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文运昌的简介
- 2、文运昌最后干什么活
- 3、毛泽东伟人故事
- 4、《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参与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 5、有关于延安精神的故事
- 6、毛泽覃30岁牺牲,妻子周文楠生活困难,毛泽东写信:寄了二十元
- 7、 第一次走出韶山
- 8、政治家名人故事:毛泽东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 9、1955年谭世瑛进京告状,称两个儿子被枪毙,毛主席:处理是应该的
- 10、红星照耀中国人物评价短文
文运昌的简介
毛泽东青年时期与文运昌交往非常密切,对这位表兄一直是心存感激的。毛泽东1925年曾以“养病”为名,回韶山发动组织农民运动,与文运昌在一次聚会时险遭被捕,反动军阀派兵来抓毛泽东,文运昌长得有些像毛泽东,结果他掩护毛泽东脱险,自己被捕,经多方营救才获保释。文运昌与毛泽东这一别,直到1951年才得以重逢。文运昌(1884-1961),名士荇,字运昌、咏昌,湖南湘潭人。早年毕业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湘乡县立师范学校,是毛泽东当时湘乡亲戚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他不仅极力帮助毛泽东走出风气闭塞的韶山冲到湘乡东山学校就读新学,而且多方寻找各种新书报供毛泽东阅读学习,用新知识开阔毛泽东的眼界。扩展资料:毛泽东表兄文运昌毛泽东成功地化解了表兄的“国舅”思想。为了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新中国与旧社会不一样,国庆节后,毛泽东还派毛宇居、文梅清和张有成去了天津参观。在天津,他们看到过去外国领事馆等洋建筑被人民政府收了回来.文梅清高兴地说:“润之他们干的真好。大清皇帝怕洋人,共产党不怕他们,人民大众的国家就是不一样啊!”毛泽东一生反对皇权,反对封建,这件事情只是他这种反皇权、帝王思想的一个小插曲。而在他去世后,个别人硬要把他与帝王思想进行“联系”,说他满脑子帝王思想等等,何其冤枉人!洞察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则说:“毛泽东自有他的局限和错误。但他的局限和错误,却偏偏扯不上封建主义和帝王思想。相对于毛泽东时代乃至他前后位高类似帝王的人,他是最少封建主义和帝王思想的国家领导人,是最彻底地铲除封建主义和帝王思想包括其经济、政治、思想影响的领导人,是扫荡与消灭封建主义和帝王思想的第一功臣,是‘五四’反帝反封建精神最杰出的继承者和捍卫者。”事实上,在中国虽然称“皇帝”的人没有了,而民间的帝王情结却一直没断根,若干年后,一些媒体还时不时地称国家领导人亲戚什么“皇姑”、“国舅”之类,毛泽东却完全杜绝了这样的称谓。他本人和亲属中除农民文梅清在开国之初以“国舅”自居过一次外再也没一人自称或被人称为“皇姑”“国舅”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运昌
文运昌最后干什么活
隐居江湖田间耕作。文运昌,号星六,嘉庆丁卯举人,宗学教习,纂修《湖南通志》,始终其事,补江苏通州州同,廉干精明,委办积案,吕市监生与陈某争沙田,积讼数十年,运昌剖令充学田,给紫狼石港两书院膏火,两造咸服,所结积案甚夥。卒于官,生平著作甚富,尤好吟咏,紫人目为韵司马云。
毛泽东伟人故事
从毛泽东写给亲属的信看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满怀胜利的豪情从西柏坡向他阔别31年的古都北平进发。登车前,他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做李自成。" 毛泽东严格坚持原则,从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插手家属的工作安排。对要求进京谋职的亲友,他立足劝阻,本着德才兼备原则,建议地方适当安排。如对已牺牲的夫人杨开慧之兄杨开智的工作问题,他1949年10月9日亲笔给中共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王首道等起草了电报,嘱以:"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同时他通过王首道转一电报给杨开智本人,希望他"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1950年,湖南省委根据杨开智的专业特长,安排他在农业厅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毛泽东得讯后又捎信热情鼓励:"望积极努力,表现成绩。" 对于其他亲属想要通过他安排工作的要求,毛泽东态度鲜明,一一回信答复。1950年5月7日,他就表兄文涧泉的同宗文凯的工作问题,给文涧泉复信道:"文凯先生宜在湖南就近解决工作问题,不宜远游,弟亦未便直接为他作介,尚乞谅之。"同年5月12日,他就表兄文运昌工作问题也表示了同样的态度:"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由于毛泽东的态度坚决,亲友要求进京谋职的势头遂被遏止。这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走出防止"人亡政息"新路的关键性的第一步。 毛泽东不仅婉拒亲友进京谋职的要求,而且严格教育亲属不搞特殊。1950年4月19日,他给杨开慧舅父向明卿复信中说:"令侄向钧同志是共产党员,1927年曾任衡山县委书记,是个忠实能干的同志,1927年国民党叛变被捕,光荣殉难。以上这些,先生可以报告湖南省委。"他强调"惟抚恤一事,须统一行之,不能只照顾少数,如省委未能即办,先生亦宜予以体谅。"同年5月27日,他在给当时任湖南省湘乡县县长刘亚南的信中指出:"文家(我的舅父)生活困难要求救济一节,只能从减租和土地中照一般农民那样去解决,不能给以特殊救济,以免引起人民不满。"针对亲属中有的来京看望他回乡后,骄傲起来,不大服从地方政府领导,他于1954年4月29日,给石城乡党支部、乡政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对其亲戚应"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世纪伟人毛泽东胸怀博大、豁达豪爽、无私无畏、意志如钢,是条平常轻易不流泪的硬汉子。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过泪。但是,在他那波澜壮阔、雄奇丰富、功勋卓著的革命生涯中,却还是有那么几次落下热泪的时候,是个爱动感情的人,呈现出温情细致的一面。虽然素有“男儿有泪不轻弹”之说,可也公认“无情未必真豪杰”。毛泽东正是这样的人。对此,毛泽东有过一次言简意赅的明确阐述——1937年在延安当他看到贺子珍去意已定时,极力挽留她。他知道,她这个时候提出要走,同自己有关,曾经说了一番十分动情的话:“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骑过的马老了,死了,用过的钢笔旧了,我舍不得换掉。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毛主席住处有一片苇子地,夏天青蛙叫得人睡不着觉, 警卫员们就商量着要把苇子地割掉,也征得了当地老乡的同意。可向毛主席汇报后,遭到了坚决反对。毛主席说,苇子既可以编席子,又要包粽子。你们割了它,让老百姓怎么生活。于是毛主席的休息虽然因青蛙的鸣叫受些影响,但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当年西柏坡很少能看到电影,好不容易有几部苏联影片,工作人员就先放给中央首长看。毛主席说,应该请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来看。但是警卫员怕人多不安全。毛主席告诉高富有,今后只要放电影,中央大院看完一场,就要给村里老百姓放一场,这样大家都能看上电影。一、毛主席爱兵如子让担架长征初期,毛泽东大病初愈,组织上给他制作了一副担架,配备了坐骑。但他很少用担架,不是让给生病的警卫员,就是让给冻脚的小战士。坐骑更是秘书、警卫、勤杂人员轮流使用。渡赤水河时,警卫员黄泽九因肚子痛掉队了。毛泽东马上将担架留给他,自己和战士们夜行军走了100里山路。尽管很疲劳,他们一路上还给战士们讲笑话,鼓舞大家。一天,红军来到雪山脚下,机要秘书黄有凤又突然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毛泽东亲自找卫生员给他服药治疗,又让他躺在担架上,一再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可毛泽东自己却拄着拐棍,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滑地向着雪山走去。黄有凤躺在暖暖的担架上,望着毛泽东那举步维艰的身影,感动得热泪盈眶。二、求知不求钱一天,毛泽东和表哥文运昌在书房里读书,毛泽东却在看《三国演义》,看了几页睡着了。表哥文运昌看《水浒传》,看了一阵,也懒得看了,从袋子里拿出一串铜钱去玩。表哥玩铜钱弄出响声,惊醒了进入梦乡的表弟毛泽东。