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杨振宁都是谁的学生?
- 2、王竹溪的人物生平
- 3、王竹溪的主要成就
- 4、有人知道清华四杰吗?求解答
- 5、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哪些名家??
- 6、西南联合大学的五院士分别是谁?
- 7、公安县竹溪小学由来
- 8、公安县的人物
- 9、杨振宁的人物轶事
- 10、规范场理论与杨振宁讲了什么发明?
杨振宁都是谁的学生?
杨振宁的导师分别是:西南联大本科导师吴大猷,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导师王竹溪,博士导师爱德华·泰勒。1、吴大猷吴大猷(1907年9月29日—2000年3月4日),笔名洪道、学立,广东高要人,出生于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祖籍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水坑乡(今鼎湖区水坑村)。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2、王竹溪王竹溪(1911.6.7-1983.1.30),名治淇,字竹溪,以字行,湖北省公安县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热力学慎空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王竹溪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特别是热力学、统计物理学、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他还在生物学关键问题-水分化学势、汉字检索方案的优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3、爱德华·泰勒爱德华·泰勒(1908年1月15日-2003年9月9日),男,是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匈牙利,曾长期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等高校。1952年,他与欧内斯特·劳伦斯共同创建了美国劳伦陆孝旅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1959年又主持建立了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 爱德华·泰勒被誉为“氢弹之父”,但他本人对此称号并不在意,而除氢弹之外,他对物理学多个领域也都有相当的贡献。
王竹溪的人物生平
1911年6月7日王竹溪(名治淇,号竹溪)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一书香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清末秀才。他幼年在家乡曾先后随其舅父及长兄治昆等读四书、《诗经》、《左传》等书。1922年春入麻豪口小学,1922年秋到武昌入荆南中学补习班,1923年升入正式班。1926年夏毕业。在1922到1926年期间他除完成学校的课程外,还博览群书。曾先后学习《幼学琼林》、《庄子》、《老子》、《荀子》、《礼记》、《史记》、《汉书》等书,对《康熙字典》的切韵法颇感兴趣。他对数学特别爱好,喜读中国名家小说。从而奠定了少年启蒙知识的基础。 王竹溪1927年考入武昌第二中山大学理预班,1928年插入上海麦伦中学高二。1929年夏,高中毕业,先后投考了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在两校都录取的情况下,因慕梁启超之名,决定进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学。王竹溪在班上最受叶企孙和周培源的器重。周培源对他的评语是:“对物理概念理解深入,并具有数学计算的特殊才能。”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入学一年后,因感自己对物理有兴趣,遂转入物理系。 1933年夏,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同时考取研究生,进清华研究院,跟周培源研究湍流理论,1934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旋转体后的湍流尾流》。1933年,公费留学,同年8月到英国剑桥大学,师从福勒研究统计物理。在导师指导下,王竹溪在统计物理方面深入到当时国际科学前沿,潜心研究。 1935年,HA贝特(Bethe)发表超点阵统计理论,假设原子间只有近邻相互作用,讨论二元合金。王竹溪在此理论基础上对相似的吸附作用提出了统计理论,然后把其主要思想用于超点阵问题。 1938年夏,他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吸附理论及超点阵理论的一个推广》(TheTheoryofAdsorptionandanExtensionoftheTheoryofSuperlattices)。1936至1938年间,他在英国的物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如《有长程作用的吸附的统计理论》、《有长程作用的吸附动力学》等。 1938年夏,王竹溪回国,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年27岁。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是工作艰难、生活困苦的时期,也恰恰是王竹溪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培养人才桃李芬芳的时期。他的关于热力学、统计物理以及生物物理方面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时期相继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剑桥哲学学会会刊》、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和《中国物理学报》等刊物。 在这期间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有成就的理论物理工作者,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杨振宁曾回忆说:“为了写硕士论文,我去找王竹溪先生。那时他是很年轻的教授,刚从英国回来不久。在王先生的指导下,我写了一篇论文,是关于统计力学的,这把我引到了统计力学的领域。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大猷)和王先生引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1938年夏,王竹溪以论文《吸附理论及超晶格理论的一个推广》获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年27岁。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是工作艰难、生活困苦的时期,也恰恰是王竹溪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培养人才桃李芬芳的时期。