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大境门的由来
- 鸡鸣山的历史背景
- 永定河历史记载
大境门这段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是在北魏和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清顺治元年在这段长城开豁建门,名曰大境门。大境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券洞外侧高5.4米。宽6米。内侧高9.5米,宽6.8米,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筑拱门。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关口。
鸡鸣山的历史背景鸡鸣山自古即为名山,北魏文成帝、唐太宗、辽圣宗、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等历代帝王都先后登临鸡鸣山,观赏北国风光。
鸡鸣山顶存有清乾隆四十六年的一通古碑,碑文中有:"唐太宗驻跸其下,闻雉啼而命曰鸡鸣",即是说鸡鸣山为唐太宗所命名。
清圣祖张家口鸡鸣山玄烨自康熙三十五至四十五年的十年间,曾四次驾临下花园,两次登临鸡鸣山。他休息过的"卧龙石"至今仍静"卧"小道旁,让游人遐想无限。
鸡鸣山原有庙宇112间,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塑像200余尊,是高僧念佛讲经、祈福社稷吉祥的历史文化胜地。
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至四月十八为庙会日,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形成当地一大风景线。现山上已恢复建设多处旅游景点,并有僧尼居住,四季香火不断。
永定河历史记载永定河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具有悠久的历史。以下是永定河的一些历史背景:
永定河是中国北方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流经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最终注入渤海。永定河全长约694公里,流域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
在中国历史上,永定河曾经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农业灌溉基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永定河就已经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水运通道。在明清时期,永定河更是成为了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为京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粮食运输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永定河也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过度的工业排放和农业污染导致了水质恶化,给沿岸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保护永定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努力恢复永定河的生态平衡。
永定河,古称治水、?水、桑干河、卢沟、浑河、无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共43个县市,于屈家店与北运河汇合,部分洪水由北运河入海河,大部分洪水经永定新河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塘街道入渤海。
永定河,古称治水、?水、桑干河、卢沟、浑河、无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
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共43个县市,于屈家店与北运河汇合,部分洪水由北运河入海河,大部分洪水经永定新河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塘街道入渤海。河流全长74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85‰。全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永定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因此有“小黄河”“浑河”之称。下游河道因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而且迁徙不定,故旧称“无定河”。
从元朝到清朝640余年中,永定河共发生决口漫溢等较大水患124次之多,其中元代决口漫溢17次,明代决口漫溢 29 次,清代决口漫溢更是高达78次,差不多相隔4年清代百姓就要遭灾1次。
康熙七年(1688年)七月初八,永定河水冲垮卢沟桥两个桥洞,大量洪水直奔北京城。
当时地势最低的宣武门一带洪水将一卖菜的小贩冲走,一个骑骆驼驼煤的商人急忙跳到树上,抱住大树逃得一命,但是骆驼被水冲走……事后发现宣武门的积水深达五尺。
洪水一直冲向紫禁城,午门都被泡塌一角,康熙皇帝登临午门,亲眼看到全城1/3房屋被淹,相信这一幕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回忆。
康熙三十七年(1698),治水名臣于成龙动用大量人力,迫使永定河向东改道,最后汇入北运河。
在工程完工后,康熙皇帝亲自命名为永定河,寓意河水永远安定,不再泛滥。
在光绪16年(1890年)六月初六,一场巨大的强降雨让永定河水再次暴涨,永定河堤多处决口。
北京西自拱极城(今宛平城)、丰台老庄子、大兴黄村,东至通州,北至广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广渠门外,南至大兴礼贤、采育,方圆百里,一片泽国。
1950~1960年代,先后在上游修建了册田、友谊、官厅三座大型水库(总库容29.66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3402平方公里,下游设置了永定河泛区、三角淀以蓄洪滞洪,开挖永定新河入海河道,基本解决了洪涝问题。
1970年以后,由于气候及上游截流,官厅以下经常处于干涸状态,2019年始,开始实施生态补水,从山西省自黄河跨流域调水补充永定河水源。
是70年代后,由于上游缺水,整个永定河基本都没有水了,都断流了。从而导致大家对曾经凶猛的永定河没有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