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朱棣能和汉武帝和唐太宗比肩吗?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朱棣
- 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
- 朱棣在历史中的地位如何,是否可以和朱元璋相提并论
- 如何评价明成祖朱棣夺位
我们来看明史对朱棣的评价: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二、翻译: 朱棣(文皇)少年带兵征战,占据封地,乘朱允炆(建文帝)性格(也只执政手段)软弱,打入南京称帝,即位之后,以身作则克己节俭。如遇水灾旱灾早上得到消息,晚上就已解决,知人善任,洞察人心。其武功战绩和朱元璋可以匹敌。出兵征战,平定漠北地区。到期晚年,其声威远播,周边国家臣服于明朝,向明朝进贡的国家多达30几国。幅员辽阔,远远超过汉朝唐朝在。其文治武功前无古人,然而在其执政末期,朱棣的执政倒行逆施。虽然有愧于他的德行,但小瑕难掩大瑜。虽然明史多有溢美之词,但并不否认他的历史功劳。我认为朱棣和李世民不相上下,都是得位不正,篡位得的天下,逆取顺守,属于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而汉武帝是汉民族的骄傲,他们二位无可比拟。
很多人拿‘’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来吹捧明朝,吹捧朱棣迁都。其实明初朱棣迁都,有着深刻的政治、历史、现实等背景。朱棣抢了侄子的饭碗,言不正名不顺,要做到顺,首先得竖立理论根据,而且根据还得让天下信服,想来想去,只有“天子守国门”最靠谱,最大气。说出去,无可辩驳,掷地有声。可以堵塞一切口实。所以宣传过度也是情有可原的。
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所以,朱棣在登基之后,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适当进行修饰。把自己变成一个备受迫害的形象,把建文帝,或者他身边的谋臣形容为居心叵测,残害忠良的形象。所以对于后世通过文字了解那个时代历史的后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舞蹈。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首创于朱棣。在他以前,很多皇帝都用这种篡改历史的方式,为自己的行为洗白。最有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书,为自己的宣武门政变洗白。大禹为自己传位给启,从而改变禅让制的原则,变成父传子,家天下的封建社会形象。这些都是篡改历史的成例。
其次,朱棣本身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所创立的内阁制,完善了政府机构,提高了政府处理政务的效率。修著了《永乐大典》,集当时中国已知范围内的各学科知识的大成。是历史上最早的百科全书。虽然后来多流失于战火,但是这并不能忽略它的历史功绩。对外进行迁都,将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成为对北方蒙古部落的战略前线。提高了军事行动的效率。对蒙古的战争也取得了多次决定性的胜利,让强大的蒙古灰飞烟灭,分化成过个小部落。保证了明朝几十年的边境和平。这些伟大功绩朱棣只要完成其中之一就足以跻身中国历史上一流皇帝的行列,而朱棣却都完成了。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内政之美班班可考、赫赫武功彪炳史册。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而最终奠定明朝基业并向前开拓的则是明成祖了。他不仅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奠定了明清以来500余年的政治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棣被称为永乐大帝,这是历史给与的美评,他也担得起这个荣誉。
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朱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记录。纵观明成祖朱棣一生几乎不干人事。我细细数来,单单空前绝后的大恶就有七八条:
《永乐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书,古书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却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孙的社会特权只断绝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从此朱元璋的子孙祸害百姓更加疯狂了;
建立内阁,彻底确立皇权绝对的地位,从此官员纵然有“为生灵立命”的心也不能决事了;
在没有彻底解决与北方民族的矛盾就迁都北平,放弃战略缓冲(明王朝好比是一张弓,可惜根本没有拉满的空间),从此明朝老百姓背负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兵役(戍边)和劳役(修长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费空前绝后,却连蒙古正规势力鸟毛都没摸到;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铲除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势力,之后除了给他们权贵间的库房里多几个赏玩的小玩意没给中国带来任何好处,却绝了中华民族向地球南部发展的路;
锦衣卫和东厂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坏蛋的代名词。
