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许纪霖的代表论文

本文目录一览:

  • 1、许纪霖的介绍
  • 2、上海学者评《繁花》前四集
  • 3、许纪霖的主要经历
  • 4、许纪霖的代表著作
  • 5、如何养成贵族气质? 许纪霖
  • 6、如何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异
  • 7、如何评价许纪霖
  • 8、有什么好看的阅读书籍
  • 9、战士、绅士和隐士|许纪霖《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出版
  • 10、许纪霖的代表论文

许纪霖的介绍

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 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

上海学者评《繁花》前四集

上海学者评《繁花》前四集为“四集看罢,似乎与原作若即若离,似是而非,是的,电视剧《繁花》,不姓金,而是姓王,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王家卫。”12月27日晚,由王家卫执导,秦雯编剧,胡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郑恺等演员主演的电视剧《繁花》终于开播。该剧分普通话版和上海话版两个版本,引发观众热议。数据显示,央视八套开播仅10分钟收视率就破了2,微博热搜榜上相关话题词也占了7个。上海文艺出版社方面透露,随着电视剧的开播,已经加印10万册小说《繁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27日晚上一口气看完了前四集,直言“四集看罢,似乎与原作若即若离,似是而非,是的,电视剧《繁花》,不姓金,而是姓王,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王家卫。”许纪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爷叔与阿宝去和平饭店那一幕。剧情评价:该剧在剧情上紧凑且富有张力,通过一个个悬念和情感纠葛,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导演通过对上海独特城市文化的挖掘,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都市风情呈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通过聚焦不同人物的成长、爱情和家庭,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演员表现方面,《繁花》汇聚了一批实力派演员,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能够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此外,该剧在视觉效果上也相当出色。导演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从高楼大厦到市井小巷,从繁华的商业街到宁静的公园,每一处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上海。

许纪霖的主要经历

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放到上海南汇县的东海农场,任图书管理员。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华师大政教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研究中国民主党派史。1985年,考取华师大政教系研究生攻读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1989年,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期间组织学者编写《中国现代化史》。1993年,担任上海历史学会秘书长。1997年,调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期间赴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访学。2002年,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至今。

许纪霖的代表著作

《无穷的困惑》(上海三联书店,1988)《智者的尊严》(学林出版社,1991)《第三种尊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寻求意义》(上海三联书店,1997)《许纪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暧昧的怀旧》(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另一种启蒙》(花城出版社,1999)《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新世纪的思想地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回归公共空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大时代的知识人》(中华书局,2007)《启蒙的自我瓦解》(合著)(吉林出版集团,2007)《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另一种理想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读书人站起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学林出版社,1995)《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三联书店,1998)《内圣外王之境:梁漱溟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思想与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天地之间:林同济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丽娃河畔论思想》两册(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史华慈论中国》(新星出版社,2007)《史华慈与中国》(吉林出版集团,2008)江苏人民出版社“知识分子论丛”(CSSCI来源集刊)主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2003)《共和、社群与公民》(2004)《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2004)《帝国、都市与现代性》(2006)《公民性与公民观》(2006)《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2007)《现代性的多元反思》(2008)《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2008)《启蒙的遗产与反思》(2009)《城市的记忆——上海文化的多元历史传统》(罗岗合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与宋宏合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如何养成贵族气质? 许纪霖

