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娄是肃慎族系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前后约有600余年(汉至晋)。公元5世纪后,改号勿吉。
挹娄族称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时(西汉),挹娄一词,含义有两说:一,音近通古斯语“鹿”,为鹿之意;二,与满语“叶鲁”音近,为岩穴之穴的意思。《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载挹娄人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又从“常穴居”分析,后说是比较可信的。挹娄用作族称,即“穴居人”的意思。挹娄称号本是他称,久之成为族称,然直到公元554年(北齐天保五年),他们向中原王朝纳贡还自称肃慎。挹娄源于肃慎,参稽诸史,有明确记载,是可信的。
与秦汉时期相比较挹娄的活动区域仍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并没有发生变动,到南北朝时期,挹娄势力衰落,而与挹娄为同一近亲群体的勿吉势力兴起,史书对勿吉记载见多,但挹娄仍然存在。
挹娄有渔猎业、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山林中的野兽和江河湖泊中的鱼类,是食物的主要来源。狩猎用的工具还是以弓箭为主,“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不过,与肃慎时比较,“石弩”已有很大改进和发展,这不仅反映在使用的箭“簇皆施毒”,中者即死,而且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宁安县东康遗址中,发现了仿金属工具制造的圆铤双翼石簇,还出土了三棱形骨簇。猎取的对象,有狍、鹿、貂等。考古发现的鹿、犯、播等兽骨皆带有烧痕,说明他们猎取这些肉多毛厚的野兽,是为解决衣食之需。历史上有名的“挹娄貂”反映出捕貂是为获取貂皮向中原王朝纳贡和与中原居民或邻近民族的交换。鱼网和鱼钩是挹娄人的主要捕鱼工具,已熟练地掌握了网捕和钩鱼等捕捞方法,因为在挹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网坠,发现了钩网器和“精细的鱼钩”。论剑历史网 -www.80065.cn(80065.cn)
分布其区域南部平原和半山地区的部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有五谷和麻,出土的随葬谷物包括粟、豆、荏、西天谷、黍、稷等。麻用作织麻布。畜牧业是各户在从事其它生产同时兼营的一项生产。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猪,其次是马,牛的数量极有限,马是对外的交换物。手工业门类很多,有纺织、制陶、造船、石器与骨器的加工等。而且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不过具体如何制造现在还没有资料记载。当时所产的赤玉,与貂皮驰名中原。
挹娄当时的社会经济还是一种原始生产形态,虽然农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主要生产工具还是石器,这说明还是一种比较落后的经济形态。
挹娄时期的东北面,开始有处于鼎盛时期的夫余族,后来又有高句骊族的兴起,这一局势影响着挹娄与中原及邻近各民族的关系。
夫余贵族趁秦末汉初的中原大乱之机,大肆欺凌邻近弱小民族,挹娄就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臣属于夫余国,并向夫余贵族缴纳繁重的赋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3世纪初。在长达400余年的臣服于夫余的时间里,挹娄慢慢地让自己强大起来。社会进步使他们越来越不能忍受夫余贵族的压迫,便要求挣脱这种民族压迫和剥削,于是在曹魏黄初年间(220—226)举兵反抗。夫余贵族多次派兵镇压,但未能使挹娄人屈服,至此挹娄人摆脱了夫余的压迫和统治。
挹娄虽深受夫余、高句骊的民族压迫和剥削,但凭着“便乘船”、“善射”的优势,对居住今图们江流域人少势弱的北沃沮,进行肆元忌惮的“寇钞”,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岩穴中防备其袭击,只在冬天冰封河道后,才返回村中居住。
挹娄在236年(魏青龙四年),与曹魏建立臣属关系,曹魏将其划归辽东郡管辖。这是挹娄民族继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肃慎以后,第一次与中原直接来往,并自此保持着融洽的臣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