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唐睿宗天子问道是怎么回事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唐睿宗天子问道是怎么回事
李旦是一个崇信道教的统治者,他曾经召见了天台山的道士司马承祯,并向他请教关于阴阳术数的问题。司马承祯回答道:“所谓‘道’,就是不断地减损自己,一直到完全没有自我意识的状态。”李旦接着问道:“对于个人修行来说,无为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司马承祯答道:“治理国家与个人修行是一样的道理,只要顺应世间万物的自然发展,摒弃私心杂念,国家就可以朝着大治的方向发展。”李旦非常欣赏司马承祯的观点,将他比作教育黄帝的广成子。
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中有所记载。文章中的“上”指的就是李旦,他召见了天台山的道士司马承祯,并向他提出了关于阴阳术数的问题。司马承祯回答说:“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安肯劳心以学术数呢!”李旦问道:“理身无为已经很高了,那么如何来理国呢?”司马承祯回答:“国家就如同身体一样,只有顺从自然规律,没有私心杂念,才能使天下安定。”李旦赞叹道:“广成子的话真是毫无可超越的!”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旦对司马承祯的观点非常赞赏。他认同司马承祯关于无为和顺应自然的理念,将他比作教育黄帝的广成子,可见他对司马承祯的敬佩和推崇之情。李旦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努力遵循司马承祯所说的理念,以求国家的安定。
这段对话中所涉及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行,也适用于治理国家。无论是个人修行还是治理国家,都需要顺应自然规律,摒弃私心杂念。只有达到无为的境地,才能真正实现治理的目标,让国家朝着大治的方向发展。
司马承祯的回答让李旦豁然开朗,深受启发。他将司马承祯比喻为广成子,这是对司马承祯智慧和见解的高度称赞。司马承祯通过他的话语,传授给了李旦关于治理的重要道理,让他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李旦作为一个道教信徒的价值观和治理理念,也展示了司马承祯的智慧和见识。通过这次交流,李旦得到了宝贵的指导,为他的国家治理之路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上召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问以阴阳数术,对曰:"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安肯劳心以学术数乎!"上曰:"理身无为则高矣,如理国何?"对曰:"国犹身也,顺物自然而心无所私,则天下理矣。"上叹曰:"广成之言,无以过也。"
司马承祯(639-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唐朝道士,曹魏太常司马馗后代,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
少时笃学好道,无心做官。拜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个人文学修养极深,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承祯为“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裔”。司马承祯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篆,成为道士皇帝。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一体,号“金剪刀书”。
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宰相张九龄、张说等皆师之。开元十五年召入都,卒,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正一先生”。
玄宗开元元年(713)来南岳衡山,先是住九真观附近白云庵修炼,后来又在祝融峰顶建息庵,法从者甚众。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超。
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后至南岳,结庵九真观北。张九龄屡谒之。
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善书篆、隶,自为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句文,刻为石经。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
以上就是关于唐睿宗天子问道是怎么回事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论剑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