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真的爱长孙皇后吗?

本文目录一览:

  • 1、唐太宗的长孙皇后
  • 2、唐太宗最爱的是长孙皇后,若长孙皇后晚死十几年,唐的历史会如何转变?
  • 3、说说长孙皇后有什么事迹?为什么皇帝宠爱她?
  • 4、长孙皇后逝世后,为何李世民再也没有立后?
  • 5、长孙皇后的出现大唐长孙皇后生平简介
  • 6、唐太宗李世民真的爱长孙皇后吗?
  • 7、唐朝历史上长孙皇后为李世民做了什么?
  • 8、幼年丧父的长孙皇后是如何登上后位的?
  • 9、长孙皇后是个怎样的皇后?她为李世民生下了几个孩子?
  • 10、长孙皇后为何叫观音婢?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长孙皇后 - 唐太宗后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唐朝后妃建制皇太后,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嫒,修仪,修容,修嫒,充仪,充容,充嫒),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八十一御女(宝林,御女,才女各二十七人),玄宗时增四妃:贤妃,惠妃,丽妃,华妃。唐太宗能成为千古一帝,开创李唐江山和「贞观之治」的成功,和长孙皇后的帮助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名长孙无垢,唐太宗时皇后,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哥哥长孙无忌官至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长孙皇后知书达礼,以仁治后宫,处处为唐太宗着想,死保功臣。长孙皇后13岁嫁给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为妻,36岁病亡。长孙无垢 即长孙皇后, 唐太宗后 长孙无垢(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35岁就死了.这个皇后很有头脑和远见呀  皇后长孙氏简介  提起封建时代的后妃、许多人都对她们没有好印象。确实,我国历史上后妃凭借自己的特殊身分,营私结党,扰乱朝纲,甚至祸国殃民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贤慧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稳定社会起了积极作用。在她们当中,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是最突出的。  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父亲在隋朝当过官。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李建成一伙常在唐高祖李渊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图借刀杀人。高祖听信了他们、疑忌甚至僧恶李世民。长孙氏“孝事高祖,谨承诸妃”。在险恶的形势下勉力排解高祖对李世民的嫌猜。到了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李建成的紧急关头,长孙氏又挺身而出,亲自激励士气,促成了事变成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功臣元勋,太宗打算委之以显官要职。长孙皇后坚决不允。并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直到大宗改授权限不大的官职为止。在一人荣耀、满门生辉的封建社会里,长孙氏贵为皇后,却“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实在难能可贵。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政举,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良言劝导。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太宗十分惊讶。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加倚重。  封建社会后妃之间争宠竞幸,互相残害的劣迹屡见不鲜,而长孙皇后却能体恤、爱护妃嫔。她对妃嫔生的子女“慈爱逾于己生”,妃嫔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药送去,因而“宫中无不爱戴”。长孙氏虽然位尊皇后,但生活仍比较俭朴,平日衣物仅够穿而已。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三十六岁时染病不起,临终留下遗嘱: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guo果,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以木器瓦器俭薄送终。同时规劝太宗纳忠容谏,不受谗言,节制游乐打猎和役使百姓。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便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于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惨剧,长孙王妃原本是极力反对的,但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她一个女子又能怎么样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他。”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唐太宗最爱的是长孙皇后,若长孙皇后晚死十几年,唐的历史会如何转变?

