的要拥立自己,这才前往长安。到了长安之后,刘恒又逼功臣们在城外把玉玺交给自己,避免自己被挟持。正式登基之后,汉文帝又在第一时间,撤换了皇宫的守备军队,换上了自己的心腹,确保自己的安全。再之后,汉文帝开始对拥立他的功臣,以及刘氏宗亲大加封赏。如此一来,不但确立了自己的皇帝地位,争取到很多人的支持,同时也将功臣集团给分化了。与此同时,汉文帝对于功臣之首的周勃和陈平两人,又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削去了他们的实权,并且最大程度降低了他们的影响力。再加上这两个人确实也没有造反的心思,所以最后,汉文帝很顺利地坐稳了皇位。而随着汉文帝正式掌握皇权,完全控制了中枢,接下来,如何治理国家,也是一个大问题。当时的汉文帝,首先要选择治国思想。摆在汉文帝面前的选择,其实只有道家、法家和儒家等几大显学。秦朝是以法家为治国思想,但是二世而亡,所以不能选;儒家当时情况特殊,很多儒家学者还推崇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也不能选择。而西汉自开国之初,便一直是选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在之前的二十多年里,用起来还不错,所以汉文帝也就继续坚持这种治国思想。不过,汉文帝选择‘无为而治’的思想,可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尽可能地少管民间百姓的闲事。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这种执政思想,虽然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提升国力,但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容易造成诸侯王的叛乱。既然皇帝放手得多一些,那么国家的诸侯王,受到的管控自然也就少一些。手里的权力和军队多了,诸侯王自然会有造反的心思。再加上汉文帝登基之初,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大肆分封刘氏宗亲,这也导致刘家诸侯王更加尾大不掉。所以,到了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大哥家的儿子,起兵造反。但因为汉文帝早有准备,所以很快就被镇压了。又过了三年之后,汉文帝仅剩下的一个弟弟刘长,也想起兵造反。但后来,还没正式起兵,就被汉文帝派人抓住了,最后在流放途中,自尽而死。对此,后世史学界普遍认为,汉文帝其实是有意放纵这些诸侯王。因为汉文帝即位之后,最开始的时候,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曾大肆分封刘氏宗亲。如果汉文帝刚刚坐稳皇位,便反过来清理藩王,很容易导致诸侯国整体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尽量放纵这些诸侯王,让他们造反,然后汉文帝再出兵平叛,就可以最完美地解决问题。既能在诸侯国当中树立威信,也能确保汉文帝的正义性,为接下来汉文帝抑制诸侯,打下基础。等到这两次谋反结束之后,汉文帝的威信也就彻底树立起来了。接下来,汉文帝采取贾谊的策略,将强大的齐国和淮南国,都进行分割,分成了多个小诸侯国。如此一来,汉文帝便以最小的成本,让那些诸侯国再也不敢产生叛乱的心思了。后来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推恩令’,其源头其实也是来源于此。不过,汉文帝的削藩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削弱诸侯国整体的力量。所以汉文帝去世之后,到了汉景帝时期,几个强大的诸侯国,联手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搞定了诸侯国之后,汉朝内部基本上就可以保证稳定与和平了。接下来,汉文帝就开始大肆推行自己的治国政策。比如,进行司法改革,废除连坐制,进一步施行宽容的法律政策。再比如,废除过关传令制度。以前汉朝为了保证国家稳定,不允许百姓四处流动。百姓想要前往各地,需要携带官府的证明。但汉文帝废除了这项政策,这也使得国家的经济运转速度,可以变得更快。此外,汉文帝还允许百姓私自铸钱,减轻税赋和徭役,允许私人开采矿产。这些政策,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提升国力,为了让百姓过得更加富足。而汉文帝的这些政策,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汉朝的国力。在处理内政的同时,汉文帝也没忘了抵御外敌。当时汉朝主要有两个强敌,一个是北方的匈奴,另一个是南方的南越政权。在面对这两个外敌的时候,汉文帝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既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同时也能尽可能地降低国防开支。南越政权是秦朝戍边士卒,在南方建立的一个政权。因为双方本就出于一脉,文化基本一致,所以汉文帝采取的手段更为柔和,以招抚为主。而南越也向西汉称臣,基本上等同于西汉的一个诸侯国。而北方的匈奴,带来的问题则更多一些。在汉文帝即位之前,汉朝一直和匈奴进行和亲,但是匈奴方面却经常违背和约,在和亲的同时,依然南下抢劫。所以,汉文帝即位之后,便开始极力提升北方的防御力量,在北方大范围建城,并且开始向北方边境移民。这些移民到了边境之后,一边享受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努力耕种。一边被组织成军队,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入侵。在汉文帝的努力下,匈奴虽然依旧经常南下抢劫,但却可以被有效阻挡在北方边境,再难入侵汉朝腹地了。这也为汉朝内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保障。此外,汉文帝还在边境地区,大范围养马,囤积粮食。这些积累,不但成了边境军队抵御匈奴的根基,后来更成了汉武帝进攻匈奴的依仗。在私人生活方面,汉文帝也十分值得称道。汉文帝生活十分简朴,几乎从未有过奢靡的行为。在他的带头作用下,汉朝的国家运行支出,也大幅度降低。而且,汉文帝还十分孝顺,对于母亲薄太后极为恭敬,成了后世脍炙人口的佳话。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作为一个皇帝,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完美了。他虽然选择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但这种思想,更多的是针对底层百姓。相反,汉文帝在位期间,工作非常勤奋,做了很多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让皇帝和官员忙起来,让百姓不受打扰,这或许就是古代皇帝的最高境界了。

