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释迦牟尼佛左右是什么菩萨
- 2、释迦牟尼佛和如来佛祖哪个大?
- 3、阿弥陀佛是不是释迦牟尼佛?
- 4、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 5、佛教问答:释迦牟尼佛是怎样修行成佛的
- 6、释迦牟尼和如来是什么关系??
- 7、释迦牟尼佛讲经共多少年?
- 8、释迦牟尼佛祖与如来佛祖什么关系?
- 9、释迦牟尼是印度人吗
- 10、佛图澄和尚与释迦牟尼佛的关系
释迦牟尼佛左右是什么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释迦牟尼,梵名Sākya-muni,巴利名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梵语“释迦牟尼”,译为“能仁寂寞”。释迦牟尼佛左右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能仁”者,能以仁慈面对一切众生,“寂寞”者,不着相。“寂”乃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穿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神相;“寞”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定法”,是皆默无语相。能仁者,是大悲;寂寞者,是大智。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西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他是当时迦毗罗国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母亲名摩耶。摩耶夫人生产前,根据当时习俗,回到母家去,路过蓝毗尼园,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王子。文殊师利菩萨,佛教菩萨名,梵文Maňju_rī的音译,略称“文殊”,意为“妙德”“妙吉祥”等,新译“曼殊室利”。文殊师利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论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论著称。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称。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相传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译,也译为偏吉,音译三曼多跋陀罗。传说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专管“理德”“行德”。理德,据说,他具有延命之德;行德,据说他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工作。他的职责是将佛教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因此,他的尊号是“大行普贤”。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得力助手。释迦牟尼佛,加上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一佛二菩萨,共称华严三圣。
释迦牟尼佛和如来佛祖哪个大?
“如来”是“佛”的另一名号,每一位成佛的人都具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可以理解为“如来”是一种成佛者的泛称,用个不尊敬的比方来理解,“如来”就相当于“教授”的头衔,“王教授”是“教授”,“李教授”也是“教授”,但是“教授”并不是“李教授”也不是“王教授”。所以释迦牟尼是“如来”、阿弥陀佛也是“如来”,药师佛也是“如来”,只不过因为《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的影响,大家都以为“如来佛祖”=释迦牟尼,这是认知上的误差。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圣人如来佛祖是西游记里把释迦牟尼夸大神话了如来佛祖大。如来是一切诸佛,释迦牟尼佛的“释迦牟尼”是别号,就是单独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这尊佛,这是这尊佛独有的,所以称为别号。在佛教中,“如来”的真实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因此并不是指某一尊佛叫如来,另外一尊佛不叫如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弥勒佛”,或取“阿弥陀佛”,或取“毗卢遮那佛”,或取“药师佛”等,佛佛各异。也就是说,如来是一种统称。释迦牟尼佛也可称之为“如来”。如来,不是某一尊佛,而是一切诸佛。如来并不是释迦牟尼佛“如来”也是佛的一个通号,很多人都以为“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错误。因为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所以称“如来”。如是指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指随缘的、变化的应身。如来是佛的十大通号之一,十号包括: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如来”是通号,就好比这个人是教授,但你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是个通号。只要你到大学当老师,有教授的论著,都可以称为教授。但你必须前面上张某某、李某某,或者其他名字,你才知道他到底是谁。所以把“如来”当成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阿弥陀佛是不是释迦牟尼佛?
