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我国为什么要叫中国,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 2、中国的来历
- 3、“中国”这个名字是谁取的?什么是「中国理论」?
- 4、中国为何叫中国?祖国名称的来源
- 5、中国名称的来历
- 6、“中国”这名字怎么来的
- 7、中国为何叫做“中国”,究竟是怎么由来的呢?
- 8、中国 ——这个名字的起源
- 9、我国为什么要叫“中国”,是怎么来的?
我国为什么要叫中国,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中国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中国的来历
中国的来历,如下:作为中国人,对于祖国名称的来源,我们不仅应该了解,更应该深入思考。中国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它的含义和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之情,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国家,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得更稳更远。一、中国这个名称的起源中国是指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在的地区,从古代起就已经存在。《史记》中有“子曰:‘夏后氏以中原定天下,四百余年,至周,天下三分,而中央有商,虽在殷墟,其祀在夏丘,是故谓之中国。的记载。这也就是说,在夏朝时期,中国就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代名词了。但是,在此之前,中原地区并没有统一的政权,因此“中国”这个称谓并不是官方名称。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统一六国后,将中原地区作为中国的领土统一起来,逐渐将中国正式化。而唐朝时期,更是将中国的领土范围扩大到了今天的新疆、西藏等地区。中国这个名称的起源,是从对地理位置的称呼开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名称逐渐地与中华民族的认同紧密相连。中国的领土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中国”这个名称的含义始终是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领土范围。二、中国这个名称的含义中国这个名称的含义,其实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和民族认同的象征。首先,在地理上,中国这个名称代表了一个领土范围。从北至南,从东至西,全国各地都是中国的疆土。这个名称的正式化,也是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开始。在政治上,中国的统一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在文化上,中国这个名称代表了一种文化标志。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代表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最后,在民族认同上,中国这个名称代表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华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中国这个名称也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有着相同的民族特征,这种共同的认同感是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三、对于中国这个名称的思考中国这个名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应该对它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对中国这个称谓的思考,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入手,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国家。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对中国这个名称的尊重。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中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民族认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对它充满敬意和责任感,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其次,我们应该把中国这个名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使用中国这个名称,代表我们对祖国的尊重和认同。在文学艺术中,我们可以以中国为主题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可以以中国的名义,积极开展各种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最后,我们应该把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承到下一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有责任将它们传承下去。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传媒等渠道,向下一代传授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自豪。总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对中国这个名称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只有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铭记民族使命和责任。中国这个名称是我们的象征和标志,也是我们的根和源,我们应该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的伟大,让中华民族在各个领域获得更高的尊重和发展。
“中国”这个名字是谁取的?什么是「中国理论」?
今天边肖带给你们的“中国”这个名字是谁取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按照《中国文化史》的说法,“始皇帝时代的法制具有伟大的精神,而万里之外的中国,一国之治,这是国家形态的演变,也是当时思想观念的演变。盖正称帝年,是前两千年的结束,也是后两千年的起点。不能说是历史上的关键点。然而,秦国虽有统一管理的功绩,却未能贯彻其计划统一的政策。秦朝政府统治的地方,就由汉朝来做。的下场,却是汉人的心情。"“中国”起源于何时秦始皇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无疑是有争议的,秦的暴政也成为了千百年来帝王们的警示。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也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其中,郡县制的创设,长城的修建,都是秦始皇值得称道的功绩。另外,现在我们中国人自称“中华儿女”,“中华”二字的诞生与秦始皇密切相关。据《辞海》:“古代中国在黄河流域建都,故称中国。在四方也;中国,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一个有华丽服饰的民族。从此,它的疆域越来越广,所有的地方都叫中国,也叫中国。后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的称谓。”其实“中国”这个词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了,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出现了。“中”是指中原的河洛地区,即黄河、洛水,因地处大陆腹地,故称“中”。“花”是指——华胥的女首领华胥,住在华山以西,即现在的蓝田华胥镇。据记载,在公元《列子黄帝》年,华胥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也就是颜地和黄帝的直接祖先。可以说中国人的血脉是从华胥传下来的,所以华胥也被称为“始祖”。可见,“中”和“化”虽然出现在先秦时期,但却是完全不相关的词,分别代表汉族的主要居住地和起源。正式定义名称,延续千年。而真正决定“中国”称号的是秦始皇。皇帝是在六国统一后开始的。第一,他认为自己的成就高于三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同时他也想给自己统一的国家起个好名字,就是中国。前面说过,中原主要是指黄河流域,但由于秦国的发源地不在这个范围内,所以秦始皇就以“中”字来表示“天下在中”。同时,秦始皇虽然也是汉族,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在周朝一直偏离政治中心,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常被视为蛮族。也就是说,在所谓正统的中国人眼里,只有地理位置和血缘的结合才能称之为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然改变了这种说法。他认为,经过“夏战”和春秋战国之乱,各国的血脉早已交融,区分中国和蛮夷没有意义,都是中国人。这就是“华”字的由来。“中国理论”的逐步完善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并称之为中国后,后世的统一王朝都使用中国这个名称。而后来的统一王朝也逐渐完善了“中国论”。比如西汉时期,统一强大的达汗王朝,因为当时流行天人合一的说法,故意把“中国”二字和天象结合在一起。据《天文经星中宫》的记载,东番有四星,南首星称为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颗星叫二期,它的北面是中国的东大门。三星将第一次,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颗星是将军,所谓四辅助。“作为一个需要提到的是,虽然中国是对统一中国的统称,但在割据时期,古人也自称中国。目的是为了和周边其他民族区分开来,和秦始皇说的中国有很大区别。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把“五朵野花”叫做中国,刻意和少数民族区分开来。后来经过民族大融合,历史上的这些少数民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统称为华夏子孙,这是当初秦始皇口中的中国含义。总结今天,“中国”一词不再仅仅指中国的边界和中国人民。更何况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融合的民族信仰。这是中国人在历史文化上的一种沉淀,也是所有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中国为何叫中国?祖国名称的来源