所谓的贵族精神,就是教养、责任和自由。教养意味着每一个人要有精神的追求和品质的追求;责任是要有担当,承担起公共责任;而自由,不仅要追求不受强制的权利,而且要有政治参与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许纪霖,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崛起了,神州富人遍地。富裕起来的暴发户,都想做贵族,甚至自以为就是贵族。开宝马车,喝人头马,都成了贵族的所谓身份标志。不那么富得流油的城市白领,另辟蹊径,泡酒吧、看话剧,谈村上春树,以精神贵族自居。差不多六十年前,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到了今天,中国终于在经济上站起来,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站起来的标志之一,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如今神州富人遍地。富人多了以后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了贵族呢?今天的中国不仅有富人,而且有富人文化,我称之为“暴发户文化”。在当今中国,一个人是否有社会尊严、社会地位,不是看你的内在品质,而是由消费定性,看你穿什么名牌、开什么名车、住什么等级的房子、还有住在哪儿。这些都是身份的炫耀。这样一种奢侈之风如今到处弥漫。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了贵族呢?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不妨先把答案告诉大家:所谓的贵族精神,我认为是三个精神支柱:第一个是教养,第二个是责任,第三个是自由。教养是被熏陶出来而非教育出来首先说教养。欧洲贵族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如今在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上还保留着许多古堡,这些古堡都是欧洲中世纪贵族权力的象征,一个古堡就意味这个主人是当地的贵族,统治一方,这是他权力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的早年,贵族实际上都是一些乡绅,住在古堡里面,统治着乡村。早年的欧洲贵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比较土,没有太多的文化,说话比较粗鲁,喜欢养马、打猎,养了很多猎犬。最初的贵族是世袭的,主要看血统,有一些甚至是从古罗马时期传承过来的。16、17世纪以后,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这些贵族慢慢有了变化,除了血统之外,开始看是否有教养,教养开始替代血统,成为贵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当贵族开始讲究教养的时候,资产阶级也开始出现,这些资产阶级的暴发户,一开始搞商业,后来搞工业。这个时候,贵族阶级在经济上开始没落,他们不是最有钱的,甚至袍子都是破的。但是在封建等级制之下,贵族的地位还是比资产阶级高,衣着体面的资产阶级碰到袍子破烂的贵族还得鞠躬行礼。在贵族面前,暴发户们有自卑感。荷包再鼓、金钱再多,但缺少一个最珍贵的社会象征资本,这就是教养。在中国,端盘子的人可能被人看不起,甚至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但是在巴黎或伦敦,在一些餐厅,特别是比较好的餐厅里,那些服务生在我看来个个都是明星,气质非凡,你没有办法看不起他,他收入可能也不会比你低,他有他的尊严。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尊严,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套礼节。法国大革命高峰的时候,路易十六和皇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皇后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皇后脱口而出:“对不起,先生。”这是平时所自然形成的礼貌习惯。不像中国的宝马车撞到人,不仅没有对不起,还要打被撞的人。中国西周的时候还有类似欧洲的封建制,但东周时已经没有了,孔夫子哀叹说礼崩乐坏,这就是封建礼制的崩溃。以后是两千年的士农工商社会,这个四民社会有一个好,各个阶级之间上下流动,通过科举,平民可以一夜之间鲤鱼跳龙门,像范进中举一样成为上流。但是也带来了问题,有尊严的都是上层,越是上层越有尊严,越是低层越没有尊严,被人瞧不起,所以人人都挤破头往上走。中国的穷人最要命的不是穷,而是活得没有尊严。欧洲的贵族有教养,这个教养是从哪儿来的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培养:家庭、学校与社交。教养这个东西首先来自于家教,中国人也很讲究家教,但是现代人把家教理解得很狭窄,周末送孩子去弹钢琴,或者让孩子背《论语》,把家教理解为知识,好像知识越多家教越好。实际上这只对了一半。家教不一定是知识,它是一个自然形成的东西,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无形中形成的亲切与自然、举手投足中的优雅与高尚,这是一个氛围,是被熏陶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如今有些家庭拼命送小孩子周末去学各种贵族知识,但在家里父母说话谈吐粗鲁,缺乏基本的教养,使得孩子虽然有知识,却不一定有素质。英国贵族的孩子最希望进入的是伊顿公学,到现在它还是最著名的贵族学校,贵族家庭生了一个男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到伊顿公学报名,否则到六七岁读书时再去报名就晚了。伊顿公学教什么呢?不要认为是打高尔夫球,那里没有高尔夫球场,也没有今天热门的工商管理、金融等等这些实用知识。到贵族学校,不是去学有用的知识,而是学在今天看来没有用的知识,比如说拉丁文,熟读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代的各种宗教、人文经典,到今天还是这样。贵族学校学的不是有用的知识,而是博雅之学。中国古代的儒家,孔夫子办私学,朱熹、王阳明办书院,教的也是类似的博雅知识,所谓的士大夫之学。这几年各地的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比较重视人文教养,开始了许多博雅之学的课程,有些大学还把《四书》作为公共必修课。以为人文教养就是通识课教养,上几门人文知识的课程,大学生便有了人文精神。这是大错特错,人文教育不是通识教育,它像家教一样,不是灌输一些知识,而是要通过熏陶,通过各种道德和社会的实践让学生成为博雅之士。确切地说,人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通识教育,而是人格教育。第三步就是社交了。男孩、女孩到了16岁就要有一个成人礼,首先成为正人君子,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文明相处,这就需要社交。父母带着成年的小孩子进入社交圈。这些社交活动,比如舞会、沙龙、晚宴、打猎,都产生了交往的公共空间,哈贝马斯讲的近代公共领域,其前身是贵族的公共领域,贵族的公共领域就是在这样的社交圈里产生出来的。养成贵族差不多需要三代人,第一代是暴发户,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从小形成的粗鄙习性很难改变,虽然通过模仿要成为体面人,但是有些东西是改不过来的。这是第一代,改不过来怎么办,赶快把第二代送到贵族学校培养。第二代从小接受贵族教育,但是家里还不行,家庭还缺乏贵族那一套所需要的礼仪,他们理性上是贵族,但本身的气质和血脉还不行,平时彬彬有礼,但是一到吵架的时候,原来的土话就脱口而出,本能地反映出来,第二代是后天教育出来,不是自然熏陶的。一定要到三代之后,贵族的教养真的渗透到血脉里,习惯成自然。中国历史上也是有贵族的,特别是魏晋南北朝隋唐,那时皇权比较弱,世家大族比较强大。但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很多,农民起义第一件事就是杀贵族。贵族要三代养成,但一场大乱,每次像割韭菜一样,贵族传统没有办法作为一个历史传统传承下来。欧洲和日本都是长子继承制,家产可以完整保存下去,但中国是儿子均产制,老子的遗产有几个儿子,就在中间均分,均分以后,财产就分散,形成不了大势力,这让皇权最开心,专制权力就是建立在贵族权力有限的基础上。

