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上色老照片:清末皇室的最后一场大丧,直击镜头下隆裕太后的葬礼
- 2、隆裕太后宣告清帝退位,为什么会在辛亥革命第二年就身亡?
- 3、隆裕太后和溥仪什么关系
- 4、历史上存在感很低的隆裕太后,对中国版图作出了哪些贡献?
- 5、隆裕太后和袁世凯谈退位条件事,裕隆唯独不答应什么事?
- 6、清朝隆裕太后的结局
- 7、谁宣布了大清的灭亡,死后为何全国上下都为她哀悼?
- 8、隆裕太后和溥仪什么关系
- 9、为了让隆裕太后主动退位,袁世凯究竟用了什么样的手段?
- 10、被称为女中尧舜的隆裕太后,一生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上色老照片:清末皇室的最后一场大丧,直击镜头下隆裕太后的葬礼
历史 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当初事情的关键点,大家都不知道了,也许仅有凭着一些旧照片或是一些 历史 数据才可以获知当初的事儿。今日要跟大伙儿共享的这组相片,是清代最终一场庄重的葬礼,事情的主人是隆裕太后,她也算作一个印证了大清国迈向亡国的人。 隆裕太后的一生印证了许多事儿,这里边包含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经历了慈禧太后的逃跑,一直到最终,眼看着清代一步步迈向灭亡,今日大家就看一看她的经历。 隆裕太后 (一)隆裕太后无争无抢的一生 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表侄女,以前被赏给与光绪帝结婚,由于这一重真实身份,光绪帝在结婚后对她十分冷淡,都没有一切 情感 的存有,而隆裕太后的一生还可以说成奋不顾身了,基本上经历了清朝晚期的全部事儿。 慈禧太后往往让隆裕太后与光绪帝结婚,有很重要的一个缘故便是要想让她来监控着皇上,这也促使光绪帝对她更为不太好。而她自身自身也不是一个长相出色的女性,而且性情里边还很柔弱,能够说成宫廷里的一个小萌新了。 之后皇帝驾崩后,她才变成 了隆裕太后,也算作宣布接任了风雨飘摇的清廷。她自身的性情决策了她没有办法变成 这些有谋略的执政者,因此她的身旁都没有好多个心腹,这促使她的影响力一直也不是很牢固。 在她意识到这一事儿后才逐渐渐渐地发展趋势自身的阵营,殊不知事儿的发展趋势也并并不是她想得这么简单,之后的朝中之事也是让她心有余而力不足,慢慢地她只有对自身的小孩尽一份妈妈的义务,针对朝廷的事则乏力再管理方法了。 武昌起义爆发后,隆裕太后才算作真真正正变成 了这一大清廷的最大执政者,那时候她很器重袁世凯。之后她也向臣子表明她的心愿仅仅天下太平,若大伙儿有想法就按照大伙儿的念头,若没有办完都不指责,她就这样一个平静无争的人。 直至逊位谕旨施行后,隆裕太后看见谕旨抱头痛哭,最后因为心里的痛楚让她染了病重,最后忧心忡忡直到过世。她的一生也就是这样告一段落,尽管性情众人皆知可是却被逼到这一影响力上,也算作完成了自身的重任。 (二)隆裕太后去世后享有最后一次大丧 做为清廷的最后一个太皇太后,在她过世后,享有了清代皇家的大丧。北洋军阀以极为高端的国葬典礼为她举办了葬礼。这在那时候也算作一件国家的大事儿了,这种着色旧照片:震撼摄像镜头下隆裕太后的葬礼,清朝末年皇家的最终一场大丧中,足能够看得出经营规模。 在隆裕太后去世后,尸体被分配在一辆 旅游 专列上,大家根据相片能够看得出该辆火车的奢华水平,在那时候她的尸体要被专用型火车运到保定市与他的老公光绪帝的尸体开展合墓,听说该辆火车是那时候慈禧搭乘过的。 裕隆太后的尸体一路被抬往地铁站,抬棺材的人足有千人之多。值得一提的是,在送殡的团队中也有国旗仪仗队和军乐队为其演奏,经营规模之大没有人比得上。汹涌澎湃的团队就是这样一路接送着隆裕太后的尸体前去合墓当场。 在抵达河北省后,随员的团队一路追随,而且走在路上一直洒冥币。团队一直持续到合墓的地址,一路上都展现出了一种忧伤的气氛。因而说那时候的清廷尽管早已将要灭亡,可是针对隆裕太后或是给与了最大规格型号的工资待遇。 听说在那时候,送殡的团队总数诸多,一眼望不上头,而且跟伴随着棺木的团队中大伙儿全是衣着清代的服装,好像是在给隆裕太后最终的优待。这也是除开那时候光绪帝的葬礼外经营规模较大 的一场葬礼典礼了。 在悼念大会上,归还皇太后开设了特别制作的雕像,针对她的造就开展深层的报导和嘉奖,针对隆裕太后的去世,大家都表明了痛惜和悼念。在葬礼的当日,连各使馆都下降了半旗以表悼念之情。 在这个宏伟的葬礼典礼完毕后,还刻意的出版发行了一本学术期刊,里边拥有 隆裕太后的剪影图片及其那时候她的圣旨。里边包含许多 各家族和阵营针对她的祭文、悼念之词这些,这种都足够看出去做为清朝末年皇家的最终一位管理者,其影响力和阵营也不一般。 (三)隆裕太后为什么能够享有最庄重的葬礼 隆裕太后实际上是一个很有大学问的人,她不但学识渊博,并且仍在全球的 历史 时间和政治上面有一定的掌握,而且还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艺术和规章制度都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尽管说在管理方法朝中和政治上她没有慈禧那般的方式,可是她也有自身的观念。 隆裕太后也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她不但是在自身的朝中中认为变法维新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她也关心着英国这种国家的规章制度。她一直在看不一样国家的 历史 时间并对这种开展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因而在大学问和眼界层面她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角色。 而不一样的人对她的点评也全是十分一致的好,基本上全是隆裕太后可以万凰之王,学识渊博,不轻信这些权势的观点,力主共和。不将自身的地位看得太关键,仅仅期待国家可以早日统一,老百姓能早日过上美好的生活。 另外也有人点评她是一个于诚淑德的女性,在宫闱大院仍然能够维持着自身的一颗初心实属不易。而且她是一个真真正正可以给自己国家的臣民考虑的管理者。 也恰好是由于她的友善,得到了臣民的拥戴,她一直那麼平静,不参加朝中中的争夺,仅仅本份地做着自身的事儿,既无失真实身份又拥有 自身与众不同的气场,这也许也是在她去世后可以获得许多人哀悼的缘故吧。 与慈禧对比,隆裕太后确实是很平易近人的了,她的一生也是风雨飘摇,经历了成千上万的转型与战事,最后卧病而终。但是可以在去世后,获得这般高端的葬礼,也算作清朝晚期的最后一次隆重开幕了,这一时刻也就始终留到了这种旧照片里了。
隆裕太后宣告清帝退位,为什么会在辛亥革命第二年就身亡?
应为被人算计了,谋杀了,当时不杀他是应为还有利用价值,用完就杀了隆裕太后在当时身患疾病,很多人并不知道,所以他是得病身亡,在辛亥革命的第2年。这个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推翻帝王政权,达到民主共和,所以才会被杀死。因为这其实是因为这个女人已经被人给暗杀了。所以说在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她马上就死。这些都是有人安排好的。1912年,袁世凯对隆裕实行威逼利诱,隆裕不得已做出了让溥仪退位的决定,在签订退位协议的第二年,隆裕太后就去世了,年仅46岁。隆裕的去世的时候还是很年轻的,她的早逝,我认为和她长期经受压力,心情抑郁有关。隆裕太后生性柔弱,不适合做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隆裕虽然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可是她并没有隆裕的手腕,她生性软弱,是一个典型的小女人。成为光绪的皇后之后,却并没有得到喜爱,对光绪的冷暴力,她也只能默默忍受着。终于,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她和摄政王载沣两人共同管理朝廷事务。载沣经常挤兑隆裕,隆裕只好不怎么插手政事,就养育好小溥仪。然而,载沣后期看到几个省纷纷脱离大清,进行革命,载沣不知道怎么办,只好辞职了,将烂摊子留给隆裕一个人。顶着巨大的压力,隆裕也不是一个会管理国家的人,所以她生活得特别抑郁。生日成为了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宣布清帝退位之后,原来的大臣们开始出来了,指责隆裕轻易就让溥仪退位了。他们这些老臣,当时袁世凯对隆裕威逼利诱的时候不说话,革命党威胁清皇室的时候没有人站出来了,到了事后就把所有事情都推到隆裕一个人身上。等到正月初十,隆裕生日的时候,她本来以为以前的老臣会来祝贺,可是一整天只有袁世凯派人来祝贺,这也让隆裕更加伤心。生活在重压和抑郁的隆裕在生日仅仅过去一周后,带着亡国之恨以及一生的不快,悲凉地去世了。
隆裕太后和溥仪什么关系
养母和养子。根据查询历史记载和官方文献《清史稿》信息显示,隆裕太后是光绪皇帝的皇后,她虽然养育了溥仪,但并不是溥仪的生母。因为光绪皇帝驾崩时并没有子嗣,溥仪是光绪皇帝的侄子,被过继给光绪皇帝做儿子,并接进宫抚养,所以隆裕太后就成了溥仪的养母。
历史上存在感很低的隆裕太后,对中国版图作出了哪些贡献?
