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禵,胤禵怎么读

本文目录一览:

  • 1、《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没反,甘心交出了兵权?
  • 2、手握30万雄兵的老十四胤禵,为何没有反抗,反倒是坐以待毙?
  • 3、胤禵与胤禛同为乌雅氏所生,为什么胤禵却成了八爷党?
  • 4、胤禵和乾隆是清朝历史中一直谈论的人物,胤禵为什么不帮他的亲哥哥?
  • 5、胤禵怎么读
  • 6、胤禵怎么念呀 ,哪位高手指点以下,怎么字典上查不着?
  • 7、大将军王胤禵为何不造反拥立胤禩,原来一切都是康熙皇帝布下的局
  • 8、爱新觉罗胤禔和胤禵怎么读?
  • 9、老十四胤禵作为雍正的亲弟弟 雍正上位第一件事为何先对自己的弟弟下手

《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没反,甘心交出了兵权?

因为他想反也反不了,他并没有掌控军饷粮草,这些都是掌握在雍正的人的手中的,如果他造反只需要断供他就撑不了几天。因为他和雍正的关系比较好,是不可能会反对雍正的提议。西北作战打的是粮草,后援,胤禵军队的粮草来源是由陕甘总督年羹尧供应,年羹尧是老四的心腹,年羹尧不供粮,老十四的大军就没有了作战能力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拜大将军王西征,手握重兵。为何在康熙六十一年没有效法明成祖朱棣兵临城下、武力夺权,而是甘心交出了兵权?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这里就先挑几个主要的原因说一说。兵者,国之大事,手握重兵之人如果失去控制,一旦产生非分之想,武力夺权在所难免。清圣祖(康熙)作为皇帝而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也同样是要防备的,尤其自身处于垂暮之年,如果不对儿子拥有的兵权加以控制,谁也不敢保证儿子不会产生非分之想,提前武力逼宫上位。因此,康熙五十七年,康熙拜胤禵为大将军王时就已经留了后手。简单说就是军队交给了胤禵,但是后勤补给却交给了和胤禵不是同一条战线的清世宗(雍正)。换句话说,胤禵麾下军队的后勤补给是由雍正的铁杆小弟兼大舅哥年羹尧转运供应的。一旦雍正断了后勤补给,胤禵手中的军队要么饿死,要么纵兵抢掠。饿死肯定是没机会当皇帝的;纵兵抢掠,从青海、甘肃一路抢到北京,想必官心、民心也基本丧失殆尽了,还能堂而皇之当上皇帝?其次,清朝没有常备的机动野战部队,一旦出现战事,往往是由各地绿营驻军、甚至驻防八旗(较少)临时征调、集结。换句话说,胤禵麾下的军队并不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更不是他的私家军。而且,这支军队的各个作战单位之间原本是不相统属的,其统率者当中不乏皇帝的死党和其他势力的代表。如果是用于国家层面的对外作战,在皇帝的认可之下胤禵自然是可以指挥得动的。但是,如果用于反叛夺位,胤禵还能不能指挥得动,很难说。 再者,即便胤禵通过其他方式真正控制了这支军队。也未必就能够兵临北京城下武力夺权。为什么?因为胤禵麾下的军队只是清朝常备军的很少一部分。各地驻防的八旗和绿营军队的数量是其几倍甚至十几倍,而这些军队是受朝廷而不是受胤禵节制的。换句话说,如果胤禵率军武力夺权,彼时的雍正并不是无兵可调。胤禵麾下这支军队如果从青海、甘肃,一路打回北京,且不说非战斗减员,这一路打下来,到北京城下还能剩下多少?一路作战的疲惫之师还能否对抗装备精良、后援充足且以逸待劳的京畿驻军和勤王之师?很难说。 此外,还有一点。清朝将领出征是不带家眷的。其实,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惯例。一来,带家眷不方便;二来,有人质的性质。因此,康熙六十一年时,胤禵自家的家眷以及主要将领的家眷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雍正手中的人质。即便胤禵为了皇位不顾家眷死活、孤注一掷,其麾下的将领也愿意牺牲全家老小赌这一把?正所谓投鼠忌器,胤禵和麾下的将领们不得不掂量掂量。 在权衡利弊之后,胤禵选择了认输,起码是短期内认输,以等待时机。话说回来,胤禵不认输又能如何?胤禵赴京之后,雍正转头就让自己的铁杆小弟兼大舅哥接管了这支军队,从此这支军队和胤禵再也没有任何关系,胤禵也从此沦为刀俎之上的鱼肉。说到底并不是胤禵不想反而甘心交出兵权,而是没有反的条件,不甘心也得甘心。

手握30万雄兵的老十四胤禵,为何没有反抗,反倒是坐以待毙?