如何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异

说到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一个基本的认识是现代地理学定义之下,以800mm等降水量线(即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的南方和北方。在此意义之上延伸出中国的南北差异,常见的说法诸如“南方吃米、北方吃面”、“南方湿润、北方干燥”等等。但南北问题并不单纯是地理学问题。以“南”“北”论空间,首先面对的问题是:以谁为中心?先确定中心,继而谈南北。但“中心”是变化的,因时、因地、因人、因事都有不同。会议间歇中,与会学者曾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讨论过对于南北的认知。成长于上海的许纪霖教授,最熟悉自然是江浙一带的南与北——苏南和苏北。中山大学历史系的刘志伟教授说,对广州人来说,韶山以北,都是北方。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唐晓峰教授则与大家分享了另一个关于南北的认知经历,“我曾经去过昆明,别人问起你是哪里人,我谎称是湖南人,对方听了就说,哦,你是北方人呀!”唐教授说,这个说法当时就震撼到他了,原来湖南还是北方呢!谈笑中,已可见南北问题之复杂。中国这么大,地区间存在自然、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而谈论历史中的南北文化还有一层时间维度,那么,南北问题该如何谈起?我们在讨论南北问题到时候,想讨论的究竟是什么?许纪霖教授在会前指出,这次研讨会是头脑风暴式的,希望有文学、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视野的与会学者能够在碰撞中激发新的思考和讨论。 说“南”道“北”南北问题实在广博,事实上,在这次研讨会上差不多半数学者提交的报告并非是站在宏观的时空角度来谈论南北,而是一些具体问题的展开,诸如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牟发松教授报告的是《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兼与唐太宗作比》,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姚大力教授谈的是“元人意识中的南部中国文化优势”,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程美宝的题目则是《南徼北腔——“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及其余绪》,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瞿骏副教授谈的则是1920年代读书人的南北之争,等等。而另外一些相对宏观的讨论题目则有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志田教授的《作为文化、政治和学术的“南北”》,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科大卫教授的《从商业制度史看中国历史中的南北文化》,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的《古代华北:环境与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许纪霖教授的《农耕、游牧与海洋文明视野中的南北文化》,中山大学历史系刘志伟教授的《认识中国“南方”的一个视角》等。这两部分的报告倒也没有割裂分离之感,宏观题目的报告引发的话题与思考,在具体的研究中也有体现或延伸。 如何定义南北,中国历史上的南北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是宏观讨论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次研讨会上首先发言的罗志田教授指出了南北在空间上的相对性以及谈论南北差异时的“生活样法”,也就是前文所述几位教授在谈笑中所说的南北认知问题。“具体到不同地方的人,其心目中的南北就颇不相同,但又不是所谓‘虚构’的,不仅存在于认知中,也表现在具体的生活样法上。”而从历史的维度来说,南北问题“有一个从‘中国’之外到中国之内的演变,而这一点陈序经已经注意到了。”罗教授说,“大约在先秦举四方以定中央的时候,南北更多是非我的他人;到春秋战国时已多在内(孔子就有南人之说,应已在近于国的天下之中,但仍有异类之意;孟子所分更细,如说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同样楚产的陈良因北学于中国就不是南蛮,也还多少带点非我的意味);秦汉大一统之后,人们说到南北,就基本不出今日所谓中国范围了。”至于在政治、文化、学术上的空间分异,论及南北,又是一个复杂问题。罗教授说,“至宋代科举考试南北分取,以学问为表征的南北差异基本固定化。而财赋以东南为重,也越来越明显。明朝的南北两京之设,大概可说是由朝廷带动的南北区隔。而一个源远流长的后果,则是清代江苏的宁苏分治。其初意并非迁就文化的差异,实际却适应了生活样法的不同,这样一种政治与文化无意中的互动,强化的划分南北的认知。同时两淮盐运使长期设在扬州,是另一实际的权势机构,而盐商的聚集对学问和文艺发展的影响也相当大。晚清的南北之分,有官方无意中的推促(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置,应有直接的作用),却因东西因素而起。也因此,从晚清开始,南北与新旧就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后来有些学者如陈序经,说南北其实意在东西,其中又涵括新旧。如陈先生的《南北文化观》一书,言东西的内容便远超过南北)。从东南互保开始,南北间暗存一种中央和地方的模式,因此而使中央不能‘大公无私’。入民国后中央和地方的色彩更明显,而不肯‘大公无私’则成双向的。由于彼此的不信任,南方的‘私心’有时甚或重于北方。不过因为史学界一向亲国民党,所以往往表现为得到世界承认的北政府反有些‘伪’的意味,而南政府则被说得更带正当性。故民国的南北,至少有文化的、政治的和学术的三大板块,始终存在紧张,后二者的变化还很常见。”

