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背景有多强大 朱元璋时期历史背景

目录导航:

  1. 朱元璋背景有多强大
  2. 大汉皇帝的背景
  3. 三国初期历史背景
  4. 明清故宫历史背景
  5. 明太祖废除丞相的背景
  6.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及影响
朱元璋背景有多强大

崛起背景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明朝前期,中国正在经历着由南宋朝廷统治时期过渡到元朝统治时期的历史变革。当时的中国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商业和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繁荣发展。但是,中国的官僚阶层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和腐败,国家内部充满了官僚内斗和政治阴谋。这种情况让百姓体制疲惫,对政府不满程度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孩子,难免会遭受贫困和苦难。但是,他所处的这个时期使得机遇和挑战并存。他的家庭虽然贫穷,但是他得到了基本 的教育,并且很早就学会了如何生存和打猎。这使得他从小就养成了勇敢、决断和果敢的性格。

个人能力 朱元璋前期的人生经历看起来毫不惊奇,但他在年轻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领导才华却让人惊异不已。他有很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他很快就识破了他人的谋略和诡计,并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避免了很多危险。

非常贫困,没什么大背景。

朱元璋(1328-1398)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背景可以说非常贫困。他的父亲是朱世珍,母亲是陈氏。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他的家庭非常贫穷,他在幼年时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他的父母和兄长均因瘟疫去世,他成为孤儿,四处流浪。

后来,他在皇觉寺出家,但很快因为寺庙里缺乏食物而离开,成为了一名游方僧人。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农民和流民,了解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1348年,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1356年,他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他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葬于明孝陵。

总的来说,朱元璋的背景非常贫困,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在乱世之中一路奋斗,最终成为了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小便饱经艰苦,却在长期的游击生涯中积累了许多对战争的独到见解,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在明朝建立过程中,他军事上有较高技量,能确立原则,善于掌握时机,善于布局谋略,善于分析对方心态,进行策略性打击,这使他在军事上占有很有壮举。

朱元璋还勇于重用荐才,注重教育、教化,建立富有威望的权威体系,就是确立严密的阶级结构,提高握有文化知识的官员的地位,使他们有感自豪和负责,从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领袖。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这种背景锻炼了他的坚韧意志和勤劳精神。

受过良好教育:尽管出身贫寒,但朱元璋在年轻时得到了一些基本的教育。他学习了一些基础的文化知识,如读书写字和算术等。

经历过军事生涯:朱元璋在年轻时加入了红巾军,参与了多次起义和战斗。他通过这些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领导能力。

大汉皇帝的背景

陈汉(1360年—1364年),是元朝后期由陈友谅建立的割据政权。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天完红巾军统军元帅陈友谅,在天定元年(1359年),挟徐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在采石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年号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陈汉与明夏、韩宋、朱元璋的西吴,分据南方,与北方的元朝分庭抗礼。

陈汉坚持抗元、又与朱元璋作战。大义四年(1363年),与朱元璋的鄱阳湖之战,陈友谅中流矢而死。陈友谅驾崩,张定边等人在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称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陈理降,陈汉灭亡。

三国初期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公元220年魏国代汉,终于公元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公元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时期是一个混乱和割据的时期,形成了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从汉代四百年太平时期到四百年混乱的过渡时代,也可说是魏晋南北朝大纷乱的开端。三国形成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魏文帝始,后历明帝、魏齐王、高贵乡公、元帝;蜀则历蜀汉昭烈帝刘备及后主刘禅;吴则历孙权 大帝、会稽王、景帝、乌程公。

明清故宫历史背景

建造背景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0米,宽750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用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的一至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经历时间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宫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备的最高统治中心,不寻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围绕皇权的传承与安危展开的。如明代正统皇帝复辟的夺门之变、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万历四十三年梃击太子宫的“梃击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红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围绕着新皇帝登极的“移宫”风波。清朝初年诸王大臣为确立皇权的三官庙之争、清末慈禧太后谋取权力的辛酉政变等等。

现代状况

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败,有多处宫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五六十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是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1406-1420年动用100万工匠修建的,自此之后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统治中国500多年。

