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朱元璋 朱元璋历史如何评价

目录导航:

  1. 怎么评价朱元璋
  2. 用唯物史观评价朱元璋
  3. 李贽评价朱元璋
  4. 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是什么
  5.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朱元璋呢
  6. 如何评价明太祖的功绩和历史地位
  7. 如何评价电视剧《朱元璋》
  8. 易中天对朱元璋的评价
怎么评价朱元璋

朱元璋称自己为布衣天子,从字面来看,即贫穷农民之子。他为明朝开国皇帝,从眼睁睁看着亲人们被活活饿死而不得不走上了反抗的道路。然而他生来就有军事才能,逐渐从小兵成为将领,一路打败他人生中的许多敌人。最终建立明朝。

主持朝政时勤勤恳恳,为了后代不被丞相制度与边疆所困扰,杀了许多人。总而言之,他是杰出的军事人才与政治家。是明朝的名君,我最感动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好父亲。

用唯物史观评价朱元璋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亲近百姓,严惩贪官污吏,改革官制,废除丞相,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如《大诰》、《皇明祖训》、《大明律》等。其政策,包括明孝陵的建制影响了明清两朝500多年的历史。

当然了,其杀功臣的同时也有不少冤案,死后用活人殉葬也比较残忍。

李贽评价朱元璋

李贽在《藏书》中这样评价朱元璋“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古唯汤武庶几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唯我圣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后几五十年,无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无一时而不思得贤之辅。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古唯汤武庶几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唯我圣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后几五十年,无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无一时而不思得贤之辅。”

看到没?朱元璋是“千万古一帝”,比秦始皇的“千古一帝”强上一万倍。李贽是明朝人,这样说也有拍马屁的嫌疑。

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是什么

朱元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真正的布衣皇帝,他比刘邦更布衣,因为刘邦还曾做过秦朝泗水的亭长。

秦、汉时在农村“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是直属都尉的专职维持治安的...

朱元璋作为历史上出身较为卑微的平民皇帝,直接开创和奠定了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明朝基业。

民间百姓多奢谈他的卑微出处和成就霸业后的严刑峻法,比如诛杀功臣、权臣;废除丞相、中书省,建立特务机构,使皇权进一步得到集中等等。

但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在社会的回复稳定、经济的百废俱兴、政治的天下一统等方面,发挥了核心领导人的巨大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朱元璋呢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简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评价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简介: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如何评价明太祖的功绩和历史地位

明朝是中国人从正常人走向奴才的转折期。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关键因素。因此,明太祖可以说一辈子过大于功,说千古罪人有点过了,但是对中华民族从盛转衰,至今不能完全清除遗毒来看,明太祖实是误国误民。

先讲功,无非是赶走蒙古人,统一中国汉族地区,这一点,即使没有朱元璋,其他职张士诚,陈友谅之流,都能做到,只是时间和方式问题。因此,功则并非盖世之功。

过则大矣:

第一,大臣廷杖自明朝始。什么是廷杖,就是当众脱裤子打屁股,颜面全无。无颜面则无耻,无耻则无忠心,这也是后来明朝被区区十几万人的满族征服的原因。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无耻了,谈何忠心,所以投降的特别多。即使不投降,如南明小政权,生死已系一线,大臣们还在争权夺利,犹如在泰坦尼克号上争头等舱,愚昧之极。

第二,最大限度地控制老百姓人身自由。朱元璋恨不能将老百姓种在土地里,只要按时出产粮食产物就行了。老百姓出门需要票引,即介绍信,否则就是流民,犯法。由此造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割裂成一个个以地方家族为主的状态,一姓一氏的家族管理成为社会主要组织形态,乃至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家族之间宛如国与国,为利益可以大规模械斗,如国之战争。民族性格由此逐渐走向封闭,全无大国气象。