如何评价许纪霖

徐继林先生自问,“为什么中国的学术至今不能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他自己做了一个很长的说明性回答,主要是因为量化的、外在的、行政主导的评价体系。徐继林先生从提出上述问题到在长篇大论中回答,根本就是错误的。要澄清问题,首先要澄清问题中的一个词“中国学术”。许继林先生解释说,“中国学术”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许继林先生将这一类归为成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如果这样评价《中国奖学金》,提出的问题就不恰当或不准确了。因为现在世界有目共睹,举世公认:中国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工程技术取得多项世界级成果;医学也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中国的自然科学技术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站在世界的最前沿?“这样的问题是错误的。如果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至今也站不到世界前沿吧?”这样的问题也是不恰当或者不准确的。人文学科不是有人拿诺贝尔文学奖吗?这应该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标志吧?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世界,除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其他的经济奖和和平奖等等。后者不被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因此不足以作为衡量人文社科科技领域“前沿”的标志。那么,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中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处于世界前列的成就呢?可能很难说能得到国内外人文社科领域所有专家学者的认可!因为人文社科所有学科都有很强的阶级倾向,从国际上看,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上被西方政治家和资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学术界和主流媒体所控制。

有什么好看的阅读书籍

  现在经常玩手机,让我们没有时间来阅读一些好的书籍,其实有很多好看的书籍是值得我们看的。下面我就来为大家推荐的好看的阅读书籍,欢迎参阅!   好看的阅读书籍   1、《守望的距离》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守望的距离》收集了作家周国平字1983年至1995年的散文作品,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在这段时间,作者经历了一连串的人生变故,因而对人生的许多难题进行了较深刻的思考。这些难题包括生与死、爱与孤独、幸福与苦难等等。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每个人也都会因此对人生感到困惑、迷茫,而作者的思考恰好给困顿中的读者提供了些许指引和精神的力量。   2、《何以安身立命》   作者: 许纪霖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在本书中,许纪霖先生通过与众位学者的谈话,分多个层次对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进行了探讨:我们要如何名对自己?找到面对死亡、信仰和文化环境的方法。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如何看待世界的发展趋势?新天下主义、伊斯兰国问题。如何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力求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找到重建自己内心的方法。   3、《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作者: 梁实秋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梁实秋一生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任情不随于俗,举止不拘礼法,纵酒任性,放诞不羁,始终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他总是以“有趣”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即便面对令人不快的事情,他也做着愉快的文章,令人易生亲切、有趣之感。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不管世风如何浮躁,都尽量保持一份高雅、恬静和淡然。