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音乐界的历史地位如何?

本文目录一览:

  • 1、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先驱者之一——舒伯特的生平是怎样的?
  • 2、被誉为“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是谁?
  • 3、舒伯特简介
  • 4、“歌曲之王”舒伯特终生未婚的原因是什么?
  • 5、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音乐界的历史地位如何?
  • 6、舒伯特被人们称为什么?
  • 7、请问舒伯特的哪些作品是你非常欣赏和推荐的?
  • 8、舒伯特出生地在哪里?
  • 9、贝多芬与舒伯特
  • 10、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什么特点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先驱者之一——舒伯特的生平是怎样的?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31~1828.11.19)生于维也纳。父为小学教师。自幼从父学习小提琴,从长兄学习钢琴,常与父兄合奏为乐。9岁师从当地乐师霍尔采。11岁入维也纳宫廷唱诗班,得以免费入帝国寄宿学校学习。这个学校由宫廷出资,学生则义务为皇室、王室的宗教仪式演唱。在校期间开始作曲,保留至今的《钢琴四手联弹幻想曲》即为13岁时所作。他还担任学校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演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当指挥不在的时候则代指挥。1812年因变声离开唱诗班,同年其母去世。1813年父亲再婚。舒伯特经师范学校培训后于1814年任小学助理教师,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就在这一年创作了最初的杰作——艺术歌曲《纺车旁的格雷卿》。至1815年业已创作了交响曲、弥撒曲、弦乐四重奏曲等,同时创作了145首歌曲,其中以《魔王》《野玫瑰》最著名。1816年创作歌曲《流浪者》。1817年结识49岁的宫廷男中音歌手米歇埃尔·福格尔,其歌曲经福格尔演唱轰动维也纳,1818年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辞去教职,专事创作。曾任匈牙利贵族埃斯特哈齐公爵家庭教师。其间创作了著名的歌曲《鳟鱼》以及不少钢琴联弹曲。1819年做《鳟鱼五重奏曲》。1822年经朋友调解,与父亲和好回到家中,两年后却又返回维也纳,谋职未成,过着清贫的自由作曲家的生活,全靠朋友资助为生。后一度健康恶化,但创作力仍极为旺盛。1824年再赴匈牙利采勒斯埃斯特哈齐公爵家任教。1825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年,与福格尔一起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出。1827年参加贝多芬丧礼,为36个执火炬者之一。1828年才首次举办个人作品演奏会。同年11月9日因伤寒病逝于维也纳。享年仅31岁。人们遵其遗愿,将他葬于贝多芬的墓旁。

被誉为“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是谁?

钢琴之王”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与名人有缘的儿童 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这位刻苦的学生。 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二、“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三、慈祥的钢琴大师 一天,李斯特路过一个小镇,恰逢小镇举行钢琴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这次钢琴演奏会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演奏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手是一个青年人,她见到李斯特后,大惊失色,扑倒在李斯特的脚下边哭边说:“对不起! 先生。我实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学生。可是不这样做,人们怎么会来听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慈祥地对女钢琴手说:“请你弹一曲给我听听,好吗?” 