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康熙称为金石清官第一的是谁 雍正历史上的清官

目录导航:

  1. 被康熙称为金石清官第一的是谁
  2. 雍正治国方略
  3. 3清4帝指的什么
  4. 雍正王朝李跋命运
  5. 雍正怎么评价李卫
被康熙称为金石清官第一的是谁

于成龙字北冥,号于山,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山西永民州人,于成龙一生艰苦朴素,为人作风严谨,在江南时,整日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终年不知肉味,被江南人们称为“于青菜”。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学士等职位。虽然他是大器晚成之人,但是一生仕途平坦,一直在走上坡路。

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贪腐。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

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从偏远之地来到繁华的大都会,人皆喜之。张伯行却深怀戒惧,如履薄冰。有了在福建的教训,这回他入境之前,就先行下令,禁止铺设官署。等他来到官邸,四壁徒然,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尽管陈设简陋,他却恬然自得。

有属官写诗赞叹道:“一架绳床供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他个人在江苏官署的日常用度,大多从河南老家带来,尽量不用公家钱物。无锡县令每日送来的惠山泉水,是他享受的最大馈赠。但当他得知,这些泉水全是科派百姓运送,就坚辞不受。

守正不阿:不逢迎媚上,不滥权欺下

清代的官场,上下级之间馈送成风,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张伯行对这类“潜规则”深恶痛绝。他初任江苏按察使时,依陋规要给总督、巡抚等上司馈送“见面礼”,大约需白银4000两。这几乎是他二十年的俸禄。不贪污从何而来?张伯行说,我做官不取民一钱,怎能置办这种陋规!他赠送上司和同僚的见面礼,只是家乡的土特产,不值几个钱。督抚大员心怀怨恨,皆谢绝不受,张伯行却我行我素,心怀坦荡张伯行出任过很多要职,尤其是做封疆大吏时,位高权重,其僚属门生等携礼拜谒,他都一律谢绝。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榜于官署、巡抚衙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这篇包含六个“一”的拒礼檄文,传颂甚广。

在中国的清代,曾经出现过两个著名的廉吏:一个是礼部尚书张伯行,他为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张伯行任江苏巡抚的时候,为禁下属送礼,专门发布檄文:“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

另一个就是兵部尚书于成龙,于成龙任两江总督3年之后病逝于南京署中,仅有的遗物是一个破箱和一个瓦缸,瓦缸中粗米数斛,破箱内只有一套官服、官靴。前来悼念的官员无不相哭失声,就连“平时心惮成龙者,俱感动流涕”。康熙皇帝称赞其为“天下廉吏第一”。

被康熙称为金石清官第一的人叫于成龙,以前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情节挺感人,于成龙其实是清朝顺治时期的进士,因为为官清正廉洁,长期不得升迁,到康熙年间,清朝政治体制基本稳定,开始注重吏治民生,也因为于成龙清正廉洁、能力特出,这时不断得到升迁,后官至两江总督。

被康熙称为金石清官第一的人是于成龙。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 --- 1684面5月31日),字:北冥,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是清朝初期的名臣、盾吏。在位时政绩卓越,清贫廉洁,深受老百姓爱戴,由此被康熙弟称为金石清官第一人

在中国的清代,曾经出现过著名的廉吏,他是礼部尚书张伯行,他为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

张伯行任江苏巡抚的时候,为禁下属送礼,专门发布檄文:“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着名。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谥清恪。

张伯行自幼即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在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张伯行考中了举人,四年后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

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张伯行做官虽晚,但他任官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不但康熙皇帝对他多次表彰、擢升,百姓也称赞他是“天下第一清官”。

在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授任山东济宁道,当时正值灾荒,人民流离失所。他就让人从家中运粮食救济灾民,又捐出几船钱帛分发给百姓。到任后立即开仓赈济,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为此,他被指控擅动仓谷,应该革职问罪。张伯行认为“仓谷为轻,民命为重”,据理力争,最终使上司免去了给他的处分。做官为民是张伯行始终坚持的原则。

于成龙生于明末,为崇祯年间的副榜贡生,山西来堡村人,与后来的名臣陈廷敬是同乡及同门。于成龙出仕前便极有主见,处事公平深受乡里人信任和推崇。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被擢升为直隶巡抚,并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康熙称赞于成龙为“清官第一”,并御赐金银,御制诗歌称赞他,再次将他升任两江总督(江南江西总督)。

