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德意志的利剑:普法战争头号功臣毛奇
- 2、毛奇的生平和重要事件是什么过程?
- 3、毛奇是一个怎样的人?
- 4、毛奇有怎样的影响?
- 5、毛奇如何度过的最后几年?
- 6、毛奇对普军做了什么改变?
- 7、毛奇在普法战争起到什么作用?
- 8、老毛奇的战略思想有多高明
- 9、小毛奇的战败
- 10、小毛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德意志的利剑:普法战争头号功臣毛奇
一二战中,德国的闪击作战都是他的主流战法,精锐的德国陆军是其成就欧洲第一强国的根本,又有谁知道,曾几何时,普鲁士陆军自从拿破仑时代开始就一直被法国陆军压制着,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打赢了普法战争,虽然这也导致了之后一二战中惨痛的教训,但是此人也无愧德意志利剑的美誉,他就是老毛奇。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德语: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年10月26日-1891年4月24日),普鲁士和德意志名将, 普鲁士和德意志总参谋长,军事家。一称老毛奇。德国陆军元帅。 生于梅克伦堡帕尔希姆一破落贵族家庭。1805年移居丹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吕贝克(今属德国)。181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进丹麦军队服役。1822年转入普鲁士军队,获少尉衔。1835~1839年任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军事顾问。1857年~1888年任普军和德军总参谋长,领导指挥德军参加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他从1867年到1871年担任在北部德国邦联的议员,从1871年到1891年他是德国国会的成员。1888年他从总参谋长位置上退休,由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继任。他的侄子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小毛奇),从1906年到1914年任德军总参谋长。 毛奇在军事理论写了一定数量的著作。他受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影响,他的主要论题是军事战略必须被了解作为选择系统,因为唯一军事操作的起点是plannable。结果,他考虑军事领导主任务包括在所有可能的结果的广泛准备。 1888年8月9日毛奇退役后任国防委员会主席。1891年卒于柏林。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家,1908年德国造舰计划中的G号重巡洋舰(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毛奇号巡洋舰。该级舰的另外一艘以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的普鲁士将军奥古斯特·卡尔·冯·戈本(1816年—1880年)命名。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德语: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年10月26日-1891年4月24日),普鲁士和德意志名将, 普鲁士和德意志总参谋长,军事家。一称老毛奇。德国陆军元帅。 生于梅克伦堡帕尔希姆一破落贵族家庭。1805年移居丹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吕贝克(今属德国)。181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进丹麦军队服役。1822年转入普鲁士军队,获少尉衔。1835~1839年任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军事顾问。1857年~1888年任普军和德军总参谋长,领导指挥德军参加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他从1867年到1871年担任在北部德国邦联的议员,从1871年到1891年他是德国国会的成员。1888年他从总参谋长位置上退休,由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继任。他的侄子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小毛奇),从1906年到1914年任德军总参谋长。 毛奇在军事理论写了一定数量的著作。他受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影响,他的主要论题是军事战略必须被了解作为选择系统,因为唯一军事操作的起点是plannable。结果,他考虑军事领导主任务包括在所有可能的结果的广泛准备。 1888年8月9日毛奇退役后任国防委员会主席。1891年卒于柏林。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家,1908年德国造舰计划中的G号重巡洋舰(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毛奇号巡洋舰。该级舰的另外一艘以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的普鲁士将军奥古斯特·卡尔·冯·戈本(1816年—1880年)命名。 老毛奇这一代普鲁士的奠基人不止是军事家也是政治家,也就是他一手提拔了兴登堡,冯贝尔根,鲁登道夫等一战名将,可能老毛奇比不上克劳塞维茨的军事造诣,也比不上施里芬的奇思妙想,但是他和俾斯麦却一文一武,真正撑起了普鲁士的伎俩,奠定了一个国家强盛不衰的军事基础。 在40年代,毛奇的政治思想已经形成。它的两个要点是:德国要统一,但必须统一于普鲁士王朝,“普鲁士必须成为德国之首”;德国要成为欧洲强国,但必须用武力来排除统一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用战争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尊严”。因此,他一方面反对德国1848年革命,把民主派说成是普鲁士最凶恶的敌人,要求用武力来恢复秩序,“自由有时产生于秩序,但秩序决不会产生于自由”;另一方面,他力主由普鲁士君主政体掌握统一的旗号,进行军事改革,反对欧洲其他大国的阻挠和破坏。毛奇的军事思想作为一种体系,大致形成于五十年代。毛奇没有论战略和战术的军事专著,但他的大量的军事论文体现了这些思想。