女钢琴手感觉到李斯特这位大师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于是消除了紧张和恐惧的她,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结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热心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手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话令女钢琴手感动万分,李斯特的宽厚、热情、平易近人使她终生难忘。 四、“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就不同了。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当李斯特不过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从有旋风般急转的西班牙舞蹈和残酷、吸引人的斗牛场的马德里,到北欧各国安静的灰色镇市,进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德国——无论哪个地方的哪一个镇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样悄悄地走上音乐会讲台,忽然猛扑到钢琴上,从中抓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音乐。在巴黎,著名音乐家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完成了他们最好的工作;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个牧师。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当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于是在晚年,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1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伯格尼尼,被誉为“小提琴之王”。2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一生创作了567首艺术歌曲,被誉为“歌曲之王”。3 德国作曲家舒曼,他写的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本身就是一首首钢琴小品,被誉为“小品之王”。4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被誉为“钢琴之王”。5 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6 美国作曲家苏萨,被誉为“进行曲之王”。弗朗茨·舒伯特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扩展资料弗朗茨·舒伯特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民间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舒伯特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 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舒伯特简介

  1、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2、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3、主要作品:他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民间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歌曲之王”舒伯特终生未婚的原因是什么?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曾言,单身汉的一生只是人生的一半;马丁·路德认为,没有妻子的生活比起没有饮食还要难受。但是著名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却终身未婚。他从未触摸过女性便迅速走完了他31个春秋的人生历程。喜爱音乐的人们,已经十分熟悉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歌曲如《魔王》《菩提树》《鳟鱼》《死神与少女》《流浪者》;而舒伯特的九部交响曲中的《C大调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更是创造了19世纪著名抒情交响曲的新典范,仅仅这两部交响曲便足以奠定他为一流作曲家的地位了。