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为什么会反对唐高宗立武昭仪为后?

本文目录一览:

  • 1、唐代初期的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是良臣吗?
  • 2、长孙无忌是怎样一步步受到重用的,他的智慧,体现在何处?
  • 3、长孙无忌是唐朝初期宰相,他是如何辅佐李世民开创盛世的?
  • 4、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他的结局如何?
  • 5、长孙无忌为什么会反对唐高宗立武昭仪为后?
  • 6、长孙无忌势力庞大,他为什么没能阻止武则天上位?
  • 7、长孙无忌原文_翻译及赏析
  • 8、长孙无忌是因为有哪些功劳,才能在唐代名列凌烟阁之首?
  • 9、李世民帐下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什么最后功名尽失自缢而终?
  • 10、《武媚娘传奇》中的长孙无忌是个怎样的人?是好人吗?

唐代初期的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是良臣吗?

长孙无忌肯定是良臣,他为大唐初期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参考意见。长孙无忌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是凌烟阁24臣之首,也是唐太宗最为信任的心腹,所以他当然称得上良辰。他确实也是一个良臣子,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呀。可以这样说,因为他是一心一意辅助唐太宗的,而且当时虽然他的权势很大,但是他却没有谋反之心。就长孙无忌对李氏王朝的所做所为而言,他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良臣,无论是一手推举李世民上位,还是后期尽力辅佐自己的亲外甥李治,长孙无忌始终尽心竭力,为李氏王朝的发展不断努力,所以李世民也始终对他推心置腹。长孙无忌的家族在隋朝也算得上是一个名门望族,纵然不参与战事,也能够有很不错的发展,而面对自己至交好友李世民的邀请,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安稳的生活,选择了跟随他共同起义,为李家谋取大业。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的过程中,他一直是以一个谋士的形象,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多次不惜舍弃自己也要护得李世民的安全,就连自己的亲妹妹都嫁给了李世民,从朋友的角度来讲,长孙无忌称得上是朋友中的典范。在太子试图谋害李世民之际,也是长孙无忌与房玄龄一同推波助澜,改变了李世民的命运,共同开创了贞观盛世。而后他也深知自己与李世民之间的亲属身份,为了避嫌多次请求辞官,而李世民出于信任也一直对他委以重任,他的存在也确实给唐朝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长孙无忌唯一的诟病就是他在年迈之后选择了支持自己的亲外甥李治上位,他尽管深知李治懦弱的习性,但出于私心的角度还是选择了他,而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的死亡。虽然他也曾诬陷房李恪,将其赶出了庙堂,但是他所做的一切自始至终还是为了李家的江山,所以长孙无忌称得上是李家最忠心的臣子之一。

长孙无忌是怎样一步步受到重用的,他的智慧,体现在何处?

有人说秦王李世民能够夺得天下,凭借的不仅仅是智慧,而且是手下所拥有的最为卓越的谋士,这些谋士为秦王李世民贡献了非常多有效的策略,从而帮助李世民拿下了唐王朝的江山。一方面,在李世民还没有登上皇位之前,他就通过南征北战展现出自己在军事方面卓越的才能。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谓比部郎中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另一方面,李世民通过自己招纳人才的本领,为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打造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团队,这个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对李世民忠心耿耿,而且他们能够通过各种策略来实现多个领域的突出贡献。所以李世民在登上皇位之前,就已经拥有了一个良好的领导体系和领导班子,而这个领导班子当中的每一位工程在最后都被载入了史册,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最具代表性的那位长孙无忌。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皆谮之于上而逐之。长孙无忌出生于594年,去世于659年,他出生于河南洛阳。在李世民起兵之后,山西陕西地区的军队和人民同时向东南方向进军,他们要攻打的主要目的就是隋朝的国都洛阳,然而想要向东南进军,自然要笼络更多的人才。因此在河南地区,李世民笼络的大量的人才,长孙无忌就是其中之一,但他并不属于汉族人,他是鲜卑族人。“有异母兄安业,好酒无赖。献公之薨也,后及无忌并幼,安业斥还舅氏,后殊不以介意,每请太宗厚加恩礼。“每一个力挽狂澜的人都有一段非常不平凡的少年经历,然而恰恰是这段不平凡的年少经历,使得他们有更加顽强的意志。因为在少年时期吃尽了苦头,所以长孙无忌就发奋读书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由于他在很年轻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跟自己的母亲和他的妹妹一起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他投靠了他的舅舅,跟随他的舅舅一起成长。宋祁:无忌与遂良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因为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聪明好学的品质特色,所以舅舅也对他进行积极的培养。他对整个文学和历史都非常了解,所以他读过很多历史资料之后,总能够从历史当中总结出各种各样的教训,这些教训更是使得长孙无忌能够深刻的认知到每一件事情,所对历史作出的影响,进而长孙无忌也可以以史为鉴,不断的进步。当时的他和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有着非常良好的关系,所以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就跟着李世民一起在山西造反,带领着大部队进入关中地区,建立了唐王朝。唐王朝统一的整个过程中,由于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是太子,所以他们自然希望能够在短时间之内除掉这个太子,保证李世民的安全,进而使得李世民能够更加顺利地成为皇帝。而李建成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李世民就和自己的团队一起策划如何消灭李建成。两方的党争往往使得朝廷陷入混乱,此时,李世民手下最为得意的谋士房玄龄亲自告诉长孙无忌,现在的局势非常危急,如果一旦矛盾爆发,双方都不可调和,国家生死存亡难以为继,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劝说李世民能够立刻采取措施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此时的长孙无忌应和房玄龄岛,他早就有这样的想法,而且愿意和房玄龄一起达成共识,所以他们两个人共同劝说李世民,希望能够先下手为强,将局势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626年,由于李建成偷偷地向他的父亲进献了谗言,导致房玄龄和李世民的心腹大将被驱逐出了秦王李世民的府衙。这就使得李世民能够拥有的左膀右臂又少了一批,长孙无忌成为当时身边唯一一个最可以依靠的谋士,长孙无忌在此时和房玄龄里应外合,他们都积极地献言献策,希望能够及时解决当中的问题,从而夺得皇帝的大位。、

