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谁被称为曹操诸葛亮的合体 还有个曾孙叫陶渊明的相关内容:三国人物,搞政治的高手有两个: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的忠诚谋国、鞠躬尽瘁,曹操的政治权术、敏锐洞察,三国时期无人能望其项背,更别说兼采二人之长。到了东晋时代,却横空出现一人,被誉为“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
三国人物,搞政治的高手有两个: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的忠诚谋国、鞠躬尽瘁,曹操的政治权术、敏锐洞察,三国时期无人能望其项背,更别说兼采二人之长。
到了东晋时代,却横空出现一人,被誉为“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机警敏锐堪比曹操,忠君勤政好似孔明,成为曹操与诸葛亮的合体。
这个人就是陶侃。
陶侃是个官二代,父亲陶丹曾在东吴当过扬武将军。但不幸早逝,家道中落,陶侃年幼时比较穷困,成年后只在县里做个办事员。
陶侃很会当官,很会把握机会。一年冬天,鄱阳郡孝廉范逵投宿陶侃家。家里来客了,陶侃作为主人自然得上硬菜。可隆冬季节,陶侃自己家都揭不开锅,更别说招待客人,何况范逵带的随从马匹那是相当多。
幸好陶侃有个头发长见识也长的母亲湛氏。
陶侃将母亲的长发剪下,做成两把假发到集市上卖掉,打上几壶酒,买来精美菜肴;把房梁上的柱子拆掉几根,劈成干柴,给范逵取暖;将每天睡觉用的草席铡碎给范逵的马当饲料。不但把范逵招待得极好,连奴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
第二天范逵离去的时候,陶侃竟然在冰天雪地里送了百余里,都不愿回去伺候老母亲。
陶侃为何如此尽心招待只是孝廉、没有任何实际官职的范逵。因为范逵是当时的民间意见领袖,凡是经其手推荐的人,无不飞黄腾达。
陶侃前前后后的招待送行,范逵都看在眼里,就问陶侃:兄弟,想调到郡里去吗,“卿欲仕郡乎?”
陶侃终于等到了这句话,连忙回答,“欲之,困于无津耳”,想,当然想往高处走啊,只是苦于没人给指个路、带个话。
范逵拍拍陶侃的肩膀,放心吧,哥们儿,回家等好消息。
等范逵到了郡里,极力向郡守张夔推荐陶侃,毕竟一顿饭把人家老母亲的头发、房子的顶梁柱、床上的铺盖卷都给吃了,陶侃的这份孝心必须回报。
张夔也很办事,马上提拔陶侃当了督邮,并领枞阳县令。督邮可不是个小官,当年能逼得刘备刘皇叔辞官跑路。陶侃从县里的一个小科员,坐火箭升到郡里的大干部,那顿饭功不可没。
陶侃在任上干得不错,不久就升为郡主簿。冬天似乎是陶侃的幸运季,又是一年大雪纷飞,张夔的爱妻生病了,要到几百里之外去接医生。天寒地冻,张夔的僚属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想去。
陶侃又看到机会了,首先做了极为正确的政治表态,“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张夔大人就是咱们的爹,张大人的老婆就是咱们的妈,爹妈生病了,子女能不尽心照顾吗?
一番慷慨激昂后,陶侃立马顶风冒雪,去接医生为干娘治病,张夔必须感动得稀里哗啦,后来举荐陶侃为孝廉。
被张夔举荐为孝廉,是陶侃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孝廉是做官的正途,而之前陶侃只是吏员出身,虽然在郡里吃得开,但是上不得台面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孝廉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编制,而吏员顶多只是工勤身份。脱胎换骨的陶侃,对干娘的一片孝心,果然没有白费。
很会照顾领导,关键时刻能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的陶侃,官运自然是一路亨通,最终做到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加羽葆鼓吹,封爵长沙郡公,食邑三千户,又赐绢八千匹。开牙建府,大吏封疆,出将入相,位极人臣。
从官位上看,陶侃和曹操、诸葛亮没有太多区别,但就谋事担当而言,说陶侃是孟德、孔明合体,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东晋苏峻、祖约之乱中(这次变乱的经过,详见“历史上不能过一步的“雷池”到底是怎么回事,究竟该不该过”一文),在儿子都被叛军杀掉的情况下,陶侃愣是因为没当上辅政大臣对朝廷心怀怨恨,不愿出兵勤王,后来在温峤、庾亮等人的一再请求下,才勉为其难就任平叛军统帅。在平叛的关键时刻,陶侃竟然一度因粮草接济不上,要撂挑子不干,又是在温峤等人的苦苦劝诫下才坚持到最后。
这显然不是曹操、诸葛亮的做派。曹操的“机神明鉴”,谋的是全局;诸葛亮的“忠顺勤劳”,为的是天下,而陶侃只是要保住官位,富贵一生,平安落地,安度晚年。
如此之人,竟能得到“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东晋之偏安苟且、不思进取,恢复中原、重返旧都也只能成为朝廷无法实现的梦想。喜欢当官、更会当官的陶侃,却有个不想当官、更不会当官的曾孙,这就是吟咏着“归去来兮”,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
有了五柳先生,陶家的族谱上才多了些风骨,少了些阿谀。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谁被称为曹操诸葛亮的合体还有个曾孙叫陶渊明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