作为康熙的第十四皇子的胤禵,当时手握有30万的兵马,不过当时的胤禵在大西北守卫。而老四也就是雍正奉康熙的遗诏登上了皇位。虽说胤禵手上有重兵,但是远在边远地区,想要带兵到京都真是千难万难,而且路途遥远,一路上的消耗是十分的大。外加毕竟雍正是正统上位,胤禵如果带兵回来就等于是谋反,先不说有多少人跟随,就是这一路上回来就不知道被消耗多少兵力了。既然一点希望都没有,因此胤禵选择了放弃。康熙是一个长寿的皇帝,孩子众多,最后能有机会登上皇位的也就是那几个人。不过老十四既然在皇权交替的时候被发配到了西北掌兵,其实从根本上就没有了皇位的可能性。在此关键时刻,康熙选好的皇位继承人肯定要放在身边,而一切引起争端的人都会发配的远远的,以免在关键时刻造成动乱。胤禵既然在这种时候到了西北,其实心里也明白自己和皇位无缘。虽说明面上自己掌握有大量兵马,可是这许多人并不一定都是听从自己的号令的。特别当时雍正是按照正规的程序登上皇位,这就是正统。如果胤禵想要提兵争皇位,天然上就是谋逆。天知道这几十万中有没有康熙和雍正留下的后手看着胤禵防止叛乱。再说西北离京城实在太遥远了,路途的粮草消耗是个大数目。真要带兵回去,没有正当理由的话这几十万人的吃喝是得不到正规补给的。胤禵明白只要真想带兵争皇位,可能性除了兵败被杀不会有其他结果的,选择不动手最后可能还能有命留下。因为当时的局势已定,他时无法举兵进行改变的。因为他没有实力以及没有理由去造反,毕竟手握的兵权不多。那是因为他觉得当时的历史已经成定局,再也不会改变,在反抗也无动于衷。因为当时雍正已经坐上皇位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雍正即位,名正言顺(因为有圣旨,不论真假),胤禵起兵,既无名也无力,同时也没有人来抓他杀他,所以何来反抗之说呢?康熙帝在位时间长,寿命也不短,一辈子一共生了35个儿子,其中24个幸运儿活了下来。胤禵是康熙的第十四个儿子,也是一直都很受康熙宠爱的一个儿子,所以才会有野史记载说康熙本来是想把皇位传给胤禵,是雍正私改了诏书这才让胤禵失去了皇位。胤禵一直都非常受康熙的器重,也是当时非常有可能被选位皇位继承人的人;后来西北地区有个叫准噶尔的部落叛乱,西北地区当时的统治者,号为藏拉汗,向康熙求助。康熙一想,这是让我的准继承人露脸镀金的好机会呀,于是就派胤禵远赴大西北去平叛乱了。只不过谁也没能想到,康熙没活到胤禵出征归来就挂球了,留下胤禵一人在西北风中凌乱。接下来是重点,胤禵为什么不造反呢?答案是,他没有理由也没有实力造反。说胤禵有三十万大军,可实际上,他只是奉命统帅那些驻扎在西北地区的八旗、绿营部队,一共十万人,根本没有三十万那么多人。也就是说,胤禵出征没带兵,只是去了西北后直接调派当地驻军而已,就算只有十万军队,也不是他的嫡系,他根本没有可用来造反的嫡系部队。当时的天下被康熙治理得很稳定,和平生活已经近百年了,谁没事儿会去造反呐?没造反的胤禵活了下来,如果造反,估计会被直接抹杀,还会留下后世的骂名。

胤禵与胤禛同为乌雅氏所生,为什么胤禵却成了八爷党?

