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儒林历史的背景资料
- 九阿哥胤誐背景
- 乾隆时期政治文化背景
- 雍正帝时期大一统背景
- 秦朝田赋制度推行的背景
1. 丰富。
2. 这是因为儒林历史是指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涉及到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的长时间跨度,其中包括了儒家经典的创作、传播和影响,以及儒家学派的兴衰和变革。
这段历史背景资料丰富,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和研究。
3. 在研究时,可以进一步延伸研究儒家经典的内容和思想,探讨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等问题。
此外,还可以比较儒林历史与其他学派的关系,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互动。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九阿哥胤誐背景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0月17日—1726年9月22日),雍正帝即位之后改名为允禟,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受封固山贝子,封入正蓝旗。胤禟自幼好学嗜读,性聪敏,喜发明,曾亲手设计战车式样, 并首开满族人其端用拉丁语转写满文。胤禟十分热爱外国文化和西学,曾自学外语,并甚亲信当时来华传教士, 胤禟善于结交朋友, 为人慷慨大方, 重情重义,因为其是皇八子和皇十四子的大力支持者, 而被雍正深为忌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临终以皇四子胤禛为继承人。胤禩集团的希望彻底落空了。从此胤禟开始连遭厄运。
雍正元年(1723),奉命赴西宁驻扎。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初,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 同年八月,定罪状二十八条,送往保定,加以械锁,暂交直隶总督李绂监禁,令改名塞思黑。胤禟在狱中被折磨而死, 也有传说是被毒死的。享年四十三岁。乾隆间恢复原名、宗籍。[1,雍正帝异母弟,母宜妃郭络罗氏。属于八阿哥党。
九阿哥胤禟是康熙皇帝第九个儿子,是宜妃郭络罗氏的儿子,但是他也参与到了九子夺嫡的事件中,他本身没有当皇帝的想法,但是他极力推举八阿哥廉亲王胤禩,失败后他被雍正皇帝所恨,给他改名为塞思黑,并派到西北年羹尧大军中,在回来时经过直隶,被直隶总督李维钧害死了。
爱新觉罗·胤?(1683年11月28日-1741年10月18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第十子,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十月十一日亥时生,母为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太师果毅公遏必隆之女。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封敦郡王。因党附胤禩,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二年(1737年)被释放,授辅国公品级。
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九月初九日子时卒,年59岁。照固山贝子礼殡葬。
爱新觉罗·胤?,康熙帝第十子,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生。
乾隆时期政治文化背景乾隆皇帝诞生于18世纪之初,去世于18世纪的最后年代。可以说中国的这段时期,乾隆长期站在最前列,运筹帷幄,驱遣群僚,叱咤风云,在他的巨大身影下,中国翻过了一页又一页的历史篇章。他的思维、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那个时代。
清王朝承袭了传统的封建专制体制,皇帝驾驭全国,享有无上的权威和尊严。皇帝之下有一整套金字塔式的官僚机构,皇帝站在塔顶,通过谕旨的传达,贯彻命令、执行政策,使庞大、复杂而极不平衡的社会各个部分,相互协调,按照秩序和节奏运转。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留下了种种弊端和毒瘤,母后、外戚、宦官、宰相专政或藩镇、朋党的争夺,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无休止的倾轧与纷争。自康熙以后,清王朝十分注意吸取前朝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范,使得这些弊端减轻到最低程度。
因而,有清一代,无外戚、宦官、宰相之专政,藩镇割据也在三藩之乱后彻底终结。母后擅权发生于晚清慈禧太后身上,但总体而言,也无汉唐两代严重。
乾隆帝即位后,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改进,努力使中央集权更加集中。即位之初,最高统治圈内,有鄂尔泰、张廷玉的门户之争,但这不足以威胁皇权,乾隆帝仍然高踞这些官僚之上,牢牢地控制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不和任何人分享权力。他自称:“朕为天下之主,一切庆赏刑威,皆自朕出。即臣工有所建白,采而用之,仍在于朕。”
乾隆皇帝很重视君臣关系,重视中央集权,他写过一篇文章反驳宰相的地位和作用,曰:“所谓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暴于宰相,则吾不能无疑也。”、“是则一国之政,万民之命不悬于宰相而悬于为君者明矣。”
乾隆后期,因重用和珅导致风气败坏,贪污贿赂公行,而乾隆也试图挽回这一江河日下的趋势。他命令检举整顿,屡兴大狱,严厉打击贪污不法行为,尽管他没有根本扭转腐败的风气,但大案迭起,严刑峻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政治制度完善
1、外戚干政方面的防范,
乾隆即位之后,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改进,让中央集权更加集中,在位初期,就解决了鄂尔泰和张廷玉的门户纷争,乾隆帝牢牢控制着生杀大权,将所有的定夺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完全杜绝了外戚干政、宦官有机可乘的情况。
2、注重君臣关系,
乾隆皇帝非常注重君臣关系,重视中央集权,对万人之撒谎给你的宰相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反驳,因此在清朝本身就没有设立宰相,
3 、崇尚和平,且不怕战争.