长孙无忌是唐朝初期宰相,他是如何辅佐李世民开创盛世的?

他就是经常给李世民提出意见,而且还告诉李世民要多关怀子民,建议李世民设置御史大臣,开创盛世。是因为他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而李世民也愿意信任他,根据他的建议修改宪法,百姓安居乐道。通过辅佐朝政的发展,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会给李世民提供建议,从而让李世民开创了盛世。在唐朝时期,长孙家族的人权势是非常旺盛的,比较出名的一个人就叫做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河南洛阳人,属于鲜卑族,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当过宰相。而且长孙无忌还帮助李世民一起开创了大唐盛世,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长孙无忌年幼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是由舅父抚养成人的,因为长孙无忌小的时候就比较聪明并且有文韬武略,所以和唐太宗小的时候就认识,并且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后来也嫁给了李世民。长孙无忌年轻的时候就随着李世民一起到处征战是李世民的心腹,也有很多的功勋,并且亲自参与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时候担任大将军,还兼任很多官职。在唐朝经历立储之争的时候,长孙无忌也是鼎力支持李治,后来被选为顾命大臣。唐高宗继位的时候,把长孙无忌封为太尉。不过在显庆四年的时候,长孙无忌受到了中书令许敬宗的诬陷,被削削的爵位,流放到了黔州,后来上吊自杀了,到了上元元演的时候,才重新恢复官爵,被陪葬到昭陵。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的关系可以说是郎舅之间的关系,毕竟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因为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李渊在太原起兵想要反抗隋,这个时候萧驰野入关中,李渊建立了唐朝,被称为唐高祖。唐高祖李渊在渡河的时候,长孙无忌就到长春宫里面去拜见,这个时候被封为渭北道行军典签,并且专门辅佐秦王李世民。4次之后,长孙无忌就随着李世民一起到处打仗,成为了李世民在当皇帝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助手,一直升迁为兵部郎中,还被封为上党县公,在李世民的天策府里面,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成员。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他的结局如何?

这种长孙无忌的结局是在高宗默许的情况下被逼自尽,本来是一代枭雄,结果最终被逼自尽,真的挺可怜的。他的结局并不好, 他因谋反的罪名被剥夺官职处以流放后来在唐高宗的默许下被逼自尽。结局以悲剧收场,虽然是三朝元老,但是最后被逼的上吊而亡。长孙无忌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世了,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带着他和妹妹一起投靠了舅舅高士廉。长孙无忌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刻苦努力,精通文史,善于思考。高士廉的外甥女嫁给了秦王李世民,所以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关系也甚为密切。隋朝末年,群雄割据,李唐集团占据关中,初建唐朝。在接下来平定各方群雄的战役中,长孙无忌一路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成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员。在战功上,秦琼(秦叔宝)也没有和唐朝第一名将李靖相提并论。所以,在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靖虽然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却获得了相对靠前的排名。另一方面,秦琼之所以排名倒数第一,很可能是因为他去世较早,生前的官职相对较低。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病死,被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因为经常生病,导致身体相对较迟,所以秦琼在贞观年间就病逝了。而在去世之前,秦琼被李世民拜为左武卫大将军。在隋唐时期,左武卫大将军是正三品的官职。长孙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结识的时候,双方虽然严格来说不是布衣,但是,当时的李世民还不是秦王,长孙无忌也不是唐朝功臣,双方都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因此,此时的友谊无疑是相对纯粹的,可谓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在玄武门之变前,秦王李世民犹豫不决,毕竟李建成是自己的兄弟。但是,在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时候,长孙无忌果断劝谏,促使李世民逐渐坚定了发动兵变的决心。紧接着,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秘密地将房玄龄等人召回。在秦王李世民不方便出面的时候,长孙无忌成为李世民联系其他手下的重要桥梁。

长孙无忌为什么会反对唐高宗立武昭仪为后?