是。因为我们以前的历史老师说过,释迦摩尼佛就是阿弥陀佛,所以释迦摩尼佛就是阿弥陀佛不是,他们是两位佛。 佛祖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500多年前的一个凌晨,明星现于天上,在一棵菩提树下,有人忽然发出了一声赞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人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自这天以后,释迦牟尼就四处传播他在菩提树下静悟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等道理。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句天竺国里的说话,变成我们中国话:“南无”,就是恭敬、皈依、信仰、服从。“阿弥陀”,就是没有边际的智光,与没有限量的福寿。“佛”,就是圣人、神人、天人、全人、至人、有道德的人、觉悟了的人、智慧才能最伟大的人等。合起来就是:“敬从那无边无量智光福寿的圣人”。 这阿弥陀佛不是我们这个世界里头的。我们这个世界,唤做“忍苦的世界”。在二千九百多年前,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为我们说了阿弥陀佛与那个极乐世界的历史状况。我们遂知道阿弥陀佛在未成佛、未有极乐世界以前的时候,本是一个皇帝。当时也有佛住世,这皇帝极其信崇,后来也从佛出家作了僧人,修行不久,便成了罗汉。重发大菩萨心,立愿要在将来由他及同着他发愿修行的人,修成一个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到那里便到那里,想有什么便有什么,一切的安宁快乐无不完备,一切的危险苦恼无不离脱,同住的人统是好人,既无恶人,亦无恶事,自然骎骎乎日进于善,直至成佛,更无退转。既修成了这个极乐世界,复要将此极乐世界的名字,十方世界无不闻知。使闻知者皆生欣慕,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便可于转生的时候,由阿弥陀佛前来接引,生到极乐世界里头去。到后来,果然成了个极乐世界,这世界在我们这世界的西边。成佛名“阿弥陀”,与许多的菩萨、罗汉同住其中,常常说法聚会,时时到十方苦恼的世界去接引救度众生,使他们生到极乐世界里头去。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关于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故事,推介您去看索达吉堪布大师译的《释迦牟尼佛广传》,里头有很多的小故事。以下文段复制黏贴自宣化上人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六册:“在佛还是太子的时候,车匿陪着太子到东门去游览,因为太子觉得宫中很闷。先到东门去,看见一个女人在那儿生小孩,这个女人又哭、又喊痛,叫得不得了。太子就问车匿说:“这是干什么呢?这个女人怎么这么哭叫呢?”“这是一个女人在这儿生小孩子呢!”“喔,生小孩子这么痛苦啊?”这个女人把小孩子生了。太子也不高兴了,说:“回去了,不出去游玩了!”第二天,太子说:“我们到南门去游玩,到南门看看。”到南门一看,看见个什么人呢?看见一个老人老得不得了,头也晃,眼睛也看不清楚了,耳朵也聋,牙也掉,迈步也迈不动了。太子问车匿说:“这个是什么人?”“这个人老了,老得这样子。”“人老了,就这么样子?啊!这太辛苦了!”于是太子又不愿意去游历了,就回来了。第三天到西门去,见着一个病人,病得很厉害的。太子又问车匿说:“这个人他怎么了?这样子哼哼呀呀的,这么痛苦的样子!”“啊,这个人病了!”“喔,有病就这么辛苦?”太子又不去游历,又回来了!这见着生、老、病了。第四天到北门去,就见着有一个人死了。太子就问车匿:“这个是干什么的?”“这个人死了!”“喔,死了!死就这样子啊?”正在这儿觉得很难过的时候,就来一个比丘;比丘穿着袍、搭着衣,这样子从太子身边过。太子就问车匿说:“这个是干什么的?”“喔,这个?你问问他就知道!”于是释迦牟尼佛就问这一位比丘说:“你是干什么的?”“我是个出家人。”“什么叫出家人?出家人是干什么的?”“我出家,就是比丘;比丘就不受生、老、病、死苦的拘束。若离开生、老、病、死苦,就了道了,不生不死,可以成佛的。”“喔,那你可以教我吗?怎么样出家?你可以做我的师父吗?”这个比丘本来是净居天人,故意变化一个比丘来度太子的。太子一问他的时候,他把锡杖往地上一顿一戳,踊身虚空,就到天上去了。太子就也没有法子学道,也没有法子出家,又回到宫里去了!这个时候,在印度有一些个相师,就对他父亲、母亲说:“太子如果在七天之后不出家的话,他就可以继转轮圣王的位。”就是整个世界所有宇宙的国家,这些国王都要受他的管辖;意思是只要留住他七天,之后,就可以继转轮圣王的位。于是他的父亲净饭王就派出军队,把这座城周围给围起来,里外交通都断绝了;就像现在戒严,下戒严令了,谁也不准到里边去,谁也不准到外边来。