刘恒是汉朝的第几位皇帝?

第五位,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11月14日-前157年7月6日在位),在位23年,享年46岁。其庙号太宗,正式谥号为“孝文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文帝”。葬于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东北角)。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经由推选出来的皇帝,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代王。 汉高帝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继位,史称汉文帝。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的发端。汉文帝谨慎对待诸侯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对待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态度。对待匈奴,采用和亲止战的方式,营造安定团结、休养生息的政治局面。后元七年(前157年)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汉文帝曾经亲自为母亲薄太后尝药,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政绩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更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问一下,能查到汉文帝出生的具体时间吗?具体到小时最好~

汉文帝出生时间据史料推算,有两说: 一、《史记·文帝本纪》:“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集解》徐广曰:“年四十七。”汉文帝后七年是公元前157年,据此推算,则文帝生于高帝四年(前203年)。 二、《汉书·文帝纪》注:臣瓒曰:“帝年二十三即位,即位二十三年,寿四十六也。”据此推算,则文帝生于高帝五年(前202年)。《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等辞书即主此说。 有趣的是,汉文帝生于前203年的佐证可在《汉书》中找到,而生于前202年的佐证在《史记》中也可以找到(当然,《汉书》中也有)。也就是说,《史记》《汉书》中的记载都是自相矛盾的。 先看《汉书》,《外戚传》:“汉王心凄然怜薄姬……岁中生文帝,年八岁立为代王。”《文帝纪》:“高祖十一年,诛陈豨,定代地,立为代王。”高帝十一年文帝八岁,则文帝生于高帝四年(前203)。 但《史记·外戚世家》《汉书·外戚传》中的另一段记载则可推翻此说。由于《汉书·外戚传》于汉初部分基本上都是抄录《史记·外戚世家》,下文仅引述《史记》中的文字:“汉使曹参等击虏魏王豹,以其国为郡,而薄姬输织室。豹已死,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色,诏内后宫,岁余不得幸。” 魏王豹死于高帝三年(前204)五月,而薄姬在魏豹死后“岁余不得幸”,则其怀孕时间不得早于高帝四年五月,生下文帝的时间不得早于高帝五年(前202)二月。 《汉书·外戚传》在抄录《史记·外戚世家》文字的同时,班固还有其它资料补充,比《史记》更具体:“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约曰:‘先贵毋相忘!’已而管夫人、赵子儿先幸汉王。汉王四年,坐河南成皋灵台,此两美人侍,相与笑薄姬初时约。汉王问其故,两人俱以实告。汉王心凄然怜薄姬,是日召,欲幸之。对曰:‘昨暮梦龙据妾胸。’上曰:‘是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幸,有身。岁中生文帝,年八岁立为代王。” 班固言之凿凿,文帝生于高帝四年,似乎不可辩驳。其中的问题在于司马迁所说的“岁余不得幸”,班固写《汉书》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史记》上的内容抄了过来,没有注意到与自己补充的材料是有冲突的,留下件无头公案。 个人认为,司马迁所说的“岁余不得幸”不可信,薄姬在楚汉相争时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姬妾,谁会注意到她进宫多长时间后才受到高帝宠幸呢?且当时为战争年月,政府档案也不完善,“岁余不得幸”当是后人追忆,难免会出现记忆错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估计根本就没有对这条信息进行甄别。班固记叙的汉文帝在八岁时封为代王则更可靠,应是采自政府档案,不是凭空之语。 至于《汉书·文帝纪》注中的“臣瓒曰”云云,颜师古撰述的《汉书叙例》中说:“臣瓒,不详姓氏及郡县。”则其史料价值更大打折扣矣。 综上所述,汉文帝生于高帝四年(前203)一说更为可信。而薄姬怀孕时间亦当在高帝四年十月至十二月间,另据《汉书·高帝纪》:高帝四年十月,“汉王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其后刘邦中伏弩伤胸,“病疮卧……疾甚,因驰入成皋。”月余“疾愈”。则高帝幸薄姬的时间最有可能是在高帝四年十月,文帝刘恒出生时间则最有可能是在高帝四年七月。 当然,说文帝生于高帝四年(前203)七月还只是猜测之词,缺少佐证,需发掘新的史料以证明之。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公元前180—公元前157年在位。他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史记》可信。《汉书》不可信。根据《史记》,汉文帝出生在公元前202年。前202年—前157年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是汉朝的第3个皇帝