经常看到有人说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之所以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是因为武昭仪曾为先帝才人,于唐高宗而言是母辈,以自己的庶母为妻于礼不合,那么事实果真是如此吗?我们可以来先看看史书上是如何记载长孙无忌等人究竟是为什么反对唐高宗立武氏为后的。 《旧唐书·褚遂良列传》: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将入,遂良谓无忌等曰:“上意欲废中宫,必议其事,遂良今欲陈谏,众意如何?”无忌曰:“明公必须极言,无忌请继焉。”及入,高宗难于发言,再三顾谓无忌曰:“莫大之罪,绝嗣为甚。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仍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 《新唐书·褚遂良列传》:帝将立武昭仪,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及遂良人。或谓无忌当先谏,遂良曰:“太尉,国元舅,有不如意,使上有弃亲之讥。”又谓勣上所重,当进,曰:“不可。司空,国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斥功臣之嫌。”曰:“吾奉遗诏,若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既入,帝曰:“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帝不悦。翌日,复言,对曰:“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帝羞默。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帝大怒,命引出。 从各处史书上的记载可知,褚遂良等人认为王皇后不可废的理由有两个:一是王皇后乃是当年唐太宗亲自为儿子挑选的妻子,临终前还特地嘱咐褚遂良要好好侍奉李治与王皇后;二是王皇后没有犯过什么大错,于情于理都不该废。自始至终,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人都不曾提及武昭仪曾为先帝才人这件事,如果武才人的这段经历是唐高宗立其为后的障碍之一,这里为什么完全没人提及? 所以就更别说什么武才人是先帝嫔妃,也是唐高宗的庶母,唐高宗恋母这些愚论了,要知道古代妻妾之别有如天渊,早在战国时的《礼记》中就有记载:“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唐律》中也明确规定“妾通买卖”,纳妾时给予的财物被称为“买妾之资”。而妻妾之别不仅在民间泾渭分明,在皇宫中也同样毫不例外。比如晋武帝的宠妃胡芳得宠到了有着“亚后”的待遇,但她的父亲胡奋在遇见皇后杨艳的父亲时,仍旧只能恭恭敬敬地说道:“我的女儿不过是给你的女儿做婢女的。”再比如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在后宫中的待遇都一切如同皇后了,但一个小小的从六品下的侍御史照样敢在提到武惠妃时毫不客气地指出“惠妃本是左右执巾栉者也”,直接对皇帝说你心爱的女人不过就是一个伺候你的下人。 也正因为小妾自身地位低下,小妾所生的子女自然不能以出身卑贱的生母为母,只能尊嫡母为母,且不只是民间如此,皇室亦然,庶出的皇子同样只能称生母为姨——无论生母在后宫中的品级有多高。《南史·齐武帝诸子》中就有记载,“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南史·齐宗室》同样记载道:“钧字宣礼,年五岁,所生区贵人病,便加惨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绊饴之,不肯食,曰:‘须待姨差。’” 按南齐后宫制度,贵人为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为正二品的九嫔,区贵人、阮淑媛在后宫的品级很高,而萧钧和萧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就因为是庶出,所以不得称呼生母为母亲只能称为阿姨。所以清人曾在《称谓录》中总结道:今人多称本生之妾母曰姨,盖其由来已久矣。 在这样残酷的等级制度下,除非是像晋元帝宠爱郑阿春那样,特别下诏令皇太子等诸位皇子将自己的宠妃郑阿春当做母亲来侍奉,不然别说是一个后宫小小的才人,就算是品级最高的四妃,连她们的亲生儿子都不会喊她们一声母亲,更别说让一个嫡出皇子称其为母、视其为母了。 所以综合史书记载而言,长孙无忌等人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和武昭仪曾为先帝才人一事无关,更与所谓的庶母、辈分 *** 毫无关联,毕竟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里,庶出的皇子都只能称自己的生母为阿姨,而不能把她当做母亲来对待,更遑论唐高宗这样一位嫡出的皇子,又怎么会要尊崇先帝一个小小的才人为母亲呢?

长孙无忌势力庞大,他为什么没能阻止武则天上位?