很久没有和大家聊聊关于《雍正王朝》的问题了。咱们还是以前的那个规矩,只解析其中的智计,不站立场,不说谁对谁错,也不管他们谁正义谁邪恶,只讨论各方的权谋和诈术。说起这个老十四胤禵,他应该是众皇子中智谋最高深的了,比老四胤禛要强,比老八胤禩也要强,比其他皇子们更是高出一大截子。老十四胤禵没有投向他的同母亲哥哥胤禛,而是投向了老八胤禩,这说明个什么问题呢?很简单,这说明老十四胤禵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夺嫡去的。咱们来检点一下当时参与夺嫡的几股势力,看看老十四胤禵的抉择;一、皇长子胤禔胤禔认为自己是皇长子,接替皇位有理有据,他还能通过大哥的身份来压制兄弟们,如果太子倒掉,他是最有可能上位的。支持胤禔的势力主要来自于哪里呢?军方。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老十四的能力也是在军事上。如果他加入到老大的阵营中,胤禔在军中的势力就会暴涨,这马上就会引起康熙的警惕,康熙能允许军队中出现如此庞大的一股派系势力吗?那么,康熙要想抑制胤禔的势力,就必须要剪除他的羽翼,而老十四胤禵就会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为皇长子胤禔白白当炮灰,这是老十四绝对不会接受的。二、皇三子胤祉从传统观念上看,皇三子胤祉很适合当皇帝。胤祉很有学问,才华出众,是文坛的领袖人物。胤祉的势力主要来自于读书人,文士集团。如果老十四胤禵投入他的阵营,也有问题,很难冒出头来,更糟糕的是,这个群体缺少把皇太子掀翻的实力。与其他兄弟无论怎样争斗,都是彼此削弱,而太子胤礽则更容易登位。这也不是老十四愿意看到的。三、皇太子胤礽(四子胤禛)在当时的情况下,皇四子胤禛和老十三胤祥都是太子的人。太子胤礽的势力当然是很庞大的,在朝廷中有自己的一派人马。如果老十四胤禵加入进去,太子的力量就会更加壮大。那么,胤禵越努力,太子胤礽就越容易登位,胤禵想夺嫡的希望越渺茫。就算胤禵想法设法搞掉了太子,他上面还有个四哥胤禛呢。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胤禛都决不可能支持老十四登上皇位。所以这条路也行不通。四、老十四自己那么,胤禵他自立门户行不行呢?肯定不行。他的势力太弱,只要暴露出一点点心思,马上就会遭到各方面的打压。以他现在的实力,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摧残,马上就会被平掉。五、皇八子胤禩在诸皇子中,老八胤禩的实力是最雄厚的,朝野各处都密布他的人马。有钱、有权、还有人,他还得到了皇九子和皇十子的效忠,他是最有实力掀翻太子的。但胤禩有个缺点,他在军队中的势力太弱。老十四胤禵投奔了老八,正好补缺了老八的这个弱点,所以胤禩是很乐意接纳他的。胤禵就能够利用老八,搞掉其他兄弟,掀翻太子,再抓住老八的漏洞,找到机会,一举击溃之。大家看看,这个老十四胤禵的谋略是不是很高超呢?咱们来通过“木兰秋猎”这件事来解析一下胤禵智计之高深,策划之精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木兰秋猎那天晚上,胤礽东窗事发,太子地位眼见不保。得到这个消息,老十四胤禵发现机会来了,他设了个连环套,一下把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四子胤禛、十三子胤祥和老八胤禩都装了进去。老十四甚至把自己也设计成了其中的一个套。当夜,老十四胤禵拿着一份伪造的调兵手谕来找老八胤禩,让他按计行事。这份调兵手谕首先指向太子胤礽:胤礽东窗事发,康熙决定当夜即行废除其太子之位。而这份调兵手谕假传旨意,调来了凌普的军队。夜间大军忽至,把康熙吓得不轻。如果不察,太子这就是谋逆弑君的大罪,无论康熙再舐犊情深,胤礽即便不死,也是决无半分翻身的余地。这份手谕其次指向的是皇长子胤禔:胤禔是最迫切希望太子倒台的人。拿到手谕后,无论他是否判断出真假,他都会上窜下跳地要怂恿康熙处死胤礽。但这份手谕迟早要暴露出问题来,太子倒了,康熙发现情况不对,再查,就要拿蹦跶得最欢的首疑分子胤禔开刀。这份手谕其次还指向了老十三胤祥:老十四在伪造这份手谕之时,字体模仿的是老十三的笔意。康熙如果看得浅了,就会认为是老十三胤祥与太子胤礽勾结谋逆。如果康熙看得再深一点,又会认为老十三这是要陷害太子。无论怎样,老十三是跑不掉了。这份手谕还指向了老四胤禛:上文所述,如果康熙认为老十三是勾结太子谋逆,那么老四胤禛就脱不了干系。如果康熙认为是老十三是陷害太子,那他又是受谁的指使?胤禛更是麻烦了。这份手谕最狠的是还指向了老八胤禩:手谕终究是假的,就算康熙一时没反应过来,但这是实物呀,落在康熙手中,总要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再辨认,就能发现问题。老八胤禩以为,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大不过再把老十四胤禵推出去当炮灰,洗清自己的责任,但他想错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再要查,就只能暗查,查的可就不是谁是伪造之人了,而是谁有夺嫡之心!那就很显而易见了,老八胤禩马上就会成为康熙的眼中钉。大家明白了吗?看看这个老十四胤禵是不是个简单人物?所以说,在康熙的这些个皇子中,胤禵是智计最高深的。当然,康熙更厉害,发现问题后,并没有揭穿,而是将计就计,看着皇子们表演,设了一个更大的套――推选储君。这个套把所有的人都装进去了,包括胤禵。胤禵在殿外与老十三撕打起来,其实是他在解套,危急关头,他逃出了罗网。

胤禵和乾隆是清朝历史中一直谈论的人物,胤禵为什么不帮他的亲哥哥?

  胤禵和乾隆 胤禵和乾隆是清朝历史中一直谈论的人物,作为皇室成员,二人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胤禵虽然在争夺皇位过程中落败,而后半生一直被雍正囚禁,但是这位康熙皇帝受封的大将军王确实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与其他的皇子不同,雍正登基之后,并没有处死十四阿哥胤禵,与其他阿哥不同,雍正和胤禵是亲兄弟,虽然在皇位争夺上二人是仇敌,但是雍正毕竟不想手足相残,最终还是放过胤禵。 胤禵和乾隆属于叔侄关系,胤禵是乾隆的十四叔,但是乾隆并没有放过自己的叔叔,雍正死后,乾隆如愿成为大清王朝的君王,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宗人府寻找被先皇禁锢半生的十四阿哥胤禵,以拜访叔王的理由前去宗人府赐死胤禵;明知酒中有毒,胤禵还是没有任何选择,直接饮下毒酒,与世俗长辞;乾隆是一名出色的君主,在很大程度上完成康熙和雍正未完成的大业,开创了大清王朝最富饶的康雍乾盛世。 关于胤禵之死,史书上并没有太详细的记载,像这样的皇室内部问题,个中有很多因素;胤禵乾隆二人一直是清朝历史的盲点,有的史书记载,乾隆处死胤禵是遵照先皇的遗旨,因为胤禵与雍正皇帝关系不和,由于是亲兄弟的关系,雍正不忍心处死胤禵,所以将其终生囚禁,待乾隆登基之后,直接将其处死,这样身为一国之君的雍正就不用背负手足相残的骂名。   胤禵怎么读 胤禵是清朝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虽然在夺嫡之战中失败,但是在军事方面很有才华的胤禵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康雍乾盛世;康熙在世的时候,胤禵就很好地表现自己在军事方面的天赋,多次带领八旗兵马平定边疆战乱;因为其在行军大战中神机妙算,康熙皇帝钦封胤禵为“大将军王”;胤禵两个字并不是十分常见,很多朋友不知道这两个字的读音,胤禵怎么读?yin ti 就是十四阿哥的名字;因为胤禵的禵字属于个体汉字,所以在平常的生活在很难遇见,这也是皇室成员取名字时的一个要素,就是暗指尊贵、罕见的意思。 很多喜欢清朝历史的朋友知道,胤禵在雍正时期,也被唤作胤祯,这其中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史书中并没有太详细的记载;胤禵怎么读?已经不重要,对于一名后半生被软禁的皇室成员而言,胤禵这一生并没有太大的作为;失败者注定要接受不公平的事实,作为夺嫡之争中的失败者,胤禵的代价是终生遭到软禁,最后死在自己的亲人手中。 胤禵怎么读?很多朋友并不是太清楚,yin 四声音调,ti二声音调,胤禵是一位在军事方面才华出众的亲王,虽然最终一无所有,但是对于胤禵而言,自己的名字长留在历史长河中,也是一件值得喜悦的事情,虽然是以失败者的角色演绎历史,胤禵在康熙执政年间平定边疆的英勇善战,如今还是历历在目。   胤禵为什么不帮他的亲哥哥 康熙皇帝称的上是一代君王,但是晚年也在因为传位之事而焦躁,诸多皇子之间明争暗斗,年迈的康熙也是没有任何办法;在皇位争夺中,胤禵为什么不帮他的亲哥哥?胤禵和雍正是亲兄弟,同时也是太子之位的有力争夺者,起初太子一直都是二阿哥,后因二阿哥有篡逆之心,晚年康熙决定废除太子,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二人矛盾的催化剂;作为一名男人,谁都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兄弟二人也是为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 二人是诸多皇子中文武双全的,其中胤禵更是统帅过三军,史书记载,康熙对于十四阿哥胤禵十分赏识,认为其有着很好地军事才华;相比其他皇子,胤禵的军事才华格外突出,同时也是最有利的皇位继承者;胤禵多次平定边疆战乱,数次告捷回京之后,康熙都亲自去皇宫门迎接,朝廷中的大臣也是多次进谏,建议康熙选择胤禵为太子。 治国与打仗是两回事,这一点作为一代君主的康熙比谁都明白,在四阿哥与十四阿哥之间做一个选择确实是一个难题,考虑到大清王朝的长治久安,康熙还是认为四阿哥(雍正)更值得托付;胤禵为什么不帮他的亲哥哥?这个问题很容易解释,在皇位面前,任何亲情都不值一提,同为手足的兄弟也是一样,雍正登基之后对自己的亲弟弟也是终生软禁,所以想帮也帮不了。