汉文帝刘恒在去世前,把皇位传给谁了?

之后传给了汉景帝,然后汉景帝是汉文帝的儿子,两个人在位期间都带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他们存在的时间被称为是文景之治。他去世之前,把他的皇位传给了刘启,也就是他的儿子,推行了削藩策,巩固中央集权。他当时把皇位传给了长子刘启,汉文帝一共有4个儿子,是一个好皇帝,当时创立了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在他的励精图治下,西汉的国力逐渐恢复,百姓安居乐业,中国的历史便走进了“文景之治”的时代。刘恒的一生,共有4个儿子,最终继承他皇位的是长子刘启。那么汉文帝刘恒,为什么会选择刘启作为皇位继承人呢?首先要知道的是,汉文帝刘启是在公元前157年去世的。然而在这之前,汉文帝的三子刘参、四子刘揖就已经先去世了。汉文帝刘恒登基后没多久,就有大臣上奏,建议皇子们都应该被封为诸侯王。就这么的,刘参便被封为太原王,后来又转为代王。毫无疑问,如果可以的话刘参也是想当皇帝的,但尴尬的是,在公元前162年,刘参就因病去世了刘揖作为刘恒最小的儿子,是得到了刘恒许多宠爱的。但没想到的是,公元前169年,刘揖骑马的时候突然就从马上摔了下来,没多久就重伤而亡。在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况下,汉文帝刘恒的三子刘参、四子刘揖。自然就无法去竞争皇位。也就是说,在皇位的继承人问题上,汉文帝刘恒就只能在长子刘启、次子刘武当中选择。西汉时期的皇位继承问题,大多数情况还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的,刘启就自然而然的获得了许多大臣的支持。和刘启相比,刘武更适合在军中发展。第一,刘武的军事指挥能力很强;第二,刘武的功夫不错,是上阵厮杀的好手。让刘武担任军队的统帅,或者是武将,才是最适合他的。然而当时西汉的情况是尽量的避免战争,指导思想就是修生养息。如果是战乱年代,那刘武是适合当皇帝的,但是在和平年代,更适合的人选便会是刘启。也因此,在这两点原因的影响下,汉文帝刘恒便选择了刘启。而后来的刘启也没有让汉文帝刘恒失望,在他的努力下,西汉的国力进一步发展,这才有了“文景之治”中的景帝时代。