他的关于热力学、统计物理以及生物物理方面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时期相继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剑桥哲学学会会刊》、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和《中国物理学报》等刊物,而他最得意的学生,当首推在这一时期跟他做硕士论文的杨振宁。1946年夏天,王竹溪随清华大学从昆明迁回北平。1949年1月,王竹溪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王竹溪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1962年起,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王竹溪对我国物理学发展的贡献,绝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大学的31年做出的。他著有物理论文近40篇。在有序无序相变理论方面有10篇,对贝特的理论做了重要的推广和补充。主要有:推广到包括长程作用,证明了应用巨配分函数的正确性以及提供了求得近似配分函数的方法等。在热力学方面论文11篇,主要贡献有:把普朗克二元溶液理论推广适用于多元溶液,推广普朗克理论到多元系研究一个有任意多个组元和任意多个共存相的物体系的稳定平衡问题以及在选定三相点的绝对温度后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王竹溪的论文还涉及物理学史、基本物理常数问题以及汉字检索机器化方案等方面。出版的著作主要有《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热力学简程》、《特殊函数概论》(与郭敦仁合著)、《统计物理学简明教程》、《简明十位对数表》以及《新部首大字典》等。他于1955年编著的《热力学》是我国自编的第一部热力教材。1984年该书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1965年王竹溪和郭敦仁合著的《特殊函数概论》是一本为理论物理工作者编写的著作,该书包括常用的各种主要特殊函数的运算方法与基本特性。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王竹溪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王竹溪对我国物理学发展的贡献,绝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大学的31年中做出的。1951年,王竹溪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副主任,数年后改任主任,一直到他去世。物理学的名词和术语,是物理学家们交流物理思想和研究成果必不可少的媒介。由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起源于西方,绝大多数物理学名词都译自英、德或法文,审定汉语的物理学名词,既要求对物理学有深入透彻和完整全面的了解,又要求精通英、德、法语,更要求有深厚的汉语功底。王竹溪正好具备这三方面的专长,是担此重任最恰当的人选。在名词审定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例子,就是粲夸克的定名。粲夸克的英文是charm quark,先译为魅夸克,虽然意思差不多,但终究不够贴切。英文charm既有魔力和娇媚之意,又可作美好解。魅字只含前两种意思,不能释作美好,而且由于是常用字,容易引起误解。后来王竹溪建议改用稀见字粲,取《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句中“粲”字为美物之意,既表达了charm的原意,又与charm谐音,立即为大家所接受。又如classical physics定名为经典物理而不是古典物理,因为它是与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而言的,时至今日仍在发展之中,丝毫没有古老之意。英文classical在classical music中取古典之意,而在此却不能取古典之意,只能取经典之意。在30多年中,王竹溪博采众议,主持审定物理学名词2.2万余条,为中国物理学名词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秩序十分混乱,而王竹溪仍然坚持指导了从欧洲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物理学名词的研究生,为中外物理学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他除了主持审定中国物理学名词外,还与数学家苏步青等人合编了《数学名词汇编(英汉对照》),于1964年在香港出版。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王竹溪当选为数理化学部(后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94年起改称院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60岁的王竹溪被迫到江西鄱阳湖滨的鲤鱼洲做放牛翁。1971年夏天,中美关系改善,杨振宁第一次回大陆探亲访友,要求拜见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做研究生时的导师王竹溪,王竹溪才从鲤鱼洲回到北京。但是在鲤鱼洲的那段艰难生活,种下了后来使他过早去世的病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竹溪精神焕发,除了原来担任的各项工作外,又担负了更多更重的社会职务。1978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1978年秋,率中国大学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1979,年出任《中国科学》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物理学编辑委员会主任兼物理学综论编写组主编。同时,他还为科学出版社主编“现代物理学丛书”和“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为原子能出版社主审《物理学词典》。1981年夏,率中国代表团赴美出席国际精密测量与基本常数会议第二届大会。1981年,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王竹溪出任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81年,王竹溪被发现患肝炎病已到肝硬化的后期。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与世长辞,享年71岁。杨振宁专程从美国赶来北京吊唁,国内外100多个单位和个人发来唁电或唁函。杨振宁致王竹溪眷属的唁电说:“竹溪师生平勤实诚正,是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许多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李政道的唁电说:“我极其悲痛地获悉王竹溪教授逝世。……世界上失去了一位大科学家,中国失去了一位良师。”