我觉得唐的历史不可能因为一个皇后而改变,就算长孙皇后晚死十几年,唐朝的结局还是不会改变。如果长孙皇后晚死十几年,唐朝的历史会变成怎么样真的说不定,毕竟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改变应该不会太大的,因为长孙皇后是没有实权的,李世民和李治的想法也是不需要得到她的支持和帮助的。我觉得一个女人应该不会改变一个朝代的命运吧,况且长孙皇后也只能做李世民的贤内助,帮不了政治上的忙呀。这都不好说,再说这一切都是天命,即使长孙皇后多活几年可能还会发生别的意想不到的事情。历史的洪流不是说停下就会停下的,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人发生改变,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代贤后,在政务方面也帮助了李世民很多,但是就算她没有死的那么早,或者像题目中所说的那样晚死十几年,对于唐朝的历史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首先不说长孙皇后只是一介女流,就算她活下来了,很多该发生的事情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发生,这是无法改变的。一个时代每个人物的诞生都是带着使命而来,没有人能够躲过命运的安排,世界上也没有那么的如果,长孙皇后从她嫁给李世民的那天起,就已经在履行她的使命了,她陪着李世民经历过危险重重的玄武门之变,在她当上皇后以后也是一直都在保持勤俭的作风,把后宫治理得非常好,在李世民遇到疑惑的时候,她也会尽力解答,直到她去世之前一直都是李世民的贤内助。李世民能够在政绩上做得如此的出色离不开长孙皇后的帮助,可是没有人能够逃过一个死字,长孙皇后也不例外,上天带走了她,也同时带走了李世民的一个好帮手,但是唐朝后期被武则天专政这样的事情不是长孙皇后一个人就能够阻止的,武则天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很多男子都输给了她,更何况区区长孙皇后呢。唐朝后期的风雨是它必须经历的,没有人能够阻止,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就算没有武则天也会有其他人让唐朝由盛转衰,就算长孙皇后没有死也阻止不了历史的沿革更替。

说说长孙皇后有什么事迹?为什么皇帝宠爱她?

长孙皇后(600—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所向无敌。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皇后逝世后,为何李世民再也没有立后?

长孙皇后逝世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立后,因为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原配妻子,他不光是他的贤内助,而且在政治上也帮了他太多,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长孙皇后还出面安抚将士,所以他在李世民心中是有不可取代的位置,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是非常的爱惜的,因为他们是结发夫妻啊,长孙皇后跟李世民一路走来李世民非常的感激她的,所以在她死后李世民也没有再立后了。因为李世民是特别的爱长孙皇后,只愿一生一世一双人在长孙皇后死了之后,他觉得再离婚也是毫无意义的,还不如就让这个位置空着留着以纪念长孙皇后李世民是一个很专一的人,而且他与长孙皇后很早就结婚了,李世民也很喜欢他,所以在她死后,就一直没有立后。对啊,就是因为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爱的深沉,所以才没有再立后位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妻,13岁便嫁给李世民了。她的家族出自北魏的宗室,所以出身高门显贵的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算是门当户对。不过长孙皇后并没有贵族小姐那样骄纵,自她嫁给李世民之后,对待公婆无不尽心尽力,对待丈夫李世民更是倾力相助。当时大唐建立之后,李世民并没有被立为太子,后来发生玄武门之变后,长孙皇后便第一时间前往李渊的后宫,为李世民争取后宫的支持。所以多年患难与共的妻子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贴心的贤内助。长孙皇后最难能可贵的不是她帮助丈夫一次次度过难关,她最难得的是懂得进退。在历史上李世民继位之后关于长孙皇后很多的记载都在后宫之中。很少有关于她前朝的记载。从前期李世民追随李渊起兵隋朝可以看得出来,长孙皇后不仅有魄力安定李世民的后方,而且长孙皇后的家族还是李世民夺位的主要支持者。从玄武门之变可以看得出来长孙皇后的政治觉悟不低于隋朝的文献皇后,但是长孙皇后没有在坐上皇后之位后开始干涉朝政,不是她没有这个才能,而是她是真的只把自己定位为李家儿媳,李世民清楚也明白所以对于长孙皇后感激爱慕与敬佩一直围绕在李世民的心中。所以,他与长孙皇后感情太深厚,长孙皇后去世后在他心中就无人可以替代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下三位皇子,他们的长子李承乾曾经发生叛变后被李世民处死,之后李世民立了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李治为太子。长孙皇后过世后,如果李世民再立皇后,那么嫡子又会出现。这样话,便会给大唐埋下隐患。新皇后的嫡子可能会被拥戴,那么大唐的国本将会被动摇。所以与李世民感情深厚的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最终也没有再立别人为后。

