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高祖高帝区别
- 明高祖是朱棣吗
- 刘伯温诸葛亮的故事
- 矫诏嗣位含义
刘邦如果以庙号相称的话,应该为“汉太祖”,而如果以谥号来叫的话,则应该是“汉高帝”,而非汉高祖。
高祖和太祖,通常用在开国皇帝身上,略有区别。
庙号为高祖的皇帝,通常其在位时已经追封了他的某一个祖先为太祖(通常此祖先已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奠基人),当他驾崩后,后人便不能再追封为太祖,改为使用高祖。
比如李渊登位后,李虎(李渊祖父)被尊为皇帝,庙号唐太祖。
庙号为太祖的皇帝,通常是没有靠祖上的基业,较近的几代祖上也没有太显赫的人物,得天下后,同常被称为太祖。
比如刘邦,庙号为太祖,就是汉太祖(刘邦也有被称为高帝的说法,但高是谥号,不是庙号,不要搞错)。另一个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
以下四种情况,都可以使用“祖”。
(1)开国皇帝: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
(2)开国皇帝的祖先:
例如清朝帝业的肇兴四祖
“肇祖原皇帝”(孟特穆)
“兴祖直皇帝”(福满)
“景祖翼皇帝”(觉昌安)
“显祖宣皇帝”(塔克世)
都是努尔哈赤的祖先
(3)完成从局部到全国政权转变的皇帝:
例如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在位期间,清朝从入关到基本统一全国。
还有,明成祖朱棣,从燕王变为皇帝。
(4)盛世明君:清圣祖仁皇帝(康熙),所有朝代中,中期的皇帝能被称为祖的,只此一人。
明高祖是朱棣吗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历史上没有明高祖,只有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前是燕王。也是篡位夺权才上位的。
明高祖是朱元璋称帝后对父亲的追封朱元璋 庙号:太祖 即朱元璋是明太祖高祖和太祖,通常用在开国皇帝身上,略有区别。
庙号为高祖的皇帝,通常其在位时已经追封了他的某一个祖先为太祖(通常此祖先已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奠基人),当他驾崩后,后人便不能再追封为太祖,改为使用高祖。
比如李渊登位后,李虎(李渊祖父)被尊为皇帝,庙号唐太祖。 庙号为太祖的皇帝,通常是没有靠祖上的基业,较近的几代祖上也没有太显赫的人物,得天下后,同常被称为太祖。
比如刘邦,庙号为太祖,就是汉太祖(刘邦也有被称为高帝的说法,但高是谥号,不是庙号,不要搞错)。
另一个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啦。
不是,明朝没有高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刘伯温诸葛亮的故事刘伯温灭元扶明,辅佐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成了大名鼎鼎的军师。一天,他坐轿来到岐山县,见路边立了块石碑,碑上刻着“诸葛亮三分天下”几个大字。
他心想,我一统天下都没有立碑,诸葛亮三分天下立什么碑,就叫随从把碑挖倒。碑被挖倒后,下面露出一块小石碑,小碑正面刻着“统一天下刘伯温”几个字。
刘伯温这才转怒为喜,心想,诸葛亮还算聪明,知道我能一统天下。他一高兴,没有多想就起轿走了。走着走着,不觉走了十里。他想,诸葛亮比我聪明,能算出一千年后的事,真是料事如神,不能把那碑挖倒。
于是他又返回去,重新立好被挖倒的石碑。在重新立碑时,奇怪的事出现了,那小碑的背面显出一排字来,他仔细一看,刻着:“刘伯温真有才,不该后退十里来;刘伯温真有能,不知身后还有人。”
刘伯温大吃一惊:诸葛亮知道他身后有我刘伯温,可我确实不知道以后还有谁是能人。他自愧不如诸葛亮,从此就解甲归田了。
一直以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取得天下一统之后,有一次,他路过孔明庙,驻足观望一阵后,命随从进庙歇脚。面对孔明神位,他不禁喃喃自语:孔明先生一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穷其一生也只能三分天下,而我刘伯温却能够帮助主公一取天下。看来,还是我刘伯温比你厉害!于是,他就提笔写下一副豪迈的对联“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言外之意,自然是觉得自己比诸葛先师更加厉害了。