他详细地研究过拿破仑战争,承认拿破仑无可比拟的军事才能。但他认为拿破仑缺少完整的战争体系,凭着个人的筹划和决心指挥作战。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更大规模的战争中是无法达到的。他更多的是研究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承认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毛奇把自己看成是克劳塞维茨的学生,对重大的战争和战役都进行政治分析。但是这个学生更多地着眼于战争,把战争作为决定性的手段,认定政治目标一旦确定,政治就让位于战争,政治不得妨碍战争的进程,直到战争结束。在毛奇那里,很少有什么“绿桌战略”——通过谈判达到目标的考虑。在这样一些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毛奇军事思想。 如果说把提出总参谋部的沙恩霍斯特是这个制度的奠基人的话,那老毛奇则是将这个制度发挥到了极致,哪怕到了普法战争,法军的战斗力也是高过普军的,但是老毛奇就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总参谋部形成了一套健全的动员机制,这才击败了拿破仑三世,缔造了普法战争的辉煌。 一、创立大规模的总参谋部体制。总参谋部在战争时期应当成为总司令(国王)“唯一的顾问”,由它制订战略和策略,协调军力和物力,统一军事行动的指挥。 二、必须把技术革命引入战争。不仅要更新军队的装备,把老式的铳膛枪炮换成新式的后膛击发枪炮,而且要把铁路和电报用于战争目的。大规模的铁路建造能加快军队的动员和部署,保证部队的调动和接应。铁路和电报不仅克服了以往的给养限制、季节限制和传递限制,而且有可能在短期内把大量的兵力和装备投入某个战场,形成优势兵力,完成战略部署。毛奇提出了所谓“普鲁士的铁路政治”,把铁路、电报乃至刚刚出现的系留汽球都作为战略行动的辅助手段,并把一系列科学如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 三、对总参谋部军官进行教育和训练,以适应新的战略和执行新的战争计划。统帅部只给各军领导规定战略目标,而达到目标的执行方式由各军领导自己决定,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毛奇制定了一套所谓“通用指令”,代替以往生硬的“作战命令”。 四、进攻,但必须“先思而后行”。进攻是毛奇的军事原则,而“先思而后行”是取得进攻胜利的保证。“军队开始行动时,应把政治的、地理的和国家的各个方面考虑在内”,要求在战前极其细心、详尽、谨慎、周密地规划和拟订作战计划、部署和行动。一当战争开始,就采取攻势。毛奇主张先发制人的快速进攻战,反对防守战略。 可以这样说,毛奇是普鲁士容克-大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最主要代表,他奠定了领导现代大规模军队作战的基础。毛奇的政治态度、军事思想及其才能,终于赢得普鲁士最高当局的赏识。19世纪五十年代毛奇的晋升是惊人的。1851年底毛奇成为上校。1855年担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后来的皇帝)的副官,升为将军,陪同出使欧洲各国。1857年被任命为方面军的参谋长;半个月后又委以领导陆军总参谋部的工作。1858年9月,毛奇正式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这时毛奇近58岁,其他军官到这个年龄都要求退役,而毛奇认为他的事业刚刚开始。毛奇刚上任时,总参谋长一职仅仅等同于军政部中的一个分部主任,权力和财力都很小,不能参加以国王为首的军事权力中心的决策,对军队的部署几乎没有影响。他的主要活动在于训练总参谋部军官,提供军事情报等。毛奇不声不响,埋头经营,逐步扩大总参谋部的编制和权限,并在六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草拟普鲁士反对法国、奥地利乃至俄国的作战计划。六十年代初,总参谋长已经同首相、军政大臣平起平坐了。 毛奇的军事战略紧密配合着1862年上台的宰相俾斯麦的政治战略——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1864年初,争夺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两公国的普丹战争爆发,毛奇作为总参谋长在统帅部指挥部队。按照他的作战计划,普鲁士军同奥地利军采取钳形攻势,很快击败丹麦。1866年初,普奥战争迫近。普鲁士国王指令,这次战争的军事命令直接由毛奇发给战地各军,而无需再通过军政部。毛奇把所有铁路动员起来,迅速运兵到边境。5月末,普军28万人已沿60英里长的弧形战线列阵。7月3日,毛奇迫使奥地利军队在捷克的萨多瓦村附近决战。当毛奇在望远镜里看到普鲁士的几路大军最终按计划赶到会战点时,他对普王只说了一句:“陛下今天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克尼格雷茨战役),而且赢得了整个战争。”普奥7周战争最后的结局是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国北部和中部。当和约刚刚签订的时候,毛奇已拟订出反对法国拿破仑三世干涉的战争计划。1870年,德法战争危机终于出现。这一次毛奇被任命为“国王陛下统帅部的全军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全权指挥。毛奇把德军38万4千人分为3个方面军,采用“铁路进军”、协同配合、分割包围的战术,击败混乱一团的法军。8月31日色当会战开始时,毛奇对普王说:“近卫师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法军投降,法国败局已定。毛奇继续驱兵直逼巴黎。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最终统一起来。 德国统治阶级把统一战争的胜利都归功于俾斯麦,毛奇和军政大臣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归功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国王在庆功宴会上说:“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们三位。” 这几场战争的胜利,使毛奇的声誉日隆。对奥战争胜利后,毛奇获得下院20万塔勒尔的奖赏,在西里西亚购置了庄园。对法战争胜利后,又获奖赏30万塔勒尔,扩充了家庭的世袭财产。1872年毛奇成为上议院议员。1876年在他的出生地举行毛奇纪念碑揭幕典礼。他作为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一直到1888年,为他特设了总军需官协助处理日常事务,任总军需官的就是瓦德西将军。
毛奇的生平和重要事件是什么过程?
