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燕王扫北时间
- 为什么总叫燕王扫北呢
- 燕王朱棣取得帝位的过程
- 燕王什么意思
- 燕王死后谁继位
- 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
- 河北人为啥说燕王扫北
- 朱棣是哪个朝代的
1400年4月6日。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次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
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炆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
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燕王扫北:1400年至1403年,历时3年之久。
燕王扫北简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役",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为什么总叫燕王扫北呢燕王扫北是民间传说,其实是指靖难之役和之后北方的屯民问题。扫北实为“扫碑”。就是说明洪武、永乐年间大移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燕王扫碑”也就是靖难之役造成的。由于“北”“碑”二字同音,加之朱棣有征北的史实,于是就将传说中的“燕王扫碑”误解为“燕王扫北”。
燕王朱棣取得帝位的过程您好,燕王朱棣取得帝位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1399年,明朝第三任皇帝建文帝被其叔父永乐帝篡位,建文帝被迫流亡,朱棣作为建文帝的儿子也被迫流亡。
2. 1402年,朱棣在山东发动反抗,开始了靖难之役。他在军队和民众的支持下,先后攻占了徐州、南京等地,最终于1402年7月攻入北京。
3. 1403年,朱棣在北京称帝,建立永乐朝。他废黜了永乐帝的后代,成为新的皇帝。
4. 1405年,朱棣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攻打北元。在战争中,他成功占领了漠南地区,北元皇帝也被迫向他臣服。
5. 1421年,朱棣在北京建成紫禁城,开始了长达28年的统治。他号召文化人才进入宫廷,促进了文化、科技和艺术的发展。
6. 1424年,朱棣改国号为大明,意味着他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和统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重建,使明朝的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总的来说,朱棣取得帝位的过程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取北京,废黜永乐帝后代,称帝建立永乐朝,进行北伐扩张领土,建造紫禁城巩固帝位,改国号为大明巩固统治。
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帝位。
因为明朝第三任皇帝永乐帝去世后,皇位由其孙子英宗继承。
但英宗在位期间,宦官权势极大,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朱棣在宦官刘瑾篡夺大权后,起兵讨伐。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击败了宦官势力,夺得了皇位。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夺得皇位后,开创了“永乐大典”的编纂,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对于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燕王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洪武三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朱棣登基后,欲模仿宋代制度建立书、画二院,还喜爱画家郭纯“布置茂密”的绘画,偏爱布局较为茂密丰满、气势雄伟的北宋山水画风。
燕王,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王爵之一。此后多有分封及自立,最著名的如刘守光、罗艺、耶律洪基、慕容皝、慕容儁、真金、朱棣等。自从汉代开始,几乎历朝历代的正统王朝都册封有燕王,这类燕王与割据势力的燕王有着一定的本质区别。
除开汉代和明代册封的王爵有实质性封国外,其余朝代册封的燕王多重号重位,而并未形成自行统治或影响历史的藩镇王国。
从站在“燕王”称呼本真寓意的立场出发,此类燕王实质上与“燕王”的原始含义地位大有不同,且影响力较弱。此处重点介绍较为著名的燕王,其余燕王一一列举。
1. 燕王是指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的君主,也是该国的国号。
2. 燕王一词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燕国是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其君主被称为燕王。
燕国在历史上有着较长时间的存在,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 燕王一词也常常被用来形容某个人的权势或地位,类似于“王者”的意思。
在文学作品或口语中,我们可以听到一些类似的用法,比如形容某人是“某某领域的燕王”,意思是指该人在该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或权威。
明成祖朱棣死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是朱棣和皇后徐氏(徐达长女)的长子,就是明仁宗,年号洪熙,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
众所周知,明朝最开始都城是在南京,朱棣靖难之役后,登基为帝,将都城从南京迁回了北京。
值得注意的是,朱高炽继位为帝后,曾一度想将都城再迁回南京,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件大事,但是,后来为什么又没有迁都成功呢?