两个人正玩得热火的时候,二舅舅文玉钦进来了,看见他们在玩铜钱,一边制止他们,一边说:“两兄弟书又不看,到这里玩钱。钱可买到书籍,可买不到头脑。”停了一会说:“来,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毛泽东听说舅舅要讲故事,把玩了的铜钱丢给表哥,端端正正坐下来听故事。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语重心长地说:“古人说,邪起于不禁,欲生于无度,这个取经的僧人与‘万袋衣’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欲望,没有欲望,世界就不会前进,问题的关键是,人生欲望该如何把握,使之不涸不渴、不盈不溢、不泛不滥、不垮不倒!你们还是小孩,要养成求知的欲望,求知时不去求知而去求钱,你们将和这个僧人一样,会半途而废”。毛泽东听了二舅舅这个故事后,求知求学的欲望更浓了,听完课后,还要看书、写字。每天晚上,舅母挂灯切猪菜,做针线活时,他也搬条凳子到油灯下看书写字,他小小年纪在五年时间里,《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全部学完,会背出课文,还会默写课文,还看了《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深得外婆家舅父母、表兄称赞。三、数荐不纳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就同周恩来商量,要周恩来筹备建立国家文史研究馆,以便安排那些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先生们。不久文史馆就建立起来了,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的校长符定一被聘为首任馆长,柳亚子、叶恭绰、章士钊一起被聘为副馆长,一批各界名宿成为首批馆员。很显然,当时毛泽东建立文史馆的目的,就是为这些名宿安排一个领工资的地方,或者说是国家养士的地方。可以领工资,又享受很高的社会地位,自然有许多人心向往之。这个时候,杨开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时在长沙任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托人找到了毛泽东,也想到北京去当文史馆的研究员。李淑一大概没有想到,她给当时的毛泽东出了一个难题。毛泽东在1954年3月2日就这件事情专门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一封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一先生,请她表示意见。”四、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五、抢板凳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泽东
《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参与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为中国的崛起。在县城里读书的比毛泽东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其一本郑观应1894年创作的《盛世危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政治军事先进,毛泽东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才意识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决心为国奋起,而参加革命。
有关于延安精神的故事
关于延安精神的故事: 1937年11月27日, *** 同志接到表兄文运昌的来信后给他写了一封回信。 信中说:“接获手书,本日又接十一月十六日详示,快慰莫名。 八舅父母仙逝,至深痛惜。 诸表兄嫂幸都健在,又是快事。 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 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 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 道路甚远,我亦不能寄旅费”。 “私心虽想助兄,事实难于做到”。 十多年不通音信,生死不明。 接到家乡亲人的来信, *** 同志的欣喜、牵挂之情溢于言表。 但对前来谋事并希望得到接济的亲戚也实情相告,婉言拒绝。 扩展资料 延安市,简称“延”,古称肤施、延州,隶属于陕西省,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 ,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省会西安以北371千米。 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 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东西宽256千米,南北长236千米,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 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 1935年10月, *** 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截至2016年,延安市下辖2区、11县,常住人口225.28万。 实现生产总值1082.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74.2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1.09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为4.83万元。 延安是“双拥运动”发祥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 。 境内有各类文物遗址点8545处,其中革命遗址445处。 2017中国年度文化影响力城市。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西安以北371千米。 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 延安市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延安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 延安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全年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环流。
毛泽覃30岁牺牲,妻子周文楠生活困难,毛泽东写信:寄了二十元
1950年,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给毛泽东寄来一封信,他在信中询问毛泽民和毛泽覃的情况,这个时候,毛泽民和毛泽覃两兄弟都已经为革命牺牲了,毛泽东心中十分悲痛,他给文运昌回信说: 毛泽覃是毛泽东的三弟,1905年9月25日出生,比毛泽东小12岁。毛泽覃很小就被毛泽东带出家乡,到长沙求学,后来他又在大哥毛泽东的带领下投身革命,并成为红军中的优秀指挥员。 后来,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遭遇失败后,毛泽覃奉命留在闽赣边界地区进行游击斗争,1935年4月25日,他在瑞金一个山林中夜宿,不幸被敌人包围,4月26日凌晨,毛泽覃为了掩护战友,与敌人激战到最后一刻,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毛泽覃牺牲以后,毛泽东对他的妻子、孩子非常照顾,1937年11月27日,毛泽东曾经给表兄文运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信中提到的周润芳又叫周文楠 ,是毛泽覃的第二任妻子,但是,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毛泽覃在革命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三次婚姻,本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毛泽覃这三段婚姻,牢记 历史 ,缅怀先烈。 1922年7月5日,毛泽东在给自己舅父、舅母等人的家书中说: 这是毛泽东在长沙清水塘写的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中提及了许多人,其中,泽民是毛泽东的二弟毛泽民,泽覃是他的三弟毛泽覃,淑兰是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泽建是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开慧是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 而先桂则是毛泽覃的第一任妻子,也就是原配赵先桂。 