“中国”这个名称来源于古代对国家的称呼,出自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洛阳,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语言文化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汉字是中国人感受最亲切的文字,是中国的国粹。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或国语)和方言之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北方方言分为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四个次方言。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
中国名称的来历
“中国”一名可不是从古就作为我国的名称,而是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本人试从头述说一遍: “华夏”。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为“华”,“夏”。从字义解,“华”有美丽含义,“夏”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后有唐经学家孔颖达上疏说:“华夏中国也”。“华夏”所指为中原诸族,也是汉族的前身称谓,所以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华夏族人居于黄河流域,称其四境各民族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黄河流域居中,故自称“中国”,此名所指是地域。后来由所说的对象不同而有六个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如《诗经 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方,如《三国志》载,诸葛亮曾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指中原地区,如《史记 东越列传》载,“东瓯(今浙江南部)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众来处江,淮间”;四指国内,内地,如《史记 武皇本纪》载,“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注解》载,“诸夏,中国也”;六指华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如《史记》中的“匈奴列传”,“齐太公世家”,“天官书”等篇,都把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到了汉代,人们常把中原王朝国家称为“中国”,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也以“中国”自称,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南迁离开中原的南朝仍以“中国”自称,反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北虏”。在宋代,辽,北宋,金,南宋等都自称“中国”,彼此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中国,又以“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等的代称出现,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后逐渐带有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称谓。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中字原指能指示天文节气的大型仪器,唯华夏独有,故称中国中国香烟的来历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扩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来:抗战时期,毛泽东曾经多次阐述将来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含义。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宣布:“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第三条第五款为“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讨论时。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提出质疑。他表示国名太长,建议去掉“民主”两字。最后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会通过决议正式定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自此之后,政协会议通过的大会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华民国”这四个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在人们习惯性称呼中渐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
“中国”这名字怎么来的
“中国”一词的演变“中国”一词自古有之,最早指居于“天下”(古人对世界的称谓)中心的中原地带;在近代以来,特别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一词始成为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法律和政治概念。1.“国”古代汉语中的“国”不等同于现代的“国家”。“国”最初的意思是天子、诸侯所居住的筑城的地方(及周边近郊),更远统治的地方称“野”;“国”对天子可指京畿(jī;ㄐㄧ),如:“国人暴动”。当然诸侯方面也可以使用“国”。如:(卫)懿公好养鹤,鹤有禄位,狄人入侵,“国人不出战”,招致灭国。(参考来源)因此,就是要加“中”来修饰“国”才能明确地表示“京畿”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政权的直接统治范围不断扩大,至春秋“国野”已逐渐不分,原先称“野”的地方也能称“国”了,“国”指代的范围就这样逐渐扩大。随着兼并更加剧烈,进而秦统一各国,“国”的概念开始趋向于“地方”、“地带”,如“北国”、“南国”、“水乡泽国”、“雪国”。“国”也被用来抽象地指代某一地理区域的政权和人民,如:“治世不一道,便国(有利于国)不必法古。”(《商君书》),这种用法接近于今天所说的“国家”一词。2.“中国”“中”的意思即为“内部”、“中央”;“中”之一字要查部首“丨”部,上下相通的意思,很显然,“中”代表的是定位的标准点,任何人都是以自己为立足点,然后分出上下与四方;古代中国人和其他很多民族一样,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汉朝以及汉朝以前,可考证的“中国”一词的用法有如下几种:指京师,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如《三国志》:“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又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由上可见,“中国”一词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但是,当中国强大时,中国因无挑战者,所看到的只是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天子(或皇帝),因此,中国一词,作为地域概念,并不明显,反而隐晦。然而,当中国衰弱时,尤其是遭到外力挑战侵扰之时,因为涉及到内外之分,中外之别,中国一词,反而凸显出来,疆界也随著显露出来,天子(或皇帝)的代表性,也呈现出来。自战国时期以来约两千年间,“中国”(等于“中土”、“中原”)在地理上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由于“中国”(中原)地区的王朝建立之时间最早,经济与技术的水平远较“四夷”为高,华夏文化也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是所谓礼仪之邦;战国策(赵二)将“中国”的实际内容说得极为详尽:“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楚之所义行也。”所以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展,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不断侵入,“中国”一词逐渐拥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义。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这一称谓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义,是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以来,在国际上的主流认知中,“中国”逐渐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为何叫做“中国”,究竟是怎么由来的呢?