就这样把太子给围到宫里头了,把东宫给看起来了,使令东宫太子所住的宫殿,里外交通断绝,也就是给封锁了──现在的新名词叫“封锁”。再一个意思,就是“戒严”了;戒严,不准里边的人到外边来,也不准外边的人到里边去,这消息断了。为什么净饭王把太子的消息都给断了?因为他听相师讲,如果在七天之内,太子不出家,过了七天之后,悉达太子就可以继转轮圣王的位。转轮圣王管一四天下的,一四天下就是整个的世界。这整个世界,不是单单我们这南瞻部洲──现在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就是南瞻部洲,还有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这叫“一四天下”。这一四天下,一日一月、一个须弥山,这叫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算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个“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转轮圣王管的一四天下,就管这样的一个世界。那么净饭王把这个太子给看起来了,可是太子因为有大善根,虽然被人看起来,他还不迷。净饭王当时选了很多美女,都放到宫里给太子来娱乐。太子见着这一些个美女,也就等于没有看见一样;见如不见、闻如不闻,这所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在这个时候,这个净居天人在天上又现身了,他对悉达太子说:“太子啊!你是不是贪图这个世间的五欲,就把你宿世的愿力忘了呢?你宿世发的什么愿,你现在还记得不记得了?”“我没有忘,但是现在我也没有方法啊!”“你如果没有忘,还想要出家修道的话,我可以帮助你!”“你帮助我,那最好了!”太子就命车匿──就是这位优波离尊者,备车拉马。把马给备好了,车匿和太子就在后园子里头,预备冲出去。正在这个时候,四大天王──你们到过中国,看见那庙前边,有个拿琵琶的,又有拿那些个什么的,共有四个,就是这四大天王─每一个天王托着一只马足,就把马连悉达太子带车匿一起,都给带到虚空,从虚空飞出去,腾云驾雾就走了。一走,走了有三由旬,然后就落到雪山了,于是太子就在雪山修道。这时候,天人的感应,在那个地方有产麻、麦,太子一天就吃一颗麻粒、一颗麦粒,这么维持他的生命。当时,有父党的亲属三个,母党的亲属两个,随着佛在那儿修行。有三个因为不能受苦──太子在那儿受苦,一天只吃一麻一麦;那三个人不能受苦,就说:“这样修道太苦啰!这得什么时候成佛呢?我们都走啰!”这三个人因为受不了这种的苦就走了,到鹿苑去修道。等到天女送乳的时候──天女用牛奶煲粥给太子喝,那时太子瘦得骨瘦如柴,非常难看;等喝了牛奶粥之后,这身体自然就又都胖起来了。剩下的两个人说:“太子以前能受苦,现在他不能受苦了。他这样子,牛奶粥都喝,这他不能有什么成就啰!他受不了苦了,我们都要走啰!”于是这两个人也走了。这父党之亲、母党之亲五个人都走了,剩一个谁?就剩一个车匿。这个车匿,就是优波离尊者。所以他说,“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我亲自见着佛在六年之中,行这难行的苦行,忍这难忍的苦行。亲见如来降伏诸魔:我亲自见着如来降伏诸魔。怎么降伏诸魔呢?太子本来在雪山可以成佛了,他因为恐怕世人误会,说是成佛一定要受苦,才能成佛;于是就不在雪山打坐了,走到菩提树下。坐到菩提树下,他就发愿;发什么愿呢?他说:“我坐这个地方,如果不成佛,我始终不起于座,我始终就在这儿坐着。”于是坐到这个地方,就不起身。坐到第四十八天的时候,天上六欲天的魔王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十二种的变化。那么他梦醒了,这魔王也会算,会观察的,他看一看,我为什么做这么一个稀奇古怪的梦呢?一观察:“喔,菩萨坐到菩提树下,就要成佛了!啊,这是不可以的!我一定要去破坏他的定力!”怎么样破坏太子的定力呢?就派魔王的四个魔女到这儿来。四个魔女的相貌都生得非常的美貌;你看,魔,就是妖怪!她虽然是妖怪,也不愿意丑陋,Don't like ugly, like beautiful.(愿意美貌)。这四个魔女就到这儿来扰乱释迦牟尼佛的定力,怎么样呢?现三十二种媚相;媚,就是妖媚。现三十二种的媚相,总而言之,就是引诱释迦牟尼佛,想要叫他生出一种凡心来,没有定力,生出凡夫爱、欲这两种的心。可是释迦牟尼佛既没有爱,又没有欲,虽然不是木头、石头──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释迦牟尼佛能在这个境界上不被境界转,就是方才我所说的“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不被魔女这种魔力所摇动。 这些魔女虽然再美貌,这个诱惑的力量虽然再大,佛也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如如不动,坐那个地方如如,一点都没有动心,不生爱欲心;能以“对境心不起”,对这境界上不动这种心,对境无心。