逼杀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气,儒家最后一口气就会被散掉。其祸如果促成,其影响会刨掉汉人的根。
朝史暮想:
聊点我心中朱棣做的几件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事情吧。
其一,朱棣创建了大明北部应对蒙古南下的重兵团防线。
这道防线被之后被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最后的北边九镇,直到崇祯朝还发挥着巨大的军事作用。基本保障了明代北疆安全。同时,皇帝直接统领,驻防京城的“三大营”正式组建,成为大明前期的主要作战部队。
其二,迁都北京,削弱了文官集团的实力,充实了边防。
从南宋以后,南方一直是汉家文官集团的大本营。而皇权的最大敌人,就是内部的文官集团。朱棣发靖难之师,夺了侄子的皇位后,首先就要平息文官集团的反扑。所以迁都北京,把这场战斗拉到朱棣自己的主场,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客观来说,明代中期以后,边备松弛,如果不是京师驻扎着皇帝和京军,几次蒙古部族的南下,很可能会如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淮河以北的国土,重现北宋末年的场景。
其三,开始扶持宦官势力。
不要觉得太监就一定是坏人。很多时候,太监们只是皇帝用来打压文官集团的工具。其实皇帝能选择的人并不多,要么比如小舅子,老丈人之类的外戚,要么就是伺候在身边的太监。
而明代从朱元璋之后,一般都选择平民女子为后妃,外戚的势力基本都不大。朱棣能选择的,也就是太监。在宫里办学校,教太监念书,都是从朱棣时期开始的。而这股势力的萌发,比如东厂,为明代之后诸多帝皇皇权的稳固,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四,朱棣开始建立内阁的雏形。
朱元璋时期,大学士只是顾问形式的存在,只有皇帝召问的时候才出现,提供政务建议。到了朱棣的时候,一些品级较高的官员开始兼任内阁学士。内阁的权重开始得到加强,参政议政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也打下了内阁发展的基调。
而明代内阁的存在,对于明代中期以后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巨大的稳定作用。也从另一个角度,增强了皇权的权威性。
其五,打残蒙古,定下几十年北部安定局面。
朱棣是明朝皇帝里,最有血性的,也最喜欢找蒙古人打架的皇帝。经过朱元璋,朱棣两位君主对蒙古北元势力的围剿,成功使得蒙古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大部族。奠定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草原的格局,也争取了几十年相对安定的明蒙关系。
以上就是朝史暮想认为朱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功绩,欢迎补充。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朱棣在历史中的地位如何,是否可以和朱元璋相提并论明太宗文皇帝一生功过非三言两语可以言尽。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自古以来伟大帝王大多是誉满天下,又谤满天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莫不如此。明太宗朱棣显然也是如此。一方面,悖反朝廷,犯上篡逆。皇位得来并不正。站在儒家思想来说,其行为败乱纲常,实为大逆不道。另一方面,站在历史角度来说,朱棣可谓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伟大帝王。简单说几点明太宗朱棣的功绩。
第一,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期间,曾五次北征蒙古,打击北元残余势力。稳固了北方疆域。其本人也在第五次北征途中驾崩。
第二,迁都北京虽然有其政治考虑。但当时对大明帝国威胁最大的仍然来自北部。迁都北京有天子守国门的效果。缓解了北方边患。营造紫禁城则稳固了北京约600年的历史地位。
第三,南收安南,北设奴儿干都司。强化了东北少数民族的管理。
第四,聚天下文才,编纂永乐大典。大典包括万象,涵盖古今。堪称百科全书。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命郑和六下西洋。誉为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明朝和东南亚之间的海上贸易和政治联系。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对外宣示了大明帝国的强盛。
至于和太祖皇帝朱元璋相提并论,我个人认为仍不可比。朱元璋一生传奇,纵使一天一夜也难以涵盖。我即以寥寥数语简介太祖伟业。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本淮右布衣,生逢乱世。幼年饱受磨难。颇知民间疾苦。及至起兵淮右,扫灭群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再造乾坤。实乃汉人复国第一功臣。即称千古一帝亦不为过。至于太祖之过,亦是瑕不掩瑜。上述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是白壁微瑕。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伟略的明君之一。
明成祖虽然以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是皇帝做得很是勤免,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君主。