因为武则天一点一滴的消弱了长孙无忌他的权力,所以他没有能力阻止武则天上位也是很正常的事。当时武则天的能力也是很强的,即使长孙无忌势力在庞大也很难去阻止的。长孙无忌表面上看是在阻止武则天上位,但其实他同样也在对付李治,因为李治对武则天十分的赏识和爱慕,同时对长孙无忌十分的不满,所以李治和武则天联合长孙无忌也无能为力。因为在武则天上位之前,长孙无忌的权利,在一步步的被削弱,所以,当武则天真正上位的时候他也没什么能力阻止了在李治继位时便开始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在武则天要登基时,长孙无忌已经没有势力去改变什么了。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人,李治继位后,立刻培养了自己的势力,逐渐收回了长孙无忌手中的实权,而李治能做到这一点,正是武媚娘在背后给他出谋划策的,所以李治打定主意立武媚娘为后,长孙无忌是没有能力阻止的!话说一朝君王一朝臣,这长孙无忌是什么人啊,那是李世民的亲信、世交、亲戚,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李世民对他的信任程度达到十二分,他几乎参与了李世民各项政变和决策!可是武媚娘被封皇后的时候,李世民已经死了,当时的皇位是李治在坐,李治面对长孙无忌这些老臣,他有点无从应对,毕竟都是为大唐打天下的功臣,人家提出意见后,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他不好直接反对,而且还要优先采纳!可李治毕竟是皇帝,一回两回还可以,时间久了又怎么能容忍父皇的人,总是对自己指手画脚,所以不久后,他就安排长孙无忌去干其它活了,对其的信任程度也几乎全无!李治要立武媚娘为皇后的时候,长孙无忌极力反对,这让李治十分不满!可长孙无忌还是没有看穿李治的心意,更没有看清楚悄悄改变的局势,事实上,此时的李治已经非常依赖武媚娘,否则也不会那么放心的让武媚娘听政!长孙无忌还没有意识到,皇帝已经长大了,自己也慢慢变老了,而且自己的实权大都被李治收回,虽然名声在外,也是虚张声势,没有实权的他,根本左右不了朝堂变化,此时靠他自己的力量,和对李家的忠诚,是无法对时局做出任何改变的!而武媚娘是什么样的人物,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看到长孙无忌不能为自己所用,干脆来个大陷害,长孙无忌和他的儿子都无一幸免,处死的处死,罢官的罢官,下场凄惨!

