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司马迁如何评价刘邦
- 项羽评价刘邦的句子
- 评价刘邦的古诗
- 如何评价刘邦这个历史人物
- 李世民对刘邦的评价
司马迁记载道:“高祖为人,……仁而爱人。”[6]这种仁而爱人的表现在史料中比比皆是:最初体现在为官府送徒咸阳途中纵囚。继而表现在初起沛时不愿意接受沛令之职。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7]注意,刘邦之辞为首,与曹参、萧何之辞为首有所不同,萧曹二人之辞,是恐事不成,秦王朝种族其家,而刘邦之辞,没有个人的因素在内。最为典型的则以入关灭秦,与秦人约法三章,悉除去秦法,不受秦民犒赏;再则是汉七年,刘邦击韩王信还咸阳,“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8]最后,在汉十二年过沛,父老留饮,刘邦说:“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9]不愿过多打扰家乡父老,显示出对家乡人民深厚的体恤之情。凡此种种,并非作戏,而是出自一片赤诚。
说到刘邦的仁而爱人,可能有必要将当时人对项羽的评价作个比较。萧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10]韩信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11]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12]郦食其说:汉王“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13]高起、王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14]以上诸说,实际上是待人之道,而不是爱人。尽管如此,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刘、项的本质差别。刘是与天下同利,项则专利己一人。有此前提,项的爱人,毫无实质性内容,更多的是表演的成分;而刘则尽可能多的使天下人得益。这种待人之道,其傲慢于人无实质性损害,其推利及人,则给人极大的实惠。这也正印证了刘邦的仁者之心之性。正因为有这种
项羽评价刘邦的句子西楚霸王项羽,西汉皇帝刘邦。项羽为刘邦使计才乌江自刎。现实社会这样的事情或多有点雷同。
一山难容二虎,争第一肯定会有一亡。人死灯灭,人亡了什么都没了?笑到最后的人才是人上人。
有时历史用火烧了就没有文字记载了,口口相传,无人指点缺点,异口同声一边倒有时会落后,公平竞争才有进步呀?
刘邦,一个高度理智的人,他可以控制一切,一切都可以唯他利用。亲情,爱情,兄弟之情都可以为他利用。他可以卑鄙,可以高尚。可以豪情万丈,也可以斤斤计较。他不会被自己被动物最本能的东西,情绪所扰乱。也许可以说他的胸怀已经大到不在乎那些过眼云烟似的东西。他追求的的是实实际际的东西。天下。而项羽,由于自身的不改变,越到后期,当把他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时,他的所有缺点与优点都被放大,所有缺点都成了他致命的东西,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沽名钓誉,自命不凡。太多太多。所以说是楚汉之争,其实是项羽刘邦两个人做人的境界高低的较量。显然项羽差刘邦太远太远了。
在说项羽的目标,其实是征服,他要的是征服的快感,这是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雄性动物最基本的特征。所以项羽的勇,无异于动物的勇。所以他会把阿房宫付之一炬。他无意与天下。据守彭城,谁不听话,谁不服,就攻击谁。那个时候,其实在他心里,他是无敌的,他根本不在乎此时刘邦日益增长的力量。那时他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在他看来,收服了齐国,下一个就能轻松打败刘邦。最典型的就是对齐国攻而不取。因为他需要的是别人从心底里服他。不管别人的服是真的还是假的。项羽有一句话就是:把尊严看的比生命还还重要的人,是没有办法征服的。
其实刘邦不是小人,项羽也不是英雄。刘邦的格局已经超越了小人或者英雄的限制。而项羽的境界还局限在这其中。其实这个真实的世界上也并不存在什么英雄。只有在每个人的个人世界观中存在这样那样的英雄。英雄也只是被人利用的一个符号而已。
卑鄙的人需要用卑鄙的方法去管理,高尚的人需要用高尚的手法去管理。项羽只是高尚,所以他的团队包容性太小。而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庞杂的世界,纷乱社会什么人都会有,也许最多的还是迷失自我追寻利益的小人。而这些小人被项羽所不耻,却被刘邦利用。刘邦比项羽更了解人,更了解人性与社会。
刘邦和项羽都成功了,项羽在他的理念里是成功的。刘邦是在真实世界的成功。
至于刘邦杀掉跟自己打天下的兄弟。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是大家的理想,百姓的理想,必须杀。
项羽快死时评价刘邦:一个可以忘记恨的人,也可以忘记爱。
你看,他致死都局限于爱恨之中。而这个世界是利益的世界,而不是爱恨的世界。所以天下不是他的。
评价刘邦的古诗1.《咏汉高祖》
