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吴淞以前属于哪里
- 恭亲王中风是在光绪几朝
- 呼兰县各村历史
- 恭王府全程介绍
- 同光中兴历史事件
- 恭王府的历史由来
- 万骨寨的历史
吴淞区位于上海市北部,原为宝山县吴淞市。
民国17年(1928年)设吴淞区,以区境吴淞镇为名,面积16.75平方公里。吴淞区地处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吴淞口,是水路进入上海市区喉,也是上海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区、现代化外贸港区和新发展的城市地区。
吴淞为“水陆要冲,苏松喉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两代境内设有吴淞江守御所、吴淞营、湘防营等军事机构,并筑有西、北、南、狮子林4座炮台,扼守长江门户。
吴淞以江海浩瀚、百阿争流的吴淞口得名,扼据江口,向有“重洋门户”、“七省锁钥”之称,凭借其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历来被视作开发的宝地,早在清同治及光绪初年,已辟有海关、铁路、码头和邮电通信。
属于宝山县。
1928年,原属宝山县的闸北、江湾、殷行、吴淞、彭浦、真如、高桥等7个地方划入上海市;同时设立上海市吴淞区,以区境吴淞镇为名,当时的面积为16.75平方公里,次为吴淞境内第一次设置区一级的行政建制。
1937年8月吴淞区分别划入上海特别市市中心区(江湾)和宝山区,此为吴淞区第一次被撤销。
恭亲王中风是在光绪几朝恭亲王、光绪皇帝均为清朝人物,恭亲王中风发生在光绪年间。光绪帝在光绪元年(1875年)登基,一直执政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恭亲王奕訢(慈禧太后的侄子)于光绪十年(1884年)被册封为恭亲王。据史料记载,恭亲王中风发生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1 恭亲王中风是在光绪十年(1884年)。
2 恭亲王是清朝宗室成员,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地位和职责,其身体健康状况对其工作和生活都有影响。
据史料记载,恭亲王在光绪十年时患上中风,导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3 光绪十年是清朝光绪帝的第十四个年头,也是清朝末年的一个重要时期,恭亲王中风的事情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
1 恭亲王中风是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2 恭亲王是清朝的一种封号,由于历史原因,恭亲王这个封号被赋予了很多人。
但是在问题中所指的应该是光绪年间的恭亲王,因为光绪年间的恭亲王们是最有名的。
3 光绪年间是清朝的末年,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恭亲王中风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1 恭亲王中风是在光绪初年。
2 恭亲王是清朝皇亲国戚,因其在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在光绪初年被封为恭亲王。
据历史记载,恭亲王在光绪三年(1877年)发生中风,而他在光绪三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期间去世。
3 光绪年间是清朝末年的一个重要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对于了解中国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1 恭亲王中风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2 恭亲王是指清朝皇族的一种封号,而中风是一种疾病,恭亲王中风指该封号的持有者患上了中风疾病。
3 光绪是清朝的一个皇帝,在位于1875年至1908年期间,而恭亲王中风的时间是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七年,即1901年。
四朝。
恭亲王作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历经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四朝,二十四年二月,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恭亲王对维护和延续大清帝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清朝世袭亲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第六子奕欣封为和硕恭亲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获世袭罔替。一共传了四代三位。奕欣(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他出谋划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危机,迎来同治中兴。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让他经历了很多不幸,儿女多早殇,侥幸活下来的则难堪造就。他有4个儿子,长子载澄、次子载滢、三子载浚、四子载潢。其中三、四两子俱幼殇。长子载澄袭贝勒,成年后胡作非为。这三个儿子,都死在他前面。另外一个儿子载滢,一度过继给奕欣的弟弟钟郡王奕詥,袭贝勒爵位。庚子事变(1900)时,因卷入义和团活动又被夺去一切职衔。
恭亲王中风是在光绪四朝
提到中风的古时亲王是光绪三朝的故事。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第六子奕欣封为和硕恭亲王。
