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瞿秋白的人物生平

本文目录一览:

  • 1、瞿秋白用最美的方式追求杨之华,演绎一段红色爱情,前夫成为好友
  • 2、瞿秋白散文中哪两部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艺通讯
  • 3、瞿秋白若不死,能善终吗?
  • 4、常州三杰有什么历史事件?
  • 5、瞿秋白右倾错误
  • 6、为什么瞿秋白被拒绝参加长征?
  • 7、想问一下当年瞿秋白的名言或他写的散文,全文为好,还有他的人生经历
  • 8、文学的瞿秋白(1)—《〈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浅谈
  • 9、瞿秋白文笔怎么样?
  • 10、瞿秋白的人物生平

瞿秋白用最美的方式追求杨之华,演绎一段红色爱情,前夫成为好友

在中国革命史上,瞿秋白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共产党人,他是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1935年2月,瞿秋白赴香港就医,途经福建省长汀县,由于叛徒出卖,遭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在长汀中山公园,瞿秋白唱着《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1899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祖上曾经是宜兴望族。少年瞿秋白天资聪颖,在冠英小学读书期间,他曾写了一篇作文,老师给了满分,推荐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校长又加了五分。 青年瞿秋白,经济困难,母亲金璇又服毒自尽。双重打击下,瞿秋白辍学教书,养家糊口。后来在亲戚的资助下,瞿秋白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读书。一年后, 瞿秋白考入免费的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学习中,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加入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加五四运动,在革命斗争中,瞿秋白成为一名革命者。 1920年,瞿秋白赴莫斯科采访,曾经两次受到列宁的接见。莫斯科东方大学专门开设中国班后,瞿秋白担任翻译和老师,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人都是瞿秋白的学生。 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访问莫斯科,瞿秋白担任翻译。陈独秀非常欣赏瞿秋白的才干,于是邀请他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活动, 瞿秋白欣然应允。回国后,瞿秋白翻译和撰写了大量介绍马克思、列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的文章,宣传革命思想。本文侧重介绍瞿秋白回国后感情方面的情况。 1923年,瞿秋白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 社会 学系主任。在这里,他认识了女革命者王剑虹,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共同的信仰让两人很快结合在一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结婚7个月后,王剑虹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王剑虹临终前,留有遗嘱,其中有这样一句:“我那么温柔专一地爱过你,我一点也不愿使你难过悲伤,愿上帝给你另一个人,也像你一样。”瞿秋白痛苦万分,在给丁玲的信中他深情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瞿秋白的革命事业艰难曲折,但他的爱情却非常唯美。不久,杨之华出现在瞿秋白的生活中,杨之华年轻、漂亮,思想进步,是向警予、王剑虹等人的革命战友。经向警予推荐,瞿秋白做了杨之华的入党介绍人,杨之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之华1900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五四运动时期,杨之华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她思想进步。1921年初,杨之华与当地名门沈玄庐家的公子沈剑龙结婚。沈剑龙聪敏,风流倜傥、诗书琴画都很精通,婚后,两人来到上海,上海是一个花花世界,沈剑龙经不住诱惑,生活不检点,杨之华很伤心,年底,生了一个女儿,杨之华后来取名叫沈独伊,意思就是只生她一个,表达了杨之华对这段婚姻的不满。 王剑虹生病期间,杨之华经常去看望她。