虽说裕隆太后的存在感很低,但是她做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在清朝灭亡的时候顺应时代,宣布溥仪退位,保证了国土没有分崩离析。主要是避免了关外土地的独立,在当时的南方革命党中流行主张恢复关内土地就算革命成功的思潮。而隆裕太后在最后适应历史潮流而主动退位,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可能。隆裕太后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扶持溥仪登基,垂帘听政。但她最终顺应了历史潮流,宣布溥仪退位,至此,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结束。隆裕太后做为一个女人 一生坎坷 婚姻一点都不幸福 最后郁郁而终 虽然有小女子的私心 但不懂政治的残酷 不懂权术 就是这样的一位女人 做出了对中华民族和人民巨大的贡献 保障了国家领土统一 和平方式交接民国 保护了整个大清皇族 中国历史不能忘记这个女人 不能光知道有辛亥革命 国家和人民得正确对待历史在清朝历史上,出现过两位非常著名的女性,一位是清初的孝庄太后,另一位是清末的慈禧太后。大部分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对这两人有所耳闻。不过,清朝还有一位女性虽然名气远不如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但她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却非常巨大。她就是清朝的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太后的姓氏就是叶赫那拉,那么隆裕太后和慈禧太后同姓,两人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答案就是侄女和姑妈的关系。隆裕太后的父亲叶赫那拉·桂祥是慈禧太后的二弟。自从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帝去世后,娘家人就成了慈禧在世上唯一的亲人,所以她对自己的娘家人特别关照。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钦点自己的侄女静芬嫁给光绪皇帝。对慈禧而言,这样的安排显然非常符合她的期待。不过对光绪帝来说,这位慈禧钦点的皇后却让他很不满意。所以,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有什么幸福可言。隆裕皇后姿色普通,平日里又不苟言笑,所以很不招光绪帝的待见,两人大婚后没多久,关系就变得形同陌路。在做皇后近二十年时间里,隆裕的存在感很低,一方面是光绪帝对她爱理不理,另一方面是后宫中的大小事务,都由慈禧太后拍板决定,所以隆裕这个中宫之主的位置就形同虚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慈禧在临终前,指定大清皇位由醇亲王载沣之子,时年未满三周岁的溥仪来继承,即宣统皇帝。按照惯例,隆裕从皇后变成了太后。宣统皇帝即位后,隆裕太后效仿她的姑妈,开始垂帘听政。同时,宣统帝的生父醇亲王载沣担任摄政王之职。两人共同辅佐幼主打理大清江山。不过,无论是隆裕太后,还是载沣,两人在治国理政上的才能都非常有限。原本就已经风雨飘摇的清朝在他们的治理下更进一步衰落了。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随着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多次召见满清宗室王公一起商议对策,大部分宗室王公都主张要和南方的革命党人拼个鱼死网破,但却拿不出什么具体办法。这就使得原本优柔寡断的隆裕太后更加六神无主了。最后,在袁世凯等人的游说下,隆裕太后于1912年2月12日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清朝灭亡。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非常高,但却往往忽略了隆裕太后决定和平让位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清帝逊位诏书》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那就是:“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将清朝所辖的全部领土和人民,都交付于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终结之时,国家都会出现一段长短不一的四分五裂时期,唯独清朝结束时,中国版图基本保持了原样。隆裕太后在这里面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1913年,隆裕太后病逝。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三日。各国驻京使馆也都下半旗致哀。隆裕太后的灵堂摆在故宫太和殿,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民国政府为前朝的太后举行如此隆重的国葬,这也是对隆裕太后生前贡献的最大肯定。
隆裕太后和袁世凯谈退位条件事,裕隆唯独不答应什么事?