(唐)王珪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
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
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
2.《沛宫》
(唐)胡曾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3.《项羽》
(宋)张耒
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4.《历代传授歌》
(宋)陈普
秦帝始皇太暴虐,位传二世而已矣。
汉室龙兴灭秦项,高祖刘邦赤帝子。
如何评价刘邦这个历史人物一个运气非常好的聪明人。
首先说他的智慧。厚黑学的始祖,脸皮厚,属于无赖型,也正因为如此,拉的下脸面,于豪强中生存了下来。此外,仗义疏财,团结了一帮人。知人善任,善于纳谏,能够看到每个人的闪光点,能够最大限度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一个非常优秀的HR。这也是他最为突出的优点。也是他争天下的最大优势。
再说他的运气。从汉中伐中原,他是头一个,原因就是川蜀至中原的道路虽然崎岖,倒也好走,诸葛亮就没那么顺利了,虽然谋略出众,但是因为东汉末年地震等原因,道路更加难走,行军困难。再说他的对手,一个莽汉项羽,再加一群乱七八糟的诸侯,让刘邦可以逐一击破,夺得天下。
汉高祖刘邦,从一介混混到西汉开国皇帝的蜕变只用了七年,沛县起义前的刘邦只是一个小混混,泗水亭长,但却有着极其特殊的人格魅力,为人大方,待人接物都很有一套,这样的人很容易笼络人心,也铸就了刘邦的基础班子,后勤有了萧何,大将有了樊哙,这两人大家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很强,尤其是萧何,汉初三杰之一,能与韩信并列的绝顶人物,那为什么之前没有被人发现呢,这也是刘邦的特点,善于发现人才,这样一个领导的基本素养刘邦就基本配齐了,有为人处世的落落大方,有知人善任的上位眼光,并且为人隐忍,能吃苦,能听的进去别人的意见,因此一跃成为大汉皇帝。
但刘邦性格也有缺陷,比如,多疑、偏爱,他的多疑导致了韩信的死亡,导致了萧何的自污,导致了张良的避世,汉初三杰分崩离析,丹书铁券的赐予也在君臣中埋下了一根刺,韩信被杀,英布反叛,卢绾反叛,韩王信反叛,异性王几乎死伤殆尽,他的偏爱导致了戚夫人娇纵,导致了吕后的不安,更导致了吕后的黑化,甚至威胁到了刘盈的太子位,更加加剧了吕后的不安,直接导致刘邦死后,吕后鸩杀刘如意,把戚夫人做成人彘,一人独掌大权,后面的夷灭诸吕都与他有关。
他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有其缺陷。
都说其一代雄主,立一统大国于东方,开汉族千古之兴盛。我们也反过来看。刘是秦王一统天下大愿的继承人,天下非刘所定非汉所平,汉族与汉兴亦非其功,实是秦王之功,如此开万世之基业,同文同轨同量,九洲百族融为大汉族,非邦文盲之力亦非萧何刀笔所能,说其继秦国之志,承秦王大业,汉承秦制不是妄说。秦后六国早已无主无后,无力有割据之为,一统天下是民之所愿也是天下定势。刘是厚黑之始祖,实是影响深远。上古虽有,但皆不如其影响大。宴上无钱随礼而大胆蹭吃,是原汤信王齐地但装作大方,明服项令暗生反意,置和平协议不顾而定义峰火遍地,劣迹甚多,为帝王所喜为权臣所爱,但实为平民所恶,否则项羽也不会有许多粉。 刘是洒脱之流氓,算计之无赖,在其所谋大者面前,父母儿女皆可抛,朋友兄弟皆可杀,敢尿于儒帽中讥笑天下文士,能倾刻变脸而拜韩信统兵,于家境田产并不顾天天混于市井,弃女于车下置追兵于不顾,视项羽煮其父而不伤,杀手足卢绾迫韓信无路。 刘是用人满口义气转身除患的黑道大哥,背信弃义虚承待遇却翻脸不认,猜忌左右妄杀无辜。 对帝王群来说,他就是个盗秦基、骗项功、不要脸、没良心、没文化、无诚信的一个典型暴发户,后世帝王之心中的教父,但其后帝王也有比其更优秀者,娟刘秀善待功臣多得善终,如赵匡胤用金钱买兵权,做得比其好得多。 只是一般帝王都学刘邦,都是爱权甚过亲朋,宁杀错也不放过。 刘邦,李世民,并不比秦王项羽强什么、也不比隋炀帝窦建德优秀多少。有时是时也命也,正如项羽早就明白的道理。 又像谁评刘邦,世无英雄,遂至竖子成名。我们平时恶评如此这样的老板、朋友和同事,甚至私下痛骂公开撕逼,但却对这无赖百般推崇,可见人心之反复,孔孟之虚言,世事不可料。 非其厉害,只是运好,当时能人就秦不成,臣楚皆似蠢虫,左观右看,就刘好蠢憨愚,胜好扶持以成大功裂土封王,只有张良早看出其如勾践有兔死狗烹之心。刘亦如黎元洪这个无重兵无大才无胆略却能做总统,自是其运好能为南北势力接受,刘邦也是各方势力的平衡人选。 刘邦,其实并无太多可学?处。
李世民对刘邦的评价同为帝王,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历史评价非常高的皇帝。两个人虽身处年代不同,但是都在自己的领域上将帝王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极致。
刘邦以平民身份起兵称帝,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做到极致水平;唐太宗贵为政治贵族,将手中的一手好牌打的非常漂亮,为后世政治贵族理政开创典范样本。作为统领全国的帝王,两人最受人称赞的地方便是治理国家的能力、识人辨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