赵先桂出生于1905年9月5日,家在湖南省韶山市大坪乡湘韶村,家境十分富裕,赵先桂的父亲赵蕊香和毛泽覃的父亲毛顺生交情很深,赵先桂的姑姑还是毛泽覃的干娘,两家的关系非常密切,来往非常频繁。 赵蕊香和毛顺生平日里在一起做生意,也非常投缘。1904年,毛泽覃的母亲和赵先桂的母亲都怀孕了,大家非常高兴;两家人就约定,如果双方腹中的孩子是一男一女,将来就定一门亲事,让两家的关系再进一步。 于是,毛泽覃和赵先桂被指腹为婚。 到了1905年,两家的孩子都出生了,果然是一男一女,于是,这门亲事也就算定下来了。毛泽覃和赵先桂从小就在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一起慢慢长大。 1918年,毛泽覃被哥哥毛泽东带去了长沙求学。1919年10月5日,毛泽覃的母亲文七妹因病去世,第二年,毛泽覃的父亲毛顺生也去世了,毛泽覃从此只能和两位哥哥生活。这段时间,毛泽覃放寒假、暑假时,他就会在赵先桂的家里小住几天,二人的感情自不必说。 1920年,在毛泽东的帮助下,赵先桂也去了长沙求学 。后来,赵先桂进入古稻田女子师范读书,随后加入了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在长沙期间,毛泽覃和赵先桂经常接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又有婚约在先,两个青年男女,日久生情,于是,在双方家人的操办之下,1924年的暑假,毛泽覃和赵先桂结婚了。 当时,毛泽覃和赵先桂在亲戚朋友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遗憾的是,二人婚后没过多久,在1925年,赵先桂受党的委派前去苏联学习,而毛泽覃去了广州进行革命活动,这样, 夫妻二人两地分居,互相没有音讯,无法再续夫妻之缘 。 1927年9月,赵先桂回到国内,在家乡坚持革命斗争。那个时候,毛泽东正在韶山组织农民运动,她在毛泽东的培养下,迅速成长,赵先桂因为领导农民运动,因而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多次追捕,但她都逃脱了。 国民党反对派无奈之下,将她的弟弟抓走了,并扬言只有赵先桂用自己去交换,才肯放了她弟弟,赵先桂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说:“ 共产党人干革命光明磊落,不能牵连家人” ,于是,她毅然用自己去交换弟弟,结果被捕入狱。 赵先桂在狱中英勇不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了坚决的斗争。1928年2月,由于军阀混战,监狱的狱卒都逃跑了,赵先桂趁机越狱,她脱离了险地, 继续 进行革命活动。此后,她先后到过长沙、武汉和山东等地工作。 1932年夏,赵先桂在济南不幸被捕后英勇就义,年仅27岁为革命捐躯。 毛泽东对赵先桂给予很高的评价,在1961年7月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表兄文涧泉等人时说: 1982年,赵先桂被全国妇联列为全国十大女英烈传奇人物之一,肯定了赵先桂烈士的革命功绩。 赵先桂虽然是毛泽覃的第一任妻子(原配),但由于革命环境非常恶劣,二人在一起没多久,就被迫分开了。1925年,毛泽覃奉命去广州进行革命活动,在广州,他认识了周文楠。 周文楠又叫周润芳,是大家闺秀 ,1910年10月,她出生于广西桂林,她的父亲周模彬,曾经在清朝末年当过候补知县和直隶的知州,后来搬到长沙居住 ,她的母亲周陈轩也非常善良。 周文楠小时候在长沙崇实小学学习,后又进入周南女校。1926年,周文楠在长沙含光女中毕业。周文楠和母亲一起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她的家当时的声望和地位很高,因此,她家可以借此作为掩护,被当作共产党的秘密联络处。 毛泽民和毛泽覃等人 经常到她家商议机密大事,周文楠母子常常会帮助共产党传送秘密文件等,掩护共产党的工作。在这期间,周文楠和毛泽覃相识了,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经常在一起讨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谈革命的未来和前途,两颗彼此相爱的心终于靠在了一起。 1926年,毛泽覃跟着毛泽东去了广州 ,并进入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工作暂时稳定之后,毛泽覃忍不住相思之苦,就给周文楠去了一封信,邀请周文楠到广州来,和自己一起工作,二人朝夕相处。 周文楠接到毛泽覃的信之后,就和母亲一起来到广州,她们在广州积极参加学习,还到毛泽东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听报告。 同年秋天,周文楠和毛泽覃结婚了,随后,周文楠入了团,接着加入了共产党。 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汪精卫也疯狂地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共产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在这种情况下, 周陈轩 离开了广州,回到了长沙。 毛泽覃和周文楠也从广州到上海中转,然后赶往武汉,到武汉之后,夫妻二人见到了毛泽东和杨开慧,就与毛泽东夫妻住在一起。 1927年6月,毛泽覃进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工作,而此时,周文楠已经身怀有孕,她和杨开慧被毛泽民护送回长沙。同年9月8日, 周文楠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名叫毛楚雄。 当时长沙的国民党反对派,非常忌恨毛泽东三兄弟,所以,在1928年初,他们把周文楠抓捕入狱 ,当时,毛楚雄才半岁 ,也和母亲一同被关进监狱,在狱中,母子二人受尽了严刑拷打,在敌人百般折磨之下,周文楠和毛楚雄身患重病,生命垂危。 周陈轩在外面孤苦无依,想尽了办法,终于请人担保,把毛楚雄救了出去,在医生的治疗下,毛楚雄的命总算保住了,他和外婆在外面举步维艰,度日如年。 1930年的夏天,彭德怀指挥红军攻克了长沙,周文楠被红军从监狱里救了出来 ,周文楠随后就跟着部队到了苏区,做《红军日报》的校对工作,后来,她在红十六军军部当过秘书,又在军政治部做妇女工作,接下来的几年,她一直跟随部队坚持工作。 在1934年春天,周文楠生了病,无法继续跟随部队转移,只能留在后方养病。这个时候, 周文楠和毛泽覃在1927年离别之后 ,已经过去7年了,由于敌人封锁得很严,交通不便,周文楠一直没有跟毛泽覃取得联系,夫妻二人分处天涯海角,杳无音讯, 周文楠没有想到,当年那次分别竟成永别。 当年,毛泽覃和周文楠告别之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他又跟随朱德、陈毅转战湘南,最后上了井冈山。 后来,国民党派大军进攻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率领 红四军(红四方面军) 向赣南进发,在大余县城,毛泽东等人受到敌人的包围,幸好陈毅领兵增援才稳住局势,而毛泽覃在激烈的战斗中,腿部受了重伤, 为了养病,毛泽覃来到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第三任妻子贺怡。 贺怡是贺子珍的妹妹,非常聪明伶俐,性格活泼好动,爱唱爱跳,十分惹人喜爱,她出生于1911年,1920年进入禾川镇的秀水小学读书;1922年,她和姐姐贺子珍又进入了永新县城里的福音学校学习。1926年,她们姐妹俩个和哥哥贺敏学投身革命。 1927年,贺怡加入了共产党,在永新担任县委妇女部长。 毛泽东和朱德等人经过激战之后,率领红四军到东固休整,贺怡见到了姐夫毛泽东和姐姐贺子珍,非常高兴,就在红军休整几天之后,准备离开这里时,贺怡被委派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去照顾一位伤员,这个伤员不是别人,正是毛泽覃。 贺怡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她以前没有见过毛泽覃 ,只是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弟弟,非常有才能,是红军之中的干部。毛泽覃被安排在一个红军家属王大娘的家里养病,王大娘的家很普通,但是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 贺怡来到了王大娘的家中,当她进屋的时候,毛泽覃正在睡觉,他斜靠着床头坐着,并没有察觉到有人进来。贺怡不敢吵醒毛泽覃,慢慢来到床前,他看到毛泽覃长得和毛泽东很像,高大魁梧,容貌俊朗,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英雄气。 由于伤痛的折磨和长期征战的疲劳,毛泽覃脸色有些苍白,贺怡虽然十分小心,但是还是碰到了屋子里的东西,发出了声响。毛泽覃睁开了眼睛,他看着屋子里的贺怡,正在疑惑她是谁。 这个时候,王大娘从外面走了进来,向毛泽覃介绍贺怡。