长孙无忌原文_翻译及赏析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文德皇后同母兄。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长孙无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长孙无忌少年丧父,与母亲、妹妹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他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而且颇有计谋,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嫁给他,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成为郎舅。 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攻入关中,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长孙无忌在高祖渡河时便到长春宫谒见,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秦王李世民。此后,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累迁至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成为李世民的天策府重要成员。 参与兵变 唐朝统一过程中,李世民功勋卓著,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引起李建成不安。李建成勾结齐王李元吉,数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的幕僚都非常忧惧。房玄龄对长孙无忌道:“如今两方已经结怨,一旦祸患暗发,不只是秦王府难以收拾,便是国家存亡都成问题。不如劝说秦王行周公之举,安定家国。”长孙无忌道:“我早就有这想法了,只是一直不敢说,你的话正和我的心意。”于是,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向李渊进谗,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只剩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坚决支持房玄龄政变的动议,与舅父高士廉和秦王府部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让他诛杀太子与齐王。李世民仍犹豫不决。这时,李建成以反击突厥侵犯为名,推荐李元吉督军北征,又抽调秦王府精兵猛将,并计画在饯行时伏杀李世民。李世民得知,遂决定发动兵变,命长孙无忌将房玄龄、杜如晦秘密召回,一同谋划。 同年六月,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埋伏在玄武门,成功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不久,唐高祖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八月,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册妻子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改任左武侯大将军。后来,罗艺在幽州反唐,长孙无忌又担任行军总管,征讨罗艺。 担任宰相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唐太宗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无忌的信任。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为之极力劝说。唐太宗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驳回后,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请求,认为以外戚担任三公,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唐太宗仍旧不许,表示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长孙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唐太宗批覆道:“我为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辅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辞了。”他特意撰写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追思自己创业之艰与无忌的佐命之功。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他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便上表反对,并道:“臣等披荆斩棘的侍奉陛下,如今四海一统,陛下却让我们世代治理外地州郡,这跟流放有何不同?”唐太宗叹道:“分封功臣,是要让你们的后代世代捍卫王室。你们却把我这山河般庄重的誓言看得淡薄,反而心有怨言,我又怎能勉强诸位到封地去。”分封之事因此作罢。贞观十六年(642年),长孙无忌进拜司徒。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同年四月,唐太宗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萧瑀、李勣,会合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同审讯太子李承干谋反案。不久,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长孙无忌与岑文本、杨师道一同随军出征,并代理侍中之职。在围攻安市城的战役中,长孙无忌率一万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峡谷中,作为奇兵冲击敌后,并拆毁所有桥梁,断绝高句丽援军归路,迫降敌军主帅高延寿、高惠真。 贞观二十年(646年),长孙无忌与太子太傅房玄龄、太子太保萧瑀一同辞去三师官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长孙无忌又遥领扬州都督。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中书令马周病逝。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辅佐高宗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绝,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长孙无忌请李治处理政事以安内外,李治仍哀哭不止。无忌道:“陛下将宗庙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发丧,并让李治迅速赶回长安。六月,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当时,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辅政,每有进言,唐高宗都优先采纳。曾有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立即下令将其处斩。 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吴王李恪名望素高,且与长孙无忌有旧怨。长孙无忌欲借机诛杀李恪,以绝众望,便诬称李恪也参与谋反。二月,房遗爱等人被处斩。李恪也被赐死,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与长孙无忌不和,也被流放岭南。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他担心大臣不从,便与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赏赐金宝缯锦十车,又任命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并以皇后无子来暗示无忌。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高宗的意思,顾左右而言他。高宗怏怏而归。后来,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加以劝说,但都被无忌正色拒绝。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决定废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李勣称病未去,于志宁噤不敢言,褚遂良则激烈反对。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但唐高宗最终还是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因长孙无忌接受赏赐却不肯支持自己,对他怀恨在心。 被贬遇害 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 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轶事典故 谏伐突厥 突厥与唐朝结盟后,政局混乱。唐朝官员大都建议对突厥用兵,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萧瑀道:“若不出兵,会失去乘乱攻取的时机,但如若出兵,又会背弃盟约。我们应当如何?”萧瑀建议出兵,而长孙无忌则道:“现在国家正息兵休战,等他们侵犯边境,才能讨伐。突厥已被削弱,定然不会犯境。若深入突厥腹地,我还没有看到必胜的把握。我认为暂且按兵不动,保持信义,更为合适。”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不言君过 唐太宗曾对侍臣道:“大臣们顺从旨意的很多,犯颜直谏的却很少,如今朕想要听听自己的过失,你们不要隐瞒。”长孙无忌等人都道:“陛下没有过失。”后来,唐太宗又对长孙无忌道:“人苦于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可对我明言。”无忌仍道:“陛下文治武功,让我们遵从都来不及,又哪里有什么过失可言。” 支持晋王 唐太宗废黜太子李承干后,曾将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李勣留在两仪殿,对他们道:“我三子一弟(三子指太子李承干、魏王李泰、齐王李祐,一弟指汉王李元昌),都如此作为,我心里实在是苦闷。”他扑倒在御床上,拔出佩刀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惊惧不已,连忙上去抱住太宗,夺过佩刀,交给侍立在旁的晋王李治,并问太宗心目中的太子人选。太宗道:“我想要立晋为太子。”无忌道:“臣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请将其斩首。”太宗对李治道:“你舅父答应让你当太子了,你应当拜谢他。”李治下拜。太宗又道:“你们已跟我意见相同,但不知社会舆论如何?”无忌道:“晋王仁德孝顺,天下归心已久。请您召集百官询问,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臣罪该万死。”太宗遂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唐太宗虽将李治立为太子,但对他的懦弱性情忧虑不已。他私下对长孙无忌到:“你劝我立雉奴(李治乳名),但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护社稷。吴王李恪英武果断,非常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极力反对,太宗笑道:“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才反对的吗?”无忌道:“太子仁厚,乃是守成之主。而且储君至关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请陛下熟思。”太宗遂作罢。 君臣情重 唐太宗曾得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他把密表给无忌看,道:“你我君臣之间,没有什么可猜疑的。如果我们都把听到的话放在心里不说,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不能得到沟通。”太宗还召集群臣,当众训诫道:“如今我的儿子年纪都很小,无忌为我立过大功,我信任他,就跟信任我的孩子一样。关系疏远的离间关系亲密的,新朋友离间老朋友,这都是不合情理的。这些挑拨离间的话,我一律不听。” 唐太宗病重时,将长孙无忌召到含风殿,用手抚摸他的面颊。无忌悲不自胜,痛哭不止。太宗把后事托付给他和褚遂良,又对褚遂良道:“无忌对我竭尽忠诚,我能拥有大唐江山,多亏他的帮助。我死了之后,你要保护好无忌,不要让小人进谗挑拨离间。”不久,太宗便去世了。 论开言路 唐高宗曾广开献书进言之路,希望从中发现人才,予以提拔重用。但上疏虽多,却都没有价值,不足采用。长孙无忌道:“陛下即位以来,各项政策都十分正确,根本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那些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提拔的人当然提不出什么有用意见。但是陛下又必须广开言路,如果杜绝言论,恐怕下情不能上达。” 主要成就 长孙无忌曾主持修定《唐律疏议》,奠定唐朝两百多年的律法根本。 家庭成员 父母 长孙晟,隋朝右骁卫将军,贞观年间追赠司空、齐国公。高氏,隋朝扬州刺史高劢(高敬德)之女,申国公高士廉之妹。 兄弟 根据《隋书·长孙晟传》、《旧唐书·后妃列传》记载,长孙无忌是长孙晟幼子,有三个兄长。 长孙行布,曾任汉王府库真,杨谅造反时遇害。 长孙恒安,曾任鹰扬郎将。 长孙安业,官至监门将军,贞观年间密谋反叛,因皇后求情而判流放。 但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长孙无忌的三个兄长为长孙无乃、长孙无傲、长孙无宪,此外还有一个弟弟,名为长孙无逸。 姐妹 根据史籍、墓志等资料记载,长孙无忌至少有姐妹三人。 长孙氏,嫁隋朝内史舍人王韶,生女王婉。 长孙氏,嫁睦州刺史张琮。 长孙氏,嫁唐太宗李世民,即文德皇后。 墓葬纪念 长孙无忌墓 长孙无忌墓是昭陵陪葬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渠子乡永寿坊村,1992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隆衣冠冢 位于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乌江河畔薄刀岭的令旗山下,俗称“皇坟”、“天子坟”。古黔州即今天的武隆、彭水一带。墓地规模原占地三亩,主基古朴庄重、楼亭阁工艺精湛,石碑、石狮、石兔、石马排列有序,栩栩如生,然而风雨沦桑,现存墓高5.35米、直径30米的圆形黄土冢。 墓前有明万年历间彭水知县吴元凤立“唐太傅长孙公无忌之墓”碑一方,高1.58米,宽0.73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彭水知县立“长孙无忌之墓”碑一方,高1.4米,宽0.49米,厚0.11米;清咸丰十年(1860年),彭水邑令诗碑一方,高1.55米,宽0.7米,厚0.1米,诗文32句,244字,褒功颂德,堪称缅怀忠良的好诗篇。1984年,武隆县人民 *** 立“赵国公长孙无忌之墓”正碑一方,以示纪念,并定为文物古迹加以保护。 长孙无忌的诗文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猕猴。——唐代·长孙无忌《与欧阳询互嘲(无忌嘲询)》 与欧阳询互嘲(无忌嘲询)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猕猴。侬阿家住朝歌下,早传名。结伴来游淇水上,旧长情。玉佩金钿随步远,云罗雾縠逐风轻。转目机心悬自许,何须更待听琴声。回雪凌波游洛浦,遇陈王。婉约娉婷工语笑,侍兰房。芙蓉绮帐还开掩,翡翠珠被烂齐光。长愿今宵奉颜色,不爱吹箫逐凤凰。——唐代·长孙无忌《新曲二首》 新曲二首 唐代长孙无忌 ∨ 侬阿家住朝歌下,早传名。结伴来游淇水上,旧长情。 玉佩金钿随步远,云罗雾縠逐风轻。转目机心悬自许, 何须更待听琴声。 回雪凌波游洛浦,遇陈王。婉约娉婷工语笑,侍兰房。 芙蓉绮帐还开掩,翡翠珠被烂齐光。长愿今宵奉颜色, 不爱吹箫逐凤凰。 ▲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唐代·长孙无忌《灞桥待李将军》 灞桥待李将军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查看更多长孙无忌的诗文>>