长孙皇后的出现大唐长孙皇后生平简介

皇后长孙出生于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皇室后裔。从遗传的角度来说,皇后长孙一定有高贵的气质,可以大大提升一个人的外貌。那么长孙皇后长什么样呢?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史书没有直接描述长孙皇后的长相,但是从其他的记载和图片可以推断出长孙皇后的长相。皇后长孙有四分正经的官员,而张清秀的脸上却有着淡淡的贵族气质。她非常苗条,皮肤细嫩,嘴角挂着微笑,她的孙子,女王,集所有的美貌于一身。她不仅有外在的气质,还有美丽的外表。因为长孙皇后的父亲是将军,英气逼人,英俊潇洒,是当时有名的帅将军。虽然没有皇后孙子不仅继承了爸爸妈妈的优秀基因,自身也发育良好,是个校花。皇后长孙有个哥哥,哥哥也是风度翩翩,风度翩翩。皇后孙子一家四口当时都是美女帅哥。所以,即使历史没有详细记载长孙皇后的长相,也可以通过遗传学推断长孙皇后一定是个美女。皇后长孙继承了她家族中美丽的基因。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怎么结合的?长孙皇后是长孙盛最小的女儿。因为她很聪明,长相甜美,孙家人仍然非常重视她的婚姻。他的叔叔,欣赏唐元的妻子,觉得她所培养的孩子一定很优秀,于是他敦促常与唐国公订婚。长孙生原本想把小女儿许配给李世民,但长孙生不久就去世了。后来石的哥哥无极因为知道了这桩婚事,终于被无极给娶了。大业九年,13岁的与16岁的结婚。婚后两人感情很好,石又懂事又有才华,很得赏识。到了怡宁二年,李渊做了皇帝,封为秦王,的妻子为秦公主。此后,当秦宫与东宫的矛盾激化时,作为前朝公主的侍站在丈夫身边,默默支持他。在玄武门事件中,无论是还是士兵都没有想到会出现在城门口鼓舞士兵。最后,当成为唐太宗时,成了皇后。长孙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贤明皇后之一。她帮助李世民协助后宫。在长孙家族最强大的时期,她毅然让哥哥退位,但当李世民想封孙昌无极时,长孙皇后拒绝了。长孙皇后在约束外戚方面做得很好。公元634年,与唐太宗到九成宫避暑期间,长孙皇后病重,李世民派和尚为她祈福保命。然而在贞观十年后,长孙孙皇后孙终于因为气病复发而去世。水中重孙皇后形象分析。上善若水,著名网络小说作家。她的小说《长孙皇后》取材于历史上真正的长孙皇后的故事。也是一部穿越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若水的孤女,是十叔,穿越到长孙皇后的故事。若水经过了皇后长孙,也因为她的关系,改变了很多历史,兄弟姐妹之间什么都没发生。如果水月是后人的后代,那么她知道在长孙皇后时代发生了什么。借助她自己的历史知识,她使许多曲折没有发生。虽然改变了历史,但还是成为了前史记载的一代圣贤。虽然这只是一部网络小说,但它描述的很多事件都是真实的。许多发生在皇后孙子生活中的事情都被记录了下来。上善若水正是基于这些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完成了这部小说。并没有完全偏离历史的轨道。长孙皇后36岁英年早逝,这对于很多热爱长孙皇后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悲剧,于是上善若水改写了故事,在小说中给长孙皇后一个完美的结局。她的儿子都是英雄和强大的,她的女儿是美丽和和平的。长孙皇后和她的丈夫李世民也相爱了一辈子。皇后长孙帮助李世民下台东突,帮助他在宫中安慰大臣的家人,成为他真正的妻子,在皇后长孙的改变下间接改变了很多人的结局,所以这部小说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大团圆结局。长孙皇后,历史上又称文德皇后,为李世民生了三子四女,她的儿子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揭示长孙皇后是怎么死的。自从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后,他们一直恩爱有加。