第三,编户。多数行业子子孙孙都只能从事该行业,无交流,非但阶层固化,职业也固化,限制了生产技术的发明创造,特别是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错失大航海时代,中国由此慢慢被西方赶上并超越,至今未完全翻身。

公元1368年,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是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明朝建立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扫平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明太祖朱元璋的主要功绩有:一是推翻了元朝,扫除了各地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二是轻徭薄赋,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三是“重典治国”,颁布了《大明律》,严法整饬吏治,重惩贪官污吏;四是首设省、府、州、县四级制;五是政府设科举,规定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是种特殊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部分组成。考试以《四书》和《五经》命题,《四书》要以朱熹的注解为依据;六是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远航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殴州航海家的航行早80年。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洪武盛世”。但明太祖执位后,杀害功臣、实行严格的″厂”“卫”制,废除宰相制等等,充分暴露了朱元璋的封建专制独裁。

朱棣对于历史做出的贡献十分巨大的,虽然他夺得皇位的手段很容易被人唾弃,但成王败寇的观点,从古流传至今,只要能赢,没有人会记得你做过事情,包括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得皇位。接下来一一列举朱棣的功绩。1、郑和下西洋

永乐年间,发生了一件震惊海外的事件,那就是大明王朝开始与各国开始建交,郑和共七次下西洋,当时的中国海上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并不像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硬生生的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明永乐时期的海上的力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小觑,甚至都是用崇拜的目光看待的,要知道当时建造中国最大的战船时,永乐帝是亲自监工的,所以自然没有人敢偷懒,建造的战舰确实是世界上最大的,并且并没有单单一只,而是一支舰队。因此郑和下西洋也可以说是永乐帝在炫耀明朝的海上力量,避免了其他国家的挑衅,立下了国威,除不怕死的东夷人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挑战明朝的海上力量。不过东夷人挑战的时候已经是明朝的末期。2、《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全的百科全书,比清朝创造《四库全书》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永乐大帝在文学上,也是下了不少的苦功夫,要不是这本书毁于战乱,我们现在能够了解到的历史比现在能多百倍。这对研究历史的史学家绝对是一种非常大的损失。这本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的医学、种植、天文、地理、阴阳、玄学,将各行各业高端的技巧全部记录在案,让很多人少走了不是一点不点的弯路。清朝的《四库全书》大多都是借鉴了残留了永乐大典,继而能够让世人看到,因此这本书直接影响了后世王朝。这两点足以说明永乐大帝的功大于过,这两件事情一方面保证了中国的海防力量,一方面决定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明太祖的历史功绩和地位,可以参照清朝对他的评价。清朝编撰的《明史太祖本纪》说朱元璋出身布衣,一统天下,是继汉高祖刘邦后,又一开创基业的平民皇帝。康熙皇帝为朱元璋亲笔书写过“治隆唐宋”四个字,意即朱元璋的明朝超过了以前的唐宋两朝。应该说,清朝对朱元璋的评价是比较准确的。

朱元璋的功绩是显著的

其一,他率领起义军由南至北统一中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重新建立了汉人王朝,统治的疆域非常辽阔,奠定了以后中国的雏形。其二,他减轻百姓的税负,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农业,而且明朝的纺织业、制铁业和漆器生产都大幅发展,人口得到恢复和增长,成为世界强国。

朱元璋也有不足

他没有走出过去皇帝的窠臼,杀戮功臣,建立锦衣卫,搞特务统治 ,体现了他严酷的一面。此外,他首先实行了禁海,为中国以后的闭关锁国开了头。

当然,这些都不足以抹杀他的功绩。



如何评价电视剧《朱元璋》

06年的老片子,制作粗糙,据说大事比较尊重史实,小处全是bug,除了胡军、剧雪、郑晓宁等几位主演外,配角的演技不敢恭维,道具布景拍摄技术等比老版《西游记》好不了多少……但是主角演技精湛、全局没有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情节也算是难得。很多人评论说胡军不适合这个剧,但我恰恰认为他将前期的憨厚正直、中期的神鬼莫测、最后的丧心病狂演绎的非常到位,而马皇后的角色几乎是为剧雪量身打造的,精明强干、温良贤淑,按照现在的审美来看,剧雪的确算不上漂亮,但我恰恰觉得这样的演员才是演艺界中真正需要的“美”,一种有内容的美,气质稳重成熟。郑晓宁则将儒士刘伯温的智慧、忠诚、惊惧、无奈拿捏地恰到好处。