弗朗兹·舒伯特(1797~1828)生于维也纳近郊,他是19世纪著名大作曲家中唯一一位地道的维也纳人。其祖父是工匠,到了他父亲时,便有了小学校长的职位。舒伯特是十几个兄弟姐妹中侥幸活下来的四人之一,由于音乐天赋极高,4岁时跟父亲和哥哥分别学习小提琴和钢琴,水平很快超过其父兄。由于他过分热衷于音乐,而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又是没有地位和金钱的,所以后来其父一度终止了父子关系。这位羞怯而又富于幻想的男孩音乐天赋令同代人叹为观止,有人说他似乎是“直接从上帝那里学习的”,比如他在1815年8月份一个月的时间里便完成27首歌曲,同年共写了137首艺术歌曲,2部交响曲,1首四重奏,4首奏鸣曲,2首弥撒曲和5部歌剧。而在他短短的31年里,创作了约有1500首的作品,遍及所有的音乐题材和形式,其中包括634首艺术歌曲,其艺术价值无后人可比,因而他被后世誉为“歌曲之王”。比如《魔王》的名气大大超过了歌德的同名叙事诗,有人认为,假设舒伯特一生只写此一曲,其他都没有,也足以使他载入音乐史册。一位诗人在双目失明、生命将尽之时,提出的唯一要求便是听一遍《魔王》。本来对舒伯特歌曲不感兴趣的歌德首次听到此曲后,便要求演唱者重唱一遍。后来,李斯特和柏辽兹先后把此曲改编成钢琴曲和管弦乐曲。本来,舒伯特具有诗人的性格,联想力也相当丰富,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因而他对爱情也应该更为敏感才是,然而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真正燃烧过爱情火焰的却只有一次。他曾把《少年时期的梦》献给泰蕾莎·格罗普,可是她却轻松地甩掉了舒伯特,嫁给了一位面包师,以确保她的生活;另外一个歌手也与舒伯特有过交往,她也嫁给了一位身份较高的人。有人把原因归结于舒伯特的相貌。确实作曲家对自己的容貌亦有自知之明。他身材矮小,大腹便便,厚厚的嘴唇,皮肤黝黑,脑门很大,维也纳人叫他“蘑菇”。这样的长相加上他羞怯内向的气质,自然难为女性恭维。传记家们描述他“个子较常人矮,手臂满是肌肉,手指粗而短,脸部圆得像月亮,前额狭小,唇厚,眉毛如杂草;鼻子塌陷,而且上翘,眼睛虽好看,但总是藏在眼镜深处,即使躺在床上,也带着眼镜”,这样的男人怎么赢得女人的芳心呢?有人把舒伯特不恋爱结婚的原因归因于他的经济状况及他的性格。他一生穷困潦倒,从未过上几天富裕日子。他的一生比莫扎特悲惨得多。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专门作曲的人很难糊口。他不是一位演奏家,无法获得正式而长久的工作,只靠朋友们接济度日,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一直维持到最后。虽然他出售了成千上万份作品,但他得到的每每是一顿饭钱,如最著名的那首《摇篮曲》只换了一盘烤土豆,而在他死后,这首曲谱在巴黎竟以4万法朗成交。他死后的财产仅是一些衣物、被褥和“一堆价值十个弗罗林(一弗罗林相当于两先令)的旧乐谱”。也许他明白自己可怜的经济地位,所以从未认真考虑过要结婚。另外,正如从他画像表情上显示出的那样,他不是一个容易博得女人欢心的人。舒伯特性格内向、羞怯而优柔寡断;他虽然也爱欢乐,但只是终日与一帮“舒伯特派”的朋友们相聚。至于爱情,他表现出克制与谨慎,实际上是压抑自己,如他曾恋上匈牙利一贵族之女、他的学生卡罗琳·埃斯特哈赛,但由于他的性格和处境,所以从未做出什么轻率的举动。他们那柏拉图式的“爱情”游戏没有留下何时中断的记载,然而。这位并不忠诚的贵族小姐在还未嫁给陆军少尉去过那“幸福的结婚生活”之前,舒伯特就早已去世了。这场毫无结果的“爱情”只会加深他那“当我想歌唱爱情的时候,它就转向悲伤”的孤独的忧郁。他在日记中曾写道:“发现密友的人,是幸福的,但是在妻子身上发现密友的人,更为幸福。今天的自由人,只要想到结婚,就会恐惧。”“不论给予我的是爱情还是友情,全是一种痛苦。”可见他自已并未奢侈得到爱情及爱情的结果。另外,使舒伯特独身的因素可能有贝多芬的影响。一生未婚的贝多芬是舒伯特心中的偶像,他甚至把贝多芬当做神一样崇拜,他说:“有时候我也做过梦,但是在贝多芬之后,谁还能做什么事情呢?”当他第一次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去谒见贝多芬时,却未遇见;直至在贝多芬死前一星期才见上面。在贝多芬的葬礼上,舒伯特是举着火炬送葬的少数人之一。他死后唯一的要求便是想与贝多芬葬在一起,这个愿望最终在1888年才得以实现。贝多芬终生未婚,他在舒伯特那崇高的心灵中,有着一种神秘主义色彩。舒伯特像莫扎特一样预感到自己生命的衰竭,他心目中也许只想到他的同代偶像,而对自己于女性毫无兴趣的生活视为自然而满足,至少他不愿想到结婚。因为在他的短暂的一生中,贝多芬的影响确确实实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究竟是哪种原因导致了这位天才作曲家的英年早逝,也许只有这位当事人才能说得清楚吧。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音乐界的历史地位如何?