当李世民是秦长孙皇后或秦公主时,唐国公府与东宫太子之间的矛盾加剧。作为秦国的公主,长孙皇后没有让李世民独自面对,而是选择在其他方面帮助李世民。他的做法也赢得了李世民的喜爱。直到玄武门事件,李世民一直称赞长孙皇后是他的好妻子。这么有名的女王,最后也难逃痛苦。贞观八年,长孙皇后和唐太宗去九成宫避暑,不料就在这期间,长孙皇后病重。唐太宗很担心,想大赦天下以换取长孙皇后遗体的恢复,但这是政治事件。长孙皇后拒绝同意,因为她不想因为自己的私事干涉朝政。李世民别无选择,只好请和尚为长孙皇后祈祷。好在这一次,皇后长孙恢复的很快。但贞观九年,长孙皇后的生母赵国夫人去世,李渊也在此期间去世。双重的悲痛又一次压垮了皇后长孙的身体,诱发她之前的晕机再次复发。因为他们之间的祈祷使长孙皇后康复,这次李世民为了天堂的福祉重建了300多座寺庙。但这一次,上帝没有再给皇后孙子带来好运。李世民遵照长孙的遗愿,在昭陵哀悼并去世。看看长孙皇后短暂的一生。她13岁时嫁给了李世民,直到36岁时因病去世。经过20多年的爱和知识,她不愧为一个贤惠的女王,受到李世民的高度尊重。《爱孙不醉的女王》小说导读是一部著名的网络小说,后来作为一本书出版。小说主要改编自《史记曾孙皇后》,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曾孙皇后的真实场景。这本书也重塑了谜一样的皇后长孙,赋予了她饱满的血肉和独特的精神。小说一诞生,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追捧。它的作者卢静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网络作家。她凭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以及对皇后孙子的理解和喜爱,完美地完成了这部小说,带给人们无限的视觉享受。孙昌原本是历史上一个才气横溢、贤惠懂事的怪姑娘,这主要是她的家庭环境使然。北魏皇族姓孙昌,其父长孙生自幼与唐国公订婚。当她十三岁时,她嫁给了李世民,长孙皇后依靠自己的政治才能全心全意地支持李世民,帮助他获得一切可能的援助。无论发生什么事,她都毫不犹豫地站在李世民一边,让李世民尊重和欣赏她。而且长孙皇后很有才华,她编的《爱无醉—长孙皇后》成为了后世女性的行为准则和榜样。据说,有一次她在花园里游玩时,一时冲动赚了《女则》英镑,这让李世民大吃一惊。这首曲子一直流传至今。结合实际历史情况,作者生动的构思和出色的文笔,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长孙皇后。可惜皇后嫉妒心强,35岁就去世了,留给人们无数的谜团和遗憾。大唐皇后长孙是个什么样的人?孙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因其温柔敦厚,深受唐太宗喜爱。皇后孙子从小喜欢读书、下棋、书画,样样精通。虽然她出生在一个官员和部长的家庭,她的父亲,常孙胜,从来没有纵容她,教育她很好。所以,昌皇后很会为人处事,在文学和书法方面也是如此。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地方!在她嫁给李世民后,长孙皇后作为一个皇后,在生活中选择便宜和实惠的东西,并尽可能多地购买。但如果是给唐太宗的东西,她会一再选择。唐太宗的日常生活温柔体贴,无微不至。在宫里,她和宫里的妃子相处得很好。长孙皇后从不干预国家大事。第一,她觉得作为妻子,应该守本分,守妇道,不该谈国事。第二,她相信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和处事之道。因此,每当李世民回家告诉她这个国家的情况时,她总是拒绝认真倾听。因为李世民害怕他不能照顾自己,所以无论他去哪里,长孙皇后都会紧紧跟着他,一直照顾他。有一次,皇后长孙随唐太宗外出避暑,不幸染上了一种疾病。喝了很多药后,她还是没有好转。她的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当时唐太宗不在,一直是她的儿子李承干在照顾她。为了不打扰唐太宗处理政事,长孙皇后让儿子一直隐瞒病情。但后来被唐太宗知道,他深感痛心,带着长孙感动。

