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女儿们不叫公主而叫帝姬的缘由?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宋徽宗的女儿们不叫公主而叫帝姬的缘由?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宋徽宗的女儿们不叫公主而叫帝姬的缘由?

徽宗信奉朝廷礼仪,他父亲神宗赵顼时期便有过改变女儿称谓的想法。然而,由于当时的大臣们反应不力,这一想法最终未能实现。如今,徽宗担任皇帝,他希望能够帮助先帝实现这一遗愿。

徽宗有两个主要原因支持他修改女儿称谓的决定。首先,他指出,他曾让相关部门研究古代史籍文献,特别是在《诗经》的“雅”部分,他们发现周王室的女儿并非被称为公主,而是被称为“王姬”。这一发现引起了徽宗的兴趣。

一位大臣提醒徽宗,周王室家族的姓氏原本就是“姬”,因此他们或许通过称呼女儿为“王姬”来兼得两全。这样既能显示她们是姬姓后裔,又能彰显她们是王室的女儿。然而,赵佶对此并不在意,他表示无论如何,古代周礼是最完备、最有规范性的礼仪,《考古》(注:周朝礼仪经典)立法的原则,就应该效仿周朝。他认为,作为皇帝,他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女儿的称谓。

考虑到这些原因,徽宗决定将所有的“公主”改称为“帝姬”,以示效仿周朝的礼制。这一决定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广泛争议和讨论。有些人支持徽宗的决定,认为这是对古代礼仪的尊重和继承。然而,另一些人则表示担忧,担心这一改变可能引发混乱或不满。

徽宗对此并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他相信效仿周朝的礼仪将有助于加强皇室的权威和地位,并为后世留下一个有意义的例子。他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古代礼制的重要性,并为国内外的观众呈现一个更加规范和统一的形象。

有大臣提醒徽宗,周王室家族原本姓“姬”,人家兴许是以“王姬”一举两得,既表示是姬氏血脉,又彰显乃王室之女。赵佶说咱不管他那一套,反正自古以来,周礼最为完备、最具规范,“考古立制,宜莫如周。”咱应当效仿周朝,朕之“公主”统统改称“帝姬”。

第三个原因,“公主”之名有些含糊,凡王公贵族之女,随意起来都动辄唤作“公主”,而“帝姬”,显而易见专属帝王家的闺女独享,非王公贵族家丫头敢冒名也。

天子一言九鼎,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此后徽宗皇帝的家里就再听不到“公主”的叫声,常挂在婢女们嘴边的是“贤福帝姬”、“仁福帝姬”、“惠福帝姬”,总共二十几位“帝姬”(三十四个里早夭了十几个)。要说徽宗皇帝把这称谓改得还是蛮新颖的。可女儿们跟着一个只顾写字画画、不善经管江山的老爹,不仅没享到福,相反受老罪了。

金人灭宋,徽钦二帝亡国被俘,儿女们也都跟着一起做了金人的阶下囚。一大群的金枝玉叶被金人掳往北方,这些“帝姬”们有的给金军首领当了小老婆,有的被用作使唤丫头,有的甚至被散放于兵营做了“军妓”,还有各种原因走失而下落不明的。

徽宗这一大群“帝姬”们,事后可给他儿子南宋高宗赵构带来了不少麻烦。南宋偏安江左建都杭州后,先后不断有女子找到朝廷,都说是徽宗的“帝姬”、当今天子的妹妹。

“绍兴中,有商人妻易氏者,在刘超军中见内人言宫禁事,遂自称荣德帝姬。”南宋绍兴年间,一个姓易的商人之妻,偶然在刘超的军营里听到徽宗帝姬失散的事,便大着胆子冒充说她就是曾经的“荣德帝姬”。

地方官员不敢怠慢,忙派人将其送到宫里,老爷子生养的兄弟姊妹太多了,高宗赵构也搞不明白究竟是不是,命内夫人去查验,结果仔细查体、询问,才发现是假的。想投机取巧寻富贵的易氏,最后被投进监狱,棍棒打死。

“又有开封尼李静善者,内人言其貌似柔福,静善即自称柔福。”又有一个开封的尼姑,名叫李静善,听宫里人说她长得像“柔福帝姬”,她就将计就计自称就是“柔福帝姬”。蕲州兵马统帅韩世清听说后,赶紧派人把她送到杭州。高宗让太监冯益前去验视,冯益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极有可能是假柔福贿赂了冯益),回报皇帝说是真的。赵构立马封李静善为福国长公主,钦命下嫁永州防御使高世荣。

后来高宗赵构与金人协商,要回了自己的生母显仁太后,跟随太后一起南回到杭州的宫女揭发李静善是冒充的“柔福帝姬”,她被扣押起来。又过了不久,内侍李鍨从金国回来,说他在五国城(今属黑龙江依兰县)见过“柔福帝姬”,嫁给了一个叫徐还的男人,已经死了。真相大明,冒名顶替“帝姬”的尼姑李静善被判死刑,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从“帝姬”们后来的命运结局看,徽宗皇帝给女儿你们改称谓的举措,实在有些不靠谱。非但没能让女儿们更光鲜耀眼、幸福美满,反倒是历经磨难、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称呼本身就没有什么影响,对于一代帝王来说,他的正业是治理国家,在这些事情上花费了太多时间,结局可想而知。

关于宋徽宗的女儿们不叫公主而叫帝姬的缘由?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论剑历史网,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