胤禵怎么读

胤禵是康熙帝皇十四子的名字,读音读作yn t。康熙总共十四个儿子,不光是十四阿哥胤禵,康熙其余几个儿子的名字取的也比较的生僻。不过自从雍正帝继承皇位之后,为了避开皇帝的名讳,十四阿哥胤禵改名为允禵。胤禵又叫允禵,在康熙帝的所有儿子中排行第十四,跟雍正帝胤禛是同母所生,他们的生母都是康熙帝的德妃。之所以从胤禵改为允禵,是因为避开雍正帝的胤禛。胤禵跟雍正帝虽然是同母所出的亲兄弟,但是历史上胤禵跟雍正帝的关系并不好。胤禵因为是八爷党的一员,所以跟雍正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即便是雍正后来继承了皇位,胤禵跟他的关系也还是剑拔弩张。不过雍正帝看在手足情谊上,并没有真的伤害胤禵。而是把他派去驻守皇陵,后来乾隆帝继位,胤禵才恢复自由之身。

胤禵怎么念呀 ,哪位高手指点以下,怎么字典上查不着?

胤yìn禵tí 上面的都说错了,第二个字读tí 他是清朝康熙帝的第十四个儿子,是雍正帝的亲弟弟,雍正叫胤稹,而不是顺治.传说康熙原是要将皇位传给胤yìn禵tí 的,但因康熙去世时胤yìn禵tí 在边防,故被雍正胤稹篡改遗诏,夺取皇位.因其毕竟与雍正帝胤稹为一母所出,所以雍正后来将其圈禁,并未象对付其他皇子那样要置于死地.胤yìn禵tíyìn tí查《康熙字典》能查到他原来叫胤祯(zhen一声),后来雍正登基,要避讳,就改称了允禵,胤禵应该没有应该读yin第四声,清朝的顺治帝就叫胤稹!ying shi 都读第四声不是常用字,一般字典查不到很正常胤yìn禵tí● 禵tíㄊㄧˊ◎ 福。● 胤yìnㄧㄣˋ◎ 后代:~嗣(后嗣)。English