唐太宗李世民真的爱长孙皇后吗?

当然爱她了,而且是专爱长孙皇后。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 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 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 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 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 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 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 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 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 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 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 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 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 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 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 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的敬仰,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你要去问唐太宗,不过他对长孙皇后更多的是敬爱。应该是又敬又爱当然爱她了,而且是专爱长孙皇后。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 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 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 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 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 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 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 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 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 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 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 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 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 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 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 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的敬仰,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唐朝历史上长孙皇后为李世民做了什么?

长孙皇后为李世民选美,不料选中者已名花有主。皇帝皇后不知底细,宰相魏征却立刻打听了个明白。原来郑氏已经许配了陆爽,虽然暂时没有完婚,但是已经收了人家的聘礼了,按古代的礼制,收了聘礼,就是有夫之妇了。如果李世民要强行接纳郑氏,那谁也阻拦不住。不过按照当时的礼制,就是夺人臣之妻,这显然不是有德行的皇帝该干的事。魏征立即去见李世民,义正辞严地给李世民训了一通话,要求他顾及声名,将郑氏送归她的丈夫郑爽。李世民迫不得已,连忙召回颁册的使者,最终取消了这个婚礼。陆爽终于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与郑氏喜结连理。李世民却能舍色而取德,这足以表明他拥有超越常人的自制力。做了特别多的事情,长孙皇后也是一直在支持着李世民,她也是一直与后宫嫔妃往来,促使很多人都与皇帝之间的隔阂解除,这可才使得李世民他的皇位特别的稳定。玄武门之变后,长孙皇后又负责安慰朝中百官还有军中将领,尽显母仪之风。李世民也曾说过:“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对于唐太宗来说,长孙皇后可以说是人生的好妻子,事业上的好助手,生活上的好伙伴。可以说是琴、琴、唱的完美结合,是帝王夫妇的典范。大冶九年(613年),13岁的祖母在豆蔻年华嫁给了16岁的李世民。从那时起,她开始爱和信任对方,了解对方。他们结婚后不久,李世民的母亲去世,抚养长孙皇后的叔叔高世莲被降职。新婚夫妇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他们在逆境中互相安慰,互相支持,互相刺激,关系越来越融洽。李渊留守太原时,年仅十七岁左右的石,自然而然地在唐国公府担任了家庭主妇的职务。在此期间,她不仅赢得了丈夫的爱和包容,也赢得了公公的信任和支持,在太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当她是秦代公主时,还孝顺唐源,深得皇帝公公的赏识。因此,唐源以李宣巴的名义,收养了她的儿子,皇后的孙子李泰,作为魏国和商纣王。当李世民是秦王时,他征服了四面八方,并拥有几个职位。他的威望相当于太子李,他不可避免地被怀疑是高镇的主人。孙强皇后经常出入皇宫,孝敬高祖李渊,与后宫嫔妃往来,以此来弥合丈夫与皇帝之间的隔阂,为李世民赢得宽松的生存空间。玄武门改朝换代期间,长孙皇后竟然站在丈夫身边,心平气和地鼓励士兵。正是她的生与死激励李世民赢得了权力斗争的最后胜利。正是由于长孙皇后的支持,李世民成功登上王位,影响了他的皇帝生涯,帮助他建立了贞节统治。李世民当了十三天皇帝后,被任命为皇后。那时候,她经常和丈夫分享书籍,谈论过去和现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她的独特见解使她的丈夫和政府受益匪浅。当李世民遇到什么事情,有了偏差,她总是用理智去理解,用情感去感动,这样唐太宗总能正确地解决。因此,李世民更加关注她。有一次,李世民下了朝,回到皇宫后,他愤怒地和他的孙子谈论魏徵,抱怨魏徵在法庭上的坦率。长孙皇后感动不已,用“礼数和建议”的方式解决了李世民的冤屈。方因过错被送回家后,长孙皇后对唐太宗说:“为陛下效力时间最长,为人非常细心,运筹帷幄。他所知道的从未透露。要不是天大的过错,我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样一个大臣。”。唐太宗听了妻子的意见,觉得有道理,便再次重用他。由于美德、善良和对正义的理解,长孙皇后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后。

幼年丧父的长孙皇后是如何登上后位的?