1989年新加坡的世界科学(WorldScientific)出版公司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杨振宁认为,“此书系统、清晰、扼要,正是王竹溪教授的风格和品格”。 王竹溪一生兴趣广泛,他不仅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而且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根底。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于1943年发明了汉字新部首检字法,并于1979年进一步提出汉字检索新方案,成为研究汉字检索机器化之先锋。1988年,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和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王竹溪的遗著《新部首大字典》,共收51100个汉字,多于《康熙字典》,是对汉文字学的重要贡献。王竹溪以一人之力独立完成此巨著,表现出他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具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这种精神堪为后人楷模。
王竹溪的主要成就
超点阵相变的研究王竹溪一生的科学研究,涉及理论物理众多领域,尤以统计物理和热力学见长。在湍流尾流、气体扩散、吸附作用、超点阵(超晶格)和有序-无序相变、高级相变、气体性质、多元溶液、热力学平衡与稳定性、绝对热力学温标、热力学第三定律、植物细胞的吸水、物质内部有辐射的热传导以及基本物理常数的确定等方面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最重要的,当推超点阵统计理论。在30年代前后,气体统计理论已经发展到顶峰,统计物理研究前沿开始转向相变问题。1925年E.伊辛(Ising)提出并求解了一维自旋点阵模型,1934年W.L.布喇格(Bragg)和E.J.威廉斯(Williams)提出了长程序概念和平均场近似,H.A.贝特(Bethe)在此基础上于1935年发表了只考虑短程序的超点阵统计理论。贝特的超点阵统计理论,假设原子间只有近邻相互作用,讨论两组元浓度相等的二元合金,不算配分函数而用间接办法近似求得了超点阵序及其他平衡值,从而讨论了超点阵的有序-无序相变。这是超点阵问题的基础性工作,立即引起广泛注意。R.E.派尔斯(Peierls)于次年把它推广到组元浓度不相等的情形,再次年,当时与王竹溪同在福勒指导下做研究生的张宗燧又把它推广,包括了次近邻原子对之间的相互作用。王竹溪先对较简单的吸附作用问题发展了一个普遍的统计理论,然后把其主要思想用到超点阵问题,推广成普遍理论,既适用于组元浓度相等,也适用于组元浓度不等的情形,而且处理的是相当普遍的一类长程相互作用,找到了计算超点阵位形配分函数的近似方法,从而在形式上给出了超点阵问题的普遍解。王竹溪的工作对贝特理论有明显改进,得到了与实验更接近的结果。在随后的多年中,超点阵和相变仍是王竹溪继续研究的主要问题。1942年王竹溪指导杨振宁做硕士论文,题目就是超点阵。 在王竹溪的论文中,有一篇他与汤佩松合作的《孤立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形式》发表于美国《物理化学杂志》1941年第45卷。1 C.C.Wang(王竹溪).Turbulent wake behind a body of revolution.Sci.Rep.of National Tsing Hua Univ.1934,A2:307—326.2 JwuShi Wang(王竹溪).On the diffusion of gases through metals.Proc.of the Cambridge Phil.Soc.,1936,32:657—662.3 JwuShi Wang.Properties of adsorbed films with repulsive interactionbetween the adsorbed atoms.Proc.Royal Soc.of London,1937,A161:127—140.4 J.S.Wang(王竹溪).Statistical theory of adsorption with long-rangeinteraction.Proc.of the Cambridge Phil.Soc.,1938,34:238—252.5 J.S.Wang.The kinetics of adsorption with long-range interaction between adsorbed particles.Proc.of the Cambridge Philo.Soc.,1938,34:412—423.6 J.S.Wang.Statistical theory of superlattices with long-range interactionI.General theory.Proc.Royal Soc.of London,1938,A168:56—67.7 J.S.Wang.Statistical theory of superlattices with long-range interac-tionsⅡ.The simple cubic lattice and the body-centred cubic lattice.Proc.Roya1 Soc.of London,1938,A168:68—77.8 J.S.Wang.The evaluation of exchange integra1s by solving poisson’sequation.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1939,3:67—75.9 J.S.Wang.The evaluation of exchange integrals by solving poisson’sequation(Errata).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1947,7:48.10 P.S.Tang and J.S.Wang.A thermodynamic formulation of the waterrelations in anisolated living cell.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1941,45:443—543.11 J.S.Wang.Note on Kirkwood’s theory of superlattices.Science Reo-ord,1942,1:116—120.12 J.S.Wang and Jnn-Yueh Mei(梅镇岳).On the application ofKirkwood’s theory of order-disorder transformati on to adsorption.Chinese Journa1 of Physics,1944,5:64—88.13 J.S.Wang.On the principle of LeChatelier and Braun.Science Record,l945,1:364—374.14 J.S.Wang.Notes on phase transitions of higher orders.Science Reoord,1945,1:375—380.15 J.S.Wang.Approximate partition function in generalized Bethe’stheory of superlattices.Phys.Rev.,1945,67:98—106.16 J.S.Wang.Some properties of a van der Waals Gas.Chinese Journalof Physics,1945,6:27—35 .17 J.S.Wang.Aproblem in the rmodynamics.