大将军王胤禵为何不造反拥立胤禩,原来一切都是康熙皇帝布下的局

康熙皇帝让十四阿哥胤 禵 出任西北大将军王,恰恰是为了防止 胤禵 与八阿哥胤禩勾结造反,康熙帝对胤 禵 的布局彰显了一代帝王高深的权谋之术。 大清朝260年的 历史 中,就没有一次边将造反,也没有一次朝中重臣谋反的先例,这源于清朝对军队的严格管控制度。这也是康熙皇帝派十四阿哥胤禵出征葛尔丹,担任大将军王的重要前提:胤 禵 远去西北无论带领多少军队,都无法造反。 在《雍正王朝》剧中,十四阿哥胤禵出征西北是四阿哥胤禛提出来的,他在邬思道的建议下,向康熙皇帝举荐胤禵,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1、康熙已经意定胤禵前往,四阿哥胤禛主动提出来,迎合了圣意;2、运作了年羹尧担任川陕总督,这个职务管控着西北大军的钱粮,随时都可以牵制大将军王胤禵。 康熙皇帝为何意定十四阿哥胤禵担任西北大军的大将军王呢?他是从皇权过渡考虑,康熙的本意核心是: 胤禵离权力中心北京越远越好。 前面说了,大清王朝的边将和手握重兵的将领从未造过反,但并不是说不能造反。胤 禵 如果留在北京,他是八阿哥胤 禩的 死党,又是八爷党里能力最强,军中威望最高的王爷,如果有他在,他会不会为了拥立八阿哥胤禩当皇帝?当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争夺起了皇位,会不会率军造反? 绝对有可能! 如果四阿哥在北京,康熙驾崩当晚,在那个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康熙遗诏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谁控制了北京城周边的军事力量,谁就能当皇帝。这是皇权争夺的本质—— 谁拳头硬,谁上 。 四阿哥胤禛能够惊心动魄的顺利继位,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十三阿哥胤祥被放了出来,他迅速到了丰台大营,控制了丰台四万大军,才让九门提督、步兵统领隆科多拿出了康熙遗诏,宣布四阿哥胤禛继位。 如果十四阿哥胤禵当天晚上在北京,八阿哥胤禩肯定会派他前往丰台大营,丰台大营的原主将本就是八阿哥的人,加上军中威望素来很高的十四阿哥胤禵,那么十三阿哥胤祥是不可能夺得丰台大营的控制权的。 十四阿哥胤禵控制了丰台大营,就算是九门提督、步兵统领隆科多拿出康熙遗诏,宣布四阿哥胤禛继位。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依然可以宣布遗诏为伪诏,率领丰台大营进入北京,攻入紫禁城,拥立八阿哥胤禩继位。 大清朝最为精锐的四万丰台大营京城卫戍部队要对付隆科多手中 里 两万禁军还是绰绰有余,也就是说如果发生了兵变,四阿哥胤禛毫无胜算,而且对于传位诏书的篡改那根本 既 不是个事儿。直到今日,对于雍正是否正常继位都还有各种说法,如果八阿哥胤禩继位,也就不在乎民间的传闻了。 康熙皇帝看到了十四阿哥胤 禵 留在京城对胤禛继位的严重危害,唯一的办法就是 讲 胤禵支离京城。要如果将八阿哥胤禩最重要的骨干不动声色的支开,这是康熙最为高明的地方。 《雍正王朝》剧中有一个细节令人注意,康熙皇帝明知道十三阿哥胤祥是四阿哥胤禛的死党,更是胤禛在军中势力的依靠,为何要将十三阿哥胤祥软禁呢?康熙皇帝要给八爷党一个假象,认为胤禛在军中是没有依靠的,同时又能够将胤祥留在京城,只要胤禛未来要用胤祥,放出来就是。 八爷党对十三阿哥胤祥放松了警惕,同时他们拥有丰台大营的指挥权,如果十四阿哥胤禵能够出任大将军王,那么大清的绝大多数军权就掌握在八爷党手里了。 康熙皇帝将计就计,让胤禵出任大将军王,目的很明确,就是让他离开京城,至于他到了西北军中,胤禵是没有多大的机会造反的。首先是大清的军队管控制度,对于西北大军那种规模(20万人)的军队集结,朝廷肯定会对统帅的权力有所限制;其次,就算十四阿哥胤禵在西北造反,那个时候胤禛早就在北京登基了。 在西北造反的胤禵缺乏足够的法统借口,也就是谋逆之师,他率领的军队里会有多少人跟随胤禵做谋逆之臣呢?从西北驻地造反,要经过甘肃、陕西、山西等地,胤禵的造反大军至少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抵达北京,这还不算其中的清军抵抗。 就算胤 禵 率领20万大军造反,早已安插的甘陕总督年羹尧肯定会掐断西北大军的钱粮,没有了后勤的补给,造反大军不战自乱,更别说要远征北京。 康熙皇帝高深的帝王之术早就安排好了胤禵,让这只八爷党最凶猛的老虎彻底的离开权力中心,让他去当一个看着位高权重的大将军王,既是在麻痹预谋夺位的八阿哥胤禩,又可以将四阿哥的继位障碍扫得干干净净。

爱新觉罗胤禔和胤禵怎么读?

胤禔读音yìn zhī,胤禵读音yìn tí。胤禔:阎崇年的《细说清朝十二帝》里面有注音,读音为yìn zhī。胤禵又名胤祯、允禵,康熙帝第十四子,雍正帝继位之后,为避雍正帝胤禛的名讳,胤禵改名为“允禵”。禔读音:[zhī]、[zhǐ]、[tí]有三种读音。一、[zhī]1、安宁。2、幸福。或问“君”,曰:“明光。”问“臣”,曰:“若稙。”——汉·扬雄《法言》二、[zhǐ]古通“祇”,恰好:“臣以三百人众不敌,~取辱耳。”三、[tí]1、安享:“遐迩一体,中外~福。”2、福。“禔福”就是福安之意。古老的汉字“禔”或许是“平安福”的源头,《易》曰:“禔旣平”;至清朝各大对外府衙的匾额仍用“中外禔福”。民间及很多宗教也流传着被赋予某种灵气的护佑“平安”的圣物被称之为“平安符(福)”。