这个时候,佛就作一种不净观。什么不净观?就前几天,不是讲的“九想观”,现在他作个不净观。佛就想:“喔,现在你们来骗我了!你们虽然相貌生得美丽,不过也都是带肉的一具骷髅,九孔常流不净啊!眼睛就有眼眵,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就有鼻涕,口就有口水、黏痰,这是七孔不净;再加大、小便,更是不净了!又周身毛孔每一个毛孔里头,生得好多虫啊!周身都不清净,污浊邋遢!”这样一想,啊,把这四个魔女,都给观得像个老太婆似的,老态聋钟。这四个魔女一看她自己,又互相一看,你看我也老得这么样子,鸡皮鹤发,行步龙钟;她看她也是鼻涕黏痰,周身都不洁净,周身都是虫。她们这四个魔女对面互相一看,也就作起呕来,也就吐起来了,互相这么一吐。她们互相知道都是老得这个样子了,没有法子骗释迦牟尼佛了!于是都跑了!跑了;佛把这个魔给降伏了。这个魔王看四个魔女回来,没有法子,于是就亲身率着魔子魔孙一齐来,想要把释迦牟尼佛给杀了。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怎么样啊?还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也不生恐惧心,在那儿坐着入了无诤三昧,不和人争斗。这个时候,你要是动念哪,魔王他魔来,因为你若是有念头一动,就和魔会接触上;你念头不动,他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这个魔王也不能恼乱释迦牟尼佛,魔王也跑了,回去了!佛又怎么样制诸外道呢?制诸外道:又者,有一个外道师,他的名字叫“申日”。他怎么样啊?他在饭里头下毒给释迦牟尼佛吃,预备释迦牟尼佛一吃这个饭,就把佛毒死了。释迦牟尼佛看见这个毒饭来了,还照常吃。佛先这样想:“我心里没有毒,我吃这个毒也不会死;我内里头没有毒,它就不会发生作用的。”于是把这毒饭吃了,也没有毒死,也没有事情,这是一种。又者,有外道的法师嫉妒释迦牟尼佛。因为在印度,佛没出世以前是婆罗门教;这婆罗门教,也是一种外道的宗教。在佛没成佛以前,这个外道很盛行的,人人都去拜这些外道做师父;等佛一成佛之后,这外道的弟子就都去拜释迦牟尼佛做师父。好像老迦叶、目连、舍利弗,这原来都是外道的人,都来拜佛做师父。有个外道就妒忌,把象用酒给灌醉了,将五头醉象牵到佛要经过的地方,预备把释迦牟尼佛给撞死。因为象醉了,什么也都不管,这个醉象力量最大,没有人可以制服得住。就这么预备五头醉象,要把释迦牟尼佛给毁坏了。殊不知,这五头醉象冲着释迦牟尼佛来了,佛把手一伸,由五只手指头上,就变出五只狮子。这五只狮子一出来,五头醉象都吓得,喔,大小便也都来了!就自己趴到地上,几几乎给吓死了。这是释迦牟尼佛制诸魔外这种的力量,这都是优波离尊者亲自见到的,所以说“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佛教认为,世界自成至坏叫一劫。〕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释迦牟尼成佛后,即从事说法传教。他知道曾追随伺侯过他的五名侍从,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分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憍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佛教问答:释迦牟尼佛是怎样修行成佛的
南无阿弥陀佛问:请问释迦摩尼佛是怎么修成佛的?学佛有问必答:释迦牟尼佛并不单纯依靠这一生修行成佛。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曾无数世修行,在燃灯佛的时代,释迦牟尼曾经是位很虔诚供佛的善慧童子,有一次见一位王族女子拿着很稀罕的五茎莲花,就发心重金买下来供养燃灯佛。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行走,正巧遇到燃灯佛也在路上走着,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还用自己的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着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施头发掩盖污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燃灯佛授记善慧童子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也就是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光这两项就足以授记成佛吗?不是这么简单。