中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之前是叫中华民国,当我们实行社会共产主义时,便改名为共和国。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中国的意思就是中央之国,在以前只是单纯的指中原地区,后来就演变为指整个国家,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句话就是中国的由来了。人神共居时代,天地的方位,是按龙凤麒麟的势力划分的,谁统天地谁为中。这个中,也是当时的天地权力中心天府的所在。龙汉,赤明,延康,三系势力的名称。华夏文明此时为龙的传人时代,户头挂靠在龙汉的汉下面。 龙凤大劫之后,在五千年时,天地一统于龙汉,天府时期开始。于是天地的一级权力,就成了开皇女娲(中皇山),天地的副总西王母,东皇太一(金乌),中西东也代表龙麒麟凤。二级权力就是的五帝和三后,帝级管天,后级管地。也就是传说的五帝时代,实际是天系的开皇时代,对应华夏文明的中华时代。此时代,龙汉的地盘成了中西东的中。………龙汉,汉是华夏先祖级的用号,是龙与汉的势力合组,汉出自龙的传人的进化升级,这级生命的存在,从祖巫到大禹。天地分离,大洪水,华夏出自于中华,封神,龙的传人一族华夏,承继了女娲(龙系)的“中”。何为“中国”,现在的理解为“中央之国”。但是在古代,“中国”一词最早并非指国家,而是指一个地域。那么中国什么时候才成为了我国的正式国名的呢?一,“中国”的第一次扩张:从都城发展到了中原“中国”一词最早指都城之意,“国”在中国最开始指城市、城邦,如大禹时期有“万国”,而“中国”也就是中间最大的都城。在西周时期,“中国”指周王朝的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两座都城,“中国,京师也”。“中国”一次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中写道:“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的“中国”指洛阳附近地区。而古文献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出现在《尚书·梓材》,其原文为:“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此处的“中国”指镐京地区。何尊: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者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一词的范围开始扩大,由都城扩张到了整个王畿地区。《诗经·民劳》记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也就是指的周天子的王畿地区,主要是关中和伊洛地区。西周王畿地区(红线以内)周朝实行分封制,除了周朝的都城之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都城,也可以称为“中国”。如《孟子》中记载了齐王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这里的中国是齐国的都城临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一词的含义从都城发展到了王畿,而各国的王畿地区覆盖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成为了更大的中国。到了春秋时期,“中国”已经是中原各分封国的共称,这些地区都是华夏族地区,《论语集解》云:“诸夏,中国也”。和当时的中国相对的也就是东夷、北狄、南蛮。当时中原的范围仅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关中、吴越、荆楚不在此范围。如西周时期的楚王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早期的楚武王也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庄子·田子方》载:“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里的中国也是相对楚国而说的。秦国虽然也是周代分封国,但是长期被视为蛮夷,《史记》简记载战国初期“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春秋时期的中国范围(红圈以内)二,从中原发展到了中央王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时代的国家。秦朝灭亡后,汉朝接替,并扩张其版图。随着国家的大一统,“中国”的一词的范围也逐渐开始扩大,并且开始代指中央王朝。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这里的中国也就是汉朝。最终汉武帝将东瓯国人迁徙到了合肥一带,该地区在春秋还被视为“蛮夷之地”。汉代蜀地织锦有隶书记写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史记》中的“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中的“中国”都已经代指汉朝了或者这块土地上的正统王朝了。国家的统一必然带来的民族的融合,春秋战国以来的列国居民大多数都融合而形成了汉族,而“中国”一词原来曾代指华夏之地,现在华夏之地扩大了,中国的范围也扩大成为了汉族居住之地,即后世称呼的“汉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这里的中国也就是汉地。在汉朝时期的云贵高原、珠江流域、闽江流域还不是汉地。汉朝初期疆域也就是汉魏时期的“中国”范围公元220年,汉朝寿终正寝,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有两大特征:一是国家分裂,动荡不安;二是大量的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并建立自己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在过去,中国一词是指华夏族或者汉族地区,中国人也就是华夏族和汉族,然而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后,为了树立正统的旗号,因而宣称自己是“中国”。而魏晋时期大量汉族南迁,甚至偏暗于东南半壁,也为了继承其正统,他们也自称是“中国”。如鲜卑人建立北魏,自称“中国”,而将南朝称作“岛夷”;同一时期汉族所建之南朝虽迁离中原,却亦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一词的范围再次扩大了,南北方地区都是中国范围。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公元589年,从北朝演绎而出的隋朝统一了南朝,中国再次得到了统一。随后唐朝又继承了隋朝的的大一统,并且开辟了更大的疆域。在隋唐时代,中国一词已经基本可以代指中央王朝了。隋朝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巡视了河西地区,向西域诸国“以示中国之盛”,这里的中国就是隋朝。而周边的国家也开始讲隋唐称为中国,如南诏向唐朝立誓“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 ”,唐朝宰相李泌也说,“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南诏德化碑:南诏国王发誓不背叛中国的见证三,从中央王朝正式上升为了国名从隋唐时期,“中国”成为了中央王朝的代称之后,中国一词的含义就一直稳定下来,历经宋元明几个朝代。