我挺喜欢看,从艺术角度来讲,挺不错

但是从历史角度来讲,不太好。电视剧有传播作用,如果改变太大,直接换了人,人和事对不上,那就是误导观众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了解那段历史,以为电视剧演的的是真的就不好了。

比如,守洪都的是朱文正。而电视剧里演的是蓝玉守洪都,那段演的是热血沸腾,但是人不对劲,大忌。而且我后来还真的看见有人说守洪都的是蓝玉,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电视剧是有这份责任的,要在真实的基础上改编。

从取材上,这部剧更多得偏向于后期的治国,前期战争部分有些少,这是我个人觉得,朱元璋登基后就不怎么展示战争场景了,其实当时天下还没平定,都没演,我个人觉得比较可惜

治国部分不错,很真实的朱元璋,朱元璋是越来越会做皇帝了,也有了皇帝的威严,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有层次感

看这部剧,还是建议结合真实历史,不要苛责这部剧,但是也不要全相信,认为是真实的,至少把人物的事件联系起来,不能再闹蓝玉守洪都的笑话了。其他部分,就是欣赏剧情和演员表演了,这方面是很不错的

《朱元璋》这部剧挺不错的!演员胡军的演技也很好。《朱元璋》这部剧是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电视剧,对历史人物开始戏剧性和娱乐化进行的,所以并不建议真正的历史和这部剧做比较。《朱元璋》这部剧是属于历史大局,牵扯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比较多,但却一直对其人物真实塑造和故事情节有力把握,这就是一种成功,这部剧对其成功的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就是朱元璋的刻画和描写,在剧中,胡军对朱元璋人物内里内外的表现都是瞬息万变的,常人拿捏不透,他有勤政爱民却有酷法于民,手段残忍果干,对其臣子称兄道弟,转脸又可以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对百姓表现出慈祥和亲切,而对贪官则是残暴刚烈。在剧中表现的非常的好。

第二种就是对于臣子的刻画,在剧中臣子们的刻画非常的细致,在剧中大臣中有年轻的,有老的,有忠有奸,有能臣,有贪官等等,其中刻画不错的有刘伯温,在剧中表现出了聪明、能臣,智力超群等人物刻画,对于晚期他自己维护自我而终不成的凄凉景,对其人物刻画极深。还有就是剧中的李善长,相当的有才华,而又表现出作为人嫉贤妒能的狭隘。在剧中各个人物表现力都非常自然流畅,所以我觉得这部剧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电视剧还算不错,我看了好几遍了!明太祖确实很厉害,但不至于神话。这里面为了承托明太祖,边缘化了手下那些人!譬如徐达就没有怎么表现出大明第一将的风采反而有点张飞的感觉!还有些小错误,明太祖说自己是安徽人可是安徽省称是清朝才有的!总体这部电视还是不错的,突出了明太祖创业时的内心想法都勾勒的很好!