1842年,当他42岁的时候,才由干了八年的上尉晋升少校。五十年代后,时来运转,他忠于普鲁士王朝的政治态度和突出的军事才干终于得到普鲁士最高当局的赏识,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升迁。1851年升为上校,1855年晋升将军,1857年任方面军总参谋长,次年任普鲁士总参谋长。这时毛奇已经58岁,其他军官到这个年龄一般都要求退役,而毛奇认为他的事业刚刚开始。“刚刚开始事业”的毛奇,是一个少见的恭顺的人,他小心谨慎地维护着自己的权威。在战争问题上,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他把战争看成是一门生意,他认为,在战争中军事力量代表所投的资本,而胜利则是投资在战争中所带来的红利。他精通拿破仑的战法和克劳塞维茨的理论。毛奇的战争实践,主要表现于两次为争取德意志民族恢复统一的战争,即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年的普法战争,其军事谋略思想也在其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中得到辉煌的体现。毛奇担任总参谋长后,不声不响地埋头经营,逐步增加总参谋部的编制,扩大总参谋部的权限,并且大规模地草拟同法国、奥地利乃至俄国的作战计划。为提高总参谋部的地位,他还积极撰写论文,论证和宣传总参谋部的作用。他认为,像拿破仑那样仅凭个人的筹划去指挥作战,在今后的大规模的战争中是不能适应的,而总参谋部在战争时期应当成为总司令(国王)的“唯一顾问”,由它制订战略和策略,协调军力和物力。同时,毛奇还加强对参谋军官的教育和训练,以适应新的战略,执行新的战争计划。经过这番苦心经营,总参谋长成了同首相、军政大臣平起平坐的重要角色,总参谋部也成了普鲁士军事指挥的枢纽和中心,为此后战胜奥地利和法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法国驻柏林的武官曾明确指出:“假如战争爆发,在普鲁士所具有的一切优势因素之中,最重大和最难以否认的,就是她的参谋军官团组织,……在下一次战争中,普鲁士的参谋组织,将在有利于普鲁士军队的优势因素中成为一个最难对付的因素。”重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普军战斗力。在加强总参谋部建设的同时,毛奇还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部队建设的措施,从动员体制、军事训练到武器装备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认真整治,在国王威廉一世的支持下,成功地建立了一支37万人的常备军、12.6万人的预备役部队和16.3万人的国民兵。在一系列整军备战的活动中,毛奇以其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成果,用以武装部队、实施军事行动。1864年,普军在对丹麦的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先进的有膛线的后装填的撞针击发枪。这种枪的射程不及老式枪,但射速超过老式枪的3倍,对于打击敌人的密集队形相当有效,而且可以匍匐姿势装弹射击,便于士兵隐蔽身体。普军用这种枪很快打败了丹麦。对于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军队——奥地利军队,这种枪也同样发挥了威力。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普军曾以半个营的火力有效地阻止了奥军21个营达2个小时,并使奥军遭受了5倍于己的伤亡。后来,奥军以优势兵力阻击普军,普军又以这种枪一举消灭奥军1.8万人,自己损失仅9000人。铁路也是19世纪的重要科技成果。自1825年英国修建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许多国家都修建了自己的铁路。毛奇曾经参加过铁路管理,对铁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大规模的铁路建造能加快军队的动员和部署,能在短期内把大量兵力和装备投入某个战场,形成优势兵力。他甚至提出了所谓“普鲁士的铁路政治”,把铁路、电报乃至刚刚出现的系留气球都作为战略行动的辅助手段,并把一系列科学如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1866年,毛奇在对奥战争中,充分利用有权支配的5条铁路干线,将计划中的28万部队、800门火炮全部按时运送到位。