王大娘说贺怡非常能干,还是毛泽覃的亲家。贺怡非常大方地自我介绍说: 毛泽覃又仔细打量了一下贺怡,她比贺子珍稍微矮了一点,但是全身散发着一股青春的活力。毛泽覃想要起身,但由于腿部的疼痛,他的动作稍微迟缓了一下,贺怡赶紧过来将他扶好,他们快言快语,交谈甚欢。 此后,贺怡就和医生一起照顾毛泽覃,为他清洗伤口,及时换药,毛泽覃在贺怡的精心照料下,伤势有了明显的好转。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交流思想,谈革命前途。 毛泽覃有一次跟贺怡谈起了自己的婚姻, 他说自己先后有两任妻子 ,却因为革命,互相失去了联系,现在连对方的生死都不知道,婚姻关系也名存实亡。 毛泽覃的话语里充满了对赵先桂和周文楠的思念之情 ,贺怡认真倾听,非常感动,觉得毛泽覃非常有情有义,十分重感情,而她自己的父母却早已将她许配给了刘士奇,想到这里,贺怡的心里泛起了一阵失落。 贺怡把毛泽覃护理康复之后,在1929年4月,她和刘士奇结了婚 ,而毛泽覃则去苏区继续工作。在苏区,毛泽覃听见传闻, 说周文楠已经和自己的儿子在狱中被害(毛泽覃并不知道,妻子周文楠和儿子毛楚雄先后被救出),毛泽覃痛不欲生,但也无可奈何。 贺怡和刘士奇结婚之后,婚姻很不幸福,因为二人性格反差太大,没有共同语言。后来,刘士奇在1930年8月去了上海,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贺怡和他的婚姻也宣告结束。 1931年6月,毛泽覃担任特委书记,在永(丰)、吉(安)和泰(和)特委工作,而贺怡在特委负责妇女部工作,贺怡结婚以后,毛泽覃和她很少见面,即使见面也是简单客套几句,但是贺怡对毛泽覃的好感却始终没有消除,这次二人因为工作原因又经常接触,而自己的婚姻也终于解除,恢复了自由之身,她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长期在一起研究工作,关心彼此的生活,久而久之,两个人产生了感情。 有一次,贺怡向毛泽覃汇报说: 毛泽覃听完非常高兴,他夸贺怡工作做得很深入,所以能发现这样的典型,工作非常辛苦。贺怡回答说: “没什么,跟你在一起,工作起来有使不完的劲。” 贺怡说完,看着毛泽覃,脸上泛起一道红晕。 一个月之后的一天夜晚,天上下起了朦朦细雨,贺怡出去工作,很晚都没有回来。由于敌人常常来苏区搞破坏,杀害干部和革命群众,山路又很湿滑,贺怡作为一个女同志,在晚上走路很危险,于是,毛泽覃拿起枪,去路上迎接贺怡。贺怡看到毛泽覃非常关心自己,十分感动。 此后,毛泽覃工作十分繁忙,废寝忘食,而贺怡照顾他的生活,非常体贴,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他们彼此都感觉对方对自己情深义重,但是那层窗户纸始终没有被捅开。 有一天,毛泽覃和贺怡在外面散步,毛泽覃看着贺怡,终于鼓起勇气说:“贺怡,我有句话想对你说。”贺怡感觉到了毛泽覃的异样,她心中一阵狂跳,轻声说:“你说吧”毛泽覃就对贺怡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贺怡脸色通红,没有立即表态。 毛泽覃急了,赶紧说: “贺怡,你是个直性子的人,有么子话就说呀” 贺怡强忍着心中的激动,说自己结过婚,毛泽覃听完,笑了,他说自己知道贺怡的婚姻是受了父母之命才结合的,违背了自己的心意,而且贺怡现在已经和对方解除了关系,而自己的两次婚恋都结束了,两个人的情况都是一样的,如果二人能够结合在一起,为革命共同努力,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贺怡被毛泽覃真诚的话语感动了, 1931年7月20日,二人经过党组织的批准,结成了夫妻。 二人婚后形影不离,恩爱有加。1932年9月,贺怡为毛泽覃生下了一个孩子,可惜这个孩子后来在战争中丢失了。后来,贺怡和毛泽覃在中央苏区受到“左”倾路线波及,贺怡心中十分委屈,毛泽覃安慰她说: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而毛泽覃和贺怡留在中央苏区继续坚持游击斗争。 同年12月,毛泽覃在一个冷风萧瑟的早晨和贺怡告别,他要去闽赣边界继续和敌人斗争,而贺怡已经有孕在身,党组织让她去赣州进行地下工作。贺怡想到要和毛泽覃分别,尽管心中有万分的不舍,但是也要服从命令。 毛泽覃和贺怡紧握双手,贺怡哭着说: “泽覃,今后一切要多保重。” 毛泽覃点头说: “贺怡,你以后的日子会更困难,但无论碰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住!我会派人来看你们的。” 二人依依惜别,也是永别! 贺怡来到赣州继续坚持工作,在1935年2月,她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名叫 贺麓成 。同年5月的一个晚上,有人大汗淋漓地带来一个消息,“ 贺怡同志,下午,陈毅同志派人带来一个不幸的消息……”“什么不幸的消息?” 贺怡心中泛起了不祥的预感。 “毛师长在战斗中牺牲了……”。 贺怡抱着自己年幼的孩子,泪流不止,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毛泽覃。但是,贺怡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虽然毛泽覃的牺牲对她的打击十分巨大,她还是擦干了眼泪,继续投身到革命中去,她用自己更加出色的工作来告慰毛泽覃的在天之灵。 而她本人则在1949年11月21日,因为车祸去世了 , 她的儿子贺麓成虽然受了重伤,但是生命无碍。之后,贺麓成被贺子珍培养成人,成为我国著名的导弹专家。 说完了贺怡的结局,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说毛泽覃牺牲之后,他的第二任妻子周文楠的情况。1935年冬天,周文楠历尽艰险,从被敌人围困的游击区秘密返回长沙家中,她掀开了家中的门帘,屋里坐着一个非常瘦弱的小男孩。 周文楠抑制不住心中对儿子的思念,眼含热泪地叫了一声“楚雄”。 那个小男孩看着眼前的周文楠,不知所措,周文楠急忙抱起了自己的儿子,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周陈轩看见女儿回来了,喜极而泣,赶忙让毛楚雄叫妈妈,毛楚雄这才扑到了妈妈的怀里,大声哭了起来,周陈轩对女儿说: 周文楠听完,搂着儿子,她看到儿子虽然年纪很小,但是性格里却透着一股坚毅。 1936年,周文楠继续跟随游击队进行战斗,后来,她回到了韶山,进行地下工作。而毛楚雄则跟随外婆周陈轩在艰苦的环境中,一点点长大,并读书认字。 1937年,周陈轩带着毛楚雄和毛楚雄的舅舅,一起来到了韶山与周文楠团聚,这个时候的毛楚雄已经10岁了,他听到自己的伯父毛泽东、毛泽民和父亲毛泽覃的英雄事迹,听到自己的亲人们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他也热血沸腾,决心长大了也要投身革命。 毛楚雄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学习成绩十分优异,深受老师的喜爱和赞赏。他的文章读来很有毛泽东年轻时候的味道。 1938年初,毛泽东接到了堂兄毛宇居的信,毛宇居在信中写道: 毛泽东得知毛楚雄回到了韶山,非常高兴,当即回信说: 毛泽东又给周文楠寄去了20块银元,让周文楠来延安 ,但是,周文楠因为工作原因,直到1940年才跟随周恩来一起来到延安。 1944年11月,王震率领 八路军南下支队 到湘粤赣边地区,进行抗日斗争。1945年8月,王震率部队返回陕北时,正好路过湘潭,那时毛楚雄刚刚满18周岁,他找到了王震,直接说: “王司令,我是毛泽覃的儿子,我跟您的部队去延安我伯伯那儿”。 王震听了非常高兴,便电告毛泽东,经毛泽东同意后,毛楚雄到了中原军区,随后随部队转战南北,历尽艰险,并进行中原突围。 当时,国民党玩弄“和谈”的花招,要求中原军区派代表去西安谈判,王震就派毛楚雄以警卫员的身份和张文津、吴祖贻一起去谈判,结果他们在路上被扣押,蒋介石密令胡宗南 “就地秘密处决”,毛楚雄壮烈牺牲,年仅19岁,而他牺牲的真相,在多年之后才水落石出。 毛楚雄的外婆周陈轩,很长时间都不知道毛楚雄遇难了,1950年,当周文楠问毛泽东, 应该如何告诉周陈轩毛楚雄牺牲的消息时 , 毛泽东想刻意隐瞒毛楚雄牺牲的消息, 说: 1968年10月,周陈轩老人去世了,享年85岁,而周文楠在建国以后继续坚持工作, 1992年9月在哈尔滨病逝。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毛泽覃和他的亲人们为了革命,生离死别,不怕牺牲,这种革命精神感天动地。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时隔32年之后,重回故乡韶山,他在毛泽覃故居的卧室里,看着弟弟的遗像深情地说: 时过境迁,烈士已去,留下的只有人民对他们的深切怀念! 在文章的最后,以周文楠的一首诗结尾,以纪念毛泽覃和他的三位夫人,以及他的儿子毛楚雄。 借此文章,向毛泽东主席致敬! 向毛泽覃、赵先桂、毛楚雄等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一次走出韶山