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1946,6:100—107.18 J.S.Wang.A problem in thermodynamics(Errata).Chinese Journalof Physics,1947,7:49—52.19 J.S.Wang.Free energy in the statistica1 theory of order-disorder trans-formation.The Sci.Rep.of Nationnal Tsing Hua Univ.1947,A4:341—360.20 J.S.Wang.Thermodynamics of equilibrium and stability.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1948,7:132—175.21 周培源,王竹溪.中国近三十年来之理论物理.科学杂志,1949(4):104—106.22 王竹溪.在选绝对温标为标准后所引起的一些实际问题.物理学报,1955(11):125—132.23 王竹溪.热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第1版,1960年第2版.24 王竹溪.统计物理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年第1版,1965年第2版[修订本].25 王竹溪.关于热力学第三定律.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56,2:53—61.26 王竹溪.关于植物细胞吸水的热力学理论.科学记录,1958,新2:94—99;Wang JwuShi.On the thermodynamic theory of the waterabsorbing ac-tion of plant cells.Science Record,1958,New2:104—109.27 王竹溪,王守武,吴有训等.十年来的中国物理学.物理学报,1959,15:507—512.28 王竹溪.物质内部有辐射的热传导问题.物理学报,1962,18:11—26.Wang ZhuXi(王竹溪).Theory of heat condu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ra-diation.Scientia Sinica,1962,11:185—206.29 王竹溪.简明十位对数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30 王竹溪.热力学简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31 王竹溪,苏步青等.数学名词汇编(英汉对照).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64.32 Wang Zhu-Xi,Chang Li-Yuan(章立源).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Virialcoefficients of hydrogengas from experimental data.Scientia Sinica,1964,13:1212—1220;王竹溪,章立源.由实验数据计算氢气的维里系数问题.物理学报,1965,21:508—518.33 王竹溪,郭敦仁.特殊函数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Z.X.Wangand D.R.Guo.Special Functions.World Scientific,Singa-pore,1989.34 王竹溪.统计物理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6.35 王竹溪.汉字检索机器化的一个方案.自然杂志,1979,2:508—509.36 王竹溪等.理论物理与力学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7 王竹溪.新部首大字典.上海、北京:上海翻译出版公司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他前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执教40余年,学生数千人。中国几代物理学家都听过他的讲课。杨振宁、李政道都师从过王竹溪。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良师益友。 他教过的课程从低年级的普通物理、高年级的理论物理一直到研究生的专门课程,几乎包括了培养一个物理学人才所必须的全部课程。为了培养物理学人才,他用适当方式把被培养者领入物理学研究领域,包括学习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当前的研究前沿和问题等。
有人知道清华四杰吗?求解答
一、清华四杰,是指彭桓武、杨振宁、王竹溪、林家翘。二、“培养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彭桓武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有很多,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等名字为许多人所熟知,但也有很多人隐身在了集体的身后,彭桓武便是其中一位。 彭桓武师从名家,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他师从中国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教授,并以优异的课业成绩获得周教授的赏识。之后他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学习期间,师从世界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玻恩(Max Born),成为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并得到了玻恩教授的认可。玻恩教授曾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多次提到他的得意门生彭桓武。应该是“培养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彭桓武 、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科学家――杨振宁 、多才多艺的物理学大师――王竹溪、“应用数学之父”――林家翘 4位大家那些年我们崇拜的“清华四杰”_中国论文网http://www.xzbu.com/1/view-5307368.htm一、清华四杰,是指彭桓武、杨振宁、王竹溪、林家翘。二、“培养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彭桓武 彭桓武师从名家,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他师从中国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教授,并以优异的课业成绩获得周教授的赏识。