明太宗朱元璋最初建都南京,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是朱棣的侄儿,继位时仅16岁,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历4年战争夺取政权。朱棣从13岁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多次击败匈奴势力。从政治军事的权衡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

明太祖废除丞相的背景

自从秦朝设立宰相制度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始终存在着。

没有任何一个帝王希望自己大权旁落,而位极人臣的宰相则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在削弱相权,直至明朝,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

废除背景

明朝建立之时沿用了元朝的制度,丞相具有统率百官、辅佐君王处理国家政务的权利。

朱元璋在位之后对于丞相制度非常不满,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因此时常赞叹周天子“总六官,六官总执事”的制度。

洪武六年,朱元璋设六科给事中,削弱中书省的权利;洪武十年,设立通政司,剥夺宰相处理奏章的权利;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制度。

废除理由——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洪武六年担任右丞相,其在位期间结党营私,擅权枉法,打击异己势力。

根据史书记载,胡惟庸迫使平凉侯费聚和吉安侯陆仲亨与其一起策划谋反,还勾结北元朝廷,请他们在举事的时候里应外合。

在胡惟庸之前,明朝的两位丞相李善长和徐达为人处事谨小慎微,朱元璋想要发作却没有借口。

而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之事被人告发,此事正好给了朱元璋一个突破口,趁机彻底废除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同时还株连了一大批功臣武将,消除隐患。

废除影响

在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朱元璋独揽大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君主权利达到顶峰,有助于巩固政权。

同时,丞相的存在对于皇帝的决策有着制约作用,废除之后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还会加重皇帝的负担。

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一天要处理的奏章多达150件,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设立殿阁大学士,后来又形成内阁,宦官干政,这又为明朝的统治埋下一个隐患。

丞相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国初一统天下的时候。

秦国以前,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分封宗亲,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虽有卿大夫协助处理政事,但家族事务主要由家臣负责处理,因此家臣制度算得上是最早的行政权力制度的萌芽。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各诸侯国其实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一批贤相名宰应运而生,活跃在周秦之际社会剧变的历史舞台上。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确立了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职能,使之成为正式官制,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

汉初至武帝时期,丞相制度发展至鼎盛时期,相权日益加强,丞相渐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而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汉武帝之后,就开始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魏晋至宋时期,皇权开始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及至唐朝,三省六部开始替代了丞相的位置;到了北宋时期延续唐末的制度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明为副丞相,实则与丞相几无差别,相权更加分散。

而到了元朝,丞相制度已经开始进入衰亡,以中书省取代了尚书省。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以擅权挠政的罪名,杀了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并宣布废除丞相制度,将相权分于六部,六部直属皇帝。

此前,明朝已有两任丞相,分别为李善长和徐达。虽然他们谨言慎行,但是,由于丞相负责大量政务的处理,日益增长的相权还是让朱元璋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因此,当有人举报新任丞相胡惟庸时,正中朱元璋下怀。他不仅不遗余力的将大量开国功臣牵连入胡惟庸案进行铲除,还刚好借此废除中书省,撤掉一直是他心头之患的丞相一职。从此,政务全由皇帝负责,君主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1368一l398年在位)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吸取前朝教训;“胡惟庸案”。)

影响:

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置于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明朝皇权高度集中最具代表的事是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废除丞相制。由皇帝统领六部处理朝政,大权独缆。这里面顾有吸取历朝历代宰相权臣祸乱朝政,危害皇权的历史教训!个人认为这与明太祖朱元璋猜忌,多疑的性格有关。

早年的经历让朱元璋对百官群臣极不信任,明朝官吏的俸禄最历代最低的。朱元璋还老害怕自己会臣下蒙蔽,权利被架空,于是成立了锦衣卫来监视他的臣子一举一动。

朱元璋加强皇权对后世影响是巨大。丞相制的废除无疑使皇权空前强大,但国家,民族的福祸系于皇帝一个身上。内阁制的出现虽然承担了一些相权的职责,但却完全不能与皇权对抗,李林甫,秦桧这样的强臣再也没有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