7月初,在萨多瓦决战之前,当毛奇在望远镜里看到普鲁士几路大军最终按计划赶到会战地点时,他对国王说:“陛下今天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而且赢得了整个战争。”这场战争,仅用7个星期!1866年6月,普奥战争爆发。毛奇以63万普军对付58.5万奥军。战争开始后,他指挥普军首先攻占德意志北部各邦,作为自己的战略翼侧和后方,然后他命令普军兵分三路: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指挥第二军团12.7万人,从东北向明兴格雷次方向进攻,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指挥第一军团9.7万人,从北面向赖兴堡方向进攻;比通非特将军指挥第三军团5万人,从西北向明兴格雷次方向进攻。三路大军从三个方向楔进奥军纵深,迅速包围、分割奥军。然后三路普军又汇成两路,目标直指维也纳,经过数次攻击及萨多瓦决战,普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恩格斯评论这次战争时说:“除开以耶拿会战为中心的战局(在这一战局中,当时的普鲁士军队全军覆没)和以滑铁卢会战为中心的战局(如果不算利尼会战的失败)以外,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一次战局能在这样短的期间内,在未遭到任何大的挫折的情况下,取得这样巨大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1页)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虽然首先宣战,但准备很不充分,后勤供应极差,部队缺少帐篷、水壶、行军锅和其他装具,弹药、粮秣亦无保证,到7月底才在边境集结数万兵力。而普军在毛奇指挥下,军事动员进行得像钟表一样准确,到7月底已在边境集结了3个军团约47万人,且装备齐全。当法军于8月2日首先发起进攻后,即遭到普军的迎头痛击。两后天,即8月4日,普军转入进攻,三路大军很快越过国境。南路普军首先重创法军麦克马洪部的右翼,占领维桑堡,接着,双方在维尔特村激战,法军全线崩溃。8月14日,普军中路、北部部队在科尔塞利斯打败法军元帅巴赞,迫使其退守麦茨城。8月底,普军又以两翼钳击的战术把麦克马洪部压缩在色当城内。9月1日,20万普军对色当发起总攻,迫使城内8万多法军、麦克马洪元帅及法皇拿破仑三世投降。不久,巴赞元帅也被迫投降。
毛奇是一个怎样的人?
毛奇是一个知识全面、头脑冷静、目光锐利的军事家,就在普奥战争进行之中他已经发现了普军不少弱点。普军上下对骑兵的作用都认识和发挥不够,在普军翻越苏台德山脉时,他和下级指挥官都未派骑兵在前面警戒和侦察,行军处于一种盲目状态,结果在冲出山垭口时与奥军发生了遭遇战。如果奥军在山中或山垭口设伏,普军将吃大亏。此外,对骑兵屏护主力、阻滞敌军行进、反侦察等作用也未能发挥。
毛奇有怎样的影响?
1891年4月24日,毛奇病逝于柏林。依照他军事地理学家一贯准确的算法,享年九十岁。他算不上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家,但却是最具现代意识的军事家,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创建的总参谋部的现代指挥体系,至今仍为许多国家所沿用,他的东西两线作战,分进合击,速决战等战略战术思想,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具有明显的影响。
毛奇如何度过的最后几年?
毛奇的最后几年是平静,勤奋和忙碌的,他完成了《论1870—1871年战争》的大型论文。1888年,他退役后还担任国家保卫委员会会长,他的军国主义热情并未因高龄而有所衰退,依然在议会里起劲地鼓吹战争不可避免,要求进一步扩军备战。
毛奇对普军做了什么改变?
毛奇在战后立即着手改革,将普军火炮全部更新为钢质、后膛装填的线膛炮,并对炮兵和骑兵指挥官进行新编队和新战术意识的培训。毛奇率先提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概念,即炮兵的预备队就是弹药。从此,普军在战斗中总是将所有能用上的炮兵都及早投入战斗。经过毛奇几年的努力,普军在1870年投入普法战争时,无论在编制、装备、指挥,战术思想等方面,都远比法军准备充分。
毛奇在普法战争起到什么作用?