舒伯特作为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很多作品就像故事一样跟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身临其境,现在我们熟知的摇篮曲,也有其中的故事在里边,看似美好,却只是希望。  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要从舒伯特19岁那年说起,当时的舒伯特生活是依旧的艰难,有一天晚上,舒伯特在大街上游荡,希望自己有足够的运气遇到一个熟人或者有人可以施舍给他一口饭吃,但是在大街上徘徊了好久,希望出现的事情还是没有出现。舒伯特实在无法忍受饥饿带来的感觉。在矛盾和饥寒交迫的舒伯特走进了一家豪华的餐厅,他在一张桌子前坐下,看到桌子放着一张老旧的报纸,无事可做的舒伯特就翻起了报纸,他看到了上边有一首小诗吸引了他的注意,一个安静祥和的场景顿时出现在了舒伯特的脑海里,舒伯特的艺术灵感也被激发,他用自己对这首小诗的感受,快速的谱写了一首艺术歌曲,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艺术,到现在我们吟唱的摇篮曲。写完后,舒伯特将自己即兴创作的摇篮曲交给了老板,老板对音乐显然没有足够的理解,但是他知道这首歌曲好听优美,他送给了舒伯特一份饭菜。这就是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虽然自己身处恶劣的环境,舒伯特还是在期待美好,为美好的孩子和深爱他们的母亲们谱写的曲子,摇篮曲很快就传播开来,但是舒伯特却在清苦中离开了我们的世界。很多人一提起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贡献第一反应就会想到《魔王》,其实魔王并不是舒伯特的原创,它是由歌德写的词,在舒伯特之前也有很多著名作曲家为这首《魔王》谱过曲,不过可惜都没有超越舒伯特的版本,舒伯特所作的《魔王》是观众公认的最具戏剧性的一个,所以《魔王》也成为了后来舒伯特贡献的代名词。  不过舒伯特贡献远远不止为奥地利音乐提供了一首《魔王》这么简单,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和20多部歌剧,在短短的31年生命中为后人留下了相知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现在很多舒伯特的传世名篇还在世界巡回演奏着,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经常到他的墓前哀悼。其实舒伯特贡献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他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浪潮,可以说舒伯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风格的第一人,但是可惜那个年代保守的官方没有能赏识这位音乐天才的演出,也正是因为这样舒伯特一生贫寒交加,没有出版商肯出版他的名曲,就连《魔王》也是拖了5年才勉强付给了他稿费。舒伯特死后后人把他和贝多芬并列,认为他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音乐天才。而且最具戏剧性的是他这一生对贝多芬的音乐推崇有加,虽然只见过贝多芬一面,但心里早把他当成了知己,舒伯特死后后人也按照他的遗嘱把他葬在了贝多芬的墓旁边。19世纪伟大的作曲人舒伯特,在穷尽一生把自己所有的想象和天赋都写进了他的作品里,他开创了诗歌和音乐的艺术歌曲,所以他虽然生前贫穷艰苦,但是死后舒伯特历史地位或者说在音乐领域里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舒伯特的音乐既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钝器式的单调,又加上了诗歌的抒情唯美,开创了新的音乐形式,艺术歌曲。他所给人们呈现的是巨大的美好场景,音乐渲染了人们心灵和精神世界,这种渲染是没法表达的,也无法足够丰富的表现环境张力,而诗歌可以简单的通过标题和文字将一种美好呈现在你的眼前,音乐加上诗歌之后就会带给你全新全面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所以舒伯特历史地位是由他的音乐贡献决定的,在19世纪的欧洲,从来没有任何一种音乐形式可以引起这么大的人文共鸣。他合理的将音乐家和听众之间的隔阂打开,让听众和音乐家的沟通变得简单直接,也将音乐家的想象里更为完整的传达到听众的心里。艺术歌曲的出现也将音乐和诗歌完美的结合,彼此碰撞,产生了更大让人震撼的力量。所以说舒伯特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是跟莫扎特,贝多芬可以齐名的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又一颗闪耀新星,虽然舒伯特一生短暂,但是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华丽的点缀了音乐星空,他让人们认识到音乐原来也可以很丰富很精彩的。

舒伯特被人们称为什么?

