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发布剃发令?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多尔衮为什么发布剃发令?这一内容。

多尔衮为什么发布剃发令?

孙之獬的奇计与多尔衮的遗憾

多尔衮之所以颁布剃发令,是被一个小人挑唆的结果。这个小人,叫作孙之獬。孙之獬,山东淄川县人,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官员。

孙之獬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但他机智聪慧,才情出众。天启年间,他中了进士,并进入朝廷任职。然而,他却立刻谄媚阉党魏忠贤,成为了阉党的成员。崇祯登基后,清除阉党的行动开始进行,孙之獬也被清除出朝廷,并且被永世不再录用。

然而孙之獬并未就此放弃,他寄望于清朝。大清入关后,他迅速投降,并得到了清朝封赐的礼部侍郎的官职。然而,为了让清朝重视自己,孙之獬需要一个机会来表现自己的忠心。

于是孙之獬想到了一个奇特的方法。他主动剃发,并扎起了一个金钱马尾辫,穿上华丽的满汉服,决定以此形象上朝,以博得多尔衮的注意,并赢得满堂彩的赞许。

然而孙之獬的计划注定要失败。他精心打扮之后,以倩影示人。然而,朝廷上并没有满堂彩的赞美,相反,却出现了满堂倒喝彩的场面。众人纷纷嘲笑孙之獬的装束荒谬可笑。多尔衮也在其中,对此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甚至有些失望。

孙之獬彻底失败了,他原本期待赢得多尔衮的青睐,却成了讥笑的对象。他忍辱负重,继续在清朝官场里努力工作,但饱受耻笑与嘲弄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的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谋并非万能。孙之獬虽然聪明绝顶,却不懂得把握时机和形势,最终以失败收场。而多尔衮也渐渐明白,一个人的外表和装束并不能代表他的能力和品德。

孙之獬的惨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启示:虽然外表可以令人眼前一亮,但真正能打动他人的是内在的才能和诚实的为人。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场和社会中真正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当时,大清入关后,孙之獬立刻投降清朝,清朝封了他一个礼部侍郎的官职。为了让清朝重视自己,孙之獬走了一个奇招,他主动剃发,以表忠心。有一天,孙之獬剃了一个金钱马尾辫,穿着一身满服,就这样上朝了,他希望博得一个满堂彩,得到多尔衮的注意。然而,可惜的是,孙之獬打错了如意算盘。满堂彩,是没有的;满堂倒喝彩,倒是不缺。

原来,当时汉官还可以穿着明朝装束上殿。结果,汉官看见这么一个背叛祖先的家伙后,全都愤怒不止,把孙之獬打了出去,轰到满官阵营。而满洲人也不接受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家伙,他们也对孙之獬拳脚相加,把他轰走了。孙之獬成为朝廷的一个笑柄,恼羞成怒的孙之獬索性上奏朝廷,要求在全国内剃发,让所有汉人跟自己一个样子。

当然,这种报私仇的话,孙之獬是不能说的。他上奏的话,可是非常有“道理”的——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就是这几句话,打动了多尔衮。对呀,我征服了汉民族,却保留了汉民族的发饰,甚至最终融入了汉民族中。那么,我到底是征服了中国?还是中国征服了我?

于是,多尔衮颁布了剃发令。他要以一个胜利者的身份,成为中国的统治者。那么,历史的真相,真是这样吗?也对,也不对。诚然,孙之獬的这番话,确实说到了多尔衮的心坎里。然而,没有这番话,多尔衮也会让中原百姓剃头。

毕竟,多尔衮一直想让汉人剃发,跟父亲努尔哈赤、兄长皇太极一样,多尔衮从没有改过初衷,他就是要汉人剃发、易服,跟自己“一模一样”。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城后,就颁布了剃发令,要求北京城内所有居民“剃发迎降”。多尔衮还三令五申,要北京城内的官吏军民“皆著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还下令“三日内官民尽剃”。结果,多尔衮颁布了这条政策后,汉族人民严重抵制,京城官员、士大夫、百姓们“纷纷南下”。一时间,大清民心尽失,各地叛乱不断。

最终,在汉族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多尔衮被迫让步。多尔衮昭告天下,说我之所以让你们剃头,是为了“以别顺逆”。如今,你们都反对剃头,那就取消这个命令吧。从此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不再强迫你们剃发了。然而,事实证明,多尔衮颁布的这个命令,只是形势所迫,并非出自他的本心。这个人骨子里还是要汉人剃头发的,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统治大家。

而这个孙之獬,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罢了。没有他,多尔衮也会颁布剃发令,让大家剃头。至此,下定决心后,多尔衮以“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为名,强行让百姓剃头。

他认为:“若不画一,终属二心,不几同异国之人乎?”为了不剃头,南方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大规模的起义。这些起义中,最著名的就是那“江阴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

以上就是有关多尔衮为什么发布剃发令?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论剑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