一说到“慈禧太后”,咱中国人绝对是一肚子火,这个老太太骄奢淫逸、铺张浪费,对权力极度渴望却缺乏对应的能力,直接和间接导致了多次失败的战争,签下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要让人夸慈禧,还真找不出啥夸的。比起慈禧,当年与她一同掌权的隆裕太后,确实是很少被人提起,要说慈禧专权蛮横,隆裕就是完全相反的善良柔弱,但当年她却硬着脾气和袁世凯谈下了退位条件,表示对方不答应自己就宁死不从,袁世凯竟然还想纳隆裕太后为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她和慈禧的关系可相当亲密,是慈禧弟弟的女儿,也就是光绪帝的表姐,20岁那年就被慈禧太后钦点和光绪成婚,并且次年就成为皇后,入住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这是一桩彻底的政治婚姻,性子软弱的隆裕根本没得选,她连光绪是个怎样的人都不清楚,就成为了他的妻子,光绪因为厌恶慈禧太后,所以对这位皇后也特别不满意,只宠爱珍妃,当然了,慈禧才不会管你们爱不爱,她不过是要亲侄女隆裕监视光绪罢了。其实隆裕很惨,既得不到丈夫的喜爱,在后宫中也不受人待见,因为性格软弱,也不会找慈禧说什么,就这样在后宫中消磨自己的人生。1908年,光绪和慈禧在2天内相继去世,慈禧太后在临死前安排年仅3岁的溥仪继位,隆裕顺理成章从皇后变成了太后,与摄政王载沣一同得到清政府的实权,当然了,此时的清政府早就破烂不堪,随时就会倾倒,这烂摊子不如不要。但她根本意不在此,她也不想成为摄政太后,所以权力都给了载沣,她尽心尽力照顾年幼的溥仪,感受到了当母亲的快乐,但偏偏载沣也没啥本事,还搞得皇族内部矛盾激化,各省脱离清政府,短短3年,清政府就走向了灭亡。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将《清帝逊位诏书》呈给隆裕太后,看完以后隆裕早已泪流满面,她知道,清朝就要亡了,而且要亡在她手里,一旁的溥仪也跟着她哭,其他大臣们均放声大哭,袁世凯见状感叹道:“隆裕太后如果年轻,我会考虑纳她为妾。”当然了,这句话由袁世凯说出来显得格外无耻。清政府虽然亡了,但隆裕和“儿子”溥仪也得生活啊,于是隆裕对袁世凯提出了退位条件,即必须给她400万两,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袁世凯直接“砍价”到300万,隆裕太后却异常坚定,说道:“什么都能答应你,这钱绝对不能少。”袁世凯见她坚定,便同意了她的要求,在协议上写上“400万两”,隆裕太后遂在《清帝逊位诏书》签字,持续了276年的清朝宣布灭亡。其实签署完退位诏书后,隆裕太后心中难以释怀,很快就一病不起,1913年过完生日以后,便去世了,享年46岁,她生前对周围的人从未责罚、杀灭过,也从不以血腥手段对付革命党人,故其死后,人们对她的评价颇为正面。
清朝隆裕太后的结局
1、隆裕太后长期忧郁,以致积郁成疾。虽然慨然下诏逊位,但实际上仍是“让国仍存亡国恨”,以为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郁郁不乐。尝谓“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等语。年来,积成肝郁,尝患呕逆。延至民国2年(1913年)正月,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渐肿胀,经御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稍微渐轻。正月初十日,适逢她的“万寿节”(生日),循例于御殿受贺,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着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不免悲从中来,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昔年权柄在握时的盛景全非。因此,愁病交加。再加上“万寿节”内,天气晴暖,殿中所用素炉热气过高,感受炭气,致使病情加剧。从此,卧床不起。2、史书记载“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后已是弥留,到了夜间,回光返照,开眼瞧见宣统帝在侧,不觉呜咽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说至此,喉间又哽咽起来,好一歇复发最后的凄声道:“我与汝要永诀了。沟渎道涂,听你自为,我不能再顾你了。”言讫,已不能言。世续入省数次,但见隆裕后双目直视,口中很想说话,偏被痰塞住喉中,只用手指着宣统帝,眼眶间尚含泪莹莹,霎时间阴风惨栗,烛焰昏沉,有清末代的隆裕太后,竟两眼一翻,撒手归天去了”。1913年2月22日晨2时,终日忧愁、积郁成疾的隆裕太后病逝,仅享年46岁。
谁宣布了大清的灭亡,死后为何全国上下都为她哀悼?