1818年的舒伯特已经走上了自己的巅峰,他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其创作的歌曲也非常有深度。舒伯特在这段时间创造了较多的好的音乐,他不仅仅只是写歌,他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一些交响曲之类的大型音乐作品。只要是提到“舒伯特,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联想到他曾经写过的歌剧,他被称为“歌曲之王”,其实在舒伯特不算太长久的创作生涯之中,他已经完成的歌剧大概就有九部之多,而这仅有的九部歌剧作品之中,真正上演了的却是少之又少,众人对于舒伯特歌剧印象最深的就是《费斯布拉斯》,这还是因为被阿巴多成功挖掘到的了,才能被世人所知了。1828年仅仅只有31岁的舒伯特离开了这个世界。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偶像贝多芬的墓旁。舒伯特的全名叫做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同时也可以称之为是弗朗茨?舒伯特,他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是奥地利最早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古典音乐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弗朗茨?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是相当的短暂,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多的经典音乐,前前后后舒伯特差不多有600多首委婉动听的音乐,可以说舒伯特为世界的音乐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舒伯特被后人亲切的称为“歌曲之王”,而这个称呼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在看完以上的介绍之后,相信大多数的人对于舒伯特被称为什么都已经了解清楚了,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上面的才能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歌曲创作能力。舒伯特是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他出生在18世纪的奥地利,他和知名的作曲家贝多芬出生在同一个时代。舒伯特被大家看作为古典音乐的最后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出生在1797年,他仅仅只有31岁的寿命,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当中,舒伯特为世人留下了600来首歌曲,其中了有18部歌剧,19首弦乐四重奏,10部交响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22首钢琴奏鸣。所以舒伯特才会被称为“歌曲之王”,他留下的音乐著作要比任何人都多,而且这些音乐不但委婉动听,还能丝丝入扣,与人们的听觉而言是一种无以言妙的享受,他的伟大就为伟大在他的每一首歌曲都可以深入人心,让人听上一遍就能记忆悠久。

请问舒伯特的哪些作品是你非常欣赏和推荐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圣母颂》,一方面是因为这首歌曲的感情非常细腻,给人的感觉比较温柔纯净,另一方面也和我个人的爱好有关,我喜欢这种风格的乐曲。舒伯特是相当厉害的古典音乐家,他所创作的《舒伯特小夜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推崇,特别是很多胎教的妈妈都会用上这首曲子。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1828年11月19日逝于维也纳,享年31岁),又译弗朗茨·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他被人熟知的作品有:《鳟鱼》、《普罗米修斯》、《美丽的磨坊少女》、《流浪狗》、《致音乐》、《迷娘之歌》、《菩提树》、《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野玫瑰》、《剑之歌》、《战士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等等。在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并且能够被称为非常欣赏并且推荐的,一个是《鳟鱼五重奏》,另一个就是《舒伯特小夜曲》。对于第一个我力推的《鳟鱼五重奏》,相信不用多说大家就会想到,在咱们八零后九零后的中学音乐课上,常常被放出来的就是舒伯特的《鳟鱼》。在这首曲子当中,尤其在第三乐章播放出来的时候,你在聆听的过程当中甚至可以想象得到,鳟鱼们在那里轻快的游荡,加上有些版本本身是变奏曲,使得这首曲子本身变得更为有趣,所以特别推荐大家抽空去回味一下。对于第二个我力推的《舒伯特小夜曲》,相信当前奏响起的时候,我无需多言大家也会懂得我推荐的理由,那就是足有安逸舒缓。是的,也正由于这样的特性,让一些准妈妈们把这首曲子当成了胎教必备之良品。由此可见,在弗朗茨·舒伯特的古典主义音乐的魅力之大,足以成就他音乐巨匠之名,以及我推荐他的一万个理由当中的之一......

舒伯特出生地在哪里?