长孙无忌是因为有哪些功劳,才能在唐代名列凌烟阁之首?

他策划了宣武门之变,他是李世民最坚定的支持者,他还是李世民的小舅子,还有一个原因是二十四个大臣中,只有他的官最大,剩下的人都没他的官大参与反隋战争,李世民反抗隋朝时有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作为李世民登基皇帝的契机,玄武门之变也有他的参与;政治辅助;包括在之后李世民登基后,他也有一些政治上的辅助。长孙无忌是最早跟随李世民的,跟着李世民四处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来还参加了玄武门之变。还有长孙无忌的妹妹是李世民的皇后。引言今天咱们讲的这个历史人物是唐初的名臣长孙无忌。大家都知道,隋亡唐兴之时,英雄辈出,能人比比皆是,文臣有魏征、虞世南、被称作“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武臣那就更多了,大家熟悉的李靖、李勣、秦叔宝、尉迟恭,大家不太熟悉的张公瑾、史大耐,还有被大家误会的苏定方、李道宗。这些人都是一时的人杰。但是为什么在李世民为功臣所建的凌烟阁中,排在第一名的是这位不太出名的长孙无忌呢?他究竟何德何能,能够位居凌烟阁第一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拨开历史尘封的迷雾,来了解一下这唐初的第一功臣!“玄武门之变”的功劳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他的祖先是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按照旧唐书记载推断,应该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后代),后来才改为的长孙氏。“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被如愿以偿的立为太子,长孙无忌就被升做太子左庶子。由此可见,在“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过程中,长孙无忌应该是第一功。出主意的是他,实施的还是他,负责联络的也是他,所以说,长孙无忌的第一功,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君臣情深成佳话贞观十一年(637)春天,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时,曾谈及隋朝的灭亡。无忌奏说:“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深以为然,当即表示说:“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这就是说,长孙无忌认为,治理好国家在于君臣同心同德,互相信任。而唐太宗深以为然,君臣之间的默契程度可见一斑!