长孙皇后能登上后位的主要原因是她的聪明才智和花容月貌,其实长孙皇后的童年时光并不是很美好,但她最终还靠自己的努力拥有了耀眼的辉煌。长孙皇后的父亲去世之后,就跟随舅舅高士廉在一起生活,在嫁给李世民之后,在李世民造反的时候,皇后对李世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长孙皇后在父亲去世后是由舅舅抚养长大的。后来嫁给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长孙皇后亲自去抚慰士兵。再后来就被李世民封为了皇后。因为有人替这位女生算过一卦,说她日后必有母仪天下的命,所以后来的皇上也就封她为皇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哥哥是好朋友,幼年丧父的长孙皇后是在一次偶遇当中,认识了李世民,从此两个人相伴一生。长孙皇后简介:长孙皇后(文德皇后长孙氏)生于601年,卒于636年。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 无忌妹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长孙皇后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 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三子:唐 高宗李治、李承乾,李泰。四女: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新城公主。以及养女豫章公主)。长孙皇后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登上后位过程: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晟长期处理隋与突厥的关系,曾使计分化突厥,对突厥分裂有极大贡献。长孙皇后是长孙晟的幼女。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唐国公李渊睿智大气的妻子窦氏。窦氏年幼时曾劝说舅父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 因此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国公家结下姻亲。然而,在婚约定下后不久,长孙晟于大业五年(609年)去世了,随后长孙兄妹与母亲住在舅家。长孙氏的舅父高士廉对待长孙皇后一家非常好。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少时好友,高士廉见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又知晓长孙氏幼年时的婚约,便在长孙氏父丧期满后,就开始促成此事,将长孙氏许配给他。于是在大业九年(613年),13岁的长孙氏,便在这豆蔻之年与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从此开始了与李世民互爱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五月过世。次月杨玄感谋反,同谋兵部侍郎斛思政逃亡辽东,与其交好的高士廉被贬外放。一方是生身母亲,一方是情同慈父的舅父,正在新婚燕尔的小夫妻遭到了极大的打击。二人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励彼此,关系越加融洽。隋末暴政,民怨沸腾,各地反隋势力纷纷揭杆而起,群雄纷争。李家于大业十三年五月举义旗,很快异军突起,于同年十一月入主长安,先奉代王杨侑为隋帝,改当年年号为义宁。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次年(618年)三月初九改封赵国公。长孙氏随丈夫李世民先后为秦国夫人和赵国夫人。义宁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受禅登基为帝,国号唐,改元武德。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秦王,长孙氏亦随之受册为秦王妃。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氏随之成为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并在登基后十三天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从此明君贤后,交相辉映。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陪同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后康复。贞观十年六月(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36岁。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山为陵,是为昭陵。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与太宗从少年结发,一起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于情伉俪情深,于政相辅相成。结语:长孙皇后一方面欣赏“庇护”着魏徵那些敢于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醒着李世民要行仁政。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辅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现了有利的政治局面。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大唐初期迎来了它令后世魂萦梦绕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是个怎样的皇后?她为李世民生下了几个孩子?