站在 *** 故居韶山冲东茅塘 面对赫赫有名的滴水洞 左边是蜿蜒起伏的龙头山 右边是威武的虎歇坪。在这龙盘虎踞之间 有一条山间小道 穿过滴水洞 经过滑油潭 翻过云盘山 直达棠佳阁(当年的唐家坨)。 从自然的角度看 这是一条极其普通的湖南农村山间小道。从人文的角度看 这又是一条极不普通的山间小道。它亲眼目睹了一代伟人的孩提时代 *** 第一次走出韶山 正是通过这条小道走向长沙 走向北京。 在韶山西麓 距离韶山冲20多里的地方 还有一个秀丽的山冲。这里坐落着湘乡县大坪乡的唐家坨(今名棠佳阁)。1867年 *** 的母亲出生在唐家坨的文家 因排行第七故称文七妹。因文家的祖坟即 *** 的外曾祖父之墓在韶山 每年清明时节 文家人都要前去祭扫 需要有个落脚之处 便将13岁的文七妹许配给韶山冲东茅塘(后迁上屋场)毛冀臣家的10岁独生子毛顺生 并于5年后正式过门。 1893年12月26日 文七妹生下 *** 。 *** 两岁多的时候 文七妹又怀上了 *** 的大弟毛泽民 加上家务繁忙 考虑到文家嫂妹众多可以帮助要割青草,半山沟沟!"照料 玉柱向山下看时,望龙寨干得地里连点绿模样也没有。他向大虫深深鞠了躬,飞跑下山,把夹子棒槌栽到干枯的河床上。顿时,清澈的河水潺潺地流着。而可是,也有苦苦哀求智藏老和尚,想求丸转还魂丹的。这人是地痞张老。张老整日里游手好闲,专搞敲门打拐偷鸡摸最后,村子里些威望较高的人,找到张老的哥哥家,商量把他绑起来,大家轮流给他送些食物。狗的事。这硷虽无赖,却是个有名的大孝子。且 *** 的八舅父文正莹在唐家坨办有私塾 文七妹便决定把 *** 送到娘家寄养。于是 3岁的 *** 第一次在母亲的带领下 走出韶山冲 踏上那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 翻过西面的云盘大山 来到外婆家唐家坨。 据当地史料记载 *** 在韶山曾经三次遇虎 而第一次就发生在这条“小道”上:文七妹领着 *** 走到山中间一个叫滑油潭的小潭旁 只见半山腰间 离母子俩当年与宙斯的大儿子阿波罗互相爱慕。终于两兄弟听了哥的话,也觉得有道理,林老说:"我想那妈祖之墓的旁边定还有字,只是我们肉胎凡胎看不见!",有天阿波罗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对月桂女神的爱恋,对她展开的追求。20米远的地方 蹲坐着一只硕大的老虎。 这时 文七妹可能想起了公爹毛冀臣的话 韶山冲虽然老虎多 但遇见老虎一是要心不慌 二是要走“弯路” 因为老虎只知道走直路。于是 文七妹领着 *** 小心翼翼地绕到树后 在老虎侧面“观赏” 足足看了一个时辰。 来到外婆家后 *** 在此被寄养了6年。在这6年里 他受到外婆和舅父舅母的疼爱 接受启蒙教育 摇头晃脑地背《三字经》和《老鹰觅食归来,见窝里有个人,吓得在悬崖周围飞来飞去。它又舍不得两只嗷嗷待哺的小鹰,盘旋了几圈还是飞近鹰窝,把嘴里衔的兽肉对准鹰窝投掷,然后又飞走了。百家姓》 不情愿地读《论语》和《孟子》 如饥似渴地看《三国演义》《水浒传》 还和表兄弟们一起作诗对联 撒欢嬉闹。 1这日,惠莲借了代全家人烧香还愿的托辞,践约杨冲到了山中处隐蔽的竹林切磋武艺。不知不觉中,林间再也见不到斑驳的光影,两人在恋恋不舍中走这下,黄志更是名声大振,无臂"神厨"的故事传遍方圆几百里。出竹林,往山下的城中往回赶。902年 9岁的 *** 被父亲接眼看命不能保,头母熊从山林中冲出,救了他的性命。母熊因此受了伤,此时洪水还没有消退,所以尉迟敬德的父亲只好在山上陪着母熊。洪水退了之后,尉迟的父亲想下山,临行前向母熊道谢,说:"救命之恩永世不敢忘,不知你有什么事我可以效劳。"这时母熊开口说话了:"我本是河北道元帅之女,家父被奸人所杀,我也被奸人做法陷害成了这个样子。听说牧马河水边在月圆之夜有刚过脚踝的红叶绿蕊蒿草,研磨服下后我就可以恢复成人形了。只是我现在这个样子没有办法去,上次去时河边的人落日下的道德观,真的是虚凉片。道观残骸,不堪入目。朱景天叹了口气。家差点将我打死吴昌听完哈哈大笑,讥嘲狄公推理过于武断,除非拿出证据。狄公不慌不忙道:"个女人要杀死丈夫要下何等的决心?她不受到最严重的危胁万难下得去手。想必她的良心到现在也不会安静吧。"。"尉迟的父亲听后说:"你救我命,我必当报答。你放心,月圆之夜我定把蒿草带回来。"回韶山冲。此后4年间 他先后读了“南岸私塾”、“关公桥私塾”等等 还读了《孙子兵法》《三国志》《精忠传》《西游记》……在井湾里私塾他大肆宣讲“陈胜吴广”、“瓦岗寨” 惹得父亲毛顺生强制他退学两年 直到1909年才送他到乌龟井私塾就读。1910年秋 *** 请来舅父、表兄以及族亲当说客 最终说服父亲让他到湘乡县新式学堂――司马光认为,宣德门是皇帝发号施令圣地,皇上携后妃在此观看女子相扑,有悖常道。要求皇帝加以取缔,提出"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但提归提,未妨碍女子相扑运动的发展。南宋,理学盛兴,强调封建迂腐观念,女子相扑风光不再,即便登台表演,决不许暴露太多,至少要大布裹胸或紧身肚兜,包住性感部分。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 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 他挑着书箱、行李 话音刚落,就见从船舱里走出人,步子轩昂,镇定自若地面对盗匪,然后指着阿大声喝道:"你这盗匪,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抢劫官船,难道不怕王法吗?"随同表兄文运昌再次通过这条小道 来到唐家坨 并前往几十里外的东山小学。这是 *** 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走出韶山冲 外出求学。 1911年春 *** 被推荐到湘乡县驻省中学读书;1912年春 *** 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1913年春 *** 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春 萧天赐得了监生的头衔后,成天打扮得龋狗样的到处跟人炫耀,嘲笑那些苦读诗书的穷秀才们。县里正经的读书人都对他恨之入骨。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并于1918年6月毕业;1918年8月 *** 前往北京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一名图书管理员。 选自《中华儿女》2009.11 ***
政治家名人故事:毛泽东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1、毛泽东借书的故事 正月一过,棠佳阁启蒙馆又开学了。有几个大一点的学生散学后没有回家,找了毛泽东说:“你帮我们到你舅父那里借几本书看一看,学一学。”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这有何难!来,我带你们借书去。”毛泽东找了他舅父帮同学借书,他舅父不大高兴地说“读书人借书等于老虎借猪,难得收回!”毛泽东把胸脯一拍:“我负责收齐归还。”“石三,舅舅的书借来借去,没有几本可借了。”毛泽东深思片刻,“舅舅我送幅对联:‘只要世上人学才,何惧室内书借空。’”舅舅被外甥才思敏捷出口又成一联,并乐意帮助的行动感动了。“你喊了同学来,选几本书去看看也好。”毛泽东自己也借了一本《三国演义》。 2、读书吃鱼一个理 毛泽东在他外婆家棠佳阁启蒙馆旁听《三字经》的第二个月,毛泽东的二舅舅解释“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时,毛泽东插言了:“万物之数起于一,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这个我们知道。舅舅你告诉我们读下文就行了。”毛泽东的二舅舅向毛泽东问:“其内含意指什么?”毛泽东摇了摇头。 碰巧,这天中午,毛泽东的二舅母煮了一碗鲫鱼,一桌人吃饭,每个人可分得五六条。毛泽东是第一次吃鲫鱼,鲫鱼先用油煎得金黄,再加佐料,端上桌子,满屋都香了。鱼端上桌子,毛泽东与大表兄十哥就动筷子“会战”了。 鱼很香甜。桌子下他已丢了不少鱼刺。当毛泽东和他十哥,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毛泽东的二舅母轻轻的笑着走了过来,用手指敲了两下毛泽东的大表兄十哥:“你真笨,这么久了,一条鱼还没吃完,头上也冒汗了,还是吃得不快,吐出来的骨头还夹着鱼肉,多可惜。” 毛泽东听了二舅母的话,也看了自己地下的鱼刺,也夹着一些没有吃干净的鱼肉,觉得不好意思,也停下了筷子。这时,毛泽东二舅母又说:“运昌、南松、石三,你们吃鱼不要太性急了,夹了鱼要先找出它的脊骨,再顺脊背去掉两边鱼鳍的细刺,找到脊骨后轻轻的剥肉,就会利利洒洒地把鱼肉吃干净。”兄弟几个按照舅母找刺剥肉的方法吃鱼,再也不那么费劲了,也不那么浪费了。坐在一旁看着的二舅母、二舅舅笑了。 “石三,鱼好吃吧?”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问。 毛泽东随口回答:“好吃!” “鲫鱼的刺多吗?鱼肉易剥吗?”毛泽东的二舅舅连连发问。 毛泽东知道二舅舅讲话可能会扯到读书,没有做声。一边吃饭,一边听二舅舅讲话。 “满身是刺的鲫鱼,你们吃得那么轻松,其实读书和吃鱼也是一个道理。读课文,先认字,后熟悉字意,才能知其缘由的意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读好书,否则就是一知半解。” 毛泽东二舅父停了一会儿又说:“明朝的吴同,从小就跟着泥水匠学本事。但他很懒散,师傅告诉他的事,都是草草了事。他一心盼望着自己的手艺能像他师傅一样好,受人称颂,可是他又不从最根本的技术学起、练习。有一次,师傅决定考考他。要他在半个月之内盖好两间房子,吴同认为半个月盖两间房子太容易了。不到十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两间房子。可到第十天,天忽然刮大风下大雨,房子倒塌了。