接着,他又命手下把庙翻找了一遍,因为他想知道诸葛亮还可能留下什么,在搜索一番一无所获心中十分茫然的时候,他又令手下取下挂在上方的孔明的牌匾,惊奇的发现牌匾后面居然还写有一行字“我知后世有你,你知后世何人”。什么意思?刘伯温先是一怔,然后又迅速恢复平静心情,心想,你这只不过是唬弄人罢了,你只不过是为了预防有人来翻牌匾给个提醒而已,反正你又不知道是何人来翻你的牌匾。这个样子谁都会留个预测啊。
此时,刘伯温更是提起兴致,他让手下找到诸葛亮的坟,想打开看看里面会不会还有啥,当他的手下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个碑,刘伯温凑上去看了下,当即惊出一身冷汗,碑文写道“我能算后世出伯温,你能算后世出何人?”。
当即,刘伯温羞愧难言,赶紧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诚意地向诸葛先师磕首一千,以示忏悔。礼毕,他身重如山,膝软如泥,不管怎么使劲却都站不起来。正在难堪之际,他猛然发现原来在圆头碑文的下边还刻有一行小字,书曰“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刘伯温顿感孔明先生就在面前,不禁头皮发麻,发根直竖,连忙卸下金盔,五体投地的再三叩拜,方才站起身来。此时的他已是满头大汗,衣服也已全湿透了。
当然,刘伯温也自觉抹去了之前写在孔明庙里“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那行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故事来自民间野史相传,并不能作为真正的历史参考依据,如有引述不当,或纰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后世传说刘伯温挖诸葛亮墓,写了五个大字:只有伯温到。
诸葛亮:刘备军师,也是蜀军北伐关键人物,代表性事件有:"三顾茅庐"与刘备看天下事,著作【隆中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草船借箭,七擒孟获。
刘伯温:为朱元璋奠定王朝历下汗马功劳。
刘伯温和诸葛亮“交集”的故事,一直为民间所流传。说其不服气诸葛亮比他强,于是,挖了诸葛先生的坟。
刘伯温,善谋略,会看风水,是明朝著名的开国功臣,被时人称赞他是“诸葛亮再生”。其本人却认为,自己并不逊色于诸葛亮,常常话里话外流露出自己的学问、德行、智慧及谋略,所以,他认为自己和诸葛亮应是旗鼓相当的。
甚至,他还说道:诸葛亮生前就料到谁会前来祭奠并镌文于碑,之后都被一一应验,我倒要去瞧一瞧,果真如此的话,我就给他磕1000个响头。
于是,他就去诸葛亮墓地拜祭了。
先看见一巨碑,上有五个篆体大字“吾到无人到”。他施礼后,又看了一眼,不禁大笑。因为,他没有找到碑上的“预言”,认为,这就是一个“谬错”。于是,将这碑给砸成了三截。
然后,他又继续向后走了不到二十步,又见一圆头巨碑,挡于路中,布满了苔痕,依稀可见字迹。除去灰尘污垢后,仔细辨认字迹,刘伯温心中大惊。原来,碑上的五个楷体大字,是诸葛亮亲手所书的“只有伯温到”。
对此,他羞愧万分,双膝跪地,磕响头1000。礼毕后,却是无论如何用力也无法起身。这时,他突然发现碑的下面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他照做后,方才站起。此番经历,让他对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
于是,又特意去孔明祠中设案焚香、俯首拜师。见桌上一碗凉水,床下一双朝靴。颇为好奇,将水饮尽,又穿上靴子,心中有点得意。哪知,他出门抬头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有两行诸葛亮亲书的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灾。”他一见,知道坏事了。
刘伯温能掐会算,知道这是诸葛亮在提醒他。在路上,他问轿夫:沙丘镇离这有多远?听了轿夫的回答后,他让轿夫兜了一个大弯,绕过此镇。在回京都的驿道上,要横穿一条干涸的漏沙河床。这时,就见两群顽童,一东一西,各占领一个沙丘,彼此玩耍对打。
东边的沙丘,是八卦阵式图,西边的沙丘,是长蛇阵图。这群顽童你来我往,有攻有守,口中还不停喊着:“东沙丘胜啦,西沙丘败啦”。他一听,心神大乱。心想,诸葛亮居然能算到自己的今日,这都是我自己的狂妄,而招来的祸事。
于是,他写下了自己的“悔过”,以警示后人。搁笔后,气绝身亡。
除此之外,在我家乡也有这样一种传说: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登位后,有一次下去巡查,途中路过诸葛亮墓前,看到碑文上写道:天下第一军师。当时心中很不服,心想:你自称天下第一军师却不能保刘备一统天下,而我却让朱元璋当了皇上,你我到底谁是天下第一军师?