可能不少人听说过对子:魏无忌,长孙无忌,此无忌彼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长孙无忌,是唐初名臣、宰相。与李世民有布衣之交,李渊起事时,誓死追随,玄武门之变里又坚定地支持唐太宗,最终,成为权贵中的权贵。其实,长孙无忌的妹妹也相当有名,那就是李世民之妻,文德皇后。在讲述优秀的古人时,我们不妨采取浪漫主义的开头:大业九年,李世民年仅十六岁。在高士廉家中,他遇到一个十二岁的美丽少女。初见不觉,对方已经是自己的未婚妻。原来早在上一辈,长孙氏就与唐国公定下姻亲。613年,李世民与长孙迅速完婚,在这以后,她的身份经历了秦王妃、太子妃、皇后的变化。对于文德皇后的能力,史书有意往“豪杰”方向引导:李渊就任太原,李世民追随,长孙氏独立担当唐国公府的主母之职;出资修建太原附近的庙宇,每天清晨,百姓就可以听到安心的钟声;玄武门之变,她主动安抚士兵;太宗继位以后,常常在旁边监督勉励。总之,通过古籍,文德皇后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不亚于男人的女人。而还有一件事情,人们更加无法忽视:她为李世民生下七个孩子!619年,李承乾出生,此时她的母亲18岁,正值大好年华。唐太宗对他相当满意(必须承认,也十分爱重),李承乾长到八岁即被立为东宫太子,时常跟随在父亲左右接受政治的熏陶。太子之命运,以23岁为转折,前后截然不同:23岁之前,出类拔萃,才华和实干俱佳,23岁之后,暗杀亲弟,试图逼宫,使人失望。最后,李承乾被废,郁郁而终。620年,长孙皇后(那会还是太子妃)生下第二个儿子,即后来的魏王李泰。李泰的出现,好像目的就是成为哥哥人生中的大障碍,不信你看:刚刚出生,就被爷爷李渊封为宜都王,“我这个长子都没这样的待遇!”李泰九岁,封地就多达22个州!”这是要做皇帝吗!“唐代的成年皇子都要前往外地,可是魏王却能留在国都,”凭什么特例!“。也难怪李承乾长大以后和弟弟矛盾巨大呢。两个儿子斗得两败俱伤,不过还好,最终继位的唐高宗也是长孙皇后之子,总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李治,生于公元628年,比两个哥哥小八岁,此时自己的母亲年芳二八(虚岁)。因为小,肩上没有专属”第一子“的关注,因为小,成年人的大多数纷争,李治都置身事外。李世民登基时,李治还在玩泥巴;李承乾学习礼贤下士时,李治还是在玩泥巴。可能正是这种无甚压力的环境,造就出唐高宗少年仁厚的性格。风云变幻,太子被废,李泰争储。李世民首要关注的,是立谁,三个孩子都能保住,立谁,大唐根基更稳。于是把权柄交给了心地善良的九子,李治。文德皇后除了三个不让人省心的儿子,也很有女儿缘,她一共为唐太宗生下四位公主。我们在读清史时,经常见到早夭的孩子,例如海兰珠、董鄂妃、富察皇后、令妃,这些母亲都没能幸免。但事情放到长孙皇后身上却非常神奇:她在十五年间,共生下三子四女,都健康成长,晋阳公主12岁意外身亡,其余人等,均至婚配。来看看公主们的结局:长乐公主嫁与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也就是她的表哥,亲上加亲,这种现象古时常见;城阳公主嫁给了一个名叫杜荷的青年,杜荷之父即”房谋杜断“中的”杜“,杜如晦;小女儿新城公主嫁给长孙皇后的堂弟长孙诠。不得不再次感慨,长孙世家果真权贵,而其越是高入云端,越是潜藏危机。可能多次生育还是给长孙皇后的身体带去了沉重打击,她病逝的时候,只有36岁。

长孙皇后为何叫观音婢?

因为观音侍女是长孙皇后的外号。虽然长孙皇后的父亲是隋朝的右将军,但他的家人都信奉佛教。所以家里的长辈给大孙子起了个外号叫观音丫环,希望她长大后能像观音菩萨一样慈悲慈悲为怀。此外,长孙皇后宽厚温柔,善良慈悲,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她自己也是一个虔诚的观音信徒。当为帝时,由于的名字中有“世”字,很多世的名字都是禁忌,甚至观音直接改名为观音菩萨。长孙皇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后。她是李世民唐太宗的皇后,还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李世民能有后来的成就,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她一直是后世眼中贤惠皇后的典范人物。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妻子,也是唐太宗唯一的皇后。然而,这位深受宠爱的长孙皇后的名字,在官方文献中并没有记载,除了她是石。在一些史料中,石的外号叫观音丫环,也喜欢叫她观音丫环,所以观音丫环这个名字逐渐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