历史上的汉文帝到底是什么样的 汉文帝真的是一代明君吗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历史烟云,扑朔迷离,忠奸善恶,是非难辨。公元1566年,大清官海瑞冒死给嘉靖皇帝上了一封治安疏,直言天下第一事。在这封名流千古的奏折里,海瑞把汉文帝比作夏商周三代之后第一明君。那么能够被大清官海瑞力捧的这个汉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以汉文帝的了解大概只是止步于文景之治,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这些词,今天我就带大家来看看这位三代以下的第一名明君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实。汉文帝还没出生就预定皇位汉文帝的出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母亲薄太后,嫁给刘邦之前,是秦末军阀魏王豹的妻子,当时一个著名的相术大师许负,给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算命说她将来的儿子能够做天子,魏王豹一听,我的儿子能够做天子,那么我就是天子他爹。那我不也是皇帝吗?于是,他下定决心跟刘邦项羽拼了结果是毫无悬念的。为什么魏王豹会轻易相信这个大师的话,因为这位大师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这一辈子受到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三代皇帝的宠幸,是当时的行业权威,汉朝建立之后他还被封了候。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是一位谦恭贤良,与世无争的人。薄太后是老子的粉丝,她深深明白: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所以在吕后当权的时候才没有像戚夫人那样被做成人彘,这种性格给当时的朝廷大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后来汉文帝为什么会被选为皇帝的原因之一。薄太后各方博弈的平衡点公元前180年,西汉王朝的都城长安发生了流血政变,吕氏一族被诛杀殆尽,功臣集团彻底掌控中央,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热门的皇位候选人一共有两位,第一个是齐王刘襄,他是高祖刘邦的长孙,拥有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在这次诛杀吕氏家族的行动首先发难,他的弟弟刘章也在长安配合功臣集团行动,甚至不惜杀了自己的妻子。刘襄第二位则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七个儿子淮南王刘长,他也在这次行动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是淮南王刘长从小就是吕太后抚养长大,都被吕太后给宠坏了,目中无人,骄横残暴。淮南王齐王刘襄则是足智多谋,心机深沉。这两个人其实都不符合功臣集团的利益。毕竟他们的背景太深厚了,不太容易控制。尤其是这个齐王刘襄,绝对不能让他做皇帝。所以功臣集团把目光投向了一直默默无闻的汉文帝。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是一个清静无为的人,又没有什么深厚的家族背景,而且汉文帝是当时汉高祖刘邦还活在世上最年长的儿子呢。毕竟功臣集团还是掌握了中央,诸侯王对这个提议只好咬着牙和着血往肚子里头咽。天上掉下来个大馅饼就看他敢不敢去接,当时汉文帝身边有两种意见,第一种:这些功臣都是久经革命考验的老同志,足智多谋,阴险狡诈,万一有什么陷阱,那就完蛋了。第二种:汉高祖刘邦打下了天下,天下人都已经习惯了老刘家。这是第一。汉高祖把诸侯王分封到各地,来拱卫中央,就是为了防止发生今天这样的事,这是第二。中央的军队为了保护刘氏政权在功臣集团的呼应下一呼百应,这说明军队还是向着到老刘家的,这是第三。汉文帝最后还是选择了第二个方案,这就是领导者,你不需要有多么足智多谋,你只需要能够在关键的时刻作出正确的决断就行了,汉文帝一行人开始向长安出发,一路上还是小心翼翼的,刚到长安的时候立刻就去拜祭刘邦的陵墓,一方面表示正自己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就是,防止功臣集团有什么不轨的企图,毕竟他们怎么也不敢再刘邦的坟墓之前动手吧!等到派去打探消息的人回来说一切顺利,汉文帝才进入长安城。刘邦内忧外患刚到城头功臣集团就给他来一个下马威。功臣集团头号人物周勃,拿着玉玺,走到汉文帝身边说:我陛下,我有点悄悄事跟你说。其实就是想私下里把玉玺给汉文帝以此表明你的皇位是我们给的。好在汉文帝身边还是有人才的,都尉宋昌马上怼回了他:你要是有公事,可以在这里说,你要是有私事,那我告诉你,皇帝没有私事。这还不算完,汉文帝登基没多久,功臣集团就要求汉文帝赶紧立太子,立完太子之后又赶紧要求立太子的母亲窦夫人做皇后,汉文帝只好转移话题说:哎呀,现在天下百姓过得还不太好,我们就不要讨论这样的话题了,还是讨论一下民生吧。功臣集团这是干什么呀,难道他们是为了汉文帝着想吗?当然不是,汉文帝时不过23岁正是年少力壮的时候,有必要这么着急立太子吗,而且太子的母亲并不是汉文帝正妻,他们这样做其实就是逼着汉文帝表态去做一件他绝对不愿意做的事,这就是杀掉他的妻子和他的四个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年吕太后专权的时候她想:我要怎么才能够让老刘家跟老吕家都好呢?她最后想出的办法是联姻,让吕家的女儿嫁给刘家的王爷们,前面说过刘章杀掉的妻子就是当时的吕家人,汉文帝能够在吕太后的手下平安地活下来,当然也是娶了吕家的人。你看看这个功臣集团,他们哪里有一点做臣子的觉悟啊!这就是汉文帝面对的危局,外面有一大帮兄弟愤愤不平,家里头的功臣集团,嚣张跋扈。吕后以柔克刚汉文帝究竟要怎么样才能破解这个危局呢,他的策略有两个,一个是耗、一个是装。我们先来说一下他是怎么耗的,汉文帝登基第四年,功臣集团首席智囊陈平和老将灌婴先后离世,在这期间功臣集团要什么他就给什么,就不信我这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耗不死你们这帮七老八十的老家伙。现在的功臣集团,也就只剩下了一个文不成武不就的周勃,已经成不了什么气候了,该收拾收拾了。这时候汉文帝算是把他老爸刘邦的本事给学了过来,当年刘邦为了消灭异姓诸侯王想出了一个办法,基本上就是一个固定套路了,就是诸侯王的手下到长安向刘邦告密,说那个诸侯王要谋反,第一次,刘邦不信,第二次,刘邦将信将疑,第三次,刘邦要求那个诸侯王到长安来解释。结果那个诸侯王,要么到长安成为刘邦的阶下之囚,比如韩信,要么直接造反,比如英布。汉文帝也把这套路说用在的老周的身上,把老周狠狠地折腾了一番,又避免了自己落上一个兔死狗烹的名声。周勃汉文帝的二个耗死的就是齐王刘襄,这个刘襄虽然是个天纵英才,可惜天生体弱多病,最终还是熬不过汉文帝,如果他还活着,天天给汉文帝搞事,估计汉文帝的这辈子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我们再说说他怎么装的,汉文帝果断抓住刘襄去世的机会,把齐国一分为五,分给刘襄的几个兄弟,理由还说得冠冕堂皇:哎呀,你们几兄弟对国家都是有功劳的,可你们都没有封地,我不忍心啊,这样吧我就把齐国分给你们吧。要是真不忍心,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地分给他们。这样一来这个对中央政权威胁最大的诸侯国,就土崩瓦解了,真的是杀人不见血。汉文帝的二个目标就是他那个很鲁莽冲动的弟弟,淮南王刘长,汉文帝估计也是读过春秋的,知道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他就像郑庄公对自己的弟弟一样无限的纵容,淮南王从来不喊皇上直接叫四哥,汉文帝说:我们是唯一的兄弟,应该的。淮南王不要朝廷派人管他,汉文帝:都听你的。淮南王购买兵器训练军队,汉文帝:我没看见。最后让他搞得天怒人怨,走到了谋反的地步,汉文帝顺理成章地把他拿下,并且把它的淮南国收归中央,把淮南王刘长流放到四川,并且禁止官员跟他说话。这个态度就太明显了,地方官员心领神会,一路上对刘长各种各样的折腾,这个心高气傲的家伙怎么受得了这样的窝囊气,最后绝食而死。汉文帝又流了两滴鳄鱼的眼泪:都是你们,都是你们把我的弟弟给害死的,都是哥哥的错,都是哥哥的错啊。汉初分封图看来想要当一个明君,没有权谋不行的。王者之心还是要藏污纳垢的。这位汉文帝不仅仅是一位权谋大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表演艺术家。