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子,我忆念过去世时,初见燃灯佛时,以佛威神力以及自善根成熟故,即得超过一切有相、有功用行,又能随觉诸法体性,通达一切诸法因缘,所起本无有生,因是之故,燃灯佛才为我授记未来当得成佛,名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这一世是靠什么成佛呢?最后是靠念佛成佛的,而且劝我们大家要念佛往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释迦牟尼佛在降生人世之前,先在兜率天上为诸天讲经说法。兜率天宫分为内外两院,其内院是即将降生于人世的菩萨,即“一生补处”菩萨所居之处。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将来会有弥勒佛降生说法、教化众生,弥勒佛在降生人间之前,现在也是在兜率天宫的内院中说法。从上可知,释迦牟尼佛从发心到成佛,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释迦牟尼佛是让我们学他也这样走一遍吗?显然不是,因为即使释迦牟尼佛发心这么广大,成佛还这么难、这么久(难行道),如今发现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成佛(易行道),当然是希望我们走念佛这条捷径。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经反复交代我们要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今生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位次如现在的弥勒菩萨。作为一生补处菩萨,可以在任意无佛的世界示现成佛,可知净土法门的殊胜!《弥陀爱我》正能量短文(当你疑惑佛智、烦恼痛苦、抑郁焦虑、寂寞无助时)【实用仪轨】简易殊胜的祭奠超度助念、化解冤家附体、放生施食供佛、堕胎祈福托付等仪轨【全心依靠】仪轨:如何向阿弥陀佛托付某人、某事,或全部托付【逆缘视频】一切逆缘障碍不了弥陀救度,帮屠夫按猪脚的人念佛往生了(16点启示)答疑老师:佛有,敬请常念:南(ná)无(mó)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和如来是什么关系??
释迦摩尼和如来是同一个人。释迦摩尼是如来佛的原名,而如来就是释迦摩尼成佛后的法号。释迦牟尼是一个人名,如来是是佛的德号之一。如来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如来,在佛的世界里,可通俗的理解为一种职称,如当今世界各国的总统、主席等。如释迦牟尼如来,燃灯如来等。释迦牟尼和如来是师徒关系,释迦牟尼应该是如来的师傅,所以说在师徒关系之中,释迦摩尼应该是比如来高于长辈的“如来”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与“佛”是一个意思,是通名,所有的佛都可以称为如来,“释迦牟尼”你可以理解为佛自己的姓名,属于别名,比如释迦牟尼,也可以叫释迦如来,阿弥陀佛也可以叫弥陀如来。如来就是佛的意思。释迦牟尼是佛,但不能代表全部的佛。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即“佛陀”),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5-前486年。在佛教看来,佛不是神,而是"觉者",即觉悟了的人。然而,在中国的神话传说里,如来佛祖更像是佛教的最高领袖,比如西游记里拥有威猛神通的如来佛祖。在佛教中,“如来”的真实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因此并不是指某一尊佛叫如来,另外一尊佛不叫如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弥勒佛”,或取“阿弥陀佛”,或取“毗卢遮那佛”,或取“药师佛”等,佛佛各异。也就是说,如来是一种统称。释迦牟尼佛也可称之为“如来”。如来,不是某一尊佛,而是一切诸佛。在佛教早晚课本《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里,有这样一段唱诵: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从以上我们看出,如来有十个名号,具备以上名号者,即为“世尊”。世尊,即尊贵、有德、庄严之意,是世间最尊贵之人。比如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给弟子讲法,弟子称呼佛陀为“世尊”。佛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世间所有一切凡圣所尊重、敬仰。看完了小编所写的,您还有什么困惑可在下面留言评论哦,感恩您,愿您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讲经共多少年?
