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礼制 乾隆忌日

目录导航:

  1. 中国最早的礼制
  2. 乾隆忌日
  3. 农历正月十三杨公祭的由来
中国最早的礼制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在汉以后2 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三礼”指的是《周礼》与《仪礼》《礼记》。

“三礼”是我国最早记载古代礼制的著名典籍,也是后世制礼的典范。其中《周礼》偏重于典章制度,《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礼记》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和论述。

后世制礼,有官修礼典,如唐代的《大唐开元礼》,宋代的《开宝通礼》《太常新礼》《太常因革礼》《政和五礼新仪》,明代的《大明集礼》,清代的《大清通礼》,等等。也有私人私家撰述的家礼,如《颜氏家训》《涑水家仪》《朱子家礼》等。

乾隆忌日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男,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皇帝的忌日是:1799年2月7日。

农历正月十三杨公祭的由来

.旧俗迷信以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

2.是为纪念杨令公。 由来: 杨筠松(834-906年),名益,字筠松,号救贫,赣州人。中国四大堪舆明师之一。(有说是窦州人,实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赣州知府窦忻修《赣州府志》,各地诸《地方志》称《赣州府志》)为《窦志》,窦州为《窦志》所误)。

唐·僖宗(874-888年)朝,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乾符六年(874年)王仙芝赵义,黄巢应之。

广明庚子(880年)黄巢入长安(今西安),(另传是安史之乱出宫后到江西赣州授徒曾文辿开基祖先廖瑀.)杨救贫窃得《禁中玉函秘术》,即郭璞《葬书》,回到赣州,在今杨仙岭授徒传术。

因杨筠松一生用堪舆之术为无数贫人造葬作福,深得民心,人们尊称他为杨救贫。 杨公一生传奇颇多,一生用所学堪舆之术以救善良、善德之人之贫苦,期间有歹人、恶人要挟杨公点地,杨公不从;期间有政客、歹恶之人得不到他点的吉地,期间加害杨公,杨公一生有十三次被害,因杨公救人无数,福德深厚,每次有惊无险 ,所以杨公有十三忌。[忌:者死亡之忌也,君不见人家上辈死了,就在门上帖上“忌中”二字的白条].杨公一生有十三忌就是恶人求不到吉地,变设法害死他,但吉人天相,善德必昌,每次都只有惊险,却没有给人害死,杨公的三千弟子变把那十三次受害的日子定为杨公忌日。

他的弟子在这十三天内便不为人造葬作福,在家为师做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