李世民帐下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什么最后功名尽失自缢而终?

唐永徽六年,唐高宗想要立武昭仪也就是武媚娘为皇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站出来坚决反对,而招致武后仇恨。显庆四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唐高宗懦弱昏庸,、信以为真,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659年长孙无忌有被逼的自缢而死。长孙无忌最后为何自缢而亡?唐高宗时期,由于媚娘无限魅力的影响,高宗想要改立媚娘为皇后,此举遭遇了元老集团的强烈反对,然而高宗的一再坚持,让其他所有的大臣都选择了退让,只有长孙无忌立场坚定的表示反对。如此,高宗选择了将长孙无忌官位贬去,同时将其发配到了蜀地,到了蜀地之后的长孙无忌从来没有遭受过这样的委屈,进而选择了自缢。需要注意的是,长孙无忌死后,强大的关陇集团势力顷刻间就消失了,从此高宗开始独揽朝政。如此也就是说,改立皇后其实在高宗看来也是一件需要谨慎而为的事情,所以其才会就这件事情征询长孙无忌等老臣的建议,并且将此作为搬到元老集团势力的筹码。然而长孙无忌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依仗自己元老的身份,没有给高宗留面子,这也就正中了高宗的下怀,被贬也就是必然了。总体而言,长孙无忌的成就缘于其忠诚和才能,被贬也是因为忠诚和才能,但从一个英雄或者历史名人的角度来讲,长孙无忌的一生也算是无悔的一生。我觉得长孙无忌,最后,功名尽失自缢而终的原因就是他太死板了,就是太保守了,他觉得只有男人才能做皇帝,而武则天,却改变了他的想法。但鉴于李世民的子孙都太无能,而武则天做皇帝,又功勋累累,长孙无忌他不得不佩服武则天的能力,但又拘于武则天是女性。所以他会郁闷不能自拔,最终选择自缢  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封赏功臣,在凌烟阁绘制了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画像,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其中,排名第一的是谁呢?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河南洛阳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也被赶了出来,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知道后,就把长孙无忌接到了自己家里,教育抚养他。  长孙无忌在高士廉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精通文史,在计谋方面更是出类拔萃。  有一天,长孙无忌和妹妹长孙无忧在河边放风筝,风太大了,本就不结实的线突然断掉,风筝从空中掉了下来。李世民与随从恰好路过此处,捡起了断线风筝,送给了长孙无忌,谁知二人一见如故,便席地而坐,相谈甚欢,从此便成为知己。  不久后,在高士廉的主持下,长孙无忧嫁给了李世民,也让长孙无忌的命运跟李世民更加联系在了一起,生死与共。  公元626年7月2日,唐朝发生了一次重大变故,因地点发生在玄武门附近,所以称其为“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射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登上了皇位。  其实在此之前,李世民并没有想要除掉李建成的意思,但是,长孙无忌在里面起了重要作用。  李渊建立唐朝之时,李世民配合父亲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锋芒超过了哥哥李建成,致使李建成暗中与齐王李元吉谋划,打算联手除掉李世民。  长孙无忌听到许多风声,就多次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听了很难受,毕竟是亲兄弟,他还下不去这个手。  此时,太子李建成已经在李渊身边说起了谗言,致使李渊下令把李世民身边的心腹赶出了秦王府,只剩下一个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多次找到李世民,与他详谈此事,但是李世民一直摇头,说什么也不答应。后来有人密报,说李建成已经开始秘密行动,直到这时李世民才知道,原来兄长也要置我于死地,我只能狠下心来,和兄长好好地打一架了!  于是,李世民命程咬金、尉迟恭等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来到此处,将其射杀。  随后,长孙无忌又劝告李世民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为巩固李世民的权位,一个不漏,全部杀掉,真是够狠啊!  此次事变结束后,李渊没有办法,只能传位于李世民。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了首功,因此排在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之首。  李世民登位后,封了自己的老婆,也就是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无忧为皇后,因此长孙无忌的地位更加稳固,封赵国公,位极人臣。  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继续辅佐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李治宠爱妃子武则天,武则天哪都好,唯独没有子嗣,但李治被武则天迷昏了头脑,有一次在长孙无忌家中做客,谈到此事,妄想拉拢长孙无忌参与废后计划,长孙无忌装作不明白李治的暗示,勉强混了过去。  饭后,武则天回到宫中,对长孙无忌的做法怀恨在心,背地里一直劝说李治废后,最终使得李治不再听取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劝说,坚持废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得逞后,便劝说李治惩治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最后落得功名尽失,自缢而终。  曾经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禁让人叹息:伴君如伴虎啊!因为长孙无忌功高震主,而且让高宗总是不能掌握国家大权,而且最主要导火索,他反对废掉王皇后立武皇后,被许敬宗给整下去了,所以他流放途中自缢而终了。他属于典型的大权在握不知进退,总把皇帝当小外甥,不知道小皇帝也是会长大的。因为他功高盖主,总是和李治反着来,还反对武则天当皇后,武则天和李治早就看长孙无忌不顺眼了,后来在武则天的安排之下,长孙无忌与一桩谋反案牵扯上了关系,最终被流放了,后来又被逼自缢了。长孙无忌在朝廷当中权力太大了,拥护者也非常多,他一直忠心耿耿,可是这样厉害的他总是让李治耿耿于怀,李治一直非常忌惮长孙无忌,后来慢慢的就对长孙无忌起了杀心,因为长孙无忌总是反对唐高宗李治的一些看法和决定,所以李治渐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傀儡皇帝,虽然是天下之主,但是却没有任何权利,慢慢的也就对长孙无忌起了杀心。尤其是在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一事中,遭受到了长孙无忌的全力反对,因此李治对长孙无忌是很厌恶的,尤其是武则天,都恨死长孙无忌了,这一下长孙无忌让两个人都对他恨之入骨了。后来武则天想尽办法想要除掉长孙无忌,而李治不可能完全不知道,只是默许了罢了。长孙无忌被陷害参与谋逆事件,武则天强行将谋逆之罪加到了长孙无忌身上,最终长孙无忌被流放到了黔州,他的家人也都被杀死了。即使长孙无忌已经被流放了,李治还是不愿意放过他,最终将长孙无忌逼自缢了。在这一件事情当中,李治本来可以审问长孙无忌,但是他连审问都没有,直接默许了长孙无忌造反。长孙无忌也是非常可怜了,一辈子忠心耿耿,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