在这个过程中,杨之华和瞿秋白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来,瞿秋白深深地爱上了杨之华,他知道杨之华是有夫之妇,还是忍不住表达了这种 情感 。杨之华内心是爱慕学识渊博、儒雅秀气的瞿秋白的,但碍于王剑虹去世不久、自己的公公沈玄庐有恩于自己、自己尚未离婚等原因,杨之华无法面对,就逃之夭夭,回到了老家浙江萧山。 瞿秋白找到了杨之华的“义父”邵力子,希望邵力子能够帮助他。邵力子很开明,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他让瞿秋白与沈剑龙谈谈,争取和平解决。 瞿秋白、沈剑龙以及杨之华三个人推心置腹,相互坦诚交流了整整4天,最终沈剑龙敬仰瞿秋白的人品和才华,退出了这段感情。 1924年11月27、28、29日连续三天《民国日报》重复刊登的三则“启事”内容,全文如下: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1924年“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上海结婚,瞿秋白亲自雕刻了一方“秋之白华”的印章,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瞿秋白还在一枚金别针上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杨之华。从此,杨之华的孩子改叫瞿独伊。沈剑龙亲自来到婚礼现场,向瞿秋白和杨之华祝福。 后来,瞿秋白和杨之华在莫斯科工作,两人度过了一段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杨之华感念沈剑龙的豁达大度,经常把瞿独伊的生活照寄给沈剑龙,信中称呼沈剑龙为“龙弟”。 瞿秋白因患肺病没有参加红军长征,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他的病情严重,组织决定让他去香港。途经福建省长汀县,不幸被俘。在被敌人关押期间,瞿秋白严守党的秘密,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了他人生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据当年天津《大公报》的报道,瞿秋白缓缓走向刑场,他沿途高唱《国际歌》,高呼口号,从容就义,年仅36岁。瞿秋白牺牲时,杨之华35岁,瞿独伊14岁。 瞿秋白牺牲后的第二年,在莫斯科工作的杨之华被王明等人撤销职务,隔离审查。1938年,任弼时代表组织到莫斯科为杨之华平反,安排她与瞿独伊母女团聚。1941年,苏德爆发战争后,组织上安排杨之华和瞿独伊回国,然而她们途经新疆时,遭到军阀盛世才逮捕,关押了四年。1946年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周总理向蒋介石提出释放新疆关押的共产党人的要求,杨之华母子等人被营救获释。回到延安后,毛主席专门把杨之华母子请到家中;在延安的另一个场合,毛主席曾经这样感慨,要是秋白在多好,边区文化需要他来领导。 解放后,杨之华怀着对瞿秋白的爱恋之情,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总理亲自书写“瞿秋白之墓”碑铭。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文革期间,杨之华受到隔离审查达长达 6年之久。1973年10月17日,杨之华病情严重,被批准出狱就医,三天后,杨之华在北京去世,终年73岁。 瞿秋白和杨之华一生坎坷,但他们始终坚定信仰,坚定革命信念。 令瞿秋白和杨之华欣慰的是,他们的孩子瞿独伊,俄文造诣非常高,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她用俄语向世界播发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曾经做过周总理的俄语翻译;后来在苏联她亲手创建了新华社莫斯科分社,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瞿秋白散文中哪两部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艺通讯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艺通讯,也是最早反映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真相的作品。《赤都心史》:散文集,瞿秋白作于1921-1922年初,1924年6月出版。记述作者在考察莫斯科时的见闻,描绘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社会生活中新的生机,介绍了不少著名人物的活动,并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饿乡纪程》:亦名《新俄国游记》。瞿秋白的著名散文集,写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10月,1922年出版。拨开了国内外反动派所散布的"重障",真实地报道了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苏俄现实。文艺通讯是新闻传媒术语,指的是一种新闻类型,内容是报道有关文艺活动等信息的较为详细的报道。写作时不必过于僵硬化,形式和用词都可以比较活泼,可作稍详细的描述。