之后他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学习期间,师从世界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玻恩成为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并得到了玻恩教授的认可。玻恩教授曾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多次提到他的得意门生彭桓武。 1941年,玻恩教授将彭桓武推荐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担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世纪40年代初,彭桓武在爱尔兰都柏林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期间,与量子化学的创始人之一W?海特勒和爱尔兰数学家、物理学家哈密顿合作,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介子场的研究成果,并最终形成了以三人姓氏头字母命名的HHP理论,首次对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进行了解释。借助HHP理论,彭桓武在国际物理学界获得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但彭桓武最终还是义无返顾地放弃了在欧洲光明的发展前景,回到中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发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两弹研制成功后,他便悄然隐身于“集体”的身后,直到1999年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三、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科学家杨振宁 即使不太关注科学界动态的人,也不会对杨振宁这个名字感到太陌生。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赛格瑞曾评价杨振宁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 原籍中国安徽的杨振宁,在1944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赴美留学,并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杨振宁留在美国发展,曾在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957年,杨振宁因与另一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并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四、多才多艺的物理学大师――王竹溪 作为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的开拓者,王竹溪在促进中国物理学研究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在表面吸附、超点阵统计理论和植物细胞的吸水等方面都做过许多工作,对推动我国物理学研究、传播和交流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竹溪初进清华研究院,便跟随周培源教授研究湍流理论。周培源对王竹溪十分器重,借量子力学的奠基人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到中国访问之际,他通过狄拉克将王竹溪推荐给了剑桥大学的福勒教授。于是,1935年王竹溪便前往剑桥大学跟随福勒做统计物理研究,并于1938年以《吸附理论及超晶格理论的一个推广》为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便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一职。 从英国学成归国后,王竹溪先后在清华和北大执教40多年,而执教的课程也是从低年级物理到高年级物理,直至研究生的专门课程悉数囊括。他教过的学生更是达数千人之多,其中不乏多名杰出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同样是“清华四杰”之一的杨振宁就是其中之一。杨振宁曾坦言,“王先生把我引进了物理的这一领域。” 王竹溪在物理学研究和教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很少人知道这个大物理学家其实在文字上还很有造诣。他不仅发明了汉字的新部首检字法,而且凭借一己之力独自编纂了《新部首大字典》。 五、“应用数学之父”林家翘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林家翘,于1940年,林家翘才获得了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的机会,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 林家翘是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他曾在20世纪40年代带动一代人在流体力学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他曾与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的冯?卡门一起提出了各向同性湍流的湍谱理论,并发展了冯?卡门的相似性理论,形成了早期湍流统计理论的主要学派。从20世纪60年代起,林家翘进入了天体物理研究领域,创立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成功地解释了盘状星系螺旋结构的主要特征,克服了困扰天文界数十年的“缠卷疑难”,并发展了星系旋臂长期维持的动力学理论。 除了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之外,林家翘在应用数学和理论数学方面也多有建树。他发展了解析特征线法和WKBJ方法,并证明了一类微分方程中的存在定理,以便彻底解决海森伯格论文中所引起的长期争议。在美国有人将林家翘誉为“应用数学之父”,有人说“他使应用数学从不受重视的学科成为令人尊敬的学科。” 林家翘虽长年身居海外,但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十分关心。自1972年以来,他曾多次回国进行学术交流,并邀请了众多美国的知名学者来华讲学,还帮助多位学者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1974年,林家翘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2001年,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将他聘任为清华大学教授。最终,林家翘于2002年回国定居在清华大学,直至2013年1月13日在京逝世。
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哪些名家??