一生与贫穷困苦相伴的舒伯特是19世纪音乐星空里最为闪耀的一颗。作曲家舒伯特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从小跟着哥哥,父亲和周围的人学习音乐,年幼时的舒伯特就展现了自己的音乐才华,因为家庭贫困,在神学院表现出众的舒伯特因为变声期而不得不离开。随后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补贴家用,舒伯特开始做自己的父亲的助手,并且开始创作生涯。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舒伯特童年虽然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但是寄宿学校的生活十分清苦,他的家庭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保障舒伯特的生活需要,夏天还好,到了冬天,由于教室里没有炉火,舒伯特往往饥寒交迫。舒伯特往往一天只吃两餐,从恶劣的早餐到晚餐,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舒伯特都是忍受着。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舒伯特在这个贫苦的出生开始他的创作,他的歌曲有不少的一些都是那个时候写作的,虽然也有一些交响乐的写作,但是大都显得稚嫩而且不成熟。在经历了种种生活带来困扰的舒伯特当了助教后,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但是这并不能影响舒伯特的创作,他也迎来了自己创作生涯最美好的时期。舒伯特出生地并没有很多特别的地方,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许多,但是就是在这种磨砺的环境下,舒伯特还是带给世界新的音乐感受,在他的一生中,这些也是他创作的源泉。舒伯特是哪个国家的人,但凡是对“歌曲之王”舒伯特有所了解的肯定都会知道,舒伯特出生于1797年的1月份,他的父亲是学校的校长,而她的母亲在没结婚之前曾是一个女仆,他总共有兄弟姐妹15人之多,只不过存活下来的没有多少,即便是这样的家庭环境,舒伯特的音乐天赋也没有被埋没,他的父亲为他安排了学习音乐的道路,让舒伯特跟着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在十九世纪初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的墓旁。舒伯特出生在维也纳,而维也纳是奥地利最主要的政治中心和首要城市,然而繁华的城市不一定能够让这样伟大的音乐家好好生活下去,早年的舒伯特曾经在父亲任教的学校里当过教师,但是后来辞去职务,就一直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的一生都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就是这样一位对音乐有着无限追求的音乐家,却总是因为饥寒交迫,他的日常生活全部都是靠朋友的接济来维持的,他在音乐上面的才华也是在其死后才被世人所瞩目的,然而天妒英才,年仅31岁的他终止了自己的创造生涯,葬于偶像贝多芬墓旁,所以舒伯特是哪个国家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人在欣赏他的音乐时,能为他的才能所折服。任何对歌曲有着狂热爱慕的人,都不会计较舒伯特是哪个国家的,因为音乐没有国界,只要是可以让人赏心悦目的歌曲,不管语言能不能沟通,音乐都可以将里面表达的含义轻松表现出来,虽然舒伯特纪念碑远在奥地利,但是每年还是有大量的音乐爱好人会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前往中央公园追忆这样一位音乐巨匠。

贝多芬与舒伯特

倘使只从音乐着眼,只从技术着眼,贝多芬与舒伯特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极大的差别!同样的有力,同样的激动人心,同样的悲壮,但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有时竟近于相反的方法。 贝多芬的不同凡响与独一无二的特点在于动的力量(dynamic power)和节奏。旋律本身往往不大吸引人;和声往往贫弱,或者说贝多芬不认为和声有其独特的表现价值 (expressive va1ue)。在他手中,和声只用以支持旋律,从主调音到第五度音 (from tonic to dominant)的不断来回主要是为了节奏。 在舒伯特的作品中,节奏往往疲软无力,旋律却极其丰富、丰美,和声具有特殊的表情,预告舒曼,李斯特,华葛耐与法朗克的音乐。他为了和弦而追求和弦,--还不 是象特皮西那样为了和弦的风味,--和音(弦)!多么强烈的明暗的对比! 在贝多芬身上我们还只发见古典作家的浪漫气息。--纯粹的浪漫气息是从舒伯特开始的,比如渴求梦境,逃避现实世界,遁入另一个能安慰我们拯救我们的天地:这种种需要是一切伟大的浪漫派所共有的,可不是贝多芬的。贝多芬根牢固实的置身于现实中,决不走出现实。他在现实中受尽他的一切苦楚,建造他的一切欢乐。但贝多芬 永远不会写《流浪者》那样的曲子。我们不妨重复说一遍:贝多芬缺少某种诗意,某种烦恼,某种惆怅。一切情感方面的伟大,贝多芬应有尽有。但另有一种想象方面的伟大,或者说一种幻想的特质(aquality of fantasy),使舒伯特超过贝多芬。