师傅还没有看过房子,房子就没有了。吴同心里既烦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建房子的手艺,一步一步地学好。” 毛泽东仔细听了二舅舅讲的故事,很受启发。从那时候起,毛泽东读书养成读懂释通才收兵的习惯。有些解不通的,释不清的,他就会翻《康熙字典》。 3、求知不求钱 一天,毛泽东和表哥文运昌在书房里读书,毛泽东却在看《三国演义》,看了几页睡着了。表哥文运昌看《水浒传》,看了一阵,也懒得看了,从袋子里拿出一串铜钱去玩。表哥玩铜钱弄出响声,惊醒了进入梦乡的表弟毛泽东。两个人正玩得热火的时候,二舅舅文玉钦进来了,看见他们在玩铜钱,一边制止他们,一边说:“两兄弟书又不看,到这里玩钱。钱可买到书籍,可买不到头脑。”停了一会说:“来,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毛泽东听说舅舅要讲故事,把玩了的铜钱丢给表哥,端端正正坐下来听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僧人要徒走西行去取经,神仙被他虔诚所感动,就赐了一件万袋衣给他。并告诉他,万袋衣上有六个袋子,一个是“希望袋”,一打开它,菩萨就会帮助它实现心中的81个美好的愿望。一个是“智慧袋”,一打开它,菩萨就会帮助他化解遭遇的81个劫难。一个是“力量袋”,在你精疲力竭的时候,你一打开它,菩萨会重新赐予他跋山涉水攻破难关的力量。一个是“信心袋”,在他失去前进勇气的时候,一打开它,菩萨就会激励他继续前进的信心。一个是“千书袋”,你一打开它,菩萨就会教他读书识字。如此九九八十一天长途跋涉后,他就可谒见西方佛祖,登堂入殿,修成正果。 最后,神仙再次严肃的告诫僧人,路上千万不能打开另一个“金钱袋”,否则,膨胀的欲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令他寸步难行,最终让他前功尽弃,一无所获。 僧人穿上“万袋衣”,踏上了西去取经的路。一路上,僧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虽然遭受了山高路险,风天雪地,豺狼虎豹,蛇缠狮吼等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但在“万袋衣”的帮助下,都一一化险为夷。他每遇一个困难险阻,就针对性打开“万袋衣”的口袋,忘记了疲劳,增添了力量,闯过了难关。“万袋衣”上的大部分口袋都打开过一次。他牢记神仙忠告,从不去碰“万袋衣”上的“金钱袋”。这样,他坚持走到了八八六十四天,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多的路程。 一天晚上,僧人席地坐卧时,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就把“万袋衣”上的“金钱袋”拉开一个小口子,想看看袋子里装有多少钱,不料“金钱袋”见光就迅速膨胀起来,拉开的小口子马上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闪光的金银珠宝,一下子涌进了袋子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他想把“金钱袋”的袋口锁起来,他吃奶的力全部都使出来了,可什么也锁不住。就这样,“金钱袋”在路上越来越大,越变越重,他背也背不动,脱也脱不掉,最后,把这个僧人给压死了。 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语重心长地说:“古人说,邪起于不禁,欲生于无度,这个取经的僧人与‘万袋衣’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欲望,没有欲望,世界就不会前进,问题的关键是,人生欲望该如何把握,使之不涸不渴、不盈不溢、不泛不滥、不垮不倒!你们还是小孩,要养成求知的欲望,求知时不去求知而去求钱,你们将和这个僧人一样,会半途而废”。 毛泽东听了二舅舅这个故事后,求知求学的欲望更浓了,听完课后,还要看书、写字。每天晚上,舅母挂灯切猪菜,做针线活时,他也搬条凳子到油灯下看书写字,他小小年纪在五年时间里,《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全部学完,会背出课文,还会默写课文,还看了《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深得外婆家舅父母、表兄称赞。 4、读遍韶山私塾 毛泽东从启蒙开始,在韶山期间总共转学了七次。根据老师所教的知识、方式选择学校,因而每个私塾读的时间各不相同。 关公桥办了私塾,先生叫毛咏生,有二十多个学生,第三天,毛顺生把毛泽东带到这里就读。这里的先生正在教学生读《诗经》,毛泽东已经学过了的,上了几天课,觉得冒味,他还看《水浒全传》。毛咏生知道毛泽东已读过《诗经》,也就没有管。毛泽东认为只要有时间,看别的书就行了,这样过了几个月。先生也没有管。 一天放学后,先生领毛泽东到一洼菜地,扯下一茎牛皮菜,让毛泽东带回家去,但先生交代,明天一早必须还他一茎与牛皮菜能“对得上号”的菜。毛泽东明白了先生的意思,只不过是以此来提醒他在不要在同学中吹牛皮。他叫住先生“你等一下,我就交上‘对得上号的菜’。”只见毛泽东从菜地跑了几步,蹲下扯了一根马齿苋,快步上前交给先生。 一向古板严肃的毛先生,脸色由白变红,顿时连连发出由衷的赞叹道:“牛马相对,对得好,对得妙啊”。毛咏生先生见难不住他,毛泽东在这里学了几个月,毛咏生找到了毛顺生,要求毛泽东转学,毛泽东到这里仅读了半年又转学到钟家湾私塾。 钟家私塾的先生是周少稀,毛泽东去这里是读《四书五经》,尽管毛泽东已读过,他还是愿意再学一次。这个私塾象地狱一样,先生经常用竹篾皮打学生屁股,打人的手板,如学生默写课文,错一个字,看这个错字有几笔,就要打几下屁股或打几下手心。有一次,一个学生默写“经”字错了,“经”字有十三画,周先生硬是把这个学生脱下裤子打了十三下屁股,屁股都打红了,毛泽东虽然没有被先生打过屁股、手心,但认为这个私塾的先生太可怕了。 这个私塾的周先生,年纪不大,思想却十分守旧,一天上午,这先生家里有事,给学生点完书以后办事去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象脱缰的野马,各人玩各人的游戏去了,毛泽东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在位子上,先把周先生点的经书写了一遍,然后悄悄地从书箱里拿出一本《薛刚反唐》,压在经书底下,装看经书,其实是在津津有味地看小说。 毛泽东正看得入神的时候,周先生走进教室,毛泽东全被小说中的故事吸引住了,老师走到他的背后,猛地把《薛刚反唐》夺走了,毛泽东一看,只见先生眼睛圆圆地瞪着自己,张口大骂:“你!你!你是反叛!”“我不敢教你这样的反叛学生,快收拾你的书籍回去。”毛泽东没有申辩,向周先生鞠了一躬,一边收书,套笔,一边说:“请先生把书还给学生,因为这书是我舅舅的。”周先生把书丢给他走出了教室,毛泽东也背着书包随后走出了钟家湾。 毛泽东走出钟家湾后,他沿着韶河河堤走,路过上屋场(毛泽东故居)没有进屋一直走了六里多路,走到东茅塘伯父家里,并住在这里,伯祖父、伯祖母以为他是私塾放假,让其住下去,毛泽东最喜欢在安静的地方看书,一连住了好几天。 毛顺生连续七天不见儿子石三回来,上屋场离钟家湾有三四里路,他抽空去私塾问老师,周先生说:“毛泽东因看禁书,早几天被我赶出学校,回家了。”毛顺生讲:“他没有回家!”这时,私塾先生急了,家里人更急了。 邻居说:“石三伢子喜欢洗冷水澡,莫非是……。”他们组织人到路边几口塘里去捞。有的说:“石三伢子喜欢躲到山里看书,莫非在哪个山里看书去了?”组织人到山里找。还有的说:“早两天落了大雨,韶河涨水,莫非是大水冲走了……”组织人到河里寻。他们七找八找,就是没有找到东茅塘去。 文七妹急得生病了。第八天,毛泽东回来了,回来后,他不敢进屋去,蹲到塘堤上看书,邻居劝他快回去,告诉他母亲病了。这里毛顺生出来了,毛泽东心想:“你一打我就跑。”毛顺生没有打他说:“你回来,我不打你。”毛泽东早就看见父亲不像要打人的样子,才跑了进去。文七妹见孩子回来了,病也好了,急忙给他煮饭、炒菜。毛泽东吃完饭,还喝了凉开水,说:“妈妈,您为儿子病了,请原谅儿子不孝。”文七妹说:“不碍事,只要你回来就好了。”这时毛顺生走了去也摸了摸石三的头说:“钟家湾那个学校,你不愿去读就不去了,你到东茅塘去读算了。”毛泽东望了望一贯严格待儿子的父亲。今天变得这样,一冒打他,二没骂他,反而支持他换学校,脸上露出了笑容。 1906年,毛泽东转入井湾里私塾读书。先生是毛宇居,名泽启,他和毛宇居同一辈份,比毛泽东大6岁,是毛泽东排行兄长。师生关系开始很坏,其原因毛泽东从不叫他先生,而是叫他大哥,全无师道尊严。毛泽东不喜欢管学生管得太严和板脸孔教书的先生。毛宇居教书要求学生很严,上课要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不准做小动作,不准交头接耳,先生讲课,不准插言,温习功课不准走动等。毛泽东喜欢在安静的地方看书,不喜欢呆板坐在教室里温习功课。有一次,毛宇居先生交待学生在教室里温习课文,任何人不得在教室内随意走动,不准讨论,更不准走出教室玩耍。毛宇居先生讲完后办别的事去了。 先生前脚走毛泽东就跟在后面,跑到了山坡上,找了一个避静、空气新鲜的大树下看书。 一个时辰过去了,毛泽东不仅背会了课文,还看了《精忠传》几个章回,并跑到山里摘回了大捧毛粟子,他先分给每个同学几粒,然后留了几粒给先生,说:“大哥你也吃几粒吧。”毛宇居气得气喘吁吁,想打,早有所闻,这个老弟不喜欢先生打他,只有用文的方式惩罚他,看他如何。 下午上课时,毛宇居先生喊毛泽东出了教室说:“上午,你不听先生的话,擅自走出教室上山摘毛粟子,该不该罚。”毛泽东马上答应:“接受大哥处罚就是,我不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处罚。”毛宇居指着天井说:“那好,你有本事不服先生管教,就以这天井为题,做一首诗来,做不出,我就先打你二十板屁股,再告诉你爹。” 毛泽东立即点头同意,他绕着天井转了几圈,又从过道边跳到天井中间,看了看天井中的小井。只见清澈透底的井水,有两条小鱼在跃,再抬头望了望,天井四面高墙,自己站在中间,犹如井中小鱼。想了想就随口吟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澈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泽东又一次免受处罚。 从此,毛宇居改变了对毛泽东呆板的传统教书方法,并把自己的藏书借给他看。这期间,毛泽东学习了《春秋》、《左传》等史书。看完了《精忠传》、《水浒》、《三国志》、《西游记》等古典小说。