西南联大办学的9年中,培养学生8000余人,毕业生达4000多人,均学有成就。这个学府培养了大批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屠守锷、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等这些人都曾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联大的教授和校友名家荟萃,他们让这所曾被遗忘在历史烟云后的大学,在半个世纪后仍闪耀出巨大光芒【著名教授】陈省身: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国际上享有“微分几何之父”的美誉。王竹溪:物理学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饶毓泰: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大猷:国际知名物理学家。 黄子卿:化学家,专于物理化学,精测水的三相点数据被确定为国际实用温标的基本参考数据之一。 叶企孙:物理学家、教育学家。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罗常培: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 袁复礼:从事教育学、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研究,是我国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创始人。 陈寅恪:国学大师,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 冯友兰:哲学大家。 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赵九章:气象学家、物理学家。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顾毓秀:文理兼通,学贯中西,他既是国际电机界大家,还集教育家、文学家、戏剧家、诗人、音乐家和讲学家于一身,在世界享有盛誉。 孙云铸: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 沈从文:文学家、历史学家。 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金岳霖: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为中国第一批院士。王 力: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陈岱孙: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钱 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钱钟书:博学多能,学贯中西的文学家、作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吴 晗:著名历史学家。 朱光潜:美学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作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李广田:诗人、散文家、作家。与诗人卞之琳、何其芳并称为“汉园三诗人”。
西南联合大学的五院士分别是谁?
1、杨振宁1938年秋天,杨振宁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2、邓稼先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3、刘东生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 ,辽宁沈阳人,籍贯天津,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学籍)地质地理气象系,后来又旁听生物系的课程。4、叶笃正叶笃正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在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至1987年,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2006年,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吴征镒吴征镒(1916.6.13-2013.6.20),江苏省扬州市人,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40年-1942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生物系张景钺教授。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1月8日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公安县竹溪小学由来
为了纪念王竹溪先生。根据查询公安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王竹溪先生,将学校命名为“竹溪小学”,希望用于鼓励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今日‘竹溪’为我自豪,明天我为‘竹溪’争光”,从公安的幼童,走向科学的世界。
公安县的人物
车胤 (约333~约401)字武子,晋南平(湖北公安)人。曾祖车浚,为三国吴会稽太守,以郡饥求赈,为孙皓以欲树私恩罪所杀。父名育,是南平太守王胡之的主簿。桓温主荆州,征召车胤为从事,甚为器重,相继提升他为别驾、征西长史。宁康(373-375)初年,车胤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关内侯。太元(376—396)中期,获国子监博士。后提升为骠骑长史、太常,领临湘侯爵位。因病去职,不久又任护军将军。隆安元年(397),王国宝任左仆射,威震朝廷内外,王恭疾恨道子、国宝扰乱朝政,举兵征讨。国宝恐慌,其堂弟王绪将军献计杀掉车胤,除去众人之望,讨伐诸侯。车胤到来后,国宝终不敢杀,反而向他求教计谋。隆安四年(400),车胤被提升为吏部尚书。会稽郡世家子弟元显骄矜放荡,车胤建议遏制他。不料事情泄露,元显逼令车胤自杀而死,举国悲哀。张景 (970—1018) 字晦之,北宋江陵府公安县人,著名学者。青少年时代与河东大名(今河北大名南)柳开交游,柳把家中藏书全部交给张景,张更加勤奋攻读。真宗咸平三年(1000),考中进士。后来朝廷将全国名士摸底排队,张景名居首列,遂调馆陶(今属河北省)薄。后因案受牵连,谪贬金州(今陕西安康)。龙图阁直学士陈尧咨知道他的才学,推荐他为宝应(州名在今江苏境内)簿,官至大理评事。 于天禧二年去世,著有《洪范》、《王霸论》及《张晦之集》二十卷。后代学者曾对他有过“茫茫兮安究,尚立言不朽”的赞誉[〔宋〕宋企《张景铭》]。“公安三袁”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荆州公安人。万历十四年(1586)礼部会试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41岁。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这两篇论文批驳前后“七子”违反文学发展规律,倡导剽窃蹈袭、复古倒退的谬论,主张作家应“从学生理,从理生文”。