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书有几个版本
- 二十四史里清史是谁写的
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我的前半生(灰皮本)》此版本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期间撰写的“反省笔记”,半个世纪以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各种版本的《我的前半生》都是在这个“灰皮本”基础上编辑加工而成的。
版本二:《我的前半生》定本 群众出版社派本社编辑室主任李文达帮助溥仪“修订”。李觉得原本问题很多,很难以简单的删增来解决。经出版社领导与原作者溥仪同意,他在此本基础上、并通过调查考证(出版社专门派人替他搜辑资料与核对史实)。
爱新觉罗·溥仪:
1.字耀之,号浩然。1906年2月7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生于北京,满族,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极,年号“宣统”。
2.退位后历经出宫、客寓天津、后赴东北出任伪满洲国执政、皇帝,抗战胜利后被前苏联红军逮捕,在伯力和赤塔关押5年。1950年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10年,特赦后成为新中国的普通公民。曾任全国文史委专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病逝于北京。
二十四史里清史是谁写的《清史稿》,近人赵尔巽主编。 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历时十四 年修成。先后参加缩写的有柯劭忞等 一百多人。本书体例一如历代的正 史, 分为本纪、志、表、列传四个 部分,共五百二十九卷。
本书的编写刊行虽在辛亥革命以后, 但由于编写者大多为清室的遗臣遗 民,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朝 史,更因为本书成于众人之手,彼此 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 刊行时又不认真校对,是以体例不 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 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赵尔巽在 《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 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并非视 为成书”。
本书记事上起努尔哈赤称帝,下至宣 统三年清朝灭亡时为止。其中一些列 传还涉及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张勋复 辟、溥仪离宫后出走天津、王国维投 北京昆明湖自杀等事件。本书大部分 依据《清实录》、《宣统政纪》、《清会 典》、《国史列传》和一些档案资料写 成,编者对这些史料汇集起来,初步 作了整理,使读者能够得到比较详细 系统的有关清代历史的素材。而且有 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 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本 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二十史里没有清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编撰或认可的史书,内容多采用正史资料,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崇祯皇帝为止,共计二十四部,故称“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 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
清史稿 作者:赵尔巽、柯劭忞,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历时十四年修成。先后参加缩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本书体例一如历代的正史,分为本纪、志、表、列传四个部分,共五百二十九卷。
二十四史里没有清史。
二十四史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元史》、《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这些史书属于正史,其余出处的历史记载,往往会被认定为野史,不被主流学者采纳。
二十四史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2550年写起,一直到公元1644年结束,采用司马迁的纪传体《史记》写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写到崇祯十七年结束。
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那么我们现在的历史书中,关于清朝的历史记载又是从哪来的呢?这就比较复杂了,一方面来自于《清实录》,也就是《大清历朝实录》。是由历朝的史官,记载皇帝举止言行、奏折、上谕、各地经济、军事、政治等等内容的一系列记录。还有一些地方志,包括省级、县级、甚至于某寺庙,比如灵隐寺志等组成。再有就是一些文人写的书籍了,清代文人写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修《艺文志》时,光书名就列了几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