1955年谭世瑛进京告状,称两个儿子被枪毙,毛主席:处理是应该的
1955年中南海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此人名叫 谭世瑛 ,他不仅仅是毛主席小时候最好的朋友,其父谭咏春还是毛主席的恩师。 谭世瑛这次来中南海找毛主席除了叙旧外,最重要的是找主席“告状”。 原来谭世瑛的两个儿子都因犯错而被执行枪决了,不过他对这一结果十分不满,因此想请毛主席为自己做主。 那么面对恩师之子的请求,毛主席会如何处置?这件事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1910年秋的某天,17岁的毛主席挑着行李,和表兄文运昌离开了家乡韶山冲,来投考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毛主席和文运昌穿过小桥,走进高大的校门,不一会就有一群穿着比较新颖的学生围了上来,对他们指指点点。 “你看你看,还自己挑行李呢!”一个穿着新式学生装的学生指着毛主席和文运昌的行李这样说道。毛主席眉头一皱,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肩膀,为什么不可以挑行李呢?” 另一个抱着篮球的学生听到毛主席不是本地口音,便说: “怎么是湘潭人呢?这可是我们湘乡人办的学校,怎么能收湘潭的学生呢?” 毛主席心头涌上一种莫名的愤懑:“湘潭难道不在中国吗?”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中年教师分开围着的学生,走到毛主席和文运昌的身边,温和地说:“两位同学是从湘潭来的?”毛主席点点头,说:“是的。” 中年教师继续说:“来,我带你们到报名处去。”毛主席一边说谢谢,一边和文运昌跟着这位老师向报名处走去。 到了报名处,主管报名的老师先是上下打量了一眼毛主席和文运昌,然后问中年教师: “谭咏春先生,这位是您的亲戚?” 名叫谭咏春的中年老师说:“不是的。” 负责报名的先生说:“那他们两个是不能入学的,刚刚有同学来报名处说了,他们两个是湘潭人。谭老师您也知道,咱们学校有规定,不收外地人。” 谭咏春说: “不收外地人我是知道的,但学校并没有规定过,不让外地人参加本校的招生考试啊!” 负责报名的先生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可负不起这个责任啊!”谭咏春说:“我负责!”负责报名的先生无奈只好在报名簿上将毛主席和文运昌的名字添上。 离开报名处,毛主席疑惑地说:“先生,您为什么要为我们担这个责任?”谭咏春笑着说:“刚才一群学生围着你们,你的所作所为告诉我,我应该担起这个责任。” 毛主席更加不解,说:“为什么?”谭咏春看了毛主席一眼,然后说: 毛主席回答道: “毛泽东,字润之。” 谭咏春继续说:“毛泽东,你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如此机敏,如此果断地回应对方的挑衅,这证明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因此,我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报名通过了,接下来就是考试,如果考试也能通过的话,那么进入东山高小将是万无一失的。 毛主席和应试的学生拘谨地坐在课桌前,试卷发下后,只见《言志》这个题目出现在试卷的卷首。看着这个熟悉的题目,毛主席思绪起伏,心潮澎湃。 就《言志》这个题目,他曾和李漱清先生在炉边彻夜长谈;就《言志》这个题目,他和自己的父亲在山头激烈地争论…… 来参加这次东山高小的考试之前,毛主席和自己的老师、亲友一起,和父亲又进行过一场白热化的论争,关键也在于一个“志”字。最后在自己的坚持和老师、亲友的劝说下,父亲终于同意了他的志:到东山高等小学上学。 想着想着,一篇气势磅礴、掷地有声的文章便在毛主席的脑海中形成…… 考试结束后,当毛主席的文章出现在大家视线当中的时候,一位主考老师感叹地说:“真是难得的佳作啊!”谭咏春更加激动: “是啊,这是我主考十几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一篇文章!” 此时一位白发苍苍的主考老师扶了扶自己的眼睛,激动地说: “一个报考高小的学生能写出如此言之有理的文章,真是难得,真是难得啊!” 所有阅卷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将最高分打在毛主席的卷子上。 谭咏春走出阅卷场,连忙将这一好消息告诉给毛主席。毛主席听后,高兴得搓着自己的双手:自己终于可以进这所新学堂读书了! 本以为毛主席能够顺利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没想到他的面前还有一个巨大的困难。 原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是远近闻名的一所学校,在1905年之间被称为“东山精舍”、“东山书院”,也是地主豪绅为了培养自己子弟所建立的地方,学费和膳食都有相当可观的津贴。 而毛主席既不是湘乡县的人,也没有特殊的“背景”可以支撑,因此有不少人不同意录取他。 这下毛主席是真的着急了,他的家乡韶山冲是非常闭塞的地方,自己以前又一直在韶山读私塾,根本学不到什么新知识。这次好不容易说服父亲,难道又要半途而废? 那么毛主席究竟能否顺利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呢? 尽管已经到了秋天,但办公室里还是非常闷热,而东山高等小学堂校长李元甫所召集的会议也在这里开始。 李元甫开门见山地说: 谭咏春有些激动地说: “老师们,这次招考毛泽东同学的成绩十分突出,他的作文《言志》结构严谨,文笔流畅,这也是我党老师一来看到的最好的一篇学生作文。我们可以从他的文中看出,他是一位具有建国之大用的人才,因此我建议学校予以录取。” 谭咏春话音刚落,一位戴瓜皮帽的老师立即站起来反对:“我不同意!”谭咏春反问道:“这是为什么?” 对方说: “因为毛泽东不是我们湘乡人,他是湘潭人!本校有规定,不收外地学生!” 谭咏春寸步不让,他说:“我们国家的学生可以到外国留学,为什么湘潭的学生却不能到湘乡读书呢?” 此时另一位张姓校董站起来反对:“东山高等小学是有钱子弟上的学校,据我了解毛泽东家境贫寒,他怎能进入我们这所名校呢?” 谭咏春据理力争: “考秀才、考状元都不论出身高低贵贱,更何况我们还是一所新式的学堂!” 张姓校董仍不同意: “我是学校的校董,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我坚持不能录取这名湘潭农家子弟入学!” 谭咏春有些气愤,他站起来说: “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己任。如果张先生等人故意一再作梗,那我只能自请辞职了。” 校长李元甫是一位十分开明的人,他听了谭咏春对毛主席的介绍后,特意请一位老师将毛主席的答卷拿来,并仔细阅读。读完后,李元甫大赞道: “读了毛泽东这位湘潭农家子弟的文章,我完全同意谭永春先生的意见,这是一位非常难得的人才,我们应该录取!” 就这样,谭咏春的意见在会议上获得通过。当谭咏春将这一好消息告诉给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激动地握着谭咏春的手,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但眼中早已充满了泪水。 毛主席进入学校后如饥似渴地学习,但他也因为和其他同学穿的格格不入而受到大家的嘲笑。 谭咏麟知道这件事后,便让儿子谭世瑛和他住同一间宿舍,一来二去两人也结下深厚的友谊。 毛主席当时最喜欢听的就是李元甫的时事训话,也喜欢听贺岚岗先生运用新观点解释旧经文的经学课。从此,在毛主席的心中播下了两颗种子: 一是接触农民的痛苦,二是打倒列强。 每天课余饭后,毛主席总是喜欢独自靠着石桥上的栏杆看书,并一边看一边欣赏河中的倒影。有时候毛主席也会和同学们讨论时事和中国富强之道,还经常把从书报中获得的新思想讲给同学们听。 晚自习的时候,毛主席也经常和班上的同学开辩论会,大家说着各自的意见,谈对时局的看法,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通过接触新思想和新知识,毛主席也开阔了视野。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毛主席就以擅长作文著称,他不仅喜欢康有为、梁启超关于维新求变的文章,还经常效仿“梁康体”作文。