恭亲王作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历经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四朝,二十四年二月,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
恭亲王对维护和延续大清帝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呼兰县各村历史乾隆二年(1737年)设立官庄,呼兰始建村屯。初建官庄40所,分布于呼兰河流域。
咸丰末年"解禁"招垦后,人口增加,自然产生大小不等的窝堡、村屯,近者七、八里,远者十几里,每屯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
同治初年,呼兰册报有村屯273个。到清末宣统年间,呼兰府城境内有村屯883个。1929年县境有村屯934个。东北沦陷时期,县境有村屯723个。解放后,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部分城郊村屯已融入城镇之中。
1990年全县共有自然村屯584个,其中,中心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329个
恭王府全程介绍恭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同治初年,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訢,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重权在握,显赫一时,乃大筑邸园,同时也对府邸部分进行了修缮与改建。我们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最后形成的。
恭王府前半部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将近六万平方米。其府邸建筑庄重肃穆,尚朴去华,明廊通脊,气宇轩昂,仅次于帝王居住的宫室。府后的萃锦园则衔水环山,古树参天,曲廊亭榭,富丽天然;其间景致之变化无常,开合有致,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在这块位于京城前海西岸,被“蟠龙水”环抱着的风水宝地上,元、明两朝曾经有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就连皇帝也来此礼佛上香。大约十六世纪中叶,该寺院才逐渐荒废,沦落为明朝廷的供应厂;清朝入主北京以后,在这里建造大小不等的院落若干,供内务府等普通旗人居住。
乾隆四十年前后,在皇帝面前红得发紫的和珅,相中了这块四周萦水,遥接西山,而且又离“皇上家”不远的风水宝地,遂以高价购买下这里的多处房产,建造成大名鼎鼎的“和第”。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建于1776—1785年,原为清代乾隆宠臣和珅的私宅,和珅因贪污罪于嘉庆年间被抄家处死后,此处私宅便赠给了庆王。同治朝时,由于恭亲王奕忻协同慈禧发动政变有功,慈禧太后便将此宅赠予他,而成为恭亲王府。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其花园又名锦翠园,园内布局、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造园模仿皇宫内的宁寿宫。全园以“山”字型假山拱抱,东、南、西面均堆土累石为山,中路又以房山石堆砌洞壑,手法颇高。山顶平台,成为全园最高点。居高临下,可观全园景色。
恭王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恭王府的中、东、西三路各有三个院落,其中每一路的后两个院子是人们要游览的主要区域。
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同光中兴历史事件同光中兴是晚清时期,少部分人为了拍慈禧的马屁而提出来的。正统的历史学家是不认可这种观点的。
拍这种马屁的人,主要是依据以下几点。
第一,同治初年慈禧延续了咸丰的政策,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最终剿灭了太平天国。东南地区的混乱暂时告一段落,清政府喘了一口气。从这一时期一直到光绪晚期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和西方列强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西北和云南地区虽然有一些叛乱,但很快平定,没有波及全国。从当时的社会总体环境来看,从同治到光绪前中期,国内政治格局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出现严重的军事冲突。
第二,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恢复,从而可以在财政上给予清政府支持,相比之前一段时间在财政上的困窘,这一时期清政府的财政状况相对好转。
第三,以曾国藩为首的中兴名臣,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时候,就开始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开启了洋务运动的大幕。之后为了在经济上支持军工企业又开始引进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发展,使得晚清时期的社会,出现了一点兴旺的苗头。
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三条理由都是有问题的。
第一,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当中,清政府和西方列强有了共同的敌人,开始进行合作。清政府不得不通过出让主权的方式换取西方列强的支持。所以形成了晚清时期中外关系相对较好的一个阶段,但这是以中国单方面的做出巨大牺牲为代价的。绝对谈不上功绩。