普法战争是十九世纪最大的战争之一,双方共投入兵力70多万人,火炮近三千门。这次战争是毛奇最成功的军事杰作。他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了解了法军的组织、装备、训练和运输能力等所有情况,领导总参谋部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并吸取了普奥战争的教训,对炮兵武器、战术及骑兵战术进行了革新,使炮兵和骑兵在整个战争尤其是色当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和切实不懈的努力,使普军无论在兵力、火力、机动能力和战术上都明显优于法军,从战争一开始便占据了压倒优势。毛奇的指挥巧妙果断,随机应变,几乎无懈可击。由于他在普奥战争中树立了威信,指挥官们信任和服从他的指挥,也使得他的战术意图得到完全的实现。
老毛奇的战略思想有多高明
在19世界的后半页,普鲁士经过了前后3次王朝战争的胜利,在形式上统一了德意志地区马,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然而德意志的额统一让欧洲其他国家感到了恐慌,震荡了欧洲秩序板块,引发了一系列的地缘危机。在经历了“战争在望”危机和近东危机后,德国宰相俾斯麦意识到本国的处境,进而改变了保守主义外交策略,从1879年开始积极展开一系列结盟活动,在整个欧洲编织了一套错综复杂的同盟体系。通过俾斯麦的外交手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德国的安全,但外交影响毕竟还是需要硬实力来做担保的,这就需要通过另外一种途径来作为补充,那就是军事手段。虽然统一后的德国在决策体制上存在很大问题,其军事体系和政治体系相互割裂,统一于皇帝处,很容易造成决策不协调的情况。但是幸运的是宰相俾斯麦和军方大佬老毛奇凭借个人关系,维持了一种最低限度的沟通。老毛奇是普鲁士元帅和德意志第二帝国总参谋长,曾指挥过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他和俾斯麦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双方不论是私交还是政见都有较大矛盾,这在德国统一的进程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不过不论是老毛奇还是俾斯麦,两人都属于有大局观的人,绝对不会因私废公,依旧保持着沟通。所以俾斯麦出任帝国宰相的时候,德国的军事和外交是存在一定配合的。这个时期的德国军事,不论是军队建设还是军事战略,都无法绕开老毛奇的影响,他在整个德国军事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不过事实上,虽然他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普鲁士军队实际最高指挥官,但却并非普鲁士人。当时许多优秀的普鲁士军官或军事家都不是普鲁士人,而是其他德意志邦国出身。自从1806年耶拿战役(拿破仑战争,普鲁士惨败于法国)以后,普鲁士开始军事改革,先后制定和出台了诸如总参谋部制度、普遍征兵制等一系列措施。从那时起,普鲁士军队就广泛招募普鲁士之外的人才,著名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斯瑙均曾为普鲁士军事改革作出卓越贡献,但前者是萨克森人、后者是汉诺威人。老毛奇出身于梅克伦堡,最初于181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并进入丹麦军队服役。到了1822年才转入普鲁士军队,并获得了少尉军衔,次年进入柏林军事学院深造。也正是从进入军事学院开始,老毛奇就没有在部队待着,而是一直留在参谋部机关,直至统一战争的爆发。表面上威严刻板、不苟言笑的老毛奇,私底下兴趣爱好很广泛,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深度的人。当时的普鲁士虽然是军国主义国家,军队的社会地位很高,但普遍贫穷。大家并不会因为官兵贫穷而嘲笑他们,反而冠之以“体面的贫穷”。但老毛奇在做尉官时,依然寻求摆脱这种贫困,所以经常通过给人翻译稿件来获得收入。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整整六卷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全部翻译成德文,时至今日都是最经典的德文版翻译。不仅是对文学和翻译的精通,老毛奇对科学技术也很关心。他曾在很早就开始研究铁路,并对铁路技术的发展非常关系,并且在铁路公司上市时就买过他们的股票。正是因为他对铁路的研究经历,确保了他后来在战争中对铁路交通运用的熟拢。