她是隆裕皇后,在慈禧去世后,接替了慈禧的工作,继续垂帘听政,这也是慈禧临死下的令。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为了将溥仪赶下皇位,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个时候的袁世凯则是当上了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拥有了统治这整个国家的权力,这个时候的隆裕皇太后已经是年事已高,袁世凯在隆裕皇太后死去后,为其办了非常隆重的一个丧事,不仅如此,还让全国的百姓为其披麻戴孝,为其降半旗表示默哀,一共三天。隆裕太后在退位诏书上盖了帐章,宣布了大清的灭亡,隆裕太后这一个非常英明的举措,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也得以青史留名。这个人就是隆裕太后,她也垂帘执政,但是比慈禧好得多,她不铺张浪费,她死后袁世凯给她举办了隆重得追悼会。由清朝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颁布的《退位诏书》为标志,清朝彻底灭亡。后来隆裕太后死后,袁世凯还帮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命百姓们披麻戴孝,以此来悼念隆裕太后。袁世凯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给清朝最后一位太后体面,更何况隆裕太后其实是一位非常好的太后。隆裕太后是清朝最后一位太后,也是清朝的光绪皇帝的正宫皇后。当时的光绪皇帝因为受母亲慈禧太后的管制,所以在婚姻大事上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慈禧太后为了维系家族荣耀,便打算在自己的家族叶赫那拉氏里找一个好的女子嫁给光绪皇帝做妻子,后来便看中了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嫁给光绪皇帝后,隆裕太后并不开心,因为这是慈禧太后逼迫她的,而非她自愿的。为了表达自己的抗议,隆裕太后从不让光绪皇帝近身,因此隆裕太后的婚姻生活其实很不幸。后来,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太后找了溥仪来当傀儡皇帝,隆裕太后因此成为大清最后一位皇太后。虽然当上了皇太后,但是权力依旧是没有的,因为慈禧太后牢牢地抓住了权力,直到慈禧太后死前,才匆忙下令让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收到慈禧太后遗旨的隆裕太后立刻担任起了大清朝的责任。但是与慈禧太后不同的是,隆裕太后温柔贤淑,对待宫人们都很好,而且在朝政方面更是不断为国家考虑,对大臣们的建议也是听得进去的,然而无论隆裕太后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清朝即将覆灭的事实。最后,在袁世凯的逼迫下,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这也标志着清朝彻底灭亡。后来,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凯还专门为她举行葬礼,按照清朝的皇太后丧仪来办,还命令人们都披麻戴孝,为她哀悼。
隆裕太后和溥仪什么关系
其养育了溥仪。隆裕太后虽然养育了溥仪,是溥仪的母后,但她却不是溥仪的生母。因为溥仪父亲跟光绪帝是亲兄弟,而隆裕太后曾经又是光绪帝的皇后,若是单从这一层关系上来看的话,溥仪还应该喊隆裕太后一声伯母。溥仪的亲生母亲是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太后的养女,溥仪的父亲是载沣。
为了让隆裕太后主动退位,袁世凯究竟用了什么样的手段?
制造舆论、恐吓隆裕、优厚条件。眼见外忧内患,朝臣又屡向隆裕施压,希望隆裕能顺应时势,同意清帝退位了。逼迫,凭借自己掌握了军队,对清王室在各方面施加压力,并且给予退位后优待条件。袁世凯利用舆论压力以及开出优厚的待遇威逼利诱隆裕太后,让隆裕太后主动退位。说到晚清时期,总是避不开西太后慈禧,即便她如今的名声并不好,却也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在她死前曾对国事进行了一番安排,让年幼的溥仪继承帝位,溥仪之父载沣摄政,遇事不决可问光绪的皇后隆裕,看起来已是极为妥当,然而等她一死瞬间就变了。隆裕之所以被慈禧选中一是因为她是慈禧的娘家人,叶赫那拉氏,这样一来可以帮慈禧有效地监视光绪的举动,二是因为她性格温顺好控制。嫁给光绪后,隆裕其实过得很憋屈,她19岁嫁过去时光绪与慈禧的矛盾已经摆在了明面上无法调和了。光绪自然也明白慈禧此举的意义,因此一直对隆裕没有什么好脸色,甚至一辈子都没宠幸过她,不过毕竟有皇后的名分在那里,隆裕在宫中过得也还算不错。