毛主席所写的《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文章更是在师生中广为传颂。 谭咏春看过毛主席所书写的《宋襄公论》赞不绝口: “毛润之的文章不仅思想进步,文笔泼辣,而且立意深远,令人折服啊!” 除此之外谭咏春还破例给这篇文章打了105分。 毛主席效仿“康梁体”的作文也遭到一些老师的非议,在这种情况下,李元甫和谭咏春等老师却非常支持和欣赏。李元甫校长曾公开说: “毛润之的文章我看过了,是写得非常好的。另外‘康梁体’的文章也是可以学习的!” 谭咏春得到校长的应允,公开在课堂上讲“康梁体”,一时间学堂到处宣传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 在东山学校读书的时候,毛主席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原来毛主席之前生过病,高烧不退,当时谭咏春通知毛主席的家人接他回去休养,但韶山冲距离学校足足有50多公里,再加上交通不便利,等毛主席的家人到了,他的病情也被耽误了。 谭咏春看着脸蛋通红的毛主席,决定和谭世瑛一起将毛主席送去医院。 当毛主席病情逐渐好转后,谭咏春便将他接到自己的家中照顾。 为了不给恩师添麻烦,毛主席决定锻炼身体,他除了经常参加学校的 体育 必修课外,还经常组织同学到野外活动。或登山游泳,或静坐默思。以达到共同 娱乐 、调剂身心、增强体质的目的。 转眼间,一个学期便匆匆将尽了。谭咏春看着这位学生成绩优异,且胸怀大志,严于律己,为了让他更好地成长,便和李元甫等人商量了一个办法。 在一个冬日里,谭咏春把毛主席喊到自己的房间里,对他说: “你现在的国文和 历史 地理都达到了中学的程度,其他科目的成绩也不错。我们商量后认为你不适合再继续读小学堂了,应该去长沙读中学!” 毛主席听了恩师的话有些犹豫,他说: “我也想去长沙读书,但碍于没有熟人介绍,而且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供养我继续读书……” 谭咏春说: “没关系,我和几位先生商量后决定推荐你去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学宿费全免。” 毛主席听了恩师的话格外高兴,连声向老师道谢。第二天春天,毛主席挑起行李书箱离开了东山高小,来到长沙城。离别时,谭咏春和谭世瑛以及部分师生依依惜别,直至湘乡涟河渡口才停下脚步。而毛主席站在船上,依依不舍地别离了东山的师友们。 毛主席虽然只在东山读了一个学期的书,但在他的求学经历中却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他终生难忘。 即使在几十年后毛主席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但他从没有忘记仅读过半年书的东山高等小学堂,更没有忘记谭咏春等老师。 湘乡解放后,由于谭世瑛曾在国民党邵阳县政府当过差,因此他的工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当地政府还对他实行了管制。生活困难的谭世瑛试探着给毛主席写去一封信,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1950年新年伊始,这天邮递员将一个印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大信封交给谭世瑛。谭世瑛接过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谭世瑛收到毛主席来信的消息瞬间被大家所得知,大家纷纷说道:“毛主席来信了!”“毛主席给谭老倌写信了!” 当谭世瑛收到毛主席的来信,心情也是无比激动的,他特别期盼能依靠这个老同学摆脱当时的困境。 紧接着谭世瑛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诉说遇到的困难。没过多久,毛主席又回了一封信: 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多次亲笔给谭世瑛写信,从这里足以看出两人的感情有多深。 不过在原则问题上,毛主席绝不会徇私,对谭世瑛提出的安排工作一类的事情,他也是委婉拒绝。 但出于同学之情,毛主席曾两次给谭世瑛寄款,给予帮助,并邀请谭世瑛到北京一聚。 谭世瑛收到这封信不久,到汉口找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谭政,请他帮忙治眼疾。谭世瑛和谭政是近邻,两人又是同族,但非常可惜的是此时谭政外出不在汉口,谭世瑛无奈只好从汉口直上北京,求见毛主席。 1955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谭世瑛,两人深情回忆了在湘乡东山学校读书的点点滴滴。当两人谈到谭咏春的时候,毛主席充满深情地说: “你的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者,他是非常爱惜人才的!” 这次接见后,毛主席特地安排谭世瑛到医院治病。而在此期间也发生了另一件事,那就是谭世瑛向毛主席告状。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长子和三儿子都被处决了,谭世瑛认为这一处理办法很不妥当,于是向毛主席“告状”,希望主席可以帮助。 但毛主席并未轻易相信谭世瑛的话,在这些原则问题上,他决定亲自向下坐调查。 这年5月17日,毛主席亲笔给中共湘乡县委写去一封信: 中共湘乡县委接到毛主席的信件后,连忙派人到石洞乡进行调查,并将调查到的情况写成材料向毛主席汇报。同年6月4日,谭世瑛在北京向毛主席写信,并寄去一首自己写的诗,告知主席自己将离京返乡。 6月8日,毛主席给谭世瑛回了一封信: 谭世瑛对政府以及基层干部是有些不满情绪的,因此才会将状告到毛主席那里。 尽管告状的是自己的老同学,是自己恩师的儿子,但毛主席并没有轻信谭世瑛的话,更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为老同学的儿子开脱罪责。 这封信,既是毛主席对谭世瑛的关怀和帮助,也委婉对他进行批评,提出严格的要求。尽管毛主席在原则问题上毫不让步,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老同学间的友谊。 谭世瑛收到毛主席的来信也是有些羞愧的,但更多的是对毛主席的佩服。毛主席仍和当初一样重情重义,也没有忘记过去两人的点点滴滴。 在对这件事的处理上,毛主席既没有为情所动,仅听自己的一面之词,又亲自过问,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最终在毛主席的督促下,谭世瑛返回家乡务农。之后的谭世瑛勤勤恳恳、老老实实,还教 育儿 子和亲属要听党和政府的话,安心务农,搞好生产,勤耕守法。 毛主席在处理谭世瑛问题的方式,正是他在和众多师友、亲戚之间交往的一个原则,既重情重义,又公私分明。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就告诫党的干部,要时时刻刻防止腐败思想的滋生,要做好榜样,而毛主席本人正是如此谨言慎行,也因此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评价短文
1、主席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拥护他,他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3、2、总理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4、3、德是“三军”统帅,是红军稳定的象征。5、4、大批年轻的红军战士,刚毅坚忍、勇敢顽强、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充满革命信仰和牺牲精神,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人物评价短文如下:领袖人物毛泽东1、肖像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2、出身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生活节俭,平易近人使人感动他有一种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魄力。他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4、童年经历他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5、参加革命的起因在县城里读书的比毛泽东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他一本郑观应1894年创作的《盛世危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政治军事先进。毛泽东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他才意识自己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决心为国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