老毛奇对新事物非常敏感,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也都非常热爱,这也在他的军事理论中留下了烙印。他并不认为指挥战争是一门有迹可循的规律学科,而是将其视作一门艺术。老毛奇认为作为一名战场指挥官,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接受充足的军事训练,并根据军事历史或现实生活本身的经验作为依据,进行自由灵活、切合实际的发挥,这种指挥是极具艺术性的。将军事指挥视为艺术,不赞同按部就班的机械指挥,这些观点竟然出自一名普鲁士军事家那里,这似乎和我们通常脑海中呈现的德国或普鲁士人严谨、机械的印象大相径庭。然而事实上,除了严格意外,德国人同样也有灵活的一面,只是后来的德国军队中后者逐渐被前者所挤压了。在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时,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普鲁士非要迫使法国割让阿尔萨萨和洛林,要知道如果他们还想对待奥地利那样宽大,或许就不会于法国结下如此深刻的仇怨。然而事实上,这正是老毛奇强烈要求的结果。作为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最高指挥官,老毛奇取得了两场战争迅速胜利的战果。然而他也非常清醒的意识到,此后德国要想再取得速胜,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当时的欧洲几乎都开始实行普遍征兵制(确保兵源充足)、重视铁路运用(确保兵力调配迅速,快速形成战场数量优势)等,普鲁士曾经的那些优势将不复存在了。同时在老毛奇看来,作为欧洲大国的法国遭受重创以后,日后必定反弹复仇,今后德国的下一场战争肯定还是对战法国。所以他强烈要求俾斯麦从法国手里割让过来阿尔萨斯和洛林,防止法国以这两个地方作为攻打德国的前沿阵地。失去了这两个地方,法国再想主动进军德国就非常困难了,其行军路线会被山脉分割,对德国的威胁大大下降。除了预见到法德未来战争不可避免以外,由于德国统一导致沙俄的“欧洲宪兵”地位受到打击,所以老毛奇还预见到德俄之间君主制的传统友谊将被敌对关系取代。反而曾经的德意志竞争对手奥地利,很有可能因为需要寻求庇护转而维持对德友好关系。所以老毛奇从军事角度考虑,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那就是德国未来战争必定是一场两线战争,即西线对法、东线对俄。法俄反德同盟和两线作战恰恰是俾斯麦急切想要避免的,但老毛奇作为一名军事家却必须直面这种可能性。对两线作战可能性的军事战略考虑始终主导了第二帝国,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后来的纳粹德国。的确,由于德国的地理位置居于欧洲中部,非常容易遭到两线作战的威胁,形式对德国很不利。为此,老毛奇从1873年,也就是普法战争结束的两年以后就订立了一套军事战略,即东线(也就是对俄战线)和西线(对法战线)并重,同时兵力也基本均分。不过老毛奇认为凭借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地理优势,可以在法国方面以防御为主,如若法军攻势过猛,就后撤防御。如若对法作战取得部分胜利就立马提出宽大媾和条件。不过这只是老毛奇军事战略的1.0版本,后来经过反复估算,老毛奇又做出了2.0版本。1877年,老毛奇制定了德国军事战略2.0版本,将原先两线并重改成主力集中于西线。原来,从1873年开始法国赔偿完50亿法郎战争赔款以后,法军恢复速度惊人,因此老毛奇认为法军将是未来比俄军更重要的对手,所以将战略重点转移到西线,想快速消灭掉法军主力,然后再挥师东进和俄军作战。乍一看,这和后来的“施里芬计划”颇为相像,但在老毛奇的构想中,并没有打算彻底解决全部法国军事力量,而是想要给予他们足够重大的军事打击,迫使法国丧失继续作战的动力,最后由德国提出宽大和平条件以结束战争。甚至老老毛奇已经考虑到万一挡不住法军攻势,就退守莱茵河沿岸布防的可能性。不过后来老毛奇还是放弃了2.0版本,进一步做了修改,形成了德国军事战略3.0版本。老毛奇之所以又一次进行军事战略调整,。是因为他认为2.0版本中先依靠西线总攻摆脱一个敌人,再转移到东线和另一个敌人作战的设想依然不妥。因为即便德国能够在一次战役中重创法军,赢得了一场速胜,但距离战争的结束还是有一段时间的。尤其是当俄国未被打败的情况下,法军依然存在重整旗鼓的可能性,所以老毛奇在他的3.0版本中将德国的军事战略改成了西守东攻。之所以采取西守东攻,是因为西线德法边界非常狭窄,再加上有阿尔萨斯和洛林与德国其他两处要塞形成了一个很有纵身的巨大四边形要塞防御区,德军仅凭少量兵力防守就足浴对法军构成极大杀伤。完全可以将机动性和攻击性更强的部队腾出手来转移到东线,专心在东线打一场进攻战。