朱高炽作为朱棣的长子,生性沉稳安静,喜欢读书,也许是因为久坐读书,导致缺乏运动,朱高炽身体非常肥胖,而且,体质也比较弱,导致行走不便,经常需要两个人搀扶着行走。
所以,这位胖皇帝,继位不到一年,在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皇帝宝座还没焐热,就去世了,可能就和他的身体素质有关,朱高炽死时只有四十七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有点可惜。
回到正题,据说,在朱高炽死前的一个月,他曾想把都城从北京再迁回到南京,毕竟,南京是开国皇帝朱元璋选定的地方,经历了朱元璋、朱允炆两任皇帝,南京作为都城,还是有很坚实的基础的。
当然,迁都这个念头,不是朱高炽突发奇想,一拍大腿就想到的,而是从他一开始登基时,就想到了迁都南京,当时,他已经设置了南京守备,并派了亲信去指挥。
朱高炽之所以想迁都回南京,和他的性格有关,朱高炽不喜欢他爹朱棣的北征,他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不喜欢他爹的打打杀杀,毕竟他是喜欢读书的,因此,他也不喜欢北京,最重要的是,朱高炽曾在南京当过监国,对南京的情况非常熟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加上南京风景秀美,朱高炽非常喜欢南京,觉得那里更舒适,心里非常倾向于南京。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朱高炽定北京所有部门为行在。过了半个月后,朱高炽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代表自己去拜谒他爷爷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
同时,他也着手准备着迁都计划,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就在朱高炽准备实施这一计划时,他突然病死了。
朱高炽死后,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当了皇帝后,并未实施他爹朱高炽迁都南京的计划,因为,朱瞻基与他的爷爷朱棣更为亲近,而且,他对北方不那么讨厌,再加上,他也不想大兴土木,再折腾,所以,仍然把北京定为都城,而南京则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如果朱高炽不死那么快,多活那么几年,也许,他迁都回南京的计划会成功。
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明成祖朱棣在未当皇帝前被封为燕王,驻北京。
明代初期个地方藩王都有兵权。
当时,明朝虽然建立但居于漠北(现在内蒙地区)的蒙古骑兵仍然是明朝的的最大威胁。
朱棣镇守北京时,四次对北方的蒙古族发动攻击,最远打到现金包头一带,重创蒙古骑兵。
史称“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是明初民间流传着的传说,正史中没有“永乐扫北”的说法,而民间 “燕王扫碑”、“燕王扫北”、“永乐扫北” 却广泛流传。
关于燕王扫北一说发动靖难之役南下的征战,一说是燕王继帝位后北伐蒙古。
靖难之役朱棣先发制人,打着“为蒙尘的祖宗功德碑扫碑”和“靖难”的旗号,于1399年起兵南下。史称这次争夺皇位的战争为“靖难之役”;民间则称之为“燕王扫碑” 或“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是民间传说,其实是指靖难之役和之后北方的屯民问题。扫北实为“扫碑”。就是说明洪武、永乐年间大移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燕王扫碑”也就是靖难之役造成的。由于“北”“碑”二字同音,加之朱棣有征北的史实,于是就将传说中的“燕王扫碑”误解为“燕王扫北”。
一.燕王扫北其实就是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涉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朱棣登基后,减免了河北、河南、山东等曾为战场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赋税,以休养生息。
二.战争历时三年(1399.8-1402.7),在战争相持阶段,政府军和燕军在北平和济南之间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为河北、山东诸地的原住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殃及沧州一带最残酷的两场战役,是发生于公元1400年的济南之役和东昌之役。该年四月,燕军在白沟河大败政府军,并乘胜向南追击至德州,在攻打济南的战役中遭受政府守军的重创,围城三个月而不下,燕军兵败而归,是为济南之役。
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建文帝的事件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嫡不传长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河北人为啥说燕王扫北燕王扫北是民间传说,其实是指靖难之役和之后北方的屯民问题。扫北实为“扫碑”。就是说明洪武、永乐年间大移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燕王扫碑”也就是靖难之役造成的。由于“北”“碑”二字同音,加之朱棣有征北的史实,于是就将传说中的“燕王扫碑”误解为“燕王扫北”
“明洪武14年、元天光3年(1381),蒙古全部退出中原,明王朝统一全国。其后十余年间,元朝残余势力多次侵入河北地区”。洪武24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命燕王(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摔一万人马挂帅北征。
一路征战五年,燕王凶猛善战,于洪武29年彻底打败元军,将鞑子兵赶回蒙古东北部彻彻儿山及兀良哈秃。
此后,燕王朱棣驻扎北京,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北方。洪武31年(1398)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继位称惠帝,立年号建文,并着手削藩。燕王不服,暗怀夺位之心。首先上书为其父扫墓,未允。进而提出“清君侧”并打出“靖难诛奸”的旗号,组织数十万强悍军队,称“靖难军”,于建文元年(1399)7月,自北京起兵向南京建文帝发难。
叔侄大战役七次,其中四次激战于河北地区。史载,燕军战斗力极强且凶狠残暴。
攻破大本营后,“在真定斩首3万级,一路向南,不论军民官吏,见人就杀,至使千万黎民生灵涂炭。”山东临清市某村《李氏族谱》载“或杀、或剐、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燕焉”。
四年内战的结果,以建文帝战败失踪,燕王朱棣继皇帝位告终,时永乐元年(1403)年。史称“靖难之役”。至此,自元末农民起义到“靖难之役”结束,中原战乱已历52年。由此看来,“燕王扫北幸存七姓”确实是有依据的历史故事,故事虽带传奇色彩,但于史实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朱棣是哪个朝代的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05月02日—1424年0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惠宗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二十三年率军打败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建文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政策。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举措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驾崩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明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明长陵。明世宗时期,改庙号明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皇太子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