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景未解之谜 康熙王朝历史未解之谜

目录导航:

  1. 西湖三景未解之谜
  2. 朱棣的七大未解之谜
西湖三景未解之谜

断桥不断是西湖风景中的一怪。唐代张祜有“断桥荒藓合”的诗句。民间故事《白蛇传》中说的白娘子和许仙即在此相会。“断桥残雪”定名于唐代,当时的断桥顶端曾有一座木质跨桥亭。冬季下雪时,白雪压在亭上,而桥头没有雪,远望去,桥像断了似的。

孤山不孤是西湖风景中的二怪。孤山海拔38米,面积20公顷。唐、宋以来,诗人白居易、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见西湖淤塞,先后都疏浚过西湖,并利用挖起的淤泥筑起两堤,后人称之为白堤、苏堤。二堤将湖面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淤泥堆在湖中,称为湖中三岛———湖心亭、三潭印月和阮公墩。从此,三岛与孤山相望,使孤山有了“三友”。

长桥不长是西湖风景中的三怪。西湖南面有条普通的小木桥。原先桥长1000多米,故叫长桥。后来湖面淤塞缩小,桥也就短了。

1、断桥不断

离望湖楼不远处,连接白堤有座独孔环洞大石桥宛如一弯长虹横卧湖面,即众所周知的“断桥”。其实断桥并非真断开的,据说是因为原本桥身上镌刻着“段家桥”三个字,久而久之便演绎成了“断桥”。

白娘子就是在这里放弃了修炼成仙的机会,抱着善良愿望来到人间与许仙相遇相爱,执著追求幸福生活的。每当严寒雪后,冬阳斜射,该桥的桥堍上仍白雪皑皑,而桥顶则积雪先融,露出黑黝黝一段,由湖上远望仿佛桥中断了一截,便构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

2、孤山不孤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原来它因孤峙水中而得名,四周曾经碧波环绕,后来随着沧桑变迁缘故才开始分别与白堤、西泠桥相接,现已不再是一个孤岛了。

这里曾是南宋宋理宗的西太乙宫故地,清代也曾在此建筑豪华行宫,供康熙、乾隆等帝南游栖息所用。历代不少名人墨客如白居易,苏轼、苏小小、吴昌硕等也都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值一提的是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终生不仕,结庐隐居孤山20余载,以种梅养鹤自娱,并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许多咏景绝唱,人称“梅妻鹤子”。而近代鉴湖女侠秋瑾在英勇就义后也安葬于此。真的是“孤山不孤”呢!

3、长桥不长

接近夕照山时,前面有座桥正是享有盛名的长桥。长桥其实并不长,长度只有10米左右。原来是浙江为梁祝的故乡,梁山伯当年赴京城赶考,与祝英台就是在这座桥上缠绵相别,你来我往,送得难舍难分。正是“送君送了十八里,长桥不长情意长”,如此深情厚意的桥,自然要称得上“长桥”了。

朱棣的七大未解之谜

谜团之一:朱棣建塔到底是想报谁之恩?

谜团之二:为何选址于浪漫的长干里?

谜团之三:囚犯参加修建报恩寺了吗?

谜团之四:建塔匠人后来“绝种”了?

谜团之五:两套备件何时会出土?

谜团之六:太平军为何要炸塔?

谜团之七:建塔手段与造金字塔相同?

南京大报恩寺塔

朱棣与大报恩寺塔的事情被重提,是因为南京重建大报恩寺塔。而大报恩寺塔和上篇所聊的朱棣生母之谜一样,也很有故事。

历史上,大报恩寺曾经过多次重修复建。如康熙三年五月,即重建过寺的正殿,塔也多次修葺。近二十年来,南京一直计划恢复这个标志性建筑,重建大报恩寺塔。据方案主持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潘谷西先生介绍,不是在原址,而是在原址的西侧建塔。

实际上早在1928年,民国专家即为重建大报恩寺塔作了准备,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当年到琉璃窑址进行调查。1935年又有专家提出了重建构想。但因为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此事搁置了,成了遗憾。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大报恩塔说不定已矗立在中华门外了——因为那时南京是中华民国首都,可以如朱棣一样,借“国力”重建。

从朱棣决定兴建塔,到现在重建,大报恩寺塔身上留下了太多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