而选择在沙俄方面发起攻势的原因在于东欧土地平坦、辽阔,不似德法边界那样存在大量森林、山脉的阻隔。并且相较于法国,沙俄的军事制度较为落后欧,一旦造成重大打击,再提出宽大媾和条件,更容易迅速成功以结束战争。并且,当1879年德国和奥匈建立同盟以后,西守东攻战略就更具备可行性了。为了确保德军在东线的优势,即便老毛奇打心眼里瞧不上奥地利军官和军队战斗力,但依然促成普鲁士总参谋部和奥地利总参谋部建立了机制性练习,用以协调双方作战计划。至此,老毛奇制定的德国军事战略就基本定型了。其实如果我们根据后来一战的情况来看,如果德国采取了老毛奇的做法,在东线攻势如此顺利的情况下,如果坚持西线防御的话,的确非常有可能达成德国的速战速胜速决的战略目标,可惜的是那时的德国已经抛弃了老毛奇的军事战略,开始寻求摧毁敌方全部有生力量,并在战争一开始就扑向西线,并发起进攻战,陷入了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等一系列绞肉机战役当中。综上所述,通过对老毛奇军事战略的总结和剖析,我们会发现他追求的是有限打击,通过军事手段创造出一个外交解决的有利态势,通过军事和外交的配合,维护德国的安全防御。他所制定的德国军事战略中,西守东攻基本符合了德国当时主要的地理环境和战略态势。事实上,虽然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和老毛奇的军事战略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不论是俾斯麦规避德国两线作战的外交策略,还是老毛奇应对两线作战的西守东攻速战速决策略,都是存在极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但在后来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这两种德国安全方案却相继被德皇威廉二世和施里芬所推翻,最终促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战中遭到致命性打击。这其中的原因,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吸取教训的。
小毛奇的战败
1914年9月5日,毛奇派情报处长亨奇中校到右翼的第1、2集团军司令部察看战情。毛奇担心的是英军在佛兰德登陆,以及在里尔地域集结的法国本土陆军的介入。由于冯·克卢科大将指挥的第1集团军过于靠右,而第2集团军向前突击的方向又太左,致使两军之间出现一个缺口,要填补这一缺口只有使用强大的统帅部骑兵预备队,但在使用中又出现失误。与塔彭那种毫无顾忌的乐观主义相反,亨奇倾向于认真对待每一个困难。毛奇还是更喜欢严肃谦恭的人。亨奇发现,第1、2集团军正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重要的是需要总参谋长以其魄力亲自介入右翼的战事。正当霞飞实施他的“主动撤退”行动时,巴黎军事政府的约瑟夫·加利埃尼将军自作主张将其步兵搭载汽车投入前线—这是战史上首次使用摩托化部队的战例,并组织已受严重损失的第5集团军向德军第1集团军翼侧和背后发起突击。这一行动开始付诸实施,突击德军缺口的任务只有由英国骑兵来担负。亨奇中校的悲观主义同塔彭的天真幼稚一样缺乏合理性,他说部队也不得不奋战到底。1914年9月8日,毛奇在与其各处处长早晨会商时决定,再一次向各集团军派出一名全权代表。尽管政治处推荐了精力充沛的冯·多梅斯上校,但毛奇还是选择了亨奇,因为他已熟悉情况。亨奇只得到一个口头指示,其主要内容是:只要能进攻就进攻。亨奇首先从第5集团军开始按部就班地对各集团军司令部进行巡视。8日夜至次日晨,他到了第2集团军。比洛和劳恩施泰因认为,如果敌人充分利用暂时出现的棘手态势,德军是不可能坚守的。亨奇眼前顿时一片黑暗。1914年9月9日,他最后到了最右翼的克卢科和库尔处,他们两位则信心十足。亨奇与第2集团军商定,如果敌人楔入缺口,部队就应撤退。冯·克卢科大将及其参谋长所获悉的第2集团军情况报告并不乐观。与此同时,其友邻冯·比洛大将已经开始撤退。有关指示已向克卢科下达,克卢科和库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拒绝放弃进攻,最后亨奇中校不得不做出让步。亨奇中校曾在第3处(法国处)服役,是一个杰出、勤奋和认真的参谋军官,其父是一名要塞官员,因此亨奇在军官团中属于新兴资产阶级范畴。的形势需要一名像格奈瑟瑙那样具有高度责任感、能按自己的正确观点行事、并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无论克卢科和库尔,还是亨奇都不是这种类型的人,威廉时代不是创造精神自主性格的时代。根据亨奇关于灾难已经来临的叙述,克卢科和库尔也违心地开始了撤退。更为糟糕的是,总参谋长在会战的危机时刻将最后决定权加在了一个处长身上。