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是清末明初群英荟萃的中国文坛中一个代表。他的代表作《人间词话》可谓是家喻户晓,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人生的三大境界,让很多读者对其深思。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了一一解读《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的含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境界含义
《人间词话》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株光华灿烂的奇葩,是王国维接受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折射出的光芒,无人可及。
词话的第一部分提出“境界”这一批评概念,作为全部《人间词话》理论的始发点,接着又引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这两组批评话语,并区分了它们不同的审美特征。这9则词话寥寥数语,却是这一理论专著的纲,后面的论述全部围绕这一核心——“境界”,来探求文学的本质规律。第二部分是实际批评。10—52则按照时代顺序,评论了李白、欧阳修、苏轼、陆游、辛弃疾、纳兰容若等人的词作.。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即总括前述内容,整体给予说明。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对于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理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意境”,以及西方文论中的“形象”、“典型”等理论范畴之间的渊源、影响,学术界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缜密的阐释,并完成了大量广博、详致的研究课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申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
“境界”在现世人生中的虚无难觅却注定了王氏人生信仰的彻底崩溃和生存绝望,由此造成他的“人生末路”。作为历史人物,王国维是复杂的矛盾的。一方面,他是大学者,堪称一代国学大师;可在政治上他却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以清朝遗老而自居。
或许王先生早已大彻大悟,看透世间的一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三境界,最终以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告别世界。于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投水自尽,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其言何等之善。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战栗和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当时的一些清朝遗老把王国维比作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梁启超说“若说先生在学问上的贡献,那不是为中国所有的而是全世界的” ,《清史稿》还为他立了个“忠义传”,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先生认为“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