《武媚娘传奇》中的长孙无忌是个怎样的人?是好人吗?

武媚娘传奇长孙无忌 分析影视作品《武媚娘传奇》中长孙无忌的形象,首先得了解历史中的原型人物。历史上的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因反对册封武皇后,招致祸患。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许敬宗陷害,削去官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亡。上元年间得到 *** 。 《武媚娘传奇》剧照 从上述字里行间中,未曾看到奸佞小人的面目,反倒是为国为家,尽忠尽责。而在以武媚娘视角讲述历史的《武媚娘传奇》中,长孙无忌则是一个迂腐不化的刻板守旧之人,听信太白妖星降世的传言,坚决反对武后册封,并以此刁难一介女流,逼迫皇帝。 当然影视作品的创作并非完全出自历史的角度,人物的评价也非出自公正的角度,往往主角是正面,其敌对方自然就成为负面人物,因此《武媚娘传奇》中长孙无忌其人物定性就处于尴尬的处境,女主角武则天14岁入宫,历经欺负跌波、生死关头,最终黄袍加身,头顶帝冠,成为一代女皇的人生历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进行权利斗争的反面人物,非长孙无忌莫属。 因此在《武媚娘传奇》中长孙无忌被演绎成一个反面人物,轻信谣言,成为太宗与媚娘忘年之恋的刽子手,甚至因此死心过盛,诛杀无辜,拥立昏君,最终死于自己极力拥戴的亲外甥手中。 长孙无忌是好人吗 长孙无忌名列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自李渊开国起,历仕三朝帝王,与唐太宗李世民为少年结拜之交,更是其心腹,玄武门事变的主要参与者,足见长孙无忌是唐代初期的开国功臣。 长孙无忌剧照 例数历史上功高盖主的权臣元老有哪个是有好下场的,最著名的就是少年康熙智擒鳌拜,因此长孙无忌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的时期就预示了好日子将近,每个年轻气盛的少主对压制其权利的老臣皆会产生逆反心理,就连懦弱的李治也包括在内,废立皇后册封武后一事更使这两位老臣少主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册封武后的事情尘埃落定后,长孙无忌的劫难才算真正的开始了,武后开始着手肃清反对她的势力,长孙无忌当属心头大患,但因其位高权重难以扳倒其势力。 显庆四年,武皇后授意许敬宗将长孙无忌拖入一场天衣无缝的结党营私、谋权篡位的政治骗局之中,足不出户便将实现编造好的供词交于朝堂之上,唐高宗昏庸无能,虽对长孙无忌的案情仍存有疑心,但不经武皇后与许敬宗的轮番进献谗言,未曾当面审问长孙无忌,便降罪削去官职与封邑,流配黔州。三个月后,许敬宗派人前往黔州,逼其自缢。于上元年间 *** 。 如此下场,从唐朝大历史进程中来评定的话,长孙无忌实为开国功臣,属于好人,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长孙无忌掌控朝政,有功高盖主之嫌,并非良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