4、主张勇猛,又能悬崖勒马.
乾隆时期的文化比较以往来说,毫不逊色,变砖了各种经说、方略,而且完成了我过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为后世的文化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书包罗万象,是我国思想文化的总和。
乾隆是清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前后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1736年至1795年。
在这期间,中国已经发展达到封建社会历史的最高峰。文治上,乾隆帝重视社会的稳定,继续施行雍正帝的“摊丁入亩”制度,同时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人口大幅增长。
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中国历史上人口首次破亿,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更是突破3亿。武功上,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反击廓尔喀入侵,捍卫了西藏的主权完整; 镇压林爽文起义,保卫台湾的统一,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清高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雍正帝时期大一统背景1.整顿吏治,在地方上实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从而限制地方对百姓的剥夺,以此增加中央收入,据相关记载,雍正即位之初,中央财政仅剩500余万俩,而雍正13年,国库盈余5500万两,可见其取得成效
2.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给派随时任免得流官,减轻当地百姓负担
3.实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虽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地主利益,但维护了王朝的长治久安
4.加大对亏空钱粮官员处分的力度。他一改其父的纵容态度,但凡亏空钱粮者一律革职,并由本人负责归还,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父亲就因此事,导致盛极一时的江宁织造曹家走上没落,究其原因就是上时上层统治者的腐朽
秦朝田赋制度推行的背景秦朝到清朝赋税改革背景.作用及影响
秦朝是秦始皇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和户籍,依据户籍征收赋税和徭役.秦始皇对此的制定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根本制度.这不能算改革,应该算是最开始对赋税制度的一种建立和制定.
汉代的编户制度
这也不能算是改革,也是一种制定,编户制度是将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一句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北魏的租调制
背景:阶级矛盾激化,为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颁布均田令,同时还实行了与均田令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度
作用:缓和了阶级矛盾,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影响:为隋朝和唐朝初期的租庸调制度奠定了基础
隋朝以及唐朝初期的租庸调制:
背景:隋朝和唐朝前期,沿袭了均田制,以轻徭薄赋的思想对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度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租庸调制.
作用和影响:农民生产时间有了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是许多荒地被开垦,政府的税收有了保障,府兵制度得到了保证.
唐朝两税法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度无法维持,公元780年,宰相杨炎提出实行两税法
作用:改变自战国以来已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扩大了政府税收, 减轻了农民负担.
影响:开始的时侯,户口明显见多,税收也相对增加.但后期因为大地主隐瞒财产,将赋税转嫁农民,以及政府增加的各种苛捐杂税,使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但两税法仍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进步.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
背景:北宋土地兼严重,农民反抗斗争加剧,冗官冗费等问题严重,1069年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主持变法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但因为变法触犯了官僚地主的的利益,使新法的推行困难重重,后又出现用人不当的问题,在支持变法的明神宗死后被废除.
元朝没有著名的赋税改革
明朝的一条鞭法
背景:阶级矛盾加剧,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赋税制度
作用: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阶级矛盾
影响:政府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放松,赋役征银的办法,有利于农业商业化和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的摊丁入亩
背景:雍正帝登基后推行的赋税改革
作用:人头税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的人口数减少
影响: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