胡军把朱元璋演绎的特别到位,尤其是朱元璋个人的成长、内心的思考和心态变化等细节都刻画的入木三分。把朱元璋从社会底层如何一步步走向皇位的过程,演绎的特别接地气,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而不像往常的古装剧中的人物,感觉和现实生活差的太远,没有心理共鸣。


易中天对朱元璋的评价

易中天只评价了四字:"改制,集权"。

论野蛮残暴,历史上任何皇帝都敌不过朱元璋。凌迟、刷洗,有秤竿,有抽肠,有剥皮,还有黥刺、剕、劓、阉割、挑膝盖种种酷刑,造成了朝官中人心惶惶。于是就有些官员罢免官职,告老还乡,此举却激怒了皇上:"奸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说朝廷官难做。此为大不敬,非杀不可。"

文化名流易中天写《中华史》,直接批驳明代,痛斥明太祖朱元璋,不过就是剿袭旧说罢了。他由此被一些不学无术的明粉喷得体无完肤,人身攻击到不堪入目,而这实在不是他的错。他不过就是实话实话而已。

说的严重点,这些人的言行,以之前"掌掴阎崇年"的黄毅清之流为典型,不正恰好说明朱元璋的流毒是何其深远的么!说白了,所有失去理性的"大明粉"与"大清粉",一丘之貉,都是"专制粉"。

朱元璋不是昏君,甚至可称一点明君。但是诡异的是,他确实又是著名的暴君。

朱元璋不是脑子不清楚,治国也不是无能。他可以从一介贫民起家,结束长达20多年的混乱局面,一统江山,单单这,都是了不起的雄主。立国后,他对底层百姓是有真心的,成效也不小。比如,当初他接手的国家,满目疮痍,可在他晚年,全国已开垦出800多万顷土地,耕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半还多。他也确实很少作威作福故意去刁难老百姓。

他的致命伤,也正在于此:出身过于寒贱,还曾寄迹于缁流,充满小农意识,心理不大健康,心胸不免狭窄,自卑心未免过重,赋性由此过度猜嫌。在武力夺权时期,是可以依智恃勇成功,可当上皇帝后又岂可以"马上治天下",太多问题就出来了。

朱元璋的问题,核心在于:一,滥杀功臣,跟他打天下的文武兄弟,几乎都被残杀殆尽,和他少有瓜葛者都不得善终;二,酷杀知识分子。他起事时,不能不装礼贤下士,借此号召,可一旦得到天下,就吹毛求疵,大兴文字狱,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给他算过一笔草账,那数目真是触目惊心。

其三,也是最大的危害,是以肃杀的恐怖政治统治官民,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专制政治。他的手法,用刻薄寡恩之人,用无孔不入的监视机制,用令人闻风丧胆的刑责,什么凌迟、什么廷杖、什么"剥皮揎草"、什么"贴加官"、什么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等,不仅让你死,而且是不得好死,是没有任何尊严的死,目的就是志在制造听命唯谨的驯仆、奴才、愚民。

从未一个皇帝像他这样如此长时间的高压治国。这是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罪孽,而且贻害无穷。后来的满清,完全就是大明政治最好的接班人。

明初的恐怖政治,由朱元璋一手主导,并以"祖宗家法"形式成为明之国法,使明代充满戾气、暗黑、残暴的气息。

朱元璋称帝后,可谓就是专力在杀人,而且是滥杀,是虐杀。洪武28年,即1395年,他再度颁布《皇明祖训》,想把自己的一套残酷法则定为国家大法时,已经是68岁的老衰翁了,还不甘心。

吴晗说,而在此前一年,功臣宿将已经全被他杀光了,有主张的文臣杀绝了,看不顺眼的地方士绅也差不多剿灭干净了,全国上下只会掉书袋的文人也大杀特杀,杀得大明王朝无一硬骨,无人敢说话,说不同的话。

在明朝朱元璋时期,朝官每天都得上朝,天不亮就得起床梳洗穿戴,出门之前,还得大哭一场,和妻子诀别,嘱托后事,因为说不准就因为什么当场被杖毙在公廷之上了。如果居然能够活着回家,还得一家大小相互庆贺,跟过节一般高兴,觉得又侥幸多活了一天。

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的官员、读书人是如此惧怕了。可以明确地说,朱元璋政权的维护,是建立在酷刑暴行、屠杀流血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时代,确确实实是名副其实的恐怖政治。易中天说朱明暗黑、残暴,何错之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