在宋朝时期,宋、辽、金都宣称自己是“中国”,现代俄语中的“中国”(Китай)一词也就是翻译的“契丹”。元朝时期,元朝皇帝也将元朝称为“中国”,如元朝宗庙祭祀里所奏《威成之曲》中说道“惠孚中国,威靖边庭”;元朝对日本的国书中说“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讨伐越南,丞相完泽、平章不忽木言:“蛮夷小邦,不足以劳中国”。此时的“中国”一词已经开始从中央王朝向正式的国名转化了。忽必烈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元朝时期,西方人的“中国”(China)一词形成,其愿意指的是昌南(景德镇),因为该地区盛产瓷器而名扬天下。最开始西方的china是指的昌南,后来演化为了瓷器和中国的意思。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并没有称呼当时的中国是蒙古(Mongolia),而是称为中国(China),这也说明当时蒙古统治者对外所宣传的国名可能是中国。元朝末年,朱元璋为了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又搬出了华夷之辨这一套,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作为口号。但是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立即承认元朝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将之正统化,他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但是明朝深陷于华夷之辨的老套传统中国,未能继承元朝将中国作为正式的国名,而是作为地区概念。朱元璋真正继承元朝将“中国”演化为国名的是清朝。清朝入关后,极力弱化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因此反对华夷之辨,提出中国不仅指的是汉族地区,还包括清朝内部的所有民族地区。清朝迁都北京,发布告祭天地文:“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清世祖实录》中记载顺治对琉球的国书中写道“朕抚定中原,视天下为一家,念尔琉球自古以来世世臣事中国”。在雍正时期,正式将中国的概念上升为了国名,他认为中国就包含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到了乾隆皇帝时期明确规定“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也就是国名。
中国 ——这个名字的起源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运用得也很普遍。这一称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时期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据考古和文字学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作“域”或“帮”解。“中国”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帮”。在古代文选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即首都。如《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缓四方”(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孟子、公孙丑》: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让它教养君臣的弟子);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古代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或建立的国家。国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并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因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与“中土”“中华”“中州”“中原”等词含义相同。秦朝以后,“中国”一词的含义有了改变。在汉代,人们常把汉族建立起来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原王朝也称“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中国”,把南朝却称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为“中国”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严格的说,古代“中国”是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这就是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如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我国为什么要叫“中国”,是怎么来的?
“中国”一词的由来Erwin-Rommel2005-2-27, 02:52 AM 作为伟大祖国名称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她牵动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在人类文明史上,很多文明都因和“中国”两字相联而显得灿烂生辉。然而,“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1周年之际,为了使读者对此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本版刊发了华林甫先生从地名历史学等角度,考证“中国”一词由来的文章,以飨读者。 中国,是伟大祖国的名称,每个炎黄子孙无不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感到自豪。然而,“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至于china 因为 china是瓷器的意思 因为古代中国以瓷器 闻名与世界 .. 所以就由此而来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外交文献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 中国正式作为国家名称是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也就是叫作中华的国家。 现在的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民国,当时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其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名,在外交文献上出现,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国际媒体上一般是指中国大陆。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1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