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鳌拜写的隐是什么意思
- 鳌拜废和隐的区别
- 鳌拜写隐康熙怎么知道的
- 康熙除鳌拜的真相
- 清史如何记载康熙灭鳌拜
当时康熙与鳌拜之间的斗争已经白热化了,双方已然势不两立。鳌拜身边的人如班布尔善等建议杀了康熙,但鳌拜感念皇太极,顺治两代君王的知遇之恩,没有同意,只想让康熙退位。隐就是退位之意,从这点就可以看出鳌拜并无夺位之意,这也是康熙后来未杀鳌拜的原因之一。
鳌拜废和隐的区别废和隐是鳌拜的政治决策。康熙皇帝继位之初辅政大臣鳌拜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欺君罔上一直有废立皇帝的野心,只是鳌拜一直犹豫不定更不敢随意下决定,于是找了自己集团的几位大臣商量同意废掉康熙的在自己手掌写个废字不同意的写个隐字,所以废和隐的区别是决定了大清国运的。
鳌拜写隐康熙怎么知道的看后边剧情是有一个叫十三衙门的机构,前期可能没这名分,因为擒完鳌拜顺手办了魏东亭一个同乡时有一段对话,康熙对魏东亭说不要怪朕。魏东亭是惊诧的,可以说魏东亭知道有这组织想不到用到自己身上惊诧,但结合康熙的手段魏东亭当时作为铁杆心腹侍卫不应该一点动静都感觉不到,所以这很有可能是皇家的秘密特务势力。像后期的索额图明珠等人都是知道十三衙门存在的,位置足够高是一方面,但他们作为外臣都知道也衬托出这机构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大清以明朝传承者自居,对明朝的兴亡是很有一番研究的,虽然没有弄锦衣卫那一套,但是他们的困扰是共同的,大臣们表面说什么做什么我都知道,可他们心里想什么谁能知道?!所以连心腹侍卫魏东亭都被监视,更别提心腹大患鳌拜了,最了解你的是你的敌人,只不过鳌拜没把这小娃子当回事吃了大亏。
康熙除鳌拜的真相鳌拜真实的下场是被数位布库擒拿,然后入狱、定罪、圈禁。
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康熙又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鳌拜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因为鳌拜的官职是少保,所以叫他鳌少保。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侍卫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
清史如何记载康熙灭鳌拜《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八年(1669)五月“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
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
《清史稿·圣祖本纪》中关于康熙灭鳌拜的记载比较简略,仅记载了康熙八岁登基后,鳌拜便“擅杀辅臣”,康熙“诏逮鳌拜交廷鞫”,后定其罪状,鳌拜最终被革职为民。
此外,在一些清史笔记中,也有关于康熙灭鳌拜的详细记载,但内容多属于传说和演绎,缺乏历史真实性。如清代小说《南亭笔记》中就有一段关于康熙用“扑击之戏”擒鳌拜的描述,但这一情节被质疑真实性。
总的来说,关于康熙灭鳌拜的历史真实性,学术界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