释迦牟尼佛讲经共49年,谈经三百余会。分为五个时期:一、华严,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华。至于字数,有不完全统计:楞严经有7万4千多法华经有10万5千华严经有65万般若经2亿多大般涅槃经37万5千9百扩展资料: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1·出家前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属于憍萨罗国,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 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18] 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说由乳母抚养)。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罗睺罗。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 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2·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国族形势的影响: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3·觅道的经过出家到摩揭陀国:佛陀29岁出家(或19岁、25岁)。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禅修: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瑜伽禅定是印度东方哲学的具体形式,到释迦时代则十分流行。这里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无色定”中。佛教在禅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并无法契合真理。禅定虽是心的锻炼,但出定后又回到动摇不停的心,所以禅定自身是盲目的。苦行:释迦牟尼苦行处是尼连禅河畔[41] 的优娄频罗聚落。苦行流行于各时代,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达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为他将丧命。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因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所以放弃。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可能有所帮助。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陈如等五随从因此厌弃他。这成为佛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4·证觉成道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据上座部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其“十魔军”有:色欲;不乐梵行;饥渴;贪爱;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战胜“魔军”。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 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佛陀开悟后享受于法乐中。他感到其学说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愿说法的心理。 据上座部说,梵天王得知佛不愿说法,感觉事态严重而下凡劝请,他保证世间将会有人能够理解佛法,佛最后同意说法。此处以婆罗门教的上帝劝请佛陀,意将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释迦牟尼佛祖与如来佛祖什么关系?
答:他们并没有什么联系。我们都知道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原名叫悉达多·乔达摩。而在中国的某些神话传说中,佛教的最高领袖叫做如来佛祖。那么释迦牟尼就是如来佛吗?他们是同一个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佛教中,“如来”的实际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因此并不是说某一尊佛叫如来,另外一尊佛不叫如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取愿言“阿閦佛”、“药师佛”等,佛佛各异。然而诸佛具足一切智能、德行,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故有十种尊号,为诸佛的通号,称为“如来十号”或“十种通号”。如来是十方世界中一切佛的称号之一!意思是如去如来!是指佛的法身功德说的!释迦牟尼佛祖是一切佛中的一佛!当然也具有佛的所有名号!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真实人物,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而如来佛则更像是一种统称。所以你并不能说,如来佛是某一个佛。如来、佛皆是佛的称号,如来即是佛,故“如来佛”一词本应只是佛的通称。民间因为小说影响,以“释迦牟尼佛”为如来佛。就好比说,在小说《西游记》中出现的如来佛,他的原型就取自释迦牟尼佛。如来、佛 都是佛的称号。释迦牟尼是现在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是如来佛我现在理解“如来佛”是踏着如意真理而来的觉者修炼中的层次有罗汉、菩萨、佛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的教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真实人物。如来佛祖,本身是对于佛的一种称呼。因为“如来”正是佛陀十种称号里面的其中一种。称其为祖,是因为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开山鼻祖也。故称之为祖。那么在给大家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佛陀本身类似教授或博士。只要修行到了境界,就可以成就佛果,被称为佛。佛陀、佛祖、如来、世尊、应供、大阿罗汉就是佛陀的称号。释迦牟尼佛是如来佛祖,那么如来佛祖不一定只是释迦牟尼佛。比如阿弥陀佛或者药师琉璃光王佛也可以称得上是如来佛祖。不过在西游记里面的如来佛祖,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了。西天不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古代大唐的西方的天竺(现今印度)。
释迦牟尼是印度人吗
