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剑历史网 - www.80065.cn
辛弃疾和党怀英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精心学艺。一天,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不加遮掩,脱口而出:“求取荣禄,扬名显亲。如若不成,则退临渭水以钓文王!”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只是想在民间召集义士,抵御外侮,恢复中原罢了。”
时人闻之,料定二人虽属同门,却必然走出两条迥然不同的道路,因为党怀英所言,固然可以说志存高远,却只着眼于个人功业,而辛弃疾所图者大,可谓梦耽社稷,心怀天下。
这一判断很快得到了验证。不久后,金人大举南侵,寇掠百姓,血染河山。失去家园和土地的劳苦大众,无不对异族的暴横之举恨得咬牙切齿。而党怀英竟似不为所动,还恬不知耻的应金主之邀,赋《粉红双头牡丹》,诗曰:“春意应嫌芍药迟,一枝分秀伴双蕤。并肩翠袖初酣酒,对镜红妆欲斗奇。晓日倚阑同妒艳,东风拾翠两骈眉。更看散作人间瑞,万里黄云麦两岐。”满眼净是春和景明、花红柳绿之色,至于汉族同胞的困苦,早已不在心中。大定十年,他干脆在完颜雍手下做了官,干起了帮闲乃至帮凶的勾当。
反观辛弃疾,虽然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驱除鞑虏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作品之中。1165年,辛弃疾写了10篇论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华夏的大计,并为其作序说:“臣听说事情还没发生就预先图谋,这样的话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才打算处理,那么常常做起来力不从心。金人侵占我中原大地,臣子们应该要想着一雪国耻,普天之下的人民,这样的心志未曾敢忘记。我的家乡,房屋都在济南,一家担任军职蒙受大宋的厚恩。祖父告诉我,因为族人太多,没能走脱被金人俘虏,不得以担当金人的官职。后来留在京师又到过宿州和毫州,到过沂州海州,都不是他的志向所在!每次退朝回家吃完饭食,就带着我们这些小辈的人攀登高山,远眺悠悠天地,谈论国家要事。想要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我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祖父经常带着我驾车,远至燕山,只为勘察地形。只可惜计谋尚未想好,我祖父就去世了。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向南入侵,中原的百姓们都集合起来,臣也召集了二千人归顺在耿京麾下,担任掌书记一职,和他一起图谋收复中原,一共召集了二十五万人,归顺朝廷。不幸的是中间出现了变故,事情才出现难于预计的变化。(这里指起义军中的一个将领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叛变投金)我忠于大宋,义愤填膺!现在,我定下心来,私下思考:当下的事情,朝廷应该稳重行事,不能让金人的奸谋得逞。以前,是战是和,常常是金人说的算,我们却只能被动的应对。记得上次在燕山本来已经求和纳贡,奈何没几时,汴京就被包围,求和没成却反害徽、钦二宗被俘。秦桧等人的求和反而只能让金人更加肆无忌惮。对方看到有利就和我大宋作战,兵力疲惫了就和我们求和,尔虞我诈,我们都得到什么了?唯有张浚将军的抗金军队初有成果,既然胜利了就不要考虑失败,事情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后来失败了,是在大家求和以后,便又遭受金人的蹂躏,所以抗金的斗争史残酷的。而那些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人,只看见胜利不可保持就以为是祸害,这些不开悟和不可靠的人是大弊病,我们要引以为鉴啊!微臣认为收复中原的计谋是有的,不要去在意符离一战的胜败。而那些朝廷大员总是想太多,一想到要用兵就像谈虎色变,太可惜了!古人说不要因为小的挫折就放弃大的事业,正是这样啊!
皇帝陛下您聪明英武,对事情有真知灼见,即使是光武帝的英明,唐宪宗的果敢也比不上您!区区的金人,却让您早起晚睡地劳累,这正是天下有识之士向您献计效命的时候啊!微臣虽然出身低微,没有什么才干,只是因为出于对我大宋的忠心激发了我,不能过控制自己。如今金人那边有弊端,是我们有机可乘的时候,然而朝廷大方针仍然是以戒备为主,不思进取。所以我殚精竭力,不自量力,写成了抵御敌人的十篇策文,文章的名称叫做美芹。其中三篇是分析敌人的弊端弱点,其中七篇是写朝廷当下应该采取的措施。先审时度势,然后观察敌情,再观察其变化,这样敌人的虚实我们就了如指掌,然后在把七篇中的计策按顺序使用,打败敌人不在话下。只要陛下经快实施,微臣所说的先机,就志在必得,不要在大家的议论中迷惑了。如果收复中原成功了,陛下的英烈不会逊色于唐太宗。冒昧地献上我的计策,就算是犯了越权的大罪,山野之人的可口芹菜献给我的君王,也希望君王能诚恳的接纳。请陛下能赦免我的狂妄,怜惜我的一片忠心,批判的接受我的建议,我会感到无比的荣幸!”
其所思所虑,与党氏相比,堪称云泥之别。无怪乎当代作家郭沫若要在辛弃疾墓前写下这样一副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所谓言为心声,志为意表,通过对其人言辞和志向的考究,就可以大致了解其品性的优劣了。这种方法就叫作“考志”。
与此类似的方法还有“察色”。
晋武帝有一次聚会饮宴,召集了一批名士,谈论各种艺术问题。参加这样高雅的聚会,王敦却是穿得很随意,说话方言又很浓,在这些风度翩翩的人当中,像个乡野村夫。
名士们看不起他,王敦也不在意,同样鄙薄对方。晋武帝看他桀骜不驯的样子,就问他会什么。王敦说会击鼓,武帝便命令人拿槌子给他。
王敦振袖而起,扬槌奋击,节奏快捷和谐。他自己神色飞扬,完全沉浸在鼓声之中,旁若无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是:雄壮豪爽。
击鼓一般是下人做的事,当年曹操为了羞辱祢衡,就是让他当众击鼓。但这些传统的观点王敦是不屑一顾,他只要自己觉得畅情适意,就不会顾及别人的说长道短。
王敦的“我行我素”绝非偶一为之,有一次弄臣王恺设置酒宴,王敦也在座。当时有一个美女吹笛子的音调不谐,王恺当着客人用鞭子、木棍抽打,直到把她打死。其他人都大惊失色,王敦继续喝自己的酒,好像没有看见。
又一次石崇(一说是王恺)命令美人劝酒,并说如果客人不喝的话,美人就要死。敬到王导面前。王导本来不会喝酒,但他心肠软,怕敬酒人获罪,勉强把酒喝了干净。王敦不肯举杯,美人花容失色,吓得颤抖,流下了眼泪,王敦坚决不喝。结果劝酒的美人被石崇连杀三个,王敦若无其事,坐着一动不动。
王导怕出事,赶紧拖着王敦回家了,责备王敦心肠太硬。王敦冷冷地说:他自杀自家人,关我什么事!
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太子洗马潘滔,虽然不耻于王敦漠然、冷酷的作风,却还是秉持着实话实说的原则感叹道:“这分明是一代枭雄的风范啊!将来有谁挡得住他呢?”
日后王敦起兵为乱,独霸一方,遥控京畿,摆弄天子,权势之盛果然无人可及。
论剑历史网 - www.80065.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