贝多芬是古典主义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舒伯特是纯粹浪漫主义的开山鼻祖。读懂了贝多芬与舒伯特,就基本上读懂了古典音乐最重要的两大流派。 贝多芬有思想家的气质,热中政治,拥护共和,相信德行,批判现实;舒伯特对现实漠不关心,在他眼里,人生不过是一连串情绪的波动,一连串的形象,他只希望那些情绪那些形象尽可能的愉快些。贝多芬好象是一个在黑暗中独行的旅者,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舒伯特却温厚爱人,广结善缘,他的心隐隐约约与一切世人的心灵密切相连。他那个儿童般的心灵藏着许多骇人而怪异的幻象、无边无际的悲哀、心碎肠断的沉痛。 贝多芬和舒伯特都没有成家。不同的是,贝多芬一生都在追求爱情并深深的痛苦着——但那首“致爱丽斯”却甜在心里——可能爱情就是这个样子——甜蜜地痛苦着。而舒伯特好象懒得去爱,他似乎不相信人世间会有爱情、会有幸福。他抑郁的心灵充满悲哀和绝望,却没有贝多芬式的抗争,甚至连挣扎也没有。这颗高尚、纯洁、富于理想的灵魂不能以现世的幸福为满足,他似乎只是一个前世的过客,不是今生的归人。他甚至不象青藏高原上那些以身体丈量土地的朝圣者那样执着的活在来世,他只自顾自地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 贝多芬的音乐充满思想、理想、力量和节奏,但弱于和声;舒伯特的音乐节奏贫弱,但充满梦幻般的诗意,旋律优美,和声丰富,是真正的“旋律之王”。 世人往往偏爱贝多芬的九大交响乐,我却最是钟爱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月光》温柔婉约,带给人们多少和平、宁静与美好;《悲怆》第一乐章里的快板、慢板戏剧性更迭交替,变化无穷,让听者如沐春风;《华尔斯坦》与《热情》也使人如痴如醉。《皇帝》更是把钢琴协奏曲推向乐之巅峰,从它之后再没有象样的钢琴协奏曲问世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全集、莫扎特全集和肖邦《夜曲》都是我珍藏经年的“圣品”。 舒伯特只活到31岁,却给世人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如果老天让他象莫扎特一样活到35岁,真难以想象他将还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音乐!艺术歌曲与民歌或流行曲不尽相同,后者的旋律是二段体或三段体的,它用同一个曲调唱许多段歌词或诗节。而艺术歌曲的伴奏不只是把和弦、旋律填进去来帮助歌唱者,它着重于画出一个音乐的布景或背景,使伴奏者几乎同歌唱者一样重要。 也许所有坚强的笑容,背后都隐藏着更加坚强的忧愁。虽然舒伯特接连有不朽的作品不断问世,却连温饱也无法解决。有一天晚上,他又冷又饿却身无分文,他走进一家饭馆,在菜谱上作了一首曲。起初,老板以为舒伯特是个要饭的,想轰他走,后来看见乐谱才知道他是个作曲家,这个乐盲老板这才勉强收下乐谱,免费给了他一盆土豆。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摇篮曲》。每次听这首歌曲我都会想起那盆土豆,而每次啃德基薯条我耳边都会响起:“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什么特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其短短的31年留下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大量杰作,特别是艺术歌曲不仅精致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质朴的民风,部部闪烁着他的功力和智慧。尤为出众的是他把诗歌、曲调和伴奏融合在一起,使古老的德国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活力,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因此,他被人们冠以“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一生作有600多首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他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   概括说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两大特点:   一、结构简单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常用三种形式,一种是分节歌,一种是通谱歌,还有一种其实也是分节歌的一种,叫变化分节歌。   所谓分节歌即一首歌曲用一段旋律演唱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歌词。分节歌是德奥歌曲包括民歌常用的形式,舒伯特用这种形式写成了《野玫瑰》、《摇篮曲》等作品。《野玫瑰》歌词选自歌德的同名诗,这是一首亲切平和的像奥地利民歌一样的歌曲。16小节的一段旋律朴素清新,这16小节的旋律有三段不同的歌词(中间还有2小节的钢琴间奏),诉说着舒伯特的浪漫情怀。