如果我们用如此的心态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   4、《人生最美是清欢》   作者: 林清玄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人生最美是清欢》全书共分为六辑,包括人间有味、活在当下、随遇而安、天寒露重、不忘初心、从容一生等六大人生主题。   林清玄用数十载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不断思考和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他发现——人生最美是清欢。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在复杂的世界里,愿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人,放下执念,不浮不躁,不慌不忙,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5、《恰到好处的幸福》   作者: 毕淑敏   出版社: 浙湖南文艺出版社   纵有千间房屋,夜间无外一床安宿,纵有万亩良田,一日终究只需三餐。   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   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佛家有一句话,叫“无挂碍物者无恐怖”,不妨借用来,少需要物者少烦恼。因为必需少,所以受限轻。人就获得了更快的行走,更高的飞翔。本书把“幸福”作为一种正面的人生价值提出。教你如何构建合理期望,在欲望和现实中找到平衡,收获丰硕愉悦的幸福人生。   你,幸福吗?   受欢迎的好书籍   1、《愿人心温暖,万物复苏》   作者:渡边和子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常常微笑,常常喜乐。   微笑,是好天气。微笑,是与花予水。   所谓人心温暖,其实,就是有爱吧——做有用的事,说勇敢的话,想美好的东西。爱自己所爱的一切——只要有爱,世间美好。你爱谁,爱什么地方,为什么爱,什么时候去爱,或者你怎样去爱,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有爱。拥有爱,然后做你想做的。   我们都是这世上的旅人。人生这条路,我们只能走一次,必须以珍重的心意,请带着爱认真地往前走吧!愿人心温暖,万物复苏。   愿亲爱的你,越来越平静,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有爱,照亮自己和他人。   2、《穿越人海拥抱你》   作者: 苑子文,苑子豪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全书包含12个温暖治愈的晚安故事,送给所有饱经磨砺却依然温暖的年轻人。愿每一个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即使单枪匹马,也能勇敢无畏。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孤独、落寞、沮丧、失望,怀疑着自己,对抗着生活……或许世界人潮拥挤,所有人都想拼了命挤上一辆开往好日子的列车。但希望你我都可以接受意外,接受失败,接受不如意,接受付出得不到回报……接受背叛,接受无法挽救,接受现实残酷,接受不被人理解……永远不要为失去而伤心;永远因得到过而知足。梦想遥不可及,路途艰难险阻,希望你我能穿越人海拥抱彼此,继续奔向明日征程。   3、《一只猫的生活意见》   作者: 魏棻卿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对工作有意见,对生活有意见,对贫穷有意见,对压力有意见,对房价有意见,对减肥有意见……   当你经历生活种种,最终发现,你对自己最有意见。所幸,这世上还有一种最温暖的生物,在你左右。缔咖,一只颜值超高的喵星人,一只为了拯救愚蠢的人类驾临地球的喵星人,以超高的智慧给你意见。它说,其实你本来就已经够好了。只不过,地球人扭曲的角色框架、虚假的社会面具,让你逐渐看不清,内在那个真实的自己。   不要和你自己一般见识,不要再陷入生活的怪圈,一切恐慌和不安,对这世界的焦虑和失望,都源于你自己的内心。当你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人生才真正开始。   经典好看的书籍   《走在有光的路上》   编辑推荐   ● 王义博是谁?——王义博,百万粉丝微博红人,身价*的90后摄影师,毕业之后拒绝了OFFER,跟家人撕逼也要出去旅行的任性BOY。他拍出了黄灿灿、宋伊人等校花女神。更是《爸爸去哪儿》《我们来了》《真正男子汉》等各大热播综艺节目特邀摄影师。他独有的王义博人像色调,已经成为小清新照片流行风尚,得到众多摄影爱好者的研究和效仿。被誉为“*会拍照的男朋友”。   ● 这本书写了什么?——本书是王义博首部图文作品集,真挚地向读者讲述了他从普通大学生到摄影红人的逆袭之路。一路走来他有过的艰辛与迷茫,成长与困惑,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摄影于他,就是生命里的光,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相信每个人只要找到心中的方向,坚定了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可以走在有光的路上。   ● 为什么要买这本书?   1、这本书里你会发现,王义博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段子手,是一个满身正能量的阳光大男孩,是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达人,更是每个女生心目中*理想的男朋友:长得帅,会拍照,不粘人,天天逗你笑。   2、本书特别收录:《爸爸去哪儿3》特邀摄影经历;欧洲各国逗比旅行日志;黄灿灿、宋伊人等校花女神日常。   3、苑子文、苑子豪、卢思浩亲笔作序推荐;邹市明、冉莹颖夫妇倾情推荐。   4、超值的摄影教程:本书收录了各种摄影干货,王义博亲自教你如何拍出小清新照片,甚至教你选相机、摆POSS、调光、后期PS。   5、全书彩色设计,100g特种相片纸印制,精心收录200多张海量美图,8万字的心迹坦露,刷爆眼球的视觉盛宴。   内容提要   百万粉丝微博红人,90后摄影师王义博首部图文作品集。苑子文、苑子豪、卢思浩亲笔作序;邹市明、冉莹颖夫妇倾情推荐。本书真挚讲述了一名普通大学生到摄影红人的逆袭之路,更是分享了《爸爸去哪儿》摄影经历 欧洲治愈旅行日志 黄灿灿宋伊人日常。通过本书你会发现:王义博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段子手,还是一个满身正能量的阳光大男孩,是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达人,更是每个女生心目中*理想的男朋友:长得帅,会拍照,不粘人,天天逗你笑。   章节试读   我是来自胜利油田的山东大汉,我们那个地方叫东营,时常会在央视看到广告说:黄河在这里入海。没错,就是我们那儿。东营有我土生土长的记忆,高中时候的我绝对是个奇葩,两年内被开除六次,刷新了我们学校被开除次数的记录。特别感人的是,有一次被开除后,全班同学集体签字去找校长要求让我回来,最终我也回来了。众所周知,山东是个教育大省,所以山东的教育绝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当年我们食堂是站着吃饭的,每逢领导检查就会象征性地给我们配几个凳子,然后等领导走了再拿走,每周的电视大会校长都会说,站着吃饭是为了让你们消化好。每当这时我就在想,莫非这校长在家也是站着吃饭的?然而迫于山东教育的压力,我还是身不由己地成了blingbling的“学霸”。没错,因为我知道,把学上好了,才有更多的可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好没辜负自己,考上了还不错的大学。开学第一天,发现这里跟想象中很不一样,没有了固定教室,没有了固定同桌,甚至连小报告都不知道该打给谁。同学们都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参加了各种社团,忙碌于学生会。然后,我就进入了“上课——听课——在课堂睡觉——回宿舍睡觉”的美好循环中。关于我的大学,可以说是稀里糊涂地就这么过来了。我几乎没有听过一门课,但却出乎意料的顺利毕业了。第一次考四级的时候,我一直在犹豫去不去,结果在同学们的各种劝说下去了,最后以426分低碳环保的成绩稳过。其他各门考试,基本也都属于这种情况。要不就是我人品太好,要不就是老师们太爱我了。虽然我大学不怎么爱学习,但是闲暇时间倒是挺爱去干点别的事情。大一的时候混迹于各种学生会活动,以一个新生的身份被各种吩咐来吩咐去。在一股誓死要熬到大三当主席的拼劲下,熬过了大一,大一结束,我便不再做梦当学生会主席。大二开学,我便跟朋友一起在学校开了一家服装店。第一次经历了自己租房子,自己买原材料,自己装修,自己上货,自己布置,自己卖衣服的这么一个过程。在开店过程中,我也学到不少东西,经营的流程不多说了。当时与我一起开店的是我特别好的朋友,但却经常会因为一两块钱的事而吵得不行。我们也不是在乎那一两块钱,只是有时候会因为观念的偏差,让我们产生很多不愉快。所以我大学毕业,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好朋友要与我一起开店的想法。所以,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合作,是走不远的。大一大二的时候喜欢唱歌,也参加过一些比赛,拿到一些名次,然后接商演,开始自己赚钱。到了大三以后就开始接触摄影,同样也认识了很多很好的朋友。我之前有过一个目标,就是在大学期间走遍全国,在我要毕业旅行的时候,机票和各种行程都已经定好,却因为一点小意外不得不取消了这次出行。回头再想想,这或许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只有这样,毕业之后才会有更大的冲劲去完成当初的梦想。而我现在,也一直在路上。   专业点评   第一次见他是西安的冬天,但却感觉灿烂如夏。第一次他给我拍照是在印尼,才发现认真起来的他,竟然妖艳如花。第一次和他聊梦想是在夜晚的海边小码头上,赤脚、月光、微风、海浪,他说着摄影,说着未来,我看着旁边的这个少年,嘴角微笑,眼里有光。——牛轰轰 1. 2017励志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2. 人生必读的30本经典书籍以及推荐理由 3. 2 0本一年级学生必读书目介绍 4. 一生必读的100本经典书籍 5. 30本成功人士必看书籍