第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被剿灭,晚清政权在短时间内得以巩固。但是社会矛盾依旧尖锐。到了光绪朝中晚期,改良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新的政治力量的产生,实际上就宣告清政府的末日已经近在咫尺。
第三,江南地区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西方近代工业的侵入之下,其实已经很难维持,随着西方侵略势力的深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供应地和市场倾销地。最后必然伴随传统经济的破产。短时间内的经济恢复实际上是一种补偿效应。这种恢复不具有持续性。
第四,洋务运动虽然搞得热闹,但是从最终结果来看,是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一些技术,但并没有配套引进相关的管理模式,依然采用传统的衙门管理方式,导致企业效率低。后来为了提升效率,又引进商人资本,但因为政府过于强势,压制商人,导致商人投资欲望不高,官商合办以失败告终。
总的来看,所谓的同光中兴不过是清王朝崩溃之前最后的一抹光辉。这点光照不亮清王朝的前程。
经过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磨难,中国迎来了皇权专制王朝的最后一个“中兴”——“同光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形容大清帝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而“同光中兴”,正是清帝国在这样复杂、凶险的环境中进行地有益探索,启迪来者。虽然同治(爱新觉罗·载淳)、光绪(爱新觉罗·载湉)两位皇帝都未见得是什么英主,但把持着朝政的慈禧太后自是老谋深算,而贤王能臣如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张之洞等也尽心辅国。
从1864年(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一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三十年间,国内基本安定,官僚求富求强,“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西方技术、资金和人才得以引进,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留学生也开始被派遣到海外
。这一派中兴气象,在甲午战争的军事惨败中戛然而止。
同光中兴指【洋务运动】
咸丰去世以后,中国进入一个特定时期,就是“同光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日趋衰败的清朝统治出现了所谓“同光中兴”的局面,中外出现了“暂时和好”,洋务运动也蓬勃开展起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平息”了。
但是同光中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兴”。清朝自乾隆中后期就一直走下坡路,以后没有可以称为“治世”或者是“盛世”的。的确以休养生息为主要目的历同治、光绪两朝,清朝的经济得到恢复,并且逐步引入了西方的生产技术,我国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发展阶段。
恭王府的历史由来五年(1780年),大学士和珅奉旨建此府,咸丰元年(1851年)清廷赐封此宅邸于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同治初年,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訢,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重权在握,显赫一时,乃大筑邸园,同时也对府邸部分进行了修缮与改建。我们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最后形成的。
恭王府是我国保存非常完整的王府建筑群,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
游玩景区可以了解一些景区内的注意事项
1.为了古建文物安全,禁止在园内吸烟。
2.文创商店位于恭王府花园秋水山房、澄怀撷秀,以及恭王府号门内西侧,游客可通过官方微商城、官方淘宝店购买恭王府福礼。
万骨寨的历史万古寨是重庆市的地名,是以其地理实体状貌而得名。2000年初为了进行两江新区的建设,进行了征地拆迁开发,现已消失。
大约明朝时建有一石寨,寨子又是建在大石头上,此寨年代久远,村民在此聚居,形成居民点,故得名万故寨。
万州城寨多数建造于清代中、后期,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清同治《万县志》中《地理志·寨堡》载:“川楚教匪之乱,蜀以坚壁清野制之而定。此古人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之善法也。万县多山,旧有寨洞。滇匪入蜀,民益即岩为寨,就岭为堡,绝壁洞之,广坪碉之,交错盘踞,远近相望,不可胜计。故盗贼入如在连营叠阵中,惧不得出也。……”罗列了当年存在的寨、碉(楼)、洞(俗称蛮子洞),其中城寨竟达278个。
近年,尚残存城寨30多座,碉楼近20座,洞寨近百处。环绕县城,附近有护城寨,鸡哈寨,天生城,万斛城,椅子城,马鞍寨,葵花寨,翠屏寨以及举安寨,玉安寨,老鸦寨,白羊长石寨,分水镇皇兴寨等。
护城寨位于万县城北,柱顶山是其标志,长江乘船在上沱或南门口一带,遥望都历山,恰似一立柱,故俗称柱顶山,为古万州八景之一,建于清代。
1977年,我们从关口入寨,从抗建湾出寨,见到山寨有寨门,其内有田地,民居,堰塘,单独自成一个生产和生活体系。东西南北有通往山下的道路8条,隘口上均建寨门。现尚存4门,分别是绥靖门(抗建湾寨门)、肃靖门、万安门(俗称“关口”)、滴水岩卡门。
现存有举人关、陈家花园、丛林寺、大公报遗址、抗战炮台等许多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