瞿秋白若不死,能善终吗?

1935年6月18日 在戒备森严的长汀中山公园里 瞿秋白留下了这张就义前的照片 他上身穿黑色中式对襟衫 下身穿着白布短裤、黑袜黑布鞋 背着双手 昂首直立 神情自若 面带微笑 这笑容 是对死亡的不屑一顾 是对道路选择的无怨无悔 这是瞿秋白烈士最后的风采 牺牲时 年仅36岁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士大夫家庭。1964年以前去世就没事,那一年瞿被认为叛变按资历能力来说,如果不牺牲,站城楼讲话的就是他了不太会,因为当时的社会是动荡不安的,有本事的人总会遇到各种挑战,而瞿秋白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有追求和梦想,必然会有很多的麻烦,而他本人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不太会善终。

常州三杰有什么历史事件?

  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都是江苏常州人,故被称为“常州三杰”。  瞿秋白(1899-1935),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重要奠基者之一。1923年底,瞿秋白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  张太雷(1898-1927),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主要领导人。1927 年12 月12 日 ,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身亡,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了29 岁年轻的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恽代英(1895-1931),我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和革命青年的领袖,中共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都是江苏常州共产党员,故被称为“常州三杰”。瞿秋白(1899-1935),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重要奠基者之一。1923年底,瞿秋白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张太雷(1898-1927),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主要领导人。1927 年12 月12 日 ,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身亡,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了29 岁年轻的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恽代英(1895-1931),我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和革命青年的领袖,中共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扩展资料常州三杰精神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时期江苏常州4000多名英烈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人称“常州三杰”。为了纪念他们,常州市政府修建了“三杰”纪念馆,“常州三杰”是常州人民的骄傲,他们的光辉业绩、崇高风范,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是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常州三杰”正是在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以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挺立在险风恶浪的潮头的。二是锐意创新的开拓勇气。以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将党的工作重心逐步由中心城市转到广大农村,尔后又发展成从农村局部割据到“威胁与包围”城市的决策,无不体现了他们锐意创新的开拓勇气。三是尊重实践的科学态度。包括“常州三杰”在内的拓路者们,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能尊重实践,不断地总结各地党组织进行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步形成比较正确的观点和指导方针,组织和领导各地的革命群众继续进行探索,终于成功开辟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州三杰

瞿秋白右倾错误

瞿秋白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纠正了党内的“玩弄暴动”的错误倾向;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瞿秋白又批判了米夫、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论点。瞿秋白参加“左联”工作时,为“左联”提出了新方针、新任务,并全面、正确、深刻地评价了鲁迅。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宣传家和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也是我们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党内外、国内外都是一个有声望的共产主义战士。像一切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有缺点一样,瞿秋白也犯过“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瞿秋白之所以会犯“左”倾盲动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够。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使得旧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极端的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不平衡,同时又使这一斗争能广泛地利用敌人的矛盾,在敌人的统治比较薄弱的广大地区首先建立和保持武装的革命根据地。可是,瞿秋白在当时并不了解这一点,不懂得利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统一的特点,从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发动武装起义。

为什么瞿秋白被拒绝参加长征?

  1934年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因“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而招致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进行 长征 。 长征 前,瞿秋白并不知道中央决定突围转移的战略意图。直到部队出发前夕,他才知道这一消息,当即表示希望和大部队一道行动。但“左”倾教条主义者却拒绝了瞿秋白这一正当要求。据张闻天同志回忆:“瞿秋白同志曾向我要求同走,我表示同情,曾和博古提出,博古反对。”当时, *** 积极支持瞿秋白同志参加长征,但“左”倾教条主义者刚愎自用,又拒绝了 *** 的意见。据吴黎平回忆:“中央局决定不让瞿秋白同志(当时是中央 *** 教育部长)跟红军走。听了这事以后,我心里很难受。一方面向 *** 同志说,‘这怎么成?秋白同志这样一个有名的老同志难道能够不管,要他听任命运摆布?’请求 *** 同志给中央局说说。 *** 同志说,他很同情秋白同志,他曾说过,但他的话不顶事。” *** 是很了解和尊重瞿秋白的。大革命时期,他和瞿秋白是反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亲密战友,在王明错误路线统治时期,他俩都遭受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和打击。这时, *** 惦念着瞿秋白同志的艰难处境。据聂荣臻同志回忆:当部队即将出发时,他到瑞金去看望 *** 同志。“ *** 同志听我们说到转移,就说:‘你们知道了?’我说:‘我们接受任务了。’我们这次去见 *** 同志,本想打听一下转移去哪个方向,可是他就谈到这里,不往下谈了,却提议一同去看看瞿秋白同志办的一个图书馆。” *** 之所以提出去看望瞿秋白创办的图书馆,一方面表达了他对瞿秋白同志在中央根据地艰辛开拓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示了临行前他对战友的惜别之情。   “左”倾教条主义者的宗派主义干部政策是很不得人心的。当他们拒绝瞿秋白参加长征时,立即引起了不少干部的不满和意见。“左”倾教条主义者文过饰非,散布什么瞿秋白“患有肺病,身体很差”,李德则说:瞿秋白不能长征“只是由于他的重病”,等等,企图以此掩盖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即便是瞿秋白同志身体不好,也不足以成为阻拦他与红军长征的理由。对此,伍修权同志揭露得好:“有的为‘左’倾路线领导者不喜欢的干部,则被他们乘机甩掉,留在苏区打游击,如瞿秋白同志,身体根本不适应游击环境,也被留下,结果使他不幸被俘牺牲……事实证明,像董老、徐老等年高体弱的同志,由于跟主力红军行动,都被保存了下来,安全到达了陕北。”这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编造的谎言,也指出了“左”倾宗派主义干部政策的危害。   10月中旬,中央红军陆续出发了。瞿秋白和战友们依依惜别,心情十分激动和不安。吴黎平说:“我请秋白同志到家中吃饭。这次秋白同志情绪特别激动,喝酒特别多。他说:‘你们走了,我只能听候命运摆布了,不知以后怎样,我们还能相见吗?如果不能相见,那就永别了。我一生虽然犯过错误,但对党对革命忠心耿耿,全党同志有目共见。祝你们前途顺利,祝革命胜利成功,我无论怎样遭遇,无论碰到怎样逆境,此心可表天日。”   瞿秋白是 *** 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他虽然对“左”倾教条主义者不让他参加长征很有意见,但他最后仍然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后来,他留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任 *** 中央江西分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不幸被敌人逮捕,最后,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长征瞿秋白