战士、绅士和隐士|许纪霖《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出版

" 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鲁迅最可佩,胡适最可敬,林语堂最可爱。" " 鲁迅是特立独行的战士,胡适是温雅严肃的绅士,林语堂是幽默潇洒的隐士。" " 少年不学鲁迅,是没有血性;中年不学胡适,是没有理性;老年不学林语堂,是没有灵性。" 11 月 2 日,著名历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携新作《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来到南京先锋书店,作了题为 " 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图景 " 的新书分享。他以鲁迅、胡适、林语堂三人为例,分析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三种不同选择。 △现场图 0 1 战士、绅士和隐士 在繁杂的大时代中,不同个体的命运抉择,受到诸多复杂条件的影响,许纪霖以鲁迅、胡适、林语堂为例,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决断,透视大时代下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鲁迅少年失怙,家道中落,在成长期经历了世态炎凉,体验了人心黑暗,看清了 " 世人的真面目 "。这对他造成了深刻的创伤,以至于在多年后的文章中还忆起当铺先生的侮蔑,同时也为他革命和战斗型人格的形成埋下了因子。留学日本学医时,因看到日俄战争宣传片中中国国民对同胞罹难的冷漠麻木,深受 *** 的鲁迅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从灵魂上拯救国人。 △网络图 许纪霖说:" 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向来文笔锐利言辞激烈,与人论战不知疲倦。但在他看似鲜明的性格与态度中,其实隐含着更深的复杂性。鲁迅以笔为戈,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国民性问题,对中国封建传统视之为敝履。而在他的个人生活中,却遵从了母亲之命,娶裹着小脚的旧式妇女朱安为妻。即便后来与许广平恋爱、生子,也始终没有勇气违背母亲的意愿正式离婚再娶。" 许纪霖认为,鲁迅的复杂之处源于他从传统中来又反传统的立场。他以刀笔解剖他人,本质上更是在解剖自己,且更狠更透彻。他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为 " 过渡的一代 ",任务是抗住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人能够过去,能够在摆脱传统的重负后重建一个光明的世界。 与鲁迅一样,胡适也是幼年丧父。他是在哥哥的帮助下,一路接受了完整的精英教育。归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的胡适,为国内学界引入了西方现代学科的前沿思想,影响广泛," 但开风气不为师 "。" 他在方法上采取实验主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逐步改善现实问题,而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比起鲁迅的锋锐,说胡适是一位优雅包容的绅士,恰如其分。" △网络图 许纪霖认为,在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中,如果说鲁迅是最可佩的人,胡适是最可敬的人,那最可爱的人则非林语堂莫属。 林语堂一生都保持着一种天真性情。由于智力超群,他的治学之路非常轻松,中英双语俱佳。其著作向西方系统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和中国人的智慧,一改西方对中国的看法。 在个人与时代的撕扯之中,林语堂的人生经历过两度转折。他从德国留学归来后,最初与鲁迅过从甚密,与现代评论派进行笔战。" 四一二 " 反革命政变后,面临现实的危险,林语堂选择从战壕中撤出,做一个名士。而随着 *** 白色恐怖的加剧,感受到切身生命危险的林语堂最后索性 " 牢骚 " 也不发了,只是躲到自己的小天地中,寻找内心的自由与安宁,成了一个隐士。 许纪霖说,个人经历决定了胡适和林语堂具有强烈的精英意识,与底层在情感上是隔膜的。而鲁迅则相反,他是既同情民众,又要唤醒民众。 0 2 知识分子研究扛鼎之作 《安身立命》是许纪霖继《家国天下》之后又一力作。 △出版社供图 本书囊括了许纪霖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研究的三个阶段,由心态史的角度进入,把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结合起来,再到当下的第三个阶段——研究知识分子的世代交替、出身和文化惯习,以及地域背景等因素,开拓知识分子研究的视野,发掘新的领域、新的路径和新的问题意识,旨在 " 将隐藏在背后的、相互缠绕的众多复杂元素揭示出来,从而显示出知识分子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安身立命》保持了许纪霖独有的知识分子心态史研究的风格,并提供了更广阔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宏观视野,树木之外,又见森林。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为 " 特写 ",共六编,是知识分子心灵史或精神史的个案研究;下篇为 " 群像 ",共两编,是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考察。从 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个体出发,关照到知识分子群体与整个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型,既是一幅宏观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的历史全景图,亦是一张张纤毫毕现的中国知识分子个体的心灵图景。 《安身立命》一书记录了从曾国藩、梁漱溟、胡适、林语堂,到沈从文、巴金、史铁生、王小波,六代知识分子的更替,悉数新与旧、东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接续,剖析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窥见现代中国的思想变迁。 关于何为大时代,许纪霖援引鲁迅的说法," 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 "," 不是死,就是生,这才是大时代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样的大时代有四个:先秦、魏晋、明末清初和 20 世纪。在这些大时代中,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不仅与政治环境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且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矛盾。 许纪霖在书中解释道:" 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可以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社会(政治)关怀、文化(价值)关怀和知识(专业)关怀。这是三种不同层面的人生关怀,有着由显到隐的区别。作为任何一代和任何一个知识分子,这三种关怀都是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同时具备的。"