老十四胤禵作为雍正的亲弟弟 雍正上位第一件事为何先对自己的弟弟下手

因为雍正的同母的老十四胤禵即是雍正政敌八弟胤禩的死党,而且胤禵在康熙晚年深得康熙喜爱,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王,在西北前线统兵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当时朝野上下都认为胤禵很有可能是皇位继承人,所以胤禵一是与雍正政敌弟弟胤禩结为死党;二就是在皇位继承人上面也对雍正是个威胁,三则是胤禵手握兵权,所以这些都造成了雍正在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处置胤禵。胤禵重情重义,虽与雍正是同母弟,但关系却并不亲近胤禵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所生,生母也正是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德妃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晋升为德妃,在雍正出生时也就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德妃还没有晋升妃位,因此按照清宫规矩,只有妃位以上才有资格抚养亲生儿子,德妃在生下雍正时没有资格抚养雍正,所以雍正自幼由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德妃生下雍正后又生下了皇六子胤祚,随即便被康熙册封为德妃,所以胤祚就可以由德妃抚养了,但可惜胤祚5岁就夭折了,胤祚夭折三年之后,德妃又生下了胤禵,因此胤禵就由德妃亲自抚养,而雍正则由孝懿仁皇后抚养。雍正11岁时孝懿仁皇后去世,康熙就将雍正交与太子胤礽抚养,总得来说雍正自幼就与生母德妃以及亲兄弟胤禵关系并不亲密。实际上胤禵原名叫做胤祯,与同母哥哥雍正的名字胤禛同音不同字,后来雍正继位,十分不满胤禵的名字与自己同音,所以雍正给胤禵改名为允禵,因此历史上胤禵又叫做允禵和胤祯。胤禵在长大开始学习之后,胤禵对为人谦和、才能卓越的老八胤禩所折服,由此胤禵与他的八哥胤禩关系越加亲密,胤禵以胤禩马首是瞻,他们两兄弟之间的关系更胜于雍正与胤禵之间的关系。胤禵为人豪爽且仗义,颇有豪迈勇武之风,也由此深得康熙喜爱。胤禵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康熙出巡,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被给予一些特殊优待。比如说部分皇子蒙父皇恩准,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权,由大内供给其一家的食用物品。这种做法通常是以一年为限,期满后由父皇决定是否沿续,而沿续时间愈长,愈能体现出父皇的厚爱。康熙诸子中享此殊遇者不只一人,但时间最长的则是胤禵。自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整整七年,康熙始终特批胤禵一家支领宫物,如果康熙不是猝然离世,胤禵的这一待遇还会沿续下去。康熙之所以在晚年非常喜爱胤禵,主要在于康熙晚年眼睁睁看着这些儿子为了争夺皇位而明争暗斗,内心怆然,而胤禵却像一股清流,对老八胤禩重情重义,不离不弃,极为重视与胤禩的兄弟之情,所以康熙也非常喜爱这个重情义的儿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胤礽之后,康熙通过群臣以及老大胤禔保举胤禩为太子,认为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有图谋皇太子之想法,于是盛怒之下的康熙下旨将胤禩革除贝勒爵位,要将胤禩圈禁起来。其实暗中图谋行刺胤礽以及镇魇胤礽的人实际是大阿哥胤禔,胤禩肯定是有图谋太子之位的想法,但是他并没有企图暗中谋害胤礽,所以这些事情与胤禩关系极为密切的老九胤禟、老十胤以及老十四胤禵都是比较清楚。因此胤禵认为八哥胤禩极为冤枉,他和老九胤禟挺身而出在康熙面前为胤禩担保,胤禵与胤禟挺身而出为胤禩说话,正好使得盛怒之下的康熙更加愤怒,康熙当场先扇了胤禟一嘴巴子,但是胤禵还依旧为胤禩说话,康熙更加愤怒,拔刀欲砍胤禵,幸亏当时康熙身边的老五胤祺将康熙拦了下来。(康熙)出所佩刀欲诛胤禵,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稍解,命诸皇子挞胤禵。——《清史稿》后来老三胤祉暗中查明,实际上是大阿哥胤禔勾结蒙古喇嘛镇魇胤礽,又企图收买刺客行刺胤礽,将此事上报康熙,才证明了谋害胤礽之事与胤禩并没有太大关系,康熙才由此宽恕了胤禩,恢复了胤禩的贝勒爵位,不过康熙虽然没再追究胤禩,但是也对胤禩越来越猜忌和打压。所以说康熙也通过这件事明白了胤禟和胤禵对胤禩比较重情义,尤其是胤禵虽然挨了一顿毒打,但是,这件事情后来反而还令康熙帝感觉到他对兄弟的有情有义,并对胤禵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品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之后更加宠爱他。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仗义替胤禩说话的胤禟和胤禵都被康熙晋封为固山贝子爵位,这也是康熙对这两位比较重情重义的儿子奖励。后来胤禩因为“毙鹰事件”彻底失去了康熙的喜爱,康熙甚至都对胤禩说出过断绝父子之情的话,因此胤禩在后期备受康熙压制。即使在此情形之下,胤禵也依然对胤禩不离不弃,唯胤禩马首是瞻。胤禩在彻底失去皇位继承资格之后,他也开始决定转而支持胤禵登上皇位。