慈禧和光绪两人死亡的时间没有间隔24个小时,亲人的连续死亡,却让隆裕的地位步步高升,一个没有什么见识的女人一下被推举到了如此高位是非常要命的。中间为隆裕在溥仪登基之初,隆裕本还想效仿慈禧垂帘听政,可惜事实证明她真的太过温顺好控制,摄政王载沣没用什么手段就把她的权利夺走了,而她要保住自己的位置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抚养溥仪。当时的清廷对国家已经掌控已经极其有限了,就连朝堂内部也有了裂痕,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慢慢坐大已经对满清皇室形成了威胁。见此情景载沣直接将袁世凯革职,本来还想趁机除掉袁世凯,然而北洋新军不请自来,让载沣不敢下手。直到武昌起义,满清赖以立国的八旗子弟基本全变成了纨绔,丧失战斗力,靠这些人自然没办法支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载沣无奈只能去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也是有脾气、有思量的人,一直以''足疾未愈''推脱,当载沣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解散皇族内阁,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后,袁世凯的足疾以奇迹般的速度好了。载沣自此离开了政坛,隆裕也成了掌权第一人,不过这时候她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弱点。袁世凯手握兵权且连哄带骗,让隆裕把他当成了清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对他万分信任。隆裕不但任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将处理革命军的一切权利都交给了他,还对他说了一句话:''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到了这一步,袁世凯彻底没了束缚,明面攻打革命军,暗中也在眉来眼去,其手下的北洋军实力根基在那里,又得到了列强的支持,连续数次打败了革命军。革命军痛过之后也认识到想要一举覆灭清王朝或许眼下是办不到的,于是跟袁世凯议和,只要清帝退位,就让袁世凯来做大总统。袁世凯得到这个信息非常满意,他也是有野心的,肯定不愿只被当成工具,于是回头又开始向清廷忽悠,只要清帝愿意退位那么自己就是大总统了。当时的溥仪不过才6岁,在袁世凯看来搞定了隆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他也比较了解隆裕的性格,于是用了三个手段就轻松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首先就是恐吓,因为朝堂之外的局势基本已被袁世凯掌控,满清皇室久居宫中对外根本不了解,袁世凯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而袁世凯就说得夸张了一些,革命军的势头很猛,我的北洋军快顶不住了,他们的目的是攻克京城,然后效仿法国大革命,把所有皇室都给拖出去砍头。然后袁世凯利用自己与洋人之间的关系,让洋人们对外宣称不再支持清王朝,满清很早就被打出了恐洋症,对方不支持,那么就意味着很可能又会出兵攻打。最后袁世凯开出了极其丰厚的条件,允许他们还住在紫禁城,每年还拨款四百万银供他们生活。并且说现在洋人、革命军都是经过自己拼死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如果不及时做出退位之举,那以后连谈的机会都没有。隆裕一个妇道人家,心机哪能玩得过袁世凯呢?加上群臣不断地上书施压,不答应怕是将来连性命都保不住。左右权衡之下,隆裕最终答应了袁世凯的条件。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退位诏书》,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此落幕。
被称为女中尧舜的隆裕太后,一生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能载入史册的女子不多,大体以这么几种形象示人:要么是红颜祸水,比如妲己、褒姒、吕雉、杨玉环等等,或把朝代的灭亡,或把王朝的衰败都扣到她们头上;要么是巾帼英雄,比如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等等,为国效忠,立下了汗马功劳;要么就是褒贬不一,在历史上留下浓墨一笔,且影响历史进程的,比如武则天、西施、李清照、慈禧等。而在晚清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后人对其充满着争议,貌丑又苦命,存在度不高,但大清就是在她手上葬送的,她就是隆裕太后。