人物生平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于两江总督任上积劳成疾,活活累死,终年六十八岁。于成龙死后,南京城男女老少皆痛哭流涕,走上街头相送,康熙皇帝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赐谥号“清端”。

于成龙死后,家中遗物除一套官服,几升稻米和几把青菜以外再无其他物品,清廉至此,当为后世楷模。因为于成龙平日三餐只以青菜为食,百姓皆称其叫“于青菜”。雍正年间,于成龙牌位被朝廷请入“贤良祠”。

雍正治国方略

雍正皇帝继位后,为力改康熙晚期以来吏治腐败,国库空虚,贪污腐败,财政亏空的不利局面,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新政。新政施行后,百姓负担大减,安居乐业。国库日渐充盈,不愁粮饷。

朝廷吏治清明,百官克己奉公,勤于王事,为日后乾隆年间大清朝达到鼎盛奠定了基础。

10雍正治国以安民休生养息,对人民以德政和仁政,注重民生发展,惩治贪污腐败,减免人民苛捐杂税

雍正坚持“治天下以用人为本”,“用人原只论才技”的择人之法,借助一系列特殊的制度对官吏进行测评,要求官员做到“忠、公、能”贤才兼备,提倡实心做事,忠心为国。

与以往统治者所倡导的“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重德轻才的取人之术不同,雍正在选拔人才上更加实行运用“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误事的清官”的重才轻德的方式。

纵观雍正帝执掌朝政的十三年,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的确确是一个务实的君主。雍正帝的务实,不仅在清朝十二帝中,就是在古代中国的二百多位皇帝中也是相当突出的。

清史学者孟森说:“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

雍正帝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惩治腐败弊症、振作朝纲、整顿吏治是一剂切中要害的良药;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帝后期遗留下来的弊端,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清王朝的发展。

3清4帝指的什么

三清指的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灵宝天尊次之,道德天尊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太上老君。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元始天尊塑像居中,灵宝天尊居左位,道德天尊巨右位。

四帝,位于三清之下,他们是四个辅助三清的大帝,分别是吴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皇太大帝、勾陈上官南极玉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后土娘娘)。其中四御之首是吴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玉皇大帝,他是统领天、地、人三界的至高神灵,仅次于三清。

您好!“3清4帝”是指中国清朝时期的三大清官和四大皇帝。三大清官分别为著名的蒋捷、赵之谦和张之洞,他们以清廉、勤政、奋发有为的形象闻名后世。四大皇帝则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他们统治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成就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清官和皇帝的形象,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并备受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盘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太卫玉晨道君灵宝天尊、太清境三教宗师混元皇帝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四帝是道教所崇奉的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的合称,分别是指中央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

雍正王朝李跋命运

清流派领袖李绂是一个清官,因为弹劾田文镜激怒雍正帝,最后被罢职回乡。

李绂(fú)(1675—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江西抚州市临川区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诗文家。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雍正帝继位,历任吏兵二部侍郎、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受到弹劾,下狱免官。

雍正朝李跋弹劾田文镜又将矛头直指雍正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最终被皇帝当场免去了官职。

雍正怎么评价李卫

1、雍正对于李卫的评价是:“嘉许之怀,笔莫能罄。……非深悉朕衷,毫不瞻顾,安肯毅然直陈。”

2、关于李卫深受雍正重用,其实部分原因前面已经说了,李卫在工作方面的确很有能力,雍正急需培养自己人,李卫能干又忠心,自然得到重用。还有一方面,就是不管雍正给李卫多大实权,李卫从来不贪不腐,即使是在盐政相关的肥差上。

雍正皇帝在朱批中盛赞李卫:李卫秉公持正,实心奉职,与田文镜同一轨辙,为朕所倚信之督臣,百凡领其教益而行。李卫是江苏徐州人,他生于康熙26年(1687),死于乾隆3年(1738)年。 雍正即位后,与李卫谈论用人时,视清官为“木偶”,因此雍正的用人“才”重于“守”,也就不拘成规,不论资格,不重科举出身。特别是李卫,非科举正途出身,但能做到封疆大吏,这在整个清代是不多见的。李卫死后,朝廷赐予的谥号是“敏达”。