想问一下当年瞿秋白的名言或他写的散文,全文为好,还有他的人生经历

  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并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瞿秋白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参与到政治中去,遭到排挤冷落直至牺牲,这被人们视作一个悲剧。其曲折的心路历程在《多余的话》中有着真诚的表达。  主要作品  《赤都心史》  《俄乡纪程》  《多余的话》  《高尔基创作选集》 1932年 译就  《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 编译  作品欣赏  《江南第一燕》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卜算子·咏梅》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红梅阁》  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  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  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  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  《咏菊》  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哭母诗》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瞿秋白:《多余的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何必说?――代序  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是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就是有话,也是可说可  不说的了。  但是,不幸我卷入了“历史的纠葛”――直到现在,外间好些人还以为我是怎样怎样的。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但愿以后的青年不要学我的样子,不要以为我以前写的东西是代表什么主义的。所以我愿意趁这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  而且,因为“历史的误会”,我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正因为勉强,所以也永远做不好,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在当时是形格势禁,没有余暇和可能说一说我自己的心思,而且时刻得扮演一定的角色。现在我已经完全被解除了武装,被拉出了队伍,只剩得我自己了,心上有不能自已的冲动和需要。说一说内心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布尔什维克所讨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的自我分析的脾气,不能够不发作了。  虽然我明知道这里所写的,未必能够到得读者手里,也未必有出版的价值,但是,我还是写一写罢。人往往喜欢谈天,有时候不管听的人是谁,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了。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谈天”的机会呢!  (一九三五?五?一七于汀州狱中)  (略)全文过长,你可以百度瞿秋白《多余的话》看全文。