一、隆裕太后,名字叫叶赫那拉·静芬,安静又美好,娴静中带着一股香气,凡是懂汉字的人,不能不说这个名字起得如此之美。名字虽然美丽,但是静芬这个人长得却有点跟不上,相信看过她照片的人都有同感。当然并非是我们的审美出了问题,连喜欢小雀斑的老外也是认为静芬长得不咋好。比如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期朝廷》中,对隆裕皇后有这样的描述:“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多是蛀牙。”按照正常的逻辑,在这种皇权社会,一个女子能坐到皇后的位置上,不说她倾国倾城,那至少也得对得起皇上吧?不过,对于光绪帝这种傀儡皇帝来说,他所能选的皇后,美貌与才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得遵从老祖宗的劝导。一个叫“家有丑妻,如有一宝”,一个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刚好,光绪帝的表姐静芬就具备这两条,既丑还无才,之所以能被光绪帝挑中,完全是因为静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慈禧的弟弟桂祥之女)。为了表达亲上加亲的意愿,再加上算命先生早就给静芬算过命了,说她是大富大贵之人,再算算生辰八字,跟光绪帝那叫一个般配。就这样,在光绪帝选后的时候,静芬静静地站在一群女子中间,等着被挑中,以实现当年算命先生许下的诺言。二、可以说,静芬的命运就在跟光绪帝大婚的那一天起,彻底地改变了……既然是给自己选后,而且选后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即将亲政,所以,光绪帝还是想自己做一次主的。于是想把象征着选中了皇后的金镶玉如意赐给德鑫之女,眼看着光绪帝就要递出去了,慈禧太后慌了,大喊一声“皇帝”!就这样,光绪帝很不情愿地将金如意赏给了静芬,一个从小陪着光着屁股的光绪长大的表姐。从此之后,静芬就不再叫静芬了,当然,更不能叫她的小名“喜子”,而成了堂堂的大清国隆裕皇后。隆裕皇后很悲惨,在她跟光绪帝大婚前的40天,紫禁城失火,虽然太监、宫女、侍卫们连撒尿灭火的方法都用上了,但还是把太和门烧没了。太和门很重要,因为按照祖制,皇帝大婚时,抬着皇后的轿子是必须从太和门经过的。这时候抢修是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从废墟下面穿过,或者修改大婚的日子又非常不吉利。没办法,慈禧太后为了不耽误婚期,让人用竹子啊、高粱杆子啊、树枝啊,纸糊了一个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太和门,婚礼这才照样举行。虽然这种情况比较不吉利,但相比大婚之夜,静芬的委屈还在后面。都说春宵一刻值千金,但对于光绪帝来讲却完全不是这样了,因为他面对这个表姐,实在是强硬不起来,折腾好久也没有成功。最终光绪帝一头扎进隆裕皇后怀里大哭起来:“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三、隆裕皇后往往给人一种丑人多作怪,见不得光绪帝跟珍妃好,仗着自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经常去打小报告,其实不然!隆裕皇后文化水平不高,因为无才,所以也不去思考那些背后的政治逻辑,更不是什么后党,动不动就去监视光绪帝,时不时打个小报告。而是其本身温厚善良、端庄贤淑,甚至有点与世无争的感觉,正因如此,她也不可能站队某一边。这样就导致光绪帝不喜欢她,慈禧太后也不喜欢她,这也导致隆裕皇后没有一点点威严。对上只会唯唯诺诺,对下,好歹她也是六宫之主,但对待珍妃与瑾妃也是不敢多说一句不是,甚至连宫女和太监她都低声细语,不敢训斥。平时早上去给慈禧太后请安,然后伺候一整天,散步时也只敢溜墙根,晚上回宫一个人顾影自怜,关键是这种日子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不到头。身为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对这个隆裕皇后很是不满,恨铁不成钢,经常气得捶头顿足。可是隆裕太后如果管事的话,自然就妨碍到珍妃,回头又少不了光绪帝的拳打脚踢。可是不管事,后宫那俩妃子就胡作非为,比如珍妃竟然卖官,得到证据后慈禧太后把珍妃打得死去活来。结果珍妃还没咋地,隆裕皇后先吓倒了,醒过来后慈禧太后也是恨得牙痒痒:“即使是吓死皇后,从今以后也再不会为光绪册立皇后了。”慈禧太后怪她不管事,光绪帝又怪她打小报告,弄得隆裕皇后里外不是人。四、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戊戌变法失败,隆裕皇后的命运才有了一丝丝改变:光绪帝喜欢珍妃,并非像人们传言的那样,珍妃漂亮,实际上我们现在根本找不到一张通过验证确实是珍妃的照片。光绪帝喜欢珍妃,完全是因为珍妃年轻,而且小时候生活在比较开放的广州,思想比较新颖,善于鼓捣些新鲜玩意,还不怎么守规矩,这是光绪帝所向往的东西。