明成祖当上皇帝上,对内在政治上改革了国家机构,设置内阁首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编修了中国的首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西地区的控制,疏浚可大运河。对外,开放海运商务,增加了海上贸易,派郑和七下西洋,繁荣了外交贸易,与苏禄国、日本,印尼等国增加了友好往来。为了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五次亲征蒙古,在东北,西北,贵州设立行政机构,维护了国家版图完整。在他统治时期,明朝经济,政治国力达到空前的繁荣丶稳定丶富强。文治武功不输于任何一个朝代,被史称"永乐盛世"。
明成祖虽然在历史上获得很高的品价,但与明太祖朱元璋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为一个是开国之君,打江山的,一个是守国之君,守江山的,必竟不属于一个层次,没有可比性
。
诚谢邀请。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继朱元璋后最出色的皇帝,在位期间政绩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巩固北部边防,迁都北京。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3、亲征蒙古,蒙古大败,稳定的北方边防。4倡导修纂了《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
由于朱棣的努力,明朝百姓富足,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快速发展,被后世称为“永乐盛世”。所以朱棣是可以和开国皇帝朱元璋比肩的皇帝。
朱棣生于战乱年代,小时候曾居住在老家凤阳,“民间细事,无不究知”,就藩后又多次率部出征塞外,与部下同甘共苦,在政治、军事方面已经有相当复杂的历练,在朱元璋活着的几个儿子中是最富有政治经验的一个了,所以削藩之初,朱棣不断装病卖傻,以此迷惑朱允炆,这样的人和朱允炆就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他的对手朱允炆继位时刚刚二十岁出头,从小长于深宫,史书记载他是“性至孝”,父亲朱标养病期间寸步不离,尽心服侍,父死后,悲痛欲绝,一度身形憔悴,朱元璋看到后劝慰道:“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不仅以孝闻名,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仁君之道,身边全是明初有名的博学鸿儒,其中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1835年)探花,齐泰也是同年进士,是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方孝孺就更不用说了,是一代大儒,这样的一个看起来完全像是搞学术研究的团队,完全不具备对付朱棣这样的成熟政治家的能力。
在朱元璋死后,根本不具备政治素养的朱允炆,在动议削藩之初就先废了燕王东、西、南边的诸王,还有更南边的周王朱橚也一并废除,使朱元璋的层层设防失去缓冲,所以朱棣在骗取宁王朱权的军事力量后,北方地区除几个战略要地有中央军抵抗外,尽数落入朱棣的控制范围内。
之后朱棣身边的一个谋士道衍给朱棣出了一个主意,打着“靖难”的名义造反。所谓“靖难”就是“清君侧”,帮助皇帝铲除身边的奸恶。
成功不是一步之遥,从开始造反,朱棣就知道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但是朱棣仍是有自信的,因为他是整个大明朝最厉害的骑兵将领,并且自小就跟朱元璋打战,深得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兵法。如果说朱允炆从小就开始学习如果治理国家,那么朱棣自幼就知道怎么抢占国家。因此在造反开始的时候,朱棣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也给自己打足了气。
最后这一年,朱棣自动忽视了平安、徐祖辉等人,甚至绕过山东,直接从宿州到扬州直奔南京。而南京城内有李景隆接应,等他马不停蹄地赶到京师的时候,大门自动打开。建文帝烧掉宫殿,从此失踪。“靖难”之战结束。朱棣登基——即:明成祖。
大明皇帝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伟大帝王。《明史》记载:貌奇伟,美髯髯。永乐大帝在位期间,修大典、下西洋、平漠北、疏浚大运河、收复安南。大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大明王朝海纳百川完成了几个朝代没有做到的丰功伟绩,其文治武功可比秦皇汉武。
可以说还是命运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这位伟大的皇帝。
纵观先秦文化之后,中国历史中南方政权一直处于弱势,北方依托丰富的牧场和平原地域,积累了大量的战略物资,战马肥硕军粮充裕。大明政权虽是为数不多的南方征服北方后的大一统帝国,但再次遇到北方铁骑冲击时显得异常羸弱,最终华夏的政治中心转移向北方就不可避免了。
从朱明王朝的家事上来看,太子朱标的突然死亡为建文帝最终失去皇权埋下了巨大伏笔。而巧合的是太子朱标正是刚刚从长安考察迁都之事归来就去世的,说明朱家创业者已经发现南方政权的不稳定性。个人觉得,最终朱棣饮马长江并入主南京是历史的大概率事件。以后来人的视角去评价明成祖朱棣还是较为积极的,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政治和军事稳定,从国家建制来看也相对开明,名相辈出,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皇权的过渡集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存在。数百年后对中国的影响依然深远,当资本主义革命势力走向历史前台时满清政权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