随即,刘伯温命令属下将其拆毁。不料,刚挖去墓碑便露出了一个很大的暗室,暗室中有一口很大的油缸,缸中的灯芯还是亮的,只是油已经快干了。缸边有一行醒目的题字:老刘老刘快快添油。刘伯温大惊:赶紧吩咐属下添油并将墓重新修好,后事可想而知。
有人可能要问:暗室为何灯不灭?呵!那得看是谁修的!
其实,这只是野史上的一个小故事,自然当不得真。刘伯温根本就没有挖过诸葛亮的坟,根据史典,刘伯温生病,朱元璋让宰相胡惟庸探视,并赐药,刘伯温服药后,没几日就“病故”了。所以说,他的死,和“毒药”有关。
他死后,家人也遭到了“迫害”,被抄家,被流放,刘氏一门所剩无几。很多自称是其后人,大多都是冒充的。不过,也有史料说,他的九世孙刘瑜在嘉靖十年被袭封为伯爵。其实,这则故事神话了诸葛先生,却是“贬低”了刘伯温。
真正历史上的刘伯温,他不仅仅是人们熟悉的军事家,还是个文学家。在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消灭先后顺序上,他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给出了正确的建议,帮助朱元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且,他的儒学思想对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有直接影响。
由于,他精通天文,再加上,他在助朱元璋建立明朝中,一直扮演着“智囊”的角色,故,后被民间拿来和神机妙算的诸葛军师相比。但是,他为何会如此被“黑化”呢?其实,故事是说了:人不可自大狂妄,否则下场会很难看。
但是,为何会将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放在一起对比,这一点颇耐人寻味。诸葛先生在民间的地位很高,是因为《三国演义》,但是,书是后人所撰。而刘伯温在民间的“名气”,却是身前就有,如果,没有刻意宣传,民间哪知道他的“谋略”?
野史的故事,虽是让人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却是以“教育”的题材,来刻意“抹黑”一个人,这也并非鲜例。刘伯温和诸葛亮无仇,倒是有人和他“有仇”。回顾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很多答案应是呼之欲出的。
看故事,就是消遣,若是当了真,那就没什么意思了,要不然,诸葛先生也就真的会掐算到你何时读了他的故事了。当然,看历史史籍,更要求我们要戴上“思辨”的眼镜,毕竟,时间的长河中,噪音总是此起彼伏。
那么,刘伯温跟诸葛亮到底谁更厉害?
现在,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武庙十哲有没有军事地位?武庙十哲数次变更,诸葛亮是少数几个没有争议不曾变动的人,就这一条,足以证明他军事上的地位!说白了,笔者觉得刘伯温撑死就一个谋士,自己不带兵也不领政,何德何能与武侯同列
矫诏嗣位含义矫诏嗣位,意思是伪造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书,意图登位。出自《汉书.卷九三.佞幸传.第六十三》《五人墓碑记》。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1]现在用来,可以理解为故意曲解或有意委曲事实。现代汉语大辞典将其删除,这一词语经常出现在古文史料当中,属于专有名词。
建文四年六月(公元1402年),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以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城而宣告结束。
靖难之役
胜之为王败者为寇!建文帝朱允炆于皇宫一场火灾中不知所踪,下落成谜。燕王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坐上了本不该属于他的皇位。
朱棣继位后,为了让自己的皇位继承“合法化”,命人官方编撰了《奉天靖难记》,在位期间又三次修订《明太祖实录》。朱棣大量篡改史料、编撰不实史料,更是污蔑建文帝朱允炆“矫诏嗣位”,不仅为自己的起兵造反披上了“皇帝的新衣”,也为自己的继位提供了“合法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