文学的瞿秋白(1)—《〈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浅谈

我那时就等待有一个能操马克思主义批评枪法的人来狙击我的,然而他终于没有出现。 —1930年3月2日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那个枪声响在1933年的4月8日,由瞿秋白于上海创作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如果说毛泽东是一个具有文学气质的革命家,那么,瞿秋白则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文学家;如果把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左翼文艺家队伍比作冲锋陷阵的大军,那么,这支大军的将领就是鲁迅,而瞿秋白则是当之无愧的政委。 下面摘录序言中的一些内容: “是的, 鲁迅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 从维新改良的保皇主义气质总是很浓厚的。文明商人和维新绅董之间的区别,只在于绅董希望满清的第二次中兴,用康梁去继承曾左李的事业,而曾商人的意识代表(也是士大夫),却想到了另外一条出路: 自己来做专权的诸葛亮,而叫四万万阿斗做名义上的主人。 他能够真正斩断“过去”的葛藤,深刻地憎恶天神和贵族的宫殿,他从来没有摆过诸葛亮的臭架子。他从绅士阶级出来,他深刻地感觉到一切种种士大夫的卑劣,丑恶和虚伪。他不惭愧自己是私生子,他诅咒自己的过去,他竭力的要肃清这个肮脏的旧茅厕。 不明大义的贫民群众的骚动,固然是给革命新贵白白当了一番苦力,固然有时候只表现了一些阿Q的“白铠白甲”的梦想, 然而他们是真的光明斗争的基础。精神界的战士只有同他们一路,才有真正的前途。 这些僵尸,封建性的军阀,官僚式的买办,自然要要竭力维持一切种种的国故:宗法社会的旧道德,忠孝节义和腐烂发臭的古文化。而且为着保持自己的统治,自然更要提倡忠孝, 因为活人总要想前进,青年总想活动, 只有死人可以拖住活动,老人可以管住小孩子,这样就天下太平了。 僵尸的统治转变成戏子的统治,这个转变完成之后不善于做戏的僵尸虽然退了位,而会变戏法的僵尸就更加猖獗起来。活人和死人的斗争,灭亡路上的阶级领导的群众的反抗,经过一番暴风雨的剧变而进到了新阶级。可是,正是期间鲁迅的思想反映着一般被蹂躏被侮辱被欺骗的人们的仿徨和愤激,他才从进化论最终的走到了阶级论,从进取的争求解放的个性主义进到了战斗的改造世界的集体主义。 是的,以前“父与子”的辈分斗争只是前一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外套,现在——封建宗法残余的统治搀杂了一些流氓资本的魔术,——不便更明显的露出劳动和资本的阶级战斗,而且反封建残余的斗争也不再是纯粹的“父与子”斗争的形式。同时,新兴阶级的领导展开了真正推翻帝国主义和僵尸,推翻流氓资本和地主官僚的新结合的远景。贫民小资产阶级和革命知识阶层,终于发见了他们反对剥削度的朦胧的理想,只有同着新兴的社会主义的先进阶级前进,才能够实现,才能够的伟大的斗争的集体中达到真正的“个性解放”。 这样,当时革命“过程”在思想的反映,就是五四式的知识阶层的最终的分化:一些所谓欧化青年完全暴露了自己是“丧家的”或者“不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替新的反动去装点一下摩登化的东洋国故和西洋国故。而另外一些革命的知识青年却更确定更明显地走到劳动民众方面来,围绕着革命的营垒。 最优秀的最真诚的不肯自己背叛自己的光明理想的分子,始终是要坚决的走上真正革命的道路的。 这种知识阶层和早期的士大夫阶级的“逆子贰臣”,同样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崩溃的结果,同样是帝国主义以及军阀官僚的牺牲品,同样是被中国畸形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过程所“挤出轨道”的孤儿。 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 其实这斗争的世界,有些原则上的对抗事实上是决不会有调和的。 所谓调和只是敌人的缓兵之计。狗可怜到落水,可是它爬出来仍旧是狗,仍旧要咬你一口,只要有可能的话。这种“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象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而中国的是明明知道什么都是假的,不过偏要这么说说,做做,骗骗人,或者简直武断地乱吹一通,拿来做杀人的理论。自然,自从西洋发明了法西斯主义,他们那里也开始中国化了。呜呼,“先进的”中国。” 《鲁迅杂感选集》的出版,是鲁迅和瞿秋白合作的成果、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而这篇长达17000字的《序言》,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文献。其中阐述的观点,即便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读起来依然十分精彩。 瞿秋白在《序言》中不单单是肯定了鲁迅杂文和鲁迅的价值,并且通过对鲁迅的研究,把鲁迅及其思想,放在具体的革命发展阶段中加以解读。他既论述了 鲁迅世界观和思想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的发展过,亦阐述了鲁迅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化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的革命战斗的变化过程。 他把两个过程辩证的结合起来,论证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篇《序言》不仅成为解读和评论鲁迅及其思想的模板,甚至明确了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学批评史上作家作品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说,瞿秋白对于鲁迅的解读, 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艺思想史革命化叙述的起点。 重塑鲁迅左翼先锋地位和整理近代以来思想变迁,不仅让瞿秋白在中国文艺思想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给后来的中国革命文学留下宝贵的书写传统:一是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传统,一是文学史按革命思维整理总结的传统, 即人民文学的传统。 由此而引发了一个问题的思考,是否可以称瞿秋白和鲁迅代表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文学领域的最高成果?

瞿秋白文笔怎么样?