许纪霖的代表论文

《上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读书》,2000年,第1期,《一代豪杰“傅大炮”》,《万象》,2000年第2期《二种危机与三种思潮: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战略与管理》,2000年1期《误入宦途叶公超》,《万象》,2000年5期《瓷器店中的猛牛》,《读书》,2000年8期《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秩序》,《开放时代》,2000年1期《两难困境中的殖民历史遗产》,《明报》,2000年3月4日《文化大都市之梦》,《明报》,2000年3月11、12日《再现整体性理论》,《明报月刊》,2000年6月号The Fate of an Enlightenment--Twenty Years in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Sphere, East Asian History, No20, December2000,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of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 Australia《当代中国的两种自由》,《二十一世纪》,2001年12月号《合法与正义之间》,《东亚论文》,新加坡,31期,2001年《我的精神摇篮:回忆大学时代》,《我的大学时代》,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中国知识分子死亡了吗》,《中国大学学术演讲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在自由与公正之间—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思想与文化》第一期,2001《两种民主的反思: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In Search of a “Third Way”: A Conversation regarding “Liberalism and the “New Left Wing”,Voicing Concerns: Contemporary Chinese Critical Inquiry, Edited by Gloria Davies,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众意还是公意》,《天涯》,2002年第3期《自由主义民主与共和主义民主》,《中国大学学术演讲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9-11周年祭:诺亚方舟驶向何方》,《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5日《世俗社会的宗教神经》,香港《二十一世纪》,2002年10月号《9-11事件与全球正义》,《东方文化》2002年第6期《营造怎样的都市形象》,《书城》,2003年2期《当前学界的回顾与展望》,《开放时代》,2003年1期《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史林》,2003年2期《全球正义秩序如何可能》,《中国大学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非典时刻的反思》,《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28日《从民族认同和公民意识的角度认识青年》,《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9期《紧张而丰富的心灵:林同济思想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4期《重建知识与人格的立足点:徐复观的知识分子论》,《学术月刊》,2003年8期《置身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知识分子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8期《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天涯》,2003年4期《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知识分子论丛》第一辑《上海文化的反思》,《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12日《论深度自由》,《文化中国》2003年2期《从国民共同体到民族共同体: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最后的士大夫,最后的豪杰》,《二十一世纪》2004年2月号《近代中国城市的公共领域》,《中国的现代性与城市知识分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Quelles possibilities pour les intellectuals engages,(法国)Perspectives chinoise(神州展望) No81,2004《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3期《转型中的思想分化》,《史学月刊》,2004年7期《两种自由与民主:对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论战的反思》,《思想文选2004》,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公共正义的基础》,《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全球正义的伦理基础》,《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The Fate of an Enlightenment--Twenty Years in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Sphere,hinese Intellectuals between State and Market,Routledge Press,London and New York,2004《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文汇报》,2004.12.12《现代中国的公共空间及公共知识人研究现状》,《公共的良知人》日本,154期,2004《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社会科学》2005年1期《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梁启超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张君劢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学海》2005年1期《“断裂社会”中的近代知识人》,《光明日报》,2005.3.22《知识的生产是如何再度国家化的?》,《中国书评》2005年第一期《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历史教学》,2005年第5期《启蒙思想的内在歧路》,《书城》,2005年第5、7期《两个美国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困境》,《读书》,2005年第6期《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界》,《21世纪》,2005年4月号《现代中国思想的内在复杂性》,《新哲学》,第4辑,2005《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学海》,2005年5期《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6期《科举废除与“断裂社会” 》,《文汇报》2005.12.25《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卷2期,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