康熙晚年,西北发生叛乱,胤禵代替康熙出征西北,手握西北重兵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早被康熙攻灭的准葛尔大汗葛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汗位之后,野心不死,于这一年准备出兵攻占西藏,当时的西藏拉藏汗向康熙求援。策妄阿拉布坦使用诡计攻入西藏拉萨,杀害了臣服于清政府的拉藏汗,囚禁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先是拉藏汗的求援信入京,随之就是拉藏汗遇害的消息,这一下使得康熙震怒,康熙本欲御驾亲征,彻底平定准葛尔,但是无奈康熙当时年事已高,所以康熙决定从诸皇子中选一人代替自己御驾亲征。当时参与竞争的皇子有文武双全的胤祉,也有还是皇子的雍正即胤禛,还有忠厚老实的皇五子胤祺,但是这一时期康熙最为喜爱的儿子其实是胤禵,所以最终康熙属意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也被称作大将军王。可以说胤禵击败了几位优秀的哥哥,当时朝野上下无不认为胤禵如果大胜归来,很可能就是皇位继承人。最为兴奋地就是胤禩一党人,他们为了胤禵西征无不欢呼雀跃。而康熙对于胤禵西征更是给予了很高的出征规格,康熙允许胤禵“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也就是说康熙赐予了胤禵以天子规格出征,这可是清政府最高的礼遇。胤禵出征西北期间,康熙还钦赐胤禵的贝子府10万两白银以资用度,而且康熙将胤禵的四个儿子大婚,康熙全部按照亲王子嗣规格,这些亲厚待遇都是康熙诸子之中之最。康熙以时任四川总督年羹尧负责供给胤禵军需,以豪格之孙宗室镇国公延信为平逆将军辅助胤禵西征,以岳钟琪为胤禵副将,胤禵全面节制西北军队大权,可以说胤禵是当时清政府军方第一把手了。由此来说胤禵当时给人一种皇位继承人舍我其谁的资格一样,外加胤禵在西北前线时还依旧与胤禩一党来往密切,胤禩可以算作是胤禵远程参谋,而胤禟更是还想为胤禵研发新型武器以供西北前线之用。在这期间还是皇子的雍正,依旧是不言不语,不声不响,低调的以对皇位无心的不争姿态示人,这也是当胤禵在西北出征时不在康熙眼前了,也使得康熙注意到了这位低调且表现出无心于皇位,即负责任还能实心为国家办事的老四雍正。再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这期间雍正与康熙父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康熙还时不时的去一趟雍正的私人园林圆明园,也是这期间康熙看到了他的好孙子乾隆,一见之下康熙大为喜爱,于是将乾隆接到自己身边亲自抚养。可以说出征西北对胤禵即是好事,也是让他与皇位失之交臂的坏事,他常年在西北前线不在父亲康熙眼前,所以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恋人之间移情别恋似的,康熙逐渐更加喜爱老四雍正了。因此来说雍正后来出人意料的继承了皇位归根到底还是在于这期间他获得了康熙的喜爱。雍正继位初期,人心不稳,雍正对胤禩与胤禵非常猜忌平定策妄阿拉布坦之战一直持续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临终前胤禵终于击退了策妄阿拉布坦,本来胤禵是打算将策妄阿拉布坦彻底攻灭,大军进驻新疆乌鲁木齐,剑指策妄阿拉布坦老巢伊犁。在这时期康熙却突然去世了,康熙去世,临终前遗诏皇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康熙在临终前一再叮嘱雍正善待废太子胤礽及其长子弘晳,可见康熙临终前最挂念的儿子还是嫡子胤礽。雍正继位之初,人心非常不稳,不过所幸雍正得到了顾命大臣大学士马齐和九门提督隆科多的拥护,雍正为了安抚人心,继位后立即册封在朝野上下人望极高的胤禩为廉亲王兼总理大臣。雍正表面上看似对胤禩封赏有加,实际上却是将胤禩架空了,因为雍正继位任命了四位总理大臣,首席总理大臣正是雍正最为喜爱和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当时胤祥总理户部还参与军机,可以说胤祥兼管了财和军两大权力。而胤禩虽为总理大臣,排名在马齐和隆科多之上,但胤禩只分管了理藩院和工部,就相当于主管外交和工程事务,这些其实都是地位很高,但是无关轻重的部门,胤禩的权力还不如大学士马齐和九门提督隆科多,所以胤禩实际被雍正架空,这也说明了雍正从继位第一天就已经开始谋划如何平稳解决老八一党不肯臣服于自己的问题。架空胤禩算是雍正走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开始第一个收拾与胤禩关系密切的同母弟胤禵了。胤禵手握西北兵权,还和胤禩关系非常密切,虽为同母弟,却也不肯臣服于雍正,所以雍正必须第一时间褫夺胤禵的兵权。康熙去世不久,雍正立即以新君名义下旨,同意策妄阿拉布坦求和,这个策妄阿拉布坦是非常善于利用形势和诡计的人,其实他比他的叔叔葛尔丹要厉害的多。策妄阿拉布坦瞅准了康熙去世的机会,知道新君即位肯定要稳定人心,替换走西北的主帅胤禵,于是他趁机求和,果然雍正立刻批准,但是策妄阿拉布坦也不忘了给请政府找麻烦,他挑唆了青海拉藏汗的侄子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给清政府继续在西北前线制造麻烦。但是罗卜藏丹津相比于策妄阿拉布坦实力就差了很多,所以雍正并不担心,他第一时间晋封豪格之孙延信为贝子,护抚远大将军印,以为康熙奔丧的名义诏胤禵北上回京。随即雍正就派了亲信四川总督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兼署甘陕总督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节制川陕甘三省军政大权,也就是说雍正用亲信年羹尧替代了胤禵。