汉文帝是汉朝第几位皇帝

对于汉文帝寿命的唯一记载为《史记》注《集解徐广》曰:年四十七。古人算虚岁,汉文帝享年为46周岁,崩于公元前157年,因此可得出:汉文帝生于公元前203年。汉惠帝死后还有2个傀儡皇帝,汉文帝是汉朝的第五个皇帝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汉朝第5位皇帝汉朝第5位皇帝第五位!汉文帝刘恒[1](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汉朝第5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崩,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吕后死,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周勃、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公元前180年登基为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之在位23年成为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后世将这一时期与其子景帝执政的时期统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景帝是谁、?

西汉景帝刘启 西 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前202年~前157年) 名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前180~前157年在位。高祖中子。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与汉景帝并列为“文景之治”。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对当时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时各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大权,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严重威胁。汉文帝先后粉碎了刘兴居和刘长的谋反,又接受贾谊提出的分割大的诸侯王的建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还妥善处理好汉朝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都被他及时派兵还击,赶出了塞外。 汉文帝在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废除了肉刑和诽谤妖言罪等一些严刑苛法。他实行平狱缓刑、约法省禁的政策,并带头执行法制判决,作为一个封建国君,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了贾谊、晁错、张释之、周亚夫等人才,开创了文景盛世的繁荣局面。他节俭敦朴,严于律己,在封建帝王中是做得比较好的。在位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御很少增添。有一次他想修筑一座露台,一算需花费黄金100斤,相当于中等人家l0户的家产,就作罢了。他反对厚葬,其坟修在长安附近的灞水旁边,称做灞陵。修筑时顺着山陵形势挖掘洞穴,不再加高,陪葬品全用陶器,不准用金银等贵重金属。他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病死于长安未央宫,庙号为太宗,谥文帝。其子刘启继位,即景帝。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的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