万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居官15年, “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致力整顿吏治。著名的《摘发巨奸疏》就作于这时。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袁中道 (1570~1626)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荆州公安人。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34岁时才考中举人。考进士又多次名落孙山,从此更加纵情山水,学禅悟道,以诗酒自娱。宏道病逝,他悲恸过度而隐居玉泉山读书学佛、修身养性,但未移昔日处世之志。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此间他系统地整理、校对、出版了两胞兄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万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两年后病逝于南京,终年57岁。他的文学主张基本与两胞兄相同,反对模拟剽窃,崇尚个性。著作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冯习(?—222),字休元,南郡公安县人。公元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升为大将。 221年7月(蜀汉章武元年),刘备亲率大军顺江东下,目的是夺回荆州。战役开始,吴班、冯习领兵四万,在巫地(今四川巫山县)打了一次胜仗,蜀军占领秭归(今湖北秭归县)后,直达猇亭(今湖北宜都北)。次年,刘备任命冯习为大都督,从巫峡建平至彝陵(今湖北宜昌)七百里地带,在深山密林中设立了几十座大营,摆开与吴军决战的阵势。吴将陆逊采取“以逸待劳”和用火攻的办法,“以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冯在这次战役中阵亡(《见三国志》)。后建四川成都武侯祠,刘备殿中武将廊有冯习塑像,石碑上刻有他的生平简介。 王竹溪(1911-~1983)物理学家、教育家。与彭桓武、林家翘、杨振宁并称为清华四杰。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的开拓者。在表面吸附、超点阵统计理论、植物细胞的吸水等方面做过基础性工作。撰写了《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等中国第一批理论物理优秀教材,为建立中国理论物理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发明汉字新部首检字法,独力编纂《新部首大字典》。名治淇,号竹溪,1911年6月7日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一书香世家。王竹溪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与世长辞,享年71岁。司马彦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祖籍湖南澧县小渡口镇,生于湖北公安,现任书法艺术学校校长。司马彦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在父亲司马东老先生的指导下,长期进行严的临帖习字训练,从中国传统的名家毛笔书法中吸取营养,功底深厚。在国际国内书画大赛中获奖三十余次,作品参加过国内外重大书画展览,入选中国书画百家和多种书画集,多幅作品镌刻于全国一些大的碑林。其名已编入《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司马彦先生已编写出版钢笔、毛笔字帖、教材、专著1200余种,遍及全国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字帖之冠”。张启发(1953.12~ )男,湖北公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誉世界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育种专家。现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76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袁誉柏(1956.6~ )男,汉族,1956年5月生,湖北省公安县人,海军中将、中共党员。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毕业。硕士研究生学历。2008年7月晋升海军少将军衔。2010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接替孙德忠少将)、舰队党委常委。2013年7月北海舰队副司令员。2014年0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中将)。 万鄂湘,男,汉族,1956年5月生,湖北公安人。2013年0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选举万鄂湘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平久,男,1971年11月出生,湖北公安人,大型活动专家、词作家。 代表作有《生死不离》、《国家》、《难说再见》等。 田源,女,1993年出生,湖北公安人,中国女子举重队运动员,女子举重世界冠军。2011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以抓举90公斤,挺举117公斤,总成绩207公斤的成绩包揽三项冠军。
杨振宁的人物轶事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否认撰文谈佛教与科学 2014年初,网络上流传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并且杜撰出杨振宁的言论:“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然而经过细致调查,没有在任何演讲集和传记里面发现类似言论,最后发现是一个叫杨振华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说的,属于以讹传讹。杨振宁早在2011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就曾经公开表述:“本人从来没有赞扬过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宗教和科学并没有兼容性。”“如果哲学尚有可取之处,宗教基本一无是处。”关于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2014年1月3日杨振宁做出公开声明,此文非其所作。 批评玄学 杨振宁反对玄学,提倡现代科学观,对易经做出过批评,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2004年9月3日,杨振宁在人民大会堂做了题目是《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规范场理论与杨振宁讲了什么发明?