胤禵也不傻,他当然知道雍正继位立刻诏他回京是什么意思了,肯定是要解除自己的兵权,自己回京恐怕是凶多吉少,所以胤禵是带着满腔愤恨回京的,他回京就先给了雍正一个下马威。胤禵回京后在景山寿皇殿拜谒康熙灵柩时,胤禵见到雍正拒不下跪,御前侍卫拉锡见此情况连忙拉着胤禵向前下跪,胤禵当即大发雷霆,他拽着拉锡来到雍正面前,以责问的口吻对雍正说:“我乃当今皇帝的亲弟弟,御前侍卫拉锡是什么玩意,若我有不是处,求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无不是处,求皇上即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胤禵这意思就是逼着雍正处死心向雍正的御前侍卫拉锡,如果雍正这么干了,那势必大失人心,以后无人再敢替雍正出头,但是如果雍正不处置拉锡,那么则有失皇家尊严。所以说胤禵这是给雍正来了一个下马威,当此尴尬局面,胤禩站了出来,他只对着胤禵沉声说了一句:“汝应下跪。”史书载“胤禵寂然无声而跪”。虽然胤禩帮助雍正化解了这个生性耿直且勇武的弟弟胤禵给他出的难题,但是雍正并不认为胤禩是真心臣服于他,他反而更加生气,亲弟弟不肯定服从自己,反而胤禩一句话就让胤禵寂然无声的臣服了,作为一个皇帝,雍正如何能不生气。此事后来也成为了雍正收拾胤禩和胤禵所定的大罪之一。阿其那见众人共议允禵之非。乃向允禵云,汝应下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遵皇上谕旨。止重阿其那一言。结党背君,公然无忌。——《清史稿》但是雍正只是第一时间褫夺了胤禵的兵权,并没有过多收拾他,之后雍正则派老三胤祉和胤禵一起去给康熙守陵,其实名曰守陵,实际就是变相的将他们俩软禁起来而已。胤祉因为是废太子胤礽的死忠,所以也遭到了雍正猜忌,才会被派去和胤禵一起给康熙守陵。雍正最终还是将胤禵终身圈禁,不过雍正去世后其子乾隆却对胤禵十分不错胤禵嫡福晋是完颜氏,但是去世的很早,康熙生前为胤禵娶了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才是胤禵一生挚爱,胤禵在给康熙守陵之前,就想要舒舒觉罗氏陪同自己一起去守陵,按照道理来说给父亲康熙守陵,带上儿媳妇也是应该的,不过这个要求却被雍正断然拒绝了。雍正以他和胤禵生母当时已经是皇太后的德妃生病为名,将舒舒觉罗氏诏进皇宫侍奉婆婆,实际雍正就是故意不想让胤禵在守陵期间过得舒服,所以将舒舒觉罗氏接进皇宫。而舒舒觉罗氏在皇宫中呆了一个多月,直到德妃去世后,雍正才将她放回到胤禵身边,这期间也让后世都猜测,雍正是不是在皇宫中绿了亲弟弟胤禵,因为舒舒觉罗氏出宫之后,雍正很快晋封了她和胤禵的儿子弘春为贝子,当时雍正子侄这一辈除了胤礽长子弘晳因康熙遗诏被封为郡王爵位之外,其他人均无爵位,雍正却封了弘春为贝子,让人十分意外,即便后来胤禵被圈禁后,雍正还将弘春晋封为郡王,这完全不像雍正对待胤禩和胤禟的儿子一样。因此来说后世人大多认为雍正很可能在皇宫中与舒舒觉罗氏发生了某些关系,从而才会对舒舒觉罗氏及其儿子弘春如此之好,也就是雍正还可能绿了亲弟弟胤禵。在雍正和胤禵的生母德妃去世后,雍正在表面上还是做到了对胤禵的封赏,他赐予胤禵郡王虚衔,也就是有郡王名义不拿郡王的俸禄,这在面上来说对胤禵做的还算比较到位了,毕竟胤禵在康熙时期只是贝子,一下被提升了两级。但是这只是暴风雨前奏,雍正对于老八一党采取的是各个击破,逐一瓦解的策略,在赐予胤禵郡王虚衔的荣誉时,雍正已经开始对老十胤动手了。雍正二年(1724年)胤就被雍正褫夺爵位圈禁起来。但是胤因为母系家族系清朝政坛豪门家族遏必隆家族,外加胤为人粗莽,所以他反而是八爷党中唯一没有被雍正定下多条大罪的人。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终于对胤禵下手,他被雍正褫夺爵位,定下14条大罪,雍正最初念在亲弟弟份上,只是对他软禁。不过胤禵为人性格刚硬勇武,所以软禁期间他依旧对哥哥雍正骂不绝口,于是雍正一怒之下将胤禵改为终身圈禁在景山寿皇殿中。随后在雍正四年(1726年)年初,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分别被雍正定下40条大罪和20条大罪,被革除宗籍,冠以恶名“阿其那”和“塞思黑”,随后二人被囚禁折磨致死了。至此胤禵这一生的政治生涯就彻底告终了,不过胤禵身体倒是很不错,他和没心没肺且为人粗莽的胤都算是被圈禁的皇子中结局比较好的了,他们俩比较想得开没有抑郁而亡,而且还顺利的把雍正先给熬死了。雍正去世后,其子乾隆即位,而乾隆为了拉拢宗室人心,内心中也是认为老爹雍正做的太过分了,所以他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下旨释放了被圈禁的胤和胤禵,并赐予二人镇国公爵位。胤出来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乾隆以贝子之礼将胤厚葬,同时乾隆再给胤禵晋爵为多罗贝勒。之后没多久乾隆又将亲叔叔胤禵晋爵为多罗恂郡王。不过胤禵此时年事已高,在政治上也很难再有作为,只能是做一个富贵闲散王爷,安安稳稳度过后半生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禵去世,享年68岁,乾隆念在他是唯一的亲叔叔份上,以亲王礼将他厚葬,并赐谥号为“勤”。可以说胤禵青中年时期受到亲哥哥雍正猜忌,被圈禁了十几年,后半生受到了大侄子乾隆的厚待和礼遇,也算是“九子夺嫡”中结局比较不错的皇子了。写在最后因此来说雍正登基必须第一时间处置胤禵,因为胤禵当时手握西北重兵,又和雍正的政敌弟弟胤禩关系极其亲密,所以雍正登基后必须先将胤禵手中兵权夺回,才能确保政权平稳过渡到自己的手中,这也是雍正登基时就早已谋划好得了。不过胤禵毕竟是雍正的亲弟弟,他即便后来被圈禁起来,待遇也要稍微好一些,而且得到了大侄子乾隆的厚待,总体来说胤禵活的岁数在当时也比较大了,也算是得享天年善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