在《国闻备乘》中记载:“光绪大婚之后,与皇后不甚亲睦,而与瑾妃相处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帝共食饮共乐,德宗尤宠爱之。”不守规矩当然要付出代价,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给光绪帝出主意夺后权的珍妃也被慈禧打入了冷宫。这段时间,被关在瀛台的光绪帝跟隆裕皇后有了一段相对“温馨”的生活。这段时间,为了打发寂寞,隆裕皇后竟然学会了养蚕,这可是新鲜玩意,一下子就吸引住光绪帝了。所以说,隆裕皇后确实是榆木脑袋,明明知道光绪帝喜欢新鲜玩意,如果早早就这样搞了,俩人关系也不至于这么差。庚子之变之后,珍妃被推到了井里,隆裕皇后也没办法时时跟光绪帝相见了。从西安回京后,隆裕皇后很久都见不到光绪帝,有一次再见光绪帝,已是寒冬。光绪帝的屋子,窗户纸都破了,寒风凛冽,盖着的棉被也露出了棉絮,此时光绪帝已经病重,俩人抱头痛哭。这对表姐和表弟的婚姻,也彻底走到了尽头,因为不久后,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离世。五、就这样静芬一步步从夹心饼干,变成了隆裕太后,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了大清朝继慈禧太后以后,第二个掌握最高权力的女人。只是这个女人更悲惨的命运也随之来临,这个过程就不细讲了,总之她本想像慈禧太后一样独掌大权。可惜,上天即使一路给她开金手指,身穿顶级战甲,手持逆天神器,可惜操纵一塌糊涂,本身属性实在撑不起这套神装。坐了几年皇太后的位置后,辛亥革命爆发了,隆裕太后甚至都没有等来她在紫禁城修建的水晶宫完工。面对各地的起义,吓得这个寡妇赶紧把权力交给了她最信任的汉臣,也就是袁世凯,希望他能为皇室这对苦命母子支持公道。后来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正应了那句话,没文化真可怕,没文化的隆裕太后遇到了鬼精鬼精的袁世凯,稀里糊涂地就签了辞位诏书,就此大清灭亡……早在清朝还没入关的时候,努尔哈赤统一整个女真族的过程中,最后一战灭叶赫部。其首领布扬古被努尔哈赤处死之前,高呼一声:“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这就是流传几百年的大清兴亡之神秘诅咒,一开始人们以为这个人是慈禧太后,直到隆裕太后签了辞位诏书,才知道,原来这个女子是叶赫那拉·静芬!其实隆裕太后很可怜,一生都没怎么做过主,到了最后时刻,她也不想让江山断送在自己手中。她本以为授权袁世凯组建新政府,就如同英国和日本一样,皇帝虽没实权,但还能保住,至少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可惜被袁世凯玩了场文字游戏,甚至于宣读逊位诏书的那一天,众臣连跪拜之礼都免了,而袁世凯干脆都没有上朝。六、直到第二天,静等大臣前来奏事的隆裕太后才明白自己干了一件傻事:“辞位诏下,隆裕治事如常,久不见有人来奏事,问‘今日何无国事?’奏事处太监回:‘国事已归袁世凯,太后但请问家事可耳!’”当然,也可能我们误会隆裕太后了,她不懂,不代表身边的人不懂。如果她不肯妥协,决定力战保大清,也不是不可能,大不了退到东三省,割地而治、外结强邻、常年征战。即使南方的革命军和北洋军全都背叛了清廷,隆裕太后手中还有一支由满族士兵组成的精锐禁卫军。而且东三省的总督赵尔巽仍然忠于清室,并且沙俄和日本都仇视共和,点名要保大清。毕竟他们两个国家都还有君主,而且当时整个世界,也就美国、法国是纯粹意义上的共和国,他们当然不希望东方也出现一个强大的共和国。可是如果真的那样做了,中国必然会刀光血影,血流成河,并且四分五裂了,这也是隆裕太后的高尚之处。毕竟宣布退位也罢、逊位也罢、辞位也罢,清廷内部总是还有野心家在反对的。万一他们兵变干掉隆裕太后,以保卫大清疆土的名义聚拢剩下的人顽抗,也不是不可以。但隆裕太后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她这一生几乎没有做过主,就这一次,却异常伟大。而且也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竟然采取的是和平方式。中国和平了,但隆裕太后心中却过不去这个坎,郁郁寡欢一年时间,终于病倒不治。她去世后,民国各大巨头都发表了哀悼之词,并仍然称呼她为皇太后。民国政府更是将隆裕太后的祭堂设于太和殿内,殿内顶端正中挂着一块大匾,称呼她为:“女中尧舜!”隆裕太后在大厦将倾之时,既没有选择拼死力战,也没有选择一把火烧了紫禁城,找棵歪脖子树吊死,而是选择了顺应形势,走向共和。只是袁世凯这个家伙,欺负人家没文化,人家走了,还讽刺人家是“尧舜”,尧舜可是以禅让闻名的。所以,袁世凯以为隆裕太后把皇位禅让给了他,于是没几年自己称帝了,当然这是后话,我们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