问题一:释迦牟尼佛是尼泊尔还是印度人 释迦牟尼,又叫佛祖,在种族上被称为释迦(Sakya)族,根据旧来例的《佛本行集经》等的记述,均说释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刹帝利阶级,是名甘蔗王(Iks-vaku)的后裔,甘蔗王族则出于古仙人瞿昙,又译作乔达摩(Gautama)的后裔,所以释迦族又以瞿昙或乔答摩为氏。雅利安人最初的故乡是在南俄草原,属于欧印人种(白种人),所以说佛祖是白种人。出生于公元前623年,生在兰毗尼一座著名的花园,不久此处变成了朝圣之地。在朝拜者中就有印度的阿育王,并在此地建立了一个他的纪念碑。此地目前已发展成佛教朝拜中心,由于它是佛主出生地,所以形成了遗迹考古中心。 印度除了白种的雅利安人,尚有肤色黑暗的土著,达罗维荼人住于南方,另有一支接近中国边界的蒙古族,释迦牟尼的降生地,现在也从印度本土分裂出来,成立了一个仅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小王国,叫做尼泊尔,以其现在的住民而言,与蒙古血统的黄种人无异。 因此,近世的学者之中,例如英国的历史家斯密斯氏(Vancent A. Smith),以为释迦牟尼即是蒙古系的黄种人,但是,依据佛典中的记载,以及传统的见解,佛陀是雅利安族的白种人。 近世的史学家之中,有人怀疑释迦族不是纯粹的雅利安人,甚至说是蒙古 *** 血统的黄种人,但这些还没有可信的考证结果。 问题二:释迦牟尼是印度人吗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问题三:释迦摩尼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 是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不是当今的印度。 如果按照当今的地理来看,实际是尼泊尔人。 佛的出生地恭:尼泊尔的蓝毗尼。 问题四:释迦牟尼是尼泊尔还是印度人 是尼泊尔人。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在尼泊尔,现在古迹依然存在,每年吸引全世界许多的佛教人士朝拜。 尼泊尔,在古代是属于印度的。所以,很多书籍上讲释迦牟尼是古印度人,这样讲也是正确的 问题五:如来佛祖是印度人吗? 如来佛祖即是释迦牟尼,是印度人! 问题六:我想问一下。释迦摩尼生前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 释迦牟尼(梵文:?ākyamuni;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本为迦毗罗卫国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教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 问题七:印度人眼中的 释迦牟尼 印度人眼中,现在还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吗? 问题八:释迦摩尼。生前是印度人。那我佛慈悲。;那我们跪拜的不是印度人吗。把外国人当神。这。。。。今天突然想 你说把印度人当神? 我们学佛的从来没把他当神啊,释迦牟尼佛也没说自己是神啊,更不用说要收什么信徒。 佛教的意思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学佛的就得对老师恭敬啊, 就像孔子孟子那样的圣人老师,这么简单的道理。 问题九:在印度,释迦摩尼是最大的神吗? 释迦摩尼是佛教里的大神,印度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三大主神)和 *** 教(先知 *** ),佛教在印度的地位较低 问题十: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可是,为什么印度现在变成这样了 释迦牟尼佛不是印度人。释迦佛是尼泊尔的人。 尼泊尔属于古印度的北印度。就算释迦佛是印度人,但是因为随着 *** 教和印度教的崛起。教义和平的佛教被两种强势的宗教逐步的取代了。留在印度的只是印度教和 *** 教。佛教没有了,释迦牟尼佛的灵骨舍利也都来到了中国。所以印度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佛图澄和尚与释迦牟尼佛的关系
释迦牟尼是佛陀、如来。释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纪年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姓名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由于他归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如来是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意思是从照实之道而来,开创并提醒真理的人。“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āgata译出来的。“如”字便是“真如”tathāta,即悉数法事物的实在情况,它又包括“照实”Yathābhū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照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能够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能够称阿弥陀如来。佛陀,又称宝塔,是梵文Buddha译音,简称为佛。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释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悉数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照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只自觉,即自己醒悟,并且能相等普遍地觉他,即使他人醒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到达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是师徒关系吧,释迦牟尼佛是佛图澄的师傅。佛图澄和尚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辈。释迦牟尼是一个人名,如来是佛的德号之一。民间常以如来、如来佛专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释尊,即当时的悉达多太子。实际上这称呼是不精确的。如来是佛的德号之一,如来的意思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以如来与佛,二者只能称其中一种。如来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如来,在佛的世界里,可通俗的理解为一种职称,如当今世界各国的总统、主席等。如释迦牟尼如来,燃灯如来等。通常所说的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如来,它不是某个个人的专用名字,而是一种对大能者的尊称。佛教在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但仅在民间,影响并不大,佛图澄在石赵弘法期间,使佛教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被最高统治者作为“国教”所崇奉。凡佛图澄所到州郡,无不建立佛寺,全国多达893座,他成为汉传佛教早期极为重要的弘扬者。一时投拜的弟子接踵而来,门徒中高僧辈出,为佛教在中土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