很好啊,他是一个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是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瞿秋白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是一位才华横溢、颇具时代特色的诗人。其诗词创作,是他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重要奠基人不可分割的部分。瞿秋白无意做诗人,却写了不少诗,旧诗新诗都有,诗学积蕴深厚,展示了瞿秋白文学审美的修养与功力。瞿秋白存诗约四五十首。瞿秋白从革命的“风尘”出来,历尽艰辛,锻炼了筋骨也饱满了意志,还隐隐树有“重耳得国”的大志。他劝羊牧之“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我意斯文外,别有天地宽”。瞿秋白这里真是肺腑之言,经验之论,也是怀旧最好的话题。当然想起自己母死未葬,祠荒烟冷,他不禁悲从中来,深恨孝心有欠。末一首则流露出少年时代“名士”情性与文人积习。“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怀”,两句道尽瞿秋白对少年时代的缅怀与伤感。从《瞿秋白诗文选》中看到:从瞿秋白的诗性人格、书生意气,包括早年真率的革命激情与后来曲折的心理伤痕中读出瞿秋白的全人。——作为文人的瞿秋白,它的文章或可以自称是“历史的误会”,但作为诗人的瞿秋白,他的诗展示给我们的则是一个更为复杂,更为逼真,也更为审美清晰的瞿秋白。

瞿秋白的人物生平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县行政长官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瞿秋白祖上是宜兴的望族。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当地冠英小学,爱学习,勤思考,作文写得也很好。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瞿秋白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1917年春,瞿秋白随同堂兄北上到北京。原本瞿秋白要报考北京大学,但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19年6月3日瞿秋白参加上街演讲活动时,被非法逮捕,6月8日被释放。1919年8月23号,瞿秋白和各地学生代表集聚新华门抗议“马良祸鲁”被警察厅逮捕,8月30号迫于全国爱国运动的压力,警察厅释放了全部请愿代表。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1921年7月6日,瞿秋白在安德莱厅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1921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节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的纪念集会,又一次见到了列宁,并聆听了他的演讲。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独编一班,该班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肖劲光等,瞿秋白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共产党,当时属俄共党组织。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于1923年1月13号回到北京。1923年2月,瞿秋白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为了更好地传播列宁主义,瞿秋白翻译了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同年4月22日在《新青年》第1号上发表。在此之前,瞿秋白还撰写了许多介绍列宁、共产国际纲领与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方面的文章。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亦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也在1923年8月撰写发表了《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为上大的发展制定了宏伟的规划。他们设想把上大办成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并着手制定学校章程、整顿师资队伍、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建立共产党基层组织等项工作。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季刊《新青年》的主编,同时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1923年底,瞿秋白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瞿秋白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经常奔波上海广州之间,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1924年7月,根据孙中山建议,国民党中央设立政治委员会,孙自任主席,瞿秋白当选为5人委员。这一时期,瞿秋白同时还以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身份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指导工作。同时还担任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编辑工作。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瞿秋白同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刘少奇等领导了爱国反帝运动。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1926春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同月22日,上海工人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瞿秋白赶到拉斐德路暴动指挥所参与领导起义。当晚,出席中央和区党委联席会议,连夜起草《上海二月二十二日暴动后之政策及工作计划意见书》,提交中央特别委员会。2月25日至3月2日,出席中央特别委员会会议,讨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问题,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3月从上海到汉口,负责第五次代表大会事宜。4月11日,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在第一天陈独秀做中央报告后,第二天瞿秋白便散发《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的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及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并任政治局常委。1927年7月12日,共产国际指令改组中共中央的领导,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7月13日,瞿秋白和鲍罗廷秘密前往庐山,一是商讨中共中央的领导改组问题,一是计划武装暴动。7月下旬瞿秋白回到武汉,参加了7月25日召开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同意了南昌举事的提案。8月1日,南昌起义终于实现。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基本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错误。 1928年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1927年夏,米夫、王明一伙捏造了“江浙同学会”事件。1929年夏,王明等人利用联共反右清党运动,掀起中山大学风潮,举行“十天会议”形成“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在王明的带领下喧嚣、起哄、谩骂,攻击中共代表团,将右倾和左倾的帽子一切扣到瞿秋白头上,导致瞿秋白的三弟景白的“失踪”。 1930年春在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瞿秋白被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26日回到上海。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冒险主义路线。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1931年1月7日在米夫操纵下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至此米夫达到了控制中共中央的目的,王明也一步登天,6月向忠发叛变后成为代理总书记,去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后,由博古(秦邦宪)接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人。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1934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红军决定长征后,瞿秋白虽然几经要求随军长征,但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 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他们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当时,瞿秋白化名林祺祥,职业是医生,任凭敌人严刑逼供,坚不吐实,敌人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4月初,被国民党第八师俘获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了瞿秋白已在长汀县被俘的情报,国民党根据徐氏提供的情况,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又让被俘的、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