后来,法国人说到“马恩河奇迹”,而对他们来说真正的奇迹是德军中止了会战,它决定了历史的命运…… 9月9日,毛奇给其夫人的信中写道:“情况不妙。在巴黎东部的战斗变得对我们不利……我必须对所发生的事负责……我们不得不在对东方和西方的战斗中疲于奔命……”塔彭中校认为这一天并没有完全错,他说谁能坚持到底,谁就是胜利者。然而9月10日亨奇报告,第1集团军已撤到埃纳河后,下午,他自己乘车回到卢森堡。根据他的描述,第1集团军在他的介入下开始按统帅部指示的方向撤退。总参谋部闻名于世的指挥方法未能发挥作用,因为没有再涌现一位伟人巨匠来驾驭这个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9月11日毛奇亲自来到部队,但为时已晚。毛奇正一步一步地走上“民众法庭” 【 古希腊时,由每个公民将他认为有害于国家的人的名字写在贝壳或陶片上进行投票,过半数者则被放逐国外5年或10年。 】1914年9月14日,军事内阁首脑冯·吕克尔侯爵大将告诉他,说皇帝陛下认为他继续指挥作战对他来说将是一件过于痛苦的事。接任他的将是战争部长冯·法尔肯海因中将。上述两位人物在毛奇眼里都是不受欢迎的人。,毛奇要进行自我防卫。他与法尔肯海因一起晋见皇帝并向皇帝进言,在经过一次失败后便更换总参谋长,这将给世人留下一种不好的印象。皇帝便说,那就让法尔肯海因行使军需总监的职责吧。性格粗暴的法尔肯海因当即提出异议:他只有在掌握全部行动自主权时才能指挥作战。毛奇表示同意。也正是在这一周,他的胆病再次发作,后来毛奇将这一周称为“殉难周”。1916年6月18日,一战尚未结束,这位陆军大将抑郁而死 。
小毛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德军总参谋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划者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是老毛奇的侄子,被称为小毛奇。他从小受到军国主义思想的熏染。1880年任老毛奇副官。1891年起先后任德皇威廉二世侍从武官、王牌师师长、德军军需总监等职。1906年任德军总参谋长。他声称自己一生的工作都是为了准备发动世界性的战争。小毛奇58岁时,成为德军总参谋长。在制定德军新的作战计划中,他基本上继承了他的前任施利芬的方案,那就是集中主力于西线,先用6—8周的时间击溃法军,然后挥师向东打败俄军,在几个月内结束战争。然而,小毛奇既担心西线左翼的力量过于薄弱,不能抵挡法军,又害怕东线的防守兵力太单薄,抵挡不了俄军。因此,他计划进行调整,削弱西线右翼而增强左翼,企图使右翼主力部队在战争爆发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侵入法境,第39天攻陷巴黎,迅速结束西线的战斗。为打好这场计划中的速决战,小毛奇在提高德军进攻能力上颇费了一番心血。他尤其重视铁路网的建设并将其全部纳入军事轨道。他把军事院校毕业生中“脑子最灵活的”人派往铁路部门,每条线路由一名参谋负责。他甚至命令,不经总参谋部的批准,不得铺设或改变任何线路。在小毛奇的促动下,德国铁路网的建设获得高速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军已有能力在24小时内将军队主力从西线调往东线。正因为如此,战争初期德军的动员和集中最为迅速,很快取得了优势。1914年8月1日,德皇正式颁发总动员令,启动“施利芬—小毛奇计划”。战争初期,西线德军以右翼为主攻方向,越过德比边境,先后占领列日要塞、布鲁塞尔,直逼法比边境。8月21—25日,德法两军主力在法国边境地区展开激烈战斗,法军主力被迫全线撤退。初战告捷,然而有些迹象却令小毛奇疑惑不解,例如被俘虏的法军人数很少,法军也没有出现通常所见的那种溃退和无组织后撤现象。他开始为德军的长驱直入和各集团军之间出现的缺口感到担忧。果然,英法联军在马恩河占领有利地形,以108万人的兵力实施全线反攻,迅速形成夹击德军第2集团军右翼、包围第1集团军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各集团军只好自行撤过马恩河。小毛奇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无奈之中只好下达各集团军北撤的命令。马恩河战役的失败,不仅使“施利芬—小毛奇计划”化为泡影,也宣告了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9月11日,小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3天后,他被撤职。1916年6月18日,一战尚未结束,小毛奇便抑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