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杨振宁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在物理学中具有巨大影响;他是第一个回国访问的美籍著名科学家,他为振兴华夏科学和教育而多方奔走。杨振宁是一名了不起的炎黄子孙。古国育英才杨振宁,1922年农历8月1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县县城西大街四古巷。父亲杨克纯,字武之,考取省官费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数学教授,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是杨武之教授等人发现、推荐,并帮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杨振宁之父留学美国6年,是母亲罗孟华把他培养大的。母亲从小振宁4岁起,教他认方块字,一年多时间里认识了3000多字!1933年,因父亲在清华当教授,振宁进了崇德中学读书。1937年芦沟桥事变,杨振宁家从北平到合肥,不久又经汉口、广州、香港、取道越南河内,沿红河又北上到云口最后达到昆明,行程5000千米,两次越国界,横跨中国6省,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到达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读完高二后,进入了大学,在联大受到极为严格的数学基础训练,他的微积分考试得100分,是联大各届学生中最好成绩,他的普通物理课成绩是99分,是联大8年间最好成绩,当时西南联大有一批有名的教授,在物理方面如赵忠尧、周培源、吴有训、张文裕、吴大猷等。杨振宁的学士论文是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进行的,硕士论文是由王竹溪教授指导的。王竹溪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正是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中国领土之时,王教授不图安逸、不贪享受,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过艰苦的生活,并进行科学研究,全力教育学生,其爱国主义情怀,给杨振宁很大影响。攀登高峰通过考试,1945年杨振宁公费到美国留学,经过多次辗转,长途跋涉,终于在芝加哥大学见到了著名物理学家费米。费米没有辜负学生的希望,尽职尽责地把自己知识和经验传给了学生。除了讲课外,每周还有一两个晚上给几名研究生讲解疑难问题,杨振宁在这种小灶中受益非浅。费米于1949年因事离开芝加哥时,把笔记及讲课任务交给了杨振宁。杨振宁和密耳斯,在1954年发表了“规范场理论”,这是划时代的创作。今天物理学研究主要是场,第一个是麦克斯威尔理论,第二个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第三个就是杨振宁的规范场。在物理学上具有巨大影响,这是杨振宁得到最高成就,有人主张说因杨振宁创立“规范场理论”,应该获得第二次诺贝尔奖。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另一成就,就是与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守恒只是部分的物理现象,在更多的弱的相互作用下,宇称是不守恒的。由于这一发现,1957年他们两人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称是指某些变换下的不变性。比如,早上作实验,晚上作实验,同一内容,结果应相同,这叫时间平移不变性,也就是时间反演对称性;还有电荷的正负是对称的;左手座标变到右手座标,称为空间反演,也是对称的。过去的物理定律一直显示出左右对称性。在粒子体系中,粒子体系和它在镜像中的体系,都遵守同样变化规律,也就是具有左右对称性,这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但是1947年两位英国实验物理学家发现奇异的粒子,其中一个叫θ介子,另一个叫r介子。τ介子衰变成3个π介子,而θ介子衰变成2个π介质子,这说明π介子和τ介子衰变时,表现出相反的宇称。这被称为“θ-τ”之谜。早在西南联大学习时,他们两人就对这“宇称守恒定律”有怀疑。194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都住在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学生宿舍中,同胞在异国他乡重逢是多么高兴。后来他们都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他们共同合作,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于1956年提出:在弱作用下,左右可能不对称(弱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当时很多物理学家认为这一假设是大胆的,但也有人认为不可能正确,最典型的是著名物理学家泡利,他说愿意出大价钱打赌,实验将证明宇称对称。这时,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正打算去日内瓦及远东讲学,她听到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设想后,毅然留了下来,着手准备实验。吴健雄实验小组,利用最先进的设备,进行实验验证,终于到12月已获得足够实验数据,表明宇称守恒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被否定了。1957年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举行记者招待会,吴健雄向世界宣布,“宇称守恒定律”在弱作用中予以推翻!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说:“终于找到了走出里屋子的门!”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在热烈和庄重的气氛中,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