歌词大概是这样的: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多么娇嫩多么美;急急忙忙跑去看,心中暗自赞美,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少年说我摘你回去,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使你永远不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就是这样一段清新而动人的旋律,从夜空中飘来,寒冷、黑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人们似乎闻到了浓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   舒伯特艺术歌曲最常用的是变化分节歌形式。变化的分节歌,顾名思义,在重复同一个旋律时,对这段旋律的和声、调性、钢琴织体、速度等做一些变化。当时德奥作曲家已经意识到民间歌曲形式的局限性,想要把这种固定不变的分节歌改变一下,舒伯特也站在了这个行列。比如他的《鳟鱼》、《圣母颂》、《小夜曲》、《冬之旅》等,都是在分节歌的基础上,依据歌词情绪的紧张激动和变化,或者改变调性、或者改变和声、钢琴织体、速度等以适应歌词,这种音乐材料的鲜明的对比获得了强烈的很有色彩的效果。比如《鳟鱼》,末尾的一段音乐中,调式、钢琴织体包括速度都随着歌曲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又如《圣母颂》作品始终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使听者如同置身于中世纪古朴而肃穆的教堂之中。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描绘了一个纯洁的少女真诚地祈求圣母玛利亚的情景。同时,人们还可以从这首小曲里,感受到作者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所体验到的痛苦和哀怨、幸福和希望。歌曲里的临时变化音、装饰音和三连音运用得特别巧妙,恰到好处,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歌曲旋律优美、舒展、动人,感情委婉、真挚、感人至深。   通体歌典型的是《魔王》,情节大概是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歌曲在148小节的贯穿发展过程里一气呵成,气势宏大。几个不同人物(讲故事的人、父亲、病儿和魔鬼)的不同角度、心情和语气,通过调性的对比转换、织体、力度和旋律线条的变化被生动地表达出来,魔鬼的诱惑(大调性、平缓),儿子的呼救与父亲的紧张不安(小调性、急促并不停地转调),讲故事者宣叙性的音调,钢琴伴奏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风声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惊恐的神情。戛然而止及最后的和弦,与歌者共同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景和气氛。这首叙事歌成为舒伯特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完美典型。   二、内容丰满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有歌颂大自然的比如:《致春天》、《听、云雀》,有赞美艺术和爱情的,如《致音乐》、《爱的使者》,有描述神仙与人间的,如《圣母颂》、《地神》、《异乡》,也有表达他内心苦闷、悲凄孤独的,如《城市》、《海滨》等等。这些情感含义不同的歌曲,舒伯特都很好的用声乐与钢琴两种简单的音乐载体直接单纯又深刻动人的表达出来,这也同时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奇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通常是声乐部分展示各种场景和心情,钢琴伴奏部分则描绘出明媚的春天、凄冷的寒风、茫茫的冬雪等,比如《魔王》,钢琴伴奏中持续的三连音音型描绘出马蹄声;《城市》歌曲中,用钢琴琶音织体弹奏一个个减七和弦,造成远处灰色迷蒙的城市景象,是人物凄凉心境的表现;又比如《幻影》,钢琴伴奏的四个和声动机,将夜深人静人去楼空的街头小巷中,孤独的流浪人突然看到自己的影子的那种惊吓、孤独、以至悲痛欲绝的心情表想的淋漓尽致。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旋律一直是抒情性的、单纯的、朴素的、有民间风格的,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无穷无尽的灵感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由于舒伯特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阴霾中,他的音乐仔细听来又有点敏感、容易激动和忧伤的色调,这和舒伯特自己的那份不得志、